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咸化湖相混积岩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发育模式——以柴西坳陷英雄岭构造带下干柴沟组上段为例
1
作者 周飞 邵泽宇 +7 位作者 张静 陈果 张海龙 徐耀辉 郝万鑫 沙威 武云昭 张皓 《石油实验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34-1149,共16页
为系统评价柴达木盆地柴西坳陷英雄岭构造带下干柴沟组上段咸化湖相混积岩烃源岩的生烃潜力,揭示其富有机质发育模式,通过有机地球化学与无机地球化学相结合的方法,对研究区不同岩性混积岩样品开展系统的地球化学特征分析,重点解析有机... 为系统评价柴达木盆地柴西坳陷英雄岭构造带下干柴沟组上段咸化湖相混积岩烃源岩的生烃潜力,揭示其富有机质发育模式,通过有机地球化学与无机地球化学相结合的方法,对研究区不同岩性混积岩样品开展系统的地球化学特征分析,重点解析有机质丰度、类型、成熟度及沉积环境特征,进而重建烃源岩的沉积过程。研究结果表明,柴达木盆地下干柴沟组上段混积岩烃源岩整体达到较好—优质烃源岩标准,其中泥质页岩和钙质页岩表现尤为突出,总有机碳含量平均达到1.37%,生烃潜量超过8.36 mg/g,显著优于其他岩性烃源岩;烃源岩有机质以Ⅰ—Ⅱ型干酪根为主,主要来源于菌藻类低等水生生物;有机质热演化程度处于低熟—成熟阶段;烃源岩形成于强蒸发的咸化湖盆环境,古气候炎热干燥,水体盐度分层显著,底层形成稳定的缺氧还原条件,有效促进了有机质保存。物源分析揭示,沉积物主要源自长英质火成岩,中等水平的古生产力为有机质富集提供了物质基础。研究提出干旱气候和浅水沉积条件下,盐度分层形成的还原—强还原底水环境是菌藻类有机质在钙质、泥质页岩中富集的关键机制,该认识为咸化湖相烃源岩的形成机理提供了新依据,对柴达木盆地及类似地区的油气勘探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环境 咸化湖相 烃源岩发育模式 地球化学特征 下干柴沟组 古近系 柴达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莱州湾凹陷中部古近系沙三段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沉积环境 被引量:13
2
作者 邓美玲 王宁 +3 位作者 李新琦 陈容涛 刘岩 徐耀辉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49-62,共14页
通过对渤海海域莱州湾凹陷中部古近系沙三段烃源岩样品的热解、TOC、饱和烃GC/MS分析以及主、微量元素分析,研究了其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沉积环境。研究结果表明:(1)莱州湾凹陷中部古近系沙三段烃源岩有机质丰度差异较大,总体为好—... 通过对渤海海域莱州湾凹陷中部古近系沙三段烃源岩样品的热解、TOC、饱和烃GC/MS分析以及主、微量元素分析,研究了其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沉积环境。研究结果表明:(1)莱州湾凹陷中部古近系沙三段烃源岩有机质丰度差异较大,总体为好—优质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以Ⅰ—Ⅱ型为主,整体处于低熟—成熟阶段;(2)通过Pr/nC_(17)-Ph/nC_(18)图版、C_(24)四环萜烷/C_(26)三环萜烷(C_(24)TeT/C_(26)TT)、C_(27)/C_(29)规则甾烷、奥利烷指数等参数判断沙三段烃源岩有机质来源为低等水生生物和高等植物的混源输入;(3)综合CIA,Sr/Ba,Pr/Ph,V/(V+Ni),U/Th值和伽马蜡烷指数等分析了烃源岩形成时期的古环境,认为沙三段沉积时期气候温暖湿润,降水丰富,水体为淡水—微咸水,陆源输入较多,具有较高的初始生产力,沉积时期整体表现为贫氧的弱氧化弱还原环境,沙三下段—沙三上段沉积环境整体变化不大,古气候和古水体盐度基本保持不变,但陆源输入及水体氧化条件随沉积进程呈逐渐增加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熟—成熟烃源岩 地球化学特征 弱氧化弱还原环境 陆源 沙三段 古近系 莱州湾凹陷 渤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页岩油地球化学特征与运聚意义 被引量:10
3
作者 李洪波 吴智超 +2 位作者 张敏 金秀辉 田兴民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79-585,共7页
