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0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澳大利亚箭牌公司煤层气开发钻完井工程实践
1
作者 冯明 刘奕杉 +7 位作者 车阳 蓝海峰 乔磊 张洪霖 孙润轩 李晓璇 李骥然 王辰龙 《钻采工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65-171,共7页
文章针对澳大利亚箭牌公司苏拉特盆地煤层气开发中面临的低渗透性、非均质性强及环保要求高等挑战,系统分析了箭牌公司在该区域采用的钻完井工程技术体系,旨在优化煤层气高效开发模式并降低环境影响,评价当前钻完井技术的适应性。当前... 文章针对澳大利亚箭牌公司苏拉特盆地煤层气开发中面临的低渗透性、非均质性强及环保要求高等挑战,系统分析了箭牌公司在该区域采用的钻完井工程技术体系,旨在优化煤层气高效开发模式并降低环境影响,评价当前钻完井技术的适应性。当前箭牌公司针对该区块东部边缘煤系地层残余厚度和煤层厚度逐渐减薄煤层特点,采用以直井和定向井为核心的钻井技术,箭牌公司通过合理的井身结构设计,在征地不受限的区域钻直井;在征地受限的区域钻丛式定向井,完井方式采用半程套管固井+遇水膨胀封隔器的完井方式,获得了很好效果,有效的延长了检泵周期。箭牌公司在苏拉特盆地煤层气开发采用的钻完井工程实践,为中石油海外煤层气低成本开发提供了重要的借鉴,相关成果可为类似地质条件下的非常规气藏开发提供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钻井 完井 采气 煤层气 苏拉特 澳大利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万米超深层油气钻完井关键技术面临挑战与发展展望 被引量:43
2
作者 孙金声 刘伟 +2 位作者 王庆 黄洪春 纪国栋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共9页
万米超深层油气科学探索是践行国家“四深”探测计划的重要任务,也是推动实现我国能源战略接替、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举措。现有钻井工程技术对于实现钻达万米超深层的地质目标,存在众多瓶颈难题,包括:超大吨位钻具提升、极限深度井... 万米超深层油气科学探索是践行国家“四深”探测计划的重要任务,也是推动实现我国能源战略接替、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举措。现有钻井工程技术对于实现钻达万米超深层的地质目标,存在众多瓶颈难题,包括:超大吨位钻具提升、极限深度井身结构拓展、超深特深层高效破岩提速、多因素耦合井壁稳定控制、耐超高温高压井下工具等,亟需在12 000 m自动化钻机、P110钢级膨胀管、减振增能工具、超高温高压井壁稳定与钻井液降摩阻技术、耐高温螺杆、机械式随钻测斜仪等关键核心攻关突破。因此中国石油深入开展研究,并在2023年启动了两口万米深地科探井任务,进一步加速相关技术研发进程,取得阶段性成果,正逐步形成“打成、打快、打好”万米超深层油气钻井技术体系,助力我国早日实现油气工程技术制高点、石油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万米超深层 深地 科探井 超高温高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钻井液用高吸水性树脂的防漏堵漏性能研究
3
作者 罗平亚 代锋 +2 位作者 刘应民 贺佳宁 白杨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9,共9页
针对采用水基钻井液开采页岩油气藏时,容易因页岩含黏土颗粒、天然裂缝等导致井漏且无法堵漏成功的问题,以丙烯酸和聚乙烯醇为单体,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为化学交联剂,采用响应曲面法并以吸水倍率为响应目标,对实验因素进行优化,... 针对采用水基钻井液开采页岩油气藏时,容易因页岩含黏土颗粒、天然裂缝等导致井漏且无法堵漏成功的问题,以丙烯酸和聚乙烯醇为单体,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为化学交联剂,采用响应曲面法并以吸水倍率为响应目标,对实验因素进行优化,通过自由基溶液聚合制得一种PAA(聚丙烯酸)和PVA(聚乙烯醇)互穿网络结构的高吸水性树脂堵漏剂。