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单个凝胶微球的流变性及凝胶微球在多孔介质中的运移力学机制研究进展
1
作者 张磊 倪军 樊平天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3-111,共9页
凝胶微球调剖是基于大量分散的凝胶微球个体在油藏介质中的变行与运移而实现的。凝胶微球的变行与运移在本质上取决于材料的流变特性,认识单个凝胶微球在多孔介质中的流变性对持续发展凝胶微球调剖技术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基于此,对单... 凝胶微球调剖是基于大量分散的凝胶微球个体在油藏介质中的变行与运移而实现的。凝胶微球的变行与运移在本质上取决于材料的流变特性,认识单个凝胶微球在多孔介质中的流变性对持续发展凝胶微球调剖技术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基于此,对单个凝胶微球流变参数测试方法、微尺度流变力学模型建立原理以及凝胶微球在油藏介质中的运移力学机制研究现状进行综述。通过组合不同的微尺度力学参数测试方法,可以实现从凝胶微球表面局部的或单一的性能指标测试转变至能反映凝胶微球整体的或综合的性能指标测试,为后续的力学模型研究提供更为准确的实验依据;基于黏弹性分解的原理,通过微尺度弹性力学模型和微尺度黏性力学模型组合叠加的方法,开展微尺度黏弹性力学模型研究,为后续的数值计算提供理论基础;基于微尺度黏弹性力学模型,结合多孔介质和凝胶微球的相关参数,通过计算凝胶微球在多孔介质中的应力-应变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可以定量刻画凝胶微球在油藏介质中的运移阻力大小。研究成果可为促进凝胶微球的性能表征、凝胶微球的高效调剖以及高分子材料流变学从宏观向微观的拓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胶微球 流变 测试方法 力学模型 油藏介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奥陶系大型岩溶暗河类型、发育特征及其形成条件
2
作者 杨德彬 高济元 +4 位作者 张恒 蔡忠贤 吕艳萍 张娟 汪彦 《地学前缘》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83-496,共14页
由于多期岩溶作用叠加改造,塔里木盆地塔河地区奥陶系形成了类型丰富、形态各异、结构复杂的古岩溶暗河系统,具有广阔的勘探与开发前景。基于三维地震资料和测井数据,结合地震属性提取技术和波阻抗反演技术,恢复了塔河油田奥陶系古构造... 由于多期岩溶作用叠加改造,塔里木盆地塔河地区奥陶系形成了类型丰富、形态各异、结构复杂的古岩溶暗河系统,具有广阔的勘探与开发前景。基于三维地震资料和测井数据,结合地震属性提取技术和波阻抗反演技术,恢复了塔河油田奥陶系古构造、古地貌和古水文面貌,阐述了大型岩溶暗河的平面形态和垂向分层特征,通过分析大型岩溶暗河发育的主控因素,揭示了其特殊的形成条件,最终建立了多样的岩溶暗河地质模式。研究结果表明:塔河油田奥陶系发育13条大型表生岩溶暗河系统,在平面上呈现出单支状、树枝状和迷宫状等多种形态,垂向上自东向西发育7层可对比的洞穴层。塔河油田奥陶系大型岩溶暗河的发育受控于特殊的强制性汇聚型岩溶水动力场,这些水动力场具备得天独厚的补水、导水、汇水和排水条件。大型岩溶暗河结构的多样性与水动力场类型的多变性密切相关,塔河油田奥陶系形成了背斜汇流型、岩溶峡谷型、单斜面流型和向斜汇流型4种岩溶暗河发育地质模式。上述成果为塔河油田奥陶系岩溶暗河型储层的深入认识提供了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塔河油田 奥陶系 大型岩溶暗河 暗河发育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顺北缝洞型凝析气藏产水来源及出水特征
3
作者 龙涛 孙艳坤 +4 位作者 王贺 张云 郭宏辉 田立君 张旭 《断块油气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85-492,共8页
