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的纹理图像特征提取方法 被引量:7
1
作者 刘明霞 侯迎坤 +2 位作者 郭小春 张燕 杨德运 《计算机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3434-3436,共3页
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非下采样Contourlet变换的纹理特征提取方法。首先对纹理图像进行非下采样Contourlet变换,然后提取不同尺度、不同方向上变换系数矩阵的均值和方差作为特征向量,大大降低了特征维数,并利用BP神经网络进行训练和仿真,... 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非下采样Contourlet变换的纹理特征提取方法。首先对纹理图像进行非下采样Contourlet变换,然后提取不同尺度、不同方向上变换系数矩阵的均值和方差作为特征向量,大大降低了特征维数,并利用BP神经网络进行训练和仿真,实现了纹理图像的自动分类。实验结果表明,与小波包变换和改进的LBP纹理算子等方法相比,该方法能取得更好的分类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下采样CONTOURLET变换 纹理分类 小波包变换 局部二值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VC/PVDF/PMMA共混膜的研制 被引量:12
2
作者 徐晶晶 王军 罗文华 《膜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5,16,共6页
采用剪切黏度法对聚氯乙烯(PVC)/聚偏氟乙烯(PVDF)/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体系的相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体系为部分相容体系,在此基础上采用稀溶液黏度法对各共混配比的相容性进行预测.对相容性较好的PVC/PVDF/PMMA共混体系由相... 采用剪切黏度法对聚氯乙烯(PVC)/聚偏氟乙烯(PVDF)/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体系的相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体系为部分相容体系,在此基础上采用稀溶液黏度法对各共混配比的相容性进行预测.对相容性较好的PVC/PVDF/PMMA共混体系由相转化法制备共混膜,并用扫描电镜对共混膜的形态结构进行了观察.对共混膜的水通量、拉伸强度、伸长倍数和接触角进行测量,发现共混改性后,共混膜的水通量、韧性及亲水性较PVC膜均有较大程度的提高.通过对不同组成共混膜的透水率和拉伸强度的比较,发现配比为6∶1∶3的共混膜水通量和拉伸强度都较好,因此该体系的最佳配比为6∶1∶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容性 稀溶液黏度法 聚氯乙烯/聚偏氟乙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共混膜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污水处理厂进出水及其受纳水体中典型PPCPs的污染特征 被引量:3
3
作者 王凤花 宋鑫 +2 位作者 曹建峰 闫赛红 张燕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12-117,共6页
以对乙酰氨基酚为目标物,利用固相萃取(SPE)-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了该药物在泰安市污水处理厂进出水和地表水体中的含量。结果表明,对乙酰氨基酚在污水处理厂进水中均被检出,质量浓度为0.9~238μg/L,表明生活污水为污水处理厂该药... 以对乙酰氨基酚为目标物,利用固相萃取(SPE)-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了该药物在泰安市污水处理厂进出水和地表水体中的含量。结果表明,对乙酰氨基酚在污水处理厂进水中均被检出,质量浓度为0.9~238μg/L,表明生活污水为污水处理厂该药物活性成分的来源,出水中质量浓度为ND^8.3μg/L,去除率较高,其中生物降解是主要的降解机制。在泮河中的质量浓度为ND^3.59μg/L,与国内外其他地表水体相比,处于同一个数量级,且污水厂排水口下游水体中目标物浓度高于上游,反映出污水处理厂排放可能是其受纳水体中PPCPs的主要来源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水处理厂 对乙酰氨基酚 药品及个人护理品 高效液相色谱 固相萃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相分离方式对PVC/PVDF/PMMA共混膜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4
4
作者 徐晶晶 王军 罗文华 《膜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25-29,34,共6页
在PVC/PVDF/PMMA共混比为6∶1∶3,聚合物质量分数为16%的条件下,考察了该体系相分离方式随添加剂PEG200,400,600的加入,溶剂二甲基乙酰胺(DMAc)减少而变化的情况.并通过电镜扫描(SEM)、水通量及孔隙率的测试和拉伸试验,探讨了相分离方式... 在PVC/PVDF/PMMA共混比为6∶1∶3,聚合物质量分数为16%的条件下,考察了该体系相分离方式随添加剂PEG200,400,600的加入,溶剂二甲基乙酰胺(DMAc)减少而变化的情况.并通过电镜扫描(SEM)、水通量及孔隙率的测试和拉伸试验,探讨了相分离方式(扩散诱导相分离DIPS、热致相分离TIPS、扩散诱导相分离DIPS与热致相分离TIPS相结合)及PEG分子量对PVC/PVDF/PMMA共混膜断面形态结构、水通量、孔隙率、拉伸强度等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PEG分子量为200,400,600,加入量分别达到15%,18%,20%时,在常温下共混体系的相分离方式将由DIPS变为DIPS与TIPS相结合或单纯的TIPS;通过TIPS得到的PVC/PVDF/PMMA共混膜断面形态结构为海绵状,表面比较粗糙,水通量较DIPS和DIPS与TIPS结合得到的膜稍低,截留率和拉伸强度有一定程度的提高;PEG分子量对TIPS得到的膜的微观结构有明显的影响;由DIPS得到的膜,由致密皮层与指状大孔构成,由DIPS与TIPS相结合得到的膜,除了皮层与指状大孔外,还有海绵状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VC/PVDF/PMMA共混膜 扩散诱导相分离(DIPS) 热致相分离(TIPS) 添加剂 PE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