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7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油气藏流线模拟方法与工程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
作者 张楠 孙健 +2 位作者 任龙 曹杰 陈明强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2-41,57,共11页
重点概述了近年来流线模拟计算在流线轨迹追踪、流体运移计算和油气藏工程应用3个方面的突出进展。第一,指出流线追踪的根本在于速度场的逼近,从速度场逼近多项式、网格细化、特殊区域处理3个方面出发,评述在地质构造复杂的油气藏中提... 重点概述了近年来流线模拟计算在流线轨迹追踪、流体运移计算和油气藏工程应用3个方面的突出进展。第一,指出流线追踪的根本在于速度场的逼近,从速度场逼近多项式、网格细化、特殊区域处理3个方面出发,评述在地质构造复杂的油气藏中提高流线追踪精确性和计算效率的方法;第二,指出传统流线模拟方法在传质方程计算中的局限,评述其在可压缩流体、非牛顿流体等运移问题中的进展;第三,指出流线模拟的特色在于高效计算和流场识别,并介绍了其在油藏经营管理中的典型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藏经营管理 流线模拟 油藏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页岩油气勘探开发现状及关键技术 被引量:2
2
作者 王翠丽 周文 李红波 《石油天然气学报》 CAS CSCD 2014年第4期51-55,5-6,共5页
综述了各国页岩气的勘探开发现状,探讨了页岩油气勘探开发过程中的关键技术,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认识:①综合多参数、多信息,建立不同相带的评价标准及有利区带预测方法是页岩气勘探开发的前提。②页岩气的渗流模型呈现多尺度的特点,开... 综述了各国页岩气的勘探开发现状,探讨了页岩油气勘探开发过程中的关键技术,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认识:①综合多参数、多信息,建立不同相带的评价标准及有利区带预测方法是页岩气勘探开发的前提。②页岩气的渗流模型呈现多尺度的特点,开采过程涉及到解吸、扩散和渗流3个阶段,建立渗流方程时需考虑解吸吸附模型、扩散模型、压裂裂缝模型等影响因素。③多分支井、丛式井、羽状井等水平钻井技术,体积压裂技术等新技术是提高页岩气产能及收益的关键。④井中地震技术能实时提供施工过程中所产生的裂缝的方位、密度、尺寸、间距等参数,描述裂缝复杂程度,评价增产实施方案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气藏 页岩油气勘探 目标区优选 微震监测 水平井技术 水力压裂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密砂岩气藏油气轻烃特征及其地质意义——以四川盆地西北部须家河组气藏为例 被引量:9
3
作者 王玮 沈忠民 +2 位作者 裴森奇 戴鸿鸣 黄东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818-827,共10页
四川盆地西北部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天然气、凝析油样品的C_7及C_5-C_7轻烃分布显示出油气主要来源于富含腐殖型干酪根的煤系泥岩与煤岩,该区油气样品的K_1值平均为1.04,整体相关性较好;K_2值差异较大,相关系数也较低,母体—子体比值梓潼... 四川盆地西北部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天然气、凝析油样品的C_7及C_5-C_7轻烃分布显示出油气主要来源于富含腐殖型干酪根的煤系泥岩与煤岩,该区油气样品的K_1值平均为1.04,整体相关性较好;K_2值差异较大,相关系数也较低,母体—子体比值梓潼凹陷须家河组呈现出较强的离散型。利用庚烷值、异庚烷值及MANGO稳态催化动力学等方法计算表明,天然气处于成熟—高成熟演化阶段,明显低于该区烃源岩实测成熟度及天然气δ^(13)C_1值计算的成熟度。梓潼凹陷须家河组凝析油及天然气轻烃星状指纹图分析显示,同一构造不同层位、同一层位不同构造油气可对比性较差,表明该区油气藏内部砂体之间的连通性较差,油气成藏以近源短距离运聚为主。由于该区储层早期已达致密演化阶段,从而导致在封闭—半封闭的地质环境中,天然气受不同热演化阶段天然气的累积效应影响,而凝析油受到同源不同期的天然气多次气侵而产生"蒸发分馏"效应影响,导致部分轻烃参数在应用过程中出现偏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轻烃 庚烷值 异庚烷值 MANGO稳态催化轻烃参数 “蒸发分馏”作用 致密砂岩气藏 四川盆地西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幅度构造对特低渗透油藏油气水富集及开发动态的控制效应 被引量:11