顺北地区气井产水来源较为复杂,主要包括凝析水、封存水、底水、束缚水和工作液等5种类型。通过分析顺北缝洞型凝析气藏开发过程中见水井的生产动态和产水特征,明确了5种产水来源的出水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凝析水具备气井含水率小、水... 顺北地区气井产水来源较为复杂,主要包括凝析水、封存水、底水、束缚水和工作液等5种类型。通过分析顺北缝洞型凝析气藏开发过程中见水井的生产动态和产水特征,明确了5种产水来源的出水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凝析水具备气井含水率小、水气比及氯离子质量浓度低、对气井产能无影响的特征;封存水具备气井间歇性产水、氯离子质量浓度高于凝析水、水体能量枯竭后气井产能不受影响的特征;底水具备气井产水量大、含水率和水气比猛增、氯离子质量浓度远大于凝析水、严重伤害气井产能的特征;束缚水具备气井产水量小且轻微上升、氯离子质量浓度略高于凝析水、仅对产油量有一定影响的特征;返排工作液具备气井含水率、水气比、产水量及氯离子质量浓度均在初期较高后逐渐降低的特征。明确顺北缝洞型凝析气藏产水来源,为制定合理的控水和防水措施、实现“一水一策”精准治水提供了重要指导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析气藏 缝洞型 产水来源 出水特征 顺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中央坳陷西部三叠系深层−超深层超压测井响应特征及成因
4
作者 徐龙龙 胡强 +2 位作者 刘建章 肖雅文 叶尔阿曼·达吾力 《地质科技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54-166,共13页
准噶尔盆地中央坳陷西部三叠系超压强度大且成因复杂,但目前对三叠系超压分布与成因的研究相对较薄弱。基于钻井液相对密度、实测地层压力及测井数据等资料,利用测井曲线组合、Bowers法和声波速度−密度交会等方法,分析了中央坳陷西部三... 准噶尔盆地中央坳陷西部三叠系超压强度大且成因复杂,但目前对三叠系超压分布与成因的研究相对较薄弱。基于钻井液相对密度、实测地层压力及测井数据等资料,利用测井曲线组合、Bowers法和声波速度−密度交会等方法,分析了中央坳陷西部三叠系超压测井响应特征,探讨了超压成因及主控因素。研究表明,三叠系超压段泥岩具有高声波时差、低电阻率的特征;中子密度及中子孔隙度均偏离正常压实趋势线,但在不同井区偏离幅度有所差异。现今三叠系超压主要为不均衡压实作用和深部压力传导共同作用形成。受三叠系岩性组合特征、沉积速率及断裂活动强度的影响,不同井区不均衡压实型超压贡献度存在明显差异,克拉玛依组尤为显著:沙窝地地区最大,莫西庄地区有所减小,征沙村地区最小。研究成果深化了对准噶尔盆地中央坳陷西部深层−超深层超压成因机制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压成因 超压测井响应 深层−超深层 三叠系 中央坳陷 准噶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淮北煤田石炭系—二叠系煤系重、磁、电物性特征及对煤系气勘查的意义
5
作者 张旭 陈海宏 +3 位作者 熊强青 孙艳坤 尚建华 吴林强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04-514,共11页
淮北煤田是国家规划的能源资源基地之一,石炭系—二叠系煤系气资源潜力大,但目前煤系气勘探开发还处于起步阶段。受到岩浆侵入、推覆构造、厚覆盖层等因素影响,研究区煤系气勘探难度大,重、磁、电联合勘查是当前绿色、高效、低成本的勘... 淮北煤田是国家规划的能源资源基地之一,石炭系—二叠系煤系气资源潜力大,但目前煤系气勘探开发还处于起步阶段。受到岩浆侵入、推覆构造、厚覆盖层等因素影响,研究区煤系气勘探难度大,重、磁、电联合勘查是当前绿色、高效、低成本的勘查方法之一,尤其是在深部煤系气勘查中的地位日趋凸显。然而,研究区石炭系—二叠系岩性复杂,煤、碎屑岩、碳酸盐岩及岩浆侵入岩均发育,其重、磁、电物性特征及变化规律缺乏系统研究,严重制约着淮北煤田石炭系—二叠系煤系气的全面勘探开发进程。为此,基于906件样品的密度、磁化率、电阻率和极化率等测试数据,研究石炭系—二叠系地层、沉积岩和岩浆侵入岩之间的重、磁、电物性差异。研究表明:淮北煤田石炭系—二叠系相对于震旦系—奥陶系,具有密度较小、电阻率较低的特征,其中:煤的密度明显较小,平均值为1.47 g/cm^(3),基本为无磁性,电阻率明显较高,平均值为1.806×10^(4)Ω·m;泥岩密度中等,无磁性或弱磁性,电阻率明显较低,平均值为数百Ω·m;砂岩、灰岩、闪长岩密度较大,平均值均大于2.70 g/cm^(3),电阻率中等,平均值均为数千Ω·m;闪长岩磁化率较大,平均值为3285.96×10^(-5)SI。因此,建议在淮北煤田石炭系—二叠系煤系气全面勘探过程中,开展重、磁、电磁法(时频电磁法、复电阻率法等)联合勘查,探测煤系地层和隐伏岩体,为淮北煤田煤系气精准勘探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度 磁化率 电阻率 石炭系—二叠系 岩浆岩 煤系气 淮北煤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分子动力学模拟的致密储层CO_(2)/N_(2)换油机理研究
