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济阳坳陷陆相页岩油气藏组合缝网高导流压裂关键技术 被引量:6
1
作者 朱海燕 焦子曦 +3 位作者 刘惠民 周广清 王建东 张潦源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20-130,共11页
济阳坳陷页岩油气藏具有埋藏深、构造复杂、沉积相变化快、纹层发育、原油黏度高等复杂特征,采用常规缝网压裂技术时改造效果普遍不理想、压后产量低且衰减快,亟待攻关能形成与之相适应的长期高导流能力复杂缝网的压裂新技术。为此,基... 济阳坳陷页岩油气藏具有埋藏深、构造复杂、沉积相变化快、纹层发育、原油黏度高等复杂特征,采用常规缝网压裂技术时改造效果普遍不理想、压后产量低且衰减快,亟待攻关能形成与之相适应的长期高导流能力复杂缝网的压裂新技术。为此,基于地质工程一体化思路,开展了地质—工程双甜点评价、四级组合缝网构建、主裂缝脉冲加砂理论与技术研究,形成了组合缝网高导流压裂关键技术,并实现了规模应用。研究结果表明:①充分考虑页岩油气富集、可动性、页岩纹层发育情况等特征,建立了考虑“岩屑—岩心—井眼—储层”的“地质—工程”双甜点评价模型,井位布置、压裂层位及射孔位置优选更加精准;②构建了CO_(2)与酸液联合降低破裂压力,低黏度压裂液造复杂缝、高黏度压裂液促缝高的组合压裂液新模式,增加了压裂后缝网的复杂性;③形成了多层叠置储层压裂后的“大缝宽主裂缝+分支裂缝+自支撑裂缝+酸蚀蚓孔缝”四级组合缝网体系,提出了主裂缝脉冲加砂、分支裂缝连续加砂的高导流缝网加砂压裂新方法,提升了缝网的长期导流能力。结论认为,“双甜点布缝+CO_(2)与酸液降破促缝+压裂液变黏高黏+主裂缝脉冲加砂”的组合缝网高导流压裂关键技术,促进了济阳坳陷陆相页岩油气藏的高黏度原油经济高效开发,为类似地区页岩油气藏的改造提供了理论与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济阳坳陷 页岩油气藏 双甜点评价 四级组合缝网 脉冲加砂 CO_(2)压裂 高导流压裂 簇式支撑裂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增强页岩气开采及地质埋存的三维数值模拟 被引量:1
2
作者 赵鹏 朱海燕 张丰收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4-114,共11页
将CO_(2)注入页岩储层中,既可以提高气藏天然气采收率,又可以达到CO_(2)地质埋存的目的,是实现减少碳排放的有效途径之一。页岩储层非均质性强,将CO_(2)注入页岩储层后,储层纵向非均质性对于CO_(2)增强CH_(4)开采效果的影响机理研究还... 将CO_(2)注入页岩储层中,既可以提高气藏天然气采收率,又可以达到CO_(2)地质埋存的目的,是实现减少碳排放的有效途径之一。页岩储层非均质性强,将CO_(2)注入页岩储层后,储层纵向非均质性对于CO_(2)增强CH_(4)开采效果的影响机理研究还存在不足。为此以四川盆地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储层为对象,以考虑CO_(2)和CH_(4)竞争吸附的热—流—固多场耦合数值模拟方法为基础,建立了页岩非均质储层CO_(2)增强CH_(4)开采及地质埋存一体化三维数值模型,最后通过CO_(2)驱替CH_(4)室内实验结果验证该数值模拟方法的可靠性。研究结果表明:①当注入井所在层位保持不变时,随着开采井埋深增加,各小层内CH_(4)剩余量呈增加趋势,CO_(2)埋存量表现出逐渐减小的趋势;②当开采井所在层位保持不变时,各小层内CH_(4)的剩余量随注入井埋深的增加而减小,各小层内CO_(2)的埋存量随注采井纵向间距的增加而提高;③增加注采井纵向距离能够提高CH_(4)增产量和CO_(2)埋存量。结论认为,页岩对CO_(2)和CH_(4)有较强的竞争吸附特性,相关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热—流—固耦合过程,该基础理论模拟研究对注CO_(2)置换CH_(4)提高页岩气采收率并实现碳封存具有现实意义,且研究认识对今后相关技术的现场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增强页岩气开采 CO_(2)地质埋存 储层非均质性 热—流—固多场耦合三维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裂缝亚临界扩展理论的页岩吸水起裂微观力学机制