4
作者 王建民 张三 +4 位作者 杜伟 李乐 乔贞 张俊 段梦悦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728-738,共11页
依据钻井、测井、试采及动态监测资料,采用密井网与多因素地质建模、宏微观与静动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低幅度构造对特低渗透油藏油气富集、开发动态的控制效应。研究表明,低幅度构造对特低渗透油藏原始油气水的分布富集及注水开... 依据钻井、测井、试采及动态监测资料,采用密井网与多因素地质建模、宏微观与静动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低幅度构造对特低渗透油藏油气富集、开发动态的控制效应。研究表明,低幅度构造对特低渗透油藏原始油气水的分布富集及注水开发动态的演变趋势始终具有显著的控制和影响效应,低幅度构造既是油气运移的良好指向也是油气相对富集的有利场所;低幅度构造对特低渗透油藏的控制效应主要取决于其构造幅度与构造规模;构造幅度、构造规模越大,构造部位越高,储集层特征参数、油气富集程度越高,开发效果越好,控制和影响的空间范围越大;含水率、油井产量总是围绕着低幅度构造的高低起伏而有序变化;注水开发动态响应与注采井所处的相对构造位置密切相关,注水总是优先向构造低洼处推进,再逐渐向构造高部位上移,水淹范围不断扩展;同时促使构造低洼部位的部分油气向构造高部位就近分配,形成新的油气富集,高部位油井的动态储量因此增加,产能持续保持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低渗透油藏 低幅度构造 油气水富集 开发动态 控制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叠合盆地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分布特征及其构造主控因素 被引量:48
5
作者 刘树根 孙玮 +8 位作者 李智武 邓宾 钟勇 宋金民 冉波 罗志立 韩克猷 姜磊 梁霄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17,共17页
为了研究四川叠合盆地海相碳酸盐岩油气藏的分布规律和主控因素,预测勘探接替区,从盆地区域构造角度,分析油气沿(或在)拉张槽、古隆起和盆山结构区的分布特征,探讨拉张槽、古隆起和盆山结构对海相油气成藏和分布的控制作用,并据此探讨... 为了研究四川叠合盆地海相碳酸盐岩油气藏的分布规律和主控因素,预测勘探接替区,从盆地区域构造角度,分析油气沿(或在)拉张槽、古隆起和盆山结构区的分布特征,探讨拉张槽、古隆起和盆山结构对海相油气成藏和分布的控制作用,并据此探讨四川叠合盆地深层—超深层海相油气的勘探前景和有利地区。研究发现,拉张槽控制油气成藏的基础条件,即烃源岩、储集岩和优质源-储组合的发育,为油气成藏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古隆起是油气运聚的指向地区,控制古油藏和古气藏的形成与演化,奠定了油气成藏的主要聚集区,属于油气藏的建造过程;盆山结构则进一步改变盆地内的构造格局,再分配和调整古油气藏,形成现今油气藏,属于改造过程。拉张槽是油气早期富集最根本的控制因素,古隆起是油气运聚的指向地区,盆山结构是油气晚期散失最主要的控制因素,从基础到建造再到改造的一系列过程相辅相成,共同控制了四川叠合盆地海相碳酸盐岩油气的分布。在此基础上,推测川西中北段深层—超深层是未来四川叠合盆地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最主要的有利地区,具备形成大型气田的基本条件,可能是原生气藏和次生气藏共存的天然气富集区,理由为:1具有以下寒武统优质烃源岩为主的多源供烃系统;2具有多时代优质储集层的叠合层系;3具有以断裂(及不整合面)和优质储层构成的立体输导网络;4具有致密碳酸盐岩、泥质岩和膏盐等构成的多级封盖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相碳酸盐岩 油气特征 主控因素 四川叠合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东南—湘西地区志留系小河坝组砂岩稀土元素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20
6
作者 王国茹 陈洪德 +2 位作者 朱志军 林良彪 范昱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487-495,共9页
