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0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水力压裂现场实验室的致密砾岩人工缝网特征 被引量:1
1
作者 覃建华 鲜成钢 +6 位作者 张景 梁天博 王文中 李思远 张津宁 张阳 周福建 《石油勘探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17-228,共12页
为明确玛湖致密砾岩储层水力压裂后缝网发育特征,借鉴北美水力压裂试验场的成功经验,在玛131井区三叠系百口泉组二段(T1b2)和三段(T1b3)建立水力压裂现场实验室,共实施12口水平井和1口大斜度取心井,根据取心井MaJ02岩心裂缝CT扫描、成... 为明确玛湖致密砾岩储层水力压裂后缝网发育特征,借鉴北美水力压裂试验场的成功经验,在玛131井区三叠系百口泉组二段(T1b2)和三段(T1b3)建立水力压裂现场实验室,共实施12口水平井和1口大斜度取心井,根据取心井MaJ02岩心裂缝CT扫描、成像测井以及岩心直接观测结果,结合示踪剂监测资料,研究水力压裂缝产状、连通情况、扩展规律和主控因素。研究表明:①水力压裂形成张性和剪切两种性质的裂缝,张性缝近似平行于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自井筒射孔簇最远可延伸50 m;剪切缝分布于张性缝之间,大部分受缝间诱导应力场影响呈走滑剪切模式,部分呈共轭成对出现,整体上压裂缝呈先张后剪、张剪相间、剪切为主的特征。②示踪剂监测结果表明,生产早期井间普遍存在连通,随着生产的进行,缝内静压力逐渐降低,井间连通性下降。③岩性和压裂参数影响水力裂缝密度,泥岩夹层水力裂缝密度低于砾岩,并限制裂缝的扩展;更大的改造规模、更小的簇间距可提高裂缝密度,是提高单井产量的重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砾岩 致密油 水力压裂现场实验室 大斜度井取心 张性缝 剪切缝 缝网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全油气系统理论预测深层——超深层油气资源最大埋深
2
作者 庞雄奇 李才俊 +12 位作者 贾承造 陈雨萱 黎茂稳 姜林 肖惠译 姜福杰 曹鹏 陈冬霞 徐帜 林会喜 胡涛 郑定业 王雷 《中国石油勘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6-139,共14页
深层—超深层由于其蕴藏的丰富油气资源成为当前国内外油气勘探和研究的重点领域,揭示深层—超深层油气藏最大埋深对深层油气资源评价、超深钻井部署、勘探风险认识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全油气系统理论提出了一种预测深层—... 深层—超深层由于其蕴藏的丰富油气资源成为当前国内外油气勘探和研究的重点领域,揭示深层—超深层油气藏最大埋深对深层油气资源评价、超深钻井部署、勘探风险认识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全油气系统理论提出了一种预测深层—超深层油气藏最大埋深的方法和流程,该方法能够对含油气盆地内常规、致密和页岩油气藏的最大埋深进行定量预测。研究以已经发现的油气藏和钻井资料为例,分别对我国塔里木、准噶尔、四川、鄂尔多斯、松辽、渤海湾等含油气盆地油气藏最大埋深进行了预测。结果显示,中国六大含油气盆地常规油气藏、致密油气藏和页岩油气藏对应的最大埋深通常情况下分别介于800~4400m、5050~7990m和5400~9300m。油气藏的最大埋深随着大地热流减小、含有机母质类型变好、储层亲油性增强而增大,随着钻探技术和预测水平提升发现油气资源的领域将不断扩大。此外,构造变动也会改变实际地质条件下油气成藏的最大埋深,研究依据浅—中—深油气实际钻探结果,预测出塔里木盆地寒武系—奥陶系碳酸盐岩超深层油藏的最大埋深超(9500±50)m,气藏最大埋深超(10500±100)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资源 化石能源 全油气系统 深层—超深层 油气成藏底限 油气勘探下限 油气资源 常规和非常规油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油气系统理论在全球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评价中的应用
3
作者 庞雄奇 贾承造 +3 位作者 徐帜 胡涛 鲍李银 蒲庭玉 《石油勘探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67-278,共12页