采用红外、热重和扫描电镜分析验证了堵漏剂的合成成功并具备热稳定性。利用封堵及承压能力实验、砂床实验和微裂缝模拟实验对堵漏剂的承压堵漏性能进行评价。实验结果表明,堵漏剂具备良好热稳定性,在裂缝宽度为2 mm,温度为180℃,堵漏剂加量为3%,围压为10 MPa条件下,最高承压能力为6.08 MPa,高温高压滤失量为9 mL,能够有效实现页岩地层中水基钻井液的堵漏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 堵漏 高吸水性树脂 响应曲面法 吸水倍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层气储层保护钻井液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6
4
作者 白杨 王路一 +2 位作者 李翔 窦幻君 罗平亚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82-194,共13页
中国煤层气储层具有物性复杂、非均质性强、易发生损害等特征,因此增加了煤层气钻完井过程中储层保护的难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煤层气产能的发挥及采收率的提高。为系统总结煤层气钻井液储层保护技术的发展现状,从敏感性损害、固相侵入... 中国煤层气储层具有物性复杂、非均质性强、易发生损害等特征,因此增加了煤层气钻完井过程中储层保护的难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煤层气产能的发挥及采收率的提高。为系统总结煤层气钻井液储层保护技术的发展现状,从敏感性损害、固相侵入损害、表面活性剂损害3个方面对煤层气井储层损害原因进行了分析,总结了近年来煤层气储层保护钻井液技术的研究进展及适用性,最后从深层煤岩储层应力敏感损害防治、长水平段固相堵塞防治、多类型可降解处理剂研发、钻井液参数优化与维护工艺4个方面对储层保护钻井液及处理剂的发展进行了展望。研究结果表明:①中国煤岩储层具有“三低”特性,主要存在敏感性损害(应力敏感、水敏)、固相侵入损害和表面活性剂损害;②为减少煤层气储层敏感性造成的损伤,可采用增强钻井液的封堵能力、优化钻井液的抑制能力、调节钻井液密度等方式;③固相侵入损害可通过减少钻井液中固相颗粒含量、阻止固相颗粒进入地层、增强钻井液的携带能力、应用可降解处理剂等方式解决;④表面活性剂对储层的伤害不容忽视,可以使用阳离子/非离子表面活性剂防止损害发生。结论认为,钻井液储层保护技术是深层煤岩气长水平井储层损害防治的关键技术,对煤层气经济化、清洁化开发及全流程绿色高效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 储层损害 敏感性损害 钻井液 处理剂 现场应用 绿色高效开发 发展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基钻井液用多元协同纳米润滑剂的研究进展
5
作者 屈沅治 张蝶 +5 位作者 兰雅婧 任晗 刘阔 黄宏军 梁本亮 颜鲁婷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3-58,共6页
纳米技术在钻井液中的应用是目前油田化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受到国内外钻井液行业的普遍关注。随着纳米粒子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国内外已开始将其用于钻井液润滑改性,其用量少、对环境潜在的负面影响小,开发与应用新型环保钻井液纳米润... 纳米技术在钻井液中的应用是目前油田化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受到国内外钻井液行业的普遍关注。随着纳米粒子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国内外已开始将其用于钻井液润滑改性,其用量少、对环境潜在的负面影响小,开发与应用新型环保钻井液纳米润滑剂是当前的发展趋势。本文围绕钻井液用纳米润滑材料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详细的综述,包含纳米材料抗磨减摩机理、纳米粒子种类及形态、纳米材料在钻井液中的润滑效果,指出了纳米润滑材料应用于钻井液存在的问题,重点探讨了纳米粒子表面修饰改性进展并对多元协同及多效发挥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润滑剂 表面改性 多元协同 水基钻井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层页岩气水平井造斜-水平段“一趟钻”关键技术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杨恒林 付利 +5 位作者 张弼弛 王元 张恒 陈刚 王双威 林博阳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42-151,共10页
