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学院文化的庄肃典雅:论1930年代北平学院文化对京派散文的影响
1
作者 郑丽霞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11-124,共14页
京派散文的生成和发展离不开北平地域及其学院文化的深厚滋养和氤氲。五四新文化的积淀和北平文化的蓄积形成北平古都文化的厚重静穆的地域文化特质,这从空间地域层面影响着京派散文家。但是,更为重要的是,20世纪30年代北京众多学府蕴... 京派散文的生成和发展离不开北平地域及其学院文化的深厚滋养和氤氲。五四新文化的积淀和北平文化的蓄积形成北平古都文化的厚重静穆的地域文化特质,这从空间地域层面影响着京派散文家。但是,更为重要的是,20世纪30年代北京众多学府蕴蓄的学院文化为京派散文的形成准备了充分的学养条件。首先,奉行"门户开放"和"学术自由"的北大文风、大学数量的众多、几乎免费的大学教育和学院中师友互助的传统,这些是北平学院吸引京派学子的种种条件。其次,京派散文家与学院或深或浅的"学院"渊源;教师自身素养、课程设置、重视作文训练等学院因素对京派散文家的影响,在这些条件的作用下散文创作在学院中蔚然成风;第三,老师与学生的文化资源互动形成了北平学院优良的文化生态系统。以上三点都为学生创作散文提供了良好的动力机制。这些共同构成了30年代北平庄肃典雅的学院文化。可以说,30年代庄肃典雅的学院文化为引导京派学子们的研究方向和创作趣味、发掘提携散文新秀、为新晋散文作家修改和举荐文章提供了良好的文化氛围,为京派散文的生成和发展奠定了纯正的"学院派"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平地域 学院文化 京派散文 “学院”体制 庄肃典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闽南方言文化传承的问题与对策——以泉州青少年方言认知与习得为例 被引量:15
2
作者 陈燕玲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334-341,共8页
在普通话推广成效显著的大环境下,方言的保护和地方文化传承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保护好地方方言文化是一个值得探索和亟待解决的问题。许多地方已经开始启动相应的措施,如开设方言频道、借助媒介宣传等。我们认为,方言和地方文化的... 在普通话推广成效显著的大环境下,方言的保护和地方文化传承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保护好地方方言文化是一个值得探索和亟待解决的问题。许多地方已经开始启动相应的措施,如开设方言频道、借助媒介宣传等。我们认为,方言和地方文化的传承应当把更多的关注点放在青少年一代身上。本文在调查泉州地区青少年学生方言习得的基础上,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方言文化保护和传承的策略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闽南方言 文化传承 青少年 语言认知与习得 现状与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曹植对屈骚的接受传播 被引量:4
3
作者 于浴贤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13-118,共6页
汉人侧重于屈原思想人格的接受,六朝人侧重于屈骚艺术美的接受,曹植兼有对屈原思想人格及其作品艺术技巧的接受和传播,表现为从汉人的接受视野向六朝人的接受视野的转变,具有承上启下的综合性、创新性特点,对六朝屈骚的接受传播具有开... 汉人侧重于屈原思想人格的接受,六朝人侧重于屈骚艺术美的接受,曹植兼有对屈原思想人格及其作品艺术技巧的接受和传播,表现为从汉人的接受视野向六朝人的接受视野的转变,具有承上启下的综合性、创新性特点,对六朝屈骚的接受传播具有开创之功。曹植是六朝屈骚接受传播的第一人,其杰出的文学成就,实乃风、骚传统共同沾溉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曹植 屈骚 接受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十年来台港暨海外文学史著作中“鲁迅书写”的变迁 被引量:1
4
作者 古大勇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67-76,共10页
