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寒带海域永冻层的力学特性对油气钻井的挑战 被引量:6
1
作者 朱亮 范西哲 +3 位作者 李军伟 邹和均 楼一珊 李忠慧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10-119,共10页
全球海洋油气勘探开发活动目前主要集中在热带和温带地区,但随着世界能源发展格局的变化以及油气需求量的不断增长,寒带海域的油气资源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永冻层所具有的力学性质特殊性,给寒带海域油气开采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与挑战,... 全球海洋油气勘探开发活动目前主要集中在热带和温带地区,但随着世界能源发展格局的变化以及油气需求量的不断增长,寒带海域的油气资源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永冻层所具有的力学性质特殊性,给寒带海域油气开采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与挑战,目前国内对于寒带海域油气钻井技术鲜见报道。为此,通过调研国内外的文献资料,分析了永冻层在不同状态下的力学特性及其在井筒安全、钻井平台、钻井液体系、固井和天然气水合物等方面所存在的风险,综合阐述了套管隔热、优快钻井、低温钻井液、低温固井及钻井平台设计等永冻层油气钻井关键工艺及配套技术的现状。研究结果表明:①永冻层所在的环境温度对其力学性质较为敏感,温度是稳定永冻层力学性质以及实现安全快速钻井的关键因素;②合理而高效的保温隔热技术、低温流体工艺技术和抗冰钻井平台技术是确保海域永冻层钻井顺利实施的核心技术。结论认为,寒带海域油气资源丰富,在弄清永冻层分布特征和力学特性的基础上,研发并掌握寒带海域相关钻井技术对于提高我国海洋钻井技术的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带海域 永冻层 力学特性 钻井工程 钻井风险 低温 关键技术 优快钻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_(2)S/CO_(2)共存体系下P110S钢缓蚀剂优选及评价
2
作者 张敏 宇波 +2 位作者 史宝成 朱启星 刘凯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6-114,共9页
目的H_(2)S/CO_(2)共存体系井筒管材腐蚀会严重影响油气井生产安全,在井筒中加注高效的针对性缓蚀剂是最有效的措施之一。选取3种井筒材料防腐效果较好的抗H_(2)S/CO_(2)腐蚀的缓蚀剂,模拟现场P110S钢的腐蚀行为。方法采用挂片失重法与... 目的H_(2)S/CO_(2)共存体系井筒管材腐蚀会严重影响油气井生产安全,在井筒中加注高效的针对性缓蚀剂是最有效的措施之一。选取3种井筒材料防腐效果较好的抗H_(2)S/CO_(2)腐蚀的缓蚀剂,模拟现场P110S钢的腐蚀行为。方法采用挂片失重法与表面形貌分析对P110S钢进行腐蚀评价,通过电化学测试系统进行电位极化曲线测试;同时,结合分子动力学,计算缓蚀剂分子的吸附能、亲核亲电指数并分析前线轨道分布。结果曼尼希碱−1对井筒腐蚀防治效果最佳,缓蚀率可达86.32%,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其为阳极为主的混合型缓蚀剂;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发现,3种缓蚀剂分子能够在金属表面稳定地吸附,其中曼尼希碱−1含有苯环与O、N极性官能团吸附于Fe表面,长碳链与Fe表面保持平行形成稳定吸附构型,与失重法所得实验结果保持一致。结论曼尼希碱−1是该油田最优缓蚀剂,可为井筒防腐工艺提供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110S钢 井筒腐蚀 缓蚀剂 失重法 分子动力学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3D视觉的钻井掉块自动识别与特征判断方法 被引量:2
3
