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345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第二届学术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召开 被引量:1
1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09-109,共1页
关键词 国家重点实验室 学术委员会 第五次会议 油气藏地质 开发工程 石油大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英雄岭构造带油气藏地质特征 被引量:14
2
作者 伍坤宇 廖春 +5 位作者 李翔 张成娟 张强 李贵梅 张静 谭秀成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78-389,共12页
为总结柴英雄岭构造带油气藏地质特征和主控因素,以该区深层和浅层油气藏为研究对象,对油气藏的构造、储层、油气源和成藏演化模式等方面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1)英雄岭构造带构造样式自西向东变化显著,英西—英中纵向上表现为“... 为总结柴英雄岭构造带油气藏地质特征和主控因素,以该区深层和浅层油气藏为研究对象,对油气藏的构造、储层、油气源和成藏演化模式等方面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1)英雄岭构造带构造样式自西向东变化显著,英西—英中纵向上表现为“双层结构”,而英东构造样式相对简单;(2)英西—英中碳酸盐岩储层主要储集空间为白云岩晶间孔,局部发育溶蚀孔和裂缝集中区,英东碎屑岩储层,主要发育粒间孔、少量粒间溶孔和裂缝;(3)油源对比表明,下干柴沟组上段为区内主力烃源岩;(4)天然气组分及同位素指标表明英西和英中的CH4主要来源于原油伴生气,而英东为凝析油伴生气;(5)由于岩盐层封盖作用,英西—英中深层形成自生自储的异常高压油气藏,而英东虽缺乏盐岩盖层,由深至浅地表现为幕式充注成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样式 储层 油气源 油气藏地质特征 英雄岭构造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洛阳-伊川地区三叠系致密砂岩油气藏地质特征 被引量:10
3
作者 杜建波 田景春 +1 位作者 胡俊卿 曹建康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74-178,共5页
通过对洛阳-伊川地区三叠系基本石油地质条件的分析,认为三叠纪洛阳-伊川地区与鄂尔多斯盆地处于同一大型坳陷型湖盆,生储盖架构相似,烃源岩发育、厚度大、横向展布稳定、储层致密,且三叠系油气显示丰富,具致密砂岩油气藏形成的地质条... 通过对洛阳-伊川地区三叠系基本石油地质条件的分析,认为三叠纪洛阳-伊川地区与鄂尔多斯盆地处于同一大型坳陷型湖盆,生储盖架构相似,烃源岩发育、厚度大、横向展布稳定、储层致密,且三叠系油气显示丰富,具致密砂岩油气藏形成的地质条件。结合对屯1井上三叠统椿树腰组工业天然气流分析,进一步明确了洛阳-伊川地区三叠系油气藏为具有低孔渗性、地层压力异常、油气呈"上油下气"倒置关系等特征的先成型致密砂岩油气藏,从而指出三叠系为洛阳-伊川地区下一步油气勘探的主攻层系,致密砂岩油气藏是该区勘探的主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屯1井 致密砂岩 油气藏 三叠系 洛阳-伊川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中蓬莱—高磨地区震旦系灯二段泡沫绵层白云岩成因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1
4
作者 李凌 邓禹 +5 位作者 张新宇 罗文军 赵东方 曾建军 刘耘 谭秀成 《岩性油气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0-69,共10页
