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0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水文地球化学方法在地热资源勘查中的应用:以湖北省应城市为例 被引量:2
1
作者 卫兴 师红杰 +2 位作者 陈松 尚建波 刘明亮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8-80,共13页
地热流体水文地球化学研究在指示地热资源的形成机制、赋存环境以及预测地热资源有利勘查区等方面具有广泛应用。为了探究湖北省应城市地热系统的热源以及成因机制,并对其地热异常区进行圈定。基于研究区内地热水与浅层地下冷水的水化... 地热流体水文地球化学研究在指示地热资源的形成机制、赋存环境以及预测地热资源有利勘查区等方面具有广泛应用。为了探究湖北省应城市地热系统的热源以及成因机制,并对其地热异常区进行圈定。基于研究区内地热水与浅层地下冷水的水化学及同位素特征,探讨了地热流体中主要组分的地球化学起源,评估了地热流体的热储温度。结合区内浅层地下冷水的温度与水化学数据,对地热异常区进行了圈定。研究结果表明,地热水水化学类型主要为SO 4-Ca型,地热系统主要的热储围岩为海相碳酸盐岩,通过地热温标计算热储温度约112.2℃。大气降水入渗和碳酸盐岩热储层中的水-岩相互作用是地热水中化学组分的主要来源。地热水的水化学和氢氧同位素特征指示地热水的补给来源为研究区西部山区的大气降水,大气降水由补给区入渗后向东南盆地中心不断运移,循环深度为3436.7~5030.2 m。通过与典型岩浆热源型地热系统的对比以及岩石样品中放射性元素的数据结果,得出应城地热系统是由地温梯度正常加热而形成的。结合区内浅层地下冷水的温度与水化学数据,最终圈定地热异常区位于应城市区西南陈河镇以北地区,但仍需考虑井深、人为污染等客观限制因素对圈定结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文地球化学 地热温标 地热异常 地热资源勘查 地热系统 应城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羌塘索日卡地区三叠纪玄武岩锆石U-Pb年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构造意义 被引量:2
2
作者 陈云 陈冲 +4 位作者 季长军 朱江 刘锦明 周连凤 王雅萍 《地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06-518,共13页
三叠纪是羌塘地块构造转折的关键时期。为深入理解三叠纪南、北羌塘微地块拼合造山及洋陆演化,本文对南羌塘地区中央造山带南侧索日卡玄武岩开展了LA-ICP-MS锆石原位U-Pb同位素测年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索日卡玄武岩的锆石U-Pb加权平均... 三叠纪是羌塘地块构造转折的关键时期。为深入理解三叠纪南、北羌塘微地块拼合造山及洋陆演化,本文对南羌塘地区中央造山带南侧索日卡玄武岩开展了LA-ICP-MS锆石原位U-Pb同位素测年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索日卡玄武岩的锆石U-Pb加权平均年龄为(245.1±2.5)Ma(n=4,MSWD=0.26)和(250.7±2.9)Ma(n=3,MSWD=0.06),形成于三叠纪。岩石SiO_(2)含量为45.2%~52.9%,K_(2)O含量为2.42%~3.60%,MgO含量为3.16%~6.22%,属于钾玄岩系列和钙碱性玄武岩系列。岩石具有高Ti/V比值(28~31)和Zr/Y比值(>7.53),Eu异常不明显,亏损Nb、Ta和低Nb/La比值(<1)特征。索日卡玄武岩具有大陆玄武岩特征,可能形成于板内环境,代表了龙木错—双湖洋盆闭合后的幔源岩浆活动。玄武岩的捕获锆石保留了大量前寒武纪年龄信息,获得2512Ma、1816Ma、1277~1019Ma、800Ma、558Ma、420Ma和340Ma等多期岩浆-热事件年龄,揭示南羌塘微地块卷入了一些早前寒武纪古老陆壳物质。这些古老陆壳物质记录了Columbia、Rodinia和Gondwana超大陆等全球性演化相关的前寒武纪构造-岩浆-热事件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玄武岩 地球化学 锆石U-PB年龄 LA-ICP-MS 古老陆壳物质 南羌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伦北盆地古近系牛堡组页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1
3
作者 陈冲 申怀明 +1 位作者 陈云 季长军 《地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77-586,共10页