四川盆地储层埋深大于3500 m的页岩气的地质条件复杂,钻井工程面临井底温度与溢漏风险高等挑战,水平井在造斜-水平段实现“一趟钻”的比例低,导致钻井周期长、工程成本高。文章系统总结了川南地区深层页岩气实现“一趟钻”所面临的难点... 四川盆地储层埋深大于3500 m的页岩气的地质条件复杂,钻井工程面临井底温度与溢漏风险高等挑战,水平井在造斜-水平段实现“一趟钻”的比例低,导致钻井周期长、工程成本高。文章系统总结了川南地区深层页岩气实现“一趟钻”所面临的难点和挑战,详细分析了复杂地质构造、目的层温度、地层压力和钻井液性能等影响因素,从井眼轨迹、井底温度控制等方面总结了该地区“一趟钻”关键技术进展与应用成效,并在此基础上,从地质、井身结构、钻井液和工具装备等多方面综合考虑,提出了钻井液密度与ECD精细管控、井筒传热与相变降温材料研究、试验“瘦身井”钻井技术等攻关方向与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常规油气 深层页岩气 水平井 一趟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智能控压钻井关键技术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6
7
作者 刘伟 付加胜 +1 位作者 郭庆丰 赵庆 《石油钻探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2-50,共9页
随着油气勘探开发快速向深层、深水、非常规等复杂难动用领域发展,涌、漏、塌、卡等井下风险显著增加,亟需研发自动化程度更高、且具有智能化操控能力的精细控压钻井技术与装备,加速由半自动化、自动化到智能化的发展进程,实现早期精准... 随着油气勘探开发快速向深层、深水、非常规等复杂难动用领域发展,涌、漏、塌、卡等井下风险显著增加,亟需研发自动化程度更高、且具有智能化操控能力的精细控压钻井技术与装备,加速由半自动化、自动化到智能化的发展进程,实现早期精准复杂工况预测,更快、更准地控制并消除钻井风险。在调研国内外控压钻井技术与装备的智能化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阐述了智能控压在智能控制、数据采集与处理等装备方面,以及井下复杂深度学习识别方法、智能决策分析软件等关键技术的研究进展,试验初步验证了其显著的技术优势,但仍有待现场充分验证与完善。建议进一步加速控压钻井技术与智能技术的跨界融合,建立支撑复杂油气高效勘探开发的智能控压钻井技术体系,助力我国油气工程技术高水平自立自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控压钻井 智能化 关键技术 装备 软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气井工程多源多模态数据融合技术与展望 被引量:7
8
作者 张菲菲 王茜 +3 位作者 王学迎 余义兵 娄文强 彭冯佳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52-166,共15页
随着油气田数字化、智能化建设的不断推进,数据量迅速增长,传统的数据融合方法已无法满足油气井工程领域对多来源、多模态数据的利用需求。为此,从油气井工程业务的角度出发,详细阐述了多来源、多模态及多领域数据的特征,并对不同类型... 随着油气田数字化、智能化建设的不断推进,数据量迅速增长,传统的数据融合方法已无法满足油气井工程领域对多来源、多模态数据的利用需求。为此,从油气井工程业务的角度出发,详细阐述了多来源、多模态及多领域数据的特征,并对不同类型的数据融合应用场景和优缺点进行了系统分析,重点讨论了数据融合的关键技术和当前面临的挑战,最后结合空间尺度、时间尺度、边界信息和模糊信息的融合需求,提出了面临的技术挑战和解决思路。