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8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表面活性剂在低渗透油气藏全过程保护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9
1
作者 刘雪芬 康毅力 +1 位作者 游利军 杨斌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16-220,共5页
相圈闭损害在裂缝性低渗透油气藏中极为严重。概括了表面活性剂降低界面张力、改变润湿性的机理。氟表面活性剂可促进液相返排、预防相圈闭损害,故界面修饰显示出扩展屏蔽暂堵技术和欠平衡作业在低渗透油气藏全过程储层保护技术覆盖度... 相圈闭损害在裂缝性低渗透油气藏中极为严重。概括了表面活性剂降低界面张力、改变润湿性的机理。氟表面活性剂可促进液相返排、预防相圈闭损害,故界面修饰显示出扩展屏蔽暂堵技术和欠平衡作业在低渗透油气藏全过程储层保护技术覆盖度的潜力。介绍了界面修饰在低渗透油气藏保护中的应用实例和氟表面活性剂的优良特性,指出进一步研究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 表面活性剂 界面修饰 储层损害 进展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断溶体油气藏流动物质平衡方法 被引量:5
2
作者 李冬梅 李会会 +1 位作者 朱苏阳 李涛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54-162,共9页
断溶体油藏由于"竖板"状的特珠形态,需要针对其流动特征,建立具有针对性的流动物质平衡方法。采用图示法分析了断溶体油藏油气流动模式,根据不同的流动特征以及对应的产能方程计算了油藏的渗透率,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断溶体油藏... 断溶体油藏由于"竖板"状的特珠形态,需要针对其流动特征,建立具有针对性的流动物质平衡方法。采用图示法分析了断溶体油藏油气流动模式,根据不同的流动特征以及对应的产能方程计算了油藏的渗透率,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断溶体油藏的流动物质平衡新方法,并通过数值模型,验证了新方法的适用性。结果表明:断溶体油藏直井中的流动模式为线性流,与常规油藏水平井的流动特征相似,而断溶体油藏水平井中的流动模式为径向流,类似于常规油藏直井的流动特征;该方法和物质平衡方法得到的动态储量误差小于5%;新方法对储层渗透率的计算更接近实际井况。该研究对断溶体油藏动态储量核算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溶体油藏 流动物质平衡 拟稳态流动 井底流压 动态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蜡量对凝析气藏地层流体相态特征影响研究
3
作者 陈东 刘建仪 +3 位作者 魏聪 袁华 任兴南 代力 《石油钻探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8-114,共7页
针对大北凝析气田多口井流体含蜡量差异大,含蜡量对凝析气藏地层流体相态特征影响认识不清的问题,建立了不同含蜡量凝析气藏地层流体样品的制作方法,复配了不同含蜡量的凝析气藏地层流体,开展了含蜡量对凝析气藏地层流体相态特征的影响... 针对大北凝析气田多口井流体含蜡量差异大,含蜡量对凝析气藏地层流体相态特征影响认识不清的问题,建立了不同含蜡量凝析气藏地层流体样品的制作方法,复配了不同含蜡量的凝析气藏地层流体,开展了含蜡量对凝析气藏地层流体相态特征的影响试验。试验发现:随着含蜡量升高,闪蒸油与地层流体组分中重组分的含量增大,凝析油密度升高,闪蒸气组分变化较小;凝析气藏地层流体的露点压力随含蜡量升高而升高,含蜡量每升高1%,露点压力升高0.2642MPa;凝析气重质烃类组分反凝析作用与地层反凝析油的损失随含蜡量升高而增大,导致凝析气藏地层流体反凝析液饱和度升高,凝析油采出程度降低。研究结果可为高含蜡凝析气藏开发、结蜡预测模型完善以及清防蜡工艺技术优选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析气藏 含蜡量 地层流体 露点压力 相态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武胜—潼南地区中二叠统茅口组二段下亚段白云岩薄储层成因及分布模式
4
作者 谭秀成 何如意 +7 位作者 杨文杰 罗冰 师江波 张连进 李明隆 唐宇欣 肖笛 乔占峰 《石油勘探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2-127,共16页