为明确四川盆地蓬莱—高磨地区震旦系灯二段泡沫绵层白云岩成因机理及地质意义,通过岩心、薄片资料,结合地球化学测试手段,分析了其岩石学特征、碳氧同位素特征、微量元素特征与稀土配分模式。研究结果表明:①川中蓬莱—高磨地区震旦系... 为明确四川盆地蓬莱—高磨地区震旦系灯二段泡沫绵层白云岩成因机理及地质意义,通过岩心、薄片资料,结合地球化学测试手段,分析了其岩石学特征、碳氧同位素特征、微量元素特征与稀土配分模式。研究结果表明:①川中蓬莱—高磨地区震旦系灯二段泡沫绵层白云岩具有颗粒状泡沫体,其外壁为环边状胶结,揭示其原岩为颗粒白云岩。②研究区灯二段泡沫绵层白云岩按宏观分布形态可以分为蜂窝状与格架状,均发育在高频旋回上部或顶部,宏微观特征与地球化学分析均表明这2类泡沫绵层白云岩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大气淡水影响,揭示泡沫绵层白云岩的发育受早成岩期岩溶控制,且岩溶强度决定了形态类型,其中蜂窝状岩石所遭受的岩溶强度相对较小,格架状岩石所遭受的岩溶强度相对较大。③泡沫绵层白云岩经历了颗粒沉积—海底胶结—早期云化—早期大气淡水岩溶作用—后期胶结充填作用的成岩演化过程,其中早期大气淡水岩溶作用形成了粒内溶孔(铸模孔)及溶洞、溶缝、溶沟等储集空间。④泡沫绵层白云岩为颗粒原岩经溶蚀改造而成的成因机理揭示了研究区灯二段沉积以颗粒岩为主,沉积相以颗粒滩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泡沫绵层白云岩 早成岩期岩溶 环边胶结 高频暴露 颗粒滩 灯二段 震旦系 蓬莱—高磨地区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复杂油气藏水平井规模化开发成效及进展 被引量:3
5
作者 赵斌 李闽 +5 位作者 吴月先 魏伟 易俊良 钟雨师 钟水清 张东林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3,112,共3页
我国复杂油气藏分布广、类型多,开采中的矛盾突出,对水平井规模化开采的需求特别迫切,示范规模不断加大,成效更加显著。我国复杂油气藏开采技术难度大,水平井规模化开采成为有效技术途径。实例分析表明,水平井开采规模发展到井组、区块... 我国复杂油气藏分布广、类型多,开采中的矛盾突出,对水平井规模化开采的需求特别迫切,示范规模不断加大,成效更加显著。我国复杂油气藏开采技术难度大,水平井规模化开采成为有效技术途径。实例分析表明,水平井开采规模发展到井组、区块和整装开采;提高了开采速度,增加了可采储量和采收率,降低了开采技术难度。促使更多的大型示范工程项目建设加快进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油气藏 水平井 井组 区块 整装 开采成效 发展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气田开发地质学:发展趋势与策略 被引量:6
6
作者 康毅力 罗平亚 《西南石油学院学报》 CSCD 2004年第5期1-5,共5页
作为现代石油地质学与油气田开发工程的交叉学科 ,油气田开发地质学为提高油气田开发水平及技术应用效果发挥了重要作用。未来油气藏描述技术将以快速获得油气藏各尺度下的三维结构动态变化信息为目标 ,对油气藏物理化学、地球化学性质... 作为现代石油地质学与油气田开发工程的交叉学科 ,油气田开发地质学为提高油气田开发水平及技术应用效果发挥了重要作用。未来油气藏描述技术将以快速获得油气藏各尺度下的三维结构动态变化信息为目标 ,对油气藏物理化学、地球化学性质的变化及评价、控制技术的需求将更加迫切。剩余油分布理论及预测技术、油气藏开发演变理论与控制工程将大有所为。复杂油气藏的认识将更多的依赖于地质力学、岩石物理学、界面化学、粘土矿物学、纳米科学与技术。文章讨论了学科中长期发展目标和战略任务 ,指出油气藏岩石物理学、油气藏开发地球化学、非常规天然气开发地质学、油气藏描述及开发地质建模、剩余油分布理论及开发工程是优先重点发展领域 ,强调必须狠抓典型基地建设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发地质学 油气田开发 石油地质学 储层地质学 油藏描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稠油绿色冷采实验 被引量:1
7
作者 唐晓东 毛乾斌 +2 位作者 李小雨 杨福祥 李晶晶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1-158,共8页
