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1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洋热浪背景下海气湍流热通量资料的评估——以2019年东北太平洋“Blob 2.0”事件为例
1
作者 马婧 宋翔洲 +2 位作者 闫运伟 王斌 陈陟 《海洋预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1,共11页
2019年夏季,东北太平洋地区经历了一次名为“Blob 2.0”的海洋热浪事件,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影响。利用美国国家数据浮标中心的浮标观测资料、全球客观分析通量产品OAFlux,以及大气再分析数据集ERA5、NCEP2和MERRA-2,综合分析了“B... 2019年夏季,东北太平洋地区经历了一次名为“Blob 2.0”的海洋热浪事件,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影响。利用美国国家数据浮标中心的浮标观测资料、全球客观分析通量产品OAFlux,以及大气再分析数据集ERA5、NCEP2和MERRA-2,综合分析了“Blob 2.0”事件期间海气湍流热通量的特征,并研究了其物理因素。浮标观测显示,在“Blob 2.0”事件期间,潜热通量呈现正增长趋势,而感热通量呈现负增长趋势,这一现象可归因于海气比湿度差呈正增长,而风速和海气温差呈负增长。评估结果表明:4种通量数据产品都低估了潜热通量的增长,ERA5的增长率与浮标最为接近。对于感热通量,MERRA-2和NCEP2产品的增长趋势与浮标观测相同,其中MERRA-2的增长率更接近;而OAFlux和ERA5产品的增长趋势与观测相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热浪 湍流热通量异常 浮标观测 通量数据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带海洋的降水区域划分及相关大气背景环境特征 被引量:1
2
作者 纪献普 沙雨星 +1 位作者 冯涛 李俊杰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92-503,共12页
[目的]探究热带海洋上空的大气背景环境差异对降水特征的影响及其内在机制.[方法]使用1998—2013年热带降雨测量任务(TRMM)的逐月降水特征数据,利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将热带降水区域划分为5种典型类型,并通过湿静能(MSE)和对流有效位能(CA... [目的]探究热带海洋上空的大气背景环境差异对降水特征的影响及其内在机制.[方法]使用1998—2013年热带降雨测量任务(TRMM)的逐月降水特征数据,利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将热带降水区域划分为5种典型类型,并通过湿静能(MSE)和对流有效位能(CAPE)等诊断变量探讨不同降水类型与大气背景环境之间的关系.[结果]研究发现以西太平洋暖池为代表的强降水区域表现出强烈的垂直运动和水汽背景.相反地,大陆副热带西岸等区域由于下沉异常和相对较干的大气条件,降水较为微弱.其他开放大洋区域的降水受水汽异常和大气稳定性影响,较低的稳定度和更湿的中低层大气有利于形成高空降水.[结论]本研究探讨了热带海洋上空大气背景环境与降水类型之间的关系,指出大尺度气候背景的动力热力作用对热带海洋上空降水类型的关键影响,有助于加深对热带海洋上空降水空间分布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 对流降水 层状降水 风暴高度 湿静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0-2023年“三重”拉尼娜期间热带太平洋上层海洋的时空差异
3
作者 陈聪 徐楚越 +2 位作者 秦箭煌 康彦彦 王桂芬 《海洋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20,共9页
“三重”拉尼娜在历史上罕见,但已经对全球天气和气候系统带来了深远影响。为了提高对“多重”拉尼娜成因理解和对天气、气候的预测能力,本文通过多套观测和再分析数据,采用合成分析等方法对2020-2023年“三重”拉尼娜期间热带太平洋年... “三重”拉尼娜在历史上罕见,但已经对全球天气和气候系统带来了深远影响。为了提高对“多重”拉尼娜成因理解和对天气、气候的预测能力,本文通过多套观测和再分析数据,采用合成分析等方法对2020-2023年“三重”拉尼娜期间热带太平洋年际、季节尺度特征以及相应的海气相互作用过程进行了对比和分析。结果显示:2020年拉尼娜峰值在冬季,持续时间在“三重”拉尼娜中最长;2021年拉尼娜峰值也出现在冬季,表现为“东部型”,冷中心靠近东部;2022年拉尼娜在秋季暴发,强度相对较弱,持续时间最短,冷中心位于中部,呈现“中部型”特征。进一步研究发现,纬向风的变化与海面温度的变化存在耦合关系,但在“三重”拉尼娜期间,东风异常的强度和位置变化较小。