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多介质暴露与危害风险评估的浅水湖泊中优控有机微污染物筛查——以太湖为例
1
作者 林梓涛 尤为 +2 位作者 刘建超 陆光华 侯俊 《湖泊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050-2065,I0005,共17页
有机微污染物的治理已成为全球高度关注的环境问题,结合流域水环境特点,建立有效的筛选方法识别高风险污染物,是实现有机微污染物有效控制的关键。本研究以浅水湖泊(太湖)为关注区域,以水和沉积物中有机微污染物浓度和毒理数据为基础,... 有机微污染物的治理已成为全球高度关注的环境问题,结合流域水环境特点,建立有效的筛选方法识别高风险污染物,是实现有机微污染物有效控制的关键。本研究以浅水湖泊(太湖)为关注区域,以水和沉积物中有机微污染物浓度和毒理数据为基础,开发了基于暴露风险和危害风险为指标组别的优控污染物筛选方法,通过2/3累计秩法对检出的123种污染物进行优控评分,氟胺氰菊酯、氯菊酯和磷酸三苯酯等33种污染物确定为优控对象,其中31种污染物是通过水相数据评估确定,炔雌醇和全氟十二酸是结合沉积物暴露风险评估数据后的增补对象,沉积物介质中污染物暴露数据是优控体系评分的重要补充。在33种优控物质中有17种物质在不同国家的管控清单中出现,16种物质未受足够重视。优控物质筛选体系的不确定性主要源于部分污染物毒性数据或相关阈值的缺失,以及监测数据的时效性和同步性不足,建议后期重点开展有机微污染物监测标准建立、毒性数据完善等工作。本研究可以为全国河湖区域的有机微污染物有效控制工作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 有机微污染物 暴露风险 危害风险 优控筛查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分类处理-分质利用的电子电镀废水中金属离子资源化处理新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3
2
作者 张晨阳 王嵘 +7 位作者 岳彤 孙伟 余恒 韩明君 李赛 李文渊 张文龙 李轶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4-24,共11页
随着城市化、工业化以及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电子信息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产生了大量电子电镀重金属废水。这类型废水成分复杂、赋存稳定、危害极大且具有一定资源属性,目前较流行的混凝沉淀法处理效果不佳,污泥量大,存在二次污染且无法... 随着城市化、工业化以及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电子信息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产生了大量电子电镀重金属废水。这类型废水成分复杂、赋存稳定、危害极大且具有一定资源属性,目前较流行的混凝沉淀法处理效果不佳,污泥量大,存在二次污染且无法资源化回收。基于此,归纳总结了电子电镀重金属废水的来源与危害,归纳分析了现行主要技术存在的不足,系统介绍了基于分类处理-分质利用的电子电镀废水中金属离子资源化处理的进展与最新研究成果,为电子信息行业清洁生产、重金属废水污染防治和资源化处理提供借鉴与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废水 分类处理 分质利用 资源化 深度净化 镀铬 镀铜 镀镍 镀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亚热带水库浮游植物群落特征及丝状蓝藻优势驱动因素研究:以广西大王滩水库为例
3
作者 鲍航通 李一平 +8 位作者 赵国理 李荣辉 朱雅 余敏 潘海平 王亚宁 王璨 王楚尔 黄旭升 《湖泊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897-1909,共13页
