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42篇文章
< 1 2 5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T法和二维地震勘探在太康隆起西部地区地热资源调查评价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
作者 胥博文 朱怀亮 +7 位作者 杨忠彦 叶高峰 张德森 闻爽 邵炳松 郭充 闫晋龙 孙健 《西北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31-142,共12页
为探明南华北盆地太康隆起西部地区深部地层结构及隐伏断裂分布情况,在研究区布设了两条大地电测探测(MT)剖面和两条二维地震勘探测线,其中MT剖面共获得63个测深点,二维地震测线共布设16.24 km。MT数据和地震资料运用不同的数据处理和... 为探明南华北盆地太康隆起西部地区深部地层结构及隐伏断裂分布情况,在研究区布设了两条大地电测探测(MT)剖面和两条二维地震勘探测线,其中MT剖面共获得63个测深点,二维地震测线共布设16.24 km。MT数据和地震资料运用不同的数据处理和反演方法,分别得到了可靠的地下介质二维地电模型和较明显的反射波组。探测结果表明,本次勘探精细标定出了新近系热储层底板和奥陶系热储层顶板构造形态和埋深,解译断裂5条。结合研究区地质、地球物理以及钻孔勘探资料,绘制了研究区新近系底板埋深等值线图和奥陶系顶板埋深等值线图。WR-1井深3306.80 m,钻遇地层为第四系、新近系、三叠系、石炭系—二叠系和寒武系—奥陶系,钻探结果与物探预测较一致。通过对新近系馆陶组降压试验,其最大出水量为100.39 m3/h,出水温度为55℃,达到了本次勘查工作的目标,为后续地热勘探开发工作提供新的证据与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地电磁测深 二维地震勘探 地热资源 勘探远景 太康隆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气田卤水提锂技术研究进展
2
作者 刘保磊 张雪玲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81-97,共17页
随着新能源领域对锂需求的迅猛增长,油气田卤水因丰富的锂含量而成为一种潜在资源。系统评述了油气田卤水提锂的主要技术及其研究进展,重点分析了沉淀法、吸附法、膜分离法、萃取法和直接提锂技术(DLE)的技术原理、应用现状及存在问题... 随着新能源领域对锂需求的迅猛增长,油气田卤水因丰富的锂含量而成为一种潜在资源。系统评述了油气田卤水提锂的主要技术及其研究进展,重点分析了沉淀法、吸附法、膜分离法、萃取法和直接提锂技术(DLE)的技术原理、应用现状及存在问题。沉淀法操作简单但效率较低,且易受卤水中杂质离子的干扰;吸附法对高镁锂比卤水具有较好的选择性,但现有吸附材料的吸附容量有限;膜分离法具有较高的分离精度,但膜污染问题制约其长期运行稳定性;萃取法提取效率较高,但有机溶剂挥发可能引发环境风险;DLE技术兼具高效性和环境友好性,但其工业化应用仍受限于技术成熟度不足。基于当前技术瓶颈,未来研究应重点开发高选择性、大容量的新型吸附材料,研制抗污染、长寿命的分离膜材料,优化萃取体系以提高选择性和环境安全性,并加强DLE技术的工程化验证;同时,建议推动“油气+锂”资源协同开发模式,通过技术创新降低提锂成本,促进油气田卤水提锂技术的工业化应用,为实现资源综合利用和低碳化发展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卤水提锂 沉淀法 吸附法 膜分离法 直接提锂技术(DL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油气微生物勘探技术寻找页岩气有利目标区 被引量:6
3
作者 袁志华 张玉清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406-409,共4页