自从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1961年由美国耶鲁大学出版社出版以来,海外暨中国台港地区学者撰写了多部(新)文学史著作。就中国台湾地区而言,出现了如下中国新文学史(含文学专题史)著作:皮述民、邱燮友、马森、杨昌年著《二十世纪中... 自从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1961年由美国耶鲁大学出版社出版以来,海外暨中国台港地区学者撰写了多部(新)文学史著作。就中国台湾地区而言,出现了如下中国新文学史(含文学专题史)著作:皮述民、邱燮友、马森、杨昌年著《二十世纪中国新文学史》(2008)、马森著《世界华文新文学史》(2015)、唐翼明著《大陆现代小说小史》(2007)、周锦著《中国新文学简史》(1980)和《中国新文学史》(1983)、尹雪曼著《中华民国文艺史》(1975)和《五四时代的小说作家和作品》(1980)、刘心皇著《现代中国文学史话》(1971)、周丽丽著《中国现代散文的发展》(1980)、舒蔚著《五四时代的新诗作家和作品》(1980)、李牧著《三十年代文艺论》(1973)、陈敬之著《三十年代文坛与左翼作家联盟》(1980)、《“新月”及其重要作家》(1980)和《中国文学的由“旧”到“新”》(1980)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新文学史》 《中国现代小说史》 著作 海外 现代中国文学 大学出版社 变迁 书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1世纪初文学理论建设审视 被引量:1
5
作者 戴冠青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35-142,共8页
21世纪以来短短数年间,文论界关于文学理论建设的话题和行动进行得特别频繁和热烈。这一方面体现出中国文论界迫切希望与世界接轨、迫切希望建构新的文论话语的热情和态势;另一方面也透露出中国文论在全球化语境和消费文化背景下的焦虑... 21世纪以来短短数年间,文论界关于文学理论建设的话题和行动进行得特别频繁和热烈。这一方面体现出中国文论界迫切希望与世界接轨、迫切希望建构新的文论话语的热情和态势;另一方面也透露出中国文论在全球化语境和消费文化背景下的焦虑情绪和突围构想。然而这么多年过去,我们对建设中国文论的自信心似乎没有增长反而有所衰减。究其原因是,我们一直找不到真正具有独创意义的逻辑起点,我们的当代文论建设许多还停留在构想之上,中国特有的求全责备的文化心态也导致中国文论难以有独到的理论建树。也许充分利用古典文论资源,梳理出独具特色的中国文艺批评的话语模式,或者扬长避短,发展东方人所擅长的感悟性文学批评,是一种有效的突围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纪初 文论建设 审视 焦虑 突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耻辱”意识与鲁迅的思想和文学生成
6
作者 古大勇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43-49,共7页
1在鲁迅的作品中,频频出现“辱”、“羞耻”、“耻”、“惭”、“惭愧”、“羞辱”、“耻辱”之类的词语。毫不夸张地说,对“耻辱”的体验和“耻辱”意识几乎伴随鲁迅短暂的一生,尽管“耻辱”意识在鲁迅不同的生命阶段呈现出不同特... 1在鲁迅的作品中,频频出现“辱”、“羞耻”、“耻”、“惭”、“惭愧”、“羞辱”、“耻辱”之类的词语。毫不夸张地说,对“耻辱”的体验和“耻辱”意识几乎伴随鲁迅短暂的一生,尽管“耻辱”意识在鲁迅不同的生命阶段呈现出不同特色和内涵,但是鲁迅似乎终生没有离开对“耻辱”的切身体验,并通过揭露、反省、批判、忏悔、赎罪、抗拒、复仇等方式力图从“耻辱”中恢复出来,获得人的尊严,完成“立人”目标。“耻辱”体验和“耻辱”意识也直接导致了鲁迅思想和文学的生成,也即是说,鲁迅思想和文学发生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源于鲁迅对“耻辱”的刻骨体验及由此而产生的种种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思想 耻辱 意识 学生 “惭愧” 人的尊严 “立人” 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域文学的层级互动——以顺治、康熙年间晋安诗坛为讨论中心
7
作者 翟勇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1期125-133,共9页