藏北高原的伦北盆地构造演化及油气资源潜力的认识薄弱,尚未系统开展油气勘探。为进一步明确伦北盆地是否适合油气勘探,本文通过对古近系牛堡组的野外露头样品,开展了一系列的地球化学研究。通过总有机碳含量分析、岩石热解分析和气相... 藏北高原的伦北盆地构造演化及油气资源潜力的认识薄弱,尚未系统开展油气勘探。为进一步明确伦北盆地是否适合油气勘探,本文通过对古近系牛堡组的野外露头样品,开展了一系列的地球化学研究。通过总有机碳含量分析、岩石热解分析和气相色谱分析,表明牛堡组的页岩为一套优质的生油岩。其有机质类型以Ⅱ型和Ⅱ型、Ⅲ型混合为主,处于还原性的湖相沉积环境。沉积时期水体盐度的差异导致了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的非均质性。牛堡组的页岩整体处于成熟阶段,具备大规模生油的能力。通过油源对比认为牛堡组的油砂来源于同层位页岩的贡献。火山凝灰岩形成过程中引发的异常热事件,导致页岩和油砂具有较高丰度的多环芳烃。基于热成熟度参数和多环芳烃比值可将本次分析的油砂样品划分为2大类,即Ⅰ类未受凝灰岩形成过程引发热异常的影响,Ⅱ类明显受到凝灰岩形成过程引发热异常的影响,综合分析认为火山作用引发的热异常进一步促进了烃源岩的快速生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伦北盆地 页岩 生物标志物 成熟度 油源对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咸水湖相烃源岩热演化过程中排出油和滞留油分子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4
作者 钟鸣宇 徐建永 +5 位作者 徐耀辉 刘岩 李威 畅厚鹏 王豫昌 李阳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4-146,共13页
为了探究不同热演化阶段的咸水湖相烃源岩排出油和滞留油生物标志化合物演化规律及其指示意义,选取渤海湾盆地辽中北洼沙一段咸水湖相烃源岩样品开展多路分段式热压生排烃模拟实验。结果表明,研究区咸水湖相烃源岩在R_o为0.56%时已有少... 为了探究不同热演化阶段的咸水湖相烃源岩排出油和滞留油生物标志化合物演化规律及其指示意义,选取渤海湾盆地辽中北洼沙一段咸水湖相烃源岩样品开展多路分段式热压生排烃模拟实验。结果表明,研究区咸水湖相烃源岩在R_o为0.56%时已有少量液态烃生成,具有早期生油特点。随着热演化程度的升高,在高成熟阶段轻烃的占比明显增大。成熟度指标中的∑三环萜烷/17α-藿烷和C_(30)莫烷/C_(30)藿烷在滞留油的成熟至高熟阶段,可作为判断成熟度的可靠参数,在排出油中变化较小;沉积环境与母质来源判别指标中的C_(26)TT/C_(25)TT、C_(35)/(C_(31)-C_(35))升藿烷、(nC_(21)+nC_(22))/(nC_(28)+nC_(29))与C_(27)/C_(29)规则甾烷,在排出油中相对稳定,但在滞留油中变化较大。对比发现,排出油与滞留油的成熟度、沉积环境与母质来源参数的演化规律存在一定差异性,排出油中指示沉积环境和母质来源的生标参数的可靠性较高,而滞留油中指示成熟度的参数的可靠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出油 滞留油 分子地球化学特征 咸水湖相烃源岩 热模拟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莫西庄区块侏罗系三工河组原油地球化学及成藏特征
5
作者 潘志强 何大祥 +3 位作者 吴珈仪 曲彦胜 向方一航 李博偲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3-43,共11页
本研究选取莫西庄区块侏罗系三工河组原油样品,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技术进行地球化学实验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区原油为低密度、低黏度、中低凝固点、低硫石蜡基原油。奇偶优势不明显,升藿烷及甾烷异构化指数特征均指示其处于成熟阶段;饱... 本研究选取莫西庄区块侏罗系三工河组原油样品,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技术进行地球化学实验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区原油为低密度、低黏度、中低凝固点、低硫石蜡基原油。奇偶优势不明显,升藿烷及甾烷异构化指数特征均指示其处于成熟阶段;饱和烃特征及Pr/nC17和Ph/nC_(18)参数指示研究区原油有机质具有低等水生生物及陆源高等植物双重生源特征;C_(20)、C_(21)、C_(23)三环萜烷含量高,以C_(23)三环萜烷为主,呈“上升型”分布,伽马蜡烷指数较高,指示研究区原油主要形成于咸水湖相环境中,水体盐度较高,还原性较强;研究区原油以风城组烃源岩贡献为主,含部分下乌尔禾组烃源岩贡献,结合包裹体均一温度特征,研究区主要成藏时间为古近纪至今,莫西庄油气主要充注时间晚于沙窝地和征沙村,且征沙村及莫西庄现今仍有油气充注。该结果可为准噶尔盆地腹部地区侏罗系三工河组油气勘探开发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西庄区块 侏罗系 三工河组 地球化学特征 包裹体 成藏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吉南凹陷二叠系芦草沟组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油源分析
