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8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膨爆预处理对菜籽油营养及抗氧化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黄颖 郑畅 +2 位作者 周琦 刘昌盛 李文林 《食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248-256,共9页
本研究对菜籽进行不同程度的蒸汽膨爆热处理(0.4~1.4 MPa)并低温压榨制油,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种子微观结构,同时通过测定脂肪酸分布、功能性活性成分及抗氧化指标综合评价菜籽油品质。结果表明,处理后菜籽细胞结构不再完整、油脂聚... 本研究对菜籽进行不同程度的蒸汽膨爆热处理(0.4~1.4 MPa)并低温压榨制油,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种子微观结构,同时通过测定脂肪酸分布、功能性活性成分及抗氧化指标综合评价菜籽油品质。结果表明,处理后菜籽细胞结构不再完整、油脂聚集、蛋白质变形。随膨爆压力的增加,水分含量逐渐减少,降幅为42.17%~92.24%;而出油率先升高后降低;油酸、亚油酸、α-亚麻酸含量发生显著改变。预处理过程中释放的能量能有效破坏活性物质复合体,释放出更多游离多酚,使总酚含量比对照平均提高了8.56倍;尤其是2,6-二甲氧基-4-乙烯基苯酚,峰值达到2157.95 mg/kg。酚类化合物可以鳌合金属离子,提高油脂抗氧化能力。具体表现在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清除能力和铁离子还原能力平均提高了12.12倍和11.62倍。同时脂溶性化合物的溶出使生育酚和植物甾醇含量先增加,后期发生热降解而降低。多种抗氧化成分共同作用使处理后菜籽油氧化诱导期持续延长,最终长达22.92 h。综上,膨爆预处理有效提高了菜籽油的营养及抗氧化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汽膨爆 微结构 菜籽多酚 抗氧化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麻环肽性质及呈苦机理相关研究进展
2
作者 张卿怡 郭蕊蕊 +7 位作者 贾才华 郑轶夫 汤霖 邓乾春 程晨 黄凤洪 赵思明 唐翠娥 《食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19-327,共9页
亚麻环肽是存在于亚麻籽中一类重要的活性成分,具有抗氧化、抗炎和抗癌等多种功能特性。然而,部分亚麻环肽会在亚麻籽加工储藏过程中发生转化从而产生苦味,主要原因是氧化导致[1-8-NαC],[1-MetO_(2)]-linusorb B1的结构发生变化,产物[1... 亚麻环肽是存在于亚麻籽中一类重要的活性成分,具有抗氧化、抗炎和抗癌等多种功能特性。然而,部分亚麻环肽会在亚麻籽加工储藏过程中发生转化从而产生苦味,主要原因是氧化导致[1-8-NαC],[1-MetO_(2)]-linusorb B1的结构发生变化,产物[1-8-NαC],[1-MetO]-linusorb B1呈现苦味,降低了亚麻籽相关产品的风味品质,因此限制了亚麻籽在食品产业的利用。本文对亚麻籽环肽的结构、基因和检测方法进行梳理,并结合相关研究具体阐述环肽的生物活性、呈苦机理和脱苦方法,进一步展望亚麻环肽在药物以及食品领域中的应用,提出通过萌发对亚麻环肽进行脱苦的新思路,以期为亚麻环肽理化特性及生物活性的综合调控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麻籽环肽 结构功能 分析方法 呈苦机理 环肽氧化 脱苦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物理双场耦合酶解对亚麻籽植物乳酚类物质溶出及黏度的影响
3
作者 谭霄 郝倩 +4 位作者 邓乾春 程园梦 吴传江 吴茜 陈亚淑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9期85-94,共10页
为探究物理场耦合酶解处理对亚麻籽植物乳的影响,本研究首先使用了低温等离子体对纤维素酶进行处理以提高其酶活,并根据酶活变化确定了最佳处理时间,然后使用荧光光谱、紫外光谱、圆二色光谱分析(Circular Dichroism spactra,CDs)对酶... 为探究物理场耦合酶解处理对亚麻籽植物乳的影响,本研究首先使用了低温等离子体对纤维素酶进行处理以提高其酶活,并根据酶活变化确定了最佳处理时间,然后使用荧光光谱、紫外光谱、圆二色光谱分析(Circular Dichroism spactra,CDs)对酶结构进行分析,探索其酶活改变机制;其次,研究了低温等离子体(Cold Plasma,CP)或脉冲电场(Pulsed Electric Field,PEF)单物理场协同酶解处理对亚麻籽乳酚类物质溶出及黏度的影响,并根据实验结果确定了PEF最佳处理电压。