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国家叙事:非常状态下道德记忆的唤起与刻写
1
作者 胡芮 《理论月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9-57,共9页
叙事作为人类对自身存在的反思形态天然内嵌着价值属性,但现代日常叙事走向了理性化、技术化歧途,并在市场与资本勾连中产生异化,道德从叙事中隐退是现代日常叙事蜕化的主要标志。非常状态作为人类日常社会生活的反面,客观上撕裂了现代... 叙事作为人类对自身存在的反思形态天然内嵌着价值属性,但现代日常叙事走向了理性化、技术化歧途,并在市场与资本勾连中产生异化,道德从叙事中隐退是现代日常叙事蜕化的主要标志。非常状态作为人类日常社会生活的反面,客观上撕裂了现代日常叙事的理性化、技术化“涂层”,是重新审视叙事之于人类文明意义的最佳时域。非常状态下的叙事,从个体叙事走向国家叙事,道德重新出场并塑造道德记忆,并在仪式塑造中刻写进民族精神。国家叙事在“叙事——记忆——观念”的辩证发展轨迹中,为人类历史前行留下道德发展的精神印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常状态 国家叙事 道德叙事 社会记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越死亡:论胡塞尔内时间意识理论中的爱之共同体
2
作者 王朝璐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3-160,共8页
自我维度在内时间意识中显现为生活主体,爱之共同体是生活主体的重要阶段。探讨爱之共同体的发生进程,势必要聚焦其中的关键节点--人格生成、世代生成以及爱之共同体。同时,还应抓住自我维度这条线索,从自我通过同感单向地通达他者,发... 自我维度在内时间意识中显现为生活主体,爱之共同体是生活主体的重要阶段。探讨爱之共同体的发生进程,势必要聚焦其中的关键节点--人格生成、世代生成以及爱之共同体。同时,还应抓住自我维度这条线索,从自我通过同感单向地通达他者,发展为自我与他者彼此通达,并尝试消弭主体之间的间隙,来展现爱之共同体的双重主体间性。在爱之共同体中,内时间意识真正完成了个体化,显现为完整意义上的个体存在,推进了内时间意识由时间性发生向人格性发生的转变。由此,历史、文化等具有实践意义的事件才能发生,并推动实践现象学视域的展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时间意识 人格 家庭 死亡 爱之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吾-我”关系看《齐物论》的伦理境界 被引量:3
3
作者 胡芮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7-23,共7页
《齐物论》展现了庄子对整全性伦理价值的关注,这一思想旨趣集中体现在对"吾-我"关系的考察之上。以"吾丧我"为背景,"吾"与"我"的考察既涉及语言形式与意涵的关系,也指向个别与整体的伦理关系... 《齐物论》展现了庄子对整全性伦理价值的关注,这一思想旨趣集中体现在对"吾-我"关系的考察之上。以"吾丧我"为背景,"吾"与"我"的考察既涉及语言形式与意涵的关系,也指向个别与整体的伦理关系。吾我之辨是通过对小我的破除回归"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其道德哲学意涵是在扬弃个体性"我"的前提下,追求精神境界与道德境界的崇高。基于以上理路,庄子提出在破除仁义道德之后以"齐物"为手段建立一个超伦理世界,实现真实的自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吾” “我” 齐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严复与近代儒家伦理话语体系的古今之变 被引量:3
4
作者 胡芮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2-29,176,共9页
近代以来,中国逐渐接纳以分科为标志的现代学术体系,传统伦理话语不再构成主要的“道德知识资源”。在吸收西学和创新传统中,中国道德转型从理论建构与社会改造两个维度展开。从儒家理学“本体—功夫”范式到现代“伦理学”范式的演进中... 近代以来,中国逐渐接纳以分科为标志的现代学术体系,传统伦理话语不再构成主要的“道德知识资源”。在吸收西学和创新传统中,中国道德转型从理论建构与社会改造两个维度展开。从儒家理学“本体—功夫”范式到现代“伦理学”范式的演进中,中国近代伦理话语体系渐成雏形。概念、价值与方法的三重革新是中国近现代道德转型的历史背景。严复等人通过译介西学,开始了近代伦理话语概念的革新,为顺利地接引现代伦理学体系奠定了基础,“义利关系”的再检讨初步形成了近代伦理学价值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严复 儒家伦理 话语体系 革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还“德”于“史”:柳诒徵与二十世纪东南学派史学伦理化转向 被引量:3
5
作者 胡芮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1年第5期106-116,152,共12页
清末民初,传统伦理化史学遭遇巨大理论危机,以梁启超“史学革命”为标志,中国近代史学开启了知识论转型。基于实在论的“新史学”始于对“科学”“进化论”等现代西方观念的绝对信仰,致力于将道德驱逐出历史领域。但一战后,国内史学界... 清末民初,传统伦理化史学遭遇巨大理论危机,以梁启超“史学革命”为标志,中国近代史学开启了知识论转型。基于实在论的“新史学”始于对“科学”“进化论”等现代西方观念的绝对信仰,致力于将道德驱逐出历史领域。但一战后,国内史学界开始重新审视“史德”问题。文化论争中的柳诒徵及“东南学派”坚持“信古”,在批判和借鉴章学诚、梁启超的“史德观”基础之上,表达了历史与道德密切联系的观念立场。及至“九一八事变”后,文化保守主义和文化民族主义实现某种程度地合流,并催生出“经世致用”的史学目的论。“东南学派”重新阐释历史与道德关系,论证历史的道德属性,力图纠偏“史学革命”以来“为学问而学问”的研究倾向。历史领域的反传统思潮在1930年代有一次明显转向,“东南学派”引领的史学伦理化思潮在中国近代学术史上留下了独特印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学革命 柳诒徵 东南学派 史学伦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