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5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分子膜驱油提高驱油效率的实验室研究 被引量:16
1
作者 董大鹏 冯文光 +1 位作者 朱绍鹏 郑军 《断块油气田》 CAS 2007年第1期41-42,91-92,共2页
由于剩余油主要分布在小孔、微孔中,现有的化学驱油剂对低渗透油藏的驱油效果并不理想。研究利用岩石的静电吸附在固液界面形成分子膜,从而改变界面的润湿性,驱替出小孔中的残余油,提高驱油效率。超低渗透岩心实验结果显示,分子膜驱油... 由于剩余油主要分布在小孔、微孔中,现有的化学驱油剂对低渗透油藏的驱油效果并不理想。研究利用岩石的静电吸附在固液界面形成分子膜,从而改变界面的润湿性,驱替出小孔中的残余油,提高驱油效率。超低渗透岩心实验结果显示,分子膜驱油在原来水驱基础上提高驱油效率10%,效果比较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膜 采收率 润湿性 驱油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纤维素材料在油气田开发中的应用与展望 被引量:15
2
作者 魏兵 田庆涛 +3 位作者 毛润雪 薛艳 温洋兵 蒲万芬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98-104,共7页
材料是油气田开发的基础和保障,积极借鉴材料科学的最新进展,提高油气资源开发的经济效益,减小环境保护的压力,是石油工程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必由之路。作为一种高性能的生物高分子材料,纳米纤维素(NC)具有成本低、来源广、无污染和可再... 材料是油气田开发的基础和保障,积极借鉴材料科学的最新进展,提高油气资源开发的经济效益,减小环境保护的压力,是石油工程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必由之路。作为一种高性能的生物高分子材料,纳米纤维素(NC)具有成本低、来源广、无污染和可再生等优点以及高强度、低密度、强韧性、易修饰等物理性质,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药、食品包装和光电材料等领域。最新研究表明,NC材料在油气田开发领域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并逐渐引起中外学者的关注。详细梳理了近年来NC在钻井、压裂和提高采收率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深度剖析了实际应用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结合近年来对NC分散液、NC高稳泡沫、NC乳液和NC水凝胶的研究,展望了未来NC材料在油气田开发中的应用潜力和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纤维素 油气田开发 钻井 压裂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缝洞型油气藏物理模拟试验方法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贾虎 蒲万芬 +3 位作者 廖然 袁成东 汤柏松 赵若锟 《石油钻探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02-108,共7页
在钻完井、调剖堵水、重复压裂等各种工艺措施实施前,一般都要在室内对各种工作流体进行物理模拟试验来评价其应用性能,以完善工作液的配方和施工工艺,而裂缝性油气藏裂缝的产状、开度、方位等参数对工程实施效果有直接影响。因此,在室... 在钻完井、调剖堵水、重复压裂等各种工艺措施实施前,一般都要在室内对各种工作流体进行物理模拟试验来评价其应用性能,以完善工作液的配方和施工工艺,而裂缝性油气藏裂缝的产状、开度、方位等参数对工程实施效果有直接影响。因此,在室内对岩心造缝使之能更真实地模拟地层显得尤为重要。介绍了各种岩心造缝方法,分析了各自的优缺点,最后结合建立碳酸盐岩缝洞型油气藏物理模型的难点,提出了一种新颖的缝洞微观物理模型,并进行了微观物理模拟试验,结果表明,该模型可较好地描绘凝胶堵水后水驱残余油的动态过程,这对认识缝洞性油气藏的封堵机理和研究水驱提高采收率的机理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缝洞型油气藏 物理模拟 剖面调整 堵水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志留系—泥盆系层序界面的“四位一体”响应特征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被引量:3
