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临床护理路径在新生儿科护理带教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陈晓芸 《中国卫生产业》 2020年第31期137-139,共3页
目的研究新生儿科护理带教中使用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18年6月—2019年11月新生儿科的临床护理实习生58名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将实习生分为对照组(29名,实施常规新生儿科护理带教)与观察组(29名,新生儿科临床... 目的研究新生儿科护理带教中使用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18年6月—2019年11月新生儿科的临床护理实习生58名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将实习生分为对照组(29名,实施常规新生儿科护理带教)与观察组(29名,新生儿科临床护理路径教学法),比较两组护理实习生的实际操作成绩、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及对带教方法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护理实习生的护理操作、应急处理及护理记录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实习生儿科常见病知识、理论知识掌握情况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教学方法满意度方面,观察组护理实习生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新生儿科护理带教中实施临床护理路径教学法,能够提高实习护理生的实际操作成绩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并获得了实习生的高度认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科 护理 带教 临床护理路径 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析人性化护理管理对改善新生儿科小儿哭闹的效果 被引量:1
2
作者 李蓉 《中国卫生产业》 2020年第2期58-60,共3页
目的研究人性化护理管理对新生儿科小儿哭闹的改善作用。方法通过双盲法分组标准将该院2017年6月-2018年6月接收的100例患儿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n=50)行常规护理,实验组(n=50)行性化护理管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①实... 目的研究人性化护理管理对新生儿科小儿哭闹的改善作用。方法通过双盲法分组标准将该院2017年6月-2018年6月接收的100例患儿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n=50)行常规护理,实验组(n=50)行性化护理管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①实验组疗效高于对照组(分别为96%和8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实验组护理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实验组护理人员压力和医患关系均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科护理管理中应用人性化护理管理能够减少患儿哭闹情况,提升护理满意度,降低护理人员压力,改善医患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性化 护理管理 新生儿科 小儿哭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防抓伤综合性护理在新生儿科的应用效果观察
3
作者 王辉 《中国社区医师》 2021年第35期128-129,共2页
目的:探讨新生儿防抓伤综合性护理的应用效果。方法:2019年11月-2020年10月收治新生儿114例,随机分为两组,各57例。对照组给予新生儿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综合性防抓伤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新生儿抓伤率、鼻导管脱落率和... 目的:探讨新生儿防抓伤综合性护理的应用效果。方法:2019年11月-2020年10月收治新生儿114例,随机分为两组,各57例。对照组给予新生儿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综合性防抓伤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新生儿抓伤率、鼻导管脱落率和胃管脱落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后新生儿疼痛评估量表(NIP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日均睡眠时间长于对照组,体温波动幅度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家长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防抓伤综合性护理干预能够显著降低新生儿的抓伤率和导管脱落率,有效减轻新生儿的疼痛程度,增加新生儿睡眠时间和降低体温波动,提高新生儿家长的护理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抓伤 综合性护理 新生儿科 应用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抚触护理联合体位护理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早产儿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4
作者 陈文玲 《中国社区医师》 2024年第23期89-91,共3页
目的:分析抚触护理联合体位护理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早产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5月泰安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收治的早产儿82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抚触护... 目的:分析抚触护理联合体位护理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早产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5月泰安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收治的早产儿82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抚触护理联合体位护理。比较两组早产儿主要临床指标、并发症发生情况、生长发育指标、神经行为发育评分。结果:观察组早产儿的日平均睡眠时间、日平均摄奶量大于对照组,最大体温差小于对照组,出保温箱时间、首次排便时间、胎便转黄时间、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足量喂养日龄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早产儿的高胆红素血症、呼吸窘迫综合征、喂养不耐受、呼吸暂停、反流误吸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早产儿矫正胎龄40周时的体质量、头围、身高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早产儿矫正胎龄40周时的神经行为发育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抚触护理联合体位护理可以改善早产儿的各项临床指标,降低其并发症发生率,显著提升早产儿的生长发育和神经行为发育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抚触护理 体位护理 早产儿 并发症 生长发育 神经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体化连续护理干预在喂养不耐受低体质量新生儿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5
作者 吴伟伟 《中国社区医师》 2024年第23期122-124,共3页