6
作者 陈汉钊 吴正彬 +3 位作者 李轩 舒坤 蒋恕 陈掌星 《地质科技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6-47,共12页
利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来研究致密油的赋存状态以及CO_(2)置换致密油的机理。采用蒙特卡洛法和分子动力学模拟算法,建立了不同相对分子质量烷烃在岩石壁面的赋存状态模型,研究了烷烃分子在不同岩石壁面的赋存特征,分析了CO_(2)和N_(2)置换... 利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来研究致密油的赋存状态以及CO_(2)置换致密油的机理。采用蒙特卡洛法和分子动力学模拟算法,建立了不同相对分子质量烷烃在岩石壁面的赋存状态模型,研究了烷烃分子在不同岩石壁面的赋存特征,分析了CO_(2)和N_(2)置换致密油的微观机理。模拟温度和压力条件(343.13 K、20 MPa)选取四川盆地致密储层的温度和压力条件。测得石英壁面和方解石壁面中,C7在CO_(2)中的扩散系数分别为1.88×10^(−5) m/s^(2)和1.83×10^(−5) m/s^(2),在N_(2)中分别为6.4×10^(−6) m/s^(2)和9.01×10^(−6) m/s^(2)。结果将CO_(2)置换致密油的效果明显好于N_(2)。随着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加,烷烃分子从岩石壁面置换的难度增大,方解石壁面对烷烃分子的吸附作用要强于石英壁面。根据本研究模拟结果将CO_(2)置换机理大致分为4个阶段:分子扩散阶段、竞争吸附阶段、乳化溶解阶段以及混相阶段(低相对分子质量烷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油 CO_(2) N_(2) 赋存状态 驱油机理 分子动力学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透油田微生物堵剂的多尺度封堵性能 被引量:1
7
作者 倪军 王维波 +2 位作者 王成俊 张磊 李成勇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31-437,共7页
封堵低渗透油藏的多尺度水窜通道是提升这类油藏水驱开发效果的关键,开发了一种内源微生物堵剂,优化了其菌种发酵营养液配方,并基于室内静态实验表征了其基础物性,最后通过岩心动态实验评价了其封堵适应性。所优化的菌种发酵营养液配方... 封堵低渗透油藏的多尺度水窜通道是提升这类油藏水驱开发效果的关键,开发了一种内源微生物堵剂,优化了其菌种发酵营养液配方,并基于室内静态实验表征了其基础物性,最后通过岩心动态实验评价了其封堵适应性。所优化的菌种发酵营养液配方为:1.0%~2.0%糖蜜+0.2%~1.0%硝酸钠+0.5%~2.0%磷酸二氢钾+0.2%~1.0%磷酸氢二钠+0.1%~0.5%硫酸铵+0.01%~0.1%工业酵母膏+0.01%~0.03%硫酸铁+0.01%~0.03%硫酸锰。在营养液中培养4 d后,微生物趋于稳定,形成的分散颗粒呈正态分布,粒径集中在40~160μm之间,粒度中值在90μm左右,且具有良好的抗剪切性、耐盐性及稳定性。初始态的微生物调堵剂能顺利进入低渗透岩心、非均质岩心和裂缝性岩心。进入岩心后,微生物基于其自生长特性与孔隙及裂缝介质匹配,对渗透率为5×10^(-3)μm^(2)的岩心的封堵率达到80%;对渗透率为5×10^(-3)/100×10^(-3)μm^(2)的非均质岩心的封堵率达92%;对渗透率为5×10^(-3)/300×10^(-3)μm^(2)的非均质岩心的封堵率达95%。微生物堵剂对开度为30μm的裂缝性岩心的封堵率达84%;对开度为80μm的裂缝性岩心的封堵率接近90%。微生物堵剂既可以封堵不同尺度的多孔介质水窜通道,又可以封堵不同尺度的微裂缝水窜通道,具备封堵低渗透油田多尺度水窜通道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油田 多尺度水窜 微生物调堵剂 自生长 注入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层页岩微观力学特征及控制机理———以涪陵地区平桥区块JYA井深层页岩为例 被引量:3
8
作者 孔令运 宋广朋 +3 位作者 蒋恕 王子航 李继庆 时贤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83-697,共15页