天然气水合物作为一种广受关注的清洁能源,因缺乏统一的资源评价方法,且存在资源评价关键参数难以获取的难题,导致全球资源评价结果差异巨大。基于全油气系统理论,通过油气动力场控藏分析,建立天然气水合物资源潜力与常规类油气资源的... 天然气水合物作为一种广受关注的清洁能源,因缺乏统一的资源评价方法,且存在资源评价关键参数难以获取的难题,导致全球资源评价结果差异巨大。基于全油气系统理论,通过油气动力场控藏分析,建立天然气水合物资源潜力与常规类油气资源的定量关系和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评价模型,进而根据蒙特卡洛模拟反演全球天然气水合物原地资源量和可采资源量,并采用钻探结果体积类比法和前人评估结果变化特征趋势分析法进行检验。该评价模型考虑了天然气生物降解和热降解两种成因机制、常规天然气和天然气水合物地表体积转换系数、有利区分布面积和厚度的差异性等对天然气水合物资源潜力评价结果的影响。研究表明:全球天然气水合物原地资源量和可采资源量的众数值分别为99×10^(12),30×10^(12) m^(3),平均值分别为214×10^(12),68×10^(12) m^(3),均不到常规类油气资源总量的5%,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全球未来能源的补充。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评价新模型开辟了评价方法和技术的新途径。经可靠性综合分析检验验证,该模型获得了较为可信的水合物资源量数据,为下一步天然气水合物的勘探开发提供了参数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水合物 全油气系统 非常规油气 油气资源评价 化石能源 自然能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气富集域早古生代以来的古地理演化及其对成藏的控制:南美-北非-中东-中亚特提斯域古地理与油气资源 被引量:1
4
作者 鲍志东 王光付 +3 位作者 冯志强 郑秀娟 李新坡 孙宇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共4页
鉴于中国的油气需求与国内外油气资源禀赋,合理有效利用国外油气资源以缓解国内能源需求压力,顺应能源转型与绿色发展趋势,成为国内各类油公司的时代责任与义务。地质研究是油气勘探开发的基础,因此组织了国外油气地质基础研究专栏。为... 鉴于中国的油气需求与国内外油气资源禀赋,合理有效利用国外油气资源以缓解国内能源需求压力,顺应能源转型与绿色发展趋势,成为国内各类油公司的时代责任与义务。地质研究是油气勘探开发的基础,因此组织了国外油气地质基础研究专栏。为便于读者更好地阅读领悟本期刊发的5篇海外区域研究论文,部分编者撰写了这篇关于5篇海外论文的整体研究背景、各自成果特色及其创新认识相关性的推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美 北非 滨里海 海外古地理与油气 文章推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页岩水力压裂物理模拟实验及声发射特征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王小琼 宋嘉欣 +6 位作者 刘卫华 何吉祥 徐政语 张作冬 葛洪魁 邹雨时 王洋 《地球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29-243,共15页
本文开展了页岩真三轴水力压裂物理模拟实验研究,基于声发射定位和声发射特征参数,研究了页岩水力压裂裂缝扩展过程,结果表明:(1)根据声发射(Acoustic Emission,AE)特征,页岩水力压裂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初始阶段、主破裂阶段以及体... 本文开展了页岩真三轴水力压裂物理模拟实验研究,基于声发射定位和声发射特征参数,研究了页岩水力压裂裂缝扩展过程,结果表明:(1)根据声发射(Acoustic Emission,AE)特征,页岩水力压裂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初始阶段、主破裂阶段以及体积破裂阶段.(2)初始阶段,压力处于上升期,声发射数量较少,b值较大,主要是混合型裂缝,声发射频率较低,表明在岩石内部形成均匀的微小裂隙,并初步形成优势方位的主裂缝.(3)主破裂阶段,随着压力的上升,直至达到储层破裂压力,声发射率急剧增加,产生了大量的高能量声发射事件,b值降低,声发射频率较高,在井筒附近形成了拉伸型的主裂缝.(4)体积破裂阶段,压力虽然大幅降低,但岩心内部依然产生了大量的微破裂,裂缝主要沿主裂缝呈弥散式扩展并形成复杂的体积裂缝网络,这一阶段声发射b值较大,声发射数目较多,主要为剪切型裂缝.(5)实验室中的水力压裂裂缝扩展特征,与现场水力压裂微震监测结果一致,现场水力压裂后在闷井阶段也会产生大量的微震事件.本文研究的结果对于现场水力压裂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力压裂 物模实验 声发射 主破裂 体积破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水环境下稠油改质降黏特性实验
