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二元复合驱体系优化及转注时机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张晓芹 朱诗杰 施雷庭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20-126,共7页
聚合物驱加剧了油藏的非均质性以及剩余油的启动难度,利用复合驱降低界面张力和流度控制协同作用能够进一步提高原油采收率。通过复配不同性能的复合体系进行室内驱油实验和转注时机研究。结果表明,复合体系中的流度控制能力和降低界面... 聚合物驱加剧了油藏的非均质性以及剩余油的启动难度,利用复合驱降低界面张力和流度控制协同作用能够进一步提高原油采收率。通过复配不同性能的复合体系进行室内驱油实验和转注时机研究。结果表明,复合体系中的流度控制能力和降低界面张力对驱油效果的贡献比为1.2:1.0,利用水驱特征和不同节点后续水驱特征公式的差异,建立了快速判断聚合物驱后复合体系的最佳转注时机,即后续水驱阶段即将失效阶段转注复合体系时效果最佳;实验研究的条件下优化出的复合体系是以流度控制能力为主、降低界面张力范围是10^-1~10^-2 mN/m;聚合物驱结束后开始后续水驱0.14 PV是复合驱的最佳转注时机,适宜挖掘聚合物驱后的剩余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驱 二元复合驱 流度控制 界面张力 水驱特征 转注时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门H低渗透裂缝油藏强化泡沫防气窜实验研究 被引量:8
2
作者 胡灵芝 赵金洲 +1 位作者 魏鹏 张艺文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96-104,共9页
玉门油田贫氧空气驱油先导试验中3口采油井过早发生明显的气窜,使产液量与产油量大幅下降,影响正常生产。采用Waring Blender方法测定了矿化度8.3×10^4 mg/L、温度114℃条件下的不同配方体系的泡沫性能,确定了较优的0.2% WP4+0.3%... 玉门油田贫氧空气驱油先导试验中3口采油井过早发生明显的气窜,使产液量与产油量大幅下降,影响正常生产。采用Waring Blender方法测定了矿化度8.3×10^4 mg/L、温度114℃条件下的不同配方体系的泡沫性能,确定了较优的0.2% WP4+0.3% NS强化泡沫体系配方,通过岩芯驱替实验研究了该体系的高温高压稳定性、低渗透裂缝岩芯封堵性及气驱后贫氧空气泡沫调驱提高采收率的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强化泡沫在高压条件下稳定性明显提高;能够增加流体在基质及裂缝中流动时的阻力,具有流度控制能力,阻力因子分布在5.09~38.66;对于贫氧空气驱后采用强化泡沫调驱的岩芯,提高采收率可达16.70%~38.1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门油田 裂缝储层 强化泡沫 调驱 防气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水浊积水道典型切叠模式水驱波及实验研究
3
作者 杨莉 胡义升 +2 位作者 刘广为 郭平 杨宝泉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71-80,共10页
针对典型的深水浊积复合水道切叠模式,建立大尺度二维剖面物理模型,开展水驱室内实验,并通过岩芯尺度数值模拟进一步探究总结了不同横向和纵向水道叠置比例对波及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水道中部及两期水道切叠连通处为主流线区域,波及... 针对典型的深水浊积复合水道切叠模式,建立大尺度二维剖面物理模型,开展水驱室内实验,并通过岩芯尺度数值模拟进一步探究总结了不同横向和纵向水道叠置比例对波及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水道中部及两期水道切叠连通处为主流线区域,波及效率和驱油效率均较高,水道上部和下部物性相对较差区域波及效率低,尤其生产井所在水道上部剩余油富集,是剩余油挖潜重点区域;不同期次水道叠置比例是影响复合水道注采井间连通性及剩余油分布的重要因素,横向和纵向叠置比例越高,整体表现为注采井主流线区波及效果越好,非主流线区波及效果变差;对于典型深水浊积复合水道切叠构型模式,建议尽量提高非主力砂体射孔完善程度,以增加波及效率,提高采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水浊积砂岩 切叠模式 水驱实验 波及效率 剩余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溶解气回注提高致密油藏采收率效果及敏感性 被引量:5
