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四川盆地震旦系灯影组油气四中心耦合成藏过程 被引量:43
1
作者 刘树根 秦川 +5 位作者 孙玮 王国芝 徐国盛 袁海锋 张长俊 张志敬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879-888,共10页
四川盆地元古界震旦系灯影组,时代老、埋藏深,天然气藏形成经历了生气中心(古油藏和未成藏石油的富集区)-储气中心(古气藏和未成藏天然气及水溶气的富集区)-保气中心(现今气藏和未成藏天然气及水溶气的富集区)的变换过程。生气中心是储... 四川盆地元古界震旦系灯影组,时代老、埋藏深,天然气藏形成经历了生气中心(古油藏和未成藏石油的富集区)-储气中心(古气藏和未成藏天然气及水溶气的富集区)-保气中心(现今气藏和未成藏天然气及水溶气的富集区)的变换过程。生气中心是储气中心的主要"气源"、储气中心是现今保气中心的主要"气源"。生气中心的形成受控于烃源岩所在部位的生烃中心(烃源灶)。震旦系灯影组天然气藏的形成是在多期构造作用控制下由油气的四中心(生烃中心、生气中心、储气中心和保气中心)的耦合关系决定的。油气能否成藏和保存下来的关键取决于烃源是否丰富和保存条件是否较佳,即具有源盖联合控烃控藏的特征。生烃中心受控于盆地的原型格局,形成后其空间位置即无变动性;而其余三中心受构造作用的控制而变动性较易和较大。因此,"三中心"(生气中心、储气中心和保气中心)在空间上的分布关系,决定了油气的最终分布。威远-资阳震旦系灯影组气田的成藏过程是典型的储气中心和保气中心短距离(30km)移位的耦合关系;川东南丁山-林滩场震旦系灯影组古油气藏的形成及破坏过程是典型的缺乏保气中心的耦合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藏 成藏过程 震旦系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碳酸盐风暴岩发育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43
2
作者 宋金民 杨迪 +1 位作者 李朋威 罗平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589-600,共12页
碳酸盐风暴岩具有重要的古地理和古构造意义,20世纪60-70年代以来,国内外学者就一直对其进行着研究。对比国内外风暴岩研究历程,系统总结近30年来我国碳酸盐风暴岩的研究成果,并归纳风暴岩研究的几点地质意义。我国碳酸盐风暴岩分布在2... 碳酸盐风暴岩具有重要的古地理和古构造意义,20世纪60-70年代以来,国内外学者就一直对其进行着研究。对比国内外风暴岩研究历程,系统总结近30年来我国碳酸盐风暴岩的研究成果,并归纳风暴岩研究的几点地质意义。我国碳酸盐风暴岩分布在20个省和3个直辖市,层位上分布在中元古界到三叠系,呈现出双峰式分布特征。完整的风暴岩沉积序列从下到上主要有:A—侵蚀底面及砾屑段;B—粒序段;C—平行纹层段;D—丘状纹层段;E1—远源风暴浊流;E2—水平层理泥岩、泥晶灰岩段,其中A段和D段为风暴岩沉积最明显、最有力的证据。结合风暴岩的分布与古地史演化特征,发现古地理环境控制了风暴岩的分布。在此基础上,总结我国碳酸盐风暴岩沉积模式,并阐述我国碳酸盐风暴岩的古纬度与古板块演化意义、古地理意义、地质等时意义和油气矿产意义,以期对碳酸盐风暴岩的研究有所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 风暴岩 发育特征 沉积序列 沉积模式 地质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龙门山区甘溪石沟里泥盆系养马坝组风暴沉积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1
3
作者 张昊 李凤杰 +2 位作者 沈凡 陈政安 倪子尧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41-450,共10页