4
作者 田景春 邵晓岩 +1 位作者 张翔 林小兵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042-1050,共9页
以塔里木盆地志留系—泥盆系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盆地周缘野外露头剖面详细观测、盆内典型钻井岩心详细描述、测井资料分析、地震剖面解释,详细研究了盆地内志留系—泥盆系沉积演化过程中关键层序界面(主要包括S/O界面——对应于地震剖面... 以塔里木盆地志留系—泥盆系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盆地周缘野外露头剖面详细观测、盆内典型钻井岩心详细描述、测井资料分析、地震剖面解释,详细研究了盆地内志留系—泥盆系沉积演化过程中关键层序界面(主要包括S/O界面——对应于地震剖面上的T07,上、中下志留统之间的层序界面——对应于地震剖面上的T16,上、中泥盆统之间的界面——对应于地震剖面上的T06,石炭系、泥盆系之间的界面——对应于地震剖面上的T75)的"四位一体"响应特征,即层序界面在野外露头剖面、钻井岩心、测井曲线及地震剖面上的特征,结果表明:层序界面在露头剖面、钻井岩心上通常为不整合或冲刷侵蚀面,在测井曲线上表现为突变,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上超、下超或削截。进而详细论述了层序界面形成的油气地质意义,具体表现为:(1)层序界面反映了关键时期盆地性质的转化;(2)层序界面为油气运移的重要通道;(3)层序界面有利于圈闭的形成。该研究成果将为塔里木盆地志留系—泥盆系的进一步油气勘探提供重要的基础地质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志留系-泥盆系 层序界面 四位一体 油气地质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寒武系—二叠系层序界面类型特征及油气地质意义 被引量:19
5
作者 王峰 陈洪德 +3 位作者 赵俊兴 陈安清 苏中堂 李洁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11年第1期6-12,共7页
在鄂尔多斯盆地寒武系—二叠系地层中识别出不整合面、渣状层、古喀斯特作用面、冲刷侵蚀面、岩性与岩相转换面、超覆面、最大海泛面等层序界面。在详细讨论各类型界面特征的基础上,将其成因划分为构造运动造山侵蚀不整合界面、升隆侵... 在鄂尔多斯盆地寒武系—二叠系地层中识别出不整合面、渣状层、古喀斯特作用面、冲刷侵蚀面、岩性与岩相转换面、超覆面、最大海泛面等层序界面。在详细讨论各类型界面特征的基础上,将其成因划分为构造运动造山侵蚀不整合界面、升隆侵蚀不整合界面、海侵上超层序不整合界面、暴露不整合界面4种类型。层序界面不仅是层序划分的关键,同时也具有重要的油气地质意义。层序界面是盆地盆地构造演化的物质响应,同时也是形成优质储集空间和油气运聚通道的重要地质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序界面 油气地质意义 寒武系-二叠系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洲油气资源分布和主要含油气盆地石油地质特征 被引量:2
6
作者 郝情情 陈伟军 左银辉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B04期125-126,共2页
