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四川盆地震旦系灯影组深层碳酸盐岩储层沥青赋存形态及其油气藏示踪作用 被引量:20
1
作者 刘树根 李泽奇 +5 位作者 邓宾 孙玮 李智武 丁一 宋金民 吴娟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02-112,共11页
四川盆地上震旦统灯影组钻井及其周缘露头剖面均可以见到丰富的沥青。作为古油藏裂解形成的产物,碳酸盐岩储层中沥青的赋存形态和分布特征等有助于揭示(古)油气藏保存、运移等关键信息。为了给四川盆地和我国西部盆地的深层—超深层油... 四川盆地上震旦统灯影组钻井及其周缘露头剖面均可以见到丰富的沥青。作为古油藏裂解形成的产物,碳酸盐岩储层中沥青的赋存形态和分布特征等有助于揭示(古)油气藏保存、运移等关键信息。为了给四川盆地和我国西部盆地的深层—超深层油气勘探提供参考依据,基于灯影组四段岩心薄片观察、扫描电镜—能谱元素分析、流体包裹体有机地球化学分析等方法,系统研究了四川盆地高石1井等深层—超深层碳酸盐岩储层沥青赋存形态特征,揭示了其与油气成藏关键性事件的耦合性。研究结果表明,灯影组四段深层—超深层储层固体沥青具有两类赋存形态特征,第一类为储层沥青呈环边状附着于孔隙洞壁上或呈黏连枝状赋存于孔隙中间(如川深1井、高石1井),该类沥青有较明显的原地热解形成的收缩缝和残余孔隙,结合流体包裹体与埋藏热史等,能够有效示踪古油藏热裂解为碳质沥青后,古气藏保存至今;第二类为储层沥青呈颗粒状、条带状散乱的分布于孔隙内新生矿物晶体晶内、晶间(如马深1井、五探1井),并且沥青碎裂边界明显,它们揭示古油藏热裂解为碳质沥青后,古气藏泄压、气逸散,新生流体矿物进入储层堵塞孔隙的过程。结论认为,深层—超深层碳酸盐岩储层沥青赋存形态和分布特征能够有效示踪古油藏和气藏的成藏调整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深层—超深层油气勘探 碳酸盐岩 上震旦统灯影组 沥青形态 (古)油气藏示踪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伊朗盆地Kashan地区油气地质条件研究 被引量:9
2
作者 徐希坤 刘树根 +2 位作者 时华星 徐国强 周文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62-68,181-182,共7页
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和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的综合研究,详细剖析了Kashan区块的油气地质条件。其主要目的层中晚渐新世—早中新世的库姆组为世界上极具特色的含陆源碎屑—火山碎屑的碳酸盐岩混积地层,又是典型的裂缝-孔隙型储层。中... 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和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的综合研究,详细剖析了Kashan区块的油气地质条件。其主要目的层中晚渐新世—早中新世的库姆组为世界上极具特色的含陆源碎屑—火山碎屑的碳酸盐岩混积地层,又是典型的裂缝-孔隙型储层。中伊朗盆地为一弧背前陆盆地,其内构造圈闭发育。由于泥质岩和膏岩发育,Kashan地区油气保存条件极佳。中伊朗盆地Kashan地区发育有侏罗系Shemshak组、白垩系和库姆组海相页岩和泥灰岩3套烃源岩,但质量欠佳。Arn-2井和Fkh-21井分别有过3期和4期含烃流体充注。Arn-22井和Fkh-21井所充注的并不是与Arn-21井类似的液态石油而是富氮或不含氮的天然气。建议在中伊朗盆地其他区块的油气勘探中,把烃源岩的质量评价、油气资源前景估计和储层裂缝预测放在研究工作的首要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地质条件 碳酸盐岩 裂缝性储层 库姆组 中伊朗盆地 Kashan区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涪陵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开发调整井压裂工艺关键技术 被引量:8
3
作者 肖佳林 游园 +3 位作者 朱海燕 唐煊赫 张峰 刘炜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58-65,共8页