通过对四川盆地龙门山区甘溪石沟里剖面实测,建立了石沟里剖面泥盆系养马坝组风暴沉积的识别标志,进而对其风暴岩进行了系统研究。石沟里养马坝组风暴沉积的重要标志包括冲刷面、渠模等风暴侵蚀构造和粒序层理、平行层理、丘状交错层理... 通过对四川盆地龙门山区甘溪石沟里剖面实测,建立了石沟里剖面泥盆系养马坝组风暴沉积的识别标志,进而对其风暴岩进行了系统研究。石沟里养马坝组风暴沉积的重要标志包括冲刷面、渠模等风暴侵蚀构造和粒序层理、平行层理、丘状交错层理等风暴浪构造。该区养马坝组发育了6种类型的风暴沉积单元组成序列,据此建立了完整的风暴序列模式,由粒序层理段(Sa)、平行层理段(Sb)、丘状交错层理段(Sc)、波状层理段(Sd)和泥岩段(Se)组成,底部常发育冲刷面和渠模构造。龙门山区甘溪石沟里养马坝组风暴沉积可分为近源风暴和远源风暴2种类型,依据风暴沉积的剖面结构类型和沉积构造特点,建立了该区风暴沉积序列的分布模式。龙门山区甘溪石沟里养马坝组发育的风暴沉积是该区混合沉积发育、抑制生物礁发育的重要控制因素,对于该区古地理重建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暴沉积 沉积序列 沉积模式 养马坝组 泥盆系 龙门山区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淡水成岩体系下长石溶蚀的对比实验 被引量:7
4
作者 徐梅桂 张哨楠 +3 位作者 伏美燕 范筱聪 万友利 白晓亮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925-933,共9页
在相同温度、压力(25℃,101325kPa)条件下,通过对不同淡水成岩体系下长石溶蚀的对比实验来探讨大气水-砂岩的相互作用,实验证实了大气水对铝硅酸盐矿物确实存在淋滤作用,可以形成次生溶孔。该实验分别模拟了含泥开放体系、无泥开放体系... 在相同温度、压力(25℃,101325kPa)条件下,通过对不同淡水成岩体系下长石溶蚀的对比实验来探讨大气水-砂岩的相互作用,实验证实了大气水对铝硅酸盐矿物确实存在淋滤作用,可以形成次生溶孔。该实验分别模拟了含泥开放体系、无泥开放体系和无泥封闭体系等3种不同成岩体系下的天然淡水对长石的溶蚀。反应后检测溶液中的Al3+,Si4+,Ca2+,K+,HCO3-等离子浓度的变化及不同体系下的钾长石和石英颗粒的扫描电镜(SEM)观察结果表明:长石在3种体系内均有不同程度的溶蚀,并且溶蚀的程度表现为,含泥开放体系>无泥开放体系>无泥封闭体系。无泥开放体系和无泥封闭体系下长石发生溶蚀的同时,也观察到石英的微溶蚀。在这3种成岩体系下,长石溶蚀程度与有机质含量、pH值有相关性,在开放体系中长石溶蚀较封闭体系更加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石 溶蚀 扫描电镜 次生孔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酸盐岩储层不同酸液体系酸岩反应动力学实验研究 被引量:16
5
作者 李莹 卢渊 +3 位作者 伊向艺 吴元琴 施硕 田明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3期9010-9013,共4页
酸岩反应动力学实验研究是酸压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验结果为酸压设计的优化和酸液体系的优选提供准确参数和依据。利用旋转圆盘试验仪测试了碳酸盐岩储层与普通酸、稠化酸、交联酸的酸岩反应动力学方程,以及普通酸、稠化酸的反应活... 酸岩反应动力学实验研究是酸压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验结果为酸压设计的优化和酸液体系的优选提供准确参数和依据。利用旋转圆盘试验仪测试了碳酸盐岩储层与普通酸、稠化酸、交联酸的酸岩反应动力学方程,以及普通酸、稠化酸的反应活化能和H+有效传质系数,并且总结了面容比对反应速率的影响,为后期酸压施工设计提供了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储层 交联酸 酸岩反应动力学 旋转岩盘试验仪 面容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孔低渗注水开发碳酸盐岩油藏垂向非均质特征 被引量:1
6
作者 谢润成 周文 王辛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2010年第2期24-26,34,共4页
储层非均质性是影响剩余油分布及开发效果的重要因素,是油气藏开发方案调整与制订的重要地质依据。以DL油田USH层碳酸盐岩油藏为例,评价了储层垂向非均质及平面非均质。研究表明,区内隔层较发育,为致密隔层,电性特征表现为低伽马、低声... 储层非均质性是影响剩余油分布及开发效果的重要因素,是油气藏开发方案调整与制订的重要地质依据。以DL油田USH层碳酸盐岩油藏为例,评价了储层垂向非均质及平面非均质。研究表明,区内隔层较发育,为致密隔层,电性特征表现为低伽马、低声波、低中子、高密度、较高电阻率,在有效地层分布范围内,隔层分布连片,纵向上对流体渗流有一定的阻隔作用。研究区主力油层孔隙度均一,平面上局部存在低渗带,总体上基质部分的非均质性不强;考虑断层共生裂缝,地层渗透率变化较大,表现出比较强的非均质性。研究结果对油藏水平井注水开发调整具有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孔低渗油藏 碳酸盐岩 垂向非均质 隔层 评价 DL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储层中黄铁矿特征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16
