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环境社会工作论纲 被引量:4
1
作者 陈阿江 张婷婷 刘怡君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86-92,共7页
发展环境社会工作既是现实的需要,也是环境社会工作自身学科发展的内在必然。作为社会工作的一个重要分支,环境社会工作以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基本方针为指导,以社会工作专业理念与方法为支撑,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工作核心,致力于推动环境问... 发展环境社会工作既是现实的需要,也是环境社会工作自身学科发展的内在必然。作为社会工作的一个重要分支,环境社会工作以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基本方针为指导,以社会工作专业理念与方法为支撑,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工作核心,致力于推动环境问题的解决。环境社会工作秉承社会工作的传统,旨在帮助弱势群体解决因环境损害而产生的健康问题、心理问题和贫困问题以及调解环境损害引发的社会冲突;通过培育大众环境意识、引导民众绿色环保行为,推动生态自觉;通过推动环境社会组织发展、影响企业环境行为、积极参与政府环境治理,服务政府环保政策的决策和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社会工作 社会问题 环境认知 环境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由地方实践到国家政策——地方环境治理实践创新扩散的一项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陈涛 牛帅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12,共12页
地方实践迈向国家政策早期主要发生于经济和民生改革领域,近年来,绩效显著的地方环境治理实践被吸纳为国家政策,形成了颇具特色的自下而上型环保实践创新扩散现象。当前,环境治理地方实践形成了目标指向维度的撬动资源型和满足民生需求... 地方实践迈向国家政策早期主要发生于经济和民生改革领域,近年来,绩效显著的地方环境治理实践被吸纳为国家政策,形成了颇具特色的自下而上型环保实践创新扩散现象。当前,环境治理地方实践形成了目标指向维度的撬动资源型和满足民生需求型,空间范围维度的单处试验型和多地探索型,实践历程维度的顺利型和曲折型等多类型分布。迈向国家政策的地方实践具有发轫于东部地区居多、从探索到全面扩散的历程趋于缩减的时空特征。具有治理绩效是地方环境治理实践跃升的基础,但这只是前置条件。创新扩散存在着结构性驱动机制,地方实践与国家政策之间的总体性连接机制包括环境治理的制度化需求、地方政府的竞合机制、条块上下的良性互动、政协人大的建言效应以及学媒两界的造势效应。深化对自下而上型环保政策生成逻辑研究,有助于推动本土环境社会学的知识生产。当然,针对基层环境治理机制创新热潮,政学两界亦需要一定的冷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治理 机制创新 地方实践 国家政策 创新扩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耿车模式环境转型的社会逻辑——创新扩散视角下的产业转型分析
3
作者 陈阿江 汪璇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7-89,共13页
环境议题在20世纪80年代热议的耿车模式中虽未提及,但已孕育其中。随着废旧塑料行业规模的扩大,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已有研究关注污染行业“关停并转”等形式的运动式治理或治理过程中的冲突,本研究则关注市场主体的环境反思与主动... 环境议题在20世纪80年代热议的耿车模式中虽未提及,但已孕育其中。随着废旧塑料行业规模的扩大,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已有研究关注污染行业“关停并转”等形式的运动式治理或治理过程中的冲突,本研究则关注市场主体的环境反思与主动转型的社会机理。借鉴创新扩散理论,结合中国村落社会特点,将市场行动者群体划分为创新者、追随者和保守者3种类型,在创新采用的不同阶段,发挥作用的主体、社会网络、扩散机制各不相同。首先,鉴于耿车污染问题的外部建构力量不足,由创新者基于专家讲座、外出考察、致病经历形成反思性环境认知是耿车模式环境转型的原初动力。创新者积极寻找转型出路,尝试家具电商产业,发挥领头羊作用。其次,家具电商产业技术简单、容易模仿,在熟人社会中可以得到迅速传播与扩散,众多的普通经营者成为追随者,逐渐形成替代性产业,为后续运动式环境整治提供缓冲。最后,从事废旧塑料产业的“保守者”在政商社会网络的支持下,从抵触转而“配合”地方政府的“铁腕治污”。然而,废旧塑料回收加工行业中的环境悖论,即局部地区的负外部性与全域的正外部性,应引起政策研究者及政策制定者的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耿车模式 环境转型 反思性环境认知 政商网络 创新扩散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癌症-污染”的认知与风险应对--基于若干“癌症村”的经验研究 被引量:32
4
作者 陈阿江 程鹏立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0-41,共12页