地域文学的发展不仅仅是其自身内部的发展,还在接受他地文学影响;在接受的同时,不仅反哺影响源,还在影响着其他地域,构成地域文学互动的层级性。作为明清诗歌研究绕不开的晋安诗坛,在顺治、康熙年间与他地互动频繁。晋安诗人北上江南,... 地域文学的发展不仅仅是其自身内部的发展,还在接受他地文学影响;在接受的同时,不仅反哺影响源,还在影响着其他地域,构成地域文学互动的层级性。作为明清诗歌研究绕不开的晋安诗坛,在顺治、康熙年间与他地互动频繁。晋安诗人北上江南,窥探当时诗学主流的同时反哺江南诗坛,同时又对入闽江南诗人的诗学理念保持一定距离。与此同时,随着顺治、康熙年间辽东诗人主政八闽、移居江南为两地诗坛带来一股真情之风的同时,披谗遭贬来到陌生辽东的两地诗人,他们的创作,不仅丰富了当时还略显荒芜的辽东文学,更是开出诗歌的真情之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域文学 层级互动 晋安诗坛 顺、康年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闽南方言的现状与未来 被引量:23
8
作者 陈燕玲 林华东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25-134,共10页
为了深刻了解闽南方言的历史和现状,以便对闽南方言今后的走向、保护策略提出可行性的意见和建议,我们深入闽南方言核心区——福建泉州、厦门、漳州和台湾,以及潮汕地区,进行实地调研。调查显示,年青一代闽南方言能力明显趋弱,许多传统... 为了深刻了解闽南方言的历史和现状,以便对闽南方言今后的走向、保护策略提出可行性的意见和建议,我们深入闽南方言核心区——福建泉州、厦门、漳州和台湾,以及潮汕地区,进行实地调研。调查显示,年青一代闽南方言能力明显趋弱,许多传统基本词汇逐渐消失;城镇化地区普通话和闽南话已经是双语并行。调查结果认为,作为强势方言,闽南方言不会那么容易消失,但会随着闽南社会的发展而变化。方言作为族群的标记,是社会沟通的重要工具。近年来政府主持的电台、电视台开播闽南语频道,给了民众传承闽南方言必要性的信号,是闽南文化生态保护最具体的举措。应该继续把闽南方言纳入学校的乡土教材中,组织开展以闽南方言为载体的文化竞赛活动和文艺表演活动,以确保方言的传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闽南方言 使用现状 发展走向 保护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曲同调殊:戏改语境中的荔镜情缘 被引量:5
9
作者 黄科安 王伟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232-238,共7页
《陈三五娘》作为在"闽南戏曲文化圈"中搬演撒播达五百年之久的流行剧目,借由新文艺工作者的现代性重述,从而获取权力话语的经典命名,集中体现了民间话语与主流观念形态彼此借重、相互托举的共谋关系。然而由于其依旧保存着... 《陈三五娘》作为在"闽南戏曲文化圈"中搬演撒播达五百年之久的流行剧目,借由新文艺工作者的现代性重述,从而获取权力话语的经典命名,集中体现了民间话语与主流观念形态彼此借重、相互托举的共谋关系。然而由于其依旧保存着民间记忆与庶民声音,且与高扬人本主义的启蒙现代性耦合,不免存有与强调集体理性之民族国家现代性互相矛盾的一面,因而在主导话语宰制下的戏文历史书写系统中消声隐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曲改革 陈三五娘 现代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络视域下青少年生活语言受污染问题探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王进安 谢英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98-103,共7页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人们越来越离不开网络。网络语言的开放性、随意性、快捷性和隐蔽性等特点,日益受到人们的青睐,也使人们的生活离不开网络语言环境。青少年学生已成为当下网络的生力军,他们的生活语言深受网络语言环境的影响。青...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人们越来越离不开网络。网络语言的开放性、随意性、快捷性和隐蔽性等特点,日益受到人们的青睐,也使人们的生活离不开网络语言环境。青少年学生已成为当下网络的生力军,他们的生活语言深受网络语言环境的影响。青少年生活语言最主要污染源就是网络语言环境,主要表现有语言的失范、低俗、暴力和悲观等方面;受污染的主要原因,可概括为四个"背离"。要杜绝青少年生活语言的污染问题,必须严防三个"失",即严防网络监管失责,严防网络语言失真和严防网络语言失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 网络 生活语言 语言环境 污染 防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菲律宾华裔青少年的语言情感与文化认同——基于“词语自由联想”实验的研究 被引量:11