利用油气微生物勘探技术,可以开展预测含油气区、油气前景分级评价、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分析等。近几年来该技术在中国12个区块应用效果良好。页岩气是一种非常规的天然气。控制页岩气富集的因素较多,如有机碳含量、有机质类型、热演化程... 利用油气微生物勘探技术,可以开展预测含油气区、油气前景分级评价、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分析等。近几年来该技术在中国12个区块应用效果良好。页岩气是一种非常规的天然气。控制页岩气富集的因素较多,如有机碳含量、有机质类型、热演化程度、页岩的孔隙与裂缝、埋深、压力等。在页岩气勘探中,原生页岩气藏较高的异常压力、气藏的隐蔽特性、页岩的孔隙与微裂缝愈发育气藏富集程度愈高等这些有利的页岩气成藏特点,均为油气微生物勘探技术充分发挥其独特优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可以更有效地反映页岩气的富集规律,进而圈定页岩气有利目标区,大大提高页岩气的勘探成功率,降低页岩气的勘探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勘探 页岩气 有利目标区 勘探成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维核磁共振实验数据处理分析软件设计与实现 被引量:1
4
作者 张宫 刘宁培 +3 位作者 薛志波 覃莹瑶 姜志敏 张家成 《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3-38,56,共7页
二维核磁共振岩心分析实验在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实验设备仅提供原始回波数据和粗略的二维谱图,需要对结果进行二次处理才能获取油气饱和度等参数信息。研制一套通用的二维核磁实验数据分析软件,基于快速高分辨二维谱... 二维核磁共振岩心分析实验在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实验设备仅提供原始回波数据和粗略的二维谱图,需要对结果进行二次处理才能获取油气饱和度等参数信息。研制一套通用的二维核磁实验数据分析软件,基于快速高分辨二维谱反演算法和面积积分算法,实现了二维核磁共振实验数据的精细处理和分析,直接得到与油气藏相关的孔隙度、饱和度等定量参数,扩展了二维核磁实验结果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维核磁共振 岩心分析 非常规油气饱和度 定量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ongor盆地北部斜坡带油气充注及调整研究
5
作者 李威 文志刚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124-1131,共8页
运用油气地球化学、流体包裹体、傅里叶红外光谱等技术,结合磷灰石裂变径迹热史模拟等研究方法,探讨Bongor盆地潜山油气充注的时间和过程。研究表明,Bongor盆地B区、R‒P区潜山带储层发育黄绿色和蓝绿色荧光两类油包裹体,代表不同阶段的... 运用油气地球化学、流体包裹体、傅里叶红外光谱等技术,结合磷灰石裂变径迹热史模拟等研究方法,探讨Bongor盆地潜山油气充注的时间和过程。研究表明,Bongor盆地B区、R‒P区潜山带储层发育黄绿色和蓝绿色荧光两类油包裹体,代表不同阶段的油气充注;含烃盐水包裹体与凝灰石裂变径迹分析认为,不同潜山区带经历了两期充注的原生油气成藏事件,油气充注高峰期均为75—65Ma;B区带在晚白垩世以来抬升改造阶段经历了1期油气调整形成的次生成藏事件,油气大多赋存于构造缝中,调整时间接近30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岩 潜山 油气成藏年代学 磷灰石裂变径迹 Bongor盆地 乍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断控缝洞型油气藏储集体建模研究:以顺北4号断裂带为例
6
作者 何云峰 陈叔阳 +7 位作者 刘耀宇 王立鑫 丁旭东 尚浩杰 李文亮 刘杰 肖红 尹艳树 《地质科技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8-121,共14页