通过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资料的综合分析,对四川盆地武胜—潼南地区二叠系茅口组二段下亚段(简称茅二段下亚段)白云岩薄储层的特征和形成机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茅二段下亚段储集岩以花斑状孔洞型白云岩、灰质白云岩或白云质灰... 通过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资料的综合分析,对四川盆地武胜—潼南地区二叠系茅口组二段下亚段(简称茅二段下亚段)白云岩薄储层的特征和形成机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茅二段下亚段储集岩以花斑状孔洞型白云岩、灰质白云岩或白云质灰岩为主,具有典型的早成岩期岩溶特征,岩溶系统边缘和充填物中的白云石皆具溶蚀港湾,且白云岩角砾周缘具泥晶套和环边胶结等现象,指示白云石化作用早于早成岩期岩溶。②中等盐度海水渗透回流白云石化作用是滩相薄层状白云岩的主要成因,成储关键因素为生屑滩沉积叠合渗透回流白云石化作用和早成岩期岩溶作用,局部受裂缝和热液作用改造。③白云岩孔洞型储层发育与向上变浅序列密切相关,主要发育于四级旋回的高位晚期,且白云岩规模与地层厚度密切相关,集中分布于地层厚薄转换处,其次为厚度薄值区。④结合三级旋回高位晚期地貌高地可容纳空间不足、颗粒滩向地貌低地迁移的认识,提出滩控白云岩规模储层具有“沿高环坡”的分布规律,建立了沉积期微地貌与海平面升降变化联合控滩-控云-控溶的成储模式。在此基础上,井震结合恢复茅二段下亚段沉积期古地貌并进行了储层分布预测,最新探井和试油结果验证了预测结果的准确性,这为类似地质背景下的白云岩薄储层预测提供了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成因 沉积期地貌 颗粒滩 薄储层 白云岩 孔洞型储层 岩溶 中二叠统茅口组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微米压痕实验研究页岩力学特性 被引量:40
5
作者 陈平 韩强 +1 位作者 马天寿 林东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662-670,共9页
针对页岩储集层力学特性较难获取的问题,提出基于微米力学测试技术的页岩细观力学特性定量评价方法;通过开展四川盆地长宁区块寒武系龙马溪组页岩露头的微米压痕实验,分析页岩的细观力学特性,评价宏观、细观尺度下页岩力学特性的关系。... 针对页岩储集层力学特性较难获取的问题,提出基于微米力学测试技术的页岩细观力学特性定量评价方法;通过开展四川盆地长宁区块寒武系龙马溪组页岩露头的微米压痕实验,分析页岩的细观力学特性,评价宏观、细观尺度下页岩力学特性的关系。页岩微米压痕实验结果分析表明:细观弹性模量和压入硬度呈非均匀分布;宏观、细观实验对比分析显示弹性模量的细观实验统计平均值近似于宏观实验测量值。通过引入页岩组成参量——颗粒堆积密度,得到页岩组成与力学性质的关系:细观弹性模量和压入硬度随颗粒堆积密度的增加,呈非线性递增变化。基于硬度-颗粒堆积密度模型,逆向分析细观内聚力和内摩擦角,细观测量值的统计平均值略小于宏观值。微米力学测试技术可较好地表征页岩细观力学特性并有效预测宏观力学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 细观力学特性 微米压痕实验 弹性模量 压入硬度 强度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走滑断裂活动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以托甫39断裂带为例 被引量:24
6
作者 汪洋 张哨楠 刘永立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94-401,共8页
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奥陶系走滑断裂发育,控制了该区的油气成藏和分布。以塔河油田托甫39走滑断裂带为研究对象,在对其活动历史分析的基础之上,利用流体包裹体技术对断裂带油气充注期次和时间进行分析,研究了油气充注史与断裂活动之间的... 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奥陶系走滑断裂发育,控制了该区的油气成藏和分布。以塔河油田托甫39走滑断裂带为研究对象,在对其活动历史分析的基础之上,利用流体包裹体技术对断裂带油气充注期次和时间进行分析,研究了油气充注史与断裂活动之间的关系。托甫39走滑断裂带油气富集程度高,存在多期活动的特征,可划分为3个阶段,即加里东中晚期—海西期、印支期和燕山期—喜马拉雅期。