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运动性中枢疲劳与外周疲劳的生物反馈研究 被引量:12
1
作者 迟淑勋 李宏伟 +2 位作者 赖敏 王梁 卢玉丽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64-168,172,共6页
目的:探讨生物反馈技术复合指标心率变异性(HRV)、表面肌电(s EMG)、皮电及脑电(EEG)在运动性中枢疲劳与外周疲劳发生时的变化规律,阐明中枢疲劳、外周疲劳包括心肌疲劳之间的关系及可能存在的时序关系。方法:随机选择大学生运动员16名... 目的:探讨生物反馈技术复合指标心率变异性(HRV)、表面肌电(s EMG)、皮电及脑电(EEG)在运动性中枢疲劳与外周疲劳发生时的变化规律,阐明中枢疲劳、外周疲劳包括心肌疲劳之间的关系及可能存在的时序关系。方法:随机选择大学生运动员16名,分为男子组、女子组。采用Bruce方案,以跑台运动的方式,使运动员逐步达到深度疲劳。同时记录即刻心率、反应时、RPE,以确定中枢、外周与心肌疲劳的产生。自身前后对照与男女比较生物反馈技术复合指标在安静、疲劳、恢复时的不同变化特点,同时建立安静、疲劳、恢复的时序特征图。结果:疲劳时当HRV指数显著下降,HRV时域指标(SDNN、RMSSD、PNN50)、频域指标(LF功率值、HF功率值、LF\HF)及窦性心律不齐上升时,其s EMG振幅指标(IEMG、RMS)上升,频率指标(MPF、MF)下降;其皮电SCL值男子下降,女子上升;其EEG各脑波(α波、β波、SMR波、θ波)功率谱显著上升。生物反馈技术建立的运动性疲劳时序特征图,显示疲劳的时序为:心肌(HRV)→骨骼肌(s EMG)→脑(EEG)。结论:生物反馈技术可以实现运动性中枢疲劳与外周疲劳的联合监控,并可为运动性中枢疲劳与外周疲劳描绘出程序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反馈技术 运动性疲劳 心率变异性 脑电图 肌电图 皮肤导电水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