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致密砂岩气藏气体钻井高效建产的机理分析及展望
1
作者 李皋 张毅 +2 位作者 李红涛 孟英峰 杨旭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7-95,共9页
气体钻井开发致密砂岩气藏具有避免储层损害的天然优势,然其机理尚不够清晰;致使高效建产存在偶然性。为此,系统性回顾了气体钻井开发致密砂岩气藏的经验与教训,以迪北、川西地区气体钻井开发致密气藏实践为例,基于甲烷浓度、出口湿度... 气体钻井开发致密砂岩气藏具有避免储层损害的天然优势,然其机理尚不够清晰;致使高效建产存在偶然性。为此,系统性回顾了气体钻井开发致密砂岩气藏的经验与教训,以迪北、川西地区气体钻井开发致密气藏实践为例,基于甲烷浓度、出口湿度等随钻监测数据,结合岩屑X射线衍射、测井资料分析高效建产机理。研究发现,高产井产气点井深与砂泥岩岩性界面高度对应,证实了其衍生的缝网系统为主要储气空间和产气通道,是井轨迹的重点穿越目标,未来应加强提高气体钻进安全穿越砂泥岩夹层的能力。受断裂带影响,有水气藏中下部地层水会运移至断层下降盘的上部,因此应以构造高点、断层上升盘为井位部署依据,并结合成藏演化与构造运动历史进行优化。后续还需深入工程地质力学研究,关注岩性界面缝的有效性和有水气藏中气水关系及其影响,同时发展复杂环境下的气体钻完井工艺及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砂岩气藏 气体钻井 岩性界面 井位部署 储层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砂泥岩组合体冲击动力学及破坏特征实验研究
2
作者 汪翰林 李皋 +1 位作者 李红涛 王浩 《钻采工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1-49,共9页
为深入探究气体钻井作业时钻遇砂泥岩互层时发生井壁失稳的机理,文章采用霍普金森压杆实验系统,开展不同冲击载荷和静载条件下砂泥岩组合体冲击实验,分析砂泥岩组合体动力学特性、能量变化规律以及破坏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条件下砂... 为深入探究气体钻井作业时钻遇砂泥岩互层时发生井壁失稳的机理,文章采用霍普金森压杆实验系统,开展不同冲击载荷和静载条件下砂泥岩组合体冲击实验,分析砂泥岩组合体动力学特性、能量变化规律以及破坏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条件下砂泥岩组合体动态应力-应变曲线均存在线弹性、塑性屈服、峰后应力积蓄、破坏卸荷4个阶段,其动态抗压强度随轴压增加呈先增大后减小趋势,与冲击载荷和围压呈线性正相关关系;高冲击载荷下,砂泥岩组合体与压杆的波阻抗匹配效果更好,试样吸收的能量更多,三向静载增大会降低冲击载荷携带的能量进入岩石;砂泥岩组合体破坏主要表现在泥岩,砂岩更多承担能量蓄积与传递功能,冲击载荷对组合体破坏起正向激励作用,三向静载对组合体破坏起约束作用。研究结果有助于进一步认识气体钻井井壁失稳机理,为气体钻井安全作业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泥岩组合体 霍普金森压杆 动力学特性 能量 破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三维地质力学的压力剖面钻前预测研究
3
作者 白鸣生 杨旭 +3 位作者 上官自然 李皋 郭建华 王秋彤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87-93,共7页