3
作者 杨斌 张浩 +4 位作者 杨建 李越 曾港彬 刘国庆 杨珊 《天然气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5-113,共9页
吸水起裂是页岩的典型特征,也是井壁失稳关键诱因和页岩气储层压裂后焖井制度的重要立足点,但现有理论尚难以解释页岩吸水慢速起裂扩展,而后趋于稳定或发展为快速失稳扩展的差异化现象。为揭示页岩吸水诱发裂缝扩展的微观力学机制,基于... 吸水起裂是页岩的典型特征,也是井壁失稳关键诱因和页岩气储层压裂后焖井制度的重要立足点,但现有理论尚难以解释页岩吸水慢速起裂扩展,而后趋于稳定或发展为快速失稳扩展的差异化现象。为揭示页岩吸水诱发裂缝扩展的微观力学机制,基于裂缝亚临界扩展理论,从Griffith能量平衡概念出发,测试计算了不考虑宏观地应力场时页岩吸水前后表面能大小,建立了毛细管力驱动裂缝亚临界扩展力学模型,并形成了页岩裂缝扩展分析图版。研究结果表明:①干燥页岩表面能平均为68.31 mJ/m^(2),吸水后页岩—水相界面能平均降低至4.62 mJ/m^(2),降幅与接触角呈显著的负相关性;②以0.1μm缝宽裂缝为例,毛细管力在裂缝尖端的机械能释放率为13.9 mJ/m^(2),能够克服吸水后裂缝的扩展阻力并诱发裂缝亚临界扩展;③毛细管力所产生的机械能释放率随缝宽增大而呈现先降低后快速升高的趋势,形成了类似“势阱”的区间,该区间的大小及缝宽分布范围决定了特定裂缝吸水后是否发生扩展,以及扩展后是趋于稳定还是演变为失稳破坏。结论认为,该认识有效揭示了裂缝发育特征、岩石—流体表/界面相互作用对页岩吸水起裂扩展的微观控制机理,对页岩地层井壁失稳预测、页岩气储层压裂后焖井致裂评估与排采制度优化等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 吸水起裂 表面自由能 亚临界扩展 毛细管力 机械能释放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中雷口坡组台地潟湖相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油气来源 被引量:4
4
作者 张本健 孙豪飞 +5 位作者 罗强 曾汇川 徐亮 李莉 霍飞 文华国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5-29,共15页
2020年底,CT1井在四川盆地中部地区(以下简称川中)中三叠统雷口坡组三段二亚段(以下简称雷三2亚段)泥质石灰岩和灰质泥岩段首次获得高产油气流。该套非常规储层夹杂于碳酸盐岩—膏盐岩沉积组合之中,岩性组合复杂、非均质性强,加之对其... 2020年底,CT1井在四川盆地中部地区(以下简称川中)中三叠统雷口坡组三段二亚段(以下简称雷三2亚段)泥质石灰岩和灰质泥岩段首次获得高产油气流。该套非常规储层夹杂于碳酸盐岩—膏盐岩沉积组合之中,岩性组合复杂、非均质性强,加之对其研究程度偏低,致使油气勘探开发过程中面临页岩“甜点”厘定难度大的问题。为了明确川中雷三2亚段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油气来源,在岩石学和沉积学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了页岩有机质丰度(TOC)、有机质类型、有机质成熟度(Ro)以及天然气组分、凝析油气轻烃组成、储层沥青生物标志化合物等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该区雷三2亚段烃源岩主要为一套成熟—高成熟演化阶段的泥页岩与泥质石灰岩,TOC介于0.11%~4.00%、平均值为0.88%,有机质类型主要为腐泥型—偏腐泥混合型,生烃潜力较好;②CT1井天然气主要为成熟—高成熟阶段的干酪根降解气,主要来自于雷三2亚段自身烃源岩;③CT1井雷三2亚段凝析油并非源于上覆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烃源岩,而是源于其自身烃源岩;④CT1井雷三2亚段天然气具有相对低的伽马蜡烷含量,显示较弱的还原环境。