大王滩水库是南亚热带地区典型的大型饮用水水源地,因富营养化导致的蓝藻优势及水华对供水安全构成主要威胁,明确水库浮游植物群落特征以及蓝藻优势的驱动因子,对水华防控和水库供水安全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于2021年对大王滩水库水环境... 大王滩水库是南亚热带地区典型的大型饮用水水源地,因富营养化导致的蓝藻优势及水华对供水安全构成主要威胁,明确水库浮游植物群落特征以及蓝藻优势的驱动因子,对水华防控和水库供水安全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于2021年对大王滩水库水环境和浮游植物群落开展季度调查,探讨浮游植物群落季节动态及丝状蓝藻优势形成的驱动因子。结果表明,水库浮游植物由7门127种组成,种类上以绿藻门、硅藻门和蓝藻门为主,归属于26个功能群;浮游植物细胞密度范围为1.2×10^(6)~430×10^(6)cells/L,表现为秋季>春季>冬季>夏季,生物量在0.14~51 mg/L之间,表现为秋季>冬季和春季>夏季;优势属为蓝藻门的泽丝藻(Limnothrix)和假鱼腥藻(Pseudanabaena),S1功能群为长期优势功能群。水库综合营养状态指数介于36.02~49.57之间,表明水库处于中营养状态。Mantel检验和冗余分析(RDA)表明,水温、透明度和氮浓度是影响丝状蓝藻优势形成的显著解释变量,丝状蓝藻绝对优势出现在透明度和氮浓度较低而水温较高的秋季,为泽丝藻和假鱼腥藻水华高风险时期。结合功能群分析表明,大型水库浑浊环境是丝状蓝藻优势形成的重要原因,秋季水温及营养条件处于泽丝藻和假鱼腥藻的生长适宜范围,是其大规模增殖的关键驱动因素。在泽丝藻和假鱼腥藻等丝状蓝藻的威胁下,我们应关注水库水体浊度、色度升高的原因,以提高水体透明度限制丝状蓝藻的优势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亚热带水库 浮游植物 优势功能群 环境因子 丝状蓝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典型沿江城市内湖沉积物氮磷及有机质分布特征识别与溯源解析
4
作者 杨紫瑄 陈庠 +6 位作者 李一平 王煜 朱晓琳 鲍航通 潘泓哲 章双双 严春敏 《湖泊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523-1536,共14页
湖泊沉积物参与水体元素循环重要环节,是目前水体富营养化的治理难点之一。为揭示城市内湖沉积物总氮(TN)、总磷(TP)和有机质(OM)污染特征及来源,并为水环境综合治理的环境效应评估提供新溯源视角,采集并测定了长江中下游典型沿江城市... 湖泊沉积物参与水体元素循环重要环节,是目前水体富营养化的治理难点之一。为揭示城市内湖沉积物总氮(TN)、总磷(TP)和有机质(OM)污染特征及来源,并为水环境综合治理的环境效应评估提供新溯源视角,采集并测定了长江中下游典型沿江城市黄冈市遗爱湖25个点位沉积物柱状样中的TN、TP和OM含量,监测湖泊9个点位与排口溢流污水水质,解析湖泊水质与沉积物N、P和OM的空间分布特征,采用综合污染指数法定量评估沉积物TN、TP和OM污染风险,利用聚类分析和化学计量特征相结合的手段对湖泊沉积物N、P和OM来源进行定性识别和定量解析。结果表明:水平分布上,沉积物TN、TP和OM含量范围分别为940~3677 mg/kg、323~1667 mg/kg和1.03%~7.44%,空间分布差异大,且TN、TP和OM高值区集中在湖泊沿岸及排口附近。垂向上总体表现为表层>中、底层,表层沉积物中TN、TP和OM含量范围分别为920~4450 mg/kg、208~1970 mg/kg和2.05%~7.48%,表层TP含量高于中国东部浅水湖泊平均值,与国内沉积物污染严重的湖泊水平相近。综合污染指数法显示,表层沉积物TP污染严重,76%的湖区TP处于中度及重度污染状态,TN污染和综合污染程度较低。聚类分析化学计量特征结果表明,溢流污染累积处沉积物C/N为11,遗爱湖表层沉积物C/N值为10.67,C/P值在20.16~190.97之间,约44%的OM来自藻类死亡后的分解释放,同时受20%溢流排放和36%面源污染的共同影响,TP主要来自面源污染,其次为溢流污水,TN的来源与OM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内湖 沉积物 营养物质 聚类分析 化学计量特征 综合污染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催化膜技术处理有机废水的研究进展
5
作者 陈朋利 李杰 +3 位作者 古其林 吴海锁 吴伟 孙世鹏 《膜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79-188,共10页