最后,使用CP(处理时间15 s)、PEF(处理电压3.7 kV/cm)物理双场协同纤维素酶对亚麻籽乳进行处理,探究了物理双场耦合酶解(Cold Plasma and Pulsed Electric Field coupled Enzymatic treatment,CP-PEF-EN)对亚麻籽植物乳总酚含量与黏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使用CP处理纤维素酶时,纤维素酶酶活呈现先升高(15 s,最高89%)后降低趋势,光谱结果显示CP产生的活性离子和酶分子发生了相互作用,使得酶的催化活性中心以及官能团改变,导致酶结构改变,其β-折叠含量先增加后下降。CP或PEF单场耦合酶解均可提高亚麻籽植物乳总酚含量(提升率分别为CP:44.44%、PEF:46.97%),且CP-PEF-EN处理效果更好,总酚含量达0.327 g/100 g(提升率为65.15%),黏度为77.47 mPa·s(降黏39.92%)。本研究表明CP-PEF-EN处理可显著提高亚麻籽植物乳的总酚溶出率并降低其黏度,为新型绿色植物乳加工技术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麻籽乳 脉冲电场(PEF) 低温等离子体(CP) 酶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种天然来源乳化剂在功能油脂乳液凝胶中的应用
4
作者 陆姝欢 刘芳 +5 位作者 胡雄 熊文 肖敏 项威 陈鹏 李翔宇 《中国油脂》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0-145,共6页
旨在探索n-3多不饱和脂肪酸功能油脂在水相体系中的创新应用,以大豆磷脂、乳清蛋白、辛烯基琥珀酸淀粉3种天然来源乳化剂制备功能油脂乳液,通过测定乳液加热前后的粒径、Zeta-电位、微观形态,以及不同储存时间下的粒径、整体稳定性指数(... 旨在探索n-3多不饱和脂肪酸功能油脂在水相体系中的创新应用,以大豆磷脂、乳清蛋白、辛烯基琥珀酸淀粉3种天然来源乳化剂制备功能油脂乳液,通过测定乳液加热前后的粒径、Zeta-电位、微观形态,以及不同储存时间下的粒径、整体稳定性指数(TSI)和表观形态考察其热稳定性和储藏稳定性。同时,以黄原胶和结冷胶分别对乳液包埋建立乳液水凝胶,并测定水凝胶的流变学特性和质构特性。结果表明:在75℃加热处理30 min后,3种乳化剂制备的功能油脂乳液均具有一定的热稳定性,其中乳清蛋白乳液的体积平均粒径(D_([4,3]))最小,其Zeta-电位和微观形态均无明显变化,热稳定性最佳;随着储存时间(0~7 d)的延长,乳清蛋白乳液的D_([4,3])无明显变化,TSI增长最缓,表观形态未出现明显析出分层,储藏稳定性最好;在65℃下,3种乳化剂乳液制备的水凝胶表观黏度均增加,在25℃下,相比其他2种乳液,乳清蛋白乳液对于水凝胶体系的储能模量(G′)、损耗模量(G″)、硬度、黏附性的增加总体更具优势,其中乳清蛋白乳液和黄原胶制备的水凝胶具有最高的G′、G″以及硬度。综上,乳清蛋白作为乳化剂负载功能油脂在水凝胶产品的创新应用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及可实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3多不饱和脂肪酸功能油脂 乳清蛋白 大豆磷脂 辛烯基琥珀酸淀粉 乳液 水凝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CO_2萃取双低油菜籽中油脂及其品质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万楚筠 胡双喜 +2 位作者 钮琰星 李文林 黄凤洪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32-36,共5页
为解决双低菜籽优质后的优用问题,提高双低菜籽油和饼粕的副加值,采用超临界CO_2萃取双低油菜籽中油脂,并对该工艺得到的油和脱脂菜粕品质进行了研究。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了萃取压力、萃取温度、萃取时间,萃取流量和原料粒径对油脂提取... 为解决双低菜籽优质后的优用问题,提高双低菜籽油和饼粕的副加值,采用超临界CO_2萃取双低油菜籽中油脂,并对该工艺得到的油和脱脂菜粕品质进行了研究。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了萃取压力、萃取温度、萃取时间,萃取流量和原料粒径对油脂提取率的影响。根据单因素试验的结果设计四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试验得最优工艺参数:萃取温度35℃、压力30 MPa、时间120 min,原料粒度80目,在此条件下油脂提取率可达97.15%。经超临界CO_2萃取得到的双低菜籽油色泽浅,酸价与过氧化值都优于正已烷工艺,磷脂含量0.021 mg/g,为正已烷工艺的3.82%;维生素E含量17.26μg/g约是正已烷工艺的2倍,总酚与甾醇含量比正已烷工艺略低。采用超临界CO_2萃取得到的"双低"菜粕植酸含量低,蛋白溶解度高,颜色浅,其品质明显优于正已烷萃取的脱脂粕。研究结果可为双低油菜的高值化利用提供数据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CO2萃取双低油菜 油脂品质 脱脂粕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麻籽饼对饲喂高脂日粮大鼠血浆中脂质及氧化应激改善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赵春 许继取 +3 位作者 黄庆德 韩领 马丛丛 朱正伟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6-39,共4页