相比之下,次表层海温的变化与海面温度异常中心的变化高度一致,它可能是导致拉尼娜强度和类型差异的关键因素。尽管东传开尔文波对海洋系统有一定影响,但它的传播速度和强度在“三重”拉尼娜期间的变化较小。此外,研究发现暖水体积增长速率的不同造成了各重拉尼娜事件之间的强度差异,而暖水的经向辐合与辐散则导致了拉尼娜的季节锁相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温异常 次表层海温 暖水体积 ENSO 气候变化 海气相互作用 多年连续拉尼娜 气候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海洋热浪面积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4
作者 彭晓萌 于溢 +1 位作者 马文涛 闫运伟 《海洋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1-33,共13页
本研究基于1990-2020年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海面温度数据,采用深度优先搜索算法识别了南海海洋热浪面积,并探究了不同空间尺度南海海洋热浪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南海小尺度海洋热浪事件(Ⅰ类海洋热浪,面积<1.8×104 km 2)发生最为... 本研究基于1990-2020年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海面温度数据,采用深度优先搜索算法识别了南海海洋热浪面积,并探究了不同空间尺度南海海洋热浪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南海小尺度海洋热浪事件(Ⅰ类海洋热浪,面积<1.8×104 km 2)发生最为频繁,占总发生次数的94.20%。大尺度海洋热浪事件(Ⅲ类海洋热浪,面积>1.2×10^(5) km^(2))在31年期间仅发生74次,其中面积最大的热浪事件发生在2015年。进一步分析发现,不同面积海洋热浪的平均强度、持续时间以及发生频率的空间分布有显著差异性。相较于Ⅰ类海洋热浪,Ⅱ类海洋热浪(面积为1.8×10^(4)~1.2×10^(5)km^(2))平均强度超过1.5℃的空间范围明显增加。统计分析表明,南海海洋热浪面积增加,其平均强度和累积强度均增强,持续时间也随之变长。Ⅲ类海洋热浪事件累积强度的中位数分别是Ⅰ类的1.4倍,是Ⅱ类的1.2倍。进一步研究发现,厄尔尼诺时期Ⅰ~Ⅲ类海洋热浪的面积均显著增加,并且存在6~7个月的滞后关系。厄尔尼诺时期Ⅲ类海洋热浪事件持续时间比拉尼娜时期长2 d。本研究探究了南海海洋热浪面积的基本特征,并进一步分析了不同空间尺度海洋热浪的共性和差异性,为研究南海海洋热浪生消特征及机制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海洋热浪 海洋热浪识别 海洋热浪面积 南海海面温度 南海海面风场 厄尔尼诺 拉尼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73年影响我国的热带气旋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归因分析
5
作者 孟凡昌 李本霞 王娟娟 《热带气象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5-84,共10页
基于1949—2021年中国气象局最佳热带气旋路径数据,以中央气象台24 h台风警戒线为界,分析研究影响我国TC数量、强度、发源地等历史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1949—2021年平均每年约有15.1个热带气旋影响我国,主要集中在7、8、9三月,不同... 基于1949—2021年中国气象局最佳热带气旋路径数据,以中央气象台24 h台风警戒线为界,分析研究影响我国TC数量、强度、发源地等历史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1949—2021年平均每年约有15.1个热带气旋影响我国,主要集中在7、8、9三月,不同强度的热带气旋集中的月份略有不同,后几个月份高强度的热带气旋占比更大;(2)影响我国的TC数量长期来看略有减少的趋势,有比较明显的高峰、低谷期,2017年至近呈现一个下降的趋势;(3)影响我国热带气旋的发源地,长期变化呈现出西进、北抬的趋势;(4)影响我国的热带气旋数量与Niño3.4指数有一定的相关性。Niño3.4指数与热带气旋、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台风的数量存在显著的负相关,与超强台风的数量呈一定的正相关;(5)热带气旋发源地的长期变化趋势与海表面温度的长期变化趋势关系密切,若未来全球气候继续变暖,热带气旋的生成位置可能会继续西进、北抬,届时我国中高纬度地区受其影响可能会越来越频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响我国的台风 年际变化 台风发源地 Niño指数 SST变化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弧菌基因组中抗噬菌体防御系统的构成与分布特征分析