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方法对川东南和湘西地区志留系小河坝组37件砂岩样品进行稀土元素及其相关的伴生微量元素含量分析,结果表明该区小河坝组砂岩的稀土总量较高,LREE/HREE及LaN/YbN等比值显示轻、重稀土分异明显,REE分布... 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方法对川东南和湘西地区志留系小河坝组37件砂岩样品进行稀土元素及其相关的伴生微量元素含量分析,结果表明该区小河坝组砂岩的稀土总量较高,LREE/HREE及LaN/YbN等比值显示轻、重稀土分异明显,REE分布模式为明显的轻稀土元素富集、重稀土亏损,轻稀土段呈明显的"右倾",重稀土段则为"平坦状"及明显的Eu负异常,Ce基本正常。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Ceanom)反映了川东南地区小河坝组砂岩沉积时海水介质为缺氧环境,而靠近黔中隆起则为氧化环境。同时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显示了该区志留系小河坝组砂岩的母岩物质源自活动大陆边缘抬升基底型的古老沉积岩再旋回沉积物和碱性玄武岩混合区。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认为,川东南地区志留系小河坝组砂岩的物源来自雪峰山隆起南西段的古丈、芷江、沅陵、怀化及通道一带的新元古界板溪群及其侵入板溪群中的基性、超基性岩体及中基性喷出岩。湘西地区的物源来自雪峰山隆起北东段常德、桃源、安化一带的新元古界板溪群的夹少量中基性喷出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元素. 小河坝砂岩 志留系 川东南-湘西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波地震资料在三湖地区油气预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9
7
作者 王九拴 王绪本 +1 位作者 杨静 张妍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605-609,682+514-515,共5页
地下岩层含气时会引起地震纵波能量吸收与构造畸变问题,且单一利用纵波资料在岩性油气藏勘探中会表现出明显局限性。而转换波受地层含流体影响较小,联合应用纵波和转换波资料能有效解决单独利用纵波资料易受多重因素影响而出现的多解性... 地下岩层含气时会引起地震纵波能量吸收与构造畸变问题,且单一利用纵波资料在岩性油气藏勘探中会表现出明显局限性。而转换波受地层含流体影响较小,联合应用纵波和转换波资料能有效解决单独利用纵波资料易受多重因素影响而出现的多解性问题。本文基于柴达木盆地三湖地区的高品质多波数据,从分析纵波与转换波在走时及振幅等属性上的差异入手,通过转换波合成记录标定及纵波与转换波资料匹配等,联合应用多波地震属性进行储层描述和油气预测。经实际钻探验证,本文方法在三湖地区具有较强的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波勘探 油气预测 转换波 地震属性 多解性 能量吸收 多波匹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常高压与油气充注的耦合性——以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花港组和平湖组为例 被引量:8
8
作者 陈智远 徐志星 +2 位作者 陈飞 徐国盛 张武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86-194,共9页
基于声波时差测井、有机地球化学测试及包裹体测试等资料,对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花港组和平湖组异常高压进行了研究。西湖凹陷花港、平湖组异常压力主要起始于花港组下段,并且异常高压段具有"阶梯式"增大的特征,横向上从平... 基于声波时差测井、有机地球化学测试及包裹体测试等资料,对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花港组和平湖组异常高压进行了研究。西湖凹陷花港、平湖组异常压力主要起始于花港组下段,并且异常高压段具有"阶梯式"增大的特征,横向上从平湖构造带至西次凹向中央反转构造带及从凹陷的边缘向凹陷的中部,高压顶界面在地质层位上有变老的趋势。由高压流体注入引起的传导型超压在区内目的层发育,并对应着良好的油气储层,说明了异常高压发育与油气充注空间上的一致性。利用盆模软件模拟出剩余地层压力的演化过程,认为中新世(15~7 Ma)以及上新世至第四纪(3~0 Ma)是剩余地层压力异常的2个关键时期。结合油气充注史研究认为,中—晚中新世和早上新世该区发生了2次油气充注,说明异常高压发育与油气充注时间上的一致性。因此,证明了西湖凹陷花港、平湖组异常高压与油气充注具有良好的时空耦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常高压 油气充注 花港组 平湖组 西湖凹陷 东海陆架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透油藏改善开发效果研究与实践 被引量:3