电催化膜技术结合了膜分离与电催化氧化的双重优势,在去除废水中有机污染物方面展现了巨大的应用潜力。相较于传统处理工艺,电催化膜通过直接氧化和间接氧化机制,能够高效降解和深度矿化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同时显著缓解膜污染,从而提... 电催化膜技术结合了膜分离与电催化氧化的双重优势,在去除废水中有机污染物方面展现了巨大的应用潜力。相较于传统处理工艺,电催化膜通过直接氧化和间接氧化机制,能够高效降解和深度矿化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同时显著缓解膜污染,从而提升膜系统整体效能。本文基于国内外研究进展,系统阐述了电催化阳极膜材料、作用机理、应用性能及其强化策略。针对现存技术瓶颈,提出了若干未来研究方向与应用建议,旨在推动电催化膜技术的工业化发展,为复杂有机废水的高效治理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催化膜 有机废水 作用机理 能耗分析 强化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属有机骨架材料MIL-96@AA对水中氟离子的吸附性能与机制研究
6
作者 张兆伯 张如峰 +3 位作者 宁波 蔡欣炀 张弛 王大伟 《水处理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69-74,共6页
针对传统金属有机骨架粉末形态除氟吸附剂易团聚的问题,引入活性氧化铝球(AA)基底,用一步水热法原位合成了MIL-96@AA复合材料,对水中氟离子吸附去除性能进行了研究。采用XRD和SEM分析MIL-96@AA的理化特性和形貌特征,并探究了初始浓度和p... 针对传统金属有机骨架粉末形态除氟吸附剂易团聚的问题,引入活性氧化铝球(AA)基底,用一步水热法原位合成了MIL-96@AA复合材料,对水中氟离子吸附去除性能进行了研究。采用XRD和SEM分析MIL-96@AA的理化特性和形貌特征,并探究了初始浓度和pH等因素对氟离子吸附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MIL-96@AA在pH为3,初始氟离子浓度为10 mg/L条件下对氟离子脱除率可达99%,且受共存离子的影响较小;吸附过程与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和Langmuir等温模型拟合结果均较好,证实了MIL-96@AA对氟离子的吸附由单分子层化学吸附主导,室温下最大理论吸附量为3.125 mg/g。在对实际电子制造业含氟尾水吸附处理实验中,在氟离子浓度为8.09 mg/L,pH为6.2条件下,反应170 min后含氟尾水的浓度可降低至1.5 mg/L以下,可为工业含氟废水脱除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有机框架(MOFs) 活性氧化铝球(AA) 含氟废水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曝气梯度对腐殖土中DOM的释放影响
7
作者 陈毅强 蒋栩 +1 位作者 侯俊 苗令占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65-1473,共9页
为探讨不同曝气梯度对腐殖土中溶解性有机物(DOM)释放的影响,以揭示腐殖土释碳性能及其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潜力,本研究通过设置无曝气,低曝气,中曝气和高曝气4种梯度,开展600h的释碳实验,利用总有机碳(TOC)分析,三维荧光光谱-平行因子分... 为探讨不同曝气梯度对腐殖土中溶解性有机物(DOM)释放的影响,以揭示腐殖土释碳性能及其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潜力,本研究通过设置无曝气,低曝气,中曝气和高曝气4种梯度,开展600h的释碳实验,利用总有机碳(TOC)分析,三维荧光光谱-平行因子分析(EEM-PARAFAC)及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法,检测各时间点的释碳量及DOM组分变化.结果显示:曝气强度显著影响腐殖土的释碳量及周期,在中曝气量之前释碳量随曝气强度增加而增加,超过中曝气量后反而减少.曝气因素对芳香蛋白类物质I(C1)与富里酸物质(C3)的释放起到了促进效果,但是对这两种组分的促进强度与效果存在差异,曝气因素对芳香蛋白类物质Ⅱ(C2)与溶解性微生物代谢产物(C4)的释放起到了抑制效果,并且对这两种组分的抑制效果与强度同样存在差异.紫外-可见光吸收分析表明,腐殖土释碳过程中DOM的芳香性和腐殖化程度随时间增加.在600h的试验周期内,腐殖土释碳周期约为248h,较高的曝气强度有助于提高DOM的微生物利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腐殖土 溶解性有机物 曝气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铁介导下自养异养协同反硝化系统脱氮性能研究进展