流体包裹体研究结果显示,托甫39走滑断裂带碳酸盐岩储层中存在4期油充注,分别捕获了金黄色、黄色、黄绿色和蓝色荧光颜色的油包裹体;采用油包裹体伴生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结合储层埋藏史和热史的方法,确定4期油充注时间分别发生在距今约440,324,220,110 Ma。4期油充注时间分别与加里东期、海西期、印支期和燕山期相对应,与断裂活动时间具有较好的响应关系,说明走滑断裂带活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油气成藏时间,从而影响了整个成藏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带活动 油气充注时间 油气运移 托甫39走滑断裂带 塔河油田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顺北油气田超深井井身结构优化设计 被引量:31
7
作者 李双贵 于洋 +1 位作者 樊艳芳 曾德智 《石油钻探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6-11,共6页
随着顺北油气田勘探开发的不断深入,原有井身结构开始显现出钻井风险大、效率低等问题,亟需优化井身结构。为此,利用已钻井的测井资料,利用Drillworks软件计算了地层的孔隙压力、破裂压力和坍塌压力,并结合已钻井的钻井资料和岩石力学... 随着顺北油气田勘探开发的不断深入,原有井身结构开始显现出钻井风险大、效率低等问题,亟需优化井身结构。为此,利用已钻井的测井资料,利用Drillworks软件计算了地层的孔隙压力、破裂压力和坍塌压力,并结合已钻井的钻井资料和岩石力学试验结果对计算结果进行修正,得到了顺北油气田地层的三压力剖面,根据地层三压力剖面确定了地质工程必封点。根据地质工程必封点,综合考虑钻井技术水平和钻井完井要求,设计了5种井身结构,通过预测5种井身结构的钻井周期、钻井成本,对比优缺点,选用了四开非常规井身结构。顺北油气田超深井采用四开非常规井身结构后,机械钻速提高30%~40%,钻井周期缩短33~45 d,均顺利钻至目的层。这表明,顺北油气田采用优化后的井身结构,提高了钻井效率,降低了钻井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深井 井身结构 优化设计 钻井周期 钻井成本 顺北油气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页岩气地质工程一体化导向钻井技术 被引量:24
8
作者 陈颖杰 刘阳 +2 位作者 徐婧源 邓传光 袁和义 《石油钻探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6-62,共7页
为最大限度地挖掘页岩储层潜力,提高水平井勘探开发效果,研究应用了页岩气地质工程一体化导向钻井技术,包括:在深化页岩储层认识和准确预测"甜点"的基础上,建立了精细三维地质模型;根据三维地质模型提取的地层参数进行井眼轨... 为最大限度地挖掘页岩储层潜力,提高水平井勘探开发效果,研究应用了页岩气地质工程一体化导向钻井技术,包括:在深化页岩储层认识和准确预测"甜点"的基础上,建立了精细三维地质模型;根据三维地质模型提取的地层参数进行井眼轨道优化设计;采用储层预测技术,落实目的层微构造变化,从而为水平段井眼轨迹预测提供地质依据;采用地质目标跟踪及轨迹调整技术,准确预测井底钻头位置,估算真实地层倾角并实时修正地质模型,确保井眼在储层中合理位置延伸。地质工程一体化技术在四川盆地NH2-4井进行了应用,确定水平段位置距优质页岩底界35.00m,校正真实地层倾角为6.48°,实时修正地质模型并调整井眼轨道设计参数,实现优质储层钻遇率94.5%。研究结果表明,页岩气地质工程一体化导向钻井技术,为页岩气开发提供了实用可行的集成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储集层 地质模型 井眼轨迹 导向钻井 一体化 NH2-4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低渗透砂岩油藏压裂液损害实验评价 被引量:24
9
作者 何金钢 康毅力 +1 位作者 游利军 程秋菊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73-178,共6页