结论认为,该区雷三2亚段天然气具有自生自储的成藏特点,其来源主要为自身烃源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中部地区 中三叠统雷口坡组三段二亚段 页岩 烃源岩 生物标志化合物 油气来源 自生自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及周缘早寒武世龙王庙期岩相古地理特征与沉积模式
5
作者 张亚 张本健 +7 位作者 李勇 周刚 陈迪 梁金同 李成龙 蒋华川 龙虹宇 文华国 《天然气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36,共16页
四川盆地下寒武统龙王庙组是盆地油气勘探的重要层系,精细刻画其沉积特征及岩相古地理格局是进一步拓展盆地油气资源勘探的基础,也是建立盆地早期构造—沉积演化历史的关键。为此,利用四川盆地及周缘龙王庙组野外露头、盆内钻井以及地... 四川盆地下寒武统龙王庙组是盆地油气勘探的重要层系,精细刻画其沉积特征及岩相古地理格局是进一步拓展盆地油气资源勘探的基础,也是建立盆地早期构造—沉积演化历史的关键。为此,利用四川盆地及周缘龙王庙组野外露头、盆内钻井以及地震等资料,系统总结了龙王庙组的沉积相类型及其沉积特征,在此基础上,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恢复了四川盆地及周缘龙王庙组岩相古地理格局,建立了沉积模式,并最终明确了颗粒滩发育规律及控制机制。研究结果表明:①四川盆地及周缘龙王庙组一段为碳酸盐岩缓坡沉积体系,自西向东依次发育混积潮坪、浅水内缓坡、深水内缓坡、中缓坡、外缓坡和盆地等沉积相类型;②龙王庙组二段为碳酸盐岩弱镶边台地沉积体系,自西向东主要发育混积潮坪、局限台地、半局限台地、开阔台地、台地边缘、斜坡和盆地等沉积相类型;③龙王庙组颗粒滩体受控于古隆起、潟湖边缘和同沉积断裂3种控滩机制,其中膏质潟湖受华蓥山和齐岳山同沉积断裂控制;④龙王庙组沉积是一个由早期碳酸盐岩缓坡台地向晚期弱镶边台地演化的过程,晚期由同沉积断裂导致的生物礁丘快速建隆作用是控制该时期碳酸盐岩台地类型演化的关键。结论认为,四川盆地龙王庙组沉积演化新模式和3种控滩机制可为盆地深层—超深层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领域拓展和天然气规模增储上产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下寒武统龙王庙组 沉积相 岩相古地理 控滩机制 沉积模式 勘探方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中二叠统油气成藏模式与有利勘探区分布 被引量:2
6
作者 宋金民 刘树根 +15 位作者 李智武 张本健 邓宾 江青春 金鑫 孙玮 汪华 郭海洋 陈骁 王佳蕊 田小彬 张玺华 叶玥豪 杨迪 范建平 罗平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54-71,共18页
近年来,四川盆地中二叠统勘探成效显著,是目前勘探开发和研究的热点层位,但其成藏模式、成藏过程与有利勘探区分布尚不明晰。为此,在分析含海泡石层段沉积环境的基础上,修编了中二叠世岩相古地理图,阐述了通江—长寿凹陷控制下的源储配... 近年来,四川盆地中二叠统勘探成效显著,是目前勘探开发和研究的热点层位,但其成藏模式、成藏过程与有利勘探区分布尚不明晰。为此,在分析含海泡石层段沉积环境的基础上,修编了中二叠世岩相古地理图,阐述了通江—长寿凹陷控制下的源储配置及成藏模式,明确了中二叠统勘探有利区。