研究结果表明:(1)油气井工程领域数据具有多来源、多模态和多领域的特征,这使得数据分析和应用极为复杂和丰富;(2)从整体融合的角度出发,结合最终目标,逐步划分数据融合过程,可提高融合过程的可执行性;(3)在油气井工程行业应用数据时,应始终注重实际应用需求,通过强化数据集成、构建融合模型、开发高性能融合架构和自适应融合方法,进而推动数据融合技术的发展,以应对日益复杂的数据环境和业务需求挑战。结论认为,数据融合作为一个跨学科、跨领域的交叉学科研究问题,亟需在深度和广度上进行创新,以提升油气井工程领域数据的有效利用率,对于提升油气井工程数字化和智能化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据特征 数据融合 数据集成 融合策略 油气井工程 油气田数字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密砂岩气藏气体钻井高效建产的机理分析及展望
9
作者 李皋 张毅 +2 位作者 李红涛 孟英峰 杨旭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7-95,共9页
气体钻井开发致密砂岩气藏具有避免储层损害的天然优势,然其机理尚不够清晰;致使高效建产存在偶然性。为此,系统性回顾了气体钻井开发致密砂岩气藏的经验与教训,以迪北、川西地区气体钻井开发致密气藏实践为例,基于甲烷浓度、出口湿度... 气体钻井开发致密砂岩气藏具有避免储层损害的天然优势,然其机理尚不够清晰;致使高效建产存在偶然性。为此,系统性回顾了气体钻井开发致密砂岩气藏的经验与教训,以迪北、川西地区气体钻井开发致密气藏实践为例,基于甲烷浓度、出口湿度等随钻监测数据,结合岩屑X射线衍射、测井资料分析高效建产机理。研究发现,高产井产气点井深与砂泥岩岩性界面高度对应,证实了其衍生的缝网系统为主要储气空间和产气通道,是井轨迹的重点穿越目标,未来应加强提高气体钻进安全穿越砂泥岩夹层的能力。受断裂带影响,有水气藏中下部地层水会运移至断层下降盘的上部,因此应以构造高点、断层上升盘为井位部署依据,并结合成藏演化与构造运动历史进行优化。后续还需深入工程地质力学研究,关注岩性界面缝的有效性和有水气藏中气水关系及其影响,同时发展复杂环境下的气体钻完井工艺及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砂岩气藏 气体钻井 岩性界面 井位部署 储层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水定向井压回法压井气液两相逆向流动试验研究
10
作者 任美鹏 张伟 +4 位作者 殷志明 丁天宝 孙宝江 王志远 尹邦堂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95-103,共9页
目前对于在倾斜井筒中高黏度液相下的气液两相逆向流动规律的研究较少。为此,设计并搭建了一套基于定向井压回法压井气液两相逆向流动特征的可视化模拟试验装置,进行了不同表观气液速度、不同液相黏度及不同井筒倾角下的气泡运移及流型... 目前对于在倾斜井筒中高黏度液相下的气液两相逆向流动规律的研究较少。为此,设计并搭建了一套基于定向井压回法压井气液两相逆向流动特征的可视化模拟试验装置,进行了不同表观气液速度、不同液相黏度及不同井筒倾角下的气泡运移及流型转化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随着井筒向水平倾斜,小气泡运移速度逐渐减小,Taylor泡运移速度逐渐增大,逆流液速及液相黏度对气泡运移有抑制作用;表观液速不变,随着表观气速增大,流型由泡状流向弹帽流、段塞流转化;表观气速不变,随着表观液速增大,泡状流向弹帽流转变;对于压回法压井,可适当增大压井液黏度,以更加高效地压回井筒内气泡。研究结果可为深水油气安全高效井控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水定向井 压回法压井 气液两相逆向流动 模拟试验装置 气泡压回 流型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冲击载荷抑制PDC钻头破岩粘滑振动的试验研究
11
作者 张恒 袁光杰 +3 位作者 倪红坚 杨恒林 付利 王元 《石油钻探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9-75,共7页
