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花角蚜小蜂对松突圆蚧的防治 被引量:4
1
作者 钟景辉 戴少勤 +3 位作者 陈文玉 苏文晶 吴一鹏 肖珍彪 《亚热带农业研究》 2010年第4期236-239,共4页
根据近年来泉州市应用花角蚜小蜂防治松突圆蚧的工作实践,总结了应用花角蚜小蜂防治松突圆蚧的主要技术措施,包括林间放蜂点的选择和管护、室内收蜂、补充营养与配对、林间放蜂、效果检查与巩固等,为推广应用花角蚜小蜂生物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 花角蚜小蜂 松突圆蚧 生物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龟子绿僵菌MaYTTR-04菌株对松墨天牛成虫的致病力 被引量:22
2
作者 何学友 蔡守平 +4 位作者 余培旺 黄金水 钟景辉 陈德兰 熊瑜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02-107,共6页
松墨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 Hope是重大森林植物检疫性病害———松材线虫病的主要媒介昆虫。采用跗节接种法测定金龟子绿僵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 MaYTTR-04菌株对松墨天牛成虫的致病力。结果表明:在恒温条件下,松墨天牛第6天... 松墨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 Hope是重大森林植物检疫性病害———松材线虫病的主要媒介昆虫。采用跗节接种法测定金龟子绿僵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 MaYTTR-04菌株对松墨天牛成虫的致病力。结果表明:在恒温条件下,松墨天牛第6天开始死亡,第18天-21天为死亡高峰期,每头成虫接种孢子量为2.3×10^6±0.2×10^6时成虫的死亡率第18天达85%,第21天达95%;时间效应指标值LT50为14.7天。室内自然变温条件下,松墨天牛第3天出现死亡,第15天-21天为死亡高峰期,每头成虫接种孢子量为2.3×10^6±0.2×10^6时的死亡率在第15天达85%,第21天达100%;时间效应指标值LT50为12.9天。林间套笼21天后,菌液处理的成虫平均死亡率为60%,僵虫率为48.9%;而通过无纺布菌条的成虫死亡率为86.7%,僵虫率为75.6%。表明MaYTTR-04菌株对松墨天牛成虫有强的致病力,且在较高变温环境温度下致病力更强。结果说明该菌株可作为生产性菌株应用于林间防治松墨天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墨天牛 金龟子绿僵菌MaYTTR-04菌株 致病力 林间试验 优良菌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危害油茶的鳞翅目新害虫 被引量:9
3
作者 何学友 韩国勇 +4 位作者 熊瑜 丁珌 蔡守平 钟景辉 黄金水 《林业科技开发》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0-54,共5页
油茶是我国特有的木本油料树种,栽培面积大,经济价值高。油茶虫害是影响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采集林间油茶害虫于室内饲养,对获得的成虫标本进行鉴定。结果表明,黑缘棕麦蛾、沙罗双透点黑斑蛾、柑橘黄卷蛾、大钩尺蛾、间掌舟蛾、条... 油茶是我国特有的木本油料树种,栽培面积大,经济价值高。油茶虫害是影响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采集林间油茶害虫于室内饲养,对获得的成虫标本进行鉴定。结果表明,黑缘棕麦蛾、沙罗双透点黑斑蛾、柑橘黄卷蛾、大钩尺蛾、间掌舟蛾、条纹艳苔蛾、星黄毒蛾、簪黄点足毒蛾以及绢祝蛾、佐尺蛾等是油茶的新害虫。记述了10种油茶新害虫的形态特征、寄主、分布及生物学特性等,供生产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 新害虫 生物学特性 鳞翅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突圆蚧在松树春梢不同部位的分布与动态 被引量:4