塔里木盆地顺北地区发育碳酸盐岩断控缝洞型油气藏储集体,现有建模算法难以精确表征其内部结构,亟需结合断控体内部构造特征开展储层建模算法研究,建立符合地质认知的精细三维地质模型,明确油气优势储集空间。以顺北4号断裂带为例,提出... 塔里木盆地顺北地区发育碳酸盐岩断控缝洞型油气藏储集体,现有建模算法难以精确表征其内部结构,亟需结合断控体内部构造特征开展储层建模算法研究,建立符合地质认知的精细三维地质模型,明确油气优势储集空间。以顺北4号断裂带为例,提出并应用了一种基于目标的建模方法,结合层次模拟的思想,定量表征了挤压段、拉分段与平移段的断裂面与类洞穴的发育规模。通过设计基于网格的储集体趋势线追踪算法,查找符合储集体发育走向的中心线,融合层次模拟的思想,逐层次刻画了断裂面与类洞穴内部栅状结构地质模型。在建立的地质模型的基础上,基于相控的方式建立物性模型,开展了储量计算与数值模拟,优选仅有断裂面的断控体模型,断裂面储量计算的结果与动态储量拟合率为96%,对井底压力、实际生产数据进行拟合,误差均小于10%。研究区主要可能储集类型为断裂面、类洞穴与杂乱体。对不同的地震属性体截断处理建立断控体轮廓模型。测井解释断裂面与类洞穴内部发育破碎带与基岩带有序排列的栅状结构,破碎带可进一步划分为角砾带与裂缝带。设计基于目标的建模方法,建立储集体内部栅状结构三维地质模型。优选仅有断裂面的断控体模型,该模型遵从钻测井条件数据,符合地质认知,对指导油气藏开发具有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顺北油田 断控体 三维地质建模 栅状建模 断裂带 油气藏储集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灰岩倾斜微裂缝对横波衰减影响的实验
7
作者 周庆文 伍东 +5 位作者 蔡明 章成广 陈渊博 林旺 张远君 李治 《岩性油气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76-184,共9页
针对灰岩储层微裂缝精细评价难题,基于声传播原理,开展了不同裂缝条件(裂缝倾角、裂缝张开度)下的声波物理实验,建立了灰岩裂缝参数表征模型,定量分析了裂缝倾角、裂缝张开度对横波衰减的影响,并将模型在渤海湾盆地曹妃甸地区古近系沙... 针对灰岩储层微裂缝精细评价难题,基于声传播原理,开展了不同裂缝条件(裂缝倾角、裂缝张开度)下的声波物理实验,建立了灰岩裂缝参数表征模型,定量分析了裂缝倾角、裂缝张开度对横波衰减的影响,并将模型在渤海湾盆地曹妃甸地区古近系沙河街组一段进行了应用。研究结果表明:①灰岩储层微裂缝岩心声波物理实验设计了0,25°,40°,55°和70°等5组不同倾角的人造裂缝岩心;以25μm,50μm,100μm,150μm,200μm,300μm,400μm,500μm和1000μm共9张PET薄膜作为9种不同的裂缝张开度;维持声波频率为250 kHz,对5组岩心分别测量9个裂缝张开度条件下的横波波形,每组实验都连续采集32道波形数据,通过噪声滤除程序对32道波形滤波并叠加得到效果最佳波形信号。②实验结果显示,横波衰减受裂缝影响大,衰减趋势随裂缝张开度增大而减小,衰减系数随着裂缝张开度的增大呈对数规律增大,当裂缝张开度小于等于300μm时,衰减系数的变化更敏感;裂缝张开度相同条件下,裂缝倾角为0~40°时,横波衰减系数随裂缝倾角的增大而减小,而当裂缝倾角大于40°时,衰减系数随裂缝倾角的增大而增大。③基于实验得到裂缝倾角θ分别为0,25°,40°,55°和70°时,衰减系数α与裂缝张开度w的表征模型α=c ln w+b(式中c,b为常数),当θ为0~40°时,常数c逐渐减小,分别为1.9904,1.6133和0.9322;当θ为55°~70°时,常数c逐渐上升,分别为1.3751和1.3801。④利用裂缝参数表征模型计算的渤海湾盆地曹妃甸地区古近系沙河街组一段裂缝张开度与电成像测井得到的裂缝张开度相对误差为4.57%,平均绝对误差为5.5μm,吻合度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物理实验 横波衰减 裂缝倾角 裂缝张开度 裂缝参数反演模型 阵列声波测井 灰岩 沙河街组一段 曹妃甸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直径岩心核磁扫描数据超分辨率重建技术——一种基于全局非负最小二乘的方法