8
作者 陈玲珑 方芳 +2 位作者 杨洁 董鹏成 操家顺 《应用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13-219,共7页
综述了不同形态铁介导下自养异养协同反硝化系统脱氮性能;从微生物群落结构、反硝化相关基因和酶的表达以及反硝化机理等多角度,探究了不同形态铁介导下自养异养协同反硝化的脱氮机制;对不同铁介导下自养异养协同反硝化系统的关键影响... 综述了不同形态铁介导下自养异养协同反硝化系统脱氮性能;从微生物群落结构、反硝化相关基因和酶的表达以及反硝化机理等多角度,探究了不同形态铁介导下自养异养协同反硝化的脱氮机制;对不同铁介导下自养异养协同反硝化系统的关键影响因子进行了解析;探讨了铁自养异养协同反硝化技术的不足和未来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协同反硝化 反硝化微生物 铁自养反硝化 反硝化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磷比对湖泊富营养化模型参数敏感性的影响 被引量:11
9
作者 王玉琳 汪靓 +5 位作者 华祖林 陈丹 程浩淼 李嘉 程吉林 刘芳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2893-2901,共9页
运用Morris方法研究了蓝藻暴发期不同氮磷比条件下,巢湖富营养化模型中蓝藻、溶解有机碳、营养物和溶解氧的参数敏感性.结果表明:蓝藻的敏感参数随氮磷比不同有显著差异;氮缺乏情况下,蓝藻对氮转化过程相关参数较敏感;磷缺乏情况下则反... 运用Morris方法研究了蓝藻暴发期不同氮磷比条件下,巢湖富营养化模型中蓝藻、溶解有机碳、营养物和溶解氧的参数敏感性.结果表明:蓝藻的敏感参数随氮磷比不同有显著差异;氮缺乏情况下,蓝藻对氮转化过程相关参数较敏感;磷缺乏情况下则反之.在任何氮磷比条件下,溶解有机碳、营养物和溶解氧等非生物变量都是对直接参与其自身转化过程的参数最为敏感,它们在不同氮磷比情况下的敏感参数差异较小.相比较蓝藻生长过程的参数,基础代谢过程的参数对所有变量的影响都更强.此外,各个参数的敏感性与它们的相互作用强度呈显著正相关,且这种相关性在极端氮或磷缺乏情况下尤为显著.本研究的结果有助于深入理解湖泊富营养化现象、改善富营养化模型模拟效果和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磷比 参数敏感性 巢湖 富营养化模型 Morris方法 EFDC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塑料对环境介质中氮循环的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10
作者 卢萍 闫振华 陆光华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2563-2570,共8页
微塑料作为一种新污染物,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广泛关注.微塑料在威胁生物体健康的同时,也会通过定殖微生物等途径影响氮素正常的循环过程,但相关研究仍相对匮乏.本文在简述当前微塑料污染现状的基础上,介绍了微塑料对污泥、水、沉积物和... 微塑料作为一种新污染物,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广泛关注.微塑料在威胁生物体健康的同时,也会通过定殖微生物等途径影响氮素正常的循环过程,但相关研究仍相对匮乏.本文在简述当前微塑料污染现状的基础上,介绍了微塑料对污泥、水、沉积物和土壤4种环境介质中氮循环的影响研究进展,并重点分析了微塑料作用下不同环境介质中氮转化过程的响应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当前微塑料影响氮循环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污泥和土壤,对水环境和沉积物中的研究相对较少;环境介质和微塑料的聚合物类型、浓度、粒径等因素都会导致微塑料对氮循环的影响产生明显差异.