目的:分析一体化连续护理干预在喂养不耐受低体质量新生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0月—2023年5月泰安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收治的喂养不耐受低体质量新生儿86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n=43,常规护理)和观察组(n=43,一体... 目的:分析一体化连续护理干预在喂养不耐受低体质量新生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0月—2023年5月泰安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收治的喂养不耐受低体质量新生儿86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n=43,常规护理)和观察组(n=43,一体化连续护理)。比较两组喂养进展情况、喂养质量、免疫功能和生长发育指标。结果:观察组新生儿的日排便次数、日总排便量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新生儿的胃内残奶量、腹胀次数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新生儿的胎便排完时间、鼻胃管留置时间、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肠内营养达418 kJ/(kg·d)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护理后,观察组喂养效率、吸吮效率均高于对照组,喂养不耐受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新生儿护理后的CD4+、CD8+、CD3+、CD4+/CD8+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新生儿护理后的体质量、身长、头围及发育商评分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一体化连续护理干预可促进喂养不耐受低体质量新生儿的喂养进程,提升其喂养质量,改善其免疫功能和发育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体化连续护理 喂养不耐受 低体质量新生儿 生长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同参与式护理管理模式在母婴同室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6
6
作者 张娟 《中国社区医师》 2020年第26期163-164,共2页
目的:分析共同参与式护理管理在母婴同室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3月-2020年1月分娩的产妇82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1例,均给予母婴同室护理。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管理;观察组实施共同参与式护理管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 目的:分析共同参与式护理管理在母婴同室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3月-2020年1月分娩的产妇82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1例,均给予母婴同室护理。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管理;观察组实施共同参与式护理管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产妇的新生儿护理知识掌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紧张程度低于对照组,产妇角色适应性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新生儿首次胎便时间、胎便转黄时间、排便次数、进奶量增加、睡眠时间等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母婴同室新生儿护理中实施共同参与式护理管理模式,能够提高产妇的新生儿护理知识掌握率,帮助产妇缓解不良情绪,促使其快速完成角色转换,从而提高新生儿的护理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同参与式护理管理 母婴同室 新生儿护理 应用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研究新生儿抚触护理对于早期新生儿生长发育的影响作用 被引量:4
7
作者 张娟 《中国社区医师》 2021年第32期163-165,共3页
目的:分析新生儿抚触护理对早期新生儿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2019年7月-2020年9月收治新生儿94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7例。对照组给予新生儿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新生儿抚触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新生儿出生后首次胎便时间... 目的:分析新生儿抚触护理对早期新生儿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2019年7月-2020年9月收治新生儿94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7例。对照组给予新生儿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新生儿抚触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新生儿出生后首次胎便时间及胎便转黄时间均低于对照组,排便次数、进奶量增加和睡眠时间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新生儿出生后42 d的身高、头围、体重等指标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新生儿出生后42 d的Gesell发育诊断量表各项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家长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抚触护理能够有效改善新生儿出生早期的身体生长发育和智力发育水平,获得家长的认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 抚触护理 生长发育 基础指标 生理指标 满意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集束化护理在新生儿食管闭锁患儿术后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1
8
作者 张雪 《中国社区医师》 2020年第28期176-177,共2页
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在新生儿食管闭锁患儿术后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8年10月-2020年2月收治食管闭锁新生儿64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2例。两组均行食管重建吻合术治疗,对照组术后配合常规护理;观察组配合集束化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效... 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在新生儿食管闭锁患儿术后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8年10月-2020年2月收治食管闭锁新生儿64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2例。两组均行食管重建吻合术治疗,对照组术后配合常规护理;观察组配合集束化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切口愈合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后体重增加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新生儿食管闭锁患儿术后实施集束化护理干预,可显著提高手术疗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术后快速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束化护理 新生儿 食管闭锁 术后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细化护理干预在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陈文玲 《中国社区医师》 2020年第25期138-139,共2页