为提高页岩气田储量动用程度,重庆涪陵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自2018年率先在国内部署页岩气开发调整井并实施压裂。由于一次井网开采后地层非均质性变强、地应力—压力场动态变化导致的压裂造缝预测和有效控制难度增加等问题,给气田采收率... 为提高页岩气田储量动用程度,重庆涪陵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自2018年率先在国内部署页岩气开发调整井并实施压裂。由于一次井网开采后地层非均质性变强、地应力—压力场动态变化导致的压裂造缝预测和有效控制难度增加等问题,给气田采收率整体提升带来极大挑战。为此,以重庆涪陵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焦石坝区块为例,基于井组整体有效动用,提出了以四维动态地质力学模拟分析为核心,以井间精准布缝优化设计、纵向分层促缝—控缝精细化设计和井间干扰识别与实时调控为关键措施的页岩气开发调整井立体缝网精准压裂工艺关键技术。研究结果表明:①老井裂缝低压亏空区产生诱导效应和水平两向应力差增加导致的人工裂缝复杂度降低,是调整井压裂效果受限的主要因素;②密切割增大储层接触面积、多场动态演化规律、多层储层特征差异化等是实现开发调整井压裂精细化设计和现场施工效果的核心方法;③基于地质工程一体化的压裂设计及可迭代式优化压裂施工解决了新老井协同受限、新井改造效率低等难题,下部气层加密井单井测试产量提高10.8%,上部气层单井测试产量提高1倍,新井压裂试气综合费用同比降低20%~30%,单井提产降本效果显著。结论认为,页岩气开发调整井压裂关键技术不仅对同类型页岩气藏开发调整井增产改造具有重要借鉴意义,而且还为示范区开发调整阶段持续稳产、上产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并有助于推进四川盆地千亿立方米天然气生产基地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庆涪陵 示范区 焦石坝 页岩气 开发调整井压裂 动态地应力场 立体井组 井间干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质工程一体化钻井技术研究进展及攻关方向——以四川盆地深层页岩气储层为例 被引量:42
4
作者 刘清友 朱海燕 陈鹏举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78-188,共11页
为了安全高效地开发我国深层页岩气资源,迫切需要开展地质工程一体化钻井技术研究。为此,在阐述地质工程一体化钻井的思想和研究思路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该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然后针对四川盆地深层页岩气储层特征,指出了下一步的攻关... 为了安全高效地开发我国深层页岩气资源,迫切需要开展地质工程一体化钻井技术研究。为此,在阐述地质工程一体化钻井的思想和研究思路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该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然后针对四川盆地深层页岩气储层特征,指出了下一步的攻关研究方向。研究结果表明:①地质工程一体化钻井是指以地质研究为基础,有针对性地调整、优化钻井方案,实现安全高效钻井,同时,运用实钻井的数据资料及时修正地质模型,最终形成地质工程一体化安全高效钻井方案;②现有的地质建模技术难以精细描述四川盆地深层页岩气储层的空间展布特征;③储层非均质性强,应建立考虑页岩储层各向异性特征的钻柱系统动力学模型;④提升钻井液润滑性能和精准控制井眼轨迹是水平段钻柱降摩减阻的关键;⑤为了满足高效破岩的需求,需要开展非平面齿破岩机理系统研究;⑥井下机器人可以实现对钻压、钻速的智能控制,有望成为智能钻井的新方法;⑦井周岩体力学—化学破坏、页岩微裂缝面摩擦行为的研究,将是深层页岩井壁失稳机理研究的主要内容;⑧人工智能辅助地质导向技术与新型随钻测量工具的研发将是主要攻关方向。结论认为,我国地质工程一体化钻井技术研究已经取得了阶段性进展,但是针对四川盆地深层页岩气储层,还需要在精细地质建模、高效个性化钻头、智能钻井控制、高精度导向及绿色降阻防塌钻井液等方面加强技术攻关,才能最终形成适用于深层页岩气储层的地质—工程—生态一体化安全高效钻井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页岩气 地质工程一体化 钻井 精细地质建模 个性化钻头 智能钻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质工程一体化的煤层气储层四维地应力演化模型及规律 被引量:12
5
作者 刘英君 朱海燕 +3 位作者 唐煊赫 孙晗森 张滨海 陈峥嵘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82-92,共11页