6
作者 温旺彪 赵红静 +5 位作者 王志勇 金颖 王杰 甘应星 刘锋 郭雅婷 《地质科技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65-181,共17页
近年,准噶尔盆地吉南凹陷井井子沟组常规砂岩油藏勘探取得了重要进展,三级储量过亿吨,勘探潜力巨大,中二叠统芦草沟组作为凹陷内主力源岩层,目前研究相对薄弱。利用多项地球化学测试手段,对芦草沟组不同层段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对... 近年,准噶尔盆地吉南凹陷井井子沟组常规砂岩油藏勘探取得了重要进展,三级储量过亿吨,勘探潜力巨大,中二叠统芦草沟组作为凹陷内主力源岩层,目前研究相对薄弱。利用多项地球化学测试手段,对芦草沟组不同层段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对比,并据此厘定了二叠系油气来源。结果表明:①依据测井曲线特征可将芦草沟组分为3段,其中芦一段、芦二段发育优质烃源岩,母质类型为Ⅰ~Ⅱ1型,处于低熟−成熟阶段,且芦二段生烃能力更强;芦三段主体为“非−一般”烃源岩,母质类型亦为Ⅰ~Ⅱ1型,受上覆火成岩影响,局部成熟度较高。②基于分子地球化学特征,芦草沟组沉积期整体处于偏还原环境中,有机质保存条件较好,但不同层段水体咸化程度有异,芦一段>芦三段>芦二段。在生物组成方面,证明了芦草沟组存在绿藻和蓝细菌(蓝藻)2种特征生烃母质,前者证据是与年代相关的生物标志物(C_(28)甾烷),后者证据为β-胡萝卜烷和中链单甲基烷烃的检出,芦一段、芦三段成烃生物中显示出蓝藻的主要贡献,芦二段则具有较高的绿藻和陆源高等植物输入,湖盆水体盐度的差异是影响蓝、绿藻繁盛的关键因素。③芦一段和芦二段烃源岩具有特征的高丰度C_(30)αα-藿烷(受控于热演化程度),C_(30)αα/αβ有望成为判识成熟度的新指标。④吉南凹陷二叠系存在3种类别不同的原油,A、B类原油分别对应芦一段和芦二段烃源岩,C类原油显示非芦草沟组油源特征,主要来自井井子沟组上部泥岩。研究成果对吉南凹陷未来油气勘探与开发具有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源对比 地球化学特征 芦草沟组 吉南凹陷 烃源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柯克亚地区侏罗系湖相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对古环境和有机质富集的指示意义 被引量:2
7
作者 孙迪 谢小敏 +4 位作者 屈洋 肖七林 黎立 陈才 王张虎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12-1322,共11页
为进一步揭示塔里木盆地塔西南坳陷侏罗系烃源岩发育特征及其记录的古环境,更好地指导下一步页岩油气勘探开发,综合岩石热解、显微组分、无机地球化学、生物标志化合物和碳同位素等分析,明确了塔西南坳陷柯克亚地区下侏罗统康苏组煤系... 为进一步揭示塔里木盆地塔西南坳陷侏罗系烃源岩发育特征及其记录的古环境,更好地指导下一步页岩油气勘探开发,综合岩石热解、显微组分、无机地球化学、生物标志化合物和碳同位素等分析,明确了塔西南坳陷柯克亚地区下侏罗统康苏组煤系泥岩与中侏罗统杨叶组泥岩、粉砂质泥岩发育特征及有机质富集规律。康苏组与杨叶组烃源岩总有机碳(TOC)含量较高,分别为1.7%~63.5%(平均值为24.4%)和0.6%~6.9%(平均值为2.1%),为好至优质烃源岩。两套烃源岩成熟度均较低,处于低成熟—成熟阶段。干酪根碳同位素、岩石薄片与生物标志化合物等均指示康苏组煤系泥岩和杨叶组下段泥岩有机质母质主要以高等陆源植物为主,而杨叶组上段粉砂质泥岩含较多的浮游藻类。康苏组沉积时期古气候相对温暖湿润,水体环境为淡水、贫氧偏氧化环境;杨叶组沉积早期气候相对炎热潮湿,沉积环境与康苏组沉积时期类似,同样为淡水、贫氧偏氧化环境,随着杨叶组沉积晚期湖平面的逐步上升,古环境逐渐转变为半咸水、贫氧环境。炎热潮湿的气候与咸化的水体有利于浮游藻类等水生生物的繁衍,从而影响了杨叶组上段粉砂质泥岩中有机质的供给。此外,该时期水体还原性的增强同样有利于有机质的保存。综上,古气候、古盐度与沉积环境是影响柯克亚地区侏罗系湖相烃源岩中有机质富集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气候 贫氧环境 有机岩石学 杨叶组 侏罗系 柯克亚地区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卡吾地热水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机制
8
作者 王轲 刘明亮 +2 位作者 师红杰 卫兴 黄丽浈 《地质科技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2-153,共12页