6
作者 徐雪峰 金兴坤 +1 位作者 史燕 赵哲 《遗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057-1068,共12页
细菌与其病毒(噬菌体)的长期共同演化推动了抗噬菌体防御系统的多样化发展。弧菌属细菌作为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成员,具有庞大且复杂的基因组。为揭示弧菌属成员基因组中抗噬菌体防御系统的构成及分布特征,本研究从GTDB、NCBI数据库中收... 细菌与其病毒(噬菌体)的长期共同演化推动了抗噬菌体防御系统的多样化发展。弧菌属细菌作为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成员,具有庞大且复杂的基因组。为揭示弧菌属成员基因组中抗噬菌体防御系统的构成及分布特征,本研究从GTDB、NCBI数据库中收集了242个弧菌属代表性基因组,利用Defense Finder等生物信息学工具对其编码的抗噬菌体防御系统进行分析,共鉴定出108种不同的抗噬菌体防御系统,包括GAPS系统、dGTPase系统、RM系统等。不同弧菌菌株的防御能力存在显著差异:5个菌株编码超过20种防御系统,显示出较高的防御潜力;超过30个菌株仅编码5种或更少的防御系统;特别是在‘Vibrio katoptron’中未发现任何已知的防御系统。不同弧菌分支的防御系统多样性也存在差异,其中Cholerae分支的防御系统多样性(防御熵)最高。此外,对这些防御系统的组成、结构及功能机制进行了深入分析。弧菌属细菌拥有复杂多样的抗噬菌体防御系统,但许多系统的具体功能尚未明确。由于弧菌基因组的复杂性,未来仍有许多潜在的防御系统有待发现。本研究系统揭示了弧菌属防御系统的基因组结构特征,为深入探索弧菌与噬菌体的相互作用及其演化动态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弧菌 噬菌体 抗噬菌体防御系统 微生物相互作用 生物信息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近海2023年灾害性海浪分析及2024年预测
7
作者 吕睿 徐瑞 +6 位作者 王娟娟 侯放 李本霞 孟凡昌 朱亚波 魏世哲 蒋学站 《海洋预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9-45,共7页
对2023年中国近海灾害性海浪(有效波高≥4 m)过程及灾情进行总结和分析,并对2023年的预测结果进行检验。根据往年的资料统计结果以及2024年热带气旋和副热带高压的预测分析,结合历史气候态相似年的分析,预测得到2024年中国近海的灾害性... 对2023年中国近海灾害性海浪(有效波高≥4 m)过程及灾情进行总结和分析,并对2023年的预测结果进行检验。根据往年的资料统计结果以及2024年热带气旋和副热带高压的预测分析,结合历史气候态相似年的分析,预测得到2024年中国近海的灾害性海浪过程。预测结果认为:2024年中国近海将发生灾害性海浪过程33~37次,较2023年增多,但较常年平均次数略偏少;灾害性台风浪过程为11~13次,主要影响我国东海、台湾海峡和南海区域;灾害性气旋浪和冷空气浪过程22~24次,与常年平均次数持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浪灾害 灾害性海浪 海浪灾情 检验 海浪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东天山哈尔里克山早二叠世超基性岩墙锆石U-Pb年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8
作者 杜晓飞 王威 +3 位作者 张传林 马华东 朱炳玉 邱林 《地质力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6-168,共13页
在东天山哈尔里克山发育多期岩浆活动,形成了大面积的花岗岩和超基性岩墙。为限定古亚洲洋在该区的闭合时限,同时阐述超基性岩墙形成的构造环境,文章报道了哈密沁城超基性岩墙(角闪石岩)岩相学、岩石地球化学和锆石U-Pb年龄。研究表明,... 在东天山哈尔里克山发育多期岩浆活动,形成了大面积的花岗岩和超基性岩墙。为限定古亚洲洋在该区的闭合时限,同时阐述超基性岩墙形成的构造环境,文章报道了哈密沁城超基性岩墙(角闪石岩)岩相学、岩石地球化学和锆石U-Pb年龄。研究表明,角闪石岩SiO_(2)含量为39.00%~45.48%、TiO_(2)(1.60%~3.01%)、Mg^(#)在50~60之间,轻稀土相对弱富集((La/Yb)_(N)=1.34~2.25)),铕异常不明显(δEu=0.76~1.12),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K、Sr),相对亏损高场强元素(Nb、Zr、Hf)。角闪石岩属于碱性系列岩石,3件角闪石岩样品的LA-MC-ICPM_(S)锆石U-Pb年龄分别为298.4±1.7 Ma、297.7±1.6 Ma、295.5±1.6 Ma。