针对稠油热采存在油汽比低、能耗大、CO_(2)排放高以及稠油冷采采出液难处理等问题,采用自制的降黏驱油剂ODA1配制驱替液,对其进行了静态降黏评价、性能分析以及特稠油冷采物理模拟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提高驱替液中ODA1的质量分数和矿化... 针对稠油热采存在油汽比低、能耗大、CO_(2)排放高以及稠油冷采采出液难处理等问题,采用自制的降黏驱油剂ODA1配制驱替液,对其进行了静态降黏评价、性能分析以及特稠油冷采物理模拟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提高驱替液中ODA1的质量分数和矿化度,均能有效降低稠油黏度;当驱替液中ODA1质量分数为2%、矿化度为100 g/L时,特稠油与驱替液以质量比为0.5混合后的降黏率达到了70.62%;特稠油在驱替液表面自发扩散,油水自动分相,完全不乳化。在渗透率约为1 000×10^(-3)μm^(2)、地层温度为40℃、特稠油黏度为11 600 m Pa·s条件下进行模拟驱油实验,驱替液驱的采出程度较模拟地层水驱采出程度提高了6.31百分点;水驱后驱替液依次进行转驱、第1次闷井和第2次闷井,采出程度分别提高了7.48、11.70和7.83百分点,合计较水驱提高了27.02百分点,采出稠油在40℃条件下的黏度降至3 553 m Pa·s,降黏率达61.37%,驱替液具有边驱油边降黏的特点。同时在冷采过程中无碳排放,采出水无污染,可循环利用。研究成果为特稠油绿色冷采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稠油 驱替液 降黏 冷采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酸盐岩溶蚀实验热力学模型及工程地质意义 被引量:2
8
作者 肖林萍 黄思静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50-253,共4页
开展了碳酸盐岩 (灰岩、白云岩 )溶蚀作用实验室模拟研究 ,建立了溶蚀作用的热力学模型方程 ,对 3种不同温压条件下 (348.15K ,2 0MPa ;373.15K ,2 5MPa ;4 0 3.15K ,30MPa)碳酸盐岩溶蚀作用进行了定量研究 ,提出了白云岩较灰岩更易溶... 开展了碳酸盐岩 (灰岩、白云岩 )溶蚀作用实验室模拟研究 ,建立了溶蚀作用的热力学模型方程 ,对 3种不同温压条件下 (348.15K ,2 0MPa ;373.15K ,2 5MPa ;4 0 3.15K ,30MPa)碳酸盐岩溶蚀作用进行了定量研究 ,提出了白云岩较灰岩更易溶解并形成孔隙、孔洞等古溶蚀构造 ,这为油气生成提供了地下空间 ;同时提出了在城市、铁路及隧道选址等方面充分考虑地下工程地质概貌 ,以免发生重大的地质灾害及其隐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 溶蚀实验 热力学模型 工程地质 溶蚀作用 地质灾害 油气生成空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酸盐岩凝析油气藏超低含水饱和度及其对开发动态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彭珏 康毅力 +2 位作者 李前贵 吴林刚 夏玉民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31-34,145,共4页
油气藏含水饱和度认识直接影响油气藏储量评价及开发决策。哈萨克斯坦M碳酸盐岩凝析油气藏密闭取心含水饱和度为1.6%~19.9%,平均为6.1%,通过室内建立束缚水饱和度实验得到平均含水饱和度为27.7%-42.5%。这说明该油气藏初... 油气藏含水饱和度认识直接影响油气藏储量评价及开发决策。哈萨克斯坦M碳酸盐岩凝析油气藏密闭取心含水饱和度为1.6%~19.9%,平均为6.1%,通过室内建立束缚水饱和度实验得到平均含水饱和度为27.7%-42.5%。这说明该油气藏初始含水饱和度低于束缚水饱和度,即存在超低含水饱和度现象。文章对形成超低含水饱和度的可能原因,即油气藏沉积史、温度、润湿性、距离自由水接触面的高度以及孔隙大小的分布进行了分析,厚的砂泥岩层和膏盐层的封隔作用使油气藏超低含水饱和度最终得以保存。开发生产中所呈现的见水便停喷、停产或间开等问题是超低含水饱和度油气藏的特殊动态行为。在钻井完井及开发过程中防止水相圈闭损害,提高水驱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萨克斯坦 碳酸盐岩 凝析油气藏 超低含水饱和度 水相圈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球物理技术向油藏开发延伸的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1