进一步分析发现,微塑料主要通过影响氮转化相关的微生物、酶活性和功能基因以及改变氧通量等来影响硝化和反硝化等过程,其中,微生物受塑料添加剂释放的影响较大,微塑料自身也可能作为有机底物促进相关功能菌的生长;硝化和反硝化过程中关键酶及功能基因也会对微塑料的影响产生响应,进而影响氮循环过程.此外,微塑料能够通过改变沉积物的孔隙度增加氧通量,增强硝化作用.在后续研究中应重点关注微塑料参与氮循环的环境驱动机制,阐述其在潜流带等地球关键带中的作用路径,为全面评估微塑料对生态环境健康的影响提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塑料 氮转化 微生物 环境介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塑料的老化过程、产物及其环境效应研究进展 被引量:16
11
作者 苗令占 邓肖雅 +2 位作者 杨铮 李婉逸 侯俊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6156-6171,共16页
本文综述了光氧化降解、热降解、物理磨损和生物降解对微塑料老化过程的影响,列举了相关实验室研究方法及关键结论.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微塑料老化后颗粒态、溶解态产物的检测方法,分析了微纳米/塑料自身毒性及污染物携带效应、浸出液对水... 本文综述了光氧化降解、热降解、物理磨损和生物降解对微塑料老化过程的影响,列举了相关实验室研究方法及关键结论.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微塑料老化后颗粒态、溶解态产物的检测方法,分析了微纳米/塑料自身毒性及污染物携带效应、浸出液对水生生态系统及生物体的影响.最后展望了未来研究应考虑多重因素缩小与自然环境的差距,筛选降解功能的菌群治理微塑料污染,建立产物监测分析的技术方法标准,揭示产物的毒性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塑料 老化 检测方法 浸出液 环境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含水率淤泥的流动电渗透脱水实验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吴绍凯 祝建中 +2 位作者 何敏霞 陈立 罗浩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6期154-160,共7页
为拓宽电渗透脱水实际应用范围,创新淤泥流动脱水技术,设计开发了流动淤泥电渗透脱水装置系统。研究了脱水时间、电压梯度以及离心泵功率对高含水率淤泥脱水速率及脱水能耗的影响并对装置的运行参数进行了优化。单因素实验结果表明:在3 ... 为拓宽电渗透脱水实际应用范围,创新淤泥流动脱水技术,设计开发了流动淤泥电渗透脱水装置系统。研究了脱水时间、电压梯度以及离心泵功率对高含水率淤泥脱水速率及脱水能耗的影响并对装置的运行参数进行了优化。单因素实验结果表明:在3 h内,脱水速率、能耗系数基本保持稳定。在电压0~10.34 V·cm^(-1)的范围内,随着电压梯度的增大,淤泥电渗透脱水速率和能耗系数均相应增大。在水泵功率7~22 W的范围内,淤泥脱水速率与离心泵的功率呈正比关系,不同的是能耗系数随着水泵功率的增大而减小。响应面实验结果表明了在电压梯度0~10.34 V·cm-1,以及离心泵功率7~22 W的区间范围内,离心泵功率与电压梯度的交互作用并不明显,其中离心泵功率对脱水速率的影响更为显著。通过响应面实验得出在实验范围内装置的最优电压梯度和离心泵功率分别为10.34 V·cm-1和22 W,最优脱水速率为3 m L·min-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淤泥 电渗透 脱水 高含水率 流动 响应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稳定同位素探针技术结合宏基因组学在探究环境污染物微生物转化/降解过程中的应用进展
13
作者 张焕军 周晶雅 李轶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3173-3182,共10页
