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江苏省沿海区域水环境容量计算研究 被引量:11
1
作者 谢蓉蓉 逄勇 +3 位作者 屈健 陈可 莫旭东 蒋咏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14-222,共9页
在江苏省沿海开发战略发展的背景下,研究海洋水体环境容量是实施海洋污染物总量控制和合理利用海洋资源的基础和前提。以江苏省沿海区域(包括连云港、盐城、南通在内的沿海三市)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人海排污口排污方式的不同,将沿海排污... 在江苏省沿海开发战略发展的背景下,研究海洋水体环境容量是实施海洋污染物总量控制和合理利用海洋资源的基础和前提。以江苏省沿海区域(包括连云港、盐城、南通在内的沿海三市)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人海排污口排污方式的不同,将沿海排污区域划分为沿岸区域和离岸区域两部分,分别建立了2种区域的水环境容量计算方法。结合近岸海域二维水动力水质模型和污染物通量计算模型对三市的沿海区域水环境容量、人海河流污染物通量分别进行了测算。在此基础上测算得到2007年沿海三市污染排放贡献率,并通过污染排放贡献率计算得到沿海三市最大允许人海量。结果表明,江苏省沿海区域COD的水环境容量为1 249 231 t/a,其中沿岸海域水环境容量为968 921 t/a,离岸海域水环境容量为280 310 t/a,沿海三市的COD排放贡献率为44%;江苏省沿海区域氨氮的水环境容量为73 658 t/a,其中沿岸海域水环境容量为47 728t/a,离岸海域水环境容量为25 930 t/a,沿海三市的氨氮排放贡献率为65%。该研究成果可为江苏省沿海区域开发中的环境保护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域水环境容量 数学模型 沿岸排污区 沿岸混合区 离岸排污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氧化钛/石墨烯复合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对水中双酚A的降解 被引量:8
2
作者 张晓媛 白雪 +2 位作者 黄欣 戴章艳 顾海鑫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177-1184,共8页
双酚A污染问题日益严峻,已经威胁到人类的健康.半导体光催化技术可以有效去除水体中双酚A污染.近年来,二氧化钛/石墨烯复合材料,因其优越的光催化性能受到广泛关注.尤其石墨烯等新型纳米碳基材料,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丰富的官能团,为二... 双酚A污染问题日益严峻,已经威胁到人类的健康.半导体光催化技术可以有效去除水体中双酚A污染.近年来,二氧化钛/石墨烯复合材料,因其优越的光催化性能受到广泛关注.尤其石墨烯等新型纳米碳基材料,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丰富的官能团,为二氧化钛的负载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其表面可以形成化学键,为双酚A的吸附降解提供了更多的活性位点.本文重点介绍了国内外二氧化钛/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各种制备方法的优缺点;讨论了二氧化钛/石墨烯复合材料对双酚A的降解效果及其降解机理;分析了二氧化钛/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再生性能.最后总结这种材料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前景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烯 二氧化钛 优化 双酚A降解 环境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波控藻对氮磷释放及水质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5
3
作者 谭啸 顾惠卉 +2 位作者 段志鹏 李聂贵 纪艳灵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371-1376,共6页
为探究超声波控藻的底泥氮磷释放过程与水质恶化风险,本研究从太湖梅梁湾采集泥样、水样和藻样,采用低频超声波(35k Hz,0.035W/mL)处理不同对象(泥体系:底泥和水;藻体系:微囊藻和水;泥藻体系:底泥、微囊藻和水),分析底泥与藻细胞的氮磷... 为探究超声波控藻的底泥氮磷释放过程与水质恶化风险,本研究从太湖梅梁湾采集泥样、水样和藻样,采用低频超声波(35k Hz,0.035W/mL)处理不同对象(泥体系:底泥和水;藻体系:微囊藻和水;泥藻体系:底泥、微囊藻和水),分析底泥与藻细胞的氮磷释放贡献率及水质变化过程.结果显示,20min内超声处理不会造成底泥氮磷的显著释放,40min后会造成底泥氮磷大量释放和藻细胞破裂.比较3个体系的水质参数变化过程后得知底泥比藻细胞的氮磷释放贡献率更大.超声处理对CODMn和TN有一定的削减效果,泥体系和泥藻体系在超声波作用后溶解性氮以氨氮和硝氮为主.为降低水质恶化风险,建议超声波控藻采用适当的超声强度进行短时间处理,避免底泥氮磷大量释放和藻细胞破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藻水华 超声波 底泥 氮磷释放 水质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室内模拟水华蓝藻对沉积物中Cd迁移释放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倪利晓 叶祥 +1 位作者 马艳艳 耿宏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47-150,154,共5页
室内模拟太湖沉积物中重金属Cd在蓝藻水华爆发时的迁移释放,通过研究水华蓝藻的主要藻种群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的生长对沉积物-水界面环境条件(如pH值、溶解氧、氧化还原电位)和不同深度沉积物氧化还原电位的影响来进一... 室内模拟太湖沉积物中重金属Cd在蓝藻水华爆发时的迁移释放,通过研究水华蓝藻的主要藻种群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的生长对沉积物-水界面环境条件(如pH值、溶解氧、氧化还原电位)和不同深度沉积物氧化还原电位的影响来进一步分析铜绿微囊藻爆发时对沉积物中Cd迁移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铜绿微囊藻生长影响了界面pH值和溶解氧条件,改变了不同深度沉积物中的氧化还原电位,提高了Cd从沉积物内部向水体系中扩散的速率,铜绿微囊藻能够吸附上覆水中的Cd进而影响Cd在沉积物-水界面的交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 蓝藻 CD 迁移释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PA柱前衍生-反向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水中游离氨基酸 被引量:6