当今世界能源供应主要来源于煤炭、油气、核电、地热能、太阳能、潮汐能和生物能等,传统油气资源仍占全世界油气供应的60%以上,是重要的能源矿产和战略性资源。本文详细研究了非洲油气资源的分布特点,分析了非洲主要含油气盆地的石油地... 当今世界能源供应主要来源于煤炭、油气、核电、地热能、太阳能、潮汐能和生物能等,传统油气资源仍占全世界油气供应的60%以上,是重要的能源矿产和战略性资源。本文详细研究了非洲油气资源的分布特点,分析了非洲主要含油气盆地的石油地质特征,以期为我国的国家石油保障战略和中国石油勘探开发企业走向世界提供资料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洲 油气资源 含油气盆地 地质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羌塘盆地沉积和油气地质(前言) 被引量:2
7
作者 王剑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089-1090,共2页
羌塘盆地是我国陆上新区勘探程度最低、面积最大、地层序列最完整的中生代海相含油气盆地。大地构造位置上,羌塘盆地位于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之东段,与之毗邻的西段是著名的中东油气田,东南段则是东南亚油气区。这一大地构造背景,使... 羌塘盆地是我国陆上新区勘探程度最低、面积最大、地层序列最完整的中生代海相含油气盆地。大地构造位置上,羌塘盆地位于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之东段,与之毗邻的西段是著名的中东油气田,东南段则是东南亚油气区。这一大地构造背景,使得羌塘盆地油气远景备受广大石油地质工作者的高度关注(王成善等,1996)。国家对青藏高原油气普查与油气资源战略调查工作非常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羌塘盆地 地质工作者 油气远景 油气地质 大地构造 油气区 地层序列 含油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扬子西缘峨边群碎屑锆石年代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2
8
作者 陈风霖 王剑 +4 位作者 崔晓庄 沈利军 李夔洲 庞维华 任飞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936-1947,共12页
【目的】扬子西缘峨边群传统上被认为是华南中元古代晚期的代表性地层单元之一,其沉积时限与物源特征可为重建全球Rodinia超大陆汇聚背景下扬子陆块的中—新元古代构造演化过程提供重要约束。【方法】对峨边群变质碎屑沉积岩开展了岩石... 【目的】扬子西缘峨边群传统上被认为是华南中元古代晚期的代表性地层单元之一,其沉积时限与物源特征可为重建全球Rodinia超大陆汇聚背景下扬子陆块的中—新元古代构造演化过程提供重要约束。【方法】对峨边群变质碎屑沉积岩开展了岩石学和碎屑锆石U-Pb年代学分析。【结果】获得了峨边群枷担桥组两件变质细粒岩屑砂岩样品的碎屑锆石年龄区间为1950~900 Ma,主要相对概率峰值为~910 Ma、~1570和~1730 Ma,以及次要峰值为~1130 Ma、~1390 Ma、~1840 Ma、~2500 Ma和~2550 Ma。最大沉积年龄分别为908±8 Ma(MSWD=0.10,n=5)和905±5 Ma(MSWD=0.52,n=9)。【结论】结合区域已有相关资料,峨边群枷担桥组的沉积时限为~910 Ma至~860 Ma,其主要沉积物源来自扬子西缘南侧的古—中元古代岩浆岩,推测可能形成于新元古代早期微陆块拼合的构造背景,与Rodinia超大陆的全球性汇聚过程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新元古代 峨边群 碎屑锆石 物源分析 构造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insorⅢ型微乳液提升高温高盐低渗透油藏采收率机理研究
9
作者 吕伟 薛芳芳 +3 位作者 何思娴 张荣 王怡文 陈海龙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70-177,共8页