稳定同位素探针技术(SIP)结合宏基因组学在环境污染物微生物转化/降解研究中的应用已逐渐成为趋势.该组合技术不依赖纯培养方法,能够从复杂自然环境中鉴定出具有特定代谢功能的微生物类群,揭示污染物的微生物代谢途径,在研究污染物的原... 稳定同位素探针技术(SIP)结合宏基因组学在环境污染物微生物转化/降解研究中的应用已逐渐成为趋势.该组合技术不依赖纯培养方法,能够从复杂自然环境中鉴定出具有特定代谢功能的微生物类群,揭示污染物的微生物代谢途径,在研究污染物的原位微生物转化/降解过程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本文综述了该组合技术在探究不同环境介质中烃类化合物及其衍生物、有机农药、重金属和新型污染物微生物转化/降解过程中的应用进展,包括功能微生物的识别和污染物微生物转化/降解机制的解析等.最后,基于该组合技术的应用现状进行了展望,提出未来该组合技术与多种原位表征技术的联用将为微生物驱动污染物的转化/降解机制研究提供更准确全面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同位素探针技术 宏基因组学 微生物 转化/降解机制 环境污染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塑料和酮康唑对霍甫水丝蚓肠道的影响
14
作者 陆光华 喻叶庭 +1 位作者 薛琪 刘建超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679-1686,共8页
采用亚急性毒性试验方法,研究原始及不同官能团修饰的聚苯乙烯纳米塑料(NPs)和环境相关浓度酮康唑(KCZ)共暴露条件下霍甫水丝蚓的生物累积、组织病理学及肠道微生物响应.结果表明,共暴露7d,3种NPs均能被水丝蚓吸收并累积在体内,氨基修饰... 采用亚急性毒性试验方法,研究原始及不同官能团修饰的聚苯乙烯纳米塑料(NPs)和环境相关浓度酮康唑(KCZ)共暴露条件下霍甫水丝蚓的生物累积、组织病理学及肠道微生物响应.结果表明,共暴露7d,3种NPs均能被水丝蚓吸收并累积在体内,氨基修饰NPs的累积水平最低(2.78ng/mg),羧基修饰NPs的累积水平最高(22.85ng/mg).共存NPs显著减少了KCZ的生物累积,抑制率在第7d达到最高(88.9%~94.8%).KCZ单独及与NPs共暴露诱导了霍甫水丝蚓的肠道损伤,出现表皮和肠细胞退化、表皮和肠细胞增生、表皮表面不规则和产氯组织变性等病理变化.3种NPs的共存都显著降低了KCZ对胃蛋白酶和纤维素酶活性的抑制;而氨基修饰NPs的共存使D乳酸盐含量显著下降,羧基修饰NPs的共存使二胺氧化酶活性显著下降.KCZ单独暴露显著增加了水丝蚓肠道微生物的多样性,官能团修饰NPs的共存使微生物多样性降低,并改变了门水平的丰度和优势菌属,尤其是氨基修饰NPs共存时优势菌属均为致病菌,增加了水丝蚓感染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塑料 酮康唑 霍甫水丝蚓 肠道损伤 肠道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臭氧微纳米气泡-高级氧化耦合工艺深度处理工业废水 被引量:4
15
作者 唐志强 张全党 +3 位作者 郑瑛玮 毕春慧 张弛 王大伟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0-135,共6页
工业废水具有水量大、水质复杂、污染物浓度高、毒性强、腐蚀性强及难降解等特点,传统处理技术难以取得良好效果。本研究首次将压力强化臭氧微纳米气泡与高级氧化工艺耦合,构建了新型压力强化臭氧微纳米气泡—高级氧化耦合工艺反应器。... 工业废水具有水量大、水质复杂、污染物浓度高、毒性强、腐蚀性强及难降解等特点,传统处理技术难以取得良好效果。本研究首次将压力强化臭氧微纳米气泡与高级氧化工艺耦合,构建了新型压力强化臭氧微纳米气泡—高级氧化耦合工艺反应器。从污染物去除率、不同条件下反应器内气泡粒径差异、液体中臭氧浓度、溶解氧浓度及尾气中臭氧浓度等多角度明确了反应器的最优参数为0.3 Mpa的出水压力及0.5 L/min的进气流量,明确了反应器的最佳使用温度范围为15℃至25℃。并从活性自由基的角度阐明了压力强化臭氧微纳米气泡耦合高级氧化工艺去除水中难降解污染物过程中的机制。本研究的研究成果有望为实现控制工业废水处理成本、提高COD去除率和矿化难降解污染物,为臭氧微纳米气泡技术的高效运行及安装优化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力强化 臭氧微纳米气泡 高级氧化 反应器最优参数 水质参数影响 活性自由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敏性超支化聚合物淋洗重金属污染底泥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刘叶 陈靓 +4 位作者 徐帆 耿瑞雯 陈启光 白王军 祝建中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130-2136,共7页