四川盆地涪陵地区深层页岩气具有构造复杂、地应力高、地应力差大、地层温度高、致密化程度高、低孔低渗、孔渗变化规律复杂等地质特征,不同井之间产量差异大,原因之一是对于深层页岩气储层的地质力学特征和控制机理认识不足,适合压裂... 四川盆地涪陵地区深层页岩气具有构造复杂、地应力高、地应力差大、地层温度高、致密化程度高、低孔低渗、孔渗变化规律复杂等地质特征,不同井之间产量差异大,原因之一是对于深层页岩气储层的地质力学特征和控制机理认识不足,适合压裂的甜点区间识别不准确。因此,对涪陵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海相页岩进行研究,围绕深层页岩气储层的微观地质力学特征与控制机理这一关键科学问题,通过微观岩石力学实验、数字光斑实验、X射线衍射、总有机碳含量、SEM扫描电镜等5个系列实验设计,结合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精细刻画了龙马溪组页岩在加载条件下的应力场和位移场变化及微观裂纹扩展过程,分析了龙马溪组页岩的变形与破裂特征。实验测得深层页岩总有机碳含量约为4.2%,石英含量为55.4%,黏土矿物含量为26.9%,明确了深层页岩的微观损伤变化的5个过程,即压密、弹性、裂纹均匀扩展、裂纹扩展破坏及脆性破坏。在石英等脆性矿物及有机质等软组分的控制作用下,深层页岩微观破裂具有多种裂缝扩展模式。同时,计算了深层页岩样品的断裂韧性指数,其中Ⅰ型断裂韧性指数为18.279 MPa·√m,Ⅱ型断裂韧性指数为1.243 MPa·√m。实验得到的断裂韧性指数可应用于评价深层页岩的脆性,也可为深层页岩的压裂改造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观力学特征 脆性特征 压裂改造 深层页岩 涪陵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河油田西北部奥陶系古水系结构特征及演化
9
作者 汪彦 王诺宇 +4 位作者 杨德彬 张恒 张娟 张长建 张晓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467-1482,共16页
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西北部中下奥陶统发育深切的地表水系结构,对水系两侧岩溶缝洞的发育影响显著,因此,对水系结构的定量描述及其演化模式的研究至关重要。基于三维地震资料,通过地震属性提取技术,对古岩溶台面和古岩溶地表水系进行了... 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西北部中下奥陶统发育深切的地表水系结构,对水系两侧岩溶缝洞的发育影响显著,因此,对水系结构的定量描述及其演化模式的研究至关重要。基于三维地震资料,通过地震属性提取技术,对古岩溶台面和古岩溶地表水系进行了识别。同时,对水系的平面和垂向形态学结构参数进行了量化表征,据此探讨了古岩溶地表水系的形成与演化模式,剖析了水系演化与古岩溶缝洞发育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塔河油田西北部自东向西发育3个岩溶台面和一个深切曲峡型地表流域结构。该流域的主干水系南北向汇流、分支水系东西向汇流,呈不对称分布。(2)水系单河曲弯曲率均大于1.5,超过了定义蛇曲的弯曲率临界值,具有典型的蛇曲特征。东西向河曲带弯曲率为2.42,南北向河曲带弯曲率为1.78。(3)东西向水系形态以单一“V”字形为主,南北向水系具有复合“V”字形,水系下切深度可达100~200 m。自东向西3个岩溶台面中水系的下切深度逐渐加大,水系宽深比平均值分别为4.06、3.52、3.03。(4)研究区古岩溶地表水系经历了自由曲流和深切曲流2个阶段,分别反映了水系的侧向侵蚀和垂向侵蚀作用过程。其中,水系的垂向侵蚀是逐步发生的,与3个岩溶台面的逐级抬升相适应。(5)深切曲流是区域性的最低排泄基准面,控制了河流两侧大型岩溶暗河的发育。每个岩溶台面具备独立的水循环结构,岩溶台面的逐级抬升促进了水系的差异演化,进而控制了岩溶暗河的规模和类型的差异性。对研究区古水系结构及其演化的认识对于古岩溶缝洞储集空间发育特征与分布规律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水系 自由曲流 深切曲流 缝洞型储集层 中下奥陶统 塔河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分子动力学的钠离子与纳米二氧化硅表面的相互作用过程模拟
10
作者 张凤娟 张磊 +5 位作者 吕振虎 麦尔耶姆古丽·安外尔 余维初 王牧群 董景锋 庄为杰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91-497,共7页