卡吾是藏南地区典型的高温水热系统,具有较大的开采潜力,而现阶段对其成因机制还远未充分认识,限制了地热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为了进一步探究卡吾地热区地热成因及热源,基于卡吾地热区地热水和浅层冷水的水文地球化学和氢氧同位素特... 卡吾是藏南地区典型的高温水热系统,具有较大的开采潜力,而现阶段对其成因机制还远未充分认识,限制了地热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为了进一步探究卡吾地热区地热成因及热源,基于卡吾地热区地热水和浅层冷水的水文地球化学和氢氧同位素特征,评估了地热系统的热储温度,探讨了地热水形成过程中的水文地球化学过程(水-岩反应、冷水混合、水-汽分离等),识别了地热系统的深部热源,进而揭示了地热系统的成因机制。结果表明:地热水水化学类型主要为HCO_(3)-Cl-Na型,Na-K温标计算的深层统一热储温度为280℃,K-Mg温标和石英温标计算的浅层热储温度约175℃,冷水混合比例为50%~76%,还原的深部热储氘氧同位素范围分别为−207.20‰~−185.25‰,−22.26‰~−17.74‰。基于以上认识,提出了卡吾地热系统的成因模式:卡吾为一具有岩浆热源的的地热系统,深部统一的母地热流体沿区域内不同断裂向上运移并经过不同水文地球化学过程形成4个不同分布的浅部热储,最终出露形成卡吾地热水。研究成果为卡吾地热区地热资源的合理开发和高效利用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并可为藏南地区同类型地热系统成因机制的研究提供借鉴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热系统 水文地球化学 成因机制 岩浆热源 西藏卡吾地热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油中C_(19-49)长链三环萜烷系列及其地球化学意义——以柴达木盆地西部英西地区原油为例 被引量:1
9
作者 包建平 朱翠山 +3 位作者 杨茜 陈琰 周飞 张静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765-1783,共19页
【目的】为了确定柴达木盆地西部英西地区古近系深部储层(E)原油的热演化程度和成因类型,【方法】利用色谱—质谱(GC-MS)和色谱—质谱—质谱(GC-MS-MS)技术,对其中的各类生物标志物、烷基菲和金刚烷类化合物的分布与组成特征进行了系统... 【目的】为了确定柴达木盆地西部英西地区古近系深部储层(E)原油的热演化程度和成因类型,【方法】利用色谱—质谱(GC-MS)和色谱—质谱—质谱(GC-MS-MS)技术,对其中的各类生物标志物、烷基菲和金刚烷类化合物的分布与组成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与讨论】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原油中正构烷烃系列均具有明显的偶碳优势,Pr/Ph比值低(<0.60),Ph/nC_(18)比值高(>1.30),伽马蜡烷含量高,伽马蜡烷指数介于0.90~1.36,属于典型咸水湖相原油,这与研究区古近纪的沉积特征一致。但依据不同原油中长链三环萜烷系列的分布与组成特征,可将他们分成两类:一类原油中C_(19-49)长链三环萜烷系列异常丰富,C_(19-30)TT/C_(27-35)H比值大于1.60,C_(23)TT/C_(30)H>1.40,并伴随有高甾藿比(>4.50)和高β-胡萝烷/nC_(37)比值(>3.20),表明藻类是其主要原始生烃母质;另一类原油中C_(19-30)长链三环萜烷系列含量中等,C_(19-30)TT/C_(27-35)H比值小于0.50,C_(23)TT/C_(30)H<0.55,其甾藿比相对较低(<2.0)、β-胡萝卜烷含量中等,β-胡萝烷/nC_(37)比值小于1.50,可见此类原油中藻类的贡献明显低于前一类原油。对比它们的甾、萜烷和金刚烷类化合物成熟度参数,发现这两组原油的成熟度相近,其对应的R_(o)值介于1.1%~1.3%,即它们形成于生油高峰之后、凝析油气形成以前这一演化阶段。【结论】影响研究区原油中长链三环萜烷系列相对丰度的主要因素是原始生烃母质,而非成熟度,因而它在研究区具有指示原油成因类型的作用,在后续油气勘探中应重点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藿烷系列 C_(19-49)长链三环萜烷系列 伽马蜡烷 β-胡萝卜烷 甾藿比 原油 英西地区 柴达木盆地西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羌塘盆地双湖地区索瓦组烃源岩芳烃地球化学特征及意义 被引量:4
10
作者 杨易卓 赵珍 +6 位作者 黄志龙 唐友军 李梦茹 屈童 潘永帅 王柏然 于瑾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55-667,共13页