7
作者 蒋柯 周文 +5 位作者 邓乃尔 张昊天 徐浩 赵欣 易婷 杨璠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50-64,共15页
黄铁矿是页岩储层中含量最多的重矿物,其质量分数普遍在1%~4%之间。为了研究海相页岩储层中黄铁矿与沉积环境、有机质的关系,采用野外剖面、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等手段在宏观和微观尺度下进行黄铁矿类型及特征研究。黄铁矿的主... 黄铁矿是页岩储层中含量最多的重矿物,其质量分数普遍在1%~4%之间。为了研究海相页岩储层中黄铁矿与沉积环境、有机质的关系,采用野外剖面、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等手段在宏观和微观尺度下进行黄铁矿类型及特征研究。黄铁矿的主要产状类型有黄铁矿结核、黄铁矿条带、草莓状和立方体黄铁矿及其集合体、几丁虫状黄铁矿及其集合体等生物交代黄铁矿,在野外剖面中还存在黄铁矿条带和结核伴生、黄铁矿与方解石沿裂缝充填、黄铁矿结核内部存在裂隙等现象。对扫描电镜下草莓状黄铁矿和立方体黄铁矿的粒径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四川盆地海相页岩储层中草莓状黄铁矿直径与其单晶直径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草莓状黄铁矿平均粒径集中在2.5710~6.2393μm,草莓状黄铁矿单晶平均粒径分布在0.3188~0.7037μm,而图像分析显示黄铁矿粒径集中在2~6μm。五峰组-龙马溪组下段页岩储层草莓状黄铁矿平均粒径分布稳定,平均值为4.8309μm,沉积水体环境为硫化和次氧化环境;而草莓状黄铁矿与有机质含量存在正相关关系。页岩中与黄铁矿相关的孔隙类型主要有草莓状黄铁矿单晶间的有机质孔、晶间孔及黄铁矿与周围有机质之间的孔隙,有机质孔隙较小,但有利于储层中天然气吸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海相页岩 五峰组-龙马溪组 黄铁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三叠系陆相砂岩中自生绿泥石的形成机制及其与储层孔隙保存的关系 被引量:331
8
作者 黄思静 谢连文 +3 位作者 张萌 武文慧 沈立成 刘洁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73-281,共9页
研究了中国三叠系陆相砂岩中自生绿泥石的产状、成因及其与储层发育的关系,证明了以孔隙环边衬里方式产出的绿泥石是深埋地层中孔隙保存的重要机制,环边绿泥石的沉淀及其在成岩过程中的再生长不仅提高了岩石的机械强度和抗压实能力,还... 研究了中国三叠系陆相砂岩中自生绿泥石的产状、成因及其与储层发育的关系,证明了以孔隙环边衬里方式产出的绿泥石是深埋地层中孔隙保存的重要机制,环边绿泥石的沉淀及其在成岩过程中的再生长不仅提高了岩石的机械强度和抗压实能力,还降低了自生石英在碎屑颗粒上的成核数量并抑制石英的次生加大,从而使砂岩中的原生和次生孔隙得以保存。砂岩中自生绿泥石的成因还表明这种产状的绿泥石是三角洲前缘推进的良好标志,同时也说明中国中新生代的湖泊可能并不是真正的淡水湖泊,它们或多或少具有一定的盐度,其对海源流体具有继承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叠系 陆相砂岩 自生绿泥石 孔隙保存机制 三角洲相 鄂尔多斯盆地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酸盐成岩作用研究现状与前瞻 被引量:63
9
作者 黄思静 张雪花 +2 位作者 刘丽红 郇金来 黄可可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219-231,共13页