6
作者 黄中伟 沈亚洲 +5 位作者 武晓光 李根生 龙腾达 邹文超 孙唯真 沈昊旸 《石油勘探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1-160,共10页
通过室内实验和测试分析,系统阐述超临界水环境下稠油改质降黏的宏观及微观特征,并分析反应温度、反应时间、油水比3种反应参数对产物及降黏效果的影响。研究表明:经超临界水处理后,稠油流动状态显著改善,平均降黏率达99.4%。反应温度过... 通过室内实验和测试分析,系统阐述超临界水环境下稠油改质降黏的宏观及微观特征,并分析反应温度、反应时间、油水比3种反应参数对产物及降黏效果的影响。研究表明:经超临界水处理后,稠油流动状态显著改善,平均降黏率达99.4%。反应温度过高,将导致胶质和沥青质含量增加,焦炭产量显著提升,最佳温度为380~420℃;反应时间过长,稀油产量持续增加,但胶质与沥青质含量也有所提升,最佳反应时间约为150 min;减小油水比有助于改善反应体系内的扩散环境,降低胶质与沥青质含量,但稠油处理成本增加,油水比为1∶2时可兼顾改质降黏效果与经济性。3种反应参数与油样黏度的相关性由高到低排序为温度、时间、油水比;稠油四组分含量中,黏度受沥青质含量影响最大,芳香烃次之,受胶质和饱和烃含量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超临界水 原位改质 降黏特性 影响因素 稠油热采 降黏集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气藏相变岩石力学理论方法及应用场景
7
作者 金衍 林伯韬 +3 位作者 高彦芳 庞惠文 郭旭洋 申屠俊杰 《石油勘探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0-150,共11页
针对部分油气藏钻采过程中的固态烷烃相关混合物受热相变、超压砂体瞬间泄压触发砂体液化流动和孔隙充填物降压气化引发骨架垮塌3个典型的相变岩石力学现象,系统分析了目前在理论认识、实验方法、数学表征方面的研究进展,同时探讨了3个... 针对部分油气藏钻采过程中的固态烷烃相关混合物受热相变、超压砂体瞬间泄压触发砂体液化流动和孔隙充填物降压气化引发骨架垮塌3个典型的相变岩石力学现象,系统分析了目前在理论认识、实验方法、数学表征方面的研究进展,同时探讨了3个相变岩石力学现象对应的工程应用场景,揭示了其力学规律及工程应用效果,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油气藏相变岩石力学目前所面临的挑战、潜在的发展趋势与亟待探索的方法。研究表明:不同的油气藏相变岩石力学现象需要采用相应的、特殊的实验及数学方法开展研究,确定其独特的多场耦合力学响应机制,以有效指导资源开采控制、致灾程度评价、地层稳定分析等。为满足该学科的发展需要,未来需挖掘更多油气资源开采中的相变岩石力学问题,开发特定的新型实验设备,借助人工智能与数字孪生技术,实现岩石相态变化力学过程的实时仿真与动态可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藏 相变岩石力学 相态变化 工程应用 多场耦合 实验设备 人工智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页岩油气地质-工程一体化理论与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4
8
作者 鲜成钢 金衍 +5 位作者 李斌会 黄小青 赵杨 张景臣 贾文峰 李曹雄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15,共8页