为认识羌塘盆地双湖地区索瓦组烃源岩有机质来源、沉积环境及成熟度,本研究采用抽提分离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等技术分析了双湖地区索瓦组烃源岩中芳烃类化合物地球化学特征。结果表明,双湖地区索瓦组烃源岩中存在较高丰度的1,2,5-三甲... 为认识羌塘盆地双湖地区索瓦组烃源岩有机质来源、沉积环境及成熟度,本研究采用抽提分离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等技术分析了双湖地区索瓦组烃源岩中芳烃类化合物地球化学特征。结果表明,双湖地区索瓦组烃源岩中存在较高丰度的1,2,5-三甲基萘、9-甲基菲、惹烯、?及三芳甾烷系列化合物等,指示了高等植物的母质来源。三芴、二苯并噻吩及三芳甾烷系列化合物的分布特征指示索瓦组烃源岩沉积于还原环境。萘、菲、二苯并噻吩及三芳甾烷系列化合物等成熟度参数表明,羌塘盆地双湖地区索瓦组烃源岩已达到成熟阶段。综合有机质丰度及类型分析,认为羌塘盆地索瓦组烃源岩具有一定油气资源勘探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羌塘盆地 索瓦组 烃源岩 芳烃地球化学特征 母质来源 成熟度 沉积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西区与天环坳陷北段二叠系地层水地球化学特征、成因及来源对比 被引量:1
11
作者 颜凯 李博偲 +5 位作者 徐建斌 徐学敏 丁佳伟 郑少威 潘志强 何大祥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63-676,共14页
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西区与天环坳陷北段是鄂尔多斯盆地重要的天然气富集区,其气水关系复杂,气水共存在二者上古生界二叠系气藏中大量存在,目前对上述两个地区二叠系地层水成因及来源的对比研究较为薄弱。通过对苏里格气田西区与天... 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西区与天环坳陷北段是鄂尔多斯盆地重要的天然气富集区,其气水关系复杂,气水共存在二者上古生界二叠系气藏中大量存在,目前对上述两个地区二叠系地层水成因及来源的对比研究较为薄弱。通过对苏里格气田西区与天环坳陷北段二叠系35口井地层水样品开展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进一步揭示上述两个地区地层水成因、来源及保存条件的异同。结果表明:苏里格气田西区与天环坳陷北段二叠系地层水主体为CaCl_(2)型,总矿化度平均值分别为31.4和34.6 g·L^(-1);不同类型水化学参数指示了天环坳陷北段地层封闭性更好,两个地区整体经历了强烈的水-岩相互作用,油气保存条件好;苏里格气田近源运移成藏以及生烃强度与储层非均质性的特点控制了气、水分布格局,天环坳陷北段存在的一系列构造裂缝系统对该区域的气、水分布具有一定的调整作用;上述两个地区地层水主体为原始沉积地层水,地层中发生了斜长石的钠长石化及白云石化等作用,具有Ca^(2+)富集、Na^(+)轻微亏损、Mg^(2+)亏损的特点。综合研究表明,苏里格气田西区地层水没有统一的气、水界面,局部井位遭受了外来水等流体影响;天环坳陷北段各井位地层水可能属于统一的流体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地层水 离子组成 保存条件 二叠系 苏里格气田 天环坳陷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濮凹陷油田卤水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指示意义
12
作者 张云献 师红杰 +3 位作者 卫兴 高志飞 周勇水 刘明亮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20,共11页
采集东濮凹陷内不同层位卤水样品进行水化学与同位素分析,基于卤水水化学与δD、δ18 O和δ13 C同位素特征,探讨了东濮凹陷油田卤水地球化学起源及深部地层中相关的水文地球化学过程,最终提出了东濮凹陷油田卤水的成因机制。凹陷内油田... 采集东濮凹陷内不同层位卤水样品进行水化学与同位素分析,基于卤水水化学与δD、δ18 O和δ13 C同位素特征,探讨了东濮凹陷油田卤水地球化学起源及深部地层中相关的水文地球化学过程,最终提出了东濮凹陷油田卤水的成因机制。凹陷内油田卤水水化学类型为CaCl 2型,为典型的深成陆相成因,起源于地质历史时期受到强烈蒸发作用影响的地表古盐湖,后期被封存于岩石孔隙和裂隙中,并经历了一系列深层次生改造(岩盐溶滤、脱硫酸、阳离子交换及钠长石化等作用)和浅层混合过程,形成了现今东濮凹陷赋存的油田卤水。研究成果可为东濮凹陷油田卤水资源合理开发与高效利用提供科学指导,并可为其他同类型卤水资源研究提供借鉴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文地球化学 油田卤水 成因机制 东濮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类型地热水硼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对地热系统成因机制的指示 被引量:2
13
作者 尚建波 卫兴 +2 位作者 曹园园 师红杰 刘明亮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88-297,共10页