研究了亚麻籽饼对饲喂高脂日粮大鼠血浆中血脂代谢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将40只SD大鼠分成4组(n=10):正常组、高脂模型对照组、低剂量亚麻籽饼组(10%亚麻籽饼)、高剂量亚麻籽饼组(20%亚麻籽饼)。10周后处死SD大鼠,测定其血浆中总胆固醇(... 研究了亚麻籽饼对饲喂高脂日粮大鼠血浆中血脂代谢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将40只SD大鼠分成4组(n=10):正常组、高脂模型对照组、低剂量亚麻籽饼组(10%亚麻籽饼)、高剂量亚麻籽饼组(20%亚麻籽饼)。10周后处死SD大鼠,测定其血浆中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水平,同时测定血浆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以及还原型谷胱甘肽(GSH)、丙二醛(MDA)的含量。结果表明:亚麻籽饼可以显著降低SD大鼠血浆中TC、TG、LDL-C的水平,但对HDL-C无显著影响;亚麻籽饼可以提高SD大鼠血浆中GSH-Px、SOD、CAT的活性,同时增加GSH水平,降低MDA的含量。研究表明:亚麻籽饼可以改善饲喂高脂日粮对SD大鼠机体产生的不良影响,能够有效地提高抗氧化能力,缓解氧化应激和调节血脂代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麻籽饼 降脂活性 氧化应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响应面优化亚临界萃取低温压榨菜籽饼中油脂的工艺及其品质评价 被引量:3
7
作者 万楚筠 张明 +2 位作者 黄凤洪 郭婷婷 李文林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46-153,共8页
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设计优化亚临界萃取低温压榨菜籽饼中油脂的工艺,并将所得油的品质与正已烷、超临界CO_2萃取油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液料比和萃取时间对油脂提取率的影响极显著(p<0.01);液料比与萃取时间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p&l... 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设计优化亚临界萃取低温压榨菜籽饼中油脂的工艺,并将所得油的品质与正已烷、超临界CO_2萃取油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液料比和萃取时间对油脂提取率的影响极显著(p<0.01);液料比与萃取时间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p<0.05);经优化后,在35℃下,设定液料比为8.3m L/g,萃取90min,菜籽油的提取率最高达95.10%。通过亚临界萃取得到的菜籽油磷含量为113.20mg/kg,约为正已烷萃取菜籽油(磷含量232.48mg/kg)的一半,油脂酸价与过氧化值都较正已烷萃取菜籽油低;亚临界萃取的菜籽油除磷含量与超临界萃取菜籽油差异显著外,其它品质指标,如酸价、过氧化值、甾醇及生育酚含量均与超临界萃取油差异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临界萃取 双低菜籽 低温压榨饼 响应面 油脂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制油工艺对亚麻籽油品质及脂质伴随物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27
8
作者 于坤 禹晓 +4 位作者 程晨 陈鹏 郑畅 黄庆德 邓乾春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6期233-243,共11页
考察冷榨、微波辅助冷榨、加速溶剂萃取、超临界CO2萃取、亚临界流体萃取5种不同制油工艺对亚麻籽油的得率、理化品质、典型脂质伴随物含量、体外抗氧化活性和氧化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微波辅助冷榨可显著提高亚麻籽油得率,与其他工... 考察冷榨、微波辅助冷榨、加速溶剂萃取、超临界CO2萃取、亚临界流体萃取5种不同制油工艺对亚麻籽油的得率、理化品质、典型脂质伴随物含量、体外抗氧化活性和氧化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微波辅助冷榨可显著提高亚麻籽油得率,与其他工艺相比增加了4.3%~10.66%(P<0.05)。不同制油工艺亚麻籽油的理化品质虽有一定差异,但均符合GB/T 8235—2019《亚麻籽油》要求。超临界CO2萃取对α-亚麻酸富集效果较好(54.06%),相比于其他工艺增加了3.70%~5.31%(P<0.05)。