4
作者 魏兵 宋涛 +2 位作者 赵金洲 卡杰特·瓦列里 蒲万芬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85-95,共11页
针对致密油藏水平井产量递减快,衰竭开发采收率低等问题,提出了衰竭开发后期回注溶解气提高采收率的方法。基于新疆玛湖凹陷百口泉组地质油藏特征,建立了致密油藏多级压裂双水平井机理模型,系统研究了上述方法在致密油藏中的生产特征及... 针对致密油藏水平井产量递减快,衰竭开发采收率低等问题,提出了衰竭开发后期回注溶解气提高采收率的方法。基于新疆玛湖凹陷百口泉组地质油藏特征,建立了致密油藏多级压裂双水平井机理模型,系统研究了上述方法在致密油藏中的生产特征及敏感性。结果表明,溶解气回注可以有效提高致密油藏采收率,缓解水平井产量递减的速度。采出程度随注入量、注入速度及吞吐轮次逐渐增加;气体分子的扩散作用可增加基质的受效范围,扩大气体的作用半径;弱非均质性储层(变异系数 0.2)采用溶解气吞吐提高采收率效果最佳。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吞吐轮次对注溶解气提高采收率的影响最大,其次是注入时间、注入速度、扩散系数、焖井时间。另外,建立的代理模型可准确预测和优化致密油藏注溶解气提高采收率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玛湖凹陷 致密油藏 回注溶解气 数值模拟 敏感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交联型泡沫凝胶的制备及其暂堵压井防漏机理 被引量:8
5
作者 贾虎 杨欣雨 +1 位作者 李三喜 黄发大 《钻井液与完井液》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84-390,共7页
针对低压储层修井防漏技术难题,研发了一种双交联型泡沫凝胶压井液,基本配方为:3%聚丙烯酰胺+2%起泡剂+1.5%交联剂A+0.1%交联剂B。显微镜观察表明,单一交联型及双交联型泡沫凝胶均具有明显双膜结构,但双交联型泡沫凝胶膜更厚实,气核最... 针对低压储层修井防漏技术难题,研发了一种双交联型泡沫凝胶压井液,基本配方为:3%聚丙烯酰胺+2%起泡剂+1.5%交联剂A+0.1%交联剂B。显微镜观察表明,单一交联型及双交联型泡沫凝胶均具有明显双膜结构,但双交联型泡沫凝胶膜更厚实,气核最外层凝胶膜厚度最大为77.35μm,气核外层液膜总厚度最大为188.48μm,表现为较好抗压强度和稳定性,其稳定时间大于10d,远高于单一交联型体系。流变性与黏弹性测试表明,双交联型泡沫凝胶具有高弹低黏特征,利于泵送和后期返排解堵。暂堵压井模拟实验表明,对于渗透率在90~208mD的中高渗岩心,在2MPa正压差下60min内作用于岩心的压降值≤0.05MPa,滤失量几乎为零,该双交联型泡沫凝胶压井液具有一定抗压能力与低滤失特性,能有效暂堵储层,在低压油气井修井防漏领域具有较好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暂堵压井 泡沫凝胶 双交联 双膜结构 高弹低黏 防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平井投球暂堵压裂炮眼封堵的有效性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陈浩 高超 +4 位作者 蔡灿 钟涛 龙海岑 蒲治成 杨显鹏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78-84,共7页
水平井投球暂堵压裂封堵炮眼技术是油气增产的重要技术之一,可有效地提高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效率。水平井中暂堵球运动和封堵炮眼过程较为复杂,存在井下暂堵位置不确定、暂堵球易脱落等问题。文章采用DEM—CFD耦合方法建立水平井投球暂... 水平井投球暂堵压裂封堵炮眼技术是油气增产的重要技术之一,可有效地提高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效率。水平井中暂堵球运动和封堵炮眼过程较为复杂,存在井下暂堵位置不确定、暂堵球易脱落等问题。文章采用DEM—CFD耦合方法建立水平井投球暂堵数值模型,分析了水平井筒流场特性及暂堵球封堵炮眼的过程,以及不同工况参数对暂堵球封堵炮眼有效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平井压裂中射孔分流能力具有差异性,改变压裂液排量、黏度对改善簇内射孔分流均匀性不明显;当暂堵球在炮眼处满足封堵临界力学条件,可有效封堵炮眼,反之则脱离炮眼;只增加注入排量对封堵炮眼效率提高不明显,进入射孔簇前减小暂堵球与炮眼垂直距离,有利于暂堵球封堵炮眼;通过增大直径比、投放浮力球或悬浮球可以有效提高暂堵球封堵炮眼效率。该研究对认识水平井投球暂堵压裂工艺过程具有指导意义,为优化水平井炮眼封堵工艺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常规油气 水平井 投球暂堵 暂堵球 炮眼封堵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二氧化碳压裂液降阻剂体系优选 被引量:4