目的:分析精细化护理干预在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19年7月在我院治疗的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68例,根据新生儿所实施的护理方案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4例。对照组新生儿给予常规护理,观察... 目的:分析精细化护理干预在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19年7月在我院治疗的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68例,根据新生儿所实施的护理方案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4例。对照组新生儿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新生儿则给予精细化护理。结果:观察组新生儿出生40 d时的体质量增长量、身高增长量和头围增长量均大于对照组(P<0.05)。护理前两组新生儿的智能发育指数(MDI)和运动发育指数(PD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新生儿的MDI评分、PDI评分均高于护理前,且观察组MDI评分、PD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新生儿后遗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中实施精细化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提高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的护理质量,有效促进新生儿的生长发育,改善其运动功能和智力发育水平,从而降低新生儿的后遗症发生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细化护理 缺氧缺血性脑病 新生儿 护理 应用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茵栀黄口服液联合西药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随机平行对照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陈晓芸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13年第7S期36-37,共2页
[目的]观察茵栀黄口服液联合西药常规疗法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疗效。[方法]使用随机平行对照方法,将100例住院患者按抽签法分为两组。对照组50例常规治疗,蓝光照射,2次/d,30min/次;白蛋白辅助治疗。治疗组50例茵栀黄口服液(菌陈15g,... [目的]观察茵栀黄口服液联合西药常规疗法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疗效。[方法]使用随机平行对照方法,将100例住院患者按抽签法分为两组。对照组50例常规治疗,蓝光照射,2次/d,30min/次;白蛋白辅助治疗。治疗组50例茵栀黄口服液(菌陈15g,桅子6g,炙大黄1g,黄芩、黄柏各3g,甘草10g)。1剂/d,水煎50mL,早晚口服。由于婴儿吸收量较少,可一日内多次进行服用,不能口服可胃管注入。常规治疗同对照组。连续治疗4d为1疗程。观测临床症状、胆红素下降值、黄疸消退时间、不良反应。连续治疗4疗程,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组痊愈45例,显效38例,有效7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0.00%。对照组痊愈34例,显效29例,有效5例,无效16例,总有效率68.00%。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胆红素水平下降数值、黄疸消退时间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茵栀黄口服液联合西药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效果显著,值得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胆红素血症 茵栀黄口服液 蓝光照射 随机平行对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儿吞咽功能训练在早产儿经口喂养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辉 《中国社区医师》 2022年第33期130-132,共3页
目的:分析吞咽功能训练在早产儿经口喂养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4月泰安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92例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6例。对照组给予鼻饲喂养和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 目的:分析吞咽功能训练在早产儿经口喂养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4月泰安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92例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6例。对照组给予鼻饲喂养和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吞咽功能训练干预。比较两组准备经口喂养能力、经口喂养情况、生长发育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干预前及干预7 d后,两组准备经口喂养评估量表(PIOFR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0 d、14 d后,观察组PIOFRA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鼻胃管营养时间、禁食时间、过渡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完全经口喂养时胎龄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体重、头围、身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体重、头围、身长均大于干预前,且观察组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吞咽功能训练能显著提升早产儿的经口喂养能力,缩短其经口喂养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早产儿的生长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吞咽功能训练 早产儿 经口喂养 生长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腔内心电图技术在新生儿PICC置管尖端定位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3
12
作者 吴伟伟 《中国社区医师》 2021年第1期42-43,共2页
目的:研究腔内心电图技术在新生儿PICC置管尖端定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9月-2020年3月PICC置管新生儿86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X线检查定位;研究组采用腔内心电图技术定位。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焦虑自评量表(S... 目的:研究腔内心电图技术在新生儿PICC置管尖端定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9月-2020年3月PICC置管新生儿86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X线检查定位;研究组采用腔内心电图技术定位。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穿刺点出血量及PICC导管尖端一次到位率。结果: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SAS评分及穿刺点出血量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PICC导管尖端一次性正常位置率及最佳位置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新生儿PICC置管尖端定位中,采用腔内心电图技术,能够减少并发症,降低SAS评分,减少穿刺点出血,PICC导管尖端一次到位率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CC置管尖端定位 腔内心电图技术 新生儿 作用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袋鼠式护理联合鸟巢式护理在早产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雪 《中国社区医师》 2024年第20期115-117,共3页