重复压裂是缓解煤层气产量下降,提高采收率的有效方法之一。为了解决传统三维静态模型无法预测强非均质性储层在生产过程中地应力变化的问题,以沁水盆地东南部煤层气储层为例,围绕煤层气开采条件下渗流—应力耦合的四维地应力演化问题,... 重复压裂是缓解煤层气产量下降,提高采收率的有效方法之一。为了解决传统三维静态模型无法预测强非均质性储层在生产过程中地应力变化的问题,以沁水盆地东南部煤层气储层为例,围绕煤层气开采条件下渗流—应力耦合的四维地应力演化问题,创建了煤层气藏有限差分渗流矩形正交网格和有限元地质力学三维四面体网格的数据动态相互映射子程序,结合煤岩储层的非均质性和煤层气藏地质模型,建立了基于地质工程一体化的煤层气储层四维地应力多物理场耦合模型。研究结果表明:①地应力反演结果与现场测试结果误差小于8%,证明了本文提出的四维地应力模型具有较高的计算准确度;②经过14年的开采,目标区内孔隙压力下降了约0.70 MPa,最大水平主应力下降了1.14~1.54 MPa,最小水平主应力下降了1.79~1.87 MPa;③天然气产量较高的井周附近,地应力方向有明显偏转;对比6口重复压裂备选井地应力变化强弱,P9井地应力偏转程度高,对该井3#煤层重复压裂施工,取得了较好的增产效果。结论认为,研究成果可为煤层气等非常规油气藏的排采制度调整、加密井井壁稳定性分析、重复压裂优化设计等提供技术支撑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工程一体化 煤层气 四维地应力 多物理场耦合 沁水盆地 重复压裂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东北长兴组埋藏白云石化流体来源与油气倒灌式成藏 被引量:18
6
作者 史建南 郑荣才 +2 位作者 冯青平 郑超 陈守春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5-8,129-130,共4页
埋藏白云石化作用是白云岩成因的主导模式,亦是控制川东北地区上二叠统长兴组海相优质礁滩相白云岩储集层形成演化的核心因素,围绕埋藏白云石化热卤水来源与交代通道、后期溶蚀路径、油气充注过程等一系列密切相关的流体成藏机理性问题... 埋藏白云石化作用是白云岩成因的主导模式,亦是控制川东北地区上二叠统长兴组海相优质礁滩相白云岩储集层形成演化的核心因素,围绕埋藏白云石化热卤水来源与交代通道、后期溶蚀路径、油气充注过程等一系列密切相关的流体成藏机理性问题,已成为当今碳酸盐岩领域研究的前沿热点和困扰勘探实践的瓶颈难点。运用流体—岩石相互作用和流体成藏动力学研究新进展与新方法,通过岩心观察、地球化学指标对比、温压场环境恢复、流体非均质性反演与运移路径模拟追踪分析,认为川东北地区长兴组与飞仙关组流体同源,多期的埋藏白云石化交代作用、溶蚀作用及油气充注过程时空耦合关系密切,热卤水来源于飞仙关组海源地层水,长兴组礁滩相白云岩储集层中的油气存在着源于飞仙关组流体以不整合、断裂、优质白云岩输导层为通道的"倒灌型"成藏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晚二叠世 储集层 白云石化 非均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影响下页岩岩石的声学特性实验研究 被引量:9
7
作者 熊健 黄林林 +2 位作者 刘向君 周文 梁利喜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35-43,共9页
以四川盆地龙马溪组页岩为研究对象,研究了高温处理后页岩岩样物理性质的变化规律,讨论了温度对页岩岩石声波特性的影响,同时,也研究了高温影响下页岩岩石动弹性参数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当作用温度低于400℃时,温度对页岩表观颜... 以四川盆地龙马溪组页岩为研究对象,研究了高温处理后页岩岩样物理性质的变化规律,讨论了温度对页岩岩石声波特性的影响,同时,也研究了高温影响下页岩岩石动弹性参数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当作用温度低于400℃时,温度对页岩表观颜色和物理性质影响较小,而当作用温度超过400℃时,页岩表观颜色逐渐由黑色变为灰白色,且页岩质量下降快、体积膨胀率上升快,造成页岩密度下降快;随着温度增加,页岩声波速度不断下降,且声波主频不断下降,而页岩声波衰减系数不断增大,且声波衰减系数对页岩热损伤效应的敏感性更强;随着温度增加,页岩损伤因子增大,同时,页岩动态泊松比也呈增大趋势,而页岩动态弹性模量、体积模量、剪切模量呈下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马溪组页岩 高温 声学特性 动弹性参数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地区中部存在泥盆系—石炭系吗?——一个不整合面的地质属性推论 被引量:6
8
作者 刘殊 王浩 +3 位作者 吕其彪 董霞 刘红爱 孙玮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10,共10页