作者 张菲菲 王旭 +4 位作者 董钟骏 张严 李紫璇 娄文强 王茜 《钻采工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8-97,共10页
钻井过程中掉块的监测与识别对于及时发现和减缓井壁不稳定和卡钻等井下复杂至关重要。当前,掉块监测主要依赖人工监测,但该方法易受主观影响且耗时较长,存在滞后性。为此,提出一种基于3D视觉的钻井掉块自动识别与特征判断方法。该方法... 钻井过程中掉块的监测与识别对于及时发现和减缓井壁不稳定和卡钻等井下复杂至关重要。当前,掉块监测主要依赖人工监测,但该方法易受主观影响且耗时较长,存在滞后性。为此,提出一种基于3D视觉的钻井掉块自动识别与特征判断方法。该方法利用3D成像技术来获取振动筛上返出掉块的三维深度信息,以构建掉块图像样本库,并以You Only Look Once v8s(YOLOv8s)为基础目标检测模型,结合引入的卷积块注意力模块(CBAM),建立了CBAM-YOLOv8s掉块目标检测模型。通过将3D相机实时获取的三维深度信息集成到模型中,不仅实现了对掉块的实时监测和准确识别,还能够在识别的基础上判断其形状特征,从而实现井壁失稳性分析和井眼状况的实时评估。实验结果表明:CBAM模块的引入增强了模型对掉块关键特征的关注;集成实时获取三维深度信息的CBAM-YOLOv8s模型对掉块识别精确率和召回率分别达到96.01%和93.40%;扩展模型在掉块形状特征预测中的误差均小于10%。结论认为,基于3D视觉技术的实时掉块可视化监测方法具有良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能够准确识别出掉块及其形状特征,这一方法将为井壁稳定性早期预警和井下复杂提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钻井 掉块深度图像 3D相机 深度学习 目标检测 CBAM注意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二维螺旋周向涡流的破碎性油气层固井新技术 被引量:2
4
作者 闫振峰 魏凯 +4 位作者 翟晓鹏 付家文 齐奔 李嘉诚 郑力会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71-77,共7页
固井质量直接影响油气产量,优良的顶替效率是保证固井质量的先决条件。针对破碎性窄密度窗口地层固井存在大排量顶替易漏、小排量顶替效率低的技术难题,提出了螺旋顶替提高破碎性窄密度窗口固井质量的理念,用水平集法构建了水泥浆顶替... 固井质量直接影响油气产量,优良的顶替效率是保证固井质量的先决条件。针对破碎性窄密度窗口地层固井存在大排量顶替易漏、小排量顶替效率低的技术难题,提出了螺旋顶替提高破碎性窄密度窗口固井质量的理念,用水平集法构建了水泥浆顶替前置液的追踪顶替界面数学模型,以典型固井工况参数为例,通过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周向速度对顶替界面、顶替效率和接触时间的影响,形成了裸眼段二维螺旋(螺旋刚性扶正器)顶替固井技术。研究结果表明:①二维螺旋顶替时,顶替界面受周向速度的影响,“凸进”现象减缓,顶替界面较稳定,水泥浆接触地层时间延长,顶替效率提高;②相对于一维轴向顶替,二维螺旋顶替在原轴向波及范围内,增加了水泥浆周向波及,有助于将不规则井段内的被顶替液“旋出”,缩小滞留区,提高水泥浆胶结环境,驱净效果明显。结论认为,该技术在伊拉克米桑油气田现场应用,固井质量优质率从40%提升到60%,二维螺旋顶替固井技术稳定顶替界面和提高井壁驱净效果,二维螺旋周向波及顶替机理为解决破碎性窄密度窗口地层固井顶替的技术难题及研发螺旋注水泥工具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钻井 水泥浆 固井 破碎性地层 窄密度窗口 盐膏层 二维螺旋顶替 固井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氨酸与热力学抑制剂对甲烷水合物的协同抑制机理 被引量:1
5
作者 汪杰 张良君 +4 位作者 刘成 郭盼阳 江厚顺 马攀 付宏雨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07-113,共7页