7
作者 李小刚 李佳霖 +4 位作者 朱静怡 贺广庆 刘臣 杨兆中 谢诗意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03-115,共13页
SC-CO_(2)(超临界二氧化碳)压裂技术不仅具有油气增产与CO_(2)利用的双重作用,而且还能有效避免水力压裂导致的地层伤害、环境污染等问题,但SC-CO_(2)压裂液在压裂施工过程中存在摩阻过高的问题,从而制约了压裂工艺参数的设计与优化。... SC-CO_(2)(超临界二氧化碳)压裂技术不仅具有油气增产与CO_(2)利用的双重作用,而且还能有效避免水力压裂导致的地层伤害、环境污染等问题,但SC-CO_(2)压裂液在压裂施工过程中存在摩阻过高的问题,从而制约了压裂工艺参数的设计与优化。为了改善SCCO_(2)压裂液该项性能的不足来提高压裂效果,通过分子模拟和实验相结合的方式对SC-CO_(2)压裂液的降阻机理和影响规律进行了分析;最后根据多种降阻剂的降阻和增黏功能,得到了混合种类降阻剂的优化比例并验证了其优化后的效果。研究结果表明:①CO_(2)管流摩阻内部阻力和外部阻力产生的根本原因是流体的黏性和惯性,宏观影响因素为流速、流道性质和流体性质,微观上由分子间作用力、分子热运动、界面黏附力控制;②SC-CO_(2)压裂液降阻剂的降阻机理有2大类,癸基聚氟酯与聚烯酸月桂酯通过控制CO_(2)分子运动降低SC-CO_(2)压裂液体系流动摩阻,二甲基聚硅氧烷通过降低管壁的相对粗糙度实现降阻;③室内测试表明,癸基聚氟酯、二甲基聚硅氧烷、聚烯酸月桂酯在SC-CO_(2)压裂液中的可溶性和降阻性显著,含有这三种降阻剂的降阻剂体系对SC-CO_(2)压裂液体系的降阻率大于65%。结论认为,经降阻剂优化后的SC-CO_(2)压裂液降阻效果显著,有望代替滑溜水压裂液对页岩气储层进行高效增产技术改造,该认识对SC-CO_(2)体系优化具有重要的现实和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二氧化碳 页岩气 压裂液 降阻剂 无水压裂 分子模拟 增产改造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煤与煤层气共采理论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被引量:17
8
作者 张千贵 李权山 +9 位作者 范翔宇 刘超 葛兆龙 蒋志刚 彭小龙 李相臣 朱苏阳 赵世林 赵鹏斐 陈昱霏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30-145,共16页
在国家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快速发展清洁的煤层气资源来代替对国民生命安全与自然环境影响恶劣的煤炭能源的需求变得越来越迫切。为此,通过分析中国煤层气开发模式与资源产量、煤矿区煤层气抽采技术发展历史、煤与煤层气协调... 在国家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快速发展清洁的煤层气资源来代替对国民生命安全与自然环境影响恶劣的煤炭能源的需求变得越来越迫切。为此,通过分析中国煤层气开发模式与资源产量、煤矿区煤层气抽采技术发展历史、煤与煤层气协调开发模式及相应的煤层增透理论和开发技术现状,指出了煤与煤层气共采形势与理论技术发展趋势,并提出了促进实现煤与煤层气高效开发的建议。研究结果表明:①需进一步原始创新支撑其安全高效共采的基础关键理论,并完善煤矿区煤层增透、煤层气集输与综合利用、煤炭地下气化—煤层气联采等关键技术;②提升煤炭领域与石油领域学科交叉理论技术攻关和行业合作力度,形成优势理论技术与产业配置互补发展,搭建基于多领域学科融合的创新产业发展模式;③完善国家和地方在煤与煤层气共采领域的政策保障体制,鼓励煤炭企业与石油企业合作以促进其规模化发展。结论认为,煤炭资源平稳缩减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能源保障策略,由此推行煤与煤层气共采对于确保煤矿生产安全,缓解清洁能源短缺和降低碳排放等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源转型 煤层气 煤与煤层气共采 煤层增透 煤层气开发技术 技术现状 发展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墨狭缝吸附页岩气的分子模拟 被引量:11