硼是地热流体中较为保守的元素,经常伴随地热系统出现,研究其来源对揭示不同类型地热系统成因机制有重要作用。分别选取了我国高温与中低温地热系统中较为典型且具有异常高硼浓度的西藏搭格架和宁夏银川盆地地热系统,研究了不同类型地... 硼是地热流体中较为保守的元素,经常伴随地热系统出现,研究其来源对揭示不同类型地热系统成因机制有重要作用。分别选取了我国高温与中低温地热系统中较为典型且具有异常高硼浓度的西藏搭格架和宁夏银川盆地地热系统,研究了不同类型地热系统地热水中硼的来源及其相关的地球化学过程。结果表明搭格架中性和弱碱性地热水中硼主要来源于围岩的溶滤与岩浆流体的贡献,搭格架酸性地热水中的硼则主要来源于地下浅层冷水的输入;而银川地热水中硼则主要来源于深层古沉积水的补给。在此基础上,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及地热水的水化学特征,讨论了不同类型地热系统的成因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地热水中硼的地球化学特征具有识别不同类型地热系统成因机制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热系统 地热水 成因机制 岩浆热源 古沉积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莱州湾凹陷中部古近系沙三段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沉积环境 被引量:13
14
作者 邓美玲 王宁 +3 位作者 李新琦 陈容涛 刘岩 徐耀辉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49-62,共14页
通过对渤海海域莱州湾凹陷中部古近系沙三段烃源岩样品的热解、TOC、饱和烃GC/MS分析以及主、微量元素分析,研究了其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沉积环境。研究结果表明:(1)莱州湾凹陷中部古近系沙三段烃源岩有机质丰度差异较大,总体为好—... 通过对渤海海域莱州湾凹陷中部古近系沙三段烃源岩样品的热解、TOC、饱和烃GC/MS分析以及主、微量元素分析,研究了其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沉积环境。研究结果表明:(1)莱州湾凹陷中部古近系沙三段烃源岩有机质丰度差异较大,总体为好—优质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以Ⅰ—Ⅱ型为主,整体处于低熟—成熟阶段;(2)通过Pr/nC_(17)-Ph/nC_(18)图版、C_(24)四环萜烷/C_(26)三环萜烷(C_(24)TeT/C_(26)TT)、C_(27)/C_(29)规则甾烷、奥利烷指数等参数判断沙三段烃源岩有机质来源为低等水生生物和高等植物的混源输入;(3)综合CIA,Sr/Ba,Pr/Ph,V/(V+Ni),U/Th值和伽马蜡烷指数等分析了烃源岩形成时期的古环境,认为沙三段沉积时期气候温暖湿润,降水丰富,水体为淡水—微咸水,陆源输入较多,具有较高的初始生产力,沉积时期整体表现为贫氧的弱氧化弱还原环境,沙三下段—沙三上段沉积环境整体变化不大,古气候和古水体盐度基本保持不变,但陆源输入及水体氧化条件随沉积进程呈逐渐增加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熟—成熟烃源岩 地球化学特征 弱氧化弱还原环境 陆源 沙三段 古近系 莱州湾凹陷 渤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营凹陷沙四上亚段页岩油轻烃地球化学特征
15
作者 吴达 谢小敏 +3 位作者 黄代 罗翠娟 张金晴 康淑娟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75-789,共15页
页岩油是常规油气重要的战略接替资源。借助轻烃进行地球化学特征研究,探讨轻烃在页岩油研究中的应用。通过全油色谱实验,对东营凹陷牛庄洼陷沙四上亚段纯上3层组和博兴洼陷沙四上亚段纯上2层组、3层组3个页岩油样品轻烃进行精细研究。... 页岩油是常规油气重要的战略接替资源。借助轻烃进行地球化学特征研究,探讨轻烃在页岩油研究中的应用。通过全油色谱实验,对东营凹陷牛庄洼陷沙四上亚段纯上3层组和博兴洼陷沙四上亚段纯上2层组、3层组3个页岩油样品轻烃进行精细研究。结果表明:①轻烃蚀变参数显示3个层段原油未遭受明显的次生蚀变作用影响,轻烃参数反映的地球化学信息是有效的;②轻烃参数甲基环己烷指数指示页岩油母质类型为湖相腐泥型,但轻烃C_(6)和C_(7)组成显示牛庄洼陷和博兴洼陷页岩油母质来源存在差异;③由于研究区镜质组含量少,所以根据轻烃经验公式计算得出等效镜质体反射率为0.71%~0.90%,表明3个层段原油属于中等成熟原油,庚烷轻烃参数指示博兴洼陷成熟度略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 沙河街组四段 轻烃 地球化学 母质类型 成熟度 次生作用 东营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北段乌达剖面石炭系羊虎沟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 被引量:9
16