11
作者 陈燕玲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96-204,共9页
语言的认同也是文化的认同,是一种文化心理的趋同现象,中国与菲律宾乃至整个东南亚国家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菲律宾华裔对故国及故乡的语言情感如何值得进一步探究。运用心理学的词语自由联想方式进行实验,结果显示,在华裔青少年的心目中... 语言的认同也是文化的认同,是一种文化心理的趋同现象,中国与菲律宾乃至整个东南亚国家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菲律宾华裔对故国及故乡的语言情感如何值得进一步探究。运用心理学的词语自由联想方式进行实验,结果显示,在华裔青少年的心目中,"闽南话"的亲切度最高,"汉语"个人喜好度最高,但易懂度最低;"英语"的全球影响度最高;"菲律宾语"的易懂度最高,其次是英语。实验表明,汉语在东南亚的推广应充分借助华裔青少年的故土情感优势,要特别重视东南亚华裔的文化特征,寻求汉语国际推广的发展与突破,增强华裔的语言情感认同,促进祖国与东南亚各国的和谐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情感 自由联想 菲律宾华裔 汉语国际推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方女性主义批评的中国化进程 被引量:9
12
作者 戴冠青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12-118,共7页
西方女性主义批评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体现出纯译介性研究、中国女性主义文论建设、用女性主义批评方法研究中国女性文学作品等阶段性特征。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发展奠定了中国女性文学研究的理论基础,拓展了中国文学研究的新视野,突出... 西方女性主义批评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体现出纯译介性研究、中国女性主义文论建设、用女性主义批评方法研究中国女性文学作品等阶段性特征。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发展奠定了中国女性文学研究的理论基础,拓展了中国文学研究的新视野,突出了女性文学的新视阈与新风貌,对女性意识和女性文本的独特关注也促进了中国女性写作的繁荣和发展。西方女性主义批评的中国化结束了中国父权制美学关于审美价值的专制独白,对既存的审美批评标准进行了富有深度的女性主义反思。虽然中国的女性主义批评还存在历史观照和文化剖析等方面的某些片面和缺失,但毋庸置疑,西方女性主义批评的中国化已经对中国的女性文化建设产生了重要的积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权主义文学批评 中国化 女性视角 反思 当代文学批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带一路”视域下方言资源价值发掘——以闽南方言为例 被引量:8
13
作者 王曦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240-245,共6页
语言的经济价值与其文化社会功能之间关系密不可分。当前,汉语在国际推广过程中存在重文化价值轻经济价值的倾向。据此,应从经济学角度建构汉语经济,发展汉语产业,发挥汉语方言潜藏社会经济文化价值,处理好方言与经贸交流、方言与地区... 语言的经济价值与其文化社会功能之间关系密不可分。当前,汉语在国际推广过程中存在重文化价值轻经济价值的倾向。据此,应从经济学角度建构汉语经济,发展汉语产业,发挥汉语方言潜藏社会经济文化价值,处理好方言与经贸交流、方言与地区文化、语言学习与商用规则、方言流播与汉语教学等关系,让闽南方言及更多的方言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更好地扮演先锋角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经济 闽南方言 “一带一路”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由“史”入“文”——论西方传记的现代性转型 被引量:6