10
作者 黄旭日 《石油物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31,共17页
地球物理技术近几十年来一直不断地向油气藏开发延伸,在面向目标成像、岩石物理、多约束反演、地震约束和驱动建模、油藏动态监测与表征以及多数据融合与智能化等多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地球物理技术向油藏开发延伸是地球物理技术本... 地球物理技术近几十年来一直不断地向油气藏开发延伸,在面向目标成像、岩石物理、多约束反演、地震约束和驱动建模、油藏动态监测与表征以及多数据融合与智能化等多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地球物理技术向油藏开发延伸是地球物理技术本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更好开发油气藏的需要。与勘探地球物理相比,面向油藏开发领域的地球物理技术,由于数据条件、关键技术问题与目标的变化而形成了具有自身独特特征的技术体系。旨在简单总结和梳理该领域的发展和现状,目的是能和读者分享作者对未来技术发展的思考,希望对读者有所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藏开发 油藏地球物理 动态监测 动态表征 油藏模型 多约束地震反演 多数据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裂谷湖盆孤立台地层序分析与岩相古地理重建——对巴西桑托斯盆地深水盐下油气勘探的启示
11
作者 黄继新 王红军 +7 位作者 徐芳 杨梦颖 赵俊峰 李沛珈 李辰卿 刘泽强 熊鹰 谭秀成 《石油勘探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70-884,共15页
以巴西桑托斯盆地M区块白垩系巨厚碳酸盐岩为例,综合岩心、测井及地震资料,建立裂谷湖盆断控孤立台地层序充填模式并揭示其控滩控储机制,重建岩相古地理演化。结果表明:(1)M区块下白垩统Itapema(ITP)组—Barra Velha(BVE)组发育3个三级... 以巴西桑托斯盆地M区块白垩系巨厚碳酸盐岩为例,综合岩心、测井及地震资料,建立裂谷湖盆断控孤立台地层序充填模式并揭示其控滩控储机制,重建岩相古地理演化。结果表明:(1)M区块下白垩统Itapema(ITP)组—Barra Velha(BVE)组发育3个三级层序(SQ1—SQ3),SQ1层序沉积期裂谷基底断裂控制了两侧厚、中间薄的地层展布特征,早期地层具有向凸起超覆充填特征;SQ2—SQ3层序沉积期同沉积断层控制了“西北沉降、东北抬升”的古地貌调整,伴随相对湖平面下降。(2)M区块下白垩统主要为滨浅湖沉积环境,岩相古地理格局由SQ1层序“内介屑滩、外介壳滩”向SQ2—SQ3层序丘滩相间展布转变。(3)受相对湖平面升降、同沉积断层及火山活动的共同控制,SQ1层序介壳滩趋于在凸起区垂向加积建隆,SQ2—SQ3层序丘滩复合体因可容纳空间减小趋于向坡折带侧向迁移。(4)高能丘滩体早期垂向加积、后期侧向迁移的演化模式控制了优质储层展布由“中心式”向“环带式”转变。上述研究揭示了湖相断控孤立台地丘滩体发育模式及有利储集相带展布,可为桑托斯盆地深水盐下碳酸盐岩油气勘探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相碳酸盐岩 断控孤立台地 沉积模式 层序岩相古地理 白垩系Itapema(ITP)组—Barra Velha(BVE)组 巴西桑托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iO_(2)纳米粒子对CO_(2)地质封存页岩盖层突破压力的影响