4
作者 张飞萍 钟景辉 陈顺立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819-822,832,共5页
将松树最末一轮枝梢划分为主枝和侧枝,通过2005年3月到5月期间(松突圆蚧为害头年春梢和向头年秋梢扩散的重要时期)对松突圆蚧(Hem iberlesia pitysophilaTakagi)不同危害程度马尾松林的野外系统定位观察,分析和比较了主枝和侧枝的春梢... 将松树最末一轮枝梢划分为主枝和侧枝,通过2005年3月到5月期间(松突圆蚧为害头年春梢和向头年秋梢扩散的重要时期)对松突圆蚧(Hem iberlesia pitysophilaTakagi)不同危害程度马尾松林的野外系统定位观察,分析和比较了主枝和侧枝的春梢及其基部、中部和端部的松突圆蚧虫口数量与动态。结果表明:主枝春梢上松突圆蚧各虫态虫口数量以及种群虫口总数均极显著地多于侧枝春梢,时序上主、侧枝春梢的种群均呈现上升趋势,但4月后种群呈快速增长;松突圆蚧在同一枝梢上中部和端部的虫口多于基部,4月下旬后这2个部位的虫口数显著较多是造成差异的主要原因。因此认为,4月份是防治松突圆蚧的重要时期,在野外调查取样中,应充分考虑枝条及部位间的差异,确定科学的取样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突圆蚧 春梢 部位 分布 动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省松树线虫的研究Ⅲ.湿地松上长尾属线虫一新种 被引量:4
5
作者 秦复牛 钟景辉 潘沧桑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743-748,共6页
在福建省泉州市洛江区的湿地松(Pinus elliottii)上发现长尾属一新种,命名为福建长尾线虫(Seinura fujianensis n. sp.).福建长尾线虫与李氏长尾线虫(Seinuralii)最为相似,两者的主要区别是:前者雌虫热杀死后尾部微向腹面弯曲,... 在福建省泉州市洛江区的湿地松(Pinus elliottii)上发现长尾属一新种,命名为福建长尾线虫(Seinura fujianensis n. sp.).福建长尾线虫与李氏长尾线虫(Seinuralii)最为相似,两者的主要区别是:前者雌虫热杀死后尾部微向腹面弯曲,后者弯曲明显;前者口针较短(雌虫分别为13-15μm,16.3~20.1μm,雄虫分别为12-15μm,16.8~18.7μm),口针基部微膨大,后者口针无口针基部球,亦不膨大;前者雄虫尾部较短(分别为26-36μm,48~64μm),c′值较小(分别为1.6-2.5,2.7-3.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建长尾线虫新种 形态学 湿地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省松树线虫的研究Ⅱ.松干伞真滑刃线虫的种类续述 被引量:2
6
作者 秦复牛 潘沧桑 +1 位作者 康文通 钟景辉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863-866,共4页
本文为福建省松树线虫调查的第二部分,报道3种伞真滑刃线虫,即瑞氏伞真滑刃线虫Bursaphelenchus rainulfi Braasch,2002、泰国伞真滑刃线虫Bursaphelenchus thailandae Braasch,2002和伞真滑刃线虫未定种Bursaphe-lenchussp.瑞氏伞真滑... 本文为福建省松树线虫调查的第二部分,报道3种伞真滑刃线虫,即瑞氏伞真滑刃线虫Bursaphelenchus rainulfi Braasch,2002、泰国伞真滑刃线虫Bursaphelenchus thailandae Braasch,2002和伞真滑刃线虫未定种Bursaphe-lenchussp.瑞氏伞真滑刃线虫在形态描述上与原始文献相同,a值和b值与原始数据略有差别;泰国伞真滑刃线虫各项测量数据与原始文献均接近;伞真滑刃线虫未定种与小松伞真滑刃线虫(Bursaphelenchus.pinasteri)相似,但未定种热杀死后尾部弯成钩状,末端钝圆无尾尖突,口针基部有膨大,且a值和c值与小松伞真滑刃线虫有较大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虫 松树 伞真滑刃线虫 分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僵菌和绿僵菌不同菌株对马尾松毛虫的致病力 被引量:10