认识盐水中的Na^(+)对纳米SiO_(2)的作用过程,可为优化纳米SiO_(2)在石油开采领域的应用参数提供依据。以无定形纳米SiO_(2)粒子为研究对象,构建了一种既有饱和稳定的硅醇基团,又有脱质子化的硅醇基团的纳米SiO_(2)粒子模型。通过分子... 认识盐水中的Na^(+)对纳米SiO_(2)的作用过程,可为优化纳米SiO_(2)在石油开采领域的应用参数提供依据。以无定形纳米SiO_(2)粒子为研究对象,构建了一种既有饱和稳定的硅醇基团,又有脱质子化的硅醇基团的纳米SiO_(2)粒子模型。通过分子模拟方法,刻画了Na^(+)在纳米SiO_(2)表面的运移特征、扩散行为、对氢键的影响以及体系中的相互作用能。结果表明,在纳米SiO_(2)-NaCl溶液体系中,当Na^(+)运移至距纳米SiO_(2)粒子表面6.540A时,短程力开始起作用;当Na^(+)运移至距纳米SiO_(2)粒子表面2~3A时,二者发生电荷交换,Na^(+)产生振荡运动。在NaCl质量浓度为3 g/L时,Na^(+)与水分子主要进行水合作用,形成稳定的溶剂化层,Na^(+)与纳米SiO_(2)粒子之间的作用力弱,Na^(+)更易在溶液中扩散。随着NaCl质量浓度增至7 g/L,Na^(+)突破溶剂化层,和水分子一起被吸附到纳米SiO_(2)粒子的表面,发生电荷置换,Na^(+)的运移能力减弱,扩散系数由1.39×10^(-4)A^(2)/ps下降至3.75×10^(-5)A^(2)/ps,斯特恩层的厚度由0.88A下降至0.72A,亥姆霍兹层的厚度由0.64A下降至0.20A,纳米SiO_(2)与Na^(+)之间的相互作用能由-14 000 kcal/mol变为-22 000 kcal/mol,纳米SiO_(2)的稳定性逐渐被破坏。Na^(+)与纳米SiO_(2)粒子的静电相互作用是影响纳米SiO_(2)粒子表面性质的主要作用力,氢键和范德华力则是次要作用力。研究结果可为纳米SiO_(2)材料在油气开采领域及其他相关行业的应用提供基础理论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模拟 纳米SiO_(2) 钠离子 水合离子 表面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巴山中—新生代隆升的裂变径迹证据 被引量:67
11
作者 沈传波 梅廉夫 +2 位作者 徐振平 汤济广 田鹏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2901-2910,共10页
大巴山中—新生代隆升作用的研究不仅对全面认识秦岭造山带的演化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川东北地区的油气勘探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采自大巴山地区的18个样品进行了磷灰石裂变径迹测年及热历史模拟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大巴山自白垩世... 大巴山中—新生代隆升作用的研究不仅对全面认识秦岭造山带的演化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川东北地区的油气勘探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采自大巴山地区的18个样品进行了磷灰石裂变径迹测年及热历史模拟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大巴山自白垩世120~110Ma开始隆升,表现为持续的隆升过程,经历了快速隆升→平稳→加速隆升3个阶段,并且随着大巴山由北东向南西构造的扩展变形,隆升年龄表现出阶段性递进年轻的特点。大巴山120→110Ma的快速隆升冷却事件是秦岭造山带白垩世区域性隆升剥露作用的体现。随后大巴山进入了一个构造相对稳定的阶段,样品滞留在部分退火带中。10~6Ma以来大巴山加速隆升,这一构造事件是青藏高原东部边界向东扩展的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变径迹 热历史 中-新生代 隆升 大巴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东北地区侏罗系沉积特征及其物源构造属性 被引量:1
12
作者 沈传波 梅廉夫 +1 位作者 徐振平 汤济广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2007年第z1期394-395,共2页