四川盆地川西坳陷泥盆系具有发育大型油气藏的成藏条件,但由于泥盆系埋藏深度大、研究程度低,其分布状况长期存疑。近期,在川西坳陷中部二叠系底与寒武系底之间新发现了一个角度不整合面,因资料限制,不能直接确认该不整合面的地质属性... 四川盆地川西坳陷泥盆系具有发育大型油气藏的成藏条件,但由于泥盆系埋藏深度大、研究程度低,其分布状况长期存疑。近期,在川西坳陷中部二叠系底与寒武系底之间新发现了一个角度不整合面,因资料限制,不能直接确认该不整合面的地质属性。为此,以该角度不整合面为研究对象,依据地表露头、钻井、区域构造演化、川西坳陷北部泥盆系—石炭系残余地层分布以及沉积相等资料,分析推断该不整合面的地质属性;详细对比、追踪该不整合面,研究泥盆系—石炭系残余地层的分布,编制二叠纪前古地质图;结合加里东秦祁洋的演化历史,探讨断陷槽的形成机理;进而依据礁滩地震相特征,预测该区泥盆系—石炭系的油气勘探前景。研究结果表明:①该不整合面可能为泥盆系的底界面,主要分布于文星—中江—绵阳老关庙一带,其上为泥盆系—石炭系残余地层;②泥盆系—石炭系残余地层呈现出断陷槽的特征,并且存在着多个断陷;③断陷槽可能为秦祁洋在奥陶纪—石炭纪期间扩展,于龙门山裂谷内形成的次级断陷;④以川西断陷槽为中心,泥盆系—石炭系礁滩相在其两侧对称分布,规模大、礁滩相特征明显。结论认为,川西坳陷泥盆系—石炭系发育礁滩相,其上叠置二叠系礁滩相,下伏寒武系生烃中心,具有多层系立体勘探的有利条件和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川西坳陷中部 断陷槽 泥盆纪—石炭纪 礁滩相 不整合面 多层系立体勘探 油气勘探前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周缘灯影组风暴沉积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8
9
作者 金鑫 宋金民 +8 位作者 刘树根 李智武 文龙 孙玮 罗冰 张玺华 周刚 彭瀚霖 丁一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39-49,共11页
目前,上震旦统灯影组是四川盆地天然气勘探的热点,但关于其风暴沉积特征的研究则较为薄弱,缺乏系统性认识。为此,基于剖面详测和镜下观察结果,在系统分析四川盆地周缘灯影组典型风暴沉积特征的基础上,研究了灯影组风暴沉积序列和沉积模... 目前,上震旦统灯影组是四川盆地天然气勘探的热点,但关于其风暴沉积特征的研究则较为薄弱,缺乏系统性认识。为此,基于剖面详测和镜下观察结果,在系统分析四川盆地周缘灯影组典型风暴沉积特征的基础上,研究了灯影组风暴沉积序列和沉积模式,并且揭示了其地质意义。研究结果表明:(1)四川盆地周缘风暴沉积构造主要有底冲刷构造、砾屑层理、粒序层理、平行层理、丘状交错层理、水平层理等。(2)共识别出6种风暴沉积序列,其中序列Ⅰ主要由侵蚀底面及砾屑段(A)和远源风暴浊流沉积(E)构成,沉积环境处于风暴浪基面附近;序列Ⅱ主要由粒序段(B)和平行层理段(C)构成,沉积环境应处于正常浪基面与风暴浪基面之间,并且靠近正常浪基面;序列Ⅲ由粒序段(B)和远源风暴浊流沉积(E)构成,沉积环境应处于风暴浪基面之下;序列Ⅳ由侵蚀底面及砾屑段(A)构成,沉积环境应处于晴天浪基面附近;序列Ⅴ由侵蚀底面及砾屑段(A)和丘状交错层理段(D)构成,沉积环境应处于风暴浪基面之上;序列Ⅵ由侵蚀底面及砾屑段(A)和粒序段(B)构成,沉积环境应处于正常浪基面与风暴浪基面之间,并且靠近正常浪基面。结论认为,四川盆地周缘在灯影期处于低纬度地区,同时紫阳麻柳剖面、宁强高家山剖面、绵竹清平剖面和峨边先锋剖面都位于台缘地带,为灯影期的岩相古地理提供了约束,并且佐证了绵阳—长宁拉张槽在灯二段沉积期的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周缘 震旦系 灯影组 风暴沉积 沉积构造 沉积模式 地质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桐湾期不整合面的侵蚀成因地质新证据 被引量:5
10
作者 邓宾 李泽奇 +8 位作者 张航 鲁鹏达 田腾振 孙玮 姜华 吴娟 张旋 张洁伟 刘树根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3-24,共12页
四川盆地震旦纪桐湾期不整合面具有多幕演化和复杂成因机制等争议,目前主要存在2种端元模式:大陆构造变形成因与全球海平面升降侵蚀成因。为了进一步明确扬子陆块新元古代桐湾期不整合面的成因及其对油气的控制作用,为下一步油气的勘探... 四川盆地震旦纪桐湾期不整合面具有多幕演化和复杂成因机制等争议,目前主要存在2种端元模式:大陆构造变形成因与全球海平面升降侵蚀成因。为了进一步明确扬子陆块新元古代桐湾期不整合面的成因及其对油气的控制作用,为下一步油气的勘探指明方向,基于野外露头和薄片观察、地震资料和地球化学等研究,综合揭示了四川盆地桐湾期不整合面特征、成因机制及其地质意义。