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植物修复技术治理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7
1
作者 李旭 晁赢 +7 位作者 阎祥慧 罗锋 于金鹏 娄燕宏 诸葛玉平 王会 潘红 杨全刚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0-18,共9页
植物修复技术作为高效、经济和环境友好的绿色修复技术,受到广泛认可,已成为重要的污染土壤修复治理技术。概述了植物修复技术的修复植物种类、修复模式,分析了当前重金属污染农田土壤植物修复技术存在的问题,并对植物修复技术在治理农... 植物修复技术作为高效、经济和环境友好的绿色修复技术,受到广泛认可,已成为重要的污染土壤修复治理技术。概述了植物修复技术的修复植物种类、修复模式,分析了当前重金属污染农田土壤植物修复技术存在的问题,并对植物修复技术在治理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方面的研究进行了展望,为重金属污染农田土壤的绿色治理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重金属污染 植物修复技术 超富集植物 高积累植物 低积累植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还田与无机改良剂配合对滨海盐渍化土壤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4
2
作者 王纪鹏 晁赢 +8 位作者 阎祥慧 王梅 贾佳 王建新 娄燕宏 王会 潘红 杨全刚 诸葛玉平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23-635,共13页
为探讨秸秆还田与无机改良剂配合对滨海盐渍土土壤特性的影响,明确其对盐碱土壤的降盐和改土效果,本研究以黄河三角洲中度盐渍土为研究对象,采用土柱试验,研究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及其与无机改良剂配合对土壤盐分和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 为探讨秸秆还田与无机改良剂配合对滨海盐渍土土壤特性的影响,明确其对盐碱土壤的降盐和改土效果,本研究以黄河三角洲中度盐渍土为研究对象,采用土柱试验,研究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及其与无机改良剂配合对土壤盐分和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覆盖或翻埋还田配施无机改良剂处理促进了盐分的淋洗,增加了淋溶液中总盐含量以及各盐基离子含量;秸秆还田和秸秆还田与无机改良剂配合均可降低土壤盐分含量,其中秸秆还田与无机改良剂配合较秸秆不还田处理淋溶液中盐分含量增加,且0~<40 cm土层中土壤盐分含量降低,脱盐率高达70.76%~83.94%;在0~<20 cm土层中,土壤有机质含量增高了10.96%和11.96%,铵态氮含量增加了23.77%和24.01%,土壤容重降低了10.19%和11.53%,0.25~<2 mm水稳性团聚体占比增加了59.38%和63.95%;在20~<40 cm土层中,土壤有机质含量增高了21.07%和22.15%,铵态氮含量增加了22.86%和27.99%,土壤容重降低了7.20%和8.13%,0.25~<2 mm水稳性团聚体占比增加了39.54%和32.67%。研究表明,秸秆覆盖+翻埋还田配合无机改良剂处理对滨海盐渍土的降盐、改土效果最优,可降低土壤盐分、提高土壤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无机改良剂 滨海盐碱土 土柱淋洗 土壤改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重金属污染钝化修复研究进展 被引量:2
3
作者 于金鹏 晁赢 +9 位作者 阎祥慧 罗锋 杭中桥 褚衍旭 李旭 杨全刚 王会 潘红 娄燕宏 诸葛玉平 《生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26-233,共8页
如何有效治理和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保障粮食安全成为农业和环境生态领域的研究热点。在优质耕地资源短缺与粮食生产需求的突出矛盾背景下,原位钝化技术被认为是解决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治理的切实可行,且能保证作物安全生产的修复措施... 如何有效治理和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保障粮食安全成为农业和环境生态领域的研究热点。在优质耕地资源短缺与粮食生产需求的突出矛盾背景下,原位钝化技术被认为是解决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治理的切实可行,且能保证作物安全生产的修复措施。文章从钝化剂种类、钝化修复技术应用中存在的问题等方面综述了重金属污染土壤钝化修复研究的现状,分析了影响土壤重金属钝化修复效果的因素,并对未来重金属污染土壤的钝化修复研究思路提出了建议,以期为科学、合理、高效使用钝化剂和钝化修复技术提供理论指导,实现受污染耕地的安全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重金属污染 复合污染 钝化修复 重金属活性 耕地安全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镉胁迫对不同谷子品种种子萌发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3
4
作者 范利荣 晁赢 +6 位作者 阎祥慧 王建新 诸葛玉平 娄燕宏 王会 潘红 杨全刚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2330-2339,共10页
为评价和比较不同来源谷子(Setaria italica)在萌发期的耐镉性,本研究选用58份谷子品种作为试验材料,以100 mg·L^(−1)镉溶液进行镉胁迫,用蒸馏水作为对照,采用双层滤纸法在人工智能培养箱中进行谷子种质萌发期的耐镉性鉴定;通过主... 为评价和比较不同来源谷子(Setaria italica)在萌发期的耐镉性,本研究选用58份谷子品种作为试验材料,以100 mg·L^(−1)镉溶液进行镉胁迫,用蒸馏水作为对照,采用双层滤纸法在人工智能培养箱中进行谷子种质萌发期的耐镉性鉴定;通过主成分分析明确各萌发指标在耐镉性评价中的权重,利用模糊数学中的隶属函数法和聚类分析法对58份谷子种质的耐镉性进行综合评价和耐镉等级划分。结果表明:不同谷子品种的耐镉性差异显著(P<0.05),胚根较胚芽对镉胁迫更敏感;谷子品种的相对根长、相对发芽率、相对发芽势对镉胁迫较为敏感,其变异系数分别为50.83%、57.56%、57.80%。主成分分析表明,发芽率、发芽势、相对发芽率、相对发芽势可作为谷子耐镉性评价的关键指标;通过聚类分析可将58份谷子种质分为耐镉型、中间型和镉敏感型3类,其中耐镉谷子品种占比20.69%,其相对发芽率、相对发芽势均≥60.00%。基于模糊数学中的隶属函数得分进行综合评价,筛选出综合得分值>5的8份耐镉型品种,其相对发芽率、相对发芽势均≥60.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子 耐镉性 萌发期 隶属函数法 聚类分析 综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氮肥用量对小麦氮素吸收分配及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张永奎 赵成雷 +3 位作者 陈士更 晁赢 胡凌云 张士刚 《安徽农学通报》 2022年第9期92-93,120,共3页
通过田间试验,采用15N示踪法,设置不同氮肥用量处理,研究不同氮肥用量对小麦氮素吸收分配及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氮素积累量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呈先增后减的趋势,N4处理的氮素积累量最高为281.40kg/hm^(2);小麦吸收的氮素主... 通过田间试验,采用15N示踪法,设置不同氮肥用量处理,研究不同氮肥用量对小麦氮素吸收分配及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氮素积累量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呈先增后减的趋势,N4处理的氮素积累量最高为281.40kg/hm^(2);小麦吸收的氮素主要积累在籽粒中,籽粒中的氮素积累量占小麦氮素总积累量的77.82%~80.59%;小麦吸收的氮素主要来源于土壤氮,来源于肥料氮的部分其追肥氮占比均大于基肥氮,成熟期氮素来源于基肥氮的比例为7.59%~10.51%,追肥氮的比例为11.23%~17.28%,土壤氮的比例为72.21%~81.18%。说明适量施肥,适当提高追肥比例,有利于提高氮肥利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15N示踪 氮素吸收 氮素分配 氮素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