研究结果表明:①受古特提斯洋扩张演化、勉略洋俯冲与峨眉大火成岩省构造热事件影响,四川盆地内部中二叠世形成通江—长寿克拉通内凹陷;②在栖霞期沉积时期,沉积相带呈现出北东向和北西向共存的特征,通江—长寿凹陷控制了台内北西向滩体的展布;③到了茅口组二期沉积时期,沉积相带展布主要受通江—长寿凹陷控制,呈现出北西—南东向展布,凹陷两侧边缘滩体发育;④通江—长寿凹陷的发育为中二叠统的源储配置提供了自生自储和旁生侧储两种源储组合新模式;⑤凹陷内海泡石沉积厚度大,大量有机质被吸附,在凉水环境下得到保存,形成优质烃源岩,在埋藏环境中,海泡石开始大量转化与溶解,形成大量有机质孔和黏土微孔,在凹陷内形成自生自储的配置关系,同时海泡石转化释放出的富镁离子的成岩水,通过侧向和垂向运移,将凹陷边缘滩白云石化,形成优质的白云岩储层,形成旁生侧储的配置关系。结论认为,通江—长寿凹陷控制着四川盆地中二叠统油气分布,中二叠统自生自储型非常规泥质灰岩气藏最有利勘探区主要分布在通江—长寿凹陷内,勘探面积约为24800 km^(2),旁生侧储型常规气藏的最有利勘探区主要分布在凹陷两侧边缘带,勘探面积约为47700 k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中二叠统 通江—长寿凹陷 成藏模式 含海泡石层段 有利勘探区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远源致密砂岩气成藏主控因素及成藏概率定量评价——以四川盆地西南部中侏罗统沙溪庙组气藏为例 被引量:2
7
作者 吕雪莹 李小刚 +6 位作者 王小娟 杨田 陈双玲 潘珂 杨鑫 朱德宇 杜璐露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22,共11页
四川盆地西南部(以下简称川西南部地区)中侏罗统沙溪庙组致密砂岩气藏属于远源次生气藏,不同构造天然气富集差异性大,成藏主控因素不清。为此,基于远源致密砂岩气成藏条件分析,对比了川西南部地区沙溪庙组7个含气构造的成藏差异性,明确... 四川盆地西南部(以下简称川西南部地区)中侏罗统沙溪庙组致密砂岩气藏属于远源次生气藏,不同构造天然气富集差异性大,成藏主控因素不清。为此,基于远源致密砂岩气成藏条件分析,对比了川西南部地区沙溪庙组7个含气构造的成藏差异性,明确了成藏主控因素,在综合考虑控制致密砂岩气成藏差异性的各类地质因素的基础上,建立了远源致密砂岩气成藏概率的定量评价方法,并预测了天府气田简阳区块沙溪庙组天然气储量丰度。研究结果表明:(1)川西南部地区沙溪庙组主要发育构造—岩性气藏,天然气均源自下伏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煤系烃源岩,不同含气构造在天然气组分、储层特征、输导保存条件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2)烃源岩排烃能力奠定了物质基础,断—盖配置决定了天然气富集层系,断—储耦合控制着天然气聚集效率,储层品质决定了天然气富集规模;(3)烃源岩排烃能力指数、源—储距离指数、储层物性指数、储层厚度指数、断—盖耦合类型指数及断—储配置类型指数可作为评价致密砂岩气成藏概率指标,提出的远源致密砂岩气成藏概率指数(HAI)可用于该地区远源致密砂岩气地质储量预测。结论认为,HAI与储量丰度具有很好的正相关关系,并预测了天府气田简阳区块的HAI值为0.53,沙溪庙组气藏的储量丰度为1.32×10^(8)m^(3)/km^(2),提出的天然气成藏定量评价方法准确度较高,为川西南部地区沙溪庙组天然气勘探开发指明了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源致密砂岩气 成藏主控因素 成藏概率指数 中侏罗统 沙溪庙组 四川盆地西南部 有利勘探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丰度致密砂岩天然气分布特征及充注过程半定量评价——以鄂尔多斯盆地定北地区上古生界为例 被引量:2
8
作者 张小菊 邓虎成 +6 位作者 伏美燕 王付斌 段博瀚 徐争启 雍洋 李泓运 卢涛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9-130,共12页