12
作者 李颖 梁浩 +5 位作者 李海涛 周军平 李可 LEONHARD Ganzer 黄天杰 潘若生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8-115,共8页
以鄂尔多斯盆地刘家沟组页岩盖层为研究对象,在页岩盖层所处的温压条件下,试验研究随CO_(2)拌注不同质量分数纳米SiO_(2)(SNPs)对页岩盖层突破压力的影响,并对页岩盖层岩石在突破试验前后的孔隙度、渗透率进行对比分析。采用扫描电镜对... 以鄂尔多斯盆地刘家沟组页岩盖层为研究对象,在页岩盖层所处的温压条件下,试验研究随CO_(2)拌注不同质量分数纳米SiO_(2)(SNPs)对页岩盖层突破压力的影响,并对页岩盖层岩石在突破试验前后的孔隙度、渗透率进行对比分析。采用扫描电镜对比试验前后岩样的微观孔隙结构与微观形貌,计算试验过程中SNPs-CO_(2)流体密度和黏度,明确随CO_(2)拌注不同质量分数SNPs对盖层封堵能力的影响,以深入揭示SNPs强化盖层封堵能力的潜力及机制。结果表明:SNPs能有效封堵页岩盖层中的孔隙和裂缝,降低岩石的孔隙度和渗透率,增大盖层岩石突破压力,增强盖层封堵能力;随纳米流体中SNPs的质量分数增加,含裂缝和不含裂缝岩心的突破压力增大,孔隙度与渗透率均减小;SNPs在一定注入质量分数范围内分布较为均匀,可在盖层孔隙表面形成有效保护层,增强盖层封堵能力;SNPs-CO_(2)流体密度较纯CO_(2)大,会限制CO_(2)向盖层岩石的迁移,减少CO_(2)与盖层岩石的相互作用;SNPs-CO_(2)流体黏度较纯CO_(2)大,会降低流体在盖层中的渗透能力并增加其在盖层中的流动阻力;储层孔隙度与渗透率均高于盖层,且SNPs-CO_(2)流体黏度与密度增大对流体在储层和盖层中的运移影响不大,因此SNPs对CO_(2)在储层中的运移情况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地质封存 纳米SiO_(2) 突破压力 盖层 封堵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马家沟组一段—三段构造沉积演化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被引量:1
13
作者 钟寿康 谭秀成 +5 位作者 魏柳斌 许杰 王前平 熊鹰 武春英 杜健笙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40-1052,共13页
基于测井、岩心、薄片、地球化学分析,重建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马家沟组一段—三段(简称马一段—马三段)构造-岩相古地理格局,探讨构造沉积演变特征及其油气地质意义。研究表明:①马家沟组底部稳定发育一套穿时的、高自然伽马值段、边缘... 基于测井、岩心、薄片、地球化学分析,重建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马家沟组一段—三段(简称马一段—马三段)构造-岩相古地理格局,探讨构造沉积演变特征及其油气地质意义。研究表明:①马家沟组底部稳定发育一套穿时的、高自然伽马值段、边缘相泥质白云岩,分布于怀远运动期构造不整合面之上,具有与早奥陶世弗洛期全球海侵可对比的δ13C正漂移特征;②奥陶系马一段—马二段沉积期全球海平面上升、古陆淹没为水下隆起,形成一隆两坳构造格局,中央隆起首次接受沉积;随后马三段沉积期盆外俯冲挤压、盆内隆坳分异,乌审旗—靖边凸起活化;③构造格局演变对沉积古环境产生显著影响,马一段沉积期向西超覆,东部坳陷内海侵封隔形成大规模盐质蒸发潟湖;马二段沉积期持续海侵并沟通广海,环东部坳陷发育大规模颗粒滩,晚期干化收缩形成小规模蒸发潟湖;马三段沉积期受高地封隔影响,向东侧水体渐次分异分别形成云膏质和盐质蒸发潟湖,同时颗粒滩环凹沿高地展布;④马家沟组底部发育烃源岩,马二段和马三段滩相储层环坡展布,源储配置良好,有利于天然气成藏,具有一定勘探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奥陶系 马家沟组 构造演化 构造格局 古地貌 构造沉积分异 岩相古地理 源储配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气藏数值模拟技术在保山气田开发方案中的应用