全岩Sr-Nd组成表明,岩石初始^(87)Sr/^(86)Sr比值为0.7047~0.7051之间,εNd(t)变化范围在-2.63至+1.81之间。结合对区域地质、年代学、元素地球化学以及Sr-Nd同位素等资料的全面分析,认为沁城早二叠世角闪石岩原岩的岩浆可能起源于岩石圈地幔的部分熔融,形成于后碰撞伸展环境下,同时,暗示哈尔里克山地区古亚洲洋在早二叠世之前闭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闪石岩 LA-MC-ICPMS U-Pb测年 SR-ND同位素 地球化学特征 哈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储层蠕变行为的主控因素与研究展望 被引量:10
9
作者 吴能友 李彦龙 +3 位作者 刘乐乐 万义钊 张正财 陈明涛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3-11,共9页
蠕变是指沉积物在特定应力状态下变形与时间的关系,属于沉积物的固有力学属性。厘清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开采过程中储层蠕变的主控因素及其控制机理,对量化评价潜在工程地质风险的发生和演变规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在综述海洋天然气水合... 蠕变是指沉积物在特定应力状态下变形与时间的关系,属于沉积物的固有力学属性。厘清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开采过程中储层蠕变的主控因素及其控制机理,对量化评价潜在工程地质风险的发生和演变规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在综述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储层破坏特征的基础上,梳理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储层蠕变特征及主控因素,厘清关键科学问题;结合最新研究成果,阐述天然气水合物储层蠕变特征多尺度表征与探测技术体系的基本内涵,简要探讨该领域的未来研究方向。初步分析认为,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开采过程中储层蠕变行为是水合物本身及其分解产出过程中的应力、温度、渗流等动态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现有蠕变本构模型无法完全反映上述相变-传热-渗流-应力多场多相多组分耦合过程。为建立适合南海北部水合物储层的蠕变本构,进而为后续开采工程安全设计提供理论支撑,建议从天然气水合物储层的力学性能弱化特征及蠕变各阶段的时效参数两方面入手,从分子尺度、纳微尺度、岩心尺度、中试尺度、矿藏尺度5个层面,建立天然气水合物储层蠕变行为的跨尺度研究方法体系;以南海实际储层样品为研究对象,剖析天然气水合物开采过程中储层蠕变行为的主控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水合物 储层 蠕变机理 水合物开采 力学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新余市两栖爬行动物多样性及保护空缺研究
10
作者 张曼玉 王臻褀 +5 位作者 仇志欣 吴怀远 张天祥 张阳 韩卫杰 黄晓凤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904-911,I0001,共9页
江西省新余市历史上未开展过系统的两栖爬行动物多样性调查。本研究于2023年7—8月通过样线法和访问调查法在新余市全域开展两栖爬行动物全面调查,并利用MaxEnt模型结合两栖爬行动物1415个分布位点和5个环境变量数据对其适宜分布区进行... 江西省新余市历史上未开展过系统的两栖爬行动物多样性调查。本研究于2023年7—8月通过样线法和访问调查法在新余市全域开展两栖爬行动物全面调查,并利用MaxEnt模型结合两栖爬行动物1415个分布位点和5个环境变量数据对其适宜分布区进行预测,结合现有自然保护地分布进行保护空缺分析。本研究共记录两栖动物1目7科16属20种2566只,爬行动物1目2亚目8科18属23种144只。国家Ⅱ级保护野生动物1种;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色名录中,易危(VU)6种,近危(NT)2种;在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中,濒危(EN)1种,易危(VU)9种,近危(NT)5种;中国特有种5种,发现了1个江西省新分布物种——古氏草蜥(Takydromus kuehnei)。饰纹姬蛙(Microhyla fissipes)和北草蜥(Takydromus septentrionalis)分别在两栖和爬行动物群落中占绝对优势。东洋界华中-华南区物种居多,陆栖-静水型两栖动物和陆栖型爬行动物多样性最高。保护空缺分析结果表明,两栖爬行动物高适宜生境区分布广泛,但仅覆盖自然保护地的2.15%和5.24%。研究结果表明,新余市两栖爬行动物资源丰富,但保护空缺较大,建议在保护和持续监测的基础上对集中分布的适宜生境区进行更为详细的评估,本研究有助于确定两栖爬行动物的关键栖息地和保护区域,为制定相关保护管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余市 两栖动物 爬行动物 生态型 生物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环境中受腐蚀混凝土的力学研究现状和展望 被引量:9
