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台湾儒学传统与政治认同 被引量:2
1
作者 陈名实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273-278,共6页
中华文化随着大陆移民传入台湾以后,儒学就成为台湾民众的主导思想,其特点是具有强烈的汉民族意识。在台湾与大陆政治上的分分合合中,民众的儒学思想对各个时期政权的政治认同有深刻的影响,至今仍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反对分裂的... 中华文化随着大陆移民传入台湾以后,儒学就成为台湾民众的主导思想,其特点是具有强烈的汉民族意识。在台湾与大陆政治上的分分合合中,民众的儒学思想对各个时期政权的政治认同有深刻的影响,至今仍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反对分裂的重要思想基础,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地区 儒学 政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治以后台湾朱子学的兴起 被引量:2
2
作者 陈名实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70-76,共7页
清朝在统一台湾后,为了消除明郑时期的反清思想,致力于提倡注重个人道德修养、利于稳定封建社会秩序的朱子学,以达到移风易俗、巩固清朝在台湾统治的目的。在朝廷倡导和闽台官员的共同努力下,通过学校教育,朱子学迅速在福建得到复兴并... 清朝在统一台湾后,为了消除明郑时期的反清思想,致力于提倡注重个人道德修养、利于稳定封建社会秩序的朱子学,以达到移风易俗、巩固清朝在台湾统治的目的。在朝廷倡导和闽台官员的共同努力下,通过学校教育,朱子学迅速在福建得到复兴并向台湾传播,在康熙至乾隆时期成为台湾儒学的主流,并对台湾社会文化和教育产生重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省 朱子学 儒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朱熹与梁克家的关系及其游历潮州考辨 被引量:1
3
作者 林振礼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85-92,共8页
通过对朱熹与梁克家相知相敬的关系,以及青年时代各自游历潮州的经历的考证辨析,可以澄清若干史料讹舛和学界聚讼:朱熹挽梁克家诗,当以"昔岁调饥政"订正诸本讹舛;朱熹游潮往见大慧禅师的时间,当在绍兴二十六年(1156)春亦即秦... 通过对朱熹与梁克家相知相敬的关系,以及青年时代各自游历潮州的经历的考证辨析,可以澄清若干史料讹舛和学界聚讼:朱熹挽梁克家诗,当以"昔岁调饥政"订正诸本讹舛;朱熹游潮往见大慧禅师的时间,当在绍兴二十六年(1156)春亦即秦桧死后;梁克家游潮之"梅花"轶事传说,多有附会成份,史志载朱熹《和文靖公前韵梅花诗》等系后人伪托之作。研究朱、梁关系及其游潮事迹,也有助于窥视该时代缙绅士人之间、儒释之间的思想交流,以及闽粤之间的文化互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 梁克家 大慧禅师 社仓 潮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郑时期台湾民众民族精神与本土意识的互动 被引量:1
4
作者 陈名实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46-153,共8页
郑成功收复台湾作为抗清根据地,一批注重汉民族气节的仁人志士跟随明郑政权东渡台湾,形成台湾明朝遗民群体。他们坚持汉族"华夷之辨"的儒家正统观念,表现出强烈的民族精神;在明郑政权在同清朝政府的斗争中,又产生分据台湾对... 郑成功收复台湾作为抗清根据地,一批注重汉民族气节的仁人志士跟随明郑政权东渡台湾,形成台湾明朝遗民群体。他们坚持汉族"华夷之辨"的儒家正统观念,表现出强烈的民族精神;在明郑政权在同清朝政府的斗争中,又产生分据台湾对抗清朝的本土意识。这种现象的实质是明朝遗民对抗满族统治的民族精神,在避居台湾后转化成热爱台湾这块不受清朝统治土地的本土意识。这种民族精神与本土意识的并存与互动,构成台湾汉族民众反抗清朝满族统治的两个思想层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郑时期 台湾民众 民族精神 本土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辛亥革命与台湾抗日光复思潮 被引量:1
5
作者 陈名实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19-228,共10页
清朝割台以后,中国的仁人志士都希望有朝一日光复台湾,这种愿望在台湾民众中尤为强烈,民众在认同清朝的基础上自发进行武装抗日斗争。同盟会成立后,受到民主革命思想影响,台湾隐存于民间的反清复明思想逐步演化成汉族反满复仇、共和抗... 清朝割台以后,中国的仁人志士都希望有朝一日光复台湾,这种愿望在台湾民众中尤为强烈,民众在认同清朝的基础上自发进行武装抗日斗争。同盟会成立后,受到民主革命思想影响,台湾隐存于民间的反清复明思想逐步演化成汉族反满复仇、共和抗日、光复回归的民族革命思潮。辛亥革命的爆发,使台湾民众受到鼓舞,一些台湾革命志士参加辛亥革命,并在中华民国成立后回台湾发动抗日起义,谋求光复台湾、回归中华民国,把台湾抗日光复思潮推向新的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辛亥革命 台湾地区 抗日 光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析台湾关帝崇拜内涵的演化 被引量:1
6
作者 陈名实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56-161,共6页
本文通过对台湾关帝崇拜发展过程的探讨,分析各个时期的内涵与特点,认为在台湾关帝信仰初期,明郑遗民把反清复明的忠义思想寄托于关帝崇拜之中,关帝庙主要由官府和军人创办和修建,政治色彩浓厚,反映了明朝遗民倡导忠义思想的民族精神。... 本文通过对台湾关帝崇拜发展过程的探讨,分析各个时期的内涵与特点,认为在台湾关帝信仰初期,明郑遗民把反清复明的忠义思想寄托于关帝崇拜之中,关帝庙主要由官府和军人创办和修建,政治色彩浓厚,反映了明朝遗民倡导忠义思想的民族精神。清治以后官方力图改变忠义思想的反清倾向,民众祈福禳灾的基本诉求使关帝崇拜的世俗化程度不断加强。日据时期关帝信仰向儒宗神教转变,成为保存中华文化的一种形式。台湾光复以后,关帝崇拜完全进入民间,其自发性以及对现实利益的追求,使之成为民间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地区 关帝 崇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