地质-工程一体化是实现我国复杂油气藏和非常规油气藏效益开发必由之路,亟需从理念向方法论转变,以期更好地促进针对性、适应性和创新性理论的技术探索与应用。遵循系统工程的原则,按照全生命周期可接受效益指标下最大化采收率的开发理... 地质-工程一体化是实现我国复杂油气藏和非常规油气藏效益开发必由之路,亟需从理念向方法论转变,以期更好地促进针对性、适应性和创新性理论的技术探索与应用。遵循系统工程的原则,按照全生命周期可接受效益指标下最大化采收率的开发理念,重点研究了地质流体演化动力学模型、高分辨率裂缝表征方法与技术、立体开发智能布井方法与技术、高分辨率岩石力学参数测量与建模、超大型真三轴压裂模拟实验系统、空间应力场主动利用机理与调控机制、页岩油可流动性机理与评价方法和页岩油压裂提高采收率一体化关键材料,与实践充分结合,提出了岩石复杂组构和强非均质性是形成复杂缝网的自然基础、“构造驱动、多因素综合”立体开发布井等理论认识和创新思路,表明地质-工程一体化从理念向方法论转变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强调了辩证与发散思维在推动理论创新与技术突破中的核心作用,为我国页岩油气效益开发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工程一体化 浅层页岩气 陆相页岩油 全生命周期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深层致密砂岩储层孔喉结构及其动态变化特征实验研究
9
作者 徐朝晖 宋雯丹 +3 位作者 刘广峰 李军 王立冬 王艳丽 《中国海上油气》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4-176,共13页
孔喉结构是控制超深层异常高压致密砂岩气藏储层物性与气水渗流规律的核心要素。随着开发过程气藏压力的逐渐下降,岩石骨架及孔喉系统发生应力敏感性形变,孔喉结构随之发生依赖于孔隙压力的动态变化,从而影响气水渗流规律。以库车坳陷KS... 孔喉结构是控制超深层异常高压致密砂岩气藏储层物性与气水渗流规律的核心要素。随着开发过程气藏压力的逐渐下降,岩石骨架及孔喉系统发生应力敏感性形变,孔喉结构随之发生依赖于孔隙压力的动态变化,从而影响气水渗流规律。以库车坳陷KS2气田巴什基奇克组为研究对象,结合高压压汞、恒速压汞和核磁共振等实验手段,阐明了超深层致密砂岩储层微观孔喉结构特征,根据不同孔隙压力条件下的孔喉结构表征实验明确了孔喉结构的动态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在35.0 MPa围压条件下,将孔隙压力从35.0 MPa逐步降低到5.0 MPa、相应的有效应力从0 MPa提高到30.0 MPa的过程中,孔隙和喉道半径均变小,主流喉道平均半径平均降低幅度为26.0%,喉道半径下限平均降幅为24.6%;孔隙和喉道的收缩导致孔隙度和绝对渗透率分别从5.43%和0.116×10^(-3)μm^(2)降至4.66%和0.027×10^(-3)μm^(2);渗透率越低,渗透率伤害率越高,应力敏感性越强。研究结果明确了开发过程中孔隙压力降低条件下孔隙与喉道尺度、孔喉结构的定量变化特征,可为超深层致密砂岩气藏储层动态评价及气水渗流规律研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车坳陷 巴什基奇克组 致密砂岩 应力敏感性 动态孔喉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方法预测油气资源丰度——以渤海湾盆地东濮凹陷文留地区古近系沙河街组三段为例 被引量:5
10
作者 杨子杰 陈冬霞 +7 位作者 王翘楚 王福伟 李莎 田梓葉 陈淑敏 张婉蓉 姚东升 王昱超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28-440,共13页
油气资源丰度通常受多个因素控制,其相关参数信息种类繁杂、数据量庞大,应用传统的地质统计学方法定量预测准确度不高。为了快速预测油气资源量丰度并明确其主控因素,以渤海湾盆地东濮凹陷文留地区古近系沙河街组三段为例,采用基于多层... 油气资源丰度通常受多个因素控制,其相关参数信息种类繁杂、数据量庞大,应用传统的地质统计学方法定量预测准确度不高。为了快速预测油气资源量丰度并明确其主控因素,以渤海湾盆地东濮凹陷文留地区古近系沙河街组三段为例,采用基于多层感知器神经网络(MLP)方法对油气资源丰度进行定量预测,同时采用Boosting集成学习算法优化预测模型,分别对66组样本油气资源丰度数据进行预测。结果表明,训练集数据实测值与预测值相关系数分别达0.789和0.989,验证集数据实测值与预测值相关系数分别达0.618和0.825,测试数据中实测值和预测值相关系数分别达0.689和0.845;有效厚度、平均渗透率、有效孔隙度是影响油气资源丰度最主要的3个地质因素,重要性系数分别为33.93%、20.12%和19.53%,圈闭面积、地面原油密度、生烃中心贡献等参数为次要影响因素。采用Boosting集成学习算法优化之后的多层感知器模型预测准确性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能为有利目标优选及勘探开发方案调整提供可靠依据,为凹陷内其他区块油气资源评价提供较好的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学习 神经网络 预测模型 资源丰度 东濮凹陷 渤海湾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评孙焕泉院士科技论文《中深层地热资源勘探开发技术与典型应用》