为解决目前基于邻井测井资料评价得到的压力剖面与待钻井实际井轨迹上的结果不符等问题,提出基于三维地质力学的待钻井井眼轨迹上的压力剖面钻前预测方法。以地震解释的层位数据为基础,结合断层数据、钻井分层数据等构建三维地质模型。... 为解决目前基于邻井测井资料评价得到的压力剖面与待钻井实际井轨迹上的结果不符等问题,提出基于三维地质力学的待钻井井眼轨迹上的压力剖面钻前预测方法。以地震解释的层位数据为基础,结合断层数据、钻井分层数据等构建三维地质模型。然后,利用已钻井测井数据,通过序贯高斯插值法获得三维岩石力学参数场,并且通过有限元数值模拟得到区域地应力以及压力系统,进而获得待钻井井眼轨迹上的压力剖面。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预测精度较高,已钻井的孔隙压力预测值与实测值的误差为3.57%,地应力预测值与实测值误差为5.8%。现场2口井的预测层位与实钻层位吻合程度较高,预测的三压力剖面能够较好地解释实钻过程中出现的井下复杂问题。研究结果可为钻前地质工程设计、井身结构优化、井下复杂问题预防等提供较为可靠的数据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力学 压力剖面 钻前预测 井眼轨迹 测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细控压排气降密度技术在蓬莱气区的实践 被引量:3
4
作者 胡弼文 江迎军 +4 位作者 买买提吐尔逊·塔里甫 唐贵 赵文彬 李赛 何贤增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2-48,共7页
蓬莱气区储层埋藏较深,极易出现“喷漏同存”的复杂情况,常规钻井技术条件下,井筒压力波动较大,处理复杂时间较长且在处理过程中易造成二次复杂,故现在多选用精细控压钻井技术处理同井段存在多压力系统和窄安全密度窗口的问题。针对上... 蓬莱气区储层埋藏较深,极易出现“喷漏同存”的复杂情况,常规钻井技术条件下,井筒压力波动较大,处理复杂时间较长且在处理过程中易造成二次复杂,故现在多选用精细控压钻井技术处理同井段存在多压力系统和窄安全密度窗口的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文章介绍了精细控压钻井技术的控压排气降密度方法,通过精细控压钻井技术控制井底压力微小于地层压力,让地层流体有控制地进入井筒并释放,以重建安全密度窗口,并将其在该区块实际应用效果跟常规钻井技术进行了对比,不仅减少了复杂处理时间,提高了钻井作业效率,而且有效降低了复杂处理过程中的井控风险,验证了该技术的可行性,其显著提升了钻井过程中控压排气降密度效率和安全性,建议后续在蓬莱气区进一步推广应用该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蓬莱气区 精细控压钻井技术 控压排气 降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蓬莱气区射洪—盐亭区块灯四段储集层构造裂缝预测
5
作者 李皋 上官自然 +3 位作者 杨旭 李红涛 李泽 王秋彤 《新疆石油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6-143,共8页
为确定四川盆地蓬莱气区射洪—盐亭区块灯影组灯四段储集层裂缝分布特征,在统计分析构造裂缝参数的基础上,基于岩石破裂准则、产状演化条件和现今应力场特征,通过构造应力场反演,对研究区灯四段超深碳酸盐岩储集层裂缝进行了定量预测。... 为确定四川盆地蓬莱气区射洪—盐亭区块灯影组灯四段储集层裂缝分布特征,在统计分析构造裂缝参数的基础上,基于岩石破裂准则、产状演化条件和现今应力场特征,通过构造应力场反演,对研究区灯四段超深碳酸盐岩储集层裂缝进行了定量预测。研究结果表明:灯四段构造剪切缝发育,斜交缝集中分布于东南构造高部位,高角度缝和直立缝多分布在断层附近,裂缝走向多为北西—南东向、北东—南西向和北北西—南南东向;裂缝线密度总体呈东南低、西北高的分布格局,裂缝开度分布则与之相反,裂缝孔隙度变化相对较小;裂缝参数特征在断层内部、断层附近及非断层部位具差异分布的特点,预测结果与实测结果基本一致。裂缝倾角、裂缝开度和孔隙度对气井产量影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蓬莱气区 射洪 盐亭 灯影组 灯四段 力学模型 构造裂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本溪组煤裂缝及宏细观力学演化规律