目前医学上尚难认定"癌症村"中的"癌症-污染"关系。但在现实中,"癌症村"作为社会事实已经存在并持续影响了村民的生活。对所选浙江、江西、广东四个"癌症村"进行实地调查,并结合自然科学的研... 目前医学上尚难认定"癌症村"中的"癌症-污染"关系。但在现实中,"癌症村"作为社会事实已经存在并持续影响了村民的生活。对所选浙江、江西、广东四个"癌症村"进行实地调查,并结合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讨论村民对"癌症"、污染及"癌症-污染"关系的认识及健康风险应对。虽然村民对外源性污染敏锐感知、对癌症高发极度担忧和敏感,但村民对"癌症-污染"关系的认识受外部认识的影响比较大,处于认知"连续谱"的两极之间。政府及相关部门难于在短期内消除因污染而致的健康风险,所以应对健康风险已是村民日常生活中的紧迫实践。他们尝试通过消除污染源、迁离污染源、改变水源、改变食物来源等办法规避健康风险。在风险应对过程中,经济因素影响其环境行动的强度及策略,也衍生出其它社会行动。更进一步,村民的风险应对往往嵌于乡村宗族势力、地方"绅权"及"单位制"遗存等社会结构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癌症村”污染认知 风险应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水问题及其社会治理——对三种缺水类型的分析 被引量:9
5
作者 陈阿江 邢一新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7-26,共10页
水资源短缺是当前我国面临的严峻问题。将时间与空间两条线索复合,可以划分出三种地域性缺水类型。以山西为代表的旱区呈现了历史时期人口暴增、森林破坏而导致的失蓄型缺水问题,其以水利共同体即以管水组织、用水规则、分水技术和用水... 水资源短缺是当前我国面临的严峻问题。将时间与空间两条线索复合,可以划分出三种地域性缺水类型。以山西为代表的旱区呈现了历史时期人口暴增、森林破坏而导致的失蓄型缺水问题,其以水利共同体即以管水组织、用水规则、分水技术和用水文化等来维护用水秩序稳定。中部地区的失序型缺水反映了承包责任实行以后由于农村组织逐步缺失造成的缺水问题,可以通过创新用水组织、改变农业生产规模、保留集体组织或以传统组织框架加以应对。太湖流域的水质型缺水属于工业化造成的水污染问题,改变观念和人的行为、创新生产模式、营造生态自觉的新文化是治理的关键所在。西南民族地区在传统农业开发与自然植被保护、经济效益优化与环境保护方面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仍有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水 环境治理 社会治理 生态智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由井及坊:曲村的邻里研究
6
作者 陈阿江 常巧素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1-29,共9页
邻里介于家户与社区之间,是构成社会的一个基础性单元,但因其边界的不确定性,可操作化的研究仍很缺乏。本文通过对太行山缺水地区的实地调查,探讨因水而建的作为邻里的地域共同体井方。由于日常用水需要,邻近居民共同集资、投劳建设水井... 邻里介于家户与社区之间,是构成社会的一个基础性单元,但因其边界的不确定性,可操作化的研究仍很缺乏。本文通过对太行山缺水地区的实地调查,探讨因水而建的作为邻里的地域共同体井方。由于日常用水需要,邻近居民共同集资、投劳建设水井,进而圈定用水边界、构建用水共同体。长期共居一地、共用一井,形成稳定的地域共同体。井方内居民互帮互助,相互监督用水行为,乃至日常行为。以井方为单元的宗教活动与世俗文化活动,为本街坊居民提供了娱乐活动,也增进了街坊成员的相互交流,促进了地域社会的整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井 邻里 街坊 熟人社会 地缘性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商传统与耿车模式及其环境转型
7
作者 陈阿江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37-144,共8页
农商关系是一个古老话题。重农或重商传统与区域发展关系密切。在中国总体重农大传统的背景下,地方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形成了地域性重商小传统。在梳理大传统、小传统的基础上,理解耿车重商小传统与耿车模式及其绿色转型。耿车货郎担经营... 农商关系是一个古老话题。重农或重商传统与区域发展关系密切。在中国总体重农大传统的背景下,地方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形成了地域性重商小传统。在梳理大传统、小传统的基础上,理解耿车重商小传统与耿车模式及其绿色转型。耿车货郎担经营的重视市场的特点促成了耿车模式的形成,但耿车重商小传统内重视商贸而忽视技艺的特点,使其废旧塑料加工技术推进有限,注重短期利益的特点造成环境污染。在“铁腕治污”环境规制背景下,废旧塑料行业被迫取消。重商小传统中的开放性特点,使得生产者善于向外界学习。部分企业探索电子商务,进而发展了以家具制造电子商务为特色产业的新耿车模式,从而完成了废旧塑料回收加工行业的环境转型。随着现代化的推进,工商传统正在替代农本传统成为主流,并在工商文明中嵌入绿色生态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传统 耿车模式 绿色转型 环境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水社会的常态化建构——基于中国民间信仰仪式的视角 被引量:1
