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生物生源要素循环过程与抗生素抗性基因增殖传播的耦联机制研究进展
1
作者 许伊 付庭红 +4 位作者 杨士红 苏欣珂 张泽阳 尤国祥 侯俊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422-1438,共17页
作为一种新型生物污染物,抗生素抗性基因(ARGs)通过微生物的媒介作用在环境中的传播扩散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生源要素循环是维持微生物生理代谢活动的基本过程,在介导胞内ARGs的增殖传播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基于已有研究成果,通过系统... 作为一种新型生物污染物,抗生素抗性基因(ARGs)通过微生物的媒介作用在环境中的传播扩散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生源要素循环是维持微生物生理代谢活动的基本过程,在介导胞内ARGs的增殖传播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基于已有研究成果,通过系统综述微生物胞内碳、氮、磷、铁的代谢途径、中间产物、关键通路对微生物群落结构及ARGs增殖传播的调控作用,讨论了微生物生源要素循环过程与ARGs增殖传播的耦联机制,为揭示微生物代谢活动与ARGs传播的互作关系、深化ARGs环境行为的研究内涵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生素抗性基因 生源要素 生物化学循环 代谢途径 影响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浮床净化机理与效果研究进展 被引量:16
2
作者 王超 王永泉 +4 位作者 王沛芳 王文娜 张微敏 侯俊 钱进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12-116,共5页
近年来,我国水体污染和富营养化现象日益严重,已经严重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生态浮床以其操作简单、占地小、净化能力好等优点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富营养化水体的净化。详细介绍了生态浮床净化水质的主要途径:1)物理作用及化学沉淀;2... 近年来,我国水体污染和富营养化现象日益严重,已经严重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生态浮床以其操作简单、占地小、净化能力好等优点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富营养化水体的净化。详细介绍了生态浮床净化水质的主要途径:1)物理作用及化学沉淀;2)植物的吸收作用;3)氧气的传输作用;4)藻类的抑制作用;5)微生物降解作用;6)植物与微生物的协同作用。此外,对影响生态去除效率的外界因素进行了简单介绍,同时给出了生态浮床的效益分析。但生态浮床也有其缺点,如在深水水体中净化效率难以提高及缺少反硝化细菌需要的碳源等。最后提出了生态浮床今后的研究热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学 物理作用 吸收 吸附 生物协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浪扰动条件下沉水植物对水流结构及底泥再悬浮的影响 被引量:15
3
作者 王超 张微敏 +2 位作者 王沛芳 雷阳 郑莎莎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07-111,共5页
太湖底泥在风浪条件下的再悬浮及其与上覆水体之间污染物的释放扩散特性研究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但水生植物的影响机制还有待深入研究。在鼓风式环形水槽种植天然沉水植物苦草,利用三维声学多普勒流速仪ADV研究水流特性,用... 太湖底泥在风浪条件下的再悬浮及其与上覆水体之间污染物的释放扩散特性研究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但水生植物的影响机制还有待深入研究。在鼓风式环形水槽种植天然沉水植物苦草,利用三维声学多普勒流速仪ADV研究水流特性,用悬浮颗粒物SPM质量浓度表征底泥再悬浮量,分析不同风速条件下沉水植物水流结构的变化及对底泥再悬浮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在大风(8.78 m/s)、中风(5.95 m/s)、小风(3.21 m/s)扰动作用下,对照组水槽中水流结构均服从指数分布,且距离水体表层10 cm以内区域流速受风速的影响最明显,垂向变化梯度最大,随水深增加,变化梯度逐渐减小。试验组有沉水植物的水槽水流流速均小于对照组流速,水流结构明显改变,植物有效高度内流速变化缓慢,大、中、小风情况下分别稳定在0.7 cm/s、1.5 cm/s、2.1 cm/s左右;植物层以上区域流速变化梯度则较大,特别是在中风情况下,从1.7 cm/s增加到9.35 cm/s,增加了4.5倍。同时,沉水植物对底泥再悬浮有显著抑制作用,上覆水悬浮物质量浓度降低了90%以上,并最终保持在6.3~13.3 mg/L的低质量浓度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学 风浪条件 环形水槽 水生植物 水流结构 底泥再悬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饮用水厂排泥水及污泥中全氟化合物分布特征 被引量:4
4
作者 孙敏 鲍俊信 +1 位作者 徐蓓 周浩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835-1842,共8页
针对饮用水中全氟化合物(PFCs)存在的潜在水质安全风险,为饮用水厂控制PFCs提供数据支持,探究长江南京段原水和饮用水厂常规处理工艺过程水、排泥水中5种PFCs的质量浓度和污泥中5种PFCs的质量分数分布特征,分析PFCs在絮凝沉淀、过滤工... 针对饮用水中全氟化合物(PFCs)存在的潜在水质安全风险,为饮用水厂控制PFCs提供数据支持,探究长江南京段原水和饮用水厂常规处理工艺过程水、排泥水中5种PFCs的质量浓度和污泥中5种PFCs的质量分数分布特征,分析PFCs在絮凝沉淀、过滤工艺中的物料平衡,排泥水和污泥间的PFCs分配规律及阳离子交换量对污泥中PFCs分布影响.结果表明:饮用水厂的原水、过程水和排泥水中全氟辛酸(PFOA)和全氟辛烷磺酸(PFOS)的质量浓度最高,污泥中质量分数最高的为全氟壬酸(PFNA)、全氟癸酸(PFDA)和PFOS.全氟丁酸(PFBA)、PFOA、PFNA和PFDA的泥-水分配系数与有机碳质量分数正相关,官能团是影响PFOS在泥-水间的分配规律的因素之一.对于絮凝池和沉淀池前段污泥,粒径越大,PFCs质量分数越高;对于沉淀池中、后段和V型滤池污泥,粒径越小,PFCs质量分数越高;PFCs的质量分数与污泥中阳离子交换量(CEC)显著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饮用水厂(DWTP) 全氟化合物(PFCs) 排泥水 污泥 物料平衡 泥-水分配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