以三羟甲基丙烷为核,缩水甘油为聚合单体,合成了超支化聚缩水甘油,再加入正辛酸进行表面改性得到一系列温敏性超支化聚合物,并主要选取第三代聚合物HPG-33采用振荡法研究了其淋洗修复重金属污染底泥的影响.结果表明,重金属去除率和聚合... 以三羟甲基丙烷为核,缩水甘油为聚合单体,合成了超支化聚缩水甘油,再加入正辛酸进行表面改性得到一系列温敏性超支化聚合物,并主要选取第三代聚合物HPG-33采用振荡法研究了其淋洗修复重金属污染底泥的影响.结果表明,重金属去除率和聚合物分子量呈正相关关系,浓度在15mmol/L,固液比为1:10、淋洗时间为4h、pH为4时,Cd、Cu、Pb的去除率分别可达到76.33%、86.72%和49.86%,且制备的聚合物淋洗剂不会破坏底泥的酸碱度、团聚结构、内部矿物晶格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泥 重金属 淋洗 温敏性 超支化聚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京花神湖3种沉水植物表面附着微生物群落特征 被引量:28
17
作者 刘凯辉 张松贺 +3 位作者 吕小央 郭川 韩冰 周为民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03-112,共10页
沉水植物表面附着微生物系统是水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当前对其了解仍不清楚.南京市花神湖是一个城市湖泊,沉水植物生长区域面积占湖面面积的40%左右.尽管花神湖的氮、磷营养盐水平很高,但最近未发生过藻类水华现象.本文以南京市花... 沉水植物表面附着微生物系统是水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当前对其了解仍不清楚.南京市花神湖是一个城市湖泊,沉水植物生长区域面积占湖面面积的40%左右.尽管花神湖的氮、磷营养盐水平很高,但最近未发生过藻类水华现象.本文以南京市花神湖中自然生长的优势种菹草(Potamogeton crispus)、伊乐藻(Elodea nuttallii)和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为研究对象,利用扫描电镜和荧光显微镜观测了叶表面附着微生物群落的分布特征,测定了植物表面附着微生物的密度及附生藻类的种类、密度和优势种群,并比较分析了不同水生植物之间附生藻类的差异性.结果表明,沉水植物表面微生物群落的分布与物种和叶龄有关.3种沉水植物中,菹草表面微生物群落结构最为复杂,微生境最为丰富.底部老叶片上面附着较多的微生物且表现出较高的生物多样性.植物表面附着微生物密度大小顺序为:菹草〉金鱼藻〉伊乐藻;植物表面附生藻类密度大小顺序为:菹草〉金鱼藻〉伊乐藻.总体来讲,沉水植物表面微生物总量大概比藻类数量高1~2个数量级.这为深入研究沉水植物及其表面微生物的生态功能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生植物 微生物群落 附生藻类 微生境 花神湖 菹草 伊乐藻 金鱼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GT和传统化学法比较研究复合污染土壤中Cd的生物有效性 被引量:13
18
作者 陈静 孙琴 +2 位作者 姚羽 丁士明 王沛芳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172-1179,共8页