WinsorⅢ型微乳液驱是解决高温高盐低渗透油藏动用程度低的有效手段,但针对WinsorⅢ型微乳液体系构建和提高采收率机理认识方面的研究欠缺。在模拟油藏条件下,通过对2类表面活性剂及其复配体系进行溶解性测试、油水界面张力测试和相行... WinsorⅢ型微乳液驱是解决高温高盐低渗透油藏动用程度低的有效手段,但针对WinsorⅢ型微乳液体系构建和提高采收率机理认识方面的研究欠缺。在模拟油藏条件下,通过对2类表面活性剂及其复配体系进行溶解性测试、油水界面张力测试和相行为测试实验,构建出具有耐温耐盐性能的WinsorⅢ型微乳液体系。通过岩心驱替实验、接触角测试实验和可视化岩心驱替实验探究了其提高低渗透油藏采收率的可行性,并从润湿性改变和增溶乳化两方面分析其提高采收率机理。研究结果表明:①醇醚羧酸盐表面活性剂ST 982-B在质量分数为0.3%~0.5%时可构建WinsorⅢ型微乳液体系;②该微乳液体系可提高低渗透油藏采收率7.8%~9.7%;③该微乳液体系可有效改善岩石的润湿性,且体系增溶乳化后对油膜的“剥蚀”作用进一步提高了驱油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高盐 低渗透油藏 WinsorⅢ型微乳液 表面活性剂 提高采收率 润湿性 增溶乳化 接触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雅鲁藏布江蛇绿岩再研究:从地质调查到矿物记录 被引量:30
10
作者 王成善 李亚林 +6 位作者 刘志飞 李祥辉 唐菊兴 REJEAN Hebert COTE Dubois VARFALVY V HUOT F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23-330,共8页
蛇绿岩带出现于全球大多数碰撞构造带上,通常是板块缝合带的标志,西藏雅鲁藏布江缝合带蛇绿岩带对于此种概念模型是毫无争议的。根据近年来现代洋壳和蛇绿岩研究成果以及分析技术,在20世纪80年代中法合作项目研究成果基础上,笔者再次对... 蛇绿岩带出现于全球大多数碰撞构造带上,通常是板块缝合带的标志,西藏雅鲁藏布江缝合带蛇绿岩带对于此种概念模型是毫无争议的。根据近年来现代洋壳和蛇绿岩研究成果以及分析技术,在20世纪80年代中法合作项目研究成果基础上,笔者再次对西起日喀则拉孜、东至泽当金鲁,长约500km的雅鲁藏布江缝合带蛇绿岩进行了研究。在野外调查基础上,对雅鲁藏布江蛇绿岩中500多个尖晶石样品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以探讨蛇绿岩的成因及其动力学背景,提出雅鲁藏布江蛇绿岩带属于超俯冲作用(suprasubduction)的产物,与近年来其他研究成果的认识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调查 雅鲁藏布江缝合带 再研究 20世纪80年代 记录 矿物 蛇绿岩带 研究成果 地球化学特征 板块缝合带 动力学背景 概念模型 分析技术 合作项目 野外调查 俯冲作用 构造带 日喀则 尖晶石 500 基础 洋壳 样品 成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区域重磁异常的东西向分区及其构造地质特征 被引量:19
11
作者 薛典军 姜枚 +2 位作者 吴良士 李庆庆 汪兴旺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6年第4期912-919,共8页
自从大陆整合以来作为一个整体的青藏高原继续受着印度板块向北俯冲的影响,也必定不断地改造着原各地体的结构构造,形成了高原整体意义上东西向的差异。这种差异与原本各地体的组成、结构和东西向延伸不一致。这不仅表现在南北向断裂构... 自从大陆整合以来作为一个整体的青藏高原继续受着印度板块向北俯冲的影响,也必定不断地改造着原各地体的结构构造,形成了高原整体意义上东西向的差异。这种差异与原本各地体的组成、结构和东西向延伸不一致。这不仅表现在南北向断裂构造跨各单个地体范围的出现,而且,逐步形成了东西的分区。这种分区突出地表现在区域重力与磁场的特征上,这不仅是局部的岩石磁性与密度变化的结果,而且是由于印度板块向北俯冲过程中,在其前缘的不同部位上经受的压力不同,以及地块的隆升与扩张作用的差异造成了高原东西各区段的地壳组分与厚度的变化。青藏高原的南北向断裂构造并非地壳上层的局部断裂,它具有深层的原因。由于印度板块向北推进的过程中不是均匀地齐头并进,而是在帕米尔高原以东的青藏高原范围内存在着推进速度和俯冲深度的差异,随着高原隆升的加剧高原本身出现断裂,自中新生代以来就存在着一定差异,所以南北向的断裂构造比目前地表见到的多些,而且具有较大的深度,Moho面的深度和地壳厚度都受南北向断裂的控制,并形成了区域重磁场的变化。同时,高原的东西向拉张作用也使南北断裂带发育加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重磁异常 东西向分区 南北向构造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酸盐岩台地边缘沉积结构差异及其油气勘探意义——以川东北早三叠世飞仙关期台地边缘带为例 被引量:25