11
作者 陈达 东培华 廖迎娣 《腐蚀与防护》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630-632,共3页
海水中的大量盐分可与混凝土成分发生化学反应,导致材料性质的改变和结构强度的降低,产生巨大的经济损失。本文介绍了海洋环境中的两种主要化学腐蚀类型——氯盐和硫酸盐的腐蚀,并从试验研究和数值模拟两方面对当前受腐蚀混凝土的力学... 海水中的大量盐分可与混凝土成分发生化学反应,导致材料性质的改变和结构强度的降低,产生巨大的经济损失。本文介绍了海洋环境中的两种主要化学腐蚀类型——氯盐和硫酸盐的腐蚀,并从试验研究和数值模拟两方面对当前受腐蚀混凝土的力学研究现状进行了归纳分析,最后探讨了当前在混凝土腐蚀研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工作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凝土 海洋环境 腐蚀 硫酸盐 氯盐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山底栖生物群落分布格局的研究进展
12
作者 芦珣 严润玄 +4 位作者 沈程程 杨娟 张东声 王春生 孙栋 《海洋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1-98,共18页
在国家管辖范围外海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已经成为当前学术界和深海治理领域焦点问题之一的大背景下,兼具高生物多样性和高脆弱性双重特征的海山已经被公认为当前深海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的焦点之一。本文对海山底栖生物的研究历程、群落... 在国家管辖范围外海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已经成为当前学术界和深海治理领域焦点问题之一的大背景下,兼具高生物多样性和高脆弱性双重特征的海山已经被公认为当前深海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的焦点之一。本文对海山底栖生物的研究历程、群落分布格局的特征与控制因素、分布格局预测与控制因素量化研究等方面的重要进展与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并从理论和应用两个方面提出今后应当重点关注的研究方向。海山底栖生物群落在深度梯度上呈现出深度成带性,生物多样性呈现单峰、双峰、随深度递减等模式。在纬度梯度上海山底栖生物群落存在差异,存在显著的生物地理梯度。幼虫传播的海洋动力环境、定殖的适宜生境、固着生物生长的底质特征等环境因子和生物因子进一步塑造了底栖生物群落复杂的空间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山 Β多样性 纬度梯度 深度梯度 分布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杂交河鲀抗氧化相关基因Nrf2、SIRT1、OXR1的分子特征和功能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姚云龙 王超宇 +4 位作者 高原野 石硕 王萌萌 赵哲 史燕 《水生生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55-64,共10页
为探讨杂交河鲀(Takifugu rubripes×Takifugu obscurus)对氧化应激的反应机理,文章克隆了杂交河鲀抗氧化的关键基因Nrf2、SIRT1、OXR1的cDNA序列,并进行了基因的分子特征与功能分析。利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了3个基因在心、皮肤... 为探讨杂交河鲀(Takifugu rubripes×Takifugu obscurus)对氧化应激的反应机理,文章克隆了杂交河鲀抗氧化的关键基因Nrf2、SIRT1、OXR1的cDNA序列,并进行了基因的分子特征与功能分析。利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了3个基因在心、皮肤、肝、脑、脾、眼、肾和肌肉中的分布情况,结果显示Nrf2在肝、脾和肌肉中高表达,SIRT1在心、肝、脑、脾等多个组织中高表达,OXR1则在肝、脑和眼中高表达。