9
作者 李晓良 王庆魁 +2 位作者 王学立 吕中锋 季岭 《桂林工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62-265,共4页
舍女寺油田孔二段油藏空气渗透率26.7×10-3μm2,开发过程中存在储层物性差、注水困难、注采井网不完善、油藏低速低效开采等问题。为此,开展了孔二段低渗油藏改善开发效果的4项研究,即提高水驱控制程度、合理驱动压力梯度、小井距... 舍女寺油田孔二段油藏空气渗透率26.7×10-3μm2,开发过程中存在储层物性差、注水困难、注采井网不完善、油藏低速低效开采等问题。为此,开展了孔二段低渗油藏改善开发效果的4项研究,即提高水驱控制程度、合理驱动压力梯度、小井距加密提高连通程度和非主流线井压裂。实施后舍女寺油田孔二段油藏采油速度从0.81%上升到0.92%,最终采收率从14.8%提高到26.1%,增加可采储量38×104t,为同类型油藏提供了改善开发效果的技术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油藏 开发效果 小井距 连通程度 压裂改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镇泾地区三叠系延长组油气成藏条件研究 被引量:10
10
作者 邓虎成 周文 《石油天然气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1-17,376,共7页
镇泾地区三叠系延长组油气成藏特征的分析有利于进一步认识该区单井产能普遍较低的真正原因。通过对构造及其演化特征、烃源岩、储层、盖层、圈闭条件和类型等的分析研究,认为镇泾地区内及附近烃源岩厚度大、丰度高、主力砂体发育且分... 镇泾地区三叠系延长组油气成藏特征的分析有利于进一步认识该区单井产能普遍较低的真正原因。通过对构造及其演化特征、烃源岩、储层、盖层、圈闭条件和类型等的分析研究,认为镇泾地区内及附近烃源岩厚度大、丰度高、主力砂体发育且分布连续、保存条件好,这些均不是制约成藏的关键因素,而成藏的关键因素在于研究区内有效圈闭的存在与否。通过研究归纳出了该区砂体、构造、地层分布组合类型,为寻找有效圈闭指明了方向,认为该区油层主要分布在靠上倾方向由于岩性、物性变化形成的局部封堵带内。在对圈闭条件认识的基础上认为研究区在西北大部分地区不利于形成大的岩性圈闭,而在东南部因继承性构造鼻隆的存在,形成构造岩性圈闭体可能性大,是勘探的有利地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镇泾地区 延长组 成藏研究 岩性圈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闭合时间对裂缝导流能力影响实验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邱小龙 伊向艺 +2 位作者 岳晓军 李沁 吴元琴 《中外能源》 CAS 2012年第9期55-57,共3页
在室内测试裂缝导流能力实验中,闭合时间是影响裂缝导流能力的一个关键参数,闭合时间的长短对实验数据的可靠性及人员和设备的占用率都有影响,且两者互相制约。测试裂缝导流能力的闭合时间越短,则实验效率越高,但实验数据的准确性较低;... 在室内测试裂缝导流能力实验中,闭合时间是影响裂缝导流能力的一个关键参数,闭合时间的长短对实验数据的可靠性及人员和设备的占用率都有影响,且两者互相制约。测试裂缝导流能力的闭合时间越短,则实验效率越高,但实验数据的准确性较低;闭合时间越长,则实验数据越准确,但人员和设备占用率高。因此,在测定裂缝导流能力过程中,究竟多长的闭合时间所获得的实验数据准确、人员和设备占用率低,且实验数据可靠,这对研究酸蚀裂缝短期导流能力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在实验基础上,得出导流能力随闭合时间变化的规律,利用统计学方法拟合公式来计算导流能力随闭合时间的变化,既保证了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又降低了人员和设备占用率,大大提高了导流能力测试实验的效率。通过拟合裂缝短期导流能力降低斜率,可以预测酸压后裂缝导流能力随生产时间的变化,为酸化压裂设计和施工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压 闭合时间 酸蚀裂缝 导流能力 实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吐鲁番拗陷深层构造演化特征与油气关系 被引量:1