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甜点段页岩油资源丰富,前人在页岩油来源、运聚特征及物性差异原因等方面存在争论。结合芦草沟组纵向分子地球化学特征分析,基于其上、下甜点段及邻近层段泥岩、碳酸盐岩与砂岩抽提物的分子化合物组成、... 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甜点段页岩油资源丰富,前人在页岩油来源、运聚特征及物性差异原因等方面存在争论。结合芦草沟组纵向分子地球化学特征分析,基于其上、下甜点段及邻近层段泥岩、碳酸盐岩与砂岩抽提物的分子化合物组成、地球化学参数的对比分析,揭示了芦草沟组上、下甜点段页岩油生成与运聚特征,并解释了上、下甜点段原油物性差异原因。研究结果表明:芦草沟组上、下甜点段具有更高的总有机碳质量分数、游离烃质量分数及烃类可采系数,显示明显的生烃聚集特征;上、下甜点段沉积环境还原性与水体咸度相较于其他层段更高,藻类输入生源特征更为显著;上、下甜点段内砂岩储集的烃及原油与泥岩、碳酸盐岩抽提物具有相似的分子组成特征,而与上、下甜点之间的层段显著不同,揭示芦草沟组上、下甜点段之间存在一个由分子组成迥异的石油运聚隔断层,上、下甜点段为2套独立的自生自储、内源成藏的油气系统;芦草沟组上、下甜点段页岩油生成与运聚过程的差异性在一定程度影响了原油物性垂向倒置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 地球化学 运聚特征 芦草沟组 吉木萨尔凹陷 准噶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中地区大安寨段分子标志物异常组合及其地球化学意义 被引量:3
4
作者 杨孝勇 唐友军 +7 位作者 洪海涛 王小娟 吴长江 张吉振 黄亚浩 李美俊 卢晓林 裴冰冰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669-681,共13页
在川中地区大安寨段烃源岩抽提物中检测出丰富的重排藿烷系列、重排补身烷系列、重排甾烷系列及C_(26+)长链三环萜烷系列的分子标志物组合。结合烃源岩的有机质来源、沉积环境、热演化程度特征,探讨上述甾烷、萜烷分布特征指示的地质地... 在川中地区大安寨段烃源岩抽提物中检测出丰富的重排藿烷系列、重排补身烷系列、重排甾烷系列及C_(26+)长链三环萜烷系列的分子标志物组合。结合烃源岩的有机质来源、沉积环境、热演化程度特征,探讨上述甾烷、萜烷分布特征指示的地质地球化学意义。结果表明:重排类化合物与C_(26+)长链三环萜烷系列存在着某些相同的富集途径,重排藿烷系列富集途径多于重排补身烷系列、重排甾烷系列及C_(26+)长链三环萜烷系列;特殊的甾烷、萜烷分布特征指示,烃源岩中有机质以湖泊内源(藻类和细菌等)为主,形成于范围局限的弱还原环境,高丰度的重排化合物指示,有机质热演化处于成熟阶段。此外,特殊的甾烷、萜烷分布特征还可能指示了特定的酸性粘土矿物、钙质沉积催化和形成环境中发育的特殊生物族群。综上,研究结果对分子标志物异常组合的地球化学应用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标志物异常组合 大安寨段 有机质来源 沉积环境 热演化程度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夹层型页岩油储层自吸排油特征及其主控因素研究
5
作者 樊云鹏 文志刚 +3 位作者 李桢 何右安 田伟超 刘雨航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44-857,共14页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7段(长7段)页岩油是中国典型的夹层型页岩油,现已建成陇东国家级页岩油开发示范基地。自发渗吸排驱油(简称自吸排油)现象贯穿于页岩油储层压裂到原油采出的全过程,对页岩油的产量具有显著影响。明确不同尺寸孔隙中的...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7段(长7段)页岩油是中国典型的夹层型页岩油,现已建成陇东国家级页岩油开发示范基地。自发渗吸排驱油(简称自吸排油)现象贯穿于页岩油储层压裂到原油采出的全过程,对页岩油的产量具有显著影响。明确不同尺寸孔隙中的压裂液自吸排油特征及其控制因素,对于提升长7段页岩油的采收率至关重要。以鄂尔多斯盆地长7段夹层型页岩油储层为研究对象,通过开展孔渗实验、X射线衍射分析、润湿角测定和核磁共振压裂液自吸排油等实验,明确不同类型储层在各尺寸孔隙中的压裂液自吸排油特征,并从物性、矿物组成、润湿性等角度揭示不同类型孔隙自吸排油主控因素。结果表明:①根据核磁共振分形得到的不同类型孔隙占比,可将样品分为Ⅰ类、Ⅱ类储层,Ⅰ类储层大孔占比平均为85.1%,Ⅱ类储层中孔平均占比为79.0%。②Ⅰ类储层的储层品质因子、石英含量高于Ⅱ类储层,黏土矿物含量低于Ⅱ类储层,润湿角范围为77.3°~103.7°,亲水-亲油储层均有发育,Ⅱ类储层样品的润湿角为53.2°~63.1°,均为亲水储层。③Ⅰ类储层平均自吸排油比为17.27%,主要是大孔的贡献,平均为74.1%,中孔贡献的比例为25.5%,Ⅱ类储层平均自吸排油比为40.74%,主要是中孔的贡献,平均为85.2%。综合分析各影响因素,最终认为矿物组成是自吸排油比最根本的影响因素,其次是孔隙类型、润湿性及岩石物性等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夹层型页岩油 核磁共振 压裂液自吸排油 主控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石炭系本溪组煤岩元素富集特征及成因
6
作者 李渤 张力文 +5 位作者 王霄 孙砚泽 王彦卿 孙璐 付德亮 吴陈君 《石油实验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90-1105,共16页