8
作者 常巧素 陈阿江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73-186,共14页
在干旱缺水地区,社会如何得以正常运行?通过对太行山区的实地调查,结合民间传说和庙宇碑文,探讨干旱缺水境遇下社会常态化运行的建构过程。在常规手段难以奏效的情景下,民间信仰成为化解因缺水而形成的社会危机的重要策略。通过祈雨仪式... 在干旱缺水地区,社会如何得以正常运行?通过对太行山区的实地调查,结合民间传说和庙宇碑文,探讨干旱缺水境遇下社会常态化运行的建构过程。在常规手段难以奏效的情景下,民间信仰成为化解因缺水而形成的社会危机的重要策略。通过祈雨仪式,一方面安抚社会情绪,重燃希望,稳定社会心态;另一方面将干旱归因于人的过失,重新强调世俗社会的道德规范,使人的行为重回正常轨道。在竞水仪式中,利用神祇公正无私和强大神秘力量的想象,实现稀缺水资源的合法性分配,稳定用水秩序。借助民间信仰仪式,建构对缺水社会的认知,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维持社会的常态化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 缺水社会 祈雨仪式 社会建构 常态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色转型:关系调适、基本样态及其发轫机制 被引量:7
9
作者 陈涛 李慧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6-145,I0004,I0005,共12页
经典环境社会学研究聚焦环境问题或环境衰退的学理解剖与理论阐释,呈现“环境衰退论”的叙事特征。为应对环境挑战,人类积极调整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推动社会的绿色转型,勾勒出资源消耗迈向资源善用、环境损害迈向生态修复、... 经典环境社会学研究聚焦环境问题或环境衰退的学理解剖与理论阐释,呈现“环境衰退论”的叙事特征。为应对环境挑战,人类积极调整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推动社会的绿色转型,勾勒出资源消耗迈向资源善用、环境损害迈向生态修复、生态代谢断裂迈向生态循环以及失序发展迈向协调发展的基本轮廓。制度-政策势能、经济-技术变革和社会-文化浪潮构成绿色转型赖以发轫和发展的基本机制,其中,制度-政策势能在中国的绿色转型实践中扮演着关键性角色。当前,绿色转型虽然已不只是学术想象与学术倡导,但这种转型实践还处于趋势性状态,面临着不平衡性、不稳定性和不充分性的挑战。对此,环境社会学需要持续开展更为深入的学理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转型 环境衰退论 关系调适 资源善用 生态循环 协调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治理机制泛化——河长制制度再生产的一个分析维度 被引量:33
10
作者 陈涛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97-103,108,共8页
河长制是一项由地方创新实践上升为国家意志的治水方略,在水污染治理中彰显了治理绩效。当前,河长制制度再生产中出现了治理机制泛化现象。不少地方将"长制"模式视为解决突出矛盾和体制机制障碍的通用良方,沿着河长制轨迹出... 河长制是一项由地方创新实践上升为国家意志的治水方略,在水污染治理中彰显了治理绩效。当前,河长制制度再生产中出现了治理机制泛化现象。不少地方将"长制"模式视为解决突出矛盾和体制机制障碍的通用良方,沿着河长制轨迹出台了很多类似"长制"。河长制本身的示范功能与治理绩效辐射、常规治理机制失灵、政府主导型治理模式的路径依赖以及地方政府的政绩增长诉求是这种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治理机制泛化现象需要加以审视,它可能导致基层政府疲于应付、公众力量被忽视、治理绩效"内卷化"以及"南橘北枳"效应等风险。现代社会治理必须激活社会力量,发挥公众的主体作用。就政府系统本身而言,需要强化科层部门的"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意识,并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增强其治理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理机制泛化 河长制 制度再生产 治理绩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治而治:复合共生农业的探索及其效果 被引量:10
11
作者 陈阿江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80-87,共8页