研究结果表明:①桐湾期不整合面以扬子陆块台地相区灯影组二段/灯影组三段间、灯影组四段/下寒武统底界间2幕平行不整合面为典型特征,具有平行不整合和超覆不整合的结构特征;②桐湾期不整合面附近碳氧同位素呈现明显负漂移特征,灯影组四段顶部δ^(13)C值减小到-2‰以下、δ^(18)O值减小至-10‰~-12‰以下,但灯影组二段/灯影组三段间同位素负漂移相对较弱;③桐湾期平行不整合面可能为全球新元古代末期Vingerbreek冰期和Baikonur冰期事件海平面下降成因相关的侵蚀型不整合面。结论认为,桐湾期不整合面发育类型及其分布范围不仅控制着灯影组不整合面储层和下寒武统筇竹寺组含油气系统油气运移特征,而且新元古代末桐湾期构造运动期次与性质、不整合发育特征对四川盆地震旦系灯影组油气成藏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桐湾期 灯影组 超覆不整合 平行不整合 全球海平面升降 油气地质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泡沫调剖实验研究 被引量:13
11
作者 李春 伊向艺 卢渊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07-108,142,共3页
CO2驱油在很多油田得到了应用,但其气窜、波及系数低、采出程度不高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泡沫调剖应用的关键是选择性能优良的起泡剂,文章基于草舍油田特点及表面活性剂对比试验,选择表面活性剂YFP-2作为起泡剂。封堵实验结果表明,阻力因... CO2驱油在很多油田得到了应用,但其气窜、波及系数低、采出程度不高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泡沫调剖应用的关键是选择性能优良的起泡剂,文章基于草舍油田特点及表面活性剂对比试验,选择表面活性剂YFP-2作为起泡剂。封堵实验结果表明,阻力因子大于2.4,产生的泡沫足够稳定,能有效地起到封堵作用;残余阻力因子大于1.64,表明经过泡沫流甚至经过后续水驱的岩心中仍然保持一定的流动阻力,具有使流动介质转向的能力。因此YFP-2可用于草舍油田CO2泡沫调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 泡沫 调剖 起泡剂 阻力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含硫天然气水合物生长特性实验研究
12
作者 汪洋 青春 +4 位作者 任阳 李杨 李延霞 邵子越 申小冬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89-93,共5页
目的解决高含硫气田开发过程中在井筒和管道中形成的天然气水合物造成冰堵的问题。方法在恒温、恒容条件下,采用耐高压哈氏合金釜研究了高含硫天然气水合物宏观生长速率及气田水矿物离子对其的影响情况,同时,采用直接观察法从俯视角度... 目的解决高含硫气田开发过程中在井筒和管道中形成的天然气水合物造成冰堵的问题。方法在恒温、恒容条件下,采用耐高压哈氏合金釜研究了高含硫天然气水合物宏观生长速率及气田水矿物离子对其的影响情况,同时,采用直接观察法从俯视角度研究了压力、气田水矿物离子及溶液形态对气液界面高含硫天然气水合物生长过程形貌特征、生长特性及延展规律的影响。结果气田水中矿物离子的存在可降低水合物的生长速率,同时改变水合物形貌。在气液界面,水合物从成核点以二维拓展模式向四周生长。升高压力对水合物形貌影响较小,但会提高水合物的生长速率。结论分析认为,矿物离子主要是通过离子化作用来降低水的活性,从而影响水合物的生长过程。研究结果对水合物安全防治和高含硫气田的顺利开发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含硫气藏 天然气水合物 冰堵 生长速率 晶体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羊八井地热田地热地质条件及其对超临界地热资源勘探的启示 被引量:4
13
作者 王迎春 周金林 +5 位作者 李亮 文华国 宋荣彩 姜光政 胡杰 张超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5-45,共11页
随着能源结构调整以及“双碳”目标的推进,高温地热资源,尤其是超临界地热资源的勘探已成为地热学研究的焦点。羊八井地热田作为我国目前已知具有最高温度(329.8℃)的地热田,其是否存在超临界地热资源是一个关键问题。为此,通过综合梳... 随着能源结构调整以及“双碳”目标的推进,高温地热资源,尤其是超临界地热资源的勘探已成为地热学研究的焦点。羊八井地热田作为我国目前已知具有最高温度(329.8℃)的地热田,其是否存在超临界地热资源是一个关键问题。为此,通过综合梳理羊八井地热田的地热地质条件,分析地热田地热流体的来源及其演化过程,多方法评估限定地热田的储层温度,明确地热田的热源属性和特征,建立了超临界地热资源的流体C—He同位素指标体系,并评价其对超临界地热资源勘探的启示。