对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石炭系本溪组障壁岛—沼泽沉积体系与潟湖—沼泽沉积体系煤岩的两口井10个煤样进行常量元素、微量元素和工业组分分析,探讨不同沉积体系下煤岩的元素富集特征与成因。研究结果表明:障壁岛—沼泽和潟湖—沼泽沉积体... 对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石炭系本溪组障壁岛—沼泽沉积体系与潟湖—沼泽沉积体系煤岩的两口井10个煤样进行常量元素、微量元素和工业组分分析,探讨不同沉积体系下煤岩的元素富集特征与成因。研究结果表明:障壁岛—沼泽和潟湖—沼泽沉积体系中,煤岩的工业组分、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含量主要受成煤环境条件控制。两种沉积体系的元素主要受北部造山带物源的影响,同时也受海相沉积环境和岩浆活动的影响。障壁岛—沼泽沉积体系常量元素以Si、Al为主,与灰分有良好相关性,来源于北部造山带的多种黏土矿物;微量元素主要为无机成因,Li、Zr等元素与灰分、Si、Al等有显著相关性,表明其主要来源是陆源碎屑输入的硅铝酸盐;Sr元素来源于黏土矿物和火山岩物质,Cu、Cr元素为火山碎屑和海相磷灰石混合成因,Be、V、Cd元素则来自腐殖酸。潟湖—沼泽沉积体系中,常量元素同样以Si、Al为主,但Mg、Ca、Mn、P元素与灰分和Si、Al的相关性较差,来源于高等植物沉积埋藏;微量元素主要为无机成因,Li、Sr元素分别来源于物源输入和海相沉积有机质矿物;Be、Ga等元素为无机成因,来源于陆源碎屑物质中的长石、石英和黏土矿物;Cu、Sr、等主要来源于海相黄铁矿、磷灰石等矿物或海水作用下成岩过程中富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岩元素 灰分 相关性分析 富集特征 沉积体系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大宛齐油田原油三环萜烷组成特征及其意义
7
作者 吴喻祥 张敏 夏柳青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6期11029-11041,共13页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在侏罗系时期发育有湖相-沼泽相环境、白垩系则发育扇三角洲-滨浅湖相沉积环境。目前在库车坳陷大宛齐地区已发现煤成油与湖相油,但目前对该地区混源油中三环萜烷的分布特征研究尚不充分,通过对大宛齐油田原油中三环...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在侏罗系时期发育有湖相-沼泽相环境、白垩系则发育扇三角洲-滨浅湖相沉积环境。目前在库车坳陷大宛齐地区已发现煤成油与湖相油,但目前对该地区混源油中三环萜烷的分布特征研究尚不充分,通过对大宛齐油田原油中三环萜烷的分布模式及其地球化学意义进行了系统研究。由于大宛齐油田原油相对轻质,首先将原油分离出饱和烃与芳香烃组分,随后对饱和烃进行络合处理以除去正构烷烃,继而进行色谱-质谱分析,最后以煤成油与湖相油为端元油对混源油的混合比例进行定量研究。结果表明大宛齐油田不同类型原油具有以下特征:煤成油中三环萜烷分布为C_(19)TT>C_(20)TT>C_(21)TT>C_(23)TT>C_(24)TT>C_(25)TT,具有较大的C_(24)TeT/C_(26)TT比值,C_(28)TT、C_(29)TT含量极低;湖相油中三环萜烷分布为C_(19)TT<C_(20)TT<C_(21)TT<C_(23)TT>C_(24)TT>C_(25)TT,具有较小的C_(24)TeT/C_(26)TT比值,含一定含量的C_(28)TT、C_(29)TT;混源油中三环萜烷分布为C_(19)TT>C_(20)TT>C_(21)TT<C_(23)TT>C_(24)TT>C_(25)TT,具有中等C_(24)TeT/C_(26)TT比值,含有一定含量的C_(28)TT、C_(29)TT,其分布模式与前两种原油均有相似之处,但其他地球化学参数介于两种典型原油之间,表明该类原油为煤成油与湖相油的混合产物。通过建立混源油混合程度的定量模型,确定混源油中煤成油的贡献率主要介于55%~90%。本研究结果不仅能为塔里木盆地大宛齐油田油源对比及混源油贡献比例的定量确定提供了模型,同时也为该地区不同类型原油的勘探开发提供了重要的地球化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环萜烷 混源油定量 轻质油 库车坳陷 大宛齐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海域曹妃甸6-4油田馆陶组低阻油层成因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别旭伟 刘百川 +2 位作者 张文艺 党胜国 李珊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3573-3583,共11页
针对渤海海域曹妃甸6-4油田馆陶组低阻油层成因认识不清的现状,利用黏土矿物分析、扫描电镜、粒度分析、重矿物分析、岩心核磁共振等资料并结合沉积演化研究对低阻油层微观、宏观成因机理进行系统分析。研究表明,低阻油层与常规电阻率... 针对渤海海域曹妃甸6-4油田馆陶组低阻油层成因认识不清的现状,利用黏土矿物分析、扫描电镜、粒度分析、重矿物分析、岩心核磁共振等资料并结合沉积演化研究对低阻油层微观、宏观成因机理进行系统分析。研究表明,低阻油层与常规电阻率油层相比富含较多的黏土矿物,伊蒙混层、伊利石层呈搭桥状充填孔隙形成导电网络,多孔网状分布的黏土矿物与地层水充分接触产生阳离子交换作用,构成低阻油层的微观成因;复杂的孔隙结构导致了高毛管束缚水孔隙度,这也会使低阻油层具有更低的含油饱和度,构成低阻油层的另一成因;研究区低阻油层主要发育于中期基准面上升半旋回末期,整体上河水能量较弱,携砂能力降低,诸如黏土矿物细粒沉积物逐渐富集,细粒沉积物比重增加引起储层孔隙结构复杂化、束缚水饱和度增高,构成低阻油层发育的宏观成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海域 馆陶组 低阻油层 核磁共振 沉积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塘湖盆地马朗凹陷芦草沟组烃源岩β-胡萝卜烷富集主控因素