12
作者 黄福喜 陈洪德 +3 位作者 张宏 许忠林 王茂显 张生斌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29-137,164+174-175,共9页
综合吐鲁番拗陷深层地震、钻井和露头等资料,本文建立复杂构造带区域地质大剖面,并利用平衡剖面技术进行构造恢复。主要目的是动态地再现构造的形成过程,精确地判断出古今圈闭的时空展布,合理地解释油气的运聚成藏及散失与构造演化的关... 综合吐鲁番拗陷深层地震、钻井和露头等资料,本文建立复杂构造带区域地质大剖面,并利用平衡剖面技术进行构造恢复。主要目的是动态地再现构造的形成过程,精确地判断出古今圈闭的时空展布,合理地解释油气的运聚成藏及散失与构造演化的关系。分析认为,海西期—印支早期为拗隆雏形形成期,变形强度南强北弱;印支晚期—燕山期为构造持续隆升发展变形期,具有由南到北变形渐晚、变形强度减弱的整体特征;喜马拉雅期为深层古构造调整改造定型期,调整改造强度具有北强南弱,以及中段强、东西两段弱的特征。构造运动与圈闭形成的突出特征是印支末期以隆升剥蚀作用为主,中晚燕山期以继承性褶皱加强作用为主,喜马拉雅期以逆冲褶皱改造作用为主。圈闭形成与油气运移的配置有四种关系:海西期—印支早期形成的圈闭早于油气的生排烃期,印支末期—中燕山期形成的圈闭大致与油气生排烃同期,晚燕山期—早喜马拉雅期形成的圈闭稍晚于生排烃期,晚喜马拉雅期形成的圈闭大大晚于生排烃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吐鲁番拗陷 构造演化 平衡剖面 构造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气化探异常双因素评价方法——以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临南—钱官屯地区为例 被引量:1
13
作者 杨俊 沈忠民 +1 位作者 王国建 宁丽荣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95-302,共8页
以往对化探异常的评价往往仅侧重化探指标,较少考虑地质因素,因此评价结果缺乏地质条件支撑。以济阳坳陷临南—钱官屯地区为例,采用趋势面法对有效指标酸解烃甲烷、顶空气甲烷、游离气甲烷和物理吸附气甲烷进行单指标异常提取,再采用叠... 以往对化探异常的评价往往仅侧重化探指标,较少考虑地质因素,因此评价结果缺乏地质条件支撑。以济阳坳陷临南—钱官屯地区为例,采用趋势面法对有效指标酸解烃甲烷、顶空气甲烷、游离气甲烷和物理吸附气甲烷进行单指标异常提取,再采用叠合法圈定综合异常。评价综合异常时既从化探指标角度进行评价,又结合研究区地质特征进行地质评价,化探评价与地质评价相结合形成异常评价交会图。评价结果与勘探实际吻合程度较高,表明建立的化探—地质双因素油气化探异常综合评价方法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该评价方法可实现对化探综合异常的全面评价,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异常 化探指标 地质因素 叠合法 双因素 济阳坳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卡塔克隆起古生界油气运移体系与成藏演化 被引量:8
14
作者 李坤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64-370,共7页
塔里木盆地中部卡塔克隆起古生界油气资源丰富,但受多期构造叠加改造影响,具有混源供烃、早期充油、晚期注气、三期成藏、层楼式富集的成藏特征,油气运聚过程的复杂性制约了成藏规律的认识。该文从卡塔克隆起复式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入手,... 塔里木盆地中部卡塔克隆起古生界油气资源丰富,但受多期构造叠加改造影响,具有混源供烃、早期充油、晚期注气、三期成藏、层楼式富集的成藏特征,油气运聚过程的复杂性制约了成藏规律的认识。该文从卡塔克隆起复式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入手,将油气运移体系划分成断裂型、不整合型、储集体型3大类,并讨论其4种空间组合模式。同时以油源断裂及区域不整合面演化为突破口,重点分析加里东晚期—海西早期、海西晚期和喜马拉雅期3个成藏关键时刻,油气运移体系演化及其与烃源岩生排烃的配置关系,指出塔中Ⅰ号、塔中Ⅱ号以及NE向走滑断裂等油源断裂是油气垂向运移的主要通道,而高隆—斜坡区T60,T70,T74复合—超覆不整合面与东河塘组骨架砂体叠置是油气侧向运移的关键因素,岩溶缝洞网络与继承性圈闭的空间展布决定了油气优势运移指向与富集部位。由断裂—溶蚀裂缝—不整合面以及骨架砂体组成的层楼式运移体系相互匹配,呈立体网状阶梯式多期充注、调整,是卡塔克隆起古生界油气成藏演化最显著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运移 油气成藏 古生界 卡塔克隆起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废弃油藏再度开发含水下降原因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胡罡 田选华 +4 位作者 杜玉山 刘维霞 张红欣 陆正元 刘全稳 《石油化工应用》 CAS 2015年第9期18-22,共5页