碳酸盐成岩作用是沉积学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与之有关的研究成果会直接影响人们对碳酸盐油气储层形成机制和层控矿床形成机制的理解。近年来,碳酸盐成岩作用在多个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实验室沉淀白... 碳酸盐成岩作用是沉积学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与之有关的研究成果会直接影响人们对碳酸盐油气储层形成机制和层控矿床形成机制的理解。近年来,碳酸盐成岩作用在多个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实验室沉淀白云石获得成功:人们模拟海水(泻湖)条件下的细菌硫酸盐还原环境,在常温下沉淀出具有序反射的白云石。(2)热液白云化作为新的主流模式成为关注的热点:人们已认识到热液白云岩储层、沉积-喷流型铅锌矿床和Mississippi河谷型铅锌矿床具有共同的形成机制,它们均受构造(伸展、走滑构造)和热流体流动的强烈控制。(3)深埋藏条件下封闭系统的白云化作用受到关注:一些对油气储集空间和层控矿床有较大意义的白云化作用主要是在相对封闭条件下发生的,在对岩石储集空间的变化的贡献上以及在相应的地球化学指标上不同于开放条件下的白云化作用。(4)混合水白云化模式受到质疑:人们重新研究了作为混合水白云化典型地点的美国威斯康星弧碳酸盐的成岩作用,根据流体包裹体分析、阴极发光分析、偏光显微镜观察及稳定同位素分析等方法并结合有机物成熟度的数据,得出威斯康星弧与白云化有关的水-岩相互作用是由与温度升高有关的浓卤水导致的,白云化作用是热水成岩作用的结果。(5)淡水环境的成岩机制受到挑战:新近研究证明,大范围的低位体系域中可以没有具化学活性的淡水透镜体,海水环境同样可以产生成熟的石灰岩,细菌硫酸盐还原作用可以引起海水对碳酸盐的不饱和。(6)锶同位素在海相碳酸盐研究中的广泛应用:由于锶同位素不像氧、碳同位素那样因温度、压力和微生物作用而分馏,矿物可直接反映流体的同位素组成,地质历史中海水锶同位素组成也具有独特的长期变化趋势,这使得海相碳酸盐的锶同位素组成在沉积期后流体示踪中得到广泛应用。(7)硫酸盐还原作用对碳酸盐成岩作用的影响受到重视:如BSR和TSR可减小SO42-对白云石沉淀(或白云化)的动力学屏障,其产物H2S和CO2可在不同条件下对碳酸盐储层产生影响,BSR和TSR可提高成岩流体锶含量,甚至在形成天青石矿床中也具极大的潜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成岩作用 白云岩成因 成岩环境 锶同位素示踪 硫酸盐还原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叠合盆地西部中北段深层-超深层海相大型气田形成条件分析 被引量:26
10
作者 孙玮 刘树根 +5 位作者 曹俊兴 邓宾 宋金民 王国芝 袁月 王浩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171-1188,共18页
绵阳-长宁拉张槽的发现,大大地提升了四川叠合盆地西部深层-超深层海相层系的油气勘探前景。本文利用钻井、地震和野外露头资料和前人研究成果系统分析川西深层-超深层油气地质条件和目前发现的雷口坡组气藏的成藏过程。结果表明,四川... 绵阳-长宁拉张槽的发现,大大地提升了四川叠合盆地西部深层-超深层海相层系的油气勘探前景。本文利用钻井、地震和野外露头资料和前人研究成果系统分析川西深层-超深层油气地质条件和目前发现的雷口坡组气藏的成藏过程。结果表明,四川叠合盆地西部深层-超深层海相层系有以下寒武统为主的多源供烃系统,多时代(震旦系灯影组白云岩,二叠系白云岩和礁滩体,三叠系雷口坡组微生物岩和颗粒白云岩等)储集层叠合,致密碳酸盐岩、巨厚陆相泥质岩和中下三叠统膏盐岩多级封盖,以断裂(及不整合面)和优质储层构成的立体输导网络等,使得深层-超深层海相层系具备形成大气田的基本条件,是原生气藏和次生气藏共存的天然气富集区。近年来,川西发现的中三叠统雷口坡组四段气藏,其可能成藏过程为生烃中心(下寒武统烃源岩等)→生气中心(灯影组和二叠系古油藏等)→储气中心(灯影组和二叠系古气藏等)→保气中心(雷口坡组次生气藏)。这揭示其深层-超深层既可能还存在着符合四中心耦合成藏的原生气藏,也可能发育着次生气藏,极有可能发现新的大气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深层-超深层 碳酸盐岩 大气田 海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新生代海水锶同位素演化和古海洋事件 被引量:41
11