9
作者 甘应星 赵红静 +6 位作者 王志勇 金颖 温旺彪 王杰 刘锋 王晓华 徐桂芳 《沉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71-1385,共15页
【目的】二叠系芦草沟组二段系三塘湖盆地马朗凹陷主力烃源岩,具有高丰度的β-胡萝卜烷,但其含量在段内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为进一步明确马朗凹陷芦二段β-胡萝卜烷的变化特征,进而探讨其富集的主控因素。【方法】基于气相色谱—质谱... 【目的】二叠系芦草沟组二段系三塘湖盆地马朗凹陷主力烃源岩,具有高丰度的β-胡萝卜烷,但其含量在段内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为进一步明确马朗凹陷芦二段β-胡萝卜烷的变化特征,进而探讨其富集的主控因素。【方法】基于气相色谱—质谱、总有机碳、岩石热解、镜质体反射率及微量元素分析等技术,对三塘湖盆地马朗凹陷芦页1井芦草沟组二段46件烃源岩样品进行分析,详细表征其地球化学特征。【结果】根据β-胡萝卜烷指数,纵向上将所考察的烃源岩自下而上分为Ⅰ、Ⅱ、Ⅲ组,其中β胡萝卜烷指数在Ⅰ组中相对最低,在Ⅱ组自下而上逐渐上升,而Ⅲ组中β-胡萝卜烷指数起伏较大;平面上靠近西南逆冲推覆带有两个高值中心。β-胡萝卜烷的相对含量在研究区是反映烃源岩品质的有效指标;马朗凹陷芦二段烃源岩有机质来源整体上以低等水生生物为主,但与Ⅰ组相比,Ⅱ和Ⅲ组有着更加丰富的原核生物供应,甾烷/藿烷、C_(28)甾烷/C_(29)甾烷和(Pr+Ph)(/nC_(17)+nC_(18))等参数表明Ⅱ和Ⅲ组中β-胡萝卜烷与细菌以及具有植醇侧链的叶绿素a、b、c的藻类具有较强的亲缘性;通过Pr/Ph、C_(35)藿烷/C_(34)藿烷、长链三环萜烷比值(ETR)等参数判断出Ⅱ和Ⅲ组烃源岩沉积期水体盐度高,主要为还原环境,相较于Ⅰ组沉积时的还原至弱氧化—弱还原的环境以及水体盐度相对较低的条件更有利于β-胡萝卜烷的保存;同时Ⅲ组烃源岩沉积时期经历过一定强度的热液活动,导致β-胡萝卜烷含量波动较大。【结论】马朗凹陷芦二段β-胡萝卜烷的富集主要受到有机质来源与沉积环境的双重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胡萝卜烷 原核生物 咸水沉积 热液活动 芦草沟组 马朗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渝东南地区高压与常压页岩气富集规律对比
10
作者 李佳欣 房大志 文志刚 《断块油气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54-561,共8页
渝东南地区龙马溪组页岩气资源丰富,受差异构造作用影响,广泛分布着盆内高压页岩气藏和盆外常压页岩气藏。目前针对常压、高压页岩气藏的富集差异缺少系统对比研究,文中通过对比典型常压和高压页岩气储集条件、含气性及气体地球化学特... 渝东南地区龙马溪组页岩气资源丰富,受差异构造作用影响,广泛分布着盆内高压页岩气藏和盆外常压页岩气藏。目前针对常压、高压页岩气藏的富集差异缺少系统对比研究,文中通过对比典型常压和高压页岩气储集条件、含气性及气体地球化学特征方面的差异,取得以下认识:1)渝东南地区焦石坝高压与南川常压页岩气区块在含气性及储集条件方面存在明显差异,高压区块相对于常压区块具有更高的孔隙度、渗透率和更好的含气性。2)南川常压页岩气碳同位素变化幅度较大,从盆外到盆内随着压力系数增大,碳同位素呈现逐渐变轻的趋势,指示了盆内更高压力系数条件下对应更好的页岩气保存条件;焦石坝高压页岩气整体上碳同位素较重,与该区埋藏时间较长、抬升时间更晚导致的成熟度更高有关。3)常压页岩气受构造抬升作用影响,烃类气逸散程度更高,因页岩铀、钍元素放射性衰变持续生成的氦气和氩气在盆外常压区受烃类气稀释程度更弱,相对含量升高,因此表现为气体组分中烃类气占比下降、非烃类气相对富集的特征。该研究期望深化渝东南地区页岩气富集规律认识,为常压页岩气进一步勘探开发部署提供依据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集规律 常压页岩气 高压页岩气 气体地球化学特征 渝东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系烃源岩中四种类型高丰度重排藿烷组成特征及成因探讨——以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为例
11
作者 张文俊 林舒敏 +1 位作者 柯行 张敏 《沉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83-700,共18页