8
作者 马莹颖 彭泽波 +4 位作者 陈敬智 吴飞 聂昕 廖中枢 张宫 《石油实验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04-912,共9页
全直径岩心核磁共振扫描技术是非常规油气勘探中重要的探测分析技术之一,可以得到连续高分辨的钻井岩心孔隙度、渗透率及流体饱和度等信息。但由于其测量敏感区较大,不同位置信号混叠在一起,测量结果纵向分辨率远低于仪器采样的分辨率,... 全直径岩心核磁共振扫描技术是非常规油气勘探中重要的探测分析技术之一,可以得到连续高分辨的钻井岩心孔隙度、渗透率及流体饱和度等信息。但由于其测量敏感区较大,不同位置信号混叠在一起,测量结果纵向分辨率远低于仪器采样的分辨率,无法满足薄互层储层对纵向分辨率的要求。为提高全直径岩心核磁共振测量结果的纵向分辨率,将测量数据作为仪器敏感区函数和岩心真实信号的卷积,并通过全局非负最小二乘的方法实现原始信号的高分辨率重建,无需改变现有仪器结构和测量模式。通过数值模拟、物理实验和实测数据分析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实际资料应用表明,高分辨率处理后的核磁共振测井孔隙度与气测孔隙度符合率更高,该方法能够显著提高全直径岩心核磁测量结果的纵向分辨率,可以为薄互层储层带来更好的探测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磁共振 全直径岩心 纵向分辨率 薄互层储层 高分辨率重建 非负最小二乘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府气田须家河组致密砂岩气藏“砂中找储”识别技术
9
作者 熊文浩 张冲 +3 位作者 陶云贺 周新波 韩华洋 张文艺 《断块油气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8-125,共8页
天府气田须家河组致密砂岩具有岩性复杂、砂体致密、储集物性差、非均质性强等特点,缺乏一套系统的储层识别方法。由岩性识别的曲线重构法计算的裂缝综合参数、粒度表征参数,与声波时差测井参数一起作为储层识别的3个特征参数,利用Stack... 天府气田须家河组致密砂岩具有岩性复杂、砂体致密、储集物性差、非均质性强等特点,缺乏一套系统的储层识别方法。由岩性识别的曲线重构法计算的裂缝综合参数、粒度表征参数,与声波时差测井参数一起作为储层识别的3个特征参数,利用Stacking集成策略,融合随机森林、支持向量机、多层感知器等3个子算法模型进行超参数寻优,结合岩心及测试资料提取特征参数,建立储层识别的二分类模型——“砂中找储”模型。此模型在验证集中的识别准确率达到94.91%。该模型在目标区块验证井的识别结果与试油结论及生产动态资料吻合,证明了该模型在天府气田须家河组的适用性,为同类型储层的快速识别和有效性评价提供了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砂岩气藏 Stacking集成算法 储层识别 须家河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相盆地隐蔽油气藏综合勘探方法与应用初探 被引量:13
10
作者 吴东胜 扬申谷 刘少华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18-123,共6页
隐蔽油气藏综合勘探方法是层序地层学框架下的多学科综合研究,应以信息集成系统为平台,分为基础资料整理、区域综合评价和目标预测3个阶段进行。基础资料整理应建立信息平台,以实现多源数据和成果的集成化管理;区域综合评价可分为区域... 隐蔽油气藏综合勘探方法是层序地层学框架下的多学科综合研究,应以信息集成系统为平台,分为基础资料整理、区域综合评价和目标预测3个阶段进行。基础资料整理应建立信息平台,以实现多源数据和成果的集成化管理;区域综合评价可分为区域性等时层序地层格架建立、沉积体系和隐蔽圈闭特征研究、隐蔽油气藏成藏规律研究、隐蔽油气藏空间分布预测和评价等步骤进行,以阐明隐蔽油气藏的类型、特征、形成条件和空间分布;目标预测分工区选择、高精度层序格架对比、隐蔽圈闭识别和描述、隐蔽圈闭合油气性评价等步骤进行,以识别和评价隐蔽油气藏并最终提供钻探目标。