作者 黄思静 吴素娟 +2 位作者 孙治雷 裴昌蓉 胡作维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33-141,共9页
中新生代是地质历史中海水锶同位素组成变化最大的时期。晚白垩世以来海水N(87 Sr)/N(86Sr)值的持续上升与全球海平面的持续下降有关。喜马拉雅造山运动造成了40 Ma以来N(87 Sr)/N(86 Sr)值上升速度的显著加快;侏罗纪—早白垩世海水锶... 中新生代是地质历史中海水锶同位素组成变化最大的时期。晚白垩世以来海水N(87 Sr)/N(86Sr)值的持续上升与全球海平面的持续下降有关。喜马拉雅造山运动造成了40 Ma以来N(87 Sr)/N(86 Sr)值上升速度的显著加快;侏罗纪—早白垩世海水锶同位素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受泛大陆的解体控制,该地质事件使侏罗纪—早白垩世海水锶同位素总体上呈降低趋势;二叠/三叠纪界线的生物绝灭事件及界线后三叠纪初期的生态萧条控制了晚二叠世—早三叠世海水的锶同位素组成,早三叠世在全球海平面上升的背景下反而出现了锶同位素比值的急剧上升,单位时间的上升幅度居显生宙之首。与二叠/三叠纪界线生物绝灭有关的全球大陆植被的缺乏和风化速率加快是其主要控制因素;发生于中生代的海相红层事件记录了海水锶同位素比值的上升,显示风化作用的加剧可能诱发海相红层;但晚白垩世的大洋红层对应着全球海平面下降,其成因还与在全球变冷的背景下,温度较低且富氧的大洋表层水以及从两极向赤道方向运动的低温富氧海水与大洋深层水交换并造成大洋底层水富氧和沉积物的氧化有关。中生代的三次大洋缺氧事件均发生在锶同位素下降的时间间隔中,这与洋中脊洋壳生产和有关热液活动的增加有关,洋壳生产的增加导致了CO2 排气作用的增强和全球变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水锶同位素组成 古海洋事件 中生代 新生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高桥构造平缓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岩溶古地貌特征与储层分布 被引量:40
12
作者 张银德 周文 +3 位作者 邓昆 王彩丽 王勇 蒙晓灵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757-767,共11页
鄂尔多斯盆地高桥地区构造平缓,奥陶系顶部碳酸盐岩岩溶古地貌以岩溶潜台发育,而岩溶高地和岩溶斜坡发育局限为特征,岩溶斜坡区和岩溶潜台的东部沟槽区为储层发育区。本文综合利用大量岩心、薄片资料观察、物性实验数据和钻井、测井、... 鄂尔多斯盆地高桥地区构造平缓,奥陶系顶部碳酸盐岩岩溶古地貌以岩溶潜台发育,而岩溶高地和岩溶斜坡发育局限为特征,岩溶斜坡区和岩溶潜台的东部沟槽区为储层发育区。本文综合利用大量岩心、薄片资料观察、物性实验数据和钻井、测井、地震等资料对高桥地区马家沟组顶的古岩溶识别标志进行了分析,恢复了岩溶古地貌,对岩溶古地貌类型(单元)进行了划分并分析其与储层的关系。高桥地区地层学标志,岩石学标志,矿物学标志,古岩溶发育的形迹说明奥陶系马家沟顶存在沉积间断、古岩溶作用已经是不容置疑的事实;按古风化壳出露层位,结合地震相追踪成果,落实沟槽分布,编制该区前石炭纪古地质图,运用古地质图法、印模法和残厚法恢复高桥岩溶古地貌,编制出岩溶古地貌图。根据岩溶古地貌,按岩溶单元划分为岩溶高地、岩溶斜坡和岩溶潜台三个二级地貌(类型)单元,岩溶高地可进一步分为岩溶台地、溶洼(洼地)2种三级微地貌类型。岩溶潜台进一步可划分为岩溶台地、溶洼、溶丘(残丘)、沟槽4种三级微地貌类型。高桥处于构造平缓地区,岩溶高地、岩溶斜坡区发育局限,大范围为岩溶潜台区且潜台区东侧沟槽(主沟槽、次沟槽)比较发育。岩溶高地整体储集性较东部岩溶斜坡区及岩溶潜台区差。岩溶斜坡区发育两套岩溶系统,储层条件相对较好,成藏要素配套较好,是下一步勘探开发的有利区域之一。岩溶潜台区总体岩溶作用减弱,储层发育程度变弱,东部沟槽区,因沟槽的存在,加强了垂向岩溶作用深度,间接增加侧向溶蚀作用,岩溶作用变好,储层发育程度增加,加上裂缝的影响,可以形成相对较好的储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古地貌 岩石学标志 岩溶潜台 地貌单元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伊拉克艾哈代布油田白垩系生物铸模孔及体腔孔发育的灰岩储层特征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39
13