天然气水合物在开采过程中,温度和压力的变化会导致分解后的水合物二次形成,进而会造成井筒和管线堵塞。甘氨酸因其强亲水性和生物可降解性,在水合物防治方面具有巨大应用潜力,但其与热力学抑制剂复配协同抑制水合物生成的作用机理尚不... 天然气水合物在开采过程中,温度和压力的变化会导致分解后的水合物二次形成,进而会造成井筒和管线堵塞。甘氨酸因其强亲水性和生物可降解性,在水合物防治方面具有巨大应用潜力,但其与热力学抑制剂复配协同抑制水合物生成的作用机理尚不明确。为此,开展了甘氨酸与常见盐类和醇类热力学抑制剂复配使用时的甲烷水合物生成模拟实验,分析了甘氨酸与热力学抑制剂协同抑制甲烷水合物生成机理,并形成了适用于海洋水合物钻探开发用的甘氨酸类钻井液体系。研究结果表明:①甲烷气消耗量并不能真实反映抑制剂对水合物生成的抑制效果,还需结合水合物最终生成量、水合物生成3个阶段的时间变化情况综合判断;②甘氨酸浓度为1.0%时,抑制水合物生成的效果最佳,对应的反应体系具有最小的水合物生成区和最大的稳定区;③相比于单独使用1.0%甘氨酸,5.0%盐类抑制剂与1.0%甘氨酸混合使用时,具有协同抑制水合物生成的效果,可减少水合物生成量20%~30%,但5.0%醇类抑制剂与1.0%以及0.5%甘氨酸混合使用时反而促进了水合物生成;④甘氨酸与盐类混合形成的钻井液体系,可以有效降低水合物生成量。结论认为,该认识进一步厘清了甘氨酸与热力学抑制剂对水合物的协同抑制机理,为解决水合物开采过程中井筒堵塞造成的钻井安全问题提供了实验数据和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烷水合物 甘氨酸 热力学抑制剂 协同效果 影响因素 钻井液体系 基础物性 抑制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温防窜胶乳水泥浆体系的研制 被引量:13
6
作者 马超 赵林 +2 位作者 周大林 黄莉 兰祥华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57-59,共3页
陆东五彩湾地区油气井固井过程中气侵、气窜严重,而现有的防窜水泥浆体系防窜作用单一,很难满足固井要求。为解决这种问题,提出用胶乳水泥浆体系来防窜。通过实验,从应用广泛的固井胶乳中优选出性能优良的胶乳,为进一步加强其防窜和降... 陆东五彩湾地区油气井固井过程中气侵、气窜严重,而现有的防窜水泥浆体系防窜作用单一,很难满足固井要求。为解决这种问题,提出用胶乳水泥浆体系来防窜。通过实验,从应用广泛的固井胶乳中优选出性能优良的胶乳,为进一步加强其防窜和降失水性能,使其与高性能降失水剂复合,添加适量外加剂,形成新型防气窜胶乳水泥浆体系;进而研究了不同温度条件下胶乳水泥浆体系对稠化时间、流变性、降失水、抗压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该胶乳水泥浆体系具有较强的抗温防窜性能,能完全满足该地区的固井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层 防气窜 胶乳水泥浆 稠化时间 抗压强度 固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新型高性能聚胺聚合物钻井液的研制 被引量:19
7
作者 许明标 张春阳 +1 位作者 徐博韬 刘刚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51-53,共3页
聚胺钻井液是一类在钻井液中加入聚胺抑制剂而得到的具有代替油基钻井液潜力的新型高性能水基钻井液,最近几年在国外现场得到了较好的应用,在解决高造浆、高水敏地层的钻井作业中显示了特别的抑制效果。聚胺还具有生物毒性小,环境相容... 聚胺钻井液是一类在钻井液中加入聚胺抑制剂而得到的具有代替油基钻井液潜力的新型高性能水基钻井液,最近几年在国外现场得到了较好的应用,在解决高造浆、高水敏地层的钻井作业中显示了特别的抑制效果。聚胺还具有生物毒性小,环境相容性好的特点。在钻井液中加入聚胺可以有效降低钻井液的滤失,改善钻井液的流变性能。通过对聚胺理化性能的比较分析,在传统的聚合物钻井液中加入UHIB聚胺进行抑制性改进,建立了聚胺聚合物钻井液体系,并对该体系进行了常规性能评价。结果表明,经过聚胺优化改进后的聚合物钻井液体系具有更加优良的抑制性能和更好的流变性能、滤失性能和抗污染性能,适宜于在高水敏、高造浆及高压和易污染地层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钻井液 流变性 聚胺聚合物钻井液 渗流力学 地层压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推压井法排量优化新模型及泵压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党文辉 石建刚 +3 位作者 孔祥伟 张伟 王英杰 楚恒智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3-37,共5页