12
作者 邢凤存 陆永潮 +4 位作者 郭彤楼 李思田 侯明才 胡华蕊 吴嗣跃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305-1316,共12页
随着研究的深入,逐渐认识到碳酸盐岩台地边缘带(简称台缘带)具有沉积结构和演化的差异性,其不但记录了古地理格局及其演化过程,同时也对相关油气储层的发育具有重要的影响。以四川盆地东北部早三叠世飞仙关期同期近平行的三排台缘带为... 随着研究的深入,逐渐认识到碳酸盐岩台地边缘带(简称台缘带)具有沉积结构和演化的差异性,其不但记录了古地理格局及其演化过程,同时也对相关油气储层的发育具有重要的影响。以四川盆地东北部早三叠世飞仙关期同期近平行的三排台缘带为研究对象,通过钻井、野外露头及地震等资料综合分析,揭示研究区早三叠世飞仙关早期台缘鲕粒滩带明显继承了晚二叠世长兴期台缘礁滩带的分布,并具有整体向东迁移的特点。不同台缘带之间具有明显差异,可识别出迁移型和加积型两种台缘结构样式,迁移型台缘带主要分布在元坝-龙岗-梁平台缘带(简称1号台缘带)、简池-鸡王洞-沙陀台缘带(简称3号台缘带),其具有台缘斜坡坡度缓、迁移明显,造成台缘带鲕粒滩整体分布宽但厚度薄、横向间互云化的特点;加积型台缘带主要分布在铁厂河-普光-罗家寨台缘带(简称2号台缘带),沉积结构总体上表现为加积特征,但晚期具有向东迁移特点,台缘带窄、台前滑塌普遍,鲕粒滩分布集中且厚度大、云化彻底。不同台缘带内部沉积和储层分布具有差异性,1号台缘带内部具有斜坡带陡缓相间,缓坡区台缘带鲕粒滩迁移明显,鲕粒滩累积厚度薄且云化弱或不发育,相对的陡坡区迁移幅度略小,鲕粒滩累计厚度略厚,且具有向上云化程度逐渐增强的特点;由于面对相对开阔的海域,3号台缘斜坡带风暴影响明显,具有横向上的云化间互及垂向云化增强特征明显,资料有限,横向地貌变化尚待进一步揭示;2号台缘带具有横向上的鲕粒滩厚薄变化,但加积和整体云化特征稳定。台缘沉积结构差异性明显受早期长兴期古地貌、海平面变化及古风向和沉积期差异沉降等因素的联合影响。研究建立了相关台缘带沉积和白云岩分布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结构差异 碳酸盐岩台地边缘 鲕粒滩储层 飞仙关组 川东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露头砂岩纵横波衰减的各向异性实验研究 被引量:12
13
作者 李亚林 贺振华 +2 位作者 黄德济 刘树根 谢贤鹏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658-664,共7页
岩石物理性质在不同方向的差异即各向异性必然导致地震波速度和衰减的各向异性。本文在实验室模拟不同的埋藏深度,用超声波沿三个方向即垂直地层层面方向(V方向)和平行地层层面的方向(h1、h2方向,相互正交)测量了露头砂岩(取自... 岩石物理性质在不同方向的差异即各向异性必然导致地震波速度和衰减的各向异性。本文在实验室模拟不同的埋藏深度,用超声波沿三个方向即垂直地层层面方向(V方向)和平行地层层面的方向(h1、h2方向,相互正交)测量了露头砂岩(取自云南楚雄盆地T3)的纵横渡速度vp、vs和品质因子Qp、Qs,并计算了速度和衰减各向异性系数γv、γQ。实验结果表明:①速度vp、vs和品质因子Qp、Qs均随埋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②速度v和品质因子Q具有明显的方向性,垂直岩层层面方向的速度对和品质因子Q小于平行岩层层面方向的速度V和品质因子Q;③横渡衰减大于纵波衰减,即Qs>Qp;④衰减各向异性系数大于速度各向异性系数(约1个数量级),并且衰减各向异性系数随埋藏深度增加的减小率比速度各向异性系数随埋藏深度增加的减小率大,因此衰减可能是一个比速度对岩石各向异性更为敏感的地震特征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露头砂岩 纵横波速度 各向异性 地震勘探 地震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注采耦合技术提高构造-岩性油藏开发效果 被引量:10
14
作者 徐莎 乐平 +2 位作者 柳敏 黄艳梅 林波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10-112,156,共3页