深井超深井钻井过程中,PDC钻头的粘滑振动是导致钻头非正常磨损的主要原因之一。为探索复合冲击载荷对PDC钻头粘滑振动的影响机制,利用冲击破岩试验装置研究了PDC钻头破岩过程中粘滑振动的发展规律;在此基础上,通过引入复合冲击载荷,分... 深井超深井钻井过程中,PDC钻头的粘滑振动是导致钻头非正常磨损的主要原因之一。为探索复合冲击载荷对PDC钻头粘滑振动的影响机制,利用冲击破岩试验装置研究了PDC钻头破岩过程中粘滑振动的发展规律;在此基础上,通过引入复合冲击载荷,分析了轴扭复合冲击载荷对PDC钻头破岩过程中粘滑振动的影响规律。研究发现:固定驱动转速条件下,随着送钻速度增快,PDC钻头的粘滑振动会明显增强;当平均钻压为20.12 kN时,粘滑比为1.31,钻头出现了间断停滞现象;粘滑振动的主频为冲击破岩试验装置扭转加载模块的一阶固有频率,复合冲击可以明显降低PDC钻头的粘滑现象,表现为主频处对应的转速显著降低;在试验参数范围内,频率50和100 Hz的复合冲击对粘滑振动的抑制效果最为明显。研究结果可为抑制PDC钻头破岩粘滑振动和研制复合冲击破岩工具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冲击钻井 PDC钻头 粘滑振动 钻井提速 破岩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录井参数特征同步的溢流事故监测研究
12
作者 陈青 黄志强 +3 位作者 孔祥伟 何弦桀 徐洲 安果涛 《应用数学和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41-253,共13页
依据录井参数进行溢流事故的判断十分依赖坐岗人员的经验,且现场采集的综合录井参数信噪严重,参数变化特征不明显,溢流监测准确率低.通过低通滤波处理和局部加权线性回归,去除现场综合录井参数曲线的高频信号和低频信噪,经归一化处理,... 依据录井参数进行溢流事故的判断十分依赖坐岗人员的经验,且现场采集的综合录井参数信噪严重,参数变化特征不明显,溢流监测准确率低.通过低通滤波处理和局部加权线性回归,去除现场综合录井参数曲线的高频信号和低频信噪,经归一化处理,得到了多参数同步的溢流识别方法,并结合GCN图形匹配和BRNN双向传递的特点,建立了GCN-BRNN相融合的模型,提高了溢流事故监测的准确率.结果表明,通过局部加权线性回归处理后能够使曲线变化特征更加明显,且归一化后的多参数同步监测比单一参数监测的准确率更高;以川西某井的综合录井数据为例进行溢流识别测试,与原先模型相比,结合后的模型溢流识别准确率更高,可达到85%;储层特征会影响录井参数的采集精度,储层分布结构越均匀、性质越稳定,溢流监测的准确率越高.经JT井现场应用,溢流事故识别准确率≥89%,实际溢流风险与模型识别结果一致.该方法能有效处理多源信息间的冲突,提高溢流监测的识别精度,对现场结合录井参数的溢流事故监测方法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钻井溢流监测 参数特征 滤波去噪 局部加权线性回归 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基钻井液用聚合物防漏剂的制备与应用
13
作者 龙一夫 孙金声 +5 位作者 刘人铜 邹大鹏 倪晓骁 王建华 崔小勃 杨丽丽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5400-5407,共8页
油基钻井液体系因其良好的稳定性和抑制性多应用于深层油气复杂的地层,但是高效防漏堵漏材料的匮乏限制了油基钻井液的使用。针对上述问题,首次提出以丙烯酸酯单体为主链,引入抗高温、增强与地层黏结性的功能单体,采用溶液聚合方法合成... 油基钻井液体系因其良好的稳定性和抑制性多应用于深层油气复杂的地层,但是高效防漏堵漏材料的匮乏限制了油基钻井液的使用。针对上述问题,首次提出以丙烯酸酯单体为主链,引入抗高温、增强与地层黏结性的功能单体,采用溶液聚合方法合成了均一稳定的聚合物防漏剂,同时引入不同浓度的交联剂乙二烯基苯,并研究其浓度对于聚合物防漏剂的影响。室内防漏实验结果评价表明,聚合物防漏剂对油基钻井液体系具有良好的防漏作用,钻井液累计漏失量降低率最高可达68.7%,明显优于常规防漏材料。通过对比实验,发现交联剂的引入会降低防漏剂的封堵能力,且随着交联剂浓度的增大,聚合物防漏效果呈变差趋势。所制备的聚合物防漏剂为预防油基钻井液漏失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具有较高的现场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基钻井液 聚合物 防漏剂 降滤失剂 交联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井下管串压差卡钻黏附阻力计算模型
14