【目的】探讨煤系烃源岩中四种类型高—异常高丰度重排藿烷的分布模式、组成特征及主控因素。【方法】利用色谱—质谱(GC-MS)分析技术,对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29个煤系烃源岩饱和烃和芳烃进行了详细剖析。【结果】检测到四种类型的重排... 【目的】探讨煤系烃源岩中四种类型高—异常高丰度重排藿烷的分布模式、组成特征及主控因素。【方法】利用色谱—质谱(GC-MS)分析技术,对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29个煤系烃源岩饱和烃和芳烃进行了详细剖析。【结果】检测到四种类型的重排藿烷,它们是17α(H)-重排藿烷系列(C_(30)^(*))、18α(H)-新藿烷系列(Ts和C_(29)Ts)、早洗脱重排藿烷系列(C_(30)E)和28,30-二降-21-甲基重排藿烷系列(29Nsp)。研究表明同一类型重排藿烷类化合物之间表现出良好的相关性;不同类型重排藿烷类化合物之间相关性有所不同,表现为C_(30)^(*)/C_(30)藿烷(C_(30)H)、C_(30)E/C_(30)H、29Nsp/C_(29)H这三者之间的相关性较好,C_(29)Ts/C_(29)H与上述三者的相关性均较差,说明不同类型重排藿烷类化合物形成机理可能有所差别。随着有机质热演化程度的增加,C_(30)^(*)、C_(30)E和29Nsp重排藿烷类化合物相对丰度呈现出近似正态分布,在生油高峰阶段(Ro为0.80%~0.90%),高—异常高重排藿烷类化合物相对丰度达到峰值。除此之外,具有高—异常高丰度藿烷样品的(C28+C_(29))三环萜烷(TT)/C_(30)H和规则甾烷/C_(30-35)H的比值与重排藿烷跟同碳数藿烷的比值(C_(30)^(*)/C_(30)H、C_(30)E/C_(30)H、29Nsp/C_(29)H)均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揭示高—异常高重排藿烷类化合物的生源母质主要为低等水生生物和菌藻类化合物。【结论】通过同一类型重排藿烷类化合物具有相同演化路径与形成机制,推测煤系烃源岩中具有高—异常高丰度的17α(H)-重排藿烷、早洗脱重排藿烷、28,30-二降-21-甲基重排藿烷形成于Pr/Ph介于1.00~2.00,伽马蜡烷指数介于0.10~0.13的沉积环境,且生物前身物主要为细菌藿烷类化合物;而高—异常高丰度18α(H)-新藿烷的形成主要受控于有机质的生源母质,其生源母质可能为里白烯或C_(29)藿烷类化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排藿烷 主控因素 沉积环境 煤系烃源岩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煤系烃源岩三环萜烷成因探讨 被引量:3
12
作者 林舒敏 张敏 李洪波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33-1446,共14页
【目的】鄂尔多斯盆地煤系烃源岩发育,其饱和烃中三环萜烷含量丰富,但其三环萜烷分布模式在研究区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因此探讨其差异性的主控因素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利用气相色谱和色谱—质谱分析技术,对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26个... 【目的】鄂尔多斯盆地煤系烃源岩发育,其饱和烃中三环萜烷含量丰富,但其三环萜烷分布模式在研究区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因此探讨其差异性的主控因素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利用气相色谱和色谱—质谱分析技术,对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26个煤系烃源岩样品饱和烃进行了详细地剖析。【结果】根据三环萜烷(TT)的分布特征将研究区烃源岩样品划分为三种不同类型的分布模式。Ⅰ类烃源岩以C_(19)TT为主峰,C_(19)TT、C_(20)TT、C_(21)TT含量逐渐减小的变化趋势,同时该类样品中Pr/Ph比值高,介于1.19~3.84,平均值为2.99、C_(24)四环萜烷含量也较丰富,C_(24)四环萜烷/C_(26)TT比值介于2.39~32.54,平均值为9.80、C_(28)三环萜烷和C_(29)三环萜烷缺失,这类样品主要是腐殖煤和炭质泥岩,揭示出湖沼相沉积环境之特征;与之相反的Ⅱ类烃源岩的三环萜烷以C_(23)TT为主峰,C_(19)TT、C_(20)TT、C_(21)TT含量是逐渐增大的,而Pr/Ph比值低,比值主要介于0.34~0.90,平均值为0.61、C_(24)四环萜烷含量不丰富,C_(24)四环萜烷/C_(26)TT比值主要介于0.42~0.77,平均值为0.54、C_(28)三环萜烷和C_(29)三环萜烷含量丰富,这类样品除了煤系泥岩之外还有腐殖煤和炭质泥岩,其沉积环境与Ⅰ类烃源岩迥然不同;Ⅲ类烃源岩的三环萜烷分布介于Ⅰ类和Ⅱ类烃源岩之间,一方面三环萜烷的主峰碳为C_(23)TT,另一方面C_(19)TT、C_(20)TT、C_(21)TT相对含量又依次降低并呈阶梯状分布的特征,此外Pr/Ph比值为2.07、C_(24)四环萜烷/C_(26)TT比值为3.53,两者均介于Ⅰ类烃源岩和Ⅱ类烃源岩之间。【结论】随着烃源岩热演化程度的增加,三环萜烷的总量展示了逐渐增大的变化趋势,但不同类型烃源岩的三环萜烷分布模式并没有发生明显变化,说明研究区煤系烃源岩三环萜烷的不同分布模式受有机质热演化程度影响较小,而主要受控于沉积环境和母质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环萜烷 主控因素 沉积环境 煤系烃源岩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条件生成对抗网络建立曲流河地质模型 被引量:1
13
作者 胡勇 高小洋 +4 位作者 何文祥 李顺利 朱建斌 司锦 陆雨诗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01-218,共18页