蛋白结构预测分析发现,Nrf2的Neh1(Nrf2-ECH homology 1)功能域保守,推测其功能与其他物种相似。进一步通过Nrf2的真核表达实验发现Nrf2的转染可以引起FHM(Fathead minnow)细胞中ho-1基因的上调表达,并在氧化应激条件下提高细胞存活率,降低细胞活性氧含量,提示Nrf2具有一定的抗氧化功能。研究结果增加了对河鲀抗氧化基因的认识,也有利于深入了解河鲀面对氧化应激的生理生化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应激 NRF2 SIRT1 OXR1 活性氧 河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克拉通东南缘徐淮地区940~890 Ma基性岩:岩石成因和地球动力学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健 李怀坤 +4 位作者 张传林 田辉 周红英 钟焱 于建中 《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6-191,共26页
超大陆汇聚和裂解过程直接导致岩石圈物质组成和结构的显著变化,进而深刻影响地球深时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等表层环境系统。中元古代晚期至新元古代早期属于Rodinia超大陆聚合的关键时期,也是全球规模板块构造冷俯冲和超高压变质作用... 超大陆汇聚和裂解过程直接导致岩石圈物质组成和结构的显著变化,进而深刻影响地球深时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等表层环境系统。中元古代晚期至新元古代早期属于Rodinia超大陆聚合的关键时期,也是全球规模板块构造冷俯冲和超高压变质作用的起始阶段。由于以往报道华北克拉通在该时期岩浆-构造的记录稀少,因此与Rodinia超大陆的关联以及在Rodinia超大陆重建中的位置长期存在争议。最近研究表明,华北克拉通徐淮、大连地区以及朝鲜平南盆地广泛发育顺层侵入的辉绿岩床,与Rodinia超大陆有关。本文以徐淮盆地发育的基性岩床为代表,通过岩石学、同位素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等分析手段,探究其成因和构造背景。辉绿岩床形成于新元古代早期940~890 Ma,持续时间长达~50 Ma,可分为940~920 Ma(高Ti,侵位于淮北群中部倪园组)和920~890 Ma(低Ti,侵位于淮北群上部望山组)两期。两类(期)辉绿岩的地球化学成分以拉斑质玄武岩为主,部分高Ti样品为碱性玄武岩。稀土元素配分右倾模式,轻稀土富集(La/Yb)N=2.5~8.6,Nb-Ta弱亏损Nb/La=0.63~1.12(大部分小于1),大离子亲石元素(如Rb、Ba)和高场强元素(如Zr、Hf、Ti)相对富集。高Ti样品的微量元素分馏程度高,与OIB近似;低Ti样品具有与CFB相似的地球化学属性。两类辉绿岩Sr-Nd-Hf-O同位素显示不均一性,高Ti样品的Nd-Hf同位素比低Ti样品亏损,全岩Nd与锆石Hf同位素轻微解耦。锆石重O同位素(δ^(18)O值为6‰)表明,两类辉绿岩源区的岩石圈地幔经历熔/流体交代,熔/流体来自于俯冲板片的脱水熔融。结合地层碎屑锆石所揭示的物源信息,华北克拉通新元古代早期沉积体系的碎屑岩源区由克拉通内部向外部迁移,且外来物质Hf同位素亏损,属于新生地壳,暗示盆地周围发育大规模与板块俯冲相关的弧岩浆。据此,本文认为华北地区中元古代晚期—新元古代早期的基性岩床与板块俯冲后撤或与大地幔楔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克拉通 中元古代晚期—新元古代早期 基性岩床 俯冲后撤和大地幔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岛重点休闲海滩裂流风险评估
15
作者 郭献泽 郭豪爽 +4 位作者 刘旭楠 付馨逸 吴聪彧 张弛 张尧 《海洋预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6-57,共12页
采用裂流综合风险指数法,通过地形动力分析、遥感影像解译、现场观测调查等多重手段对海南岛沿岸66个重点海水浴场裂流风险进行评估,分析海南岛沿岸裂流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海南岛裂流风险存在明显区域性分布特征;排查出的20个高风险浴... 采用裂流综合风险指数法,通过地形动力分析、遥感影像解译、现场观测调查等多重手段对海南岛沿岸66个重点海水浴场裂流风险进行评估,分析海南岛沿岸裂流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海南岛裂流风险存在明显区域性分布特征;排查出的20个高风险浴场主要分布在东南沿岸的琼海、万宁、陵水和三亚等地,多为沿岸沙坝型海滩,遥感影像显示常年存在沙坝沟槽和裂流现象,这与海南岛东南部的强浪条件有关;西北部潮强浪弱,海滩多为潮控型的平坦消散型海滩,裂流风险相对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岛 裂流 地形动力分析 遥感解译 现场调查 风险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光纤感测技术的水合物储层动态温度、应力监测探头研发