7
作者 蔡守平 何学友 +3 位作者 曾丽琼 苏文晶 陈文玉 陈世勇 《福建林业科技》 2018年第4期1-4,10,共5页
为筛选出对马尾松毛虫具有高致病力的杀虫真菌的菌株,在测定7株白僵菌和4株绿僵菌菌株生长速度与产孢量的基础上,采用浸渍法测定这些菌株对马尾松毛虫4~5龄幼虫的致病力。结果表明:各菌株的菌落直径与产孢量间均存在显著差异,菌落直径... 为筛选出对马尾松毛虫具有高致病力的杀虫真菌的菌株,在测定7株白僵菌和4株绿僵菌菌株生长速度与产孢量的基础上,采用浸渍法测定这些菌株对马尾松毛虫4~5龄幼虫的致病力。结果表明:各菌株的菌落直径与产孢量间均存在显著差异,菌落直径较大的是球孢白僵菌BbPT-01、BbTA-01菌株和绿僵菌MaFZ-04、MaV275菌株,培养15 d后菌落直径均超过6 cm;产孢量以白僵菌BbAX-04菌株、绿僵菌MaMXTR-01、Ma4556菌株较大,超过1. 2×10~8孢子·cm^(-2)。马尾松毛虫4~5龄幼虫接种白僵菌BbAX-02、BbAX-04菌株12 d后,累积死亡率分别达到100%、90%,且致死中时(LT_(50))也最短,分别为7. 25、7. 42 d。说明白僵菌BbAX-02和BbAX-04菌株对马尾松毛虫的致病力强,可作为优良的生产菌株用于马尾松毛虫的生产性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僵菌 绿僵菌 马尾松毛虫 产孢量 致病力 致死中时(LT5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材线虫病疫木剥皮处理对松墨天牛侵入的影响 被引量:5
8
作者 何学友 蔡守平 +4 位作者 宋海天 黄振裕 陈伟 曾丽琼 钟景辉 《防护林科技》 2019年第10期6-8,19,共4页
松材线虫病疫木的无害化处理是松材线虫病防治工作的核心措施。为探寻高效、环保的林间疫木就地无害化处理技术,采用未被松墨天牛侵入的枯死松树(疫木)树干及伐桩,经剥皮处理后开展天牛及松瘤象等其他蛀干害虫侵入情况试验。结果表明:... 松材线虫病疫木的无害化处理是松材线虫病防治工作的核心措施。为探寻高效、环保的林间疫木就地无害化处理技术,采用未被松墨天牛侵入的枯死松树(疫木)树干及伐桩,经剥皮处理后开展天牛及松瘤象等其他蛀干害虫侵入情况试验。结果表明:林间未被松墨天牛蛀入的疫木木段和伐桩,经剥皮处理后均未发现松墨天牛侵入的情况,但仍可受到小蠧等害虫的入侵。未剥皮的树干木段,松墨天牛幼虫仍可以蛀入;未剥皮的伐桩60%有松墨天牛蛀入孔和羽化孔。剥皮处理树干和伐桩可以阻止松墨天牛侵入,防止松材线虫病传播扩散,是林间疫木就地无害化处理的有效措施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材线虫病 蛀干害虫 树干 伐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僵菌在木麻黄林间宿存动态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蔡守平 何学友 +2 位作者 曾丽琼 苏文晶 黄金水 《防护林科技》 2016年第4期23-26,共4页
通过测定木麻黄林间土壤中、菌条上的绿僵菌孢子的宿存数量及萌发率,研究绿僵菌在木麻黄林中的宿存动态。结果表明:绿僵菌孢子引入木麻黄林间土壤中,45d内孢子数量迅速下降;45d时土壤中的绿僵菌孢子数不足初始带菌量的30%,其后孢子数量... 通过测定木麻黄林间土壤中、菌条上的绿僵菌孢子的宿存数量及萌发率,研究绿僵菌在木麻黄林中的宿存动态。结果表明:绿僵菌孢子引入木麻黄林间土壤中,45d内孢子数量迅速下降;45d时土壤中的绿僵菌孢子数不足初始带菌量的30%,其后孢子数量呈持续缓慢下降或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绿僵菌菌条绑缚在木麻黄树干上后,其上的孢子迅速下降,至30d时,菌条孢子量仅为初始值的30%左右,随后呈现持续缓慢下降的趋势。土壤中的孢子萌发率可始终保持在一个较高水平,而菌条上孢子的萌发率变化较为复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孢子 菌条 萌发率 绿僵菌 宿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突圆蚧花角蚜小蜂成虫的耐热性 被引量:6