【目的】在传统的河道建模方法中,基于目标的方法难以刻画曲流河点坝且条件化困难,多点地质统计学则难以再现河道的连续形态。条件生成对抗网络可以生成满足一定条件的复杂图形,可解决曲流河地质模型建立过程中点坝、河流形态刻画困难... 【目的】在传统的河道建模方法中,基于目标的方法难以刻画曲流河点坝且条件化困难,多点地质统计学则难以再现河道的连续形态。条件生成对抗网络可以生成满足一定条件的复杂图形,可解决曲流河地质模型建立过程中点坝、河流形态刻画困难及难以条件化的问题。【方法】以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南部地区某气田为例,开展了基于条件生成对抗网络的曲流河三维建模方法研究。在建模过程中,首先采用Alluvsim建模方法根据工区曲流河特征建立了200个曲流河模型;再通过卷积神经网络对200个模型进行深度学习,提取模型的特征矩阵,利用条件生成对抗网络建立可以生成曲流河模型的生成器;最后以工区井点数据作为输入数据,利用生成器建立满足曲流河复杂形态和井点数据的三维模型。【结果与结论】所建立的模型可以很好地展现曲流河中河道与点坝的三维形态及对应关系。为明确影响模型结果的关键因素,通过对比训练次数与输入数据发现,适当的训练次数(160次)与大量地输入样本(200个)是建立满足工区条件模型的前提。另外,通过对比传统地质建模方法,条件生成对抗网络建模方法可以很好地再现河道沉积体的空间形态,克服传统曲流河建模方法在条件化方面的困难,为曲流河沉积环境的河道砂体建模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建立的曲流河模型可为油田开发阶段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深度学习 条件生成对抗网络 储层建模 河道砂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湖凹陷西部斜坡带原油来源 被引量:3
14
作者 王霆 何长荣 +4 位作者 胡合健 张铜磊 唐友军 刁慧 何家豪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7-48,共12页
原油来源分析是确定油气勘探方向的重要依据。利用有机地球化学分析手段,分析了西湖凹陷西部斜坡带原油和烃源岩特征,通过生物标志物谱图和生物标志物参数的对比,结合原油与烃源岩分布特征,确定了西湖凹陷西斜坡不同区原油的来源。结果... 原油来源分析是确定油气勘探方向的重要依据。利用有机地球化学分析手段,分析了西湖凹陷西部斜坡带原油和烃源岩特征,通过生物标志物谱图和生物标志物参数的对比,结合原油与烃源岩分布特征,确定了西湖凹陷西斜坡不同区原油的来源。结果表明:(1)研究区原油总体上富含指示陆源高等植物输入的生物标志物,但平北地区原油碳同位素重,二萜类丰富,规则甾烷以C29甾烷为主;平湖地区原油碳同位素较轻,二萜类含量较高,且具有较低的伽马蜡烷;黄岩-天台地区原油碳同位素轻,二萜类含量低,规则甾烷以C29甾烷为主,同时C27甾烷的含量也较高。(2)研究区发育煤系烃源岩(包括煤和炭质泥岩)和暗色泥岩两类烃源岩。煤系烃源岩富含来源于裸子植物的异海松烷类和蕨类植物的16β(H)-扁枝烷,从平北到黄岩-天台地区的煤系烃源岩中16β(H)-扁枝烷含量增加;暗色泥岩二萜类含量低,16β(H)-扁枝烷相对于降异海松烷占优势,且从平北到黄岩-天台地区暗色泥岩中C27甾烷、16β(H)-扁枝烷增加。(3)平北地区原油主要为煤系烃源岩贡献,平湖地区原油为煤系烃源岩和暗色泥岩混合贡献,且煤系烃源岩的贡献较大,黄岩-天台地区原油主要为暗色泥岩贡献。研究成果对深化西湖凹陷油源认识及油气勘探部署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湖凹陷 原油特征 煤系烃源岩 暗色泥岩 二萜类化合物 生油母质 油源对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石英族矿物表面差异性对其吸附重金属的影响
15
作者 唐翠华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707-714,共8页
矿物表面微结构及其性质是矿物表界面作用的关键制约因素,控制着重金属元素在表生地球化学环境中迁移和归趋。本文对比了典型石英族矿物(α-石英、α-方石英)对Cu^(2+)、Pb^(2+)、Zn^(2+)、Co^(2+)等重金属离子的吸附特征和规律,通过等... 矿物表面微结构及其性质是矿物表界面作用的关键制约因素,控制着重金属元素在表生地球化学环境中迁移和归趋。本文对比了典型石英族矿物(α-石英、α-方石英)对Cu^(2+)、Pb^(2+)、Zn^(2+)、Co^(2+)等重金属离子的吸附特征和规律,通过等温滴定量热技术分析了2种矿物吸附这4种离子的热力学特征,并结合EPR谱初步分析了Cu^(2+)和Co^(2+)在2种不同矿物表面上的吸附机制和差异。结果表明:(1)α-石英、α-方石英对4种重金属离子有明显的选择性吸附,且对Cu^(2+)和Pb^(2+)的吸附能力明显大于Zn^(2+)和Co^(2+)。离子吸附量与矿物表面羟基位密度呈正相关关系,因此,α-石英的单位面积吸附量均大于α-方石英;(2)α-石英、α-方石英吸附Cu^(2+)、Pb^(2+)、Zn^(2+)为吸热反应,且α-石英的反应焓变值大于α-方石英。α-石英、α-方石英吸附Co^(2+)为放热反应,可能与重金属离子在其表面形成产物的结构不同有关;(3)α-石英、α-方石英与Cu^(2+)发生配位,主要生成了内层配合物(g=2.08)。α-石英吸附Co^(2+)产物中存在属于Co(Ⅱ)的产物信号峰,而在α-方石英中无较明显此峰,表明Co^(2+)在α-方石英表面可能形成了其他局部微观结构,并不以简单的配位吸附Co(Ⅱ)的形式存在,但需进一步验证。本研究进一步明确了石英族矿物表面微结构和性质差异对其吸附重金属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α-石英 Α-方石英 表面差异性 吸附 重金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陇东地区三叠系长7段页岩油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及成因机制 被引量:19