16
作者 陈明涛 李彦龙 +4 位作者 赵强 张亚娟 范好好 王振豪 吴能友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66-180,共15页
水合物生成与分解以及加载变形下含水合物沉积物内部的温度、应力变化规律对破解水合物储层失稳破坏的演化机制至关重要。为了监测含水合物沉积物内部温度、应力在水合物生成、分解、变形等全过程中的演化机制,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光纤传... 水合物生成与分解以及加载变形下含水合物沉积物内部的温度、应力变化规律对破解水合物储层失稳破坏的演化机制至关重要。为了监测含水合物沉积物内部温度、应力在水合物生成、分解、变形等全过程中的演化机制,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光纤传感技术的含水合物沉积物温度、应力监测方案,并研制了集温度、应力监测于一体的光纤探头,实现了从沉积物装样到水合物合成到加载变形,再到水合物分解过程中试样温度和应力的监测。与常规热电阻温度传感器和加载压力传感器监测数据初步对比表明,二者具有一致的变化趋势。但在数值上存在一定差异,分析认为是储层的非均质性、应力加载端与光纤感测端的距离变化共同导致。整体而言,光纤感测探头可以较好地捕捉因水合物合成产生的挤压应力升高与水合物分解过程中含水合物沉积物水平应力的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水合物 光纤感测 地质力学 储层稳定性 分级加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东帕米尔木吉乡琼让二云母花岗岩的成因及其成矿意义
17
作者 钱旭坤 刘晓强 +2 位作者 马华东 西艾力·阿尔肯 宋志豪 《地质论评》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77-1196,共20页
西昆仑—帕米尔地区三叠纪花岗岩与古特提斯演化和稀有金属成矿密切相关。笔者等对北东帕米尔阿克陶县木吉乡南西琼让二云母花岗岩进行了系统岩相学、锆石U-Pb年代学、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及锆石Hf同位素研究。年代学测试结果显示,琼让... 西昆仑—帕米尔地区三叠纪花岗岩与古特提斯演化和稀有金属成矿密切相关。笔者等对北东帕米尔阿克陶县木吉乡南西琼让二云母花岗岩进行了系统岩相学、锆石U-Pb年代学、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及锆石Hf同位素研究。年代学测试结果显示,琼让二云母花岗岩为晚三叠世岩浆活动的产物。地球化学特征显示,二云母花岗岩富SiO_(2)(73.24%~74.09%)、Al_(2)O_(3)(14.50%~15.01%)和K_(2) O(5.52%~5.75%),贫TiO_(2)(0.15%~0.18%)、MgO(0.30%~0.37%),且呈强过铝质的地球化学特征(A/CNK=1.12~1.15)。岩石具有明显的轻重稀土分馏((La/Yb)N=44.62~54.58)及Eu负异常(Eu/Eu^(*)=0.52~0.59)。在微量元素原始地幔标准化蜘蛛网图中,琼让二云母花岗岩明显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如,Rb、Th、U、K)与轻稀土元素,亏损Sr、Ba、Nb、Ta、Ti、P和重稀土元素。综合分析认为,琼让二云母花岗岩属S-型花岗岩,为变泥质岩源经云母脱水熔融而成。琼让二云母花岗岩中岩浆锆石ε_(Hf)(t)=-7.93~-0.91,大红柳滩地区钙碱性花岗岩锆石ε_(Hf)(t)=-8.8~-1.4。琼让二云母花岗岩中含较高的Li和Be,且形成时间与构造环境与大红柳滩锂铍伟晶岩矿类似,推测木吉三叠纪花岗岩具有明显的硬岩型锂铍矿找矿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型花岗岩 三叠纪 成因 成矿 北东帕米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参数拟合匹配追踪动校正方法及其应用
18
作者 杨小慧 于鹏飞 张嘉玮 《煤田地质与勘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17-227,共11页