目的:分析袋鼠式护理联合鸟巢式护理在早产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2月—2023年4月泰安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收治的早产儿84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 目的:分析袋鼠式护理联合鸟巢式护理在早产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2月—2023年4月泰安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收治的早产儿84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袋鼠式护理联合鸟巢式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后,两组心率、呼吸频率低于护理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两组经皮动脉血氧饱和度高于护理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首次排便时间、出暖箱时间早于对照组,夜间睡眠时间长于对照组,吸氧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02)。护理后,两组体质量、头围、身长大于护理前,且观察组大于对照组(P<0.05)。结果:袋鼠式护理联合鸟巢式护理在早产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显著,能够改善早产儿生命体征,减少并发症,促进其生长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袋鼠式护理 鸟巢式护理 早产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个体化发育支持护理及评估在极低出生体质量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14
作者 陈晓芸 《中国社区医师》 2024年第25期103-105,共3页
目的:分析个体化发育支持护理及评估在极低出生体质量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4月泰安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收治的极低出生体质量儿78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9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 目的:分析个体化发育支持护理及评估在极低出生体质量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4月泰安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收治的极低出生体质量儿78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9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个体化发育支持护理及评估。比较两组体格发育指标、神经行为发育情况。结果:护理后,两组体质量、身长、上臂围、头围大于护理前,且观察组大于对照组(P<0.05)。护理后,两组神经行为发育评分高于护理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极低出生体质量儿护理中应用个体化发育支持护理及评估,能够改善极低出生体质量儿的体格发育、神经行为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低出生体质量儿 个体化发育支持 体格发育 神经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体位护理在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机械通气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15
作者 连廷廷 《中国社区医师》 2024年第23期92-94,共3页
目的:探讨不同体位护理在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机械通气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0月—2023年5月于泰安市妇幼保健院行机械通气治疗的呼吸窘迫综合征早产儿68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两组早产儿均实施机... 目的:探讨不同体位护理在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机械通气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0月—2023年5月于泰安市妇幼保健院行机械通气治疗的呼吸窘迫综合征早产儿68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两组早产儿均实施机械通气,治疗期间,对照组实施常规仰卧位护理,观察组实施仰卧位-侧卧位-俯卧位交换体位护理。比较两组血气分析指标、呼吸动力学、血流动力学、并发症发生情况和治疗时间。结果:护理后,两组酸碱度、动脉血氧分压、氧合指数值高于护理前,观察组高于对照组,两组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低于护理前,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气道阻力、胸肺顺应性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5.88%)低于对照组(26.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常规仰卧位护理,仰卧位-侧卧位-俯卧位交换体位护理在呼吸窘迫综合征早产儿机械通气治疗中应用有明显优势,可以显著改善早产儿的血气分析、呼吸动力学指标,减少并发症,缩短其治疗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产儿 呼吸窘迫综合征 机械通气 仰卧位 仰卧位-侧卧位-俯卧位交换体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营养性吸吮联合腹部抚触对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喂养不耐受的影响分析
16
作者 孟霞 《中国社区医师》 2024年第23期110-112,共3页
目的:分析非营养性吸吮联合腹部抚触对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喂养不耐受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0月—2023年4月泰安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极低出生体质量儿76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喂养护理,观察组给... 目的:分析非营养性吸吮联合腹部抚触对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喂养不耐受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0月—2023年4月泰安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极低出生体质量儿76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喂养护理,观察组给予非营养性吮吸联合腹部抚触护理。比较两组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喂养状况、喂养不耐受症状改善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和体格发育情况。结果:观察组每日摄奶量大于对照组,每日残余奶量小于对照组,每日睡眠时间长于对照组,鼻胃管留置时间、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达全肠道喂养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观察组呕吐、腹胀、胃潴留等症状改善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观察组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动力性肠梗阻、肠黏膜萎缩、胆汁淤积等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患儿体格发育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第3周后,观察组体质量、身长、头围增长量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营养性吸吮联合腹部抚触可显著改善极低出生体质量儿新生儿的喂养不耐受情况,改善其喂养效果,降低其NEC、动力性肠梗阻、肠黏膜萎缩、胆汁淤积等并发症发生率,促进其体格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营养性吸吮 腹部抚触 极低出生体质量儿 喂养不耐受 生长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剂量咖啡因联合经鼻间歇正压通气治疗早产儿呼吸暂停的临床效果