鄂尔多斯盆地致密砂岩气藏为天然气运移路径上的滞留气藏,气藏充注程度低、丰度低、产气量低、气水关系复杂,天然气是否有效充注、充注程度如何均不明确。为此,以鄂尔多斯盆地定北地区上古生界致密砂岩气藏为例,基于岩心、测井、地震、... 鄂尔多斯盆地致密砂岩气藏为天然气运移路径上的滞留气藏,气藏充注程度低、丰度低、产气量低、气水关系复杂,天然气是否有效充注、充注程度如何均不明确。为此,以鄂尔多斯盆地定北地区上古生界致密砂岩气藏为例,基于岩心、测井、地震、生产动态等资料,厘清了天然气分布特征,并综合烃源岩、砂体以及断裂分布空间组合关系,确定了天然气充注方式,再根据充注点、充注动力和阻力,确定了优势充注路径,最后开展了不同充注路径下的气水分布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上古生界致密砂岩气层主要为下二叠统太原组2段第2层(太2-2层)、第3层(太2-3层)与中二叠统下石盒子组1段,同时存在气层、气水同层以及水层,气水关系复杂,气井产量差异大,存在局部高产气井;(2)致密砂岩气藏天然气充注点可分为源储邻近充注点、近源充注点以及远源充注点3类,天然气充注方式可分为砂体源内充注、砂体叠置纵横扩散充注、储集体内断裂沟通跨砂体充注以及复合充注4类;(3)建立了天然气充注路径评价参数充注动力(P_(M))和充注阻力(P_(D)),P_(M)越小,充注动力越强,P_(D)越小,充注阻力越小,P_(M)大且P_(D)小,则充注动力损失小,从充注点到井点的充注动力最强、阻力最小,为天然气优势充注路径;(4)确定了4大类11小类气水分布类型和4类充注方式下气水分布规律,其中研究区西部源内充注、近源充注、断砂有利配置充注均可形成较高丰度的天然气富集,东西部远源充注和断砂较有利配置充注可形成较低丰度的天然气富集。结论认为,该研究成果不仅可以为该区目的层寻找充注程度更高的天然气富集区提供依据,也能够在低丰度气藏区的天然气充注优势区进行有效评价,较传统方法更加精细,更适合单个气藏的精细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定北地区 上古生界 太原组 下石盒子组 低丰度气藏 天然气充注 半定量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东南部下奥陶统桐梓组白云岩储层特征与成因机制
9
作者 李文杰 施泽进 +6 位作者 胡东风 田亚铭 王勇 王沧 肖海龙 陈钰桦 谭谦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34-49,共16页
四川盆地东南部下奥陶统桐梓组白云岩具备良好的油气成藏条件,但其储层特征、成因机制及发育规模尚不明晰。为此,基于野外露头调查,通过薄片观察、阴极发光、扫描电镜与物性分析,研究了四川盆地东南部桐梓组白云岩储集岩类型、储集空间... 四川盆地东南部下奥陶统桐梓组白云岩具备良好的油气成藏条件,但其储层特征、成因机制及发育规模尚不明晰。为此,基于野外露头调查,通过薄片观察、阴极发光、扫描电镜与物性分析,研究了四川盆地东南部桐梓组白云岩储集岩类型、储集空间发育特征,并结合白云石有序度、碳/氧/锶同位素与稀土元素等地球化学资料,探讨了白云岩储层成因机制与主控因素,最后建立了该套白云岩储层的发育模式。研究结果表明:①桐梓组白云岩储集岩类型多样,以鲕粒白云岩、似球粒白云岩和粉细晶白云岩的储集性能最优,其次为粉晶白云岩,而泥晶白云岩和砂屑白云岩较差。②晶间(溶)孔、粒间(溶)孔、粒内溶孔与溶蚀孔洞是桐梓组白云岩的主要储集空间类型。③局限台地浅滩和潮坪沉积是桐梓组白云岩储层形成的基础,同生—准同生期溶蚀作用是形成储集空间的关键机制,其对规模性储层的发育起到决定性作用;同生—准同生期白云石化作用与埋藏期烃类充注是规模性储层得以保存的关键因素,埋藏胶结作用是储层被破坏的最主要原因。④在同生—准同生期溶蚀改造和白云石化的前提下,经历较弱的埋藏胶结作用之后随即发生烃类充注,是该区桐梓组白云岩储层发育的最有利模式。结论认为,四川盆地东南部桐梓组白云岩具备形成规模储层的条件,其中局限台地浅滩和潮坪亚相白云岩是下一步天然气勘探的首选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东南部 下奥陶统桐梓组 白云岩 储层特征 成因机制 同生—准同生期溶蚀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西车排子凸起下石炭统地层划分及潜力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卞保力 胡修权 +2 位作者 王学勇 刘海磊 程锦翔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9-60,共12页