制油工艺对亚麻籽油中典型脂质伴随物含量具有特异性影响,其中加速溶剂萃取和微波辅助冷榨油脂中生育酚、类胡萝卜素、叶绿素、黄酮和磷脂的含量较高。亚临界流体萃取油脂中植物甾醇总量较高(429.78 mg/100 g),相比于其他工艺增加了5.07%、9.34%、15.57%、30.26%(P<0.05)。超临界CO2萃取中总酚含量较高(13.60 mg/100 g),相比于其他工艺增加了7.77%~68.53%(P<0.05)。此外,不同制油工艺亚麻籽油的体外抗氧化活性和氧化稳定性也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加速溶剂萃取和微波辅助冷榨油脂的氧化稳定性较好,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清除能力较强。冷榨、亚临界流体萃取和超临界CO2萃取油脂的氧化稳定性相对较差,但超临界CO2萃取油脂的铁离子还原能力较强。本研究系统地比较了不同制油工艺亚麻籽油的理化品质和典型脂质伴随物含量的差异,研究结果将对亚麻籽油的分类加工和靶向制取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油工艺 亚麻籽油 脂质伴随物 抗氧化活性 氧化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波预处理对山桐子果细胞结构及油脂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0
9
作者 马素换 张苗 +4 位作者 郭萍梅 郑畅 黄颖 魏芳 黄凤洪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9-22,共4页
以山桐子干果为原料,研究了微波预处理对山桐子果细胞结构及压榨山桐子果油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透射电镜发现,微波预处理的山桐子果细胞结构遭到破坏,细胞壁明显破裂,有助于提高出油率。山桐子果经微波预处理后,其油脂酸值、过氧... 以山桐子干果为原料,研究了微波预处理对山桐子果细胞结构及压榨山桐子果油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透射电镜发现,微波预处理的山桐子果细胞结构遭到破坏,细胞壁明显破裂,有助于提高出油率。山桐子果经微波预处理后,其油脂酸值、过氧化值没有显著变化;山桐子果油中亚油酸含量最高,微波预处理前后分别达69.50%和68.66%;山桐子果油中甘油三酯的PLL相对含量最高,微波预处理后可达27.38%,其次是LLL,微波预处理后相对含量为16.84%;与未经微波预处理的冷榨山桐子果油相比,微波预处理后生育酚、植物甾醇和总酚含量都有所增加,总生育酚含量增加了382.11μg/g,总植物甾醇含量增加了496.87μg/g。微波预处理提高了山桐子果油的抗氧化性,使氧化诱导期延长了2.06 h,DPPH自由基清除活力增加了3.73μmol/100 g,FRAP总抗氧化能力增加了48.15μmol/100 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桐子果 微波预处理 油脂品质 细胞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衍生化技术的游离脂肪酸的色谱-质谱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0
作者 刘明 魏芳 +3 位作者 谢亚 董绪燕 陈洪 黄凤洪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269-1278,共10页
游离脂肪酸在生物体内含量极低,由于结构中缺少易电离的官能团,导致质谱分析时检测灵敏度不高。利用化学衍生化技术对其进行结构修饰是改善色谱行为和提高质谱响应的有效手段。近年来,化学衍生化结合色谱和质谱技术在游离脂肪酸检测中... 游离脂肪酸在生物体内含量极低,由于结构中缺少易电离的官能团,导致质谱分析时检测灵敏度不高。利用化学衍生化技术对其进行结构修饰是改善色谱行为和提高质谱响应的有效手段。近年来,化学衍生化结合色谱和质谱技术在游离脂肪酸检测中得到广泛应用。该文综述了国内外基于衍生化技术的游离脂肪酸分析方法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离脂肪酸 化学衍生化 色谱 质谱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波预处理对芝麻油营养品质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15
11
作者 黄颖 郭萍梅 +2 位作者 郑畅 马素换 黄凤洪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4,共4页