11
作者 李根生 《地学前缘》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95-496,共2页
在统筹做好保障能源安全与绿色低碳转型过程中,加快发展地热等新能源可发挥重要作用。地热能作为兼具稳定性与高效性的清洁可再生能源,其开发价值已在全球能源转型进程中日益凸显。相较于具有间歇性的风光资源,地热能具备73%的高发电效... 在统筹做好保障能源安全与绿色低碳转型过程中,加快发展地热等新能源可发挥重要作用。地热能作为兼具稳定性与高效性的清洁可再生能源,其开发价值已在全球能源转型进程中日益凸显。相较于具有间歇性的风光资源,地热能具备73%的高发电效率与持续供能优势,且不受昼夜、季节及气象条件制约,在工业供热、区域供暖等领域具有不可替代优势。我国水热型地热资源开发潜力巨大,其理论储量折合标准煤可达1.25万亿吨,年可开采量折合标准煤约18.65亿吨[1],推动地热资源产业化开发将对优化能源结构、加快“双碳”目标实现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洁可再生能源 可开采量 科技论文 能源安全 区域供暖 地热能 发电效率 地热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视化三维物理模拟实验技术在油气成藏研究中的应用——以塔里木盆地顺北地区S53-2井为例 被引量:4
12
作者 隆辉 曾溅辉 +2 位作者 刘亚洲 杨冀宁 耿锋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10-1122,共13页
油气成藏物理模拟实验技术是研究油气运移聚集过程的重要技术手段,可以在实验室条件下,实现油气运移成藏动态化、可视化、定量化研究。但传统二维物理模拟实验技术存在细微现象缺乏、含油性测量难、观察面单一等不足。针对这些问题,同... 油气成藏物理模拟实验技术是研究油气运移聚集过程的重要技术手段,可以在实验室条件下,实现油气运移成藏动态化、可视化、定量化研究。但传统二维物理模拟实验技术存在细微现象缺乏、含油性测量难、观察面单一等不足。针对这些问题,同时为了揭示超深层油气成藏特征,研发了一种可视化三维油气成藏物理模拟实验技术,并成功模拟了塔里木盆地顺北地区S53-2井的成藏过程。明确了超深断控油气藏油气成藏影响因素;揭示了断层和缝网系统在断控油气藏形成过程中扮演双重角色,其既作为油气运移通道,也是重要的油气储集空间;提出了主断层、缝网及缝网一侧的地堑断层是油气的优势聚集区;建立了“浮力垂向运移、先核部后破碎带、先主干后地堑、缝网输储一体、主次断裂各异”的油气成藏模式。新技术使实验过程更加清晰,实验参数更加准确,实验现象更加立体,可为实验室油气成藏模拟工作提供新的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控油气藏 油气成藏 物理模拟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中凹陷西洼古近系和新近系油气成藏差异对比 被引量:1
13
作者 刘志峰 朱小二 +4 位作者 柳广弟 王祥 李泽坤 吴璇 梁禹洋 《岩性油气藏》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8-89,共12页
通过对渤中凹陷西洼的烃源岩生排烃史模拟、油源对比、油气充注史和断裂体系的分析,结合其构造演化史和控藏断层活动史,分析了其古近系和新近系油藏的油气来源、成藏时间以及不同类型断层的油气输导作用等。研究结果表明:①渤中凹陷西... 通过对渤中凹陷西洼的烃源岩生排烃史模拟、油源对比、油气充注史和断裂体系的分析,结合其构造演化史和控藏断层活动史,分析了其古近系和新近系油藏的油气来源、成藏时间以及不同类型断层的油气输导作用等。研究结果表明:①渤中凹陷西洼的古近系油气藏主要分布在北部陡坡带的东二段和东三段,而新近系油气藏在北部陡坡带、西部缓坡带和中央构造带的浅层馆陶组与明化镇组均有分布,中央构造带和西部缓坡带的新近系油气储量明显高于北部陡坡带。②渤中西洼油藏的主力烃源岩为沙一段、沙三段,而东三段烃源岩对北部陡坡带的油藏也有一定贡献,研究区存在3期油气成藏事件,其中第2期(10~5 Ma)和第3期(5 Ma~至今)占主导,沙河街组烃源岩在第1次大量生排烃期(30~20 Ma)生成的油气目前尚未发现。