利用野外露头、地震及最新钻测井资料,对车排子凸起下石炭统地层进行细分,并开展勘探潜力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车排子凸起下石炭统地层三分特征明显,自下而上依次发育太勒古拉组火山岩、包古图组火山岩与沉积岩互层及希贝库拉斯组沉积岩,... 利用野外露头、地震及最新钻测井资料,对车排子凸起下石炭统地层进行细分,并开展勘探潜力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车排子凸起下石炭统地层三分特征明显,自下而上依次发育太勒古拉组火山岩、包古图组火山岩与沉积岩互层及希贝库拉斯组沉积岩,3套地层在岩性特征、测井响应及地震反射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平面上,太勒古拉组全区分布,南北向凹隆相间,包古图组和希贝库拉斯组呈南北向展布,向东向西削蚀尖灭。总体上,火山岩储层总体优于砂砾岩储层,火山角砾岩物性好于安山岩。太勒古拉组爆发相和中基性溢流相是储层发育的优势岩相,尤其东南部爆发相发育区,位于中等磁力异常范围,分布广,勘探潜力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排子凸起 下石炭统 地层划分 火山岩相 勘探潜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南筇竹寺组页岩储层孔隙连通及油气充注特征
11
作者 史洪亮 邓明全 +2 位作者 周桦 何建华 徐浩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6期74-90,共17页
川南筇竹寺组页岩气资源丰富,勘探潜力巨大,但储层孔隙连通性及油气充注特征尚不清晰。基于高压压汞、低温N_(2)吸附和FIB-SEM实验表征研究区筇竹寺组页岩孔隙结构及连通性特征,并结合生烃动力学模拟分析资阳-井研地区的油气充注能力。... 川南筇竹寺组页岩气资源丰富,勘探潜力巨大,但储层孔隙连通性及油气充注特征尚不清晰。基于高压压汞、低温N_(2)吸附和FIB-SEM实验表征研究区筇竹寺组页岩孔隙结构及连通性特征,并结合生烃动力学模拟分析资阳-井研地区的油气充注能力。研究表明:1)井研地区筇竹寺组富有机质页岩层孔隙连通性较差,孔隙连通率为32.8%,但具有较大的生烃压力,达48.50 MPa,而粉砂质页岩层孔隙连通性好,孔隙连通率为55.7%,生烃压力为31.60 MPa;2)资阳地区筇竹寺组页岩生烃压力为井研的1.3~1.9倍,最高达62.80 MPa,流体包裹体测试表现出60.00 MPa的成藏压力,与之相符合;3)通过油气充注动力学模拟得出,生烃前中期槽内(资阳地区)油气增压明显,最高达56.50 MPa,向斜坡区(井研地区)发生运移;生烃后期页岩埋深增大,储层致密化,充注阻力增加,充注动力无法突破阻力,井研地区为原地有机质裂解供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隙连通性 油气充注 生烃增压 筇竹寺组 井研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页岩气勘探新领域:四川盆地开江—梁平海槽二叠系海相页岩气勘探突破及展望 被引量:18
12
作者 杨雨 汪华 +9 位作者 谢继容 孙豪飞 张本健 明盈 赵容容 叶玥豪 徐亮 戴鑫 刘佳 陈丽清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9-27,共9页