以芝麻油中木脂素、维生素E、植物甾醇、总酚等微量营养成分含量及油脂的抗氧化能力为主要评价指标,探讨了微波预处理对芝麻油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芝麻初始水分10%、微波频率2 450 MHz、微波功率1 200 W、微波时间5~9 min条件下,... 以芝麻油中木脂素、维生素E、植物甾醇、总酚等微量营养成分含量及油脂的抗氧化能力为主要评价指标,探讨了微波预处理对芝麻油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芝麻初始水分10%、微波频率2 450 MHz、微波功率1 200 W、微波时间5~9 min条件下,与直接低温压榨芝麻油相比,微波预处理能有效提高芝麻油中微量营养成分的含量,维生素E总量增加了0. 44%~3. 05%,植物甾醇含量增加了3. 58%~5. 89%;随着微波时间的延长,总酚及芝麻酚含量、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铁离子还原抗氧化剂能力(FRAP)以及油脂的氧化诱导时间(IP值)均逐渐升高,并且在微波9 min时,总酚含量、DPPH值、FRAP值和IP值达到峰值,分别为低温压榨芝麻油的1. 94、2. 43、2. 13倍和1. 97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预处理 芝麻油 低温压榨 营养成分 抗氧化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飞行时间-串联质谱法分析青刺果油中的脂质成分 被引量:10
12
作者 卫海莲 吕昕 +3 位作者 谢亚 徐淑玲 陈洪 魏芳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947-955,共9页
青刺果为多年生稀有木本油料植物,是我国特有民族野生资源。在对青刺果油中脂肪酸组成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超高效液相色谱-飞行时间-串联质谱的脂质分析方法,对其所含脂质的种类、组成、相对含量作分析。结果显示,在青刺果油主要脂肪酸... 青刺果为多年生稀有木本油料植物,是我国特有民族野生资源。在对青刺果油中脂肪酸组成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超高效液相色谱-飞行时间-串联质谱的脂质分析方法,对其所含脂质的种类、组成、相对含量作分析。结果显示,在青刺果油主要脂肪酸的含量为:油酸39.17%、亚油酸36.16%、棕榈酸16.38%;从比例上看,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比例接近0.6:1:1。共鉴定出169种脂质,包括76种磷脂,84种甘油酯和9种糖脂;其中磷脂、甘油酯和糖脂的主要成分分别为磷脂酰肌醇、甘油三酯和双半乳糖甘油二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效液相色谱-飞行时间-串联质谱 木本油料 青刺果油 脂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料作物中特异性脂类伴随物及其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3
作者 张瑶 吴邦富 +3 位作者 吕昕 谢亚 陈洪 魏芳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30-541,共12页
油料作物作为植物油的主要来源,为人体生命活动提供了不可或缺的能量和营养素。油料作物中存在许多特异性脂类伴随物,如植物甾醇、植物多酚、角鲨烯、生育酚、白藜芦醇等,这些特异性成分不仅能影响油料作物的生理过程,也对食用油的品质... 油料作物作为植物油的主要来源,为人体生命活动提供了不可或缺的能量和营养素。油料作物中存在许多特异性脂类伴随物,如植物甾醇、植物多酚、角鲨烯、生育酚、白藜芦醇等,这些特异性成分不仅能影响油料作物的生理过程,也对食用油的品质产生重要的影响。本文对油料作物中主要的特异性脂类伴随物及其分析方法进行了综述,旨在为油料作物深加工产品开发、植物油营养成分及功能评价提供科学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料作物 特异性 脂类伴随物 分析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脂质伴随物对多不饱和脂肪酸乳液稳定性的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4
作者 程晨 黄凤洪 +7 位作者 黄庆德 禹晓 于坤 王新天 陈鹏 汤虎 董绪燕 邓乾春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816-824,共9页
α-亚麻酸、二十二碳六烯酸、二十碳五烯酸以及n-6 PUFA亚油酸等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对人体具有显著的健康功效,目前被广泛应用于在食品、医药等领域。但是含有PUFA的油脂极易被氧化,且具有强疏水性,因此其应用受到一定限制。乳液递送... α-亚麻酸、二十二碳六烯酸、二十碳五烯酸以及n-6 PUFA亚油酸等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对人体具有显著的健康功效,目前被广泛应用于在食品、医药等领域。但是含有PUFA的油脂极易被氧化,且具有强疏水性,因此其应用受到一定限制。乳液递送体系是一种经典的脂质载体,现已被应用于高生物利用率的PUFA产品的研究与开发中。脂质伴随物是来源于油脂的天然植物化合物,主要包括多酚、植物甾醇、磷脂、脂溶性维生素等。