14
作者 刘若冰 田景春 +4 位作者 钟水清 万贤莉 黄晓川 熊继有 刘向君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3-35,123,共3页
保山气田属于上第三系小型砂岩气田,天然气为生物成因气。储层埋藏浅,砂岩胶结疏松,成岩性差,气藏均为砂岩透镜体。储层泥质含量高,渗透率低,具有较强的非均质性。具有纵向上含气储层多、厚度薄,横向上连通性差的特点。大部分气藏储量... 保山气田属于上第三系小型砂岩气田,天然气为生物成因气。储层埋藏浅,砂岩胶结疏松,成岩性差,气藏均为砂岩透镜体。储层泥质含量高,渗透率低,具有较强的非均质性。具有纵向上含气储层多、厚度薄,横向上连通性差的特点。大部分气藏储量小、气井产能低。通过利用油气藏数值模拟方法研究该气田的开发方案,并进行现场实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不仅较大幅度提高了气田的储量动用程度和产量,而且提高了气藏的采收率,明显改善了气田的开发效果。实践证明,开发方案可以科学、有效地指导气田的开发生产,对于提高气田采气速度,加快开发进程,缩短投资回收期,实现小型气田立体、高效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山气田 数值模拟 开发方案 疏松砂岩 技术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中—川东地区侏罗系大安寨段古环境及油气地质意义 被引量:2
15
作者 郭奕浩 曾德铭 +4 位作者 张芮 王兴志 黄董 张本健 谢圣阳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16-1031,共16页
【目的】四川盆地侏罗纪大安寨期不同地区古环境特征差异较大,探讨其演化特征及地质意义将有助于加快油气勘探的步伐。【方法】利用四川盆地中部和东部侏罗系大安寨段钻井岩心和野外剖面等地质资料,结合元素地球化学分析方法,对大安寨... 【目的】四川盆地侏罗纪大安寨期不同地区古环境特征差异较大,探讨其演化特征及地质意义将有助于加快油气勘探的步伐。【方法】利用四川盆地中部和东部侏罗系大安寨段钻井岩心和野外剖面等地质资料,结合元素地球化学分析方法,对大安寨期古气候、古氧化还原、古盐度等古环境进行恢复和对比分析。【结果】川中—川东地区大安寨段岩性可划分为页岩、介壳页岩、泥岩、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介壳灰岩和泥质介壳灰岩;大安寨第三亚段沉积期气候为干燥—半干燥,水体为亚还原条件的淡水—半咸水,处于浅湖—半深湖环境;大安寨第二亚段沉积期气候为半干燥—半潮湿,降水量较多,气温较低,水体为亚还原条件的淡水,处于半深湖环境;大安寨第一亚段沉积期气候为干燥—半干燥,水体为氧化—亚还原条件的半咸水—咸水,处于滨湖—浅湖环境;RA1井与YT1井大安寨时期均具有气候干燥→潮湿→干燥、降水量少→多→少、气温高→低→高、水体还原性弱→强→弱、古盐度高→低→高的规律;大安寨第三亚段沉积期至大安寨第二亚段沉积早期,湖盆沉积中心由川东地区往川中地区迁移,大安寨第二亚段沉积晚期至大安寨第一亚段沉积期,湖盆沉积中心则由川中地区往川东地区迁移;大安寨第二亚段TOC平均值为1.70%,孔隙度平均值为4.93%,荧光显示强烈,是大安寨段页岩油的主要生油层和储集层;古环境因素对源储配置具有较大影响,较潮湿的气候、较多的降水、较低的气温、还原性的水体和较低的盐度有利于泥页岩沉积、有机质富集和孔隙发育。【结论】川中—川东地区大安寨段古环境控制泥页岩沉积和有机质富集规律,影响页岩孔隙发育程度,这一认识可为明确四川盆地页岩油有利勘探区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环境恢复 沉积中心迁移 源储配置 大安寨段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于薄层油气藏的聚丙烯酰胺全悬浮压裂液 被引量:2
16
作者 游兴鹏 王历历 +3 位作者 高杨 王世彬 李健山 赵金洲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18,共9页