作者 周文 郭睿 +4 位作者 伏美燕 陈文玲 赵丽敏 黄婷婷 谢润成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813-821,共9页
伊拉克地区艾哈代布油田白垩系(含)生物灰岩的生物铸模孔和体腔孔普遍发育,是主要的储集空间。本文综合利用铸体薄片观察、物性实验数据和压汞曲线等资料对该类储层的特征和成因进行分析。生物铸模孔以绿藻铸模孔为主,常发育在生物碎屑... 伊拉克地区艾哈代布油田白垩系(含)生物灰岩的生物铸模孔和体腔孔普遍发育,是主要的储集空间。本文综合利用铸体薄片观察、物性实验数据和压汞曲线等资料对该类储层的特征和成因进行分析。生物铸模孔以绿藻铸模孔为主,常发育在生物碎屑滩和藻屑滩中;发育的体腔孔主要为底栖有孔虫和浮游有孔虫体腔孔,在滩间凹地及台坪中常见。研究区灰岩储层的平均孔隙度在20%~25%,为中高孔储层,渗透率与孔隙结构和孔隙组合类型密切相关。生物铸模孔和晶间微孔组合储层的孔隙结构相对较好,平均渗透率约在2×10-3~10×10-3μm2之间,为中高孔-中低渗储层;体腔孔和晶间微孔组合储层的孔隙结构相对较差,平均渗透率小于2×10-3μm2,属于中高孔低渗储层。生物铸模孔及体腔孔灰岩储层的发育受控于沉积环境和同生期溶蚀作用。藻屑滩沉积在较局限的环境,因同生期的暴露溶蚀作用,发育铸模孔。滩间凹地、台坪等相对静水环境沉积物中有孔虫含量较高,原生的有孔虫体腔孔发育。由于这两类孔隙分布相对"孤立",主要靠晶间隙连通,形成了储层的中高孔和低渗透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铸模孔及体腔孔 孔隙成因 白垩系 艾哈代布油田 伊拉克中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层序底界面的物质表现形式——以中国南方海相震旦系—中三叠统为例 被引量:16
14
作者 田景春 陈洪德 +2 位作者 覃建雄 侯明才 赵俊兴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675-682,共8页
众所周知 ,在层序地层学研究中最关键的是层序划分 ,而层序划分的关键是有关界面的识别 ,可用于确定层序的界面包括层序的底界面 ,初始海泛面和最大海泛面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层序底界面的识别 ,这是层序划分的基础和前提。以中国南方海... 众所周知 ,在层序地层学研究中最关键的是层序划分 ,而层序划分的关键是有关界面的识别 ,可用于确定层序的界面包括层序的底界面 ,初始海泛面和最大海泛面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层序底界面的识别 ,这是层序划分的基础和前提。以中国南方海相震旦系—中三叠统为例 ,在大量野外剖面详细观测的基础上 ,识别出了层序底界面的物质表现形式有 9种类型 ,它们分别是 :①古风化壳 ,②渣状层 ,③河流回春作用面 ,④古喀斯特作用面 ,⑤斜坡重力流冲刷侵蚀面 ,⑥盆地内浊流侵蚀面 ,⑦火山事件作用面 ,⑧岩性、岩相转换面 ,⑨上超面。详细讨论了各类型界面的特征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序界面 表现形式 中国南方 海相震旦系 地震地层学 层序地层学 中三叠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锶同位素地层学在奥陶系海相地层定年中的应用——以塔里木盆地塔中12井为例 被引量:29
15
作者 黄思静 石和 +2 位作者 张萌 武文慧 沈立成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5,共5页
根据锶同位素地层学的基本原理 ,从国际上已有的锶同位素演化曲线建立了奥陶系87Sr/ 86Sr比值 年龄数据库。利用塔里木盆地塔中 12井海相碳酸盐的锶同位素分析结果 ,确定了该井中、上奥陶统和中、下奥陶统的界线 ,两个界线分别位于井深... 根据锶同位素地层学的基本原理 ,从国际上已有的锶同位素演化曲线建立了奥陶系87Sr/ 86Sr比值 年龄数据库。利用塔里木盆地塔中 12井海相碳酸盐的锶同位素分析结果 ,确定了该井中、上奥陶统和中、下奥陶统的界线 ,两个界线分别位于井深 5 12 0m( 87Sr/ 86Sr≈ 0 .70 88,年龄为 4 6 5Ma)和 4 880m处 ( 87Sr/ 86Sr≈ 0 .70 82 ,年龄为 4 5 5Ma) ,中、上奥陶统的界线为本文首次确定 ,中、下奥陶统的界线与前人利用牙形石资料确定的界线一致。塔中 12井的锶同位素演化曲线说明 ,尽管构造运动造成的盆地抬升和近地表的大气水作用影响了上奥陶统顶部碳酸盐的锶同位素组成 ,但塔中 12井奥陶系与上覆地层的关系基本上是连续的 ,奥陶系顶界的井深在 4 6 5 0m附近 ( 87Sr/ 86Sr≈ 0 .70 79,年龄为4 35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锶同位素地层学 海相地层定年 塔里木盆地奥陶系 沉积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坳陷中段陆相地层水纵向变化特征及水—岩相互作用初探 被引量:35