以镇泾油田长8组砂岩油层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压裂液损害评价方法,并进行压裂液滤液对基块岩样渗透率损害率和压裂破胶液动态滤失对造缝岩样返排恢复率测定的压裂液动态损害实验;考察了压裂液与地层流体、工作液之间的配伍性,压裂液和原... 以镇泾油田长8组砂岩油层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压裂液损害评价方法,并进行压裂液滤液对基块岩样渗透率损害率和压裂破胶液动态滤失对造缝岩样返排恢复率测定的压裂液动态损害实验;考察了压裂液与地层流体、工作液之间的配伍性,压裂液和原油的润湿性,测定了压裂液乳化率和残渣。压裂液原胶液组成为0.4%HPG(瓜尔胶)+0.4%AS-6(季铵盐类黏土稳定剂)+0.3%CX-307(阴离子型破乳助排剂)+0.1%HCHO(杀茵剂)。实验结果表明,原油与破胶液按3:1、3:2、1:1体积比混合后的乳化率均在60%以上,而破乳率仅为12.00%~23.77%。压裂液残渣含量平均为703 mg/L,易阻塞储层渗流通道。裂缝岩样经压裂液驱替后的返排恢复率为1.48%~85.83%;当裂缝充填支撑剂后的返排恢复率为0.02%~42.9%,较单纯裂缝岩样低。基块岩样压裂液乳化损害程度强,平均损害率为89.83%;残渣液损害程度强,平均损害率为73.71%;压裂液滤液损害程度中等偏弱,平均损害率为44.85%。压裂液产生的润湿反转使岩石由水湿转化为油湿。固相侵入、碱敏、润湿反转是储层损害的主要因素。固相侵入的损害率为28.86%,润湿性相关的损害率为44.98%,基块岩样碱敏损害率26.38%、裂缝岩样为32.18%。建议采用清洁压裂降低残渣损害、选用合适的表面活性荆提高返排率,为该油田储层保护和有效开发提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低渗透油藏 储层保护 储层损害 压裂液 镇泾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泥石与土酸、氟硼酸反应实验研究 被引量:8
10
作者 唐洪明 赵峰 +2 位作者 李皋 王春华 谢晓永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07-309,315,共4页
研究了美国标准矿物绿泥石与7种常用酸(5%HCl,5%HCl+0.5%HF,5%HCl+1.0%HF,0.5%HF,1%HF,8%HBF4,5%HCl+7%FIBF4)在60℃下的反应。发表了反应0.5、1.0、2.0、12.0小时后7种反应液中可溶硅、可溶铝的浓度(mg/... 研究了美国标准矿物绿泥石与7种常用酸(5%HCl,5%HCl+0.5%HF,5%HCl+1.0%HF,0.5%HF,1%HF,8%HBF4,5%HCl+7%FIBF4)在60℃下的反应。发表了反应0.5、1.0、2.0、12.0小时后7种反应液中可溶硅、可溶铝的浓度(mg/L)和绿泥石的溶蚀率数据。一般而言,可溶硅浓度在0.5小时,可溶铝浓度在2小时即达到最大值;可溶硅、可溶铝浓度在盐酸反应液中很低,在氟硼酸反应液中随反应时间延长而升高,在复合酸和氢氟酸反应液中在不同程度上出现下降或波动,表明有二次沉淀。绿泥石的12小时溶蚀率,在1/5和0.5/5土酸中最高(28.68%,22.50%),在5%盐酸和复合氟硼酸中次之(20.83%,17.75%),在氟硼酸(6.81%)和土酸(~2%)中很低。用能谱电镜检测,与1/5土酸、复合氟硼酸反应2小时后的绿泥石表面,Si的质量分数大幅增大,Al、Fe的质量分数大幅减小,新出现F,证实有硅酸盐和氟化物沉积。绿泥石与各种酸液反应12小时后,(001)和(002)晶面衍射峰形和峰位不变,与氟硼酸特别是复合氟硼酸反应后,两晶面衍射峰高度降低,在20=15.8°和18,2°处出现新衍射峰,表明有新矿物生成或发生了矿物转化。图1表3参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泥石 黏土矿物 酸岩反应 土酸 氟硼酸 酸溶解 酸蚀 二次沉淀 晶体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含酸性气碳酸盐岩气藏流体敏感性实验研究 被引量:8
11
作者 刘大伟 康毅力 +2 位作者 李前贵 雷鸣 疏壮志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93-196,201,共5页
对川东北雷口坡组、嘉陵江组、飞仙关组、长兴组高含H,S及032的碳酸盐岩储层流体敏感性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岩样速敏损害弱~强,水敏和盐敏损害中偏弱~极强,碱敏损害严重。岩石学分析揭示,川东北高含酸性气碳酸盐岩储层发育... 对川东北雷口坡组、嘉陵江组、飞仙关组、长兴组高含H,S及032的碳酸盐岩储层流体敏感性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岩样速敏损害弱~强,水敏和盐敏损害中偏弱~极强,碱敏损害严重。岩石学分析揭示,川东北高含酸性气碳酸盐岩储层发育伊利石、微晶石英、白云石、方解石、硫化钙等潜在损害物质。钻井完井液侵入会破坏储层各物质间的原始动态平衡,诱发储层损害。