信息集成系统可基于组件式地理信息系统(COM GIS)开发,并具备油气勘探成果信息和多学科数据的集成化管理、研究成果的综合表达与应用及海量数据的挖掘等功能。苏北盆地金湖凹陷戴南组的隐蔽油气藏研究表明了综合勘探方法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蔽油气藏 综合勘探 信息集成系统 金湖凹陷 苏北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北部中二叠统茅口组碳酸盐岩斜坡沉积及其油气勘探意义 被引量:14
11
作者 陈轩 赵宗举 +2 位作者 高阳 刘银河 周慧 《海相油气地质》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9-14,共6页
在露头分析的基础上,结合钻井和地震资料,提出四川盆地中二叠统茅口组发育碳酸盐岩斜坡相沉积。其典型岩性为深灰色砾屑灰岩,砾屑成分以生物碎屑泥晶灰岩为主,局部地区见亮晶生物碎屑灰岩、造礁生物和重力滑动变形构造,砾径变化范围大;... 在露头分析的基础上,结合钻井和地震资料,提出四川盆地中二叠统茅口组发育碳酸盐岩斜坡相沉积。其典型岩性为深灰色砾屑灰岩,砾屑成分以生物碎屑泥晶灰岩为主,局部地区见亮晶生物碎屑灰岩、造礁生物和重力滑动变形构造,砾径变化范围大;次要岩性为含钙屑浊积岩的深灰色薄层泥晶灰岩。中二叠统从栖霞组开阔台地相到茅口组斜坡相的演化,说明茅口组沉积时期构造活动加强,导致盆地北部及其他区域都有可能发生相带的分异。茅口组地震剖面上的厚度由南向北明显增厚,且具有楔形反射的特征,印证了盆地北部斜坡相的南区发育有台地边缘高能相带,这一认识有利于对四川盆地茅口组构造-岩相古地理的重建以及有利相带和储层的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茅口组 斜坡相 碳酸盐岩储层 沉积特征 沉积模式 油气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寺湾地区油气富集特点及勘探方略 被引量:8
12
作者 戴胜群 夏长淮 +1 位作者 周海彬 邹士雷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3-44,85,共3页
下寺湾地区区域构造位于鄂尔多斯盆地陕北斜坡东南部,目的层段上三叠统延长组地层平缓、构造简单,断裂褶皱不发育,发育的构造为差异压实作用形成的低幅度鼻状隆起,因此长期以来普遍认为岩性变化是油气聚集的主控因素,油藏类型以岩性油... 下寺湾地区区域构造位于鄂尔多斯盆地陕北斜坡东南部,目的层段上三叠统延长组地层平缓、构造简单,断裂褶皱不发育,发育的构造为差异压实作用形成的低幅度鼻状隆起,因此长期以来普遍认为岩性变化是油气聚集的主控因素,油藏类型以岩性油藏为主。研究结果表明,油气聚集的控制因素包括构造、沉积相带、古地貌、岩性变化和水动力条件等,其中鼻状构造对油气聚集仍然起控制作用,大面积连片分布的油藏均在一定构造背景下形成。油藏类型以构造、构造+岩性为主,岩性油藏多但规模小。油气在纵向上主要在长2段富集,平面上油气聚集具有鲜明特点,次级分流河道、河道前缘、侧缘等储层物性相对好部位油气富集,主河道高渗储层油气难以保存,多为水层,因此,构造+沉积相研究是油气勘探重点和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富集特点 油藏类型 勘探方略 陕北斜坡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内外生物礁油气勘探现状与我国南海生物礁油气勘探前景 被引量:19
13
作者 甘玉青 肖传桃 张斌 《海相油气地质》 2009年第1期16-20,共5页