研究表明,将一定量的脂质伴随物添加入乳液体系中能够有效改善体系的稳定性。基于此,本文主要归纳总结了极性多酚类化合物、双亲性植物甾醇及磷脂、非极性维生素等脂质伴随物对乳液稳定性的影响及潜在的作用机制,并针对研究中存在的科学问题以及发展方向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质伴随物 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 乳液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剂法提取双低菜籽脱皮冷榨饼中油脂和蛋白质的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胡娟 万楚筠 +3 位作者 钮琰星 胡双喜 张明 黄凤洪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8-22,共5页
利用水剂法对双低菜籽脱皮冷榨饼中的油脂和蛋白质进行同步提取。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固定浸提时间120min,选取浸提温度、浸提pH、料液比、物料粒径为考察因素,以油脂提取率和蛋白质提取率为评价指标,采用正交实验优化得到最佳水剂... 利用水剂法对双低菜籽脱皮冷榨饼中的油脂和蛋白质进行同步提取。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固定浸提时间120min,选取浸提温度、浸提pH、料液比、物料粒径为考察因素,以油脂提取率和蛋白质提取率为评价指标,采用正交实验优化得到最佳水剂法提取工艺参数为:浸提温度60℃,浸提pH9,料液比1:7,物料粒径100-120目。在最佳提取条件下,油脂提取率为64.59%,蛋白质提取率为59.6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低菜籽脱皮冷榨饼 菜籽油 菜籽蛋白 水剂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波预处理紫苏籽对其油脂品质及抗氧化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3
16
作者 黄颖 郑畅 +1 位作者 刘昌盛 黄凤洪 《粮食与油脂》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48-50,共3页
对紫苏籽采用微波预处理技术,并低温压榨制油。测定分析其理化、营养及抗氧化指标,以考察微波处理对紫苏油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微波预处理显著增加了油的酸价、过氧化值,降低了油的水分及挥发物含量,使油脂色泽变深;紫苏油含有丰富的... 对紫苏籽采用微波预处理技术,并低温压榨制油。测定分析其理化、营养及抗氧化指标,以考察微波处理对紫苏油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微波预处理显著增加了油的酸价、过氧化值,降低了油的水分及挥发物含量,使油脂色泽变深;紫苏油含有丰富的α-亚麻酸,且微波预处理不影响油的脂肪酸组成(P>0.05);微波预处理可提高紫苏油中维生素E及植物甾醇含量,有效改善油脂的抗氧化能力。黄酮物质的热不稳定性使其在微波后含量少量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预处理 低温压榨 紫苏油 营养活性成分 氧化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子迁移质谱技术及其在脂质分析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7
作者 吴邦富 魏芳 +3 位作者 谢亚 徐淑玲 吕昕 陈洪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388-1395,共8页
脂质在细胞和生物组织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传统的脂质组学分析方法虽可以实现脂质鉴定,但脂质结构的多样性和相似性仍为脂质组学研究中全脂质分析提出了巨大的挑战。离子迁移谱是根据离子在缓冲气体或电力场中的迁移特性对其进行分离的技... 脂质在细胞和生物组织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传统的脂质组学分析方法虽可以实现脂质鉴定,但脂质结构的多样性和相似性仍为脂质组学研究中全脂质分析提出了巨大的挑战。离子迁移谱是根据离子在缓冲气体或电力场中的迁移特性对其进行分离的技术,将离子迁移谱与传统脂质分析方法联用不仅有助于复杂脂质的分离,同时还可对脂质异构体进行分析鉴定,提高脂质分析的分辨率和选择性。该文主要对不同离子迁移质谱技术及其在脂质分析中的应用进行综述,并对其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质 离子迁移谱 离子迁移质谱技术 异构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波预处理对瓜蒌籽原料、油脂及饼粕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马素换 郑畅 +1 位作者 郭萍梅 黄凤洪 《粮食与油脂》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22-25,共4页
