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胎龄<32周的早产儿发生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periventricular-intraventricular hemorrhage,PIVH)进展的潜在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江苏省新生儿围产期协作网20家医疗机构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目的探讨胎龄<32周的早产儿发生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periventricular-intraventricular hemorrhage,PIVH)进展的潜在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江苏省新生儿围产期协作网20家医疗机构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收治的胎龄<32周、生后3 d内第一次头颅B超提示Ⅰ、Ⅱ度PIVH,且10天内复查第二次头颅B超的早产儿临床资料。排除先天畸形、基因异常、信息不全的早产儿。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生后早期PIVH进展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3347例早产儿资料,其中胎龄小于32周者551例,将"自Ⅰ、Ⅱ度发展为Ⅲ、Ⅳ度"的患儿纳入进展组(共29例),其余522例纳入未进展组。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胎龄、是否多胎、1 min Apgar评分、分娩前母亲体温超过38℃、新生儿危重病例评分、新生儿急性生理学评分-Ⅱ(Score for Neonatal Acute Physiology-Ⅱ,SNAP-Ⅱ)、新生儿急性生理学评分围产期补充评分Ⅱ(Score for Neonatal Acute Physiology,Perinatal Extension,VersionⅡ,SNAPPE-Ⅱ)、早发败血症、新生儿窒息、新生儿肺动脉高压、休克、早产儿贫血、血小板减少症、生后有创机械通气、使用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输入血小板和血浆是早期PIVH进展的相关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胎龄<28周(OR=6.346,95%CI:2.914~13.824)、分娩前母亲体温超过38℃(OR=2.454,95%CI:1.153~5.225)是早期PIVH进展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胎龄<32周的早产儿出现PIVH早期进展的危险因素是胎龄<28周和分娩前母亲体温超过38℃。展开更多
目的了解极早产儿生后1个月肠道菌群的动态变化及分布特征,为益生菌早期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取前瞻性研究方法,选取2022年9月至2023年3月本院收治的极早产儿为研究对象,收集生后第7、14、21、28天的粪便标本行16 S rRNA高通量测序...目的了解极早产儿生后1个月肠道菌群的动态变化及分布特征,为益生菌早期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取前瞻性研究方法,选取2022年9月至2023年3月本院收治的极早产儿为研究对象,收集生后第7、14、21、28天的粪便标本行16 S rRNA高通量测序及生物信息分析。结果共纳入极早产儿35例,男22例,女13例,出生胎龄210±11天,出生体重1419±339 g,收集粪便样本140份。在门水平上检测到的优势菌群包括厚壁菌门、变形菌门,占80%以上;属水平上检测到的优势菌群主要以条件致病菌为主,包括埃希菌属、梭菌属、葡萄球菌属、不动杆菌属和克雷伯杆菌属,而双歧杆菌属相对丰度均<5%。关键菌群差异分析发现,门及属水平的差异菌群主要为拟杆菌门(P=0.029)、蓝藻菌门(P=0.011)及葡萄球菌属(P=0.010)、罗氏菌属(P=0.040)。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分析发现,四个时间点Alpla多样性指数Ace值及Shannon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Chao值呈逐渐下降趋势(P=0.001);四个时间点的Beta多样性分析Weighted-unifrac值分别为0.412(0.281~0.493)、0.498(0.214~0.526)、0.428(0.289~0.490)、0.143(0.077~0.4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极早产儿生后7~28天肠道优势菌群从厚壁菌门逐渐转变为变形菌门,并以条件致病菌为主,而双歧杆菌属定植数量少,肠道菌群多样性呈下降趋势。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讨胎龄<32周的早产儿发生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periventricular-intraventricular hemorrhage,PIVH)进展的潜在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江苏省新生儿围产期协作网20家医疗机构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收治的胎龄<32周、生后3 d内第一次头颅B超提示Ⅰ、Ⅱ度PIVH,且10天内复查第二次头颅B超的早产儿临床资料。排除先天畸形、基因异常、信息不全的早产儿。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生后早期PIVH进展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3347例早产儿资料,其中胎龄小于32周者551例,将"自Ⅰ、Ⅱ度发展为Ⅲ、Ⅳ度"的患儿纳入进展组(共29例),其余522例纳入未进展组。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胎龄、是否多胎、1 min Apgar评分、分娩前母亲体温超过38℃、新生儿危重病例评分、新生儿急性生理学评分-Ⅱ(Score for Neonatal Acute Physiology-Ⅱ,SNAP-Ⅱ)、新生儿急性生理学评分围产期补充评分Ⅱ(Score for Neonatal Acute Physiology,Perinatal Extension,VersionⅡ,SNAPPE-Ⅱ)、早发败血症、新生儿窒息、新生儿肺动脉高压、休克、早产儿贫血、血小板减少症、生后有创机械通气、使用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输入血小板和血浆是早期PIVH进展的相关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胎龄<28周(OR=6.346,95%CI:2.914~13.824)、分娩前母亲体温超过38℃(OR=2.454,95%CI:1.153~5.225)是早期PIVH进展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胎龄<32周的早产儿出现PIVH早期进展的危险因素是胎龄<28周和分娩前母亲体温超过38℃。
文摘目的了解极早产儿生后1个月肠道菌群的动态变化及分布特征,为益生菌早期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取前瞻性研究方法,选取2022年9月至2023年3月本院收治的极早产儿为研究对象,收集生后第7、14、21、28天的粪便标本行16 S rRNA高通量测序及生物信息分析。结果共纳入极早产儿35例,男22例,女13例,出生胎龄210±11天,出生体重1419±339 g,收集粪便样本140份。在门水平上检测到的优势菌群包括厚壁菌门、变形菌门,占80%以上;属水平上检测到的优势菌群主要以条件致病菌为主,包括埃希菌属、梭菌属、葡萄球菌属、不动杆菌属和克雷伯杆菌属,而双歧杆菌属相对丰度均<5%。关键菌群差异分析发现,门及属水平的差异菌群主要为拟杆菌门(P=0.029)、蓝藻菌门(P=0.011)及葡萄球菌属(P=0.010)、罗氏菌属(P=0.040)。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分析发现,四个时间点Alpla多样性指数Ace值及Shannon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Chao值呈逐渐下降趋势(P=0.001);四个时间点的Beta多样性分析Weighted-unifrac值分别为0.412(0.281~0.493)、0.498(0.214~0.526)、0.428(0.289~0.490)、0.143(0.077~0.4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极早产儿生后7~28天肠道优势菌群从厚壁菌门逐渐转变为变形菌门,并以条件致病菌为主,而双歧杆菌属定植数量少,肠道菌群多样性呈下降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