世界生物礁油气资源非常丰富,随着生物礁油气勘探开发的不断深入,生物礁油气探明储量和产量不断增加,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南海是我国最大的边缘海,其特殊的构造背景、多种类型礁的发育和良好的生储盖组合等都决定了南海生物礁油气勘探的... 世界生物礁油气资源非常丰富,随着生物礁油气勘探开发的不断深入,生物礁油气探明储量和产量不断增加,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南海是我国最大的边缘海,其特殊的构造背景、多种类型礁的发育和良好的生储盖组合等都决定了南海生物礁油气勘探的广阔前景。建议加快南海勘探开发的步伐,充分利用南海丰富的油气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礁油气藏 油气勘探 勘探前景 南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边缘检测技术在石油勘探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4
作者 许辉群 桂志先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2011年第4期7-10,135,共4页
在地震资料解释中,储层中小断裂、裂缝以及砂体的边界识别是一个难题。储层断裂的级别决定油气运移通道及储层产能,裂缝及砂体的边界在油气勘探与开发中有重要意义。由于砂体边界的响应以及不同级别断层和裂缝的响应具有多级尺度,其识... 在地震资料解释中,储层中小断裂、裂缝以及砂体的边界识别是一个难题。储层断裂的级别决定油气运移通道及储层产能,裂缝及砂体的边界在油气勘探与开发中有重要意义。由于砂体边界的响应以及不同级别断层和裂缝的响应具有多级尺度,其识别和成像在地震资料中用常规方法难以实现。针对这一问题,运用边缘检测技术对这些特定边缘进行识别。该方法为储层提供不同尺度的观测与成像,将信息科学中成熟的方法应用到地震数据处理中,并为地震资料解释与储层的描述提供新的手段。在文献调研的基础上,较系统地总结了边缘检测技术在石油勘探领域中的应用方法及实现流程,介绍了边缘检测在地震储层预测中的应用实例。通过实例分析,认为做好边缘检测必须做好滤波处理以及保边界处理,然后根据实际区块选择合适的边缘检测方法、滤波方法以及保边界处理算法进行边缘检测研究,最后结合区块的实际钻测井资料及地球物理资料进行信息融合,最终对储层进行综合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缝 砂体 多尺度 边缘检测 滤波 模型 地震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资福寺洼陷新沟嘴组油气勘探潜力
15
作者 刘建 范俊 +2 位作者 魏昙娟子 张晨露 赵刚 《海洋地质前沿》 2012年第1期44-50,共7页
资福寺洼陷位于江陵凹陷东南部,在晚侏罗—早白垩世基底形成之后经历了晚白垩—始新世新沟嘴组、始新世荆沙组—渐新世荆河镇组和新近纪—第四纪3期构造演化阶段,洼陷总体上表现为NW向的"凹-隆"相间构造格局。古近系盐湖沉积... 资福寺洼陷位于江陵凹陷东南部,在晚侏罗—早白垩世基底形成之后经历了晚白垩—始新世新沟嘴组、始新世荆沙组—渐新世荆河镇组和新近纪—第四纪3期构造演化阶段,洼陷总体上表现为NW向的"凹-隆"相间构造格局。古近系盐湖沉积体系发育有沙市组上段和新沟嘴组下段烃源岩,新沟嘴组下段Ⅱ油组烃源岩具有较高的生烃潜力,Ⅰ类生烃区主要分布在洼陷中心;发育了新沟嘴组下段自生自储的原生油藏储盖组合和新沟嘴组下段—荆沙组下生上储的次生油藏储盖组合。原油以来源于本地区的烃源岩为主,断裂和三角洲砂体成为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位于主要生烃区域两侧的构造带为油气运移的主要指向,形成了新沟嘴组自源式成藏模式和荆沙—潜江组异源成藏模式。洼陷北部的荆州背斜带西部为勘探潜力较大的Ⅰ级勘探区,荆州背斜带东部和洼陷以西为Ⅱ类勘探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福寺洼陷 新沟嘴组 生烃潜力 储盖组合 勘探潜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南缘下寒武统高丰度烃源岩发育特征与油气勘探方向 被引量:11
16
作者 黄军平 李相博 +7 位作者 何文祥 林俊峰 徐耀辉 包洪平 王宏波 章贵松 完颜容 王雅婷 《海相油气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19-326,共8页