基于薄层油气资源开发中控制缝高和低排量的需求,以丙烯酰胺(AM)、丙烯酸(AA)、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AMPS)、2-丙烯酰胺基乙基溴化铵(DAMAB)、烷基酚聚氧乙烯醚(NP-10)等为原料,通过水溶液自由基胶束聚合法合成聚丙烯酰胺嵌段共聚物... 基于薄层油气资源开发中控制缝高和低排量的需求,以丙烯酰胺(AM)、丙烯酸(AA)、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AMPS)、2-丙烯酰胺基乙基溴化铵(DAMAB)、烷基酚聚氧乙烯醚(NP-10)等为原料,通过水溶液自由基胶束聚合法合成聚丙烯酰胺嵌段共聚物(PMASD)。采用荧光分光光度计、流变仪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研究了PMASD的临界缔合浓度、黏弹性和微观结构;同时,研究了PMASD压裂液的静态、动态携砂性能,并与聚丙烯酰胺滑溜水进行对比;最后,将PMASD压裂液进行了现场应用。结果表明,PMASD压裂液存在胶束结构,临界缔合浓度为0.127%。PMASD压裂液体系表现出较好的黏弹性,线性黏弹区范围为0.01~1.00 Pa,疏水缔合后强度大,抗剪切能力强。在低排量(20 L/min)的注入过程中,PMASD压裂液形成的网络结构呈无规则分布,具有很高的结构强度,可以有效携带支撑剂。PMASD压裂液的静态和动态携砂性能均较好。在砂液体积比为12%的实验条件下,PMASD质量分数≥0.25%(黏度为147 m Pa·s)时,在常温及80℃下均表现出较好的悬浮及携砂能力。相较于聚丙烯酰胺滑溜水,PMASD压裂液的携砂效果同比提高160%。在江苏油田X5-X井现场应用中,以2 m3/min的排量泵入PMASD压裂液,日产液由1.4 t增至6.5 t,日产油由0.6 t增至4.2 t,增产效果明显。全悬浮压裂液PMASD体系能满足薄层油气资源在低施工排量下有效携砂的压裂改造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丙烯酰胺 疏水缔合 携砂性 全悬浮压裂液 薄层油气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裂缝型底水油气藏开发模式研究
17
作者 陈军 李俊军 《西南石油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3-26,共4页
裂缝型底水油气藏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底水供给充足,储油岩层裂缝系统极其发育,造成油气藏极易在开发过程中发生水窜,而裂缝发育的不均质及产状类型的多样化,使水窜进入油气藏后的油气水关系变得十分复杂。“水窜式”的活动更多地表现为... 裂缝型底水油气藏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底水供给充足,储油岩层裂缝系统极其发育,造成油气藏极易在开发过程中发生水窜,而裂缝发育的不均质及产状类型的多样化,使水窜进入油气藏后的油气水关系变得十分复杂。“水窜式”的活动更多地表现为降低了油气藏的有效厚度和单井泄油范围,在油气层和井筒中消耗油气藏的能量,降低油藏的采收率。针对裂缝型底水油藏水窜特点,在建立基岩-裂缝超双重介质模型基础上,通过全隐式数值模拟研究方法, 分析比较了两向裂缝对油气藏动态开发指标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缝 底水油藏 超双重介质模型 两向裂缝敏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东—川北地区二叠系茅口组沉积演化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被引量:4
18
作者 曹华 山述娇 +9 位作者 田辰 张玺华 彭翰林 刘沛云 陈聪 高兆龙 胡罗嘉 谢静平 李天军 胡广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60-471,共12页