6
作者 朱柏旭 杨旭 +2 位作者 李高仁 李皋 冯佳歆 《煤田地质与勘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52-61,共10页
【目的】为了厘清深部裂缝多尺度特征与煤岩力学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而深入理解煤体宏细观损伤破坏机理,并为深部煤层气储层稳定性评价与力学建模提供科学依据,需开展深部煤岩在不同尺度下的力学特性差异研究。【方法】以鄂尔多斯盆地本溪... 【目的】为了厘清深部裂缝多尺度特征与煤岩力学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而深入理解煤体宏细观损伤破坏机理,并为深部煤层气储层稳定性评价与力学建模提供科学依据,需开展深部煤岩在不同尺度下的力学特性差异研究。【方法】以鄂尔多斯盆地本溪组8号煤样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单轴/三轴力学试验、纳米压痕试验和CT扫描分析。基于不同尺度下裂缝发育密度和弹性模量的差异,拟合了升尺度计算模型,研究了围压对裂缝力学参数的影响。【结果和结论】结构完整的煤样端面和内部割理分布密集交互形成网状裂隙,端面面割理密度为6~12条/5 cm,端割理密度为9~16条/5 cm,CT统计内部割理密度为10条/5cm。微米尺度下,裂隙宽度为0.52~13.41μm。裂缝的存在显著降低了煤样的宏观弹性模量,三轴力学试验中弹性模量较纳米压痕结果低约21%。随着围压升高,裂缝逐步闭合,峰值强度与弹性模量非线性增长,破坏模式由张拉劈裂转变为剪切破坏。拟合模型表明,法向刚度随围压增加呈非线性增强趋势,且增长速率逐渐趋缓。该模型可用于预测不同围压条件下煤样的宏观弹性模量变化规律。研究成果为鄂尔多斯本溪组煤储层的力学建模的多尺度精细表征和参数预测提供了试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溪组煤 裂缝 围压 CT 弹性模量 纳米压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新场地区三叠系须二段构造裂缝特征及定量预测 被引量:1
7
作者 杨旭 白鸣生 +2 位作者 龚汉渤 李皋 陶祖文 《岩性油气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3-83,共11页
川西坳陷新场地区三叠系须家河组二段储层致密,其构造裂缝发育与分布特征对气藏高效开发至关重要。基于成像测井资料分析了研究区储层构造裂缝的发育特征,并在非均质岩石力学模型基础上,利用有限元模拟方法、岩石破裂准则与弹性应变能,... 川西坳陷新场地区三叠系须家河组二段储层致密,其构造裂缝发育与分布特征对气藏高效开发至关重要。基于成像测井资料分析了研究区储层构造裂缝的发育特征,并在非均质岩石力学模型基础上,利用有限元模拟方法、岩石破裂准则与弹性应变能,开展了目的层在喜马拉雅时期的构造应力场、构造裂缝的数值模拟和定量预测。研究结果表明:①川西新场地区三叠系须二段裂缝以构造剪切缝为主,裂缝走向按发育程度依次为NWW向、NEE向、近EW向和近SN向;其形成期次主要包括印支晚期、燕山期、喜马拉雅早期和喜马拉雅晚期4期,前2期形成的裂缝大多被方解石或石英充填,仅喜马拉雅时期形成的裂缝为有效缝。②喜马拉雅运动时期,须二段水平最大主应力主要为65~100 MPa,水平最小主应力主要为50~85 MPa,其应力分布受构造部位和岩相控制。③研究区构造裂缝平均密度整体较小,为0.28条/m,断层附近的裂缝密度大于1.20条/m,不同岩相中的裂缝密度差异明显,断层、构造部位和岩相等因素共同控制着裂缝的分布。④裂缝预测结果与实测结果的平均绝对误差为11.40%,预测结果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裂缝 构造应力场 数值模拟 裂缝定量预测 构造部位 岩相 须二段 三叠系 新场地区 川西坳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