14
作者 黄科安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213-223,共11页
20世纪初西方传记完成了现代性转型。这种现代性转型,就其内容而言,其一是把伟人从神坛上请下来,以常人视之;其二是正视传主的内心世界,主张以"心理描写"来丰富和展现传主的人物性格。在艺术上,现代传记区别于传统传记一个关... 20世纪初西方传记完成了现代性转型。这种现代性转型,就其内容而言,其一是把伟人从神坛上请下来,以常人视之;其二是正视传主的内心世界,主张以"心理描写"来丰富和展现传主的人物性格。在艺术上,现代传记区别于传统传记一个关键性要素,在于是否将这一文体当作"一种艺术样式",突显其由"史"入"文"的文学特性。然而,在传记属性的"文""史"之争上,一些积极倡导现代传记写作的西方作家却也表现出对传记"史"的追求与坚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传记 现代性转型 “史”与“文” 追求与坚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闽台民间想象的相通性及其情感诉求 被引量:4
15
作者 戴冠青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6-42,共7页
闽台两地有深远的历史渊源和密切的文化联系。民间故事作为闽台文化的独特载体,通过丰富的民间想象体现出闽台两地民众共同的审美取向和情感诉求。特别是在济世救困的想象中体现了共同的崇儒精神、在开拓家园的想象中展现了相似的拼搏... 闽台两地有深远的历史渊源和密切的文化联系。民间故事作为闽台文化的独特载体,通过丰富的民间想象体现出闽台两地民众共同的审美取向和情感诉求。特别是在济世救困的想象中体现了共同的崇儒精神、在开拓家园的想象中展现了相似的拼搏性格、在行侠仗义的想象中传达了相近的英雄情结、在神灵保护的想象中演绎了相通的民间信仰。这些相同或相通的民间想象,都与两岸人民的生活实践、心理经验和精神追求分不开,是在两岸密切的血缘和史缘关系中形成的共同的心理经验,在两岸相通的文缘和神缘关系中形成的共同的审美追求,在两岸相近的地缘关系中形成的共同的性格取向。闽台民间故事熔铸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历史纵深感,演绎出两岸民众血浓于水的民族情感,对闽台民间故事相通性的考察和揭示,可以更好地认识和把握两岸民众共同的审美取向和情感诉求,对进一步密切两岸同胞的血肉联系,在两岸民众的情感沟通和共鸣中促进交流和发展都具有独特的意义和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闽台民间故事 民间想象 相通性 情感诉求 心理经验 文化性格 民间信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启蒙·革命·规训——“文艺大众化”考论 被引量:4
16
作者 黄科安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02-116,共15页
20世纪上半叶现代中国的"文艺大众化"运动,绝非是单纯的文艺议题,其背后是知识者探求建构现代民族国家的政治诉求和实践活动。因而,对于这个议题的清理和辨析,必然涉及到"文艺大众化"最基本的相关要素,如"谁... 20世纪上半叶现代中国的"文艺大众化"运动,绝非是单纯的文艺议题,其背后是知识者探求建构现代民族国家的政治诉求和实践活动。因而,对于这个议题的清理和辨析,必然涉及到"文艺大众化"最基本的相关要素,如"谁是大众"、"谁来大众化","大众化"与"民族形式"等,而透过这些相关要素的勾连和清理,就会发现其间隐藏着复杂的内在生成机制——"大众"身份由"底层阶层"向"阶级属性"突进,知识者的立场由"启蒙的大众化"向"革命的大众化"转换,大众化的"民族形式"演化为以"民间形式"出现。透过这些线索的梳理与追问,可以发现其背后的政治权力运作和意识形态指涉,从而可以发掘出"文艺大众化"的具体内涵、文本形式以及与现代民族国家之间的复杂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艺大众化 启蒙 革命 规训 毛泽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重边缘人”的女性叙事——北美新移民女作家的小说创作 被引量:4
17
作者 戴冠青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9-16,161,共8页