③研究区断层的断穿层位和形成时间对深浅层油气的差异富集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浅层新近系油藏主要受控于新构造运动形成的沟通浅—中—深层的通源断层,沙河街组烃源岩生成的成熟油气通过多条长期活动性的断裂等输导体系进行运移;古近系东营组油藏主要受控于仅断至东营组的断裂体系,其油气主要来源于下伏沙河街组烃源岩和东营组三段烃源岩;深层沙河街组可能发育自生自储型油气藏,暂未获得勘探发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源断层 盆地模拟 成藏期次 流体包裹体 油源对比 生物标志化合物 沙河街组烃源岩 新近系 古近系 渤中西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羌塘盆地中侏罗统布曲组包裹体特征及油气成藏期次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莉莉 赵珍 +1 位作者 杨易卓 王茜 《地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83-693,共11页
羌塘盆地不同构造位置的布曲组(J2b)碳酸盐岩储层油气成藏期次尚不明确。本文以南羌塘毕洛错地区和北羌塘胜利河地区的布曲组储层为研究对象,开展了流体包裹体岩相学、显微测温及测盐等工作,结合埋藏史,确定油气充注过程及成藏期次。结... 羌塘盆地不同构造位置的布曲组(J2b)碳酸盐岩储层油气成藏期次尚不明确。本文以南羌塘毕洛错地区和北羌塘胜利河地区的布曲组储层为研究对象,开展了流体包裹体岩相学、显微测温及测盐等工作,结合埋藏史,确定油气充注过程及成藏期次。结果表明,毕洛错地区在埋藏期经历了3期烃类充注,第Ⅰ期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为大量油充注期;第Ⅱ期在晚白垩世,为油气充注期;第Ⅲ期充注发生在古近纪早期,为大量天然气充注。胜利河地区在埋藏期也经历了3期烃类充注,第Ⅰ期发生在早白垩世,为大量油及少量天然气充注;第Ⅱ期发生在晚古新世—早始新世,以油气充注为主;第Ⅲ期充注在晚始新世,为大量天然气充注。南、北羌塘布曲组均发育部分均一温度较高的包裹体,可能与逆冲推覆构造和岩浆热液活动有关,在新生代发育第二次成藏。整体而言,南羌塘油气成藏期普遍早于北羌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羌塘盆地 布曲组 流体包裹体 逆冲 成藏期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质工程一体化思路的页岩有利岩相优选——以松辽盆地梨树断陷为例
15
作者 林轩 朱建峰 +8 位作者 逄海明 李忠博 王伟 刘硕 李海彬 姜振学 李卓 秦春宇 陈康博 《石油实验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52-568,共17页
松辽盆地梨树断陷具有良好的页岩气勘探开发前景。选取梨树断陷营城组页岩为研究对象,通过开展总有机碳含量测定、岩石热解、X射线衍射、场发射扫描电镜及小物模水力压裂物理模拟等多项实验,基于地质工程一体化思路,优选出研究区的有利... 松辽盆地梨树断陷具有良好的页岩气勘探开发前景。选取梨树断陷营城组页岩为研究对象,通过开展总有机碳含量测定、岩石热解、X射线衍射、场发射扫描电镜及小物模水力压裂物理模拟等多项实验,基于地质工程一体化思路,优选出研究区的有利岩相。研究区黏土矿物及碳酸盐矿物含量高,碳酸盐岩溶蚀孔及裂缝系统发育,渗流机理涵盖解吸—吸附、扩散、滑脱流和达西流4种渗流机理。小物模水力压裂实验结果显示,黏土岩含量显著影响压裂效果,富黏土岩相破裂压力峰值低,压裂压力泄压快,无法形成横切缝,以纵向缝和层理缝为主,压裂效果差。分析了研究区页岩储层的多尺度孔隙结构和渗流能力,认为该区储层发育中孔,增强了孔隙连通性和孔体积,是比表面积的主要贡献者,也是渗流的主要通道,因此滑脱渗流是研究区最主要的渗流方式。高黏土含量会显著影响压裂效果,黏土含量较低、溶蚀孔发育的混合岩压后显示出优良的人工裂缝改造效果,表现出优秀的渗流能力;富有机质纹层状钙质混合岩和富有机质纹层状硅质混合岩是研究区的有利岩相。X-A井实施地质工程一体化建产后,整体增产效果显著,为提高研究区页岩气的勘探和开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和实际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隙结构 渗流能力 地质工程一体化 页岩气 梨树断陷 松辽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断洞体:非碳酸盐岩区油气大规模运聚的可能空间
16
作者 罗群 王千军 +5 位作者 桂诗琦 贺小标 胡婉婧 张曰静 汪亮 曹旭明 《石油实验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48-260,共13页