近年来,四川盆地二叠系茅口组的勘探思路和布井原则由原来的“占高点、沿长轴”转变为以寻找滩相孔隙型规模储层为目标,并取得了新突破,使其成为了勘探热点层系,这就需要详细的沉积演化研究来支撑。川东—川北地区是茅口组构造—沉积分... 近年来,四川盆地二叠系茅口组的勘探思路和布井原则由原来的“占高点、沿长轴”转变为以寻找滩相孔隙型规模储层为目标,并取得了新突破,使其成为了勘探热点层系,这就需要详细的沉积演化研究来支撑。川东—川北地区是茅口组构造—沉积分异最为明显,也是勘探潜力较大的区域。对茅口组386口钻井的测井资料进行系统梳理,并利用野外剖面和钻井取心进行沉积相分析,结合测井曲线与沉积相,分析研究区茅口组的沉积演化。研究认为,川东—川北地区茅口组一段到茅口组二下亚段总体为碳酸盐缓坡,地层厚度和沉积相总体受川中古隆起的影响,局部发育低能滩;茅二上亚段到茅三段转变为具有镶边性质的碳酸盐台地,地层厚度和沉积相带展布转变为北西—南东向,自西向东依次发育台地相、台缘带、斜坡和陆棚相,台缘带发育高能滩相。研究区茅口组沉积期相对海平面总体经历了两次升降过程,对应地层分别为茅一段到茅二下亚段和茅二上亚段到茅三段。受区域海平面升降、区域构造活动以及碳酸盐台地类型的控制,茅一段到茅二下亚段缓坡发育具有岩溶和云化的滩相储层;茅二上亚段到茅三段海槽内发育潜在烃源岩,是非常规油气勘探潜在有利区,而海槽西侧则发育具重要勘探价值的规模性台缘带高能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演化 海槽 油气勘探 茅口组 川东—川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湍流平板流变装置的聚合物减阻实验研究
19
作者 陈阳 何明兰 +2 位作者 林晓溶 张湄于 郭向阳 《化学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63-69,共7页
为了评价聚合物稀溶液在不同条件下的湍流减阻性能,采用自主设计的湍流平板流变装置和动态光散射系统,从微观和宏观角度分析5种不同聚合物悬浮颗粒尺寸形态以及不同雷诺数、聚合物浓度和种类的减阻性能。结果表明:随着雷诺数增加,聚合... 为了评价聚合物稀溶液在不同条件下的湍流减阻性能,采用自主设计的湍流平板流变装置和动态光散射系统,从微观和宏观角度分析5种不同聚合物悬浮颗粒尺寸形态以及不同雷诺数、聚合物浓度和种类的减阻性能。结果表明:随着雷诺数增加,聚合物的减阻率呈非线性上升趋势,表明聚合物溶液在高流速下具有良好的减阻性能;减阻率随着聚合物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在达到一定浓度后趋于稳定,存在一个最优浓度点;不同类型的聚合物减阻剂在相同浓度下表现出不同的减阻效果,其中СНИТРЕН4110和M-FLOWTREAT减阻效果最佳;FLOMX在煤油中减阻效率最高,煤油为聚合物的优良溶剂,它能使聚合物具备较窄的粒径分布,形成稳定的减阻层。研究结果为高分子聚合物的减阻性能优化提供了实验依据,对于实际工业应用中的减阻剂使用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湍流减阻 聚合物 稀溶液 平板流变装置 雷诺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气藏流线模拟方法与工程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0
作者 张楠 孙健 +2 位作者 任龙 曹杰 陈明强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2-41,57,共11页
重点概述了近年来流线模拟计算在流线轨迹追踪、流体运移计算和油气藏工程应用3个方面的突出进展。第一,指出流线追踪的根本在于速度场的逼近,从速度场逼近多项式、网格细化、特殊区域处理3个方面出发,评述在地质构造复杂的油气藏中提... 重点概述了近年来流线模拟计算在流线轨迹追踪、流体运移计算和油气藏工程应用3个方面的突出进展。第一,指出流线追踪的根本在于速度场的逼近,从速度场逼近多项式、网格细化、特殊区域处理3个方面出发,评述在地质构造复杂的油气藏中提高流线追踪精确性和计算效率的方法;第二,指出传统流线模拟方法在传质方程计算中的局限,评述其在可压缩流体、非牛顿流体等运移问题中的进展;第三,指出流线模拟的特色在于高效计算和流场识别,并介绍了其在油藏经营管理中的典型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藏经营管理 流线模拟 油藏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