在全球性多元化的大背景下,北美新移民女作家以她们独特的异域境遇和性别文化身份,在她们的小说文本创作中呈现出不同于早期华人移民女作家、同期的国内女性作家以及新移民男作家的新特质.特别是北美新移民女性所遭遇的“多重边缘人”... 在全球性多元化的大背景下,北美新移民女作家以她们独特的异域境遇和性别文化身份,在她们的小说文本创作中呈现出不同于早期华人移民女作家、同期的国内女性作家以及新移民男作家的新特质.特别是北美新移民女性所遭遇的“多重边缘人”的尴尬身份构成了中国新移民女性“弱上加弱”的女性形象和她们在多重“他者”话语下的尴尬处境,但她们也独特地表现出了在异域文化中以自己的执着和坚韧参与全球化运动并重铸自我人格的不懈努力.探讨北美新移民女作家对其处于主流文化边缘以及性别文化边缘的特殊境遇的独特书写,揭示她们独特的异域言说的内在意蕴,对我们深入认识海外华文女作家的人生思考和情感把握以及她们所提供给我们的独特审美经验和文化价值是十分必要并具有现实意义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移民女性 多重边缘人 异域言说 人格重铸 女性叙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嘉靖本《荔镜记》方言词缀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王曦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29-234,共6页
明嘉靖本《荔镜记》是迄今为止泉州地区甚至是福建地区发现的最早的南戏戏曲文本,是研究戏曲发展史与闽南方言的宝贵资料。对明嘉靖本《荔镜记》中词头和词尾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明嘉靖年间对《荔镜记》潮泉二部重刊过程中,必定是经过了... 明嘉靖本《荔镜记》是迄今为止泉州地区甚至是福建地区发现的最早的南戏戏曲文本,是研究戏曲发展史与闽南方言的宝贵资料。对明嘉靖本《荔镜记》中词头和词尾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明嘉靖年间对《荔镜记》潮泉二部重刊过程中,必定是经过了慎重的选择,选定了某个本子作为蓝本,参照别的戏本进行重新勘定;当时潮泉两地的方言在个别字词,如"仔"的读音和使用上是一致的,而在一些字词如"阿"和"哑"的使用上则存在不同,对比现代方言不难看出其中已经发生了一些变化;通过比较词头和词尾的用法,可见近代闽南语词汇变化的轨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嘉靖本《荔镜记》 方言 词头 词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意识形态偏见、众声喧哗与经典认同——美国华人文化圈的鲁迅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古大勇 黄科安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2年第6期134-138,共5页
美国华人文化圈的鲁迅研究具有三个明显特征:首先,部分鲁迅研究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甚至沦为反共或冷战的工具。其次,总体上呈现出多元解读、众声喧哗的生态格局。"正读"和少部分的"误读"现象共存,很多"正读&q... 美国华人文化圈的鲁迅研究具有三个明显特征:首先,部分鲁迅研究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甚至沦为反共或冷战的工具。其次,总体上呈现出多元解读、众声喧哗的生态格局。"正读"和少部分的"误读"现象共存,很多"正读"达到了一定的学术高度。再次,由于意识形态、地缘政治、学术生态和研究传统等的影响,美国华人文化圈对鲁迅的评价观点各异,甚至有霄壤之别,但有一点基本能取得一致:承认鲁迅在文学上的成就,承认鲁迅某些作品是杰作,表现出对鲁迅经典价值的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华人文化圈 鲁迅研究 夏志清 李欧梵 刘禾 王际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谈“V来V去” 被引量:9
20
作者 张虹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64-68,共5页
“V来V去”是一个表示持续、反复的动词结构,它在语义特征、结构形式等方面具有较为独特的特点。由于进入“V来V去”中动词的不同,使得它在完句能力、语用功能上也有所差别。
关键词 动态 持续 动作动词 事态补语 完句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