作者 周玉婷 张辉 +4 位作者 杨博远 王鹏 余庆 刘科柔 吕坤鸿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52-59,共8页
压差卡钻是显著延长非生产时间、增加成本的主要原因之一。现有的压差卡钻研究多采用对现场数据的经验总结或室内试验方法,目前的理论模型研究缺少对管柱受力、井眼条件和泥饼强度的考虑。为此,通过考虑管柱与井壁接触长度、接触力及接... 压差卡钻是显著延长非生产时间、增加成本的主要原因之一。现有的压差卡钻研究多采用对现场数据的经验总结或室内试验方法,目前的理论模型研究缺少对管柱受力、井眼条件和泥饼强度的考虑。为此,通过考虑管柱与井壁接触长度、接触力及接触面积,建立了井下管串压差卡钻黏附阻力计算模型,分别对管柱轴向力、井眼参数(井径、井斜角、狗腿度)及泥饼参数(泥饼厚度、弹性模量、泊松比、渗透率)进行了敏感性分析,得到了上述因素对黏附阻力影响规律,并进行了实例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对于管柱轴向力,黏附阻力随拉力增大而减小,随压力增大而增大;对于主要井眼参数,黏附阻力随井径增大而减小,随井斜角及狗腿度增大而增大;对于主要泥饼参数,黏附阻力随泥饼弹性模量增大而减小,随泥饼泊松比增大而小幅减小,随泥饼渗透率增大先增大后趋于平稳,黏附阻力最大值随泥饼厚度增大而增大。研究结果可为压差卡钻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基础,能够为现场预防卡钻事故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井下管串 压差卡钻 黏附阻力 摩阻扭矩 轴向力 井眼参数 接触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位移井套管外壁磨损剩余强度变化规律研究
15
作者 刘剑 李忠慧 +3 位作者 黄熠 胡棚杰 曹天宝 孟凡奇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2-138,共7页
目前针对套管磨损的研究集中在内壁磨损,但在大位移井下套管过程中,套管外壁磨损不可忽略,研究套管外壁磨损后剩余强度变化规律对套管柱强度校核具有重要意义。依据弹塑性力学理论,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建立了套管外壁磨损有限元分析模型;... 目前针对套管磨损的研究集中在内壁磨损,但在大位移井下套管过程中,套管外壁磨损不可忽略,研究套管外壁磨损后剩余强度变化规律对套管柱强度校核具有重要意义。依据弹塑性力学理论,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建立了套管外壁磨损有限元分析模型;结合第四强度理论,研究了不同外壁磨损深度、套管钢级、外壁磨损半径和套管轴向载荷对套管强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外挤载荷作用下,套管外壁磨损后von Mises应力最大值出现在磨损最深处的外壁上,且受应力集中效应影响,随着磨损深度增加,套管磨损区内、外壁应力不均匀分布明显加剧;随着磨损深度的增加,套管剩余强度逐渐下降,当磨损深度大于2.19 mm时,N80钢级生产套管均有损坏风险;在相同磨损深度下,磨损半径越大,套管剩余强度越小;轴向压应力可以增大套管剩余强度,轴向拉应力会减小套管剩余强度。所得结果可为套管磨损后的损坏提出预警,为套管柱全寿命周期强度校核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套管磨损 剩余强度 轴向载荷 大位移井 磨损半径 von Mises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石墨烯导热工具的随钻仪器温度调控研究
16
作者 刘珂 管康 +4 位作者 张海烟 彭浩 奚筱宛 张恒瑞 廖茂林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0-76,共7页