研究结果表明:①羊八井地热田高CO_(2)含量与海相碳酸盐岩和变质沉积物的热成因脱碳有关,He主要来源于地壳中的放射性衰变,岩浆挥发份占比不到3%;②羊八井地热田至少有3个储层,第3个储层是地热母流体的来源,温度约为320℃,第2个储层的温度约为250±10℃,第1个储层的温度为150±15℃;③羊八井地热田深部存在岩浆房,距离地表15~20 km,为该地热田高温地热提供热源;④羊八井地热田的岩浆房为花岗质岩浆,埋深较大而体积较小,与世界上已探明的超临界地热资源的地热田在物质来源、热源特性等方面具有显著差异。结论认为:①羊八井地热田不具备形成超临界地热资源的地热地质条件;②该项研究成果从地热地质角度建立的超临界地热资源判别体系对我国超临界地热资源的勘探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羊八井 超临界地热资源 地热流体 地温计 气体同位素 岩浆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中和与中国海洋油气发展的内在联结性 被引量:7
14
作者 钟诚 杜鹏 +2 位作者 刘自亮 朱松柏 钱培元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2-40,47,共10页
中国海洋拥有丰富的油气资源和巨大的蓝碳潜能。“十四五”规划中,发展海洋经济,利用海洋资源和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然而,中国海洋油气资源开发、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和碳达峰及碳中和目标三者之间的关系... 中国海洋拥有丰富的油气资源和巨大的蓝碳潜能。“十四五”规划中,发展海洋经济,利用海洋资源和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然而,中国海洋油气资源开发、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和碳达峰及碳中和目标三者之间的关系尚未完全厘清。通过综合分析相关资料,阐述了中国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和脆弱性,并结合中国海洋油气的勘探开发现状,提出了油气-生态的碳反馈循环概念模型、两者深入联结的相关途径以及在碳中和进程中协同发展的必要性。提倡将海洋保护与海上油气田的开发设计更紧密地结合,通过开展以碳收支为核心的区域生态评估、开发低碳绿色油田材料等策略来完善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方案,旨在为相关机构提供科学理论支撑,促进海洋跨部门之间的深入合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中和 能源安全 海洋油气 海洋生态环境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东北地区页岩气地质条件及其勘探潜力——以峰探1井上二叠统吴家坪组为例 被引量:2
15
作者 明盈 孙豪飞 +5 位作者 叶玥豪 王嘉先 宋金民 王宇峰 邱玉超 陈伟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23年第4期133-147,共15页
四川盆地上二叠统吴家坪组沉积相横向变化大,川北地区发育一套海相黑色页岩。以川东北峰探1井为研究对象,通过岩石学、地球化学分析、扫描电镜、低温氮气吸附和甲烷吸附等方法,对页岩气地质条件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在川东北地区... 四川盆地上二叠统吴家坪组沉积相横向变化大,川北地区发育一套海相黑色页岩。以川东北峰探1井为研究对象,通过岩石学、地球化学分析、扫描电镜、低温氮气吸附和甲烷吸附等方法,对页岩气地质条件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在川东北地区吴家坪组发育两套黑色页岩,吴二段发育一套滨岸潮坪相黏土质灰黑—黑色页岩,脆性指数低,可压裂性弱;吴三段发育一套深水陆棚相黑色硅质、钙质页岩,脆性指数高,可压裂性强。②吴二段页岩有机质丰度平均值为1.41%,黑色页岩厚度较薄,有机碳含量大于2%,有机质类型为Ⅲ型;吴三段页岩有机质丰度平均值为3.52%,黑色页岩厚度26 m,有机碳含量大于2%,有机质类型为Ⅱ1—Ⅱ2型,均达到过成熟阶段。③吴家坪组二段页岩储集空间主要以黏土矿物之间粒间孔和微裂缝为主,有机质孔相对不发育,孔隙体积0.0066 cm3/g,以介孔为主、微孔次之,含气性为1.5190 cm3/g;吴家坪组三段页岩储集空间主要以有机质孔为主,孔隙体积平均为0.0141cm3/g,孔隙以微孔为主、介孔次之,含气性平均为2.3070 cm3/g,孔隙结构和含气性受有机质丰度控制明显,矿物组分对其没有明显控制作用。