16
作者 沈忠民 刘四兵 +2 位作者 吕正祥 罗小平 宫亚军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95-502,共8页
地层水是孔隙流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空间变化上受控于流体动力场,时间演化上主要受控于流体—岩石相互作用过程。通过川西坳陷300余个地层水化学数据的系统分析,对研究区地层水化学特征及其所反映的成岩作用过程进行了初步探讨:川西坳... 地层水是孔隙流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空间变化上受控于流体动力场,时间演化上主要受控于流体—岩石相互作用过程。通过川西坳陷300余个地层水化学数据的系统分析,对研究区地层水化学特征及其所反映的成岩作用过程进行了初步探讨:川西坳陷上侏罗统到须家河组可分为地层水交替阻滞带和地层水交替停滞带2个水化学作用带,大气水作用的范围在530m以上地层;黏土矿物大规模脱水的淡化作用是地层水交替阻滞带离子浓度随深度变大而变小的主要因素,而该带中HCO3-随埋藏深度的增加而不断增加的原因则可能主要与有机质成熟过程中CO2的加入有关;盐岩溶解可能是交替阻滞带地层水Na+富集的主要因素,Ca2+的富集则可能主要由蒙皂石的伊利石化和少量碳酸盐岩的溶解造成;钙长石的钠长石化是研究区地层水交替停滞带的一项重要的水—岩作用过程,同时存在的成岩作用类型还包括绿泥石化、碳酸盐矿物的溶解以及钠长石的溶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层水 交替阻滞带 交替停滞带 水-岩相互作用 川西坳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阻油层形成机理及测井识别方法研究 被引量:47
17
作者 王赛英 赵冠军 +2 位作者 张萍 邓永红 陈德林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2010年第4期10-14,120,共5页
随着油气勘探程度的不断深化,非常规油气藏在油气勘探中不断被发现,在实际的勘探过程中低阻油层的储量和产量都在不断增加。低阻油层在沉积环境、岩性、亲水性、黏土性质、孔隙结构等方面都具有自身特征。由其表现出的特征反推其成因机... 随着油气勘探程度的不断深化,非常规油气藏在油气勘探中不断被发现,在实际的勘探过程中低阻油层的储量和产量都在不断增加。低阻油层在沉积环境、岩性、亲水性、黏土性质、孔隙结构等方面都具有自身特征。由其表现出的特征反推其成因机理,推知低阻油层主要成因是高矿化度地层水、高黏土含量、微裂缝发育、油层薄等。根据成因机理可以预测低阻油层,在低阻油层的勘探过程中,主要任务就是识别低阻油层。由于低阻油层的勘探多是在老油田中进行,测井资料比较丰富,因此基于测井资料的低阻油层识别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最常用的是重叠法、自然电位偏移法、"双水模型"法、人工神经网络法等技术方法。由于低阻油层的特殊性,通常情况下仅靠某一种方法、一种资料不能将其识别出来,应广泛结合地震、录井、试井以及地质等各方面的资料进行综合识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阻油层 测井解释 形成机理 人工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储层砂岩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的弹性波频散响应分析 被引量:41
18
作者 邓继新 周浩 +2 位作者 王欢 赵建国 王尚旭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3389-3400,共12页
