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游牧的“小农化”及其环境后果
被引量:15
- 1
-
-
作者
陈阿江
王婧
-
机构
河海大学社会学系/环境与社会研究中心
河海大学社会学系
-
出处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55-63,共9页
-
文摘
1990年代以来,草场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本文试从草原生态系统及农耕生态系统之比较,解释草原环境问题。传统的草原游牧生态系统呈现大空间、水、草资源分布不均衡等特点,与此相应,牧民终年逐水草集体游牧。农耕生态系统平衡的维系,大部分可以在家户层面上进行,呈现小空间、家户组织的特点。土地的家庭承包责任制未对农耕系统的生态平衡产生根本性影响,但草场承包制对草原影响深刻。草场承包制将大空间的草原破碎为小空间的家庭牧场,网围栏则使游动之牧业固化在小块土地上,在"公地悲剧"式环境问题解决的同时却引发了"私地悲剧"式环境问题。
-
关键词
游牧
农耕
草场承包制
草场退化
-
分类号
F323.22
[经济管理—产业经济]
-
-
题名不变体制变机制——河长制的起源及其发轫机制研究
被引量:17
- 2
-
-
作者
陈涛
-
机构
河海大学社会学系/环境与社会研究中心
-
出处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69-177,共9页
-
基金
2020年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环境治理的制度探索及其创新扩散研究”(B200207004)
2021年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治理现代化视域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研究”(B210207022)。
-
文摘
河长制源自地方政府的治水制度创新,但迄今学术界对其起源和争论尚缺少深度研究及甄别。河长制起源的“鲧说”和“苏轼说”具有浪漫主义色彩,却并不符合史实。浙江长兴与云南洱源的河长制突出的是河长自身的职责,尚未形成系统化的河长治水框架。江苏无锡的河长制源自农村河道治理,在太湖蓝藻事件后产生了创新扩散效应,并为国家推广的治水制度提供了经验基础。河长制是地方政府在应对缺水社会压力、自上而下的考核压力、治水体制机制障碍以及开发利用“地方知识”的过程中产生的,具有不变体制变机制的属性,即在不触碰环境治理体制的前提下进行治理机制创新,体现了地方政府的环境治理韧性。
-
关键词
河长制
缺水社会
地方知识
不变体制变机制
-
Keywords
River Chief System
Water Shortage Society
Local Knowledge
Constant System with Changed Mechanism
-
分类号
C919
[经济管理]
-
-
题名绿色转型:关系调适、基本样态及其发轫机制
被引量:7
- 3
-
-
作者
陈涛
李慧
-
机构
河海大学社会学系/环境与社会研究中心
河海大学环境与社会研究中心
-
出处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6-145,I0004,I0005,共12页
-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机制创新背景下环境治理的地方实践研究”(18BSH066)
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主题案例“如何让更多的人环保起来——民间环保组织推动多元共治实践”(ZT-221029402)的阶段性成果。
-
文摘
经典环境社会学研究聚焦环境问题或环境衰退的学理解剖与理论阐释,呈现“环境衰退论”的叙事特征。为应对环境挑战,人类积极调整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推动社会的绿色转型,勾勒出资源消耗迈向资源善用、环境损害迈向生态修复、生态代谢断裂迈向生态循环以及失序发展迈向协调发展的基本轮廓。制度-政策势能、经济-技术变革和社会-文化浪潮构成绿色转型赖以发轫和发展的基本机制,其中,制度-政策势能在中国的绿色转型实践中扮演着关键性角色。当前,绿色转型虽然已不只是学术想象与学术倡导,但这种转型实践还处于趋势性状态,面临着不平衡性、不稳定性和不充分性的挑战。对此,环境社会学需要持续开展更为深入的学理研究。
-
关键词
绿色转型
环境衰退论
关系调适
资源善用
生态循环
协调发展
-
Keywords
green transformation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theory
relationship adjustment
resource utilization
ecological cycl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
分类号
F124.5
[经济管理—世界经济]
X22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