④吴二段页岩气地质条件相对较差,页岩气资源勘探潜力较弱;吴三段页岩气地质条件较好,含气性和有机质丰度优于下志留统龙马溪组,显示良好的页岩气勘探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东北地区 晚二叠世 黑色页岩 页岩气地质条件 勘探潜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钻井机器人偏心流道冲蚀实验及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肖晓华 代继樑 +1 位作者 朱海燕 赵建国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67-177,共11页
为解决大位移水平井连续油管钻井管柱屈曲的难题,提出了钻井液驱动的"钻井机器人+动力钻具"的连续油管钻井新方法。依据机器人外形尺寸、水力压耗、内部结构、加工制造等优化设计出了三段式偏心圆流道结构。提出了三段式偏心... 为解决大位移水平井连续油管钻井管柱屈曲的难题,提出了钻井液驱动的"钻井机器人+动力钻具"的连续油管钻井新方法。依据机器人外形尺寸、水力压耗、内部结构、加工制造等优化设计出了三段式偏心圆流道结构。提出了三段式偏心圆流道冲蚀分析方法,首先,建立了钻井机器人三段式偏心圆流道流固耦合冲蚀数值模型,分析了粒径参数、速度参数等对冲蚀速率的影响规律;其次,开展了钻井机器人偏心流道冲蚀实验,校准了钻井机器人三段式偏心圆流道流固耦合冲蚀数值模型;基于此进一步开展了钻井机器人三段式偏心圆流道数值仿真研究。研究表明,钻井机器人三段式偏心圆流道最佳倾角为5°,当流道壁厚5 mm时,偏心流道寿命超过300 h,满足一般井下工具的工作寿命要求;流道主要冲蚀点位置和冲蚀形态数值仿真与实验基本符合。研究为钻井机器人结构设计及工程化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对促进连续油管钻井技术在大位移水平井的推广及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油管钻井 钻井机器人 流道设计 冲蚀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蜀南地区二叠系茅口组流体包裹体特征与油气充注期次分析
17
作者 李跃杰 谢静平 +3 位作者 袁海锋 高兆龙 汪晓星 阳聪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23年第4期69-79,共11页
蜀南(四川盆地南部地区)是历经半个多世纪勘探与开发的老工业气区,该区中二叠统茅口组具有储层类型多、气藏小而多且分布复杂等特征。本次研究基于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与盐度测试分析方法、激光拉曼的分析技术,结合岩石岩相特征,明确蜀... 蜀南(四川盆地南部地区)是历经半个多世纪勘探与开发的老工业气区,该区中二叠统茅口组具有储层类型多、气藏小而多且分布复杂等特征。本次研究基于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与盐度测试分析方法、激光拉曼的分析技术,结合岩石岩相特征,明确蜀南地区茅口组包裹体发育与分布特征,以及油气充注期次,确定油气成藏时间。研究结果表明:①蜀南地区茅口组存在4期油气充注,分别发生在古油藏、古油气藏、古气藏的形成时期,以及晚期构造运动导致的气藏调整阶段;②第Ⅰ期油气充注时包裹体均一温度集中分布在95~113℃,为液态烃充注,充注时间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沉积末期,是古油藏形成时期;③第Ⅱ期油气充注时包裹体均一温度集中分布在121~135℃,为液态烃与少量气态烃充注,充注时间为早侏罗世时期,是古油气藏形成时期;④第Ⅲ期油气充注时包裹体均一温度分布集中分布在160~195℃,为气态烃与少量液态烃充注,充注时间为中晚侏罗世—晚白垩世时期,为古气藏的形成时期;⑤第Ⅳ期油气充注时包裹体均一温度集中分布在135~160℃,充注时间为新近纪至今,气烃充注主要为喜马拉雅期构造抬升导致古气藏发生调整,为现今气藏的形成阶段,其包裹体均一温度低于第Ⅲ期油气充注时的温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蜀南地区 茅口组 流体包裹体 油气充注期次 成藏年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长6段储层成岩作用特征 被引量:28
18
作者 赵俊兴 黄德才 +2 位作者 罗媛 吕强 朱平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4-37,133-134,共4页