作者 司锦 胡勇 +3 位作者 侯云东 孙继峰 何文祥 陆雨诗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7期11514-11526,共13页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石炭系羊虎沟组的烃源岩条件好,但其沉积环境存在较大的争议,因盆地中部、南部的羊虎沟组露头的部分层位存在缺失,以北部地区乌达剖面为例开展了系统研究。采用便携式X射线荧光光谱仪对剖面进行连续精确测试,结合孢粉...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石炭系羊虎沟组的烃源岩条件好,但其沉积环境存在较大的争议,因盆地中部、南部的羊虎沟组露头的部分层位存在缺失,以北部地区乌达剖面为例开展了系统研究。采用便携式X射线荧光光谱仪对剖面进行连续精确测试,结合孢粉古生物、干酪根-δ^(13)C‰、稀土元素分析,对工区的古氧化还原环境、古气候、古水深及体系域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通过V/(V+Ni)、Ni/Co、δEu值判别羊虎沟时期处于氧化到还原的过渡阶段;Sr/Cu介于1.3~7.8,蕨类植物孢子占绝对优势地位,处于温暖潮湿气候;羊虎沟时期从低水位体系域到海侵体系域再到高位体系域,Al元素的质量分数和Sr/Ba值由高→低→高,而Mg元素的质量分数由低→高→低。该区域主要受西北部阿拉善古陆物源控制,总体表现为滨浅海-三角洲复合沉积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北段 便携式X射线荧光光谱仪 古环境 羊虎沟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羊虎沟组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沉积环境指示意义 被引量:25
17
作者 陆雨诗 胡勇 +5 位作者 侯云东 孙继峰 何文祥 高小洋 司锦 宋雯馨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8期11999-12009,共11页
沉积岩中的各种微量元素在测定整个沉积岩的环境和演化过程中都有着很大的灵活性和敏感程度,是记录整个沉积岩演化过程的有效参数。鄂尔多斯盆地西缘羊虎沟组沉积厚度大,有机质含量高,是上石炭统油气所展现出来的新型层系,其中古水体环... 沉积岩中的各种微量元素在测定整个沉积岩的环境和演化过程中都有着很大的灵活性和敏感程度,是记录整个沉积岩演化过程的有效参数。鄂尔多斯盆地西缘羊虎沟组沉积厚度大,有机质含量高,是上石炭统油气所展现出来的新型层系,其中古水体环境和古气候对于恢复该区域历史时期羊虎沟组沉积的格局和成藏性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对鄂尔多斯盆地西缘东部羊虎沟组不同层位的47件泥岩样品进行微量元素测试,选取对于泥岩沉积环境较为敏感的元素作为评价和判别的指标,如锶(Sr)、钡(Ba)、铀(U)、钍(Th)、钒(V)、镍(Ni)、钴(Co)等,并结合沉积学标志研究了盆地西缘羊虎沟组古盐度、氧化还原条件、古水深及古气候特征。结果表明:Li、Sr、Ni、Ga以及Sr/Ba数值表明该研究区处于淡水-微咸水环境,偶尔也会注入咸水;δU、U/Th、V/(V+Ni)、V/Cr和Ni/Co数值表明研究区处于弱氧化弱还原-氧化环境,部分深水区可能存在还原环境;综合沉积学标志及生物遗迹化石判断,羊虎沟组沉积期以浅水环境为主;Sr/Cu以及CaO/(MgO×Al_(2)O_(3))值指示研究区在羊虎沟组时期处于北部及中部较炎热干燥、南部较温暖湿润的气候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盐度 氧化还原条件 古水深 古气候 微量元素 羊虎沟组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页岩油地球化学特征与运聚意义 被引量:10
18
作者 李洪波 吴智超 +2 位作者 张敏 金秀辉 田兴民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79-585,共7页
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甜点段页岩油资源丰富,前人在页岩油来源、运聚特征及物性差异原因等方面存在争论。结合芦草沟组纵向分子地球化学特征分析,基于其上、下甜点段及邻近层段泥岩、碳酸盐岩与砂岩抽提物的分子化合物组成、... 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甜点段页岩油资源丰富,前人在页岩油来源、运聚特征及物性差异原因等方面存在争论。结合芦草沟组纵向分子地球化学特征分析,基于其上、下甜点段及邻近层段泥岩、碳酸盐岩与砂岩抽提物的分子化合物组成、地球化学参数的对比分析,揭示了芦草沟组上、下甜点段页岩油生成与运聚特征,并解释了上、下甜点段原油物性差异原因。研究结果表明:芦草沟组上、下甜点段具有更高的总有机碳质量分数、游离烃质量分数及烃类可采系数,显示明显的生烃聚集特征;上、下甜点段沉积环境还原性与水体咸度相较于其他层段更高,藻类输入生源特征更为显著;上、下甜点段内砂岩储集的烃及原油与泥岩、碳酸盐岩抽提物具有相似的分子组成特征,而与上、下甜点之间的层段显著不同,揭示芦草沟组上、下甜点段之间存在一个由分子组成迥异的石油运聚隔断层,上、下甜点段为2套独立的自生自储、内源成藏的油气系统;芦草沟组上、下甜点段页岩油生成与运聚过程的差异性在一定程度影响了原油物性垂向倒置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 地球化学 运聚特征 芦草沟组 吉木萨尔凹陷 准噶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端生物降解沥青中8,14-开环藿烷系列及其地球化学意义--以黔南坳陷凯里残余油藏中的储层沥青为例 被引量:2