近期,中国石油部署于四川盆地东部地区(下文简称川东地区)的风险探井——大页1H井,经测试在二叠系吴家坪组三段深水陆棚相页岩测试获32.06×10^(4)m^(3)/d的高产工业气流,开辟了页岩气勘探开发新领域。为了进一步明确四川盆地二叠... 近期,中国石油部署于四川盆地东部地区(下文简称川东地区)的风险探井——大页1H井,经测试在二叠系吴家坪组三段深水陆棚相页岩测试获32.06×10^(4)m^(3)/d的高产工业气流,开辟了页岩气勘探开发新领域。为了进一步明确四川盆地二叠系海相页岩气的勘探方向和资源潜力,基于大页1H井钻录试井资料,以开江—梁平海槽内二叠系吴家坪组海相页岩为研究对象,开展了有机地球化学、储层特征、脆性矿物含量和含气性等含油气地质条件研究,指出了该新领域页岩气的勘探开发前景。研究结果表明:①开江—梁平海槽在吴家坪组沉积时期为深水陆棚相沉积环境,槽内沉积了一定厚度、分布稳定的富有机质(TOC>2%)页岩;②吴家坪组具有良好的页岩气富集成藏地质条件,其中吴家坪组三段(下文简称吴三段)最佳,大页1H井吴三段有机碳含量平均值高达9.83%,有机质内部发育不同程度的有机质孔,孔隙发育,平均孔隙度6.40%,为优质储层;③大页1H井吴三段页岩平均脆性指数达85%,可压裂性好,平均含气量高达10.39 m^(3)/t,页岩总含气量高;④川东地区吴家坪组海相页岩具有良好的页岩气勘探开发潜力,其中吴家坪组埋深4500 m以浅面积超过1400 km^(2),估算地质资源量约4500×10^(8)m^(3),可供勘探区内吴家坪组埋深5000 m以浅面积超过2880 km^(2)。结论认为,大页1H井的突破开启了四川盆地开江—梁平海槽二叠系海相页岩气规模增储上产的新篇章,进一步拓展了四川盆地页岩气的工作对象,对夯实四川盆地天然气资源基础和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开江—梁平海槽 二叠系 吴家坪组 大页1H井 页岩气 勘探突破 前景展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源”控制的窄河道致密砂岩气富集高产模式——以四川盆地金秋气田中侏罗统沙溪庙组为例 被引量:7
13
作者 张小菊 邓虎成 +8 位作者 徐争启 朱德宇 段博瀚 王小娟 伏美燕 李傥 凌灿 马自立 雍洋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34-46,共13页
四川盆地中部金秋气田中侏罗统沙溪庙组致密砂岩气资源潜力大,但该区致密砂岩气高效勘探开发面临着诸多技术难题,亟须开展致密砂岩气富集高产主控因素及模式研究,进而明确该区天然气富集高产规律,为有利区优选和高产井部署提供理论依据... 四川盆地中部金秋气田中侏罗统沙溪庙组致密砂岩气资源潜力大,但该区致密砂岩气高效勘探开发面临着诸多技术难题,亟须开展致密砂岩气富集高产主控因素及模式研究,进而明确该区天然气富集高产规律,为有利区优选和高产井部署提供理论依据。为此,以金秋气田沙溪庙组二段一亚段(以下简称沙二1亚段)窄河道砂岩为研究对象,利用钻井岩心、测井、地震及生产动态资料等,厘清了天然气分布特征,明确了天然气富集高产主控因素,构建了“双源”控制的窄河道致密砂岩气藏富集高产模式。研究结果表明:①不同砂组不同河道段含气性差异大,高产井主要分布于6号砂组JQ5H井区东北部、ZQ1井区东南部,8号砂组QL16井区中南部及东部、JQ8井区中西部、JQ5H井区西北部,9号砂组ZQ1井区东南部。②沙二1亚段天然气富集高产受控于优越的烃源岩条件、优质储层的发育程度和高效输导体系。③在优越的烃源岩条件下,砂体连通性好且发育有利的断—砂“V”字形组合砂体的天然气充注动力强、充注阻力小,天然气充注程度较高,易形成天然气富集高产区。④东部的JQ5H井区和ZQ1井区,与角1号断裂“V”字形对接的连通砂体内Ⅰ、Ⅱ类储层占比高的河道段为天然气富集区;以须家河组为主要气源的西部QL16井区和JQ8井区,高产井分布在西南部河道砂体连通性最好的8号砂组,自西南向东北压力损失小且持续保持好,为天然气富集区。结论认为,“双源”控制的窄河道致密砂岩气藏富集高产模式揭示了四川盆地金秋气田沙溪庙组致密砂岩气富集高产规律,支撑了该区致密砂岩气高效勘探开发,并为相似地质条件下的气田的勘探开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金秋气田 中侏罗统 沙溪庙组 致密砂岩气藏 富集高产主控因素 高产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