9
作者 何映颉 杨洋 +1 位作者 张廷山 伍坤宇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88-94,共7页
为了深入了解页岩储层中有机质层状孔隙对甲烷的微观吸附机理,利用分子模拟软件构建了石墨狭缝模型来表征有机质层状孔隙,并运用巨正则蒙特卡罗、分子力学及分子动力学等方法模拟了扬子板块早古生代页岩储层在埋深为2~4 km的条件下,石... 为了深入了解页岩储层中有机质层状孔隙对甲烷的微观吸附机理,利用分子模拟软件构建了石墨狭缝模型来表征有机质层状孔隙,并运用巨正则蒙特卡罗、分子力学及分子动力学等方法模拟了扬子板块早古生代页岩储层在埋深为2~4 km的条件下,石墨狭缝对甲烷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石墨狭缝对甲烷的吸附是物理吸附;随温度和压力的增加,其吸附量呈现出先急剧增加后缓慢增加再减小的趋势;当页岩气藏埋深为2~4 km时,页岩储层中有机质层状孔隙对甲烷的吸附量缓慢增加,并且在埋深为4 km时达到最大,因此4 km为页岩气最优埋深;甲烷沿石墨狭缝壁法线方向出现明显的吸附分层现象,其相对密度呈对称分布的趋势,而且随埋深的增加而有所减小;甲烷的自扩散系数随埋深的增加而增大,与吸附热及吸附量的变化原因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吸附 扩散 纳米孔隙 石墨狭缝 分子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特殊螺纹密封完整性的三轴设计系数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王建东 林元华 +2 位作者 李玉飞 谢南星 邓宽海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65-173,共9页
针对高温高压气井完井油管柱密封完整性问题,开展了基于88.90 mm×6.45 mm 110SS材料油管一种气密封特殊螺纹密封完整性分析的管柱三轴设计系数研究,研究中采用了API RP 5C52017国际标准螺纹性能试验评价方法,进行了高温和室温环境... 针对高温高压气井完井油管柱密封完整性问题,开展了基于88.90 mm×6.45 mm 110SS材料油管一种气密封特殊螺纹密封完整性分析的管柱三轴设计系数研究,研究中采用了API RP 5C52017国际标准螺纹性能试验评价方法,进行了高温和室温环境下A系全包络线载荷密封实验评价。基于气密封能判据,采用有限元模拟分析了不同VME(冯米塞斯等效应力)全包络线载荷2次循环工况的密封能和密封能倍数的变化规律并确定了危险载荷点。结果表明,通过API标准密封完整性实验评价的气密封特殊螺纹连接,需采用有限元进一步分析包络线载荷循环密封能及密封能倍数的变化规律,确定这种螺纹连接安全适用范围;同时开展了3种VME全包络线载荷2次循环后密封适用性分析,确定了高温和室温两种环境下螺纹安全适用包络线载荷范围及合理的三轴安全系数,并完成了1口高温高压气井完井油管柱安全分析和现场应用。提出的研究方法为管柱三轴设计安全系数的确定提供了有益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密封特殊螺纹 包络线载荷 密封能 密封能倍数 密封完整性 适用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东北部地区陡山沱组黑色页岩古海洋环境与有机质富集机制 被引量:4
11
作者 王剑 肖洒 +7 位作者 杜秋定 周刚 王铜山 李秋芬 付修根 韦恒叶 和源 沈利军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6-92,共17页
四川盆地下震旦统陡山沱组页岩不仅是重要的烃源岩层系也是页岩气勘探的潜力层位,目前对其黑色页岩古海洋环境演化与异常富有机质形成的响应关系还不清楚,因此制约了盆地烃源岩整体评价与资源勘探部署。为此,基于四川盆地东北部地区(以... 四川盆地下震旦统陡山沱组页岩不仅是重要的烃源岩层系也是页岩气勘探的潜力层位,目前对其黑色页岩古海洋环境演化与异常富有机质形成的响应关系还不清楚,因此制约了盆地烃源岩整体评价与资源勘探部署。