井下高温环境会对随钻仪器中大量的传感器、电路板等温度敏感元件的性能和使用寿命造成不利影响。为此,提出了一种基于高效导热石墨烯材料的随钻仪器温度敏感元件被动冷却方法。通过试验模拟电子元件在工作过程中的发热情况,测试导热工... 井下高温环境会对随钻仪器中大量的传感器、电路板等温度敏感元件的性能和使用寿命造成不利影响。为此,提出了一种基于高效导热石墨烯材料的随钻仪器温度敏感元件被动冷却方法。通过试验模拟电子元件在工作过程中的发热情况,测试导热工具的导热效果,并将热仿真模拟与试验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导热仪器的整体导热系数超过650 W/(m·K),达到了6061铝合金材料导热系数的3.27倍;在不同的室内试验温度下,达到热平衡状态后的导热板表面不同区域温差极小,均低于3℃;对比室内试验和数值模拟结果,不同环境温度下的导热板各测温点温度曲线变化趋势接近,其导热能力稳定性好。研究结果可为随钻设备抗高温技术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随钻仪器 导热板模型 导热能力 模拟温度曲线 试验验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英雄岭页岩油藏压裂水平井综合甜点段分形评价方法研究
17
作者 李菊花 廉萃豪 +4 位作者 雷征东 林海 刘世铎 万有余 雷丰宇 《中国石油勘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9-168,共10页
页岩油藏综合甜点需要考虑地质和工程因素,本文提出基于常规测井曲线分形特征评价页岩油藏压裂水平井综合甜点的方法。以青海油田英雄岭页岩油藏中甜点柴平2井和柴平4井压裂水平井为研究对象,提取常规测井曲线的分形特征参数,结合压后... 页岩油藏综合甜点需要考虑地质和工程因素,本文提出基于常规测井曲线分形特征评价页岩油藏压裂水平井综合甜点的方法。以青海油田英雄岭页岩油藏中甜点柴平2井和柴平4井压裂水平井为研究对象,提取常规测井曲线的分形特征参数,结合压后产剖面监测数据,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引入加权多重分形谱宽Δα′和加权分形维数D′,建立了基于分形表征的3类产能评价标准。计算结果表明:Ⅰ类综合甜点加权分形评价指标0.75<Δα′≤1,0<D′≤0.25;Ⅱ类综合甜点0.35<Δα′≤0.75,0.25<D′≤0.8;Ⅲ类综合甜点0<Δα′≤0.35,0.8<D′≤1。以英页2H14-2井为验证井,本方法整体准确度达72.7%,显著高于常规评价方法的30.1%准确度。该综合分形评价方法为页岩油藏综合甜点段的精准识别与高效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测井曲线 多重分形谱 分形维数 灰色关联分析 页岩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3D视觉的钻井掉块自动识别与特征判断方法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菲菲 王旭 +4 位作者 董钟骏 张严 李紫璇 娄文强 王茜 《钻采工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8-97,共10页
钻井过程中掉块的监测与识别对于及时发现和减缓井壁不稳定和卡钻等井下复杂至关重要。当前,掉块监测主要依赖人工监测,但该方法易受主观影响且耗时较长,存在滞后性。为此,提出一种基于3D视觉的钻井掉块自动识别与特征判断方法。该方法... 钻井过程中掉块的监测与识别对于及时发现和减缓井壁不稳定和卡钻等井下复杂至关重要。当前,掉块监测主要依赖人工监测,但该方法易受主观影响且耗时较长,存在滞后性。为此,提出一种基于3D视觉的钻井掉块自动识别与特征判断方法。该方法利用3D成像技术来获取振动筛上返出掉块的三维深度信息,以构建掉块图像样本库,并以You Only Look Once v8s(YOLOv8s)为基础目标检测模型,结合引入的卷积块注意力模块(CBAM),建立了CBAM-YOLOv8s掉块目标检测模型。通过将3D相机实时获取的三维深度信息集成到模型中,不仅实现了对掉块的实时监测和准确识别,还能够在识别的基础上判断其形状特征,从而实现井壁失稳性分析和井眼状况的实时评估。实验结果表明:CBAM模块的引入增强了模型对掉块关键特征的关注;集成实时获取三维深度信息的CBAM-YOLOv8s模型对掉块识别精确率和召回率分别达到96.01%和93.40%;扩展模型在掉块形状特征预测中的误差均小于10%。结论认为,基于3D视觉技术的实时掉块可视化监测方法具有良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能够准确识别出掉块及其形状特征,这一方法将为井壁稳定性早期预警和井下复杂提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钻井 掉块深度图像 3D相机 深度学习 目标检测 CBAM注意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钻井液技术难题、新进展及发展建议 被引量:32