以小麦和玉米2种陆生植物为金属吸收材料,利用盆栽试验比较研究了新型DGT(diffusive gradients in thin films,薄膜扩散梯度技术)法与5种传统化学法评价土壤中Zn复合存在下Cd的生物有效性.结果显示:1土壤中w(Cd)为4 mgkg时明显抑制了... 以小麦和玉米2种陆生植物为金属吸收材料,利用盆栽试验比较研究了新型DGT(diffusive gradients in thin films,薄膜扩散梯度技术)法与5种传统化学法评价土壤中Zn复合存在下Cd的生物有效性.结果显示:1土壤中w(Cd)为4 mgkg时明显抑制了2种植物的生长,与对照组相比,小麦的地上部和根系生物量分别降低了26.2%和23.4%,玉米的分别降低了23.5%和30.9%.2Zn的添加能够减轻Cd对植物的毒害,并促进植物生长;Cd污染土壤中Zn的复合存在会抑制2种植物对Cd的吸收,并随w(Zn)的增加其抑制作用更加明显;DGT法、土壤溶液法测定的土壤溶液中ρ(Cd)和4种化学提取法(HAc、EDTA、CaCl2和NaAc)测定的土壤中w(有效态Cd)均随w(Zn)的增加而明显降低.3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2种植物体内w(Cd)与6种方法表征的土壤中w(有效态Cd)均呈显著正相关(R>0.900,P<0.01),但植物体内w(Cd)与DGT和土壤溶液法测定的土壤溶液中ρ(Cd)的R(>0.940)大于其他4种化学提取法.可见,对于评价Cd-Zn复合污染土壤中Cd的生物有效性而言,DGT与土壤溶液法均优于传统的化学提取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GT法 化学法 生物有效性 复合污染 植物 土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i-FeOOH/H_2O_2类芬顿降解盐酸四环素废水的效能及其机理 被引量:17
19
作者 蒋胜韬 祝建中 +3 位作者 管玉江 白书立 姚俊 叶青妹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4244-4251,共8页
采用碱沉法制备的Si-FeOOH作为非均相类芬顿催化剂,研究其催化降解盐酸四环素废水的效能,考察了催化剂投量、pH、过氧化氢加入量对盐酸四环素降解效能和反应速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催化剂投加量3.0g·L-1、H2O2投加量9.9mmol&#... 采用碱沉法制备的Si-FeOOH作为非均相类芬顿催化剂,研究其催化降解盐酸四环素废水的效能,考察了催化剂投量、pH、过氧化氢加入量对盐酸四环素降解效能和反应速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催化剂投加量3.0g·L-1、H2O2投加量9.9mmol·L-1、pH为3、室温[(25±1)℃]的条件下,盐酸四环素降解率为90%,一级反应速率常数为0.0504min-1。与催化剂FeOOH相比,类芬顿催化剂Si-FeOOH性能更卓越。同时采用探针化合物正丁醇、苯醌,证明了Si-FeOOH/H2O2催化体系中的氧化活性种主要为羟基自由基(·OH)和超氧自由基(HO2·),并推测了其催化反应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芬顿 Si-FeOOH 盐酸四环素废水 过氧化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汞对水生生物的毒性效应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20
作者 王沛芳 王文娜 +1 位作者 王蓉 任凌霄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82-288,共7页
汞污染因毒性大、致毒结果严重而备受关注,水环境尤其是水源水的汞污染严重威胁人体健康。近年来,国内外对汞的生物毒性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归纳了近年来关于汞对水生生物,包括水生植物、鱼类、贝类、藻类及两栖类毒性效应和毒害机... 汞污染因毒性大、致毒结果严重而备受关注,水环境尤其是水源水的汞污染严重威胁人体健康。近年来,国内外对汞的生物毒性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归纳了近年来关于汞对水生生物,包括水生植物、鱼类、贝类、藻类及两栖类毒性效应和毒害机理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今后不仅要研究不同水生生物对汞形态的转化方式和转化机理,还要进一步寻找对低浓度汞污染最敏感的指示生物和监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学 毒性效应 水环境 水生生物 水生植物 鱼类 贝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