为此,基于四川盆地东北部地区(以下简称川东北地区)城口区块陡山沱组二段(以下简称陡二段)黑色页岩沉积相与沉积微相研究、环境特征矿物(草莓状黄铁矿)粒径与形态统计分析结果,以黑色页岩有机地球化学分析及古海洋环境关键元素地球化学指标研究为依据,重建了该区陡二段黑色页岩形成的古海洋环境模式,探讨了古海洋环境演化与有机质富集响应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①陡二段黑色页岩整体为斜坡—盆地相沉积环境,可划分为灰色粉砂质泥岩或泥质粉砂岩、灰色浊积泥岩—粉砂岩、灰黑色块状含钙粉砂质泥岩、黑色薄层富有机质泥岩、灰黑色薄层钙质泥岩5个沉积微相,异常富集有机质层段主要发育于后面2个微相;②环境特征矿物(草莓状黄铁矿)粒径与形态统计分析、U与Mo富集系数(UEF、MoEF)分析共同揭示陡二段早期古海洋为缺氧沉积环境,晚期逐渐过度贫氧环境;③陡二段古生产力水平整体为低—中等水平,期间有间歇性高生产力沉积期;④陡二段沉积晚期与早期相比,陆源碎屑输入量明显增加,其中下部异常富集有机质层泥岩及钙质泥岩TOC介于1.89%~7.26%,均值为4.09%。结论认为,该区氧化还原条件与TOC具有良好的协变关系,是有机质富集主要控制因素;间歇性高生产力是钙质泥岩相异常富集有机质的原因,而较多的陆源碎屑输入通量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有机质的富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下震旦统陡山沱组 黑色页岩 沉积微相 古海洋环境 有机质富集 响应关系 草莓状黄铁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泡沫对基质裂缝双重介质系统渗透性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沁芷 魏兵 +2 位作者 杨怀军 赵金洲 卡杰特·瓦列里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00-110,共11页
泡沫作为一种两相分散软物质体系,在非均质油藏调剖、裂缝性油藏防窜及非常规油藏压裂酸化中得到日趋广泛的应用。但泡沫体系在基质裂缝系统运移过程中,会导致局部捕集、滞留、堆积等现象,影响系统尤其是基质的渗透能力。研究以表面活... 泡沫作为一种两相分散软物质体系,在非均质油藏调剖、裂缝性油藏防窜及非常规油藏压裂酸化中得到日趋广泛的应用。但泡沫体系在基质裂缝系统运移过程中,会导致局部捕集、滞留、堆积等现象,影响系统尤其是基质的渗透能力。研究以表面活性剂泡沫和纤维素纳米纤丝(NCF)强化泡沫为对象,建立了评价泡沫体系对基质裂缝双重介质系统渗透性影响的评价方法,并阐明了两类泡沫的运移和分布规律。实验采用4个级别渗透率(0.13∼239.60 mD)的岩芯,建立了压差、基质侵入深度、残余阻力因子与渗透率的关系。研究发现,泡沫体系可以顺利通过23.00 mD的岩芯,不会影响基质渗透能力;当泡沫侵入低渗透和致密基质(低于3.13 mD)后,由于物理吸附、机械滞留等作用,基质渗透率显著下降,NCF泡沫和表面活性剂泡沫对基质渗透性的影响程度接近。另外,NCF起泡液主要滞留在裂缝壁面,尤其是在渗透率不高于8.5 mD的基质裂缝系统中,起泡液整体滤失量少,去除表面堆积后,基质渗透率可以快速恢复。研究结果可为泡沫在基质裂缝系统尤其是低渗/致密基质中运移和分布规律提供参考,为评价泡沫对系统渗透能力的影响提供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质裂缝系统 低渗/致密基质 渗透能力 泡沫体系 评价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压井液漏失对气井井筒储集效应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三喜 贾虎 吴晓虎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2-15,共4页
井筒储集效应对试井分析结果极为敏感,国内外对井储系数及井筒储集效应结束时间均做了大量研究,但并未考虑压井液漏失对井储效应的影响.文章结合东海某气藏测试数据,通过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在不同井况与工况下压井液漏失对气井井筒储... 井筒储集效应对试井分析结果极为敏感,国内外对井储系数及井筒储集效应结束时间均做了大量研究,但并未考虑压井液漏失对井储效应的影响.文章结合东海某气藏测试数据,通过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在不同井况与工况下压井液漏失对气井井筒储集效应的影响.研究表明,压井液密度过大或作业时间过长均会导致漏失量增多,由此对井筒储集效应的影响也越大;此外,地层渗透率越低,也会对井筒储集效应带来一定影响.通过两口井实例验证了结论的可靠性,研究成果可为气井试井分析与产能测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井筒储集效应 压井液 漏失 气井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