5
作者 杨皓涵 陆光华 +1 位作者 陈卫 刘建超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CSCD 2016年第4期35-38,共4页
采用邻苯二甲醛柱前衍生5种氨基酸,用反向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衍生化产物,通过优化衍生化条件和色谱条件,使该方法在0.25μmol/L^25μmol/L范围内线性良好。方法检出限为0.08μmol/L^0.12μmol/L,标准溶液测定6次的RSD为0.1%~1.2%,空白... 采用邻苯二甲醛柱前衍生5种氨基酸,用反向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衍生化产物,通过优化衍生化条件和色谱条件,使该方法在0.25μmol/L^25μmol/L范围内线性良好。方法检出限为0.08μmol/L^0.12μmol/L,标准溶液测定6次的RSD为0.1%~1.2%,空白加标样的回收率为80.3%~115%。用该方法测定实际水样,5种氨基酸测定值均低于0.514μmol/L,加标回收率在75.5%~120%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基酸 OPA柱前衍生 高效液相色谱法 水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墨烯修饰电极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3
6
作者 秦琴 华祖林 白雪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63-165,168,共4页
综述了石墨烯修饰电极在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研究中的最新进展。主要介绍了共价和非共价功能化石墨烯的方法,以及基于石墨烯修饰电极的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在几种常见检测底物中的应用研究进展。最后对石墨烯修饰电极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石墨烯 功能化 修饰电极 电化学传感器 生物传感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规整单壁碳纳米笼的合成与改性及其对水体结晶紫分子的吸附性能 被引量:3
7
作者 朱鸿宇 杨汉培 +3 位作者 孙慧华 高照 毛静涛 吴俊明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45-453,共9页
运用催化气相沉积法及继之的纯化处理,获得了具有规整外型、中空及密集阵列的单壁三维结构碳纳米笼(carbon nanocages,CNCs)。尝试将其用于水体阳离子染料结晶紫(crystal violet,CV)的吸附去除,实验条件下其上CV的饱和吸附容量可达542.6... 运用催化气相沉积法及继之的纯化处理,获得了具有规整外型、中空及密集阵列的单壁三维结构碳纳米笼(carbon nanocages,CNCs)。尝试将其用于水体阳离子染料结晶紫(crystal violet,CV)的吸附去除,实验条件下其上CV的饱和吸附容量可达542.6 mg·g^(-1)。进一步以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odium dodecyl benzene sulfonate,SDBS)对制得的CNCs表面进行亲水性改性,观察到了改性CNCs对CV吸附性能的明显提升,相同条件下其上CV的饱和吸附容量显著提升至748.5 mg·g^(-1)。运用多种表征及测定,探明改性前后CNCs的组成和结构,并尝试与其吸附性能关联,在此基础上探明改性及促进机制,为进一步研发具有实用意义的污水处理技术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纳米笼 表面改性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 结晶紫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导体纳米材料修饰电极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
8
作者 张琪 白雪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2-24,共3页
综述了半导体纳米材料用于电化学检测有机污染物的电极反应基本原理。并以肼和硝基苯酚的分析检测为例,重点介绍了基于几种典型半导体纳米材料修饰的电化学传感器的应用研究进展,最后对半导体纳米材料修饰电极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半导体 纳米材料 电极 电化学传感器 有机污染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流速下沉积物中六溴环十二烷的释放及再分配规律
9
作者 王榕 胡煜 +3 位作者 高寒 王超 王沛芳 陈娟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553-2559,共7页
六溴环十二烷(HBCD)作为一种典型卤代有机污染物已在河湖沉积物中被广泛检出,但流速变化下HBCD的迁移和释放行为尚不清楚.本文通过模拟5种流速条件,分析不同流速下表层沉积物中HBCD的释放规律以及HBCD在水-沉积物系统的再分配特征.结果... 六溴环十二烷(HBCD)作为一种典型卤代有机污染物已在河湖沉积物中被广泛检出,但流速变化下HBCD的迁移和释放行为尚不清楚.本文通过模拟5种流速条件,分析不同流速下表层沉积物中HBCD的释放规律以及HBCD在水-沉积物系统的再分配特征.结果表明,沉积物再悬浮的临界流速为0.4m/s,上覆水中HBCD浓度随流速增大而增加,且不同流速下HBCD向上覆水中的释放过程均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与上覆水不同,流速变化对悬浮颗粒物(SS)中HBCD浓度并无明显影响.相比静水和低流速条件,高流速条件下沉积物中HBCD的释放总量较高,0.6m/s流速下HBCD的释放总量是静水条件的31.6倍.流速是引起沉积物中HBCD再分配的关键因素,HBCD的再分配随流速增大而更加明显.不同流速下,SS中HBCD的分配量在HBCD释放总量中均占主导地位;表层沉积物中HBCD更易向较小粒径沉积物中分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溴环十二烷 流速变化 水-沉积物系统 释放行为 再分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