主要损害机理为:①储层流体pH增加引起黏土矿物以及微晶石英失稳;②碱液与微晶石英、长石、白云石反应生成硅酸盐、高岭石、水镁石等新矿相;③流体矿化度改变可降低伊利石微粒间的连接力;④硫化钙水解产生OH^-,过量的OH-与Ca^2+结合形成氢氧化钙沉淀;⑤储层含水饱和度和流体离子浓度改变,致使焦沥青脱附并在储层深部沉积;⑥硬石膏水化膨胀、分散运移。针对该气藏损害机理,可采用屏蔽暂堵技术以形成优质滤饼,有效降低储层流体敏感性损害。图5表2参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气藏 储层损害 储层敏感性 酸性气 敏感性矿物 流体 钻井完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河稠油注空气催化氧化降黏实验研究 被引量:11
12
作者 唐晓东 崔盈贤 +2 位作者 何柏 刘全洲 孟科全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16-319,共4页
基于前期研究结果,提出了使用专利水溶性催化剂SP-1(MeL型化合物)和降黏助剂R(复合无机盐)的注空气缓和催化氧化稠油降黏技术。在0.5升反应釜中进行辽河稠油催化氧化,以酸值和黏度(50℃,125 1/s)为测定参数,优选出了室内操作条件:SP-1加... 基于前期研究结果,提出了使用专利水溶性催化剂SP-1(MeL型化合物)和降黏助剂R(复合无机盐)的注空气缓和催化氧化稠油降黏技术。在0.5升反应釜中进行辽河稠油催化氧化,以酸值和黏度(50℃,125 1/s)为测定参数,优选出了室内操作条件:SP-1加量0.2%,R加量1.4%,加水量60%,反应温度200℃,反应压力0.5 MPa,反应时间36小时。在该反应条件下辽河稠油样黏度由382.6 Pa.s降至23 mPa.s。模拟油田焖井条件,将反应时间延长至5天,氧化后稠油样黏度由43.55 Pa.s降至16 mPa.s,酸值由13.50 mg KOH/g降至6.13 mg KOH/g。模拟蒸汽吞吐油层条件,将反应压力提高至8 MPa,氧化5天后尾气含N295.37%,O21.63%,CO21.53%,其他气体1.47%,表明该催化反应中空气的利用率很高。图6参1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空气催化氧化 催化水热裂解 降黏 反应条件 优化 蒸汽吞吐油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疏松砂岩油藏出砂应力敏感实验研究 被引量:9
13
作者 陈朝晖 谢一婷 邓勇 《石油钻探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61-64,共4页
为研究疏松砂岩储层应力敏感特征,模拟出砂对储层渗透性的影响,制作了全直径人造疏松砂岩油藏岩心,利用研制的疏松砂岩油藏应力敏感测试实验装置,采用不同驱替压差和驱动流速,模拟研究储层不出砂及出砂情况下储层渗透率和相对渗透率的... 为研究疏松砂岩储层应力敏感特征,模拟出砂对储层渗透性的影响,制作了全直径人造疏松砂岩油藏岩心,利用研制的疏松砂岩油藏应力敏感测试实验装置,采用不同驱替压差和驱动流速,模拟研究储层不出砂及出砂情况下储层渗透率和相对渗透率的变化规律。实验结果表明,疏松砂岩储层具有较大的压实空间,当轴向压缩率超过2%以后,渗透率的下降幅度均超过50%;在轴向压缩率范围内,两相共流区均从55%降低到20%,但在同样的轴向压缩率下,出砂会降低两相共流区的缩减速度。研究表明,疏松砂岩储层渗透率具有较强的应力敏感特征,适度出砂可以减小渗透率的降幅,降低油水两相共渗区的缩减速度,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保持油井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疏松砂岩 应力敏感 出砂 渗透率 相对渗透率 油井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浅北区稠油油藏空气泡沫驱实验 被引量:6
14
作者 张瀚奭 郑家朋 +2 位作者 张立民 任韶然 陈勇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27-530,共4页