【目的和方法】动校正(NMO)是地震数据处理的核心环节,但常规方法在处理大偏移距或广角数据时易引发子波拉伸畸变,导致叠加质量下降及振幅随偏移距变化(AVO)分析失真。匹配追踪动校正(MP-NMO)虽能缓解拉伸效应,却因同相轴交叉问题造成... 【目的和方法】动校正(NMO)是地震数据处理的核心环节,但常规方法在处理大偏移距或广角数据时易引发子波拉伸畸变,导致叠加质量下降及振幅随偏移距变化(AVO)分析失真。匹配追踪动校正(MP-NMO)虽能缓解拉伸效应,却因同相轴交叉问题造成横向不连续,为此,提出一种基于多参数拟合的改进型匹配追踪动校正方法。在匹配追踪分解中,对同一反射界面不同偏移距的子波振幅、频率及相位进行三次多项式拟合,消除局部异常干扰;以二阶时距曲线为初值,结合自适应时间扫描策略,在动态窗口内搜索最优反射波到达时间,避免高阶时距方程求解的复杂性;引入Morlet复子波多尺度扫描,增强抗噪性与频带适应性。【结果】对于理论模型,改进方法有效改善了大偏移距子波拉伸,振幅与频率误差分别低于5%,较传统匹配追踪(误差达40%)提升90%以上,且抗噪性增强,7次迭代内即可收敛。实际资料处理中,浅层大偏移距道集的同相轴连续性改善,叠加剖面分辨率提升,0.8~1.7 s关键层段成像更为清晰。【结论】研究成果为复杂构造区地震资料的高保真处理提供了技术手段,尤其适用于AVO/AVF属性分析和各向异性反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资料处理 无拉伸动校正 匹配追踪算法 多参数多项式拟合 同相轴交叉校正 AVO属性保真 Morlet复子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湖多生态类型湖区沉积物汞和甲基汞的分布与生态风险评价
19
作者 朱冬冬 俞博超 +2 位作者 王燕 肖静 杭小帅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933-942,共10页
汞(Hg)及甲基化产物甲基汞(MeHg)具有极高的毒性。沉积物作为水中Hg的源和汇,其潜在生态风险会对人体健康和环境构成严重威胁。本研究调查了太湖典型湖区(藻型湖区、湖心区、草型湖区)表层沉积物中Hg和MeHg的分布特征,对其影响因子进行... 汞(Hg)及甲基化产物甲基汞(MeHg)具有极高的毒性。沉积物作为水中Hg的源和汇,其潜在生态风险会对人体健康和环境构成严重威胁。本研究调查了太湖典型湖区(藻型湖区、湖心区、草型湖区)表层沉积物中Hg和MeHg的分布特征,对其影响因子进行分析并作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不同生态类型湖区沉积物中Hg和MeHg分布特征存在较大差异,藻型湖区沉积物中总汞(THg)和MeHg含量均明显高于湖心区和草型湖区。地累积指数法评价结果表明藻型湖区(竺山湾和贡湖湾)表层沉积物中THg达到中度污染水平,湖心区和草型湖区表层沉积物中THg为偏中度污染水平。相关性分析表明,沉积物中Hg含量与水体中溶解氧(DO)浓度、pH值、氧化还原电位(ORP)呈负相关关系,与水体营养化程度和沉积物碳氮比(C/N)、有机质含量呈正相关关系。功能基因丰度测定结果表明硫酸盐还原菌特定的甲基化功能基因dsrB是参与太湖沉积物Hg还原和甲基化代谢的主要微生物。本研究可为太湖不同生态类型湖区Hg环境管理和风险评估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基汞 藻型湖区 草型湖区 汞甲基化基因 生态风险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MIP6模式的北冰洋波弗特流涡历史和未来不同温室气体排放情景下变化的模拟分析
20
作者 杨瀚韬 白学志 《极地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85-304,共20页
基于43套CMIP6模式资料和Ocean Reanalysis System 5(ORAS5)同化数据,本文探讨了北冰洋加拿大海盆波弗特流涡在历史时期(1979—2014年)和未来SSP1-2.6和SSP5-8.5两种温室气体排放情景下的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历史时期CMIP6的多个模... 基于43套CMIP6模式资料和Ocean Reanalysis System 5(ORAS5)同化数据,本文探讨了北冰洋加拿大海盆波弗特流涡在历史时期(1979—2014年)和未来SSP1-2.6和SSP5-8.5两种温室气体排放情景下的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历史时期CMIP6的多个模式及多模式平均都低估了流涡的强度,且对流涡强度变化趋势的模拟存在较大差异;其中35套CMIP6模式资料中有45%的模式资料能够较好地再现ORAS5同化数据所显示的上升趋势。在未来SSP1-2.6和SSP5-8.5两种排放情景下,波弗特流涡强度都将呈上升趋势,但在21世纪后期,后者的强度会低于前者且这种差异将随时间增大;海冰密集度和海平面气压呈显著正相关、均持续下降,但后者的下降趋势较前者更明显。对流涡增强的成因分析表明,SSP1-2.6排放情景下,流涡的增强主要与海冰密集度的下降有关,而SSP5-8.5排放情景下,流涡的弱增强则主要与海冰显著减少导致的波弗特高压减弱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MIP6模式 SSP1-2.6 SSP5-8.5 波弗特流涡 变化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