目前平推法压井井筒压力按照单相流计算,计算结果不准确,造成现场压井施工的盲目性。文章考虑井底压力差、温度、渗透率等因素,建立了压井液排量优化新模型,新模型计算结果与现场实测泵注压力最大峰值误差为7.119%。通过对模型计算分析... 目前平推法压井井筒压力按照单相流计算,计算结果不准确,造成现场压井施工的盲目性。文章考虑井底压力差、温度、渗透率等因素,建立了压井液排量优化新模型,新模型计算结果与现场实测泵注压力最大峰值误差为7.119%。通过对模型计算分析,得到了排量、渗透率、压井液密度对平推法压井井筒压力的影响,绘制了平推法压井因素影响图。结果表明:(1)随压井液密度及排量的增大,泵注压力呈现先增大后减小趋势;排量增大压井时间缩短,存在高套压反弹风险;(2)压井第一阶段(t≤15 min)井底有效压力主要受摩擦阻力的影响,压井第二阶段(t>15 min),井底有效压力主要是受静液柱压力影响;(3)随地层渗透率增大,井口泵注压力呈现减小趋势;压井施工排量对井底压差影响较大,压井排量800 L/min同1000 L/min比较,井底压差从2.06 MPa升至8.22 MPa;(4)对于超低渗地层,如果采取大排量平推法压井可能面临井筒压力过大引发管柱及地层破裂的风险,地层渗透率越大对平推法越有利;该模型对压井施工单制定和压井作业具有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推法压井 排量设计 多相流 渗透率 泵注压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矿物组分的岩石抗钻特性评价及应用 被引量:1
9
作者 李玉波 李忠慧 +3 位作者 胡棚杰 孙文铁 朱旋华 刘剑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77-183,共7页
PL区块沧浪铺组地层岩石非均质性强,钻井提速困难,严重制约了油气勘探开发进度。因此,精确评价地层岩石的抗钻特性对优选钻头、提高钻井时效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BP-ANN模型建立了基于矿物组分含量的地层抗钻参数预测模型,首先基于实... PL区块沧浪铺组地层岩石非均质性强,钻井提速困难,严重制约了油气勘探开发进度。因此,精确评价地层岩石的抗钻特性对优选钻头、提高钻井时效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BP-ANN模型建立了基于矿物组分含量的地层抗钻参数预测模型,首先基于实验数据进行皮尔逊相关性分析,筛选模型输入变量;其次利用Leave-One-Out-Cross-Validation(LOOCV)数据集划分方法,以均方误差(MSE)、决定系数(R 2)和批次(Epochs)三种指标对BP-ANN模型进行训练并评估其性能;最后使用训练后的BP-ANN模型对该区域沧浪铺组地层岩石进行抗钻特性评价,在已有钻头的基础上,依据岩石抗钻参数优化钻头设计并应用于现场。研究表明:①训练后的BP-ANN模型可以准确预测PL区块PT101井沧浪铺组地层岩石的抗钻参数,预测精度大于90%;②基于地层岩石抗钻特性的钻头优化方案在PT101井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相较于邻井同层位钻头,平均机械钻速提高约110%,单个钻头进尺超过200 m,现场提速效果明显。文章研究结果可以准确评价地层岩石的抗钻特性,为钻头选型、优化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钻井提速 BP-ANN模型 矿物组分 沧浪铺组 研磨性 可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