为评价和预测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长6段低渗储层,根据岩石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等资料对长6段储层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长6段砂岩在该盆地北部具"高长石、低石英"、南部具"低长石、高石英"特点,... 为评价和预测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长6段低渗储层,根据岩石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等资料对长6段储层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长6段砂岩在该盆地北部具"高长石、低石英"、南部具"低长石、高石英"特点,分选性较好、磨圆度较差;②主要建设性成岩作用为溶蚀作用、环边绿泥石形成、烃类侵位作用及高岭石化作用等,压实作用强烈是导致该储层早期砂岩孔隙丧失的根本原因,胶结作用是造成后期储层岩石致密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鄂尔多斯盆地南部的成岩作用演化序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南部 晚三叠世 延长组 储集层评价 成岩作用 演化序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新场气田沙二段致密砂岩储层岩石力学性质 被引量:21
19
作者 周文 高雅琴 +2 位作者 单钰铭 王世泽 陶莹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34-37,163,共4页
对川西新场地区侏罗系沙溪庙组二段致密储层样品所进行的岩石力学实验结果表明,岩石抗张及抗压强度随着岩石密度的增加而增大、岩石孔隙度的增加而减小,且随着岩石粒度的增加,抗张强度减小、抗压强度增大;砂岩的弹性模量明显高于泥岩,... 对川西新场地区侏罗系沙溪庙组二段致密储层样品所进行的岩石力学实验结果表明,岩石抗张及抗压强度随着岩石密度的增加而增大、岩石孔隙度的增加而减小,且随着岩石粒度的增加,抗张强度减小、抗压强度增大;砂岩的弹性模量明显高于泥岩,且随着岩石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孔隙度的增加而减小。与常温常压下相比,模拟地层条件下沙溪庙组泥岩饱和介质为气体时,抗压强度高3.2倍,弹性模量低2.35倍,泊松比高2倍;当砂岩饱和介质为水时,与饱和气体介质的砂岩相比,强度及弹性模量均降低,泊松比增大。这说明水介质对岩石有"软化效应"。进而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应用测井、压裂资料计算了地层的岩石力学参数,通过对三种方法所得结果的对比分析,评价了地层条件下岩石力学参数,由此获得了较为合理、可信的地层岩石力学参数剖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场气田 侏罗纪 致密砂岩 储集层 岩石力学性质 实验室试验 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库曼斯坦阿姆河右岸卡洛夫—牛津阶裂缝特征及形成期次 被引量:33
20
作者 徐文礼 郑荣才 +5 位作者 费怀义 吴蕾 陈守春 李世临 刘冬玺 刘菲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3-38,120-121,共6页
土库曼斯坦阿姆河右岸地区侏罗系碳酸盐岩气藏局部储层段物性差、非均质性强,裂缝发育状况成为制约气井产能的关键因素,研究裂缝特征及形成期次具有重要意义。根据该区卡洛夫—牛津阶18口取心井岩心裂缝的观察描述结果,发现该区储层主... 土库曼斯坦阿姆河右岸地区侏罗系碳酸盐岩气藏局部储层段物性差、非均质性强,裂缝发育状况成为制约气井产能的关键因素,研究裂缝特征及形成期次具有重要意义。根据该区卡洛夫—牛津阶18口取心井岩心裂缝的观察描述结果,发现该区储层主要发育水平裂缝和低角度斜交裂缝,按裂缝之间的切割、限制、组合关系及产状特征,可识别出成岩裂缝和构造裂缝2种成因类型的裂缝,其中构造裂缝对储层发育具有重要贡献。在认识裂缝特征的基础上,利用次生石英ESR年龄标定、非定向样品声发射实验、裂缝充填物稳定同位素(碳、氧、锶)测定及流体包裹体分析等技术方法,确定构造裂缝具有3个形成期次,分别对应于燕山晚期、喜山早期和喜山中期。研究认为,喜山早期和中期的2期裂缝(或断裂)具有极其重要的通源性质,油气充注成藏始于喜山早期,定位于喜山中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库曼斯坦 阿姆河右岸 卡洛夫-牛津阶 裂缝特征 形成期次 稳定同位素 流体包裹体 声发射 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