19
作者 孙金声 王韧 龙一夫 《钻井液与完井液》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0,共30页
系统地梳理了超深/特深层、非常规、深水、干热岩、极地、天然气水合物等复杂地层钻探过程中面临的钻井液技术难题,探讨了关键科学问题与核心工程难题,结合近年来的钻井液技术进展,介绍了钻井液技术最新进展。针对复杂地层钻井过程中遇... 系统地梳理了超深/特深层、非常规、深水、干热岩、极地、天然气水合物等复杂地层钻探过程中面临的钻井液技术难题,探讨了关键科学问题与核心工程难题,结合近年来的钻井液技术进展,介绍了钻井液技术最新进展。针对复杂地层钻井过程中遇到的高温高压高盐、泥页岩水化严重、井壁失稳、大温差、井漏、储层损害,以及钻井液维护自动化程度低等问题,国内外学者研发了抗高温高盐水基/油基钻井液、恒流变钻井液、抗超高温泡沫钻井液、环境友好型超低温钻井液、智能温压响应承压堵漏材料、可降解储层保护材料、钻井液在线监测与自动加料系统等关键材料、体系与装备。但随着地质、工程环境愈加复杂,钻井液材料仍面临抗超高温高盐、超长时间稳定、防塌固壁、恶性漏失以及钻井液性能自动化调控等重大技术瓶颈。为满足复杂地层钻探过程中钻井液性能需求,未来还需深入研究钻井液处理剂在极端条件下的起效/失效机理,钻井液处理剂在微观-介观-宏观等不同尺度下的构效关系变化及作用机制,建立安全高效的钻井液多功能一体化调控方法,构建智能钻井液理论与技术,为实现复杂地层安全高效经济环保钻井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钻井液 超深/特深层 非常规地下资源 防漏堵漏 储层保护 钻井液性能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炭地下气化井工程关键技术新进展 被引量:2
20
作者 袁光杰 李晓璇 +1 位作者 刘奕杉 张谧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95-208,共14页
开展煤炭地下气化关键技术研究对于推动煤炭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国家“双碳”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井工程作为其核心部分正面临一系列关键技术挑战。为此,聚焦煤炭地下气化井工程,从气化工艺选择、井筒完整性研究、高效点火与可控... 开展煤炭地下气化关键技术研究对于推动煤炭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国家“双碳”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井工程作为其核心部分正面临一系列关键技术挑战。为此,聚焦煤炭地下气化井工程,从气化工艺选择、井筒完整性研究、高效点火与可控燃烧、井筒温度场预测与控制方面回顾了煤炭地下气化工艺的发展历程,系统总结了井工程面临的问题和技术新进展,提出了促进井工程技术发展的建议。研究结果表明:①气化工艺优化、井筒完整性、高效点火及燃烧、井筒温度场预测与控制是煤炭地下原位气化面临的关键技术难题;②煤炭气化工艺由有井式向无井式、单口垂直井向多口水平井的方向发展,其对井筒完整性与耐腐蚀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③点火可控燃烧系统逐渐向更安全更高效的方向发展,还需深化气化过程的温度场分布规律认识,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精准预测和调控气化工艺参数;④加速多场耦合条件下的理论研究,积极研发耐高温高压腐蚀的相关材料及工具,完善多目标优化的煤炭气化工艺优选方法,结合人工智能预测将是未来深层煤炭地下气化井工程的关键发展方向。结论认为,强化煤炭地下气化与多领域融合发展,能够为煤炭地下气化先导试验和天然气增储上产提供技术支撑,并加速煤炭资源向绿色、清洁、高效利用转型,助力能源结构优化与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炭地下气化 井工程 气化工艺 井筒完整性 可控燃烧 温度场预测 余热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