华北板块鄂尔多斯盆地寒武系具有较大勘探潜力。通过对华北板块构造-古地理格局和烃源岩分布特征、生烃能力、生排烃期次与发育模式的研究,明确了鄂尔多斯盆地深层寒武系的勘探潜力并指明下一步有利勘探方向。研究结果表明:①鄂尔多斯... 华北板块鄂尔多斯盆地寒武系具有较大勘探潜力。通过对华北板块构造-古地理格局和烃源岩分布特征、生烃能力、生排烃期次与发育模式的研究,明确了鄂尔多斯盆地深层寒武系的勘探潜力并指明下一步有利勘探方向。研究结果表明:①鄂尔多斯盆地南缘下寒武统沉积了一套高丰度优质烃源岩,最厚达80 m,主要为泥页岩,有机碳含量平均值为3.14%,最高达9.19%;干酪根类型以Ⅱ型为主,少量为Ⅰ型;等效镜质组反射率大于2%,处于高—过成熟阶段。②下寒武统烃源岩的发育受构造背景、陆缘斜坡及深水海湾欠补偿环境的共同控制:一方面,早期形成的古地貌背景和深水海湾共同控制着烃源岩的发育规模,使得烃源岩在古凹槽或断陷区、深水海湾区较为发育;另一方面,强还原环境使得烃源岩具有较高的有机质丰度和生烃潜力。③下寒武统烃源岩具有两期生排烃特征,早期大规模生排烃发生于二叠纪末期—中三叠世,此时秦岭尚未大幅度隆升,盆地南缘为一向南倾斜的斜坡;晚期发生于中生代晚期、新生代,在构造活动较弱的富平—洛川海湾和新生代渭河盆地发生了二次生烃。鄂尔多斯盆地南缘庆阳古隆起、富平—洛川海湾两侧的隆起区为油气运移的指向区,具有较大勘探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源岩 发育特征 发育模式 下寒武统 鄂尔多斯盆地南缘 华北板块南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中元古界储层固体沥青地质特征及油气勘探意义 被引量:7
17
作者 黄军平 林俊峰 +7 位作者 张雷 何文祥 李相博 徐耀辉 王雅婷 章贵松 王宏波 完颜容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8-58,共11页
通过野外踏勘和岩心观察,在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中元古界发现了大量储层固体沥青,其中寒武系储层固体沥青为首次发现。对储层固体沥青分布含量、显微特征、成熟度、成因及资源潜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奥陶系沥青含量为0.15%~2.38%,寒... 通过野外踏勘和岩心观察,在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中元古界发现了大量储层固体沥青,其中寒武系储层固体沥青为首次发现。对储层固体沥青分布含量、显微特征、成熟度、成因及资源潜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奥陶系沥青含量为0.15%~2.38%,寒武系沥青含量最高为7.62%,蓟县系沥青含量为2.21%;平面分布上,盆地南部沥青含量较高,向北逐渐降低,推测其来源可能与盆地南部下古生界—元古界的海相烃源岩有关;显微镜下,除个别发微弱荧光外,大部分储层固体沥青样品几乎不发荧光,且有一定的外观形态,边界清晰。根据激光拉曼相关参数转换,得到储层固体沥青等效镜质体反射率为2.32%~2.80%,表明已达到过成熟演化阶段。综合储层固体沥青的地质特征,认为下古生界—中元古界储层固体沥青主要为原油裂解形成的焦沥青。伴随焦沥青的形成,必然会生成大量的原油裂解气,估算下古生界—中元古界古油藏生气总量约1.207×10^(13)~2.559×10^(13) m^(3)。下古生界—中元古界储层固体沥青的大量发现及油气特征研究为寻找鄂尔多斯盆地深部大型油气田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下古生界—中元古界 储层固体沥青 地质特征 勘探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万安盆地油气地质特征及其资源潜力新认识 被引量:9
18