基于流体势原理和油气运移成藏理论,运用动态分析、油藏数值模拟、物理模拟手段,以东辛油田辛1沙一段4砂组油藏为例分析了近废弃油藏再度开发含水下降的主要原因。研究认为,动用了未动用储量是补孔油井含水下降的根本原因,而重力分异作... 基于流体势原理和油气运移成藏理论,运用动态分析、油藏数值模拟、物理模拟手段,以东辛油田辛1沙一段4砂组油藏为例分析了近废弃油藏再度开发含水下降的主要原因。研究认为,动用了未动用储量是补孔油井含水下降的根本原因,而重力分异作用下的剩余油再富集成藏是高含水关停油井获得再度开发、含水大幅下降的根本原因。研究结果表明,静置条件下的剩余油再富集成藏机理为水驱断块油藏开发后期的挖潜与提高采收率,尤其周期注采开发油藏的效益开发,停产与半停产油藏的产能恢复及废弃油藏的再度开发等指明了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废弃油藏 再度开发 含水率 重力分异 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部湾盆地涠西地区W4井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分析
16
作者 梁世友 倪春华 +2 位作者 曾广东 周小进 陈剑新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27-333,共7页
北部湾盆地涠西地区于W4井渐新统涠洲组三段获高产工业油气流,实现了北部湾盆地新区油气勘探突破。通过对W4井古近系原油及相关钻井岩心样品实验测试结果的研究,结合区内勘探新资料与邻区原油测试成果,重点开展了油源对比与成藏主控因... 北部湾盆地涠西地区于W4井渐新统涠洲组三段获高产工业油气流,实现了北部湾盆地新区油气勘探突破。通过对W4井古近系原油及相关钻井岩心样品实验测试结果的研究,结合区内勘探新资料与邻区原油测试成果,重点开展了油源对比与成藏主控因素分析。研究认为,涠西地区W4井涠洲组三段油气藏属于断块型油气藏,其原油来自于母质类型较好的流沙港组成熟烃源岩,油气成藏受控于断层侧向封堵与盖层条件2个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源对比 成藏主控因素 古近系 涠西地区 北部湾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裂缝性灰岩储层酸液动滤失实验规律研究
17
作者 吴红军 孔嫦娥 +3 位作者 伊向艺 张晖 刘豇瑜 吴元琴 《石油化工应用》 CAS 2016年第3期19-22,共4页
碳酸盐岩储层天然裂缝比较发育,有天然裂缝存在时,酸液沿天然裂缝流动,进入到油藏深处,同时通过扩散和对流的方式运动到裂缝表面与岩石反应,增加裂缝宽度,反过来增加滤失到天然裂缝里的酸量。因此,为了获得更好的裂缝性碳酸盐岩储层的... 碳酸盐岩储层天然裂缝比较发育,有天然裂缝存在时,酸液沿天然裂缝流动,进入到油藏深处,同时通过扩散和对流的方式运动到裂缝表面与岩石反应,增加裂缝宽度,反过来增加滤失到天然裂缝里的酸量。因此,为了获得更好的裂缝性碳酸盐岩储层的酸压效果,必须分析酸液滤失的各影响因素。本文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滤失实验装置及实验方法,通过室内实验,得出了裂缝导流能力、酸液滤失速率和酸岩反应速率直接的关系,对研究酸液在裂缝中的滤失过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缝性灰岩 酸液动滤失 导流能力 滤失速率 酸岩反应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是“超级”的含油气盆地吗? 被引量:26
18
作者 刘树根 邓宾 +4 位作者 孙玮 宋金民 焦堃 叶玥豪 谢国梁 《西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0年第5期20-35,共16页