16
作者 文志刚 罗雨舒 +5 位作者 刘江艳 赵春雨 李士祥 田伟超 樊云鹏 高和婷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47-59,共13页
通过高压压汞、低温氮气吸附和核磁共振等实验,表征了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三叠系长7段页岩油储层的孔隙结构特征,并探讨了成岩作用对孔隙结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陇东地区三叠系长7段页岩油储层主要为长石岩屑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 通过高压压汞、低温氮气吸附和核磁共振等实验,表征了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三叠系长7段页岩油储层的孔隙结构特征,并探讨了成岩作用对孔隙结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陇东地区三叠系长7段页岩油储层主要为长石岩屑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孔隙度平均为7.55%,渗透率平均为0.149 mD,属于典型的特低孔、超低渗储层,储集空间类型以溶蚀孔、残余粒间孔、黏土晶间孔为主,并发育少量微裂缝;(2)储层整体排驱压力较高,为0.67~27.54 MPa,平均为5.54 MPa,最大进汞饱和度较低,为33.22%~84.35%,平均为64.71%,且平均喉道半径小,为0.008~0.163μm,平均为0.277μm,表现出强非均质性特征;(3)研究区典型样品的等温线形态均呈反“S”型,属于典型的Ⅳ型等温线,易出现H3型“滞回环”现象,孔径小于200 nm的孔隙以平行板状为主;(4)研究区长7段页岩油储层的孔径大多小于30μm,且随着样品物性的变好,储层内较大尺寸孔隙(大于200 nm)的占比逐渐增多;(5)研究区长7段页岩油储层经历了较强压实、较弱胶结与较弱溶蚀等3种成岩作用,其中胶结作用和压实作用具有负面影响,溶蚀作用对储层品质和孔隙结构的改善具有建设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观孔隙结构 成岩作用 成因机制 页岩油储层 长7 三叠系 陇东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泥页岩热模拟排出油与滞留油中17α(H)-重排藿烷的成熟度指示规律 被引量:4
17
作者 李姗姗 白斌 +2 位作者 严刚 徐耀辉 刘岩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887-895,共9页
在沉积有机相接近的前提条件下,重排藿烷的相对丰度与热成熟度密切相关。选用鄂尔多斯盆地低熟(R_(o)为0.58%)富有机质(总有机碳含量为3.87%)泥页岩进行生排烃热模拟实验,通过气相色谱—质谱(GC-MS)对排出油和滞留油中17α(H)-重排藿类... 在沉积有机相接近的前提条件下,重排藿烷的相对丰度与热成熟度密切相关。选用鄂尔多斯盆地低熟(R_(o)为0.58%)富有机质(总有机碳含量为3.87%)泥页岩进行生排烃热模拟实验,通过气相色谱—质谱(GC-MS)对排出油和滞留油中17α(H)-重排藿类化合物进行了检测与分析,并结合热模拟残余岩样的实测镜质体随机反射率(R_(o))界定了17α(H)-重排藿烷参数作为成熟度指标的适用范围。结果表明,无论在排出油还是滞留油中,参数C_(29)*/(C_(29)*+C_(29)H)和C_(30)*/(C_(30)*+C_(30)H)呈现出类似的三段式变化特征,均随实验温度的升高先降低后升高最后降低,表明两个参数可能是较好的油源对比指标。在325℃之前,即R_(o)<1.01%时,参数变化幅度均不明显;但在325~385℃之间,两个参数均随温度的升高呈现显著的上升趋势,表明在有机质成熟中期—高成熟早期阶段(1.01%<R_(o)<1.48%)两个参数均可作为有效的成熟度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模拟实验 排出油 滞留油 17α(H)-重排藿烷 热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火烧云超大型铅锌矿床闪锌矿微量(稀散)元素组成特征与指示意义 被引量:6
18
作者 袁鑫 吴越 +4 位作者 段登飞 朱江 欧阳荷根 曹亮 周豹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545-560,共16页