以瓜蒌籽为原料,研究微波预处理对瓜蒌籽细胞结构、脂肪酶及油脂和饼粕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微波处理的瓜蒌籽细胞壁断裂、间隙增加;微波预处理后脂肪氧合酶的活性降低90.30%,瓜蒌籽油的出油率提高5.24%,酸价、过氧化值升高;微波后瓜... 以瓜蒌籽为原料,研究微波预处理对瓜蒌籽细胞结构、脂肪酶及油脂和饼粕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微波处理的瓜蒌籽细胞壁断裂、间隙增加;微波预处理后脂肪氧合酶的活性降低90.30%,瓜蒌籽油的出油率提高5.24%,酸价、过氧化值升高;微波后瓜蒌籽油中亚油酸、瓜蒌酸、菜油甾醇、豆甾醇、β-谷甾醇含量没有明显变化,总酚含量增加,体外抗氧化能力提高;微波后瓜蒌籽饼粕粗脂肪含量降低5.70%,粗蛋白含量增加5.90%。微波预处理是一种适宜于提高瓜蒌籽油、饼粕品质的预处理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瓜蒌籽 微波预处理 品质 油脂 饼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器学习与计算机视觉技术在食品质量评价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7
19
作者 黄晓琛 张凯利 +3 位作者 刘元杰 陈洪 黄凤洪 魏芳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10,共10页
近年来,随着社会对食品质量和安全的关注度不断提高,计算机视觉技术在食品质量评价领域逐渐受到重视并开始广泛应用。通过学习技术,如人工神经网络、卷积神经网络和支持向量机等,研究人员能够利用大量的食品图像和相关数据进行训练,从... 近年来,随着社会对食品质量和安全的关注度不断提高,计算机视觉技术在食品质量评价领域逐渐受到重视并开始广泛应用。通过学习技术,如人工神经网络、卷积神经网络和支持向量机等,研究人员能够利用大量的食品图像和相关数据进行训练,从而实现对食品质量的自动评估和监测。特别是深度学习技术的发展,使得计算机能够更加准确地识别食品的外观、形状、颜色等特征,进而对其进行分类、预测和质量检测。除了在食品质量评价中的常规应用,学习技术还被用于更复杂的任务,如食品缺陷检测、异物检测、新鲜度评估等。这些技术不仅可以提高食品生产和加工的效率,还能够减少人为因素带来的误差,从而确保食品质量和安全。然而,尽管学习技术在食品质量评价中的应用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挑战需要克服。例如,食品图像数据集的获取和标注成本较高,数据质量和数量的不足可能会影响模型的性能和泛化能力。此外,模型的可解释性和透明性也是一个重要问题,尤其是在需要对食品质量评价结果做出解释或决策的情况下。因此,未来的研究需要继续探索如何提高数据集的质量和规模、优化模型的鲁棒性和可解释性,以及开发更加高效和可持续的食品质量评价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学习 食品质量 计算机视觉 食品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酶法制备人乳替代脂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0
作者 陈行飞 张羽飞 +2 位作者 李雅丽 郑明明 王俊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9-75,共7页
人乳替代脂是一类模拟母乳脂组成的结构脂质,为促进人乳替代脂的绿色高效生产,介绍了母乳脂的甘油三酯组成,对人乳替代脂的酶法制备工艺以及实际应用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总结和探讨,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我国母乳脂中1-油酸-2-... 人乳替代脂是一类模拟母乳脂组成的结构脂质,为促进人乳替代脂的绿色高效生产,介绍了母乳脂的甘油三酯组成,对人乳替代脂的酶法制备工艺以及实际应用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总结和探讨,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我国母乳脂中1-油酸-2-棕榈酸-3-亚油酸甘油三酯(OPL)含量最高,其次为1,3-二油酸-2-棕榈酸甘油三酯(OPO)。人乳替代脂的酶法制备工艺包括酯-酯交换法、一步酸解法、醇解-酯化两步法、两步酸解法、酯交换-酸解两步法等。提高酶的催化活性与位置选择性、抑制酰基迁移等是未来酶法制备人乳替代脂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油酸-2-棕榈酸-3-亚油酸甘油三酯 1 3-二油酸-2-棕榈酸甘油三酯 人乳替代脂 酶法制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