高浅北区稠油油藏平均地层温度65℃,原油地下黏度90.34 m Pa·s,已经历多次调剖调驱,含水已达97%。为了寻找提高采收率接替技术,进行了空气泡沫驱室内实验研究。微观模型驱油实验表明,泡沫驱的主要机理是封堵和乳化作用。在静态空... 高浅北区稠油油藏平均地层温度65℃,原油地下黏度90.34 m Pa·s,已经历多次调剖调驱,含水已达97%。为了寻找提高采收率接替技术,进行了空气泡沫驱室内实验研究。微观模型驱油实验表明,泡沫驱的主要机理是封堵和乳化作用。在静态空气氧化实验中,该油藏原油可在模拟油藏条件下缓慢氧化,氧化速率为(2.261×10-5~2.448×10-5mol O2·h-1·[m L(oil)]-1,随压力、温度升高而增大。在物理模拟驱油实验中,在水驱采收率12.35%的基础上,依次进行的空气驱、空气泡沫驱、后续水驱、后续空气驱分别提高采收率36.47%、14.12%、11.18%、0;驱替过程中产出气中CO2和O2含量变化指明原油发生了氧化;注入压力变化指明空气泡沫的封堵作用。对于高浅北区稠油油藏,空气泡沫驱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超高含水油藏 空气泡沫驱 驱油机理 低温氧化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CO_2对疏松砂岩储层物性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周琳淞 杜建芬 +1 位作者 郭平 汪周华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17-222,共6页
为了评价超临界CO2注入对绥中36-1油田疏松砂岩储层物性的影响,利用改进的实验装置在地层条件下测试了岩心在注气前后的孔隙度和渗透率。结果表明:在接触反应后,储层的孔隙度、气测渗透率和液测渗透率均降低。含气饱和度为30%、50%岩心... 为了评价超临界CO2注入对绥中36-1油田疏松砂岩储层物性的影响,利用改进的实验装置在地层条件下测试了岩心在注气前后的孔隙度和渗透率。结果表明:在接触反应后,储层的孔隙度、气测渗透率和液测渗透率均降低。含气饱和度为30%、50%岩心的孔隙度分别由平均值55.36%、54.84%降至55.15%、54.59%,变化率分别为-0.4%、-0.5%;其气测渗透率分别由平均值5.019、5.060μm2降至4.925、4.952μm2,变化率分别为-1.9%、-2.1%;其液测渗透率分别由平均值2.417、2.426μm2降至2.289、2.291μm2,变化率分别为-5.3%、-5.6%。在地层条件下,溶蚀产物由于CO2分压的降低生成了碳酸盐沉淀。初始孔隙度和渗透率越大,储层物性降幅越小;含气饱和度对储层物性的影响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CO2 疏松砂岩 储层物性 矿物沉淀 绥中36-1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龙凤山特低孔特低渗凝析气藏反凝析伤害实验研究 被引量:7
16
作者 张冲 宋宪实 汤勇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50-53,97,共5页
通过对龙凤山特低孔特低渗凝析气藏反凝析相行为研究,分析了该油藏流体的相态特征和反凝析相变过程,通过反凝析污染伤害程度实验测试评价了反凝析对气藏开发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反凝析污染将会导致气相渗透率大幅度降低,最高仅为开发... 通过对龙凤山特低孔特低渗凝析气藏反凝析相行为研究,分析了该油藏流体的相态特征和反凝析相变过程,通过反凝析污染伤害程度实验测试评价了反凝析对气藏开发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反凝析污染将会导致气相渗透率大幅度降低,最高仅为开发初期的1/6;反凝析伤害主要发生于露点压力至25 MPa阶段,占总伤害比例77%,即衰竭开发早期该气藏极易发生严重的反凝析伤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析气藏 特低孔特低渗凝析气藏 相态特征 反凝析伤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ES自转向酸变黏机理实验研究 被引量:9
17
作者 何春明 郭建春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63-366,共4页
从胶束聚集体结构、尺寸的表征入手,通过动态光散射仪、激光粒度仪、冷冻刻蚀透射电镜研究酸液浓度、无机盐对胶束尺寸及酸液变黏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盐酸浓度增加,VES自转向酸黏度先增加后降低,酸质量分数为10%时溶液黏度达到72 ... 从胶束聚集体结构、尺寸的表征入手,通过动态光散射仪、激光粒度仪、冷冻刻蚀透射电镜研究酸液浓度、无机盐对胶束尺寸及酸液变黏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盐酸浓度增加,VES自转向酸黏度先增加后降低,酸质量分数为10%时溶液黏度达到72 mPa.s。盐酸质量分数为15%、10%、5%时胶束聚集体的水动力学平均直径分别为58.1、75.3、66.9 nm,胶束形态为短棒状。胶束聚集体的水动力学尺寸变化与溶液黏度的变化具有对应关系。加入CaCO3后,胶束中值粒径由0.8μm增至1.0μm,无机盐促进了胶束聚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化 VES自转向酸 分流转向技术 变黏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蒙脱石与土酸、多氢酸反应对比实验研究 被引量:5