储层砂岩微观孔隙结构特征不仅影响干燥岩石的弹性波传播速度,也决定了岩石介质中与流体流动相关的速度频散与衰减作用.依据储层砂岩微观结构特征及速度随有效压力变化的非线性特征,将其孔隙体系理想化为不同形状的硬孔隙(纵横比α>0... 储层砂岩微观孔隙结构特征不仅影响干燥岩石的弹性波传播速度,也决定了岩石介质中与流体流动相关的速度频散与衰减作用.依据储层砂岩微观结构特征及速度随有效压力变化的非线性特征,将其孔隙体系理想化为不同形状的硬孔隙(纵横比α>0.01)与软孔隙(纵横比α<0.01)的组合(双孔隙结构).基于孔弹性理论,给出软孔隙最小初始纵横比值(一定压力下所有未闭合软孔隙在零压力时的纵横比最小值)的解析表达式,并在此基础上利用岩石速度-压力实验观测结果给出求取介质中两类孔隙纵横比及其含量分布特征的方法.通过逐步迭代加入软孔隙的方法对基于特征纵横比的"喷射流"(squirt fluid)模型进行了扩展,以考虑复杂孔隙分布特征对岩石喷射流作用的影响及其可能引起的速度频散特征.相较于典型的喷射流作用速度频散模式,对于岩石中软孔隙纵横比及其对应含量在较宽的范围呈谱分布的一般情况,其速度频散曲线不存在明显的低频段和中间频段,速度随频率的增大呈递增趋势直至高频极限.这说明即使在地震频段,微观尺度下的喷射流作用仍起一定作用,同样会造成流体饱和岩石介质的地震速度与Gassmann方程预测结果有不可忽略的差异.本文是对现有喷射流模型的重要补充,也为利用实验数据建立不同频段间岩石弹性波传播速度的可能联系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砂岩 孔隙结构 喷射流作用 速度频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下寒武统膏盐岩发育特征与封盖有效性分析 被引量:35
19
作者 林良彪 郝强 +2 位作者 余瑜 淡永 彭勇民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718-726,共9页
四川盆地下寒武统广泛发育一套膏盐岩,主要沉积于早寒武世龙王庙期。基于四川盆地深井及实测剖面中膏盐岩的识别和统计,发现下寒武统有川南和鄂西两大聚盐区,最厚达690.40m;川南聚盐区西部以含泥含云质石膏岩类和含膏砂泥岩类为主,东部... 四川盆地下寒武统广泛发育一套膏盐岩,主要沉积于早寒武世龙王庙期。基于四川盆地深井及实测剖面中膏盐岩的识别和统计,发现下寒武统有川南和鄂西两大聚盐区,最厚达690.40m;川南聚盐区西部以含泥含云质石膏岩类和含膏砂泥岩类为主,东部及颚西聚盐区主要为含膏白云岩类。结合前人研究,认为膏盐岩发育于浅水缓坡沉积环境,有潮上萨布哈和缓坡蒸发两类成因。通过对川南聚盐区储盖匹配关系及后期构造与膏盐岩封盖性分析,表明下寒武统膏盐岩与盐下震旦系优质的白云岩储层在空间上具有良好的匹配关系;四川盆地边界大断裂及边界外寒武系的抬升暴露让膏盐岩在盆地外封盖性失效,而在盆地内膏盐岩的封盖性较好。威远气田解剖表明有膏盐岩分布的威远地区成藏,而无膏盐岩分布的资阳地区气藏被破坏,显示了下寒武统膏盐岩在四川盆地油气成藏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寒武统 膏盐岩 封盖有效性 威远气田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西部三大盆地海相碳酸盐岩台地边缘类型及特征 被引量:34
20
作者 陈洪德 钟怡江 +3 位作者 许效松 陈安清 吴朝盛 郑浩夫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609-621,共13页
在回顾经典的碳酸盐沉积模式类型研究和我国学者对碳酸盐岩台地边缘特征研究的基础上,以构造控盆、盆地控相、相控生储盖组合为指导思想,依据中国西部三大海相盆地碳酸盐岩发育的特殊性,从中国西部三大盆地海相碳酸盐岩发育特征和地质... 在回顾经典的碳酸盐沉积模式类型研究和我国学者对碳酸盐岩台地边缘特征研究的基础上,以构造控盆、盆地控相、相控生储盖组合为指导思想,依据中国西部三大海相盆地碳酸盐岩发育的特殊性,从中国西部三大盆地海相碳酸盐岩发育特征和地质实际情况出发,系统建立了5种碳酸盐岩台地边缘类型及沉积模式和12种亚类类型。以中国西部三大盆地不同时期发育的碳酸盐沉积特征为主线,从盆地构造演化、岩性特征、相带变化以及模式演化等方面详细分析了各个碳酸盐岩台地边缘类型及沉积模式特征。不同类型台地边缘及其沉积模式演化特征研究对分析生烃、储烃和盖烃物质等油气要素的时间和空间匹配关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西部三大盆地 海相碳酸盐岩 台地边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