作者 张厚和 赫栓柱 +4 位作者 刘鹏 廖宗宝 徐庆梅 朱筱敏 徐耀辉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625-632,共8页
利用最新掌握的地震及分析化验资料,系统分析了万安盆地地质条件、油气分布特征及富集规律,获得了对其油气地质特征和资源潜力的新认识。万安盆地总体上经历了断拗期和拗陷期2大构造演化阶段,发育近岸湖沼、扇三角洲、滨海三角洲、滨海... 利用最新掌握的地震及分析化验资料,系统分析了万安盆地地质条件、油气分布特征及富集规律,获得了对其油气地质特征和资源潜力的新认识。万安盆地总体上经历了断拗期和拗陷期2大构造演化阶段,发育近岸湖沼、扇三角洲、滨海三角洲、滨海—浅海、半深海相沉积,物源自西向东;主力烃源岩为渐新统、下中新统的泥岩、页岩、煤及含煤泥岩,分布于中部坳陷和北部坳陷;储层主要有三类,分别为渐新统到上新统砂岩、中—上中新统碳酸盐岩、前古近系基岩;盖层为上新统—第四系和上渐新统—下中新统2套区域性地层;发育西部油气带、中部油气带和南部气带3大有利油气聚集区。万安盆地油气资源潜力巨大,盆地地质资源量分别为石油29.38×10~8t,天然气34 897×10~8m^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演化 沉积特征 油气地质条件 油气富集规律 万安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页岩气勘探开发现状及关键技术进展 被引量:17
19
作者 刘宇峰 刘迪仁 +1 位作者 彭成 张仁贵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6-20,共5页
概述了页岩气的组成与分类、储量分布、成藏机理及富集特征,详细综述了页岩气国内外勘探开发现状,对我国页岩气勘探开发主体技术进行了归纳总结,探讨了当前国内页岩气发展在地质、技术、经济及环境领域存在的风险,并给出了针对性的发展... 概述了页岩气的组成与分类、储量分布、成藏机理及富集特征,详细综述了页岩气国内外勘探开发现状,对我国页岩气勘探开发主体技术进行了归纳总结,探讨了当前国内页岩气发展在地质、技术、经济及环境领域存在的风险,并给出了针对性的发展建议,最后展望了中国页岩气的未来开发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开发现状 地质综合评价 分段多级压裂 风险 开发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EEMDAN和ICA的油气勘探大地电磁噪声消除方法 被引量:3
20
作者 曹小玲 唐新功 蒋涛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740-750,共11页
大地电磁(MT)信号中的噪声会严重影响大地电磁勘探的观测数据,导致后续反演、解释工作出现严重偏差,影响油气勘探效果。为此,提出了一种基于带自适应噪声的完全集合经验模态分解(CEEMDAN)和独立分量分析(ICA)的噪声消除方法。该方法将... 大地电磁(MT)信号中的噪声会严重影响大地电磁勘探的观测数据,导致后续反演、解释工作出现严重偏差,影响油气勘探效果。为此,提出了一种基于带自适应噪声的完全集合经验模态分解(CEEMDAN)和独立分量分析(ICA)的噪声消除方法。该方法将经验模态分解(EMD)中的CEEMDAN方法与盲源分离(BSS)中的ICA方法进行有效结合。首先,利用改进的端点检测技术识别电磁信号中的有噪声信号分段;其次,利用CEEMDAN方法对其进行分解,提取具有代表性的固有模态分量(IMF)分量并进行ICA处理,达到消除噪声的目的;然后,利用获得的独立分量对有用MT信号进行逆向重构;最后,将未受噪声污染的MT信号与去噪后的有用MT信号进行拼接,获得最终的消噪后的完整MT信号。对合成信号和实测MT数据的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有效消除MT信号中的噪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地电磁 带自适应噪声的完全集合经验模态分解(CEEMDAN) 独立分量分析(ICA) 去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