碳酸盐岩沿断裂发育溶洞形成断溶体是很好理解的,毕竟碳酸盐岩容易被沿断裂活动的流体溶蚀,但在非碳酸盐岩区,流体对非碳酸盐岩的溶蚀作用有限,是否也能形成沿断裂发育的洞穴并能运聚和富集油气?为了证明在非碳酸盐岩区沿断裂也存在大... 碳酸盐岩沿断裂发育溶洞形成断溶体是很好理解的,毕竟碳酸盐岩容易被沿断裂活动的流体溶蚀,但在非碳酸盐岩区,流体对非碳酸盐岩的溶蚀作用有限,是否也能形成沿断裂发育的洞穴并能运聚和富集油气?为了证明在非碳酸盐岩区沿断裂也存在大型的洞穴,能形成油气运聚的重要空间,以准噶尔盆地西部车排子隆起为例,通过野外考察、岩心观察、钻井分析、地震解释和物理模拟实验等途径和手段,开展了断裂内部结构、洞穴分布发育特征及油气差异运聚的研究,提出了在非碳酸盐岩区沿断裂的核部能够发育大型洞穴地质体即断洞体的观点。断裂活动中因断裂两盘活动而产生相对位移形成的空洞空间,即断洞体,它可以是断层两盘沿起伏的断层面(带)错动而产生,也可以是两盘沿断裂的倾向拉分而产生。断洞体的形成与溶蚀无关,与断裂面(带)起伏、走向断距或倾向断距、断裂产状及断裂两盘的运动方向有关。断洞体规模可能很大,主要分布于走滑断裂产状发生变化的部位或不同断裂的交叉部位,也可以发育在伸展或张扭应力集中且倾向断距明显的部位,断洞体能够聚集油气形成断洞体油气藏。断洞体的提出有利于解放思想,即在广大的碎屑岩、火山岩、变质岩等溶蚀作用不发育的非碳酸盐岩区,同样可以找到像塔河、顺北(富满)碳酸盐岩地区油气丰富的大型断层体油气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内部结构 油气运聚 断洞体 车排子隆起 准噶尔盆地 非碳酸盐岩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声波测井地质与工程应用
17
作者 赖锦 党文乐 +6 位作者 苏洋 吴永平 赵仪迪 张有鹏 信毅 白天宇 王贵文 《地质论评》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46-1072,共27页
为了系统梳理声波测井解释评价流程并拓展其应用领域与范围,笔者等回顾了声波测井仪器采集系列的发展历程,并总结了不同仪器探测的不同声波属性的差异。声波测井可用于孔隙度测井计算、渗透率评价以及油气层测井判识。通过计算动态泊松... 为了系统梳理声波测井解释评价流程并拓展其应用领域与范围,笔者等回顾了声波测井仪器采集系列的发展历程,并总结了不同仪器探测的不同声波属性的差异。声波测井可用于孔隙度测井计算、渗透率评价以及油气层测井判识。通过计算动态泊松比、杨氏模量等参数,声波测井还可用于非常规油气脆性指数测井评价。根据声波时差曲线相对正常压实趋势线的异常响应,声波测井可进行异常地层压力成因判别,并定量计算地层压力大小。声波测井可与地震资料相结合,用于合成地震记录,同时声波时差可进行地层剥蚀厚度恢复。声波测井快、慢横波方位可用于现今地应力方向判别,并根据快、慢横波速度变化可定量计算地层各向异性系数。裂缝在声波测井上表现为声波时差增大、声波能量衰减、变密度图像上“V”字形干涉条纹以及斯通利波反射系数增大。烃源岩具有较高的声波时差,结合电阻率测井等可定量计算TOC含量。声波测井通过计算地层压力、破裂压力和坍塌压力,可为钻井安全设计提供支撑,此外声波测井还可用于评价压裂效果,并根据套管波与地层波能量的相对高低进行固井质量检查。研究成果对于扩展声波测井应用领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波测井 储层参数计算 岩石力学参数 地层压力 剥蚀厚度 地应力 裂缝 工程地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VT气侵实验中链烷烃分馏效应及其地质意义
18
作者 李博偲 潘志强 +3 位作者 何大祥 唐友军 李美俊 王义凤 《断块油气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6-132,共7页
在实际地质过程中,气侵作用导致烃类流体分馏的变化主要与油藏PVT条件有关,随着实验体系和实验条件的固定化,从宏观上不能详尽展现某种系列化合物在PVT气侵实验中的分馏效应。为了厘定气、液两相中不同烃类的化学组成,文中开展横向、纵... 在实际地质过程中,气侵作用导致烃类流体分馏的变化主要与油藏PVT条件有关,随着实验体系和实验条件的固定化,从宏观上不能详尽展现某种系列化合物在PVT气侵实验中的分馏效应。为了厘定气、液两相中不同烃类的化学组成,文中开展横向、纵向实验期次的气侵实验,聚焦气侵作用对链烷烃的分馏效应,匹配地质背景和成藏过程,剖析不同强度气侵作用下链烷烃分子化合物组成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气侵程度增强,不同烃类分子在气、液两相中分配系数发生变化,残余油轻组分不断降低,中、重组分分馏程度较小,呈现中—后峰形;凝析油轻组分不断增加,呈现前峰形。由于烃类组分分馏效应的影响,母质类型和沉积环境参数(Pr/Ph,Pr/nC_(17),Ph/nC_(18))出现变化。在具体地质应用中,链烷烃的分馏效应可以作为气侵作用的示踪指标运用在次生凝析气藏的形成模式中。研究结果有助于为深层油气相态的预测提供模拟实验的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VT气侵实验 链烷烃 烃类流体 分馏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部煤层气地质-工程一体化甜点区预测