传统农业符合生态原理,但因为低产而难以满足现代社会的需要。依赖于化肥和农药等技术手段的农业,虽然大幅度提高了产量,却增加了食品安全事故、环境污染及生态系统失衡等一系列负外部性问题。浙江德清探索的稻鳖共生新型复合农业生产模... 传统农业符合生态原理,但因为低产而难以满足现代社会的需要。依赖于化肥和农药等技术手段的农业,虽然大幅度提高了产量,却增加了食品安全事故、环境污染及生态系统失衡等一系列负外部性问题。浙江德清探索的稻鳖共生新型复合农业生产模式,在不使用农药、化肥的情况下,实现了“百斤鱼、千斤粮、万元产值”的目标。在生产商获得良好经济效益的同时,实现了稳定粮食产量、确保食品安全和消除面源污染、维持农田生态系统平衡等目标,对负外部性顽疾具有“无治而治”效果。稻鳖共生模式的推广或其基本理念的扩散,可以扩大其正外部性效应,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此类实践回应了地域传统如何与现代技术结合,进而探索出切合当地实际的高效、安全、生态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治而治 复合农业 共生模式 员外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名实兼具与名实分离——“民间河长”治水实践的一项分析 被引量:5
12
作者 陈涛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45-53,共9页
“民间河长”治水是公众参与框架下的一项环境治理实践。这种治水实践形式多样,但内部存在显著差异,可分为名实兼具与名实分离两种理想类型。其中,前者呈现出社会动员优势明显、环境监督网络宽广、环境治理杠杆效应突出的特征,而后者呈... “民间河长”治水是公众参与框架下的一项环境治理实践。这种治水实践形式多样,但内部存在显著差异,可分为名实兼具与名实分离两种理想类型。其中,前者呈现出社会动员优势明显、环境监督网络宽广、环境治理杠杆效应突出的特征,而后者呈现出仪式感强但持续性弱、象征性强但实践性弱、需求性高但功能层次低的特质。多数“民间河长”处于名实兼具与名实分离之间,名实分野在于其所处的结构化条件。增进环境治理的社会性,健全民间治水机制,可为破解公众参与的结构性矛盾提供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长制 河长治 民间河长 环境治理 名实兼具 名实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振兴实践中的尊重、激励和约束:以“人畜分离”工程为例 被引量:3
13
作者 顾金土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7-23,共7页
中国乡村发展需要外来扶持,但不是单向输入,而是要契合原有的社会生态系统,并使之走上现代社会发展的征程。集体猪舍案例表明,融合本土优良习俗和外来要素(工业技术、权威系统)是可能的。在土猪生产和消费场域中,通过猪食—猪肉—猪粪系... 中国乡村发展需要外来扶持,但不是单向输入,而是要契合原有的社会生态系统,并使之走上现代社会发展的征程。集体猪舍案例表明,融合本土优良习俗和外来要素(工业技术、权威系统)是可能的。在土猪生产和消费场域中,通过猪食—猪肉—猪粪系统,实现废弃物—生活品—生态的再循环,弥补种养分离的代谢断层。集体猪舍以尊重农民为基础,实现各主体目标整合,并对养殖行为进行了有效约束。该模式的核心内容是"统分结合,空间集中,个体养殖,集体监督",从内容上看,基本实现了农业的多功能目的。借助土猪养殖,留守中老年农民增加了收入,掌握了生活节奏的主动权,本地居民和返乡人员吃到了放心的"土猪"食品,村内舆论、养殖秩序和环境管理也从客观上提高了村级的自组织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人畜分离”工程 集体猪舍 尊重农民 激励相容 有效约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未能传承活化的农业遗产——以垛田农业观光旅游为例 被引量:3
14
作者 陈阿江 刘竹香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9-27,共9页
兴化垛田传统农业是我国乃至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但农业遗产动态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在现实中遭遇了严峻挑战。从田野调查和文献研究来看,生态是垛田系统之魂,随着生态运行的社会机制逐渐消失,生态系统失去平衡,旅游观光业未能将生态... 兴化垛田传统农业是我国乃至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但农业遗产动态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在现实中遭遇了严峻挑战。从田野调查和文献研究来看,生态是垛田系统之魂,随着生态运行的社会机制逐渐消失,生态系统失去平衡,旅游观光业未能将生态之魂予以传承;与此同时,垛田农业是优质特色蔬菜农业,农业的传统生产活动、农耕方式和农作物品种是重要遗产,旅游观光业未能与传统农业生产相契合,丢失了农业之本业。因此,应将“生态之魂”和“农业之本”嵌入乡村振兴中的旅游观光业模式,加强对农业遗产的价值保护和活化传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遗产 兴化垛田 旅游观光 乡村振兴 生态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健康风险视角下的生境演变 被引量:1
15
作者 陈阿江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73-83,共11页