18
作者 祖凯 郭建春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83-85,共3页
对比分析了常规土酸和多氢酸与水敏性矿物蒙脱石的反应,研究了蒙脱石在两种酸液体系中的溶蚀率和沉淀规律,反应后残酸溶液中的硅、铝离子浓度,并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反应后蒙脱石表面的微观结构变化。结果表明,30℃、90℃下,多氢酸... 对比分析了常规土酸和多氢酸与水敏性矿物蒙脱石的反应,研究了蒙脱石在两种酸液体系中的溶蚀率和沉淀规律,反应后残酸溶液中的硅、铝离子浓度,并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反应后蒙脱石表面的微观结构变化。结果表明,30℃、90℃下,多氢酸对蒙脱石的溶蚀率小于常规土酸,90℃下蒙脱石与土酸反应产生二次沉淀。多氢酸与蒙脱石反应后,在蒙脱石表面生成铝-硅-磷酸盐"保护膜"。该"保护膜"在弱酸中的溶解性较差,但可迅速溶解于盐酸中。随反应时间的延长,土酸与蒙脱石反应后残酸中的硅离子浓度先增加后降低、铝离子浓度逐渐增加,而多氢酸与蒙脱石反应后残酸中的硅、铝离子浓度均增加,表明多氢酸对金属离子具有较强的吸附和螯合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脱石 土酸 多氢酸 砂岩酸化 溶蚀率 二次沉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跨越管道油气混输压力波速及响应特性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史爽 敬加强 孔祥伟 《应用数学和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90-300,共11页
基于双流体模型,利用小扰动理论,提出了油气混输大跨越管道压力波速模型.利用计算机编程对其求解,通过大跨越管道油气混输实例,得到了以下结论:压力波速的变化受气相影响较大,即使少量气体也能在较大程度上影响压力波速,随混输气量增大... 基于双流体模型,利用小扰动理论,提出了油气混输大跨越管道压力波速模型.利用计算机编程对其求解,通过大跨越管道油气混输实例,得到了以下结论:压力波速的变化受气相影响较大,即使少量气体也能在较大程度上影响压力波速,随混输气量增大,压力波速减小,压力响应时间延长;混输低点气体所承受的压力较混输高点大,从而低点处气相压缩系数小,混输低点较混输高点压力波速增大,压力响应时间相应缩短;在输运管道低点处,气体受到极大压缩,压力波速的变化不明显,几乎收敛于恒定值,在混输管道高点处压力波速变化剧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力波速 油气混输 大跨越管道 压力响应时间 虚拟质量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缝洞型碳酸盐岩凝析气藏不同开发方式全直径物理模拟研究 被引量:7
20
作者 肖阳 康博 +2 位作者 邓兴梁 施英 郭平 《新疆石油天然气》 CAS 2012年第1期58-61,2,共4页
缝洞型碳酸盐岩凝析气藏储层结构、流体性质复杂,造成其流动机理及凝析油反蒸发机理不同于砂岩凝析气藏,需要进行开发机理研究来为缝洞型碳酸盐岩凝析气藏提高采收率提供理论基础。本文取得塔中Ⅰ号碳酸盐岩凝析气田露头岩心造缝造洞,... 缝洞型碳酸盐岩凝析气藏储层结构、流体性质复杂,造成其流动机理及凝析油反蒸发机理不同于砂岩凝析气藏,需要进行开发机理研究来为缝洞型碳酸盐岩凝析气藏提高采收率提供理论基础。本文取得塔中Ⅰ号碳酸盐岩凝析气田露头岩心造缝造洞,采用现场取得的油气样进行配制,使用高温高压全直径岩心设备进行了垂直衰竭、水平衰竭、注干气保持压力、注水保持压力、注干气吞吐、注水替凝析油的全直径岩心物理实验研究。实验根据缝洞型储层不同结构特征分类对比了各种开发方式对凝析油采收率的影响,对缝洞型储层高含凝析油型凝析气藏的合理开发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缝洞型碳酸盐岩 凝析气藏 全直径岩心 物理模拟 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