10
作者 钟景辉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465-470,共6页
以试管内喂食20%蜂蜜的1日龄松突圆蚧花角蚜小蜂(Coccobius azumaiTachikawa)成虫为研究对象,通过人工模拟高温暴露试验,采用死亡率、半致死高温累积(LSHIT50)和造成热伤害的高温累积下限(LLSEHIT)等指标,比较了雌成虫耐热性的季节变化... 以试管内喂食20%蜂蜜的1日龄松突圆蚧花角蚜小蜂(Coccobius azumaiTachikawa)成虫为研究对象,通过人工模拟高温暴露试验,采用死亡率、半致死高温累积(LSHIT50)和造成热伤害的高温累积下限(LLSEHIT)等指标,比较了雌成虫耐热性的季节变化和夏季雌、雄成虫耐热性的差异.结果表明:(1)随着温度的升高,花角蚜小蜂雌成虫各季的死亡率均逐渐增大,秋、春、夏季种群分别在39.5、40和41℃时死亡率达到100%.在39-40.5℃下,不同季节之间种群死亡率具有显著差异(P<0.05),主要表现为夏季种群的死亡率显著较低.比较雌成虫的LLSEHIT和LSHIT50,不同季节耐热性呈现明显的变化,其耐热性大小次序为夏季>秋季>春季,但秋季种群对高温累积最为敏感,夏季次之,春季最弱.花角蚜小蜂雌成虫LSHIT50随着季节性平均气温、极端高温的升高表现出明显的升高趋势.(2)夏季花角蚜小蜂雌、雄成虫个体存活的极限高温为41℃左右;在39-40.5℃下,雄成虫对高温更敏感,死亡率显著高于雌成虫,说明雌成虫比雄成虫具更强的耐热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突圆蚧花角蚜小蜂 极端温度 耐热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突圆蚧种群室内耐热性的季节变化 被引量:2
11
作者 钟景辉 《福建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02-206,共5页
通过室内人工模拟高温暴露试验,采用松突圆蚧死亡率和半致死高温累积LSHIT50等指标,比较分析害虫种群耐热性的季节变化。结果表明,随着暴露温度的升高,松突圆蚧的死亡率总体上逐渐增大。松突圆蚧的耐热性与其处在的发育阶段(虫态)有关,... 通过室内人工模拟高温暴露试验,采用松突圆蚧死亡率和半致死高温累积LSHIT50等指标,比较分析害虫种群耐热性的季节变化。结果表明,随着暴露温度的升高,松突圆蚧的死亡率总体上逐渐增大。松突圆蚧的耐热性与其处在的发育阶段(虫态)有关,1龄若虫、2龄性分化前若虫、雌成虫在43和45℃高温暴露下的死亡率在春、夏、秋、冬各季节之间差异不显著,但夏季2龄性分化前若虫、2龄性分化后雌若虫和种群总体相对于其他季节,具有明显较强的耐热性,种群表现出较强的季节适应特征。松突圆蚧致死高温为45℃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突圆蚧 耐热性 季节变化 室内高温暴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来源金龟子绿僵菌菌株生物学特性 被引量:2
12
作者 苏文晶 《亚热带农业研究》 2015年第2期123-127,共5页
选择不同地理、寄主来源的15株金龟子绿僵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菌株,对各菌株菌落形态、生长速度、产孢量等生物学性状进行比较。结果表明:(1)根据菌丝质地和颜色、产孢能力、孢子颜色等将15株菌株分为6类,其中A、B、C类菌株分别... 选择不同地理、寄主来源的15株金龟子绿僵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菌株,对各菌株菌落形态、生长速度、产孢量等生物学性状进行比较。结果表明:(1)根据菌丝质地和颜色、产孢能力、孢子颜色等将15株菌株分为6类,其中A、B、C类菌株分别有3、3、6株,D、E、F各有1株。(2)不同金龟子绿僵菌菌株的生长速度在初期(10 d以内)差异显著,Ma QZ-01、Ma JGZ-01和Ma FZ-04菌株10 d时菌落直径均超过6 cm,显著快于其他菌株;到生长后期(15 d),由于进入了产孢阶段,除Ma-20、Ma JGSTR-01菌落直径较小外,其他菌株差异不显著。(3)不同菌株产孢量差异显著,Ma QZ-01、Ma ZPTR-04和Ma SHTR-05菌株产孢量显著高于其他菌株,分别达到0.147×109、0.145×109和0.137×109个·cm-2。综合生长速度与产孢量两项指标,Ma QZ-01菌株具备生长迅速、产孢量大等优良生产性能,可作为优良菌株进一步在害虫防治中加以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龟子绿僵菌 生物学特性 菌落形态 生长速度 产孢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突圆蚧虫口数量与危害程度的关系 被引量:4