17
作者 王文全 《中国社区医师》 2024年第21期9-11,共3页
目的:分析不同剂量咖啡因联合经鼻间歇正压通气(NIPPV)治疗早产儿呼吸暂停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3月—2023年11月泰安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收治的呼吸暂停早产儿82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1例。两组早产儿均接... 目的:分析不同剂量咖啡因联合经鼻间歇正压通气(NIPPV)治疗早产儿呼吸暂停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3月—2023年11月泰安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收治的呼吸暂停早产儿82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1例。两组早产儿均接受NIPPV治疗,对照组给予低维持剂量咖啡因治疗,观察组给予高维持剂量咖啡因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症状恢复情况、肺功能、动脉血气指标、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观察组呼吸暂停次数少于对照组,呼吸暂停持续时间、症状消失时间、NIPPV使用时间、吸氧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前,两组潮气量、每分钟通气量、动脉血氧分压(PaO_(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_(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潮气量、每分钟通气量、PaO_(2)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两组PaCO_(2)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75)。结论:高维持剂量咖啡因联合NIPPV治疗早产儿呼吸暂停的临床效果较好,能够缩短治疗时间,减少呼吸暂停次数,改善肺功能和动脉血气指标,且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咖啡因 经鼻间歇正压通气 早产儿 呼吸暂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讨袋鼠式延续性护理对早产儿生理指标及体格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5
18
作者 张雪 《中国社区医师》 2021年第32期152-153,共2页
目的:分析袋鼠式护理(KMC)联合延续性护理(TC)对早产儿生理指标及体格发育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3月-2020年8月在本院出生的早产儿72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KMC联合TC。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两组... 目的:分析袋鼠式护理(KMC)联合延续性护理(TC)对早产儿生理指标及体格发育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3月-2020年8月在本院出生的早产儿72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KMC联合TC。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两组呼吸及心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氧饱和度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母乳喂养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出生42 d后体质量、头围、身长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妇对护理态度、健康指导、护理技术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产儿行KMC联合TC,可使其血氧饱和度提高,提升纯母乳喂养率,促进早产儿生长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续性护理 袋鼠式护理 早产儿 生长发育 生理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持续质量改进护理在小儿静脉留置针穿刺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10
19
作者 李蓉 《中国卫生产业》 2020年第1期66-68,共3页
目的观察持续治疗改进护理在小儿静脉留置针穿刺护理管理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5月-2019年3月该院所收治的90例静脉留置针穿刺患儿,将45例采用常规护理管理措施的患儿作为对照组;将45例采用持续治疗改进护理管理的患儿作为研究组... 目的观察持续治疗改进护理在小儿静脉留置针穿刺护理管理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5月-2019年3月该院所收治的90例静脉留置针穿刺患儿,将45例采用常规护理管理措施的患儿作为对照组;将45例采用持续治疗改进护理管理的患儿作为研究组;对比两组患儿的一次穿刺成功率与家属满意度;同时对比两组患儿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护理后,研究组患者在一次穿刺成功率与家属满意度中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且研究组患儿在各项不良反应发生率中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持续质量改进护理管理在小儿静脉留置针穿刺护理中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能够有效提高护理质量,降低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续质量改进护理 小儿静脉留置针穿刺 护理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析极低出生体质量儿PICC尖端位置改变与体质量增长的相关性
20
作者 陈晓芸 陈玉 《中国社区医师》 2021年第31期5-6,9,共3页
目的:研究PICC尖端位置改变与极低出生体质量儿(VLBW)体质量增长的相关性。方法:2019年4月-2020年11月收治VLBW新生儿48例,均实施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术(PICC)置管,同时分析VLBW新生儿的220张胸片结果。研究PICC尖端末次位置变化... 目的:研究PICC尖端位置改变与极低出生体质量儿(VLBW)体质量增长的相关性。方法:2019年4月-2020年11月收治VLBW新生儿48例,均实施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术(PICC)置管,同时分析VLBW新生儿的220张胸片结果。研究PICC尖端末次位置变化和VLBW体质量增长的相关性。结果:PICC尖端末次位置以3个椎体和2个椎体为主要集中位置;在分析PICC尖端位置发生变化中显示,选择头颈部静脉穿刺,PICC尖端位置变化存在较少的椎体个数;分析PICC尖端位置同VLBW体质量变化发现,患儿采取头颈部静脉穿刺的PICC尖端位置和体质量变化呈现高度的负相关,PICC尖端位置主要为腋静脉、下肢静脉及贵要静脉(P<0.05)。结论:对患儿行PICC不同位置置入,VLBW体质量同PICC尖端位置存在较高关联性。所以,可将其用于判断PICC尖端位置的方式,同时也要根据VLBW身体情况进行其他相关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质量 极低出生体质量儿 相关性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