针对h159断块隔夹层薄、分注难度大的问题及低油价下注水井不宜过多的形势,建议分上下2套层系开展耦合注水试验,以提高油藏采收率和控制成本。运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注采耦合技术政策界限,从注水方式、注水时机、注水周期及注采比等指标... 针对h159断块隔夹层薄、分注难度大的问题及低油价下注水井不宜过多的形势,建议分上下2套层系开展耦合注水试验,以提高油藏采收率和控制成本。运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注采耦合技术政策界限,从注水方式、注水时机、注水周期及注采比等指标逐一甄选,得到最优化的注采耦合方案。结果表明:注水周期为上注30 d,下采45 d(注水井注上套层系的同时对应油井采下套层系)后转为下注30 d,上采45 d,注采比为1.0的方式最佳。考虑措施时间对效益的影响,采取720 d的注采耦合之后恢复常规注采方式得到的利润和经济可采储量最大。注采耦合技术的成功运用表明该技术可在同类型油藏中得到更好推广,从而提高水驱采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岩性油藏 注采耦合 周期注采比 数值模拟 h159断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上三叠统延长组震积岩的发现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64
15
作者 夏青松 田景春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46-252,共7页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中生界延长组长6—长8中发育与地震有关的震积岩,通过岩心观测识别出的震积岩标志主要有微同沉积断裂、震裂缝、液化砂岩脉、振动液化卷曲变形构造、地震角砾岩、负荷构造及枕状层等。同时在塔17井中发现完整的震积岩...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中生界延长组长6—长8中发育与地震有关的震积岩,通过岩心观测识别出的震积岩标志主要有微同沉积断裂、震裂缝、液化砂岩脉、振动液化卷曲变形构造、地震角砾岩、负荷构造及枕状层等。同时在塔17井中发现完整的震积岩垂向序列,序列自下而上分为下伏未震层、微断裂层、微褶皱层、碎块层及液化均一层,上覆未震层。该震积岩的发现为盆地构造演化提供了动力学解释,表明晚三叠世随着秦岭、南祁连海槽的封闭,南北向逆冲带发生强烈活动,是本区延长组震积作用的直接诱发因素。同时该震积岩的发现,为盆地西南部延长组长6—长8发育的大规模浊积岩的外界触发机制是由地震活动引起的提供了有力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上三叠统 震积岩 特征 地质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疏松砂岩模拟岩样制备方法实验研究 被引量:8
16
作者 蒋志斌 唐洪明 +1 位作者 谢晓永 廖纪佳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S2期32-34,170,共4页
采用与储层粒径分布相似的河沙作为骨架颗粒,用储层和储层间泥页岩夹层中粘土矿物来模拟储层中粘土矿物绝对、相对含量,然后采用不锈钢管填制成不同物性级差的岩样。通过铸体薄片对比天然岩芯和模拟岩样的孔隙结构、粘土矿物产状等表明... 采用与储层粒径分布相似的河沙作为骨架颗粒,用储层和储层间泥页岩夹层中粘土矿物来模拟储层中粘土矿物绝对、相对含量,然后采用不锈钢管填制成不同物性级差的岩样。通过铸体薄片对比天然岩芯和模拟岩样的孔隙结构、粘土矿物产状等表明,此方法可行;并且在SZ36-1油田开发后期研究工作中得到验证,对以后类似研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疏松砂岩 模拟 岩样 粘土矿物 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测凝析油气体系蜡沉积热力学模型 被引量:6
17
作者 李闽 王道成 +1 位作者 姜逸伟 毕建霞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7期62-64,共3页