19
作者 包建平 朱翠山 杨茜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2659-2675,共17页
借助色谱-质谱(GC-MS)和色谱-质谱-质谱(GC-MS-MS)分析,对黔南坳陷凯里残余油藏凯棠和洛棉剖面上储层沥青中的烃类组成进行了系统分析,以判断其所遭受生物降解作用的程度,探寻在极端降解原油中是否还存在原生生物标志物,为这类原油的油... 借助色谱-质谱(GC-MS)和色谱-质谱-质谱(GC-MS-MS)分析,对黔南坳陷凯里残余油藏凯棠和洛棉剖面上储层沥青中的烃类组成进行了系统分析,以判断其所遭受生物降解作用的程度,探寻在极端降解原油中是否还存在原生生物标志物,为这类原油的油源研究开拓新的途径和方法。结果表明:凯棠剖面上的储层沥青中尽管仍可检测到较为完整的C_(19-30)三环萜烷和C_(27-35)藿烷系列,但C19-29脱甲基三环萜烷系列和C_(26-34)25-降藿烷系列丰富而完整,甾烷系列中C_(21-22)低分子量甾烷和重排甾烷优势明显,这一系列特征表明这些沥青遭受了剧烈生物降解作用的改造。但三芳甾类仍保存完好,依据原油生物降解程度的评判标准,判断其生物降解级别介于8~9级之间。洛棉剖面上的储层沥青中藿烷系列基本消失殆尽,三环萜烷系列及其脱甲基产物和25-降藿烷系列的分布因极端生物降解作用而发生显著变异,某些化合物如C_(23)T、C_(24)T、C23NTE和C_(28-29)NH成为优势成员;甾烷系列中C_(21-22)低分子量甾烷占绝对优势,三芳甾类完全消失,据此判断该剖面上沥青的生物降解级别已达到10级或更严重。由于这两个剖面上的沥青遭受了极端生物降解作用的改造,常用的甾、萜类生物标志物完全失去了实用价值。但是,在所分析的这些沥青中都检测到三个系列的C_(27-35)8,14-开环藿烷系列,它们与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海相端元油中存在的同类标志物的分布特征相似。正常海相端元油和极端生物降解沥青中同时检测到这三个系列的8,14-开环藿烷,这一事实表明这类生物标志物在成因上具有原生性,而与生物降解作用无关。此外,在极端生物降解作用沥青中的完好保存,表明它们具有极强的抗生物降解能力,因而它们在此类原油的油源研究中可能具有潜在的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标志物 25-降藿烷系列 脱甲基三环萜烷系列 三芳甾类 8 14-开环藿烷系列 极端生物降解沥青 凯里残余油藏 黔南坳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斯马尼亚油页岩生烃模拟排出油与滞留油地球化学对比Ⅰ:族组分及同位素组成 被引量:4
20
作者 林静文 谢小敏 +4 位作者 文志刚 吴芬婷 许锦 马中良 张雷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50-159,共10页
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下二叠统油页岩富含有机质,有机质的生物来源相对单一,主要为塔斯马尼亚藻,且成熟度较低,是热模拟实验的理想样品。为研究排出油与滞留油的地球化学特征和热演化特征,对其进行了生排烃模拟实验。结果表明,该油页岩的... 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下二叠统油页岩富含有机质,有机质的生物来源相对单一,主要为塔斯马尼亚藻,且成熟度较低,是热模拟实验的理想样品。为研究排出油与滞留油的地球化学特征和热演化特征,对其进行了生排烃模拟实验。结果表明,该油页岩的生油高峰为340℃;各温度点排出油与滞留油的族组分相对含量对比结果显示,以生油高峰温度点340℃为界,饱和烃和芳烃含量在此温度之前随着温度升高而减少,而生油高峰之后,则随着温度升高而增加;非烃与沥青质的含量则与饱和烃、芳烃的变化趋势相反。排出油中的饱和烃含量比滞留油高,滞留油中的芳烃含量明显大于排出油。排出油与滞留油的族组分稳定碳同位素都发生了倒转,芳烃具有最重的同位素,饱和烃和非烃次之,沥青质一般具有最轻的同位素。在整个模拟过程中,滞留油碳同位素皆重于排出油,芳烃碳同位素最为稳定,表明其可能是油源对比的有效指标。如将模拟生烃后高压釜内含滞留烃的页岩作为页岩油系统,热模拟后高压釜内页岩样品的含油饱和指数(OSI)值在生油高峰附近最高,从一定程度上指示成熟度是影响页岩油勘探的重要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排烃模拟 排出油 滞留油 族组分 碳同位素 塔斯马尼亚油页岩 澳大利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