  盆地沉积物源分析是认识盆山演化的重要途径.采用地层层序及沉积格局、古流向测量及砂岩碎屑颗粒组成特征分析等综合方法研究了川东北地区侏罗系的沉积特征,编制了沉积厚度等值线图,统计了古流向及砂岩碎屑颗粒组成特征,分析了物源...   盆地沉积物源分析是认识盆山演化的重要途径.采用地层层序及沉积格局、古流向测量及砂岩碎屑颗粒组成特征分析等综合方法研究了川东北地区侏罗系的沉积特征,编制了沉积厚度等值线图,统计了古流向及砂岩碎屑颗粒组成特征,分析了物源区构造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侏罗系 物源 川东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淀粉粒子的高效制备及其对钻井液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3
13
作者 马鹏 张磊 +4 位作者 聂育志 陈红壮 邱在磊 董国峰 张顺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580-583,607,共5页
为了高效率、低成本制备小尺寸的纳米淀粉颗粒,将超声处理与沉降法相结合,用50 g/L高浓度淀粉溶液制备纳米淀粉颗粒,研究了纳米淀粉颗粒对钻井液相关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超声处理可以降低高浓度淀粉溶液的黏度,再利用沉降法制备... 为了高效率、低成本制备小尺寸的纳米淀粉颗粒,将超声处理与沉降法相结合,用50 g/L高浓度淀粉溶液制备纳米淀粉颗粒,研究了纳米淀粉颗粒对钻井液相关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超声处理可以降低高浓度淀粉溶液的黏度,再利用沉降法制备的纳米淀粉颗粒的粒度分布在10~100 nm,主要集中于30 nm左右。对比原淀粉的A型结构,所形成的纳米淀粉颗粒为C型结构,其溶液在常温下能抗盐至20 g/L NaCl。随着基浆中纳米淀粉颗粒加量的增大,钻井液的表观黏度、塑性黏度和动切力增加,滤失量降低。纳米淀粉颗粒可提高钻井液的耐温性,含10 g/L纳米淀粉颗粒的钻井液在150℃下老化16 h后的滤失量仅为10.0 mL。即使老化时间增至72 h,钻井液的流变性能变化也较小。超声处理与沉降法相结合的方法操作简易,形成的纳米淀粉颗粒钻井液添加剂性能优异,成本相对低廉,易于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 淀粉 钻井液 超声处理 沉淀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扬子宣城地区二叠系孤峰组页岩气勘查方法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张旭 桂和荣 +5 位作者 洪大军 孙艳坤 刘宏 肖万峰 陈科夫 杨志成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9-35,共7页
针对下扬子宣城地区复杂地质条件下二叠系页岩气勘查难度大的问题,基于岩石物性测试,运用高精度重力、高精度磁法、复电阻率法(CR法)进行联合勘查,探讨复杂地质条件下有效的页岩气勘查方法。研究表明:宣城地区孤峰组页岩具有“弱磁、低... 针对下扬子宣城地区复杂地质条件下二叠系页岩气勘查难度大的问题,基于岩石物性测试,运用高精度重力、高精度磁法、复电阻率法(CR法)进行联合勘查,探讨复杂地质条件下有效的页岩气勘查方法。研究表明:宣城地区孤峰组页岩具有“弱磁、低密度、中低阻、高极化”特征,含炭硅质页岩具有明显的低电阻率、高极化率特征,主要影响孤峰组的侵入岩体(花岗斑岩)具有“弱磁、低密度、低阻、低极化”特征。在宣城地区魏墩一带孤峰组页岩气勘查过程中,应用高精度重力、高精度磁法寻找弱磁、低重力地区,推断岩体分布情况;然后在岩浆岩不发育区布设CR法剖面,选择低电阻率(小于1000.00Ω·m)、高极化率(大于4.00%)的位置来布设钻井进行验证,共钻遇视厚度达50.89 m孤峰组含炭硅质页岩、硅质泥岩,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研究内容对宣城地区乃至下扬子复杂地质条件区富有机质页岩层段识别和页岩气“甜点”区优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化率 富有机质页岩 岩浆岩 宣城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裂缝介质转变为多孔颗粒介质的调剖方法与矿场应用 被引量:2
15
作者 王成俊 张磊 +3 位作者 展转盈 倪军 高怡文 王维波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709-713,共5页