根据实验研究结果 ,提出了一个预测凝析油气体系蜡沉积的热力学模型。该模型把蜡沉积视为多固相过程 ,沉积出的蜡由几个固相组成 ,每一个固相都由一个拟组分表示 ,固相之间彼此互不混合。根据这一认识 ,文章提出了气液多固相物料平衡方... 根据实验研究结果 ,提出了一个预测凝析油气体系蜡沉积的热力学模型。该模型把蜡沉积视为多固相过程 ,沉积出的蜡由几个固相组成 ,每一个固相都由一个拟组分表示 ,固相之间彼此互不混合。根据这一认识 ,文章提出了气液多固相物料平衡方程 ,用考虑固相沉积的多相闪蒸数值算法 ,模型能对析蜡量进行量化模拟计算。模型中气液相参数通过状态方程计算获得。通过对凝析油蜡沉积的计算表明 ,用该模型计算的蜡的沉积量和析蜡温度与实验结果非常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析油 热力学模型 析蜡温度 稳定性 防蜡工艺 多固相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潘-甘孜褶皱带复理石火山岩夹层时代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4
18
作者 李祥辉 王成善 +3 位作者 刘树根 冉波 徐文礼 周勇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879-886,共8页
在四川北部松潘西北和甘肃南部合作市一带的上三叠统(深海沉积)复理石中发现了数套火山(碎屑)岩夹层。利用UPb同位素测年,获得4件安山岩、凝灰岩样品锆石的年龄加权平均值分别为205.9±1.6Ma、208.9±1.8Ma、210.4±1.6Ma和... 在四川北部松潘西北和甘肃南部合作市一带的上三叠统(深海沉积)复理石中发现了数套火山(碎屑)岩夹层。利用UPb同位素测年,获得4件安山岩、凝灰岩样品锆石的年龄加权平均值分别为205.9±1.6Ma、208.9±1.8Ma、210.4±1.6Ma和212.3±1.5Ma,时代属于晚三叠世诺利期晚期—瑞提期早期。此系第一次较为精准地报道松潘-甘孜褶皱带晚三叠世复理石火山岩夹层及其可能代表的火山喷发年龄。研究结果表明,直到瑞提期早期松潘-甘孜古残留海盆还未停止接受沉积物供给。该套火山(碎屑)岩的测年结果为松潘-甘孜褶皱带上三叠统复理石岩石地层单元的划分和对比提供了重要参考,同时为进一步约束华南与华北板块碰撞-造山事件时限提供了新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U-PB年龄 安山岩 凝灰岩 复理石 晚三叠世 松潘-甘孜褶皱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寺河煤矿煤岩颗粒解吸—扩散特征实验研究 被引量:7
19
作者 伊向艺 吴红军 +3 位作者 卢渊 邱小龙 管保山 张浩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11-112,116,共3页
煤层气赋存于煤岩层的割理和基质孔隙中,以吸附状态为主,通过降压解吸释放。利用自主研制的煤岩解吸分析实验装置,研究寺河煤矿3#煤样粉碎后的4种不同粒径的干煤岩颗粒的解吸特征,随着解吸压力的降低,干煤岩颗粒在不同解吸压力下的解吸... 煤层气赋存于煤岩层的割理和基质孔隙中,以吸附状态为主,通过降压解吸释放。利用自主研制的煤岩解吸分析实验装置,研究寺河煤矿3#煤样粉碎后的4种不同粒径的干煤岩颗粒的解吸特征,随着解吸压力的降低,干煤岩颗粒在不同解吸压力下的解吸量不同,呈高—低—高的变化;解吸初始阶段,主要是解吸过程,解吸量主要与比表面积相关;解吸中后期阶段,主要是解吸—扩散过程,解吸量主要与扩散半径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 解吸量 颗粒粒径 解吸压力 解吸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气储集层AVO非线性反演方法及应用研究 被引量:21
20
作者 李正文 许多 《石油物探》 EI CSCD 2002年第1期23-25,36,共4页
详细论述了AVO非线性反演方法的原理、反演中目标函数的构造以及海色矩阵的计算 ,获得了较精确的含气砂岩的泊松比值 ,直接检测了气层。应用实例表明 ,AVO非线性反演是一种求取精确解的方法 。
关键词 油气储集层 AVO 非线性反演方法 应用 研究 目标函数 海色矩阵 泊松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