19
作者 陈峥嵘 刘伟 +2 位作者 朱学申 田永净 谢昕 《煤田地质与勘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91-200,共10页
【背景】随着深部煤层气成为煤层气资源开发的热点领域,其埋深大、应力环境复杂、储层非均质性强等特征,严重制约了大规模开发中甜点区预测及井位精准部署。【方法】以鄂尔多斯盆地东北缘某区块为研究对象,采用声波时差、密度、井径测... 【背景】随着深部煤层气成为煤层气资源开发的热点领域,其埋深大、应力环境复杂、储层非均质性强等特征,严重制约了大规模开发中甜点区预测及井位精准部署。【方法】以鄂尔多斯盆地东北缘某区块为研究对象,采用声波时差、密度、井径测井建立深部煤体结构指数M模型;基于深部煤层的煤体结构差异,引入煤体结构指数,结合上覆地层压力、构造应力、孔隙压力等因素建立深部煤层适应性水平地应力差模型;通过岩石强度参数、井径扩大率、岩石断裂韧性构建了天然裂缝指数模型;结合煤体结构、地应力差和天然裂缝指数模型,基于地质甜点和工程甜点2大类6项指标,采用支持向量机建立了深部煤层气地质–工程一体化甜点智能预测模型。【结果】地质–工程一体化智能甜点预测精度为88.2%,研究区可划分为一类、二类和三类甜点区,一类甜点区面积为117.4 km^(2),占比14.0%,二类甜点区面积为258.4 km^(2),占比30.8%,三类甜点区面积为463.1 km^(2),占比55.2%,预测平均产能分别为6478.6、5076.7、4022.0 m^(3)/d。【结论】研究区深部煤层气布井工作应重点立足一类甜点区、积极探索二类甜点区、主动规避三类甜点区,精细化地质–工程一体化甜点区预测对鄂尔多斯盆地东北缘深部煤层气增储上产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煤层 地质–工程一体化 甜点 镜质体反射率 煤体结构 天然裂缝指数 地应力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位LA-ICP-MS磷灰石裂变径迹实验流程建立与应用
20
作者 李晨星 常健 +3 位作者 邱楠生 曹世纪 张应鳞 郑立庆 《地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71-482,共12页
原位LA-ICP-MS(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磷灰石裂变径迹测试技术以其安全、高效的优势逐渐成为国内外热年代学实验室广泛使用的方法。在对比分析磷灰石裂变径迹定年使用的外探测器法和原位LA-ICP-MS法原理基础上,本研究改进了磷灰... 原位LA-ICP-MS(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磷灰石裂变径迹测试技术以其安全、高效的优势逐渐成为国内外热年代学实验室广泛使用的方法。在对比分析磷灰石裂变径迹定年使用的外探测器法和原位LA-ICP-MS法原理基础上,本研究改进了磷灰石裂变径迹制样方式,并介绍了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热年代学实验室建立的LA-ICP-MS磷灰石裂变径迹实验流程。利用新建立的测试流程分析磷灰石国际标样Fish Canyon Tuff和Durango得到其年龄分别为(28.70±2.70)Ma(2σ,MSWD=0.63)和(32.01±0.52)Ma(2σ,MSWD=0.91),与其推荐年龄在误差范围内一致。采用LA-ICP-MS方法对延庆千家店盆地侏罗系样品进行分析,7个样品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介于91.18~74.28 Ma,与前人使用外探测器法测年结果基本相同,通过热史模拟揭示出燕山地区西段在侏罗纪以来经历了140~130 Ma和100~0 Ma两期冷却事件。研究表明实验室新建立的原位LA-ICP-MS磷灰石裂变径迹实验流程可靠,相比传统外探测器法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灰石 裂变径迹定年 原位LA-ICP-MS法 实验流程 国际标样 构造-热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