13
作者 钟景辉 《华东昆虫学报》 2005年第2期155-158,共4页
通过大面积的野外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松突圆蚧每针束平均虫口数量(a)、针束最高虫口数量(b)、有虫针束率(c)和危害程度(d)4个指标之间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在野外虫口数量调查中可用针束最高虫口数量替代每针束平均虫口数量指标,... 通过大面积的野外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松突圆蚧每针束平均虫口数量(a)、针束最高虫口数量(b)、有虫针束率(c)和危害程度(d)4个指标之间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在野外虫口数量调查中可用针束最高虫口数量替代每针束平均虫口数量指标,以有虫针束率指标作为每针束平均虫口数量和针束最高虫口数量的有效参考指标。在危害程度的调查中,可用有虫针束率作为替代指标,以针束最高虫口数量和每针束平均虫口数量分别作为第1和第2参考指标。3个虫口数量指标中以有虫针束率对危害程度的直接作用最大,其次是针束最高虫口数量,每针束平均虫口数量最低。在间接作用中,针束最高虫口数量通过有虫针束率对危害程度的影响最大,每针束平均虫口数量通过有虫针束率的间接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突圆蚧 虫口数量 危害程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桐花树毛颚小卷蛾生活史及食性初步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叶思敏 钟景辉 +3 位作者 陈金章 纪剑锋 苏文晶 陈文玉 《生物灾害科学》 2015年第2期125-128,共4页
对泉州湾河口湿地红树林桐花树毛颚小卷蛾生活史及食性开展初步研究,结果表明:(1)桐花树毛颚小卷蛾在泉州湾地区1年发生8代,世代重叠,以幼虫在桐花树叶片上卷叶越冬,翌年3月上旬开始结茧化蛹,3月下旬开始羽化为成虫;1年内有2个明显的危... 对泉州湾河口湿地红树林桐花树毛颚小卷蛾生活史及食性开展初步研究,结果表明:(1)桐花树毛颚小卷蛾在泉州湾地区1年发生8代,世代重叠,以幼虫在桐花树叶片上卷叶越冬,翌年3月上旬开始结茧化蛹,3月下旬开始羽化为成虫;1年内有2个明显的危害高峰期,分别出现在5月中旬和9月下旬。(2)桐花树毛颚小卷蛾是泉州湾红树林的主要害虫,该虫只取食桐花树,不取食秋茄和白骨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桐花树毛颚小卷蛾 生活史 食性 泉州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度胁迫对花角蚜小蜂产卵及存活的影响 被引量:1
15
作者 钟景辉 《福建林业科技》 2011年第1期50-52,74,共4页
以25℃为对照,比较了花角蚜小蜂雌成虫在5、10、15、33、36、38℃温度胁迫下逐日产卵量和存活情况。结果表明:温度胁迫对花角蚜小蜂的逐日产卵量和存活均产生显著影响(P<0.01),过高或过低的温度都不利于花角蚜小蜂的产卵和存活。花... 以25℃为对照,比较了花角蚜小蜂雌成虫在5、10、15、33、36、38℃温度胁迫下逐日产卵量和存活情况。结果表明:温度胁迫对花角蚜小蜂的逐日产卵量和存活均产生显著影响(P<0.01),过高或过低的温度都不利于花角蚜小蜂的产卵和存活。花角蚜小蜂产卵和存活的适宜温度为20~3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角蚜小蜂 松突圆蚧 温度胁迫 产卵量 死亡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