位于青藏高原西北部的新疆和田火烧云超大型铅锌矿床是近年来我国乃至全球最重要的铅锌找矿发现之一。该矿床矿石矿物以铅锌碳酸盐为主(菱锌矿和白铅矿),同时还发育有少量的铅锌硫化物矿体,目前对于火烧云矿床的成因仍存在较大分歧。本... 位于青藏高原西北部的新疆和田火烧云超大型铅锌矿床是近年来我国乃至全球最重要的铅锌找矿发现之一。该矿床矿石矿物以铅锌碳酸盐为主(菱锌矿和白铅矿),同时还发育有少量的铅锌硫化物矿体,目前对于火烧云矿床的成因仍存在较大分歧。本文以矿床硫化物矿体中的闪锌矿为研究对象,通过LAICP-MS微量元素测试和Mapping分析,揭示闪锌矿中微量元素(稀散元素)的富集规律和赋存状态,为矿床成因的厘定提供依据。结果表明,火烧云铅锌矿床闪锌矿中微量元素分布不均一,含量变化较大,以富集Cd、Tl、Ge等稀散元素为特征;Cd、Tl、Ge、Mn、As、Hg等微量元素以类质同象的形式赋存在闪锌矿中,其中,Cu与Ge的含量呈现较好的线性关系,推测在闪锌矿结晶过程中存在3Zn^(2+)Ge^(4+)+2Cu^(+)的替代机制,而Cd进入闪锌矿的方式可能为Zn^(2+)Cd^(2+),且Cd的异常富集可能与闪锌矿中低Fe含量有关;闪锌矿中微量元素Ga、Ge、Fe、Mn、In的组成特征指示了硫化物矿体形成于低温环境(65~140℃),与MVT型矿床的成矿温度一致。总体上,该矿床中的闪锌矿以富集Cd、Tl、Ge,贫Fe、Mn、In为特征,这与典型的MVT型矿床基本一致,明显区别于SEDEX、VMS与矽卡岩型铅锌矿床。结合矿床地质特征,笔者认为火烧云铅锌矿床中硫化物矿体成因与金顶铅锌矿床类似,属于MVT型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闪锌矿 微量元素 稀散元素 LA-ICP-MS Mapping MVT型矿床 火烧云铅锌矿床 新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织金地区煤层气合采开发实践与认识 被引量:13
19
作者 李佳欣 陈贞龙 郭涛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63-170,共8页
贵州省是薄至中厚煤层群发育的典型地区,煤层数量多、厚度薄、渗透率低、地应力高、压力系统多层叠置等资源禀赋特征导致国内外主流煤层气开发工艺技术本土化困难,煤层气资源难以动用。多、薄煤层煤层气地质特征的特殊性决定了煤层气开... 贵州省是薄至中厚煤层群发育的典型地区,煤层数量多、厚度薄、渗透率低、地应力高、压力系统多层叠置等资源禀赋特征导致国内外主流煤层气开发工艺技术本土化困难,煤层气资源难以动用。多、薄煤层煤层气地质特征的特殊性决定了煤层气开发技术的明显选择性,多煤层合采成为该地区煤层气资源高效开发利用的必由之路。2009年至今,中石化华东油气分公司在贵州织金区块陆续完成23口合采煤层气井的部署工作,实现了单井最大日产气量达5000 m^(3)、试验井组(10口直井)单井平均日产气量超1000 m^(3)的突破。对此,基于织金区块多煤层煤层气的勘探开发实践,系统分析了该地区多、薄煤层煤层气成藏地质条件,归纳总结了开发关键工艺的地质适用性,从地质选层、开发模式及排采管控等方面取得以下认识:(1)建立了合采产层优化判别方法,明确了以珠藏次向斜Ⅲ煤组20、23、27、30号煤层为主的最优层位组合关系;(2)形成了定向井多层分压合采、水平井分段压裂体积改造相结合的特色开发模式;(3)制定了以“平衡排采、阶段降压”为理念、以“面积降压”为目的的精细化排采管控制度。研究成果有助于促进该区域的多煤层煤层气开发,对贵州省煤层气高效开发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织金地区 多、薄煤层 多层合采 地质选层 压裂方式 排采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蒸发分馏作用对原油中金刚烷类化合物分布与组成的影响——以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羊塔克构造上的原油为例 被引量:2
20
作者 杨茜 包建平 +1 位作者 倪春华 朱翠山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95-305,共11页
借助于色谱和色谱—质谱分析技术,对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羊塔克构造上两组原油中烃类组成进行了系统分析,以研究蒸发分馏作用对金刚烷类化合物分布与组成特征的影响。轻烃分析结果表明,YT5和YT101井两组原油都经历了蒸发分馏作用的改造,... 借助于色谱和色谱—质谱分析技术,对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羊塔克构造上两组原油中烃类组成进行了系统分析,以研究蒸发分馏作用对金刚烷类化合物分布与组成特征的影响。轻烃分析结果表明,YT5和YT101井两组原油都经历了蒸发分馏作用的改造,其中上部储层产次生凝析油,而下部储层产经蒸发分馏作用改造的残留油。相似的甾、萜烷分布与组成表明两组原油具有相同的来源。金刚烷类分析结果表明,蒸发分馏作用对次生凝析油和残留油中单金刚烷和双金刚烷系列的相对组成基本没有影响,但对它们的浓度影响显著,如次生凝析油中金刚烷类化合物的浓度远高于残留油,且单金刚烷系列浓度升高的幅度远大于双金刚烷系列,但对金刚烷类成熟度参数影响甚微。因此,金刚烷类化合物的浓度不适用于判断遭受蒸发分馏作用改造原油的成熟度,但相关成熟度参数仍能正常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烷基单金刚烷系列 烷基双金刚烷系列 蒸发分馏作用 次生凝析油 残留油 羊塔克构造 库车坳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