为了实现对大裂缝水窜通道的高效封堵,提高低渗透油藏的水驱效果,开展了凝胶颗粒与聚合物本体凝胶联合封堵技术研究。先利用凝胶颗粒将大裂缝通道转变为多孔颗粒介质通道,再利用聚合物本体凝胶封堵颗粒介质间的通道。结果表明:对于开度... 为了实现对大裂缝水窜通道的高效封堵,提高低渗透油藏的水驱效果,开展了凝胶颗粒与聚合物本体凝胶联合封堵技术研究。先利用凝胶颗粒将大裂缝通道转变为多孔颗粒介质通道,再利用聚合物本体凝胶封堵颗粒介质间的通道。结果表明:对于开度为1.8 mm的裂缝,凝胶颗粒在粒径为2.5 mm、质量浓度为8000 mg/L、注入速度为1.0 mL/min的注入参数条件下,可密集均匀地分布在裂缝通道中,并呈活塞式均匀向前推进;当凝胶颗粒充填整条裂缝后,所形成的多孔颗粒介质的渗透率为2300.0×10^(-3)μm^(2)。基于裂缝性岩心基质的渗透率,要求优选的聚合物本体凝胶在渗透率为2300.0×10^(-3)μm^(2)的多孔颗粒介质中的封堵压力梯度应大于3.3 MPa/m,从而启动基质中的流体。以此为依据,所需聚合物本体凝胶的强度应大于66 Pa,所用的聚合物本体凝胶的组成为质量浓度4000 mg/L的HPAM+质量浓度150 mg/L的Cr^(3+)。这一调剖方法在延长油田5088-3井组取得了较好的增油效果,可以为裂缝性低渗透油藏的可持续高效开发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尺度裂缝 介质转变 多孔颗粒介质 聚合物本体凝胶 注入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矿化度对柠檬酸铝与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交联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2
16
作者 王成俊 展转盈 +3 位作者 倪军 张磊 高怡文 王维波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058-1063,共6页
认识Al^(3+)络合离子与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HPAM)的交联反应机理,是高效利用HPAM/Al^(3+)调驱体系的基础。针对不同络合形态的Al^(3+)与HPAM组成的调驱体系,利用NMR,UV-Vis等方法研究了矿化度对柠檬酸铝的形态、Al^(3+)络合离子与HPAM... 认识Al^(3+)络合离子与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HPAM)的交联反应机理,是高效利用HPAM/Al^(3+)调驱体系的基础。针对不同络合形态的Al^(3+)与HPAM组成的调驱体系,利用NMR,UV-Vis等方法研究了矿化度对柠檬酸铝的形态、Al^(3+)络合离子与HPAM交联反应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Al^(3+)与柠檬酸根的配比不同,弛豫时间随矿化度变化的幅度不同。对于用NaCl配制的模拟地层水,柠檬酸铝Ⅰ、Ⅱ、Ⅲ适用的矿化度区间分别为0~20000,5000~35000,18000~50000mg/L。在该适用区间内,调驱体系的交联反应不受矿化度的影响。对于给定的油藏,通过调整柠檬酸铝的组成即可控制交联反应时间,从而控制调驱体系的现场施工时间,提高利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驱 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Al^(3+)体系 交联反应 矿化度 络合状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顺北缝洞型凝析气藏气油比变化规律及见水预警信号
17
作者 龙涛 孙艳坤 +5 位作者 王贺 刘蕊 张云 马龙杰 张旭 金诚杰 《断块油气田》 2025年第4期669-675,共7页
针对顺北地区凝析气藏生产过程中,生产井气油比经常出现变化,部分井含水上升较快,个别井出现暴性水淹现象,极大伤害单井产能。基于生产动态分析,探索总结气油比变化规律,确定影响气油比变化因素,明确了3种气油比变化规律。地层压力大于... 针对顺北地区凝析气藏生产过程中,生产井气油比经常出现变化,部分井含水上升较快,个别井出现暴性水淹现象,极大伤害单井产能。基于生产动态分析,探索总结气油比变化规律,确定影响气油比变化因素,明确了3种气油比变化规律。地层压力大于露点压力时,气油比基本保持不变;气井见水或发生反凝析时,气油比呈现上升趋势;当沟通深部储集体或者发生水侵时,气油比下降。通过检测气油比和组分变化,找到顺北凝析气藏见水预警信号,为生产井见水、防水提供依据。现场应用表明,及时调整生产制度可有效降低气井含水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见水预警信号 见水 气油比 凝析气藏 缝洞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