近年来四川盆地进入了天然气发展的黄金时期,相继发现了普光、磨溪(安岳)以及焦石坝等大型、特大型常规/非常规气田。本文主要从盆地地质结构、烃源岩、储层、封盖层和油气基础设施等方面进行分析,并与典型超级含油气盆地对比,探讨四川... 近年来四川盆地进入了天然气发展的黄金时期,相继发现了普光、磨溪(安岳)以及焦石坝等大型、特大型常规/非常规气田。本文主要从盆地地质结构、烃源岩、储层、封盖层和油气基础设施等方面进行分析,并与典型超级含油气盆地对比,探讨四川盆地是否有望成为“超级”的含油气盆地。分析认为:四川盆地内构造-沉积分异大,但基底极其稳定;烃源岩非常发育且成气率高;储集层层位多,岩性多样,厚度大;盖层层位多,多级封闭条件好;基础设施完备;天然气资源丰富,勘探潜力巨大。综合认为,四川盆地有望成为“超级”的含油气盆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地质条件对比 超级盆地 天然气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义S域Q值估计方法及其在油气检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19
作者 郝亚炬 黄捍东 +3 位作者 文晓涛 朱宝衡 李惠杰 张丽华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059-1066,共8页
时—频分析方法的实质是加窗傅里叶变换,即地震数据与窗函数相乘后再进行傅里叶变换。因此,在时—频谱上包含了窗函数的频率响应,对子波傅里叶谱造成了污染,使经典谱比法中对数谱比与频率之间表现为非线性关系。为此,推导了新的广义S域... 时—频分析方法的实质是加窗傅里叶变换,即地震数据与窗函数相乘后再进行傅里叶变换。因此,在时—频谱上包含了窗函数的频率响应,对子波傅里叶谱造成了污染,使经典谱比法中对数谱比与频率之间表现为非线性关系。为此,推导了新的广义S域谱比法Q值估计公式,该公式中对数谱比与一个新定义的参数γ为线性关系,该参数中包含了控制窗口形态的参数λ和p,计算过程中利用对数谱比值与参数γ进行线性拟合,拟合直线斜率值的倒数即为Q值。合成数据试算及实际数据处理结果表明:(1)广义S域时—频瞬时振幅谱与传统傅里叶谱存在一定差异,由于高斯窗函数在高频端振幅强,造成瞬时振幅谱在高频端发生畸变;(2)利用广义S域时—频瞬时振幅谱计算的对数谱比与频率之间为明显的非线性关系,与经典Futterman衰减机制不符,而对数谱比与定义的参数γ之间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3)利用本文方法对南海某盆地生物礁储层的含油气异常进行了检测,Q值低异常指示了含油储层的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值估计 谱比法 广义S变换 含油气性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米仓山前缘下寒武统筇竹寺组页岩孔隙特征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2
20
作者 焦堃 夏国栋 +7 位作者 张正林 刘树根 王佳玉 邓宾 叶玥豪 吴娟 李飞 李小佳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3708-3723,共16页
米仓山前缘下寒武统筇竹寺组页岩发育较广,层系厚度较大,具备页岩气勘探前景,但受复杂的构造和沉积分异影响,区内筇竹寺组在页岩层系岩性复杂性、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多样性等方面亟待进行研究。通过对研究区2条剖面与2口钻井样品开展有机... 米仓山前缘下寒武统筇竹寺组页岩发育较广,层系厚度较大,具备页岩气勘探前景,但受复杂的构造和沉积分异影响,区内筇竹寺组在页岩层系岩性复杂性、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多样性等方面亟待进行研究。通过对研究区2条剖面与2口钻井样品开展有机碳质量分数w(TOC)、X射线衍射全岩成分、低压N_(2)吸附、场发射扫描电镜、超临界CH_(4)吸附等分析测试,研究筇竹寺组页岩成分、孔隙结构特征及其对页岩气潜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筇竹寺组页岩成分复杂,不同区域有机碳/矿物质量分数差异大,岩相以含黏土硅质页岩相(S-3)、混合硅质页岩相(S-2)及硅质页岩相(S)为主;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多样性显著,从孔隙类型来看,有机质孔、粒间孔及粒内孔均发育但地区差异显著,尤以有机质孔差异最大;从孔径分布来看,微孔/介孔比表面积/体积的地区差异大。研究区筇竹寺组页岩中有机质控制着纳米级孔隙(尤其是微孔)发育,并与超临界CH_(4)吸附量呈显著正相关性,因此,w(TOC)是评价研究区筇竹寺组页岩气潜力的关键参数之一。建议研究区后续勘探开发工作重点关注高w(TOC)的硅质页岩相(S)层段与混合硅质页岩相(S-2)层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筇竹寺组 孔隙特征 页岩岩相 页岩气潜力 超临界CH4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