中国是食管癌高发的国家,有明显的区域特征。1973-1975年和近期开展的死亡人口调查数据显示涟水县为食管癌高发区。以健康风险视角梳理该县生境演变:由于黄河决口夺淮,致使地处原淮河下游的涟水县遭遇长达800年的洪涝灾害及其次生灾害,... 中国是食管癌高发的国家,有明显的区域特征。1973-1975年和近期开展的死亡人口调查数据显示涟水县为食管癌高发区。以健康风险视角梳理该县生境演变:由于黄河决口夺淮,致使地处原淮河下游的涟水县遭遇长达800年的洪涝灾害及其次生灾害,长期的贫困和特殊的水系产生健康风险。建国后,卓有成效的水利工程建设及作物改制大幅度提高粮食作物产量,但"旱改水"改变了村庄的水系结构,使田间水与村庄饮用水源相连通,产生健康风险。伴随县域整体经济社会发展,饮用水不断地改进,降低了因水环境改变而产生的健康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健康风险 环境史 水灾 食管癌 苏北 旱改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时空特征及与地方经济发展关系分析 被引量:3
16
作者 顾金土 邓玲 《湖南农业科学》 2012年第10期75-78,共4页
历史文化名村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时间拓展、省际分布和区域分布特征看,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评选在时间拓展上呈现非均衡性,空间分布上呈现不平衡性;从地区农村经济发展与历史文化名村评选关系看,经济因素对名村评选并无必然影响... 历史文化名村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时间拓展、省际分布和区域分布特征看,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评选在时间拓展上呈现非均衡性,空间分布上呈现不平衡性;从地区农村经济发展与历史文化名村评选关系看,经济因素对名村评选并无必然影响,但历史文化名村评选有利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应对历史文化名村评选办法和指标进行重新审视与再研究,注重稀有资源的保护性开发与利用,提高社会民众的参与力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文化名村 时间拓展 空间分布 经济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8-2018年藏北申扎县植被NDVI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6
17
作者 张晓克 孟宏志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2513-2522,共10页
为研究1998—2018年申扎县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的变化及其驱动力,本研究基于申扎县NDVI、地形和气象等数据,采用线性回归和残差分析等研究方法分析申扎县NDVI年际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 为研究1998—2018年申扎县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的变化及其驱动力,本研究基于申扎县NDVI、地形和气象等数据,采用线性回归和残差分析等研究方法分析申扎县NDVI年际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申扎县NDVI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年均增长率为1.595%;年均NDVI随高程和坡度的增加呈现单峰曲线状的变化趋势,峰值分别位于4900~5200 m和10°~15°;NDVI与气温的正相关性(r=0.556,P=0.009)较降水(r=0.271,P=0.234)高;气温每升高1℃,NDVI增加0.291;降水量每增加100 mm,NDVI增加0.224;2012年后人类活动总体上开始对植被生长产生正作用;NDVI与人类活动成正、负显著相关的区域占比为24.13%,20.01%。总体上,NDVI增加主要是由于气候暖湿化和地方生态工程的有效实施等共同作用导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DVI 时空变化 气候变化 人类活动 申扎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背景下湖平面上升的生计影响与社区响应——以色林错周边村庄为例
18
作者 陈阿江 王昭 周伟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06-112,188-189,共8页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下,冰川融化速率加快,以冰川融水为主要补给源的湖泊出现湖平面上升的现象。通过青藏高原色林错的案例研究,发现湖平面上升淹没了周边地区大量的草场,畜牧业的衰退对当地牧民生计造成严重影响,贫困化程度不断加深...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下,冰川融化速率加快,以冰川融水为主要补给源的湖泊出现湖平面上升的现象。通过青藏高原色林错的案例研究,发现湖平面上升淹没了周边地区大量的草场,畜牧业的衰退对当地牧民生计造成严重影响,贫困化程度不断加深。然而,现行的草场承包责任制度弱化了牧民的应对能力,牧民自发组织与合作起来,恢复了传统的草场集体使用方式,利用原有的地方性知识以适应气候变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生计与环境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湖平面上升 生计影响 社区响应 色林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