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知识数据双驱动的感潮河网水动力智能模拟方法 被引量:3
1
作者 袁赛瑜 陈逸鸿 +2 位作者 罗霄 张汇明 唐洪武 《水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8-38,共11页
感潮河网地区大量水闸、泵站智慧高效的联合调度是实现河网活水提质的重要保障,但以往的智能模拟方法缺乏物理可解释性,难以准确描述感潮河网复杂的水动力过程。本文提出了一种知识数据双驱动的感潮河网水动力智能模拟方法,应用于概化... 感潮河网地区大量水闸、泵站智慧高效的联合调度是实现河网活水提质的重要保障,但以往的智能模拟方法缺乏物理可解释性,难以准确描述感潮河网复杂的水动力过程。本文提出了一种知识数据双驱动的感潮河网水动力智能模拟方法,应用于概化感潮河网和上海蕰南片感潮河网的水动力模拟。结果表明:以人工神经网络为主干、以河网水流控制方程作为物理约束,构建包含控制方程残差的人工神经网络损失函数,不断迭代优化神经网络权重集直至损失函数满足要求,从而实现同时具备物理可解释性和高效计算效率的感潮河网水动力智能模拟;该方法区别于传统人工神经网络,表现在所需的训练数据大幅度减少,还可以得到没有训练数据断面的水动力过程;该方法具有良好的模拟精度、计算效率以及鲁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动力模拟 感潮河网 智能模拟 知识驱动 数据驱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内嵌物理信息神经网络的复式河道非恒定水动力过程求解方法
2
作者 肖洋 陆钰涵 +1 位作者 刘佳明 许栋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0-99,共10页
为提升复式河道非恒定水动力过程的模拟精度,提出了一种基于物理信息神经网络(PINN)的复式河道非恒定流模拟方法,该方法将圣维南方程和1D+模型的物理约束融入深度学习框架,构建用于模拟洪峰与风暴潮叠加情形的PINN模型,同时设计了由矩... 为提升复式河道非恒定水动力过程的模拟精度,提出了一种基于物理信息神经网络(PINN)的复式河道非恒定流模拟方法,该方法将圣维南方程和1D+模型的物理约束融入深度学习框架,构建用于模拟洪峰与风暴潮叠加情形的PINN模型,同时设计了由矩形河道向复式河道迁移的迁移学习策略,开发了结合Adam和SGD的双优化器训练方法。算例验证结果表明:所提出的PINN模型能有效捕捉滩槽水力交互特性,相比传统方法预测精度提升31.8%(RMSE从0.085 m降至0.058 m);基于矩形河道预训练的迁移学习策略能显著提升模型性能,RMSE降低34.5%;Adam+SGD双优化器训练策略有效抑制了过拟合现象,使模型预测精度提升32.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式河道 深度学习 圣维南方程 非恒定流 PIN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感潮河网水动力调控智能决策方法
3
作者 袁赛瑜 步佳李 +1 位作者 林佳威 唐洪武 《水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57-667,共11页
感潮河网水闸群联合调度是提升河网水动力和减少水流往复、活水提质的重要措施。目前水闸调度以经验为主,低效费时,少数智能方法只能做确定性工况的调度决策,无法应对水文、潮汐以及闸门扰动下河网水动力过程实时动态调控。本文提出一... 感潮河网水闸群联合调度是提升河网水动力和减少水流往复、活水提质的重要措施。目前水闸调度以经验为主,低效费时,少数智能方法只能做确定性工况的调度决策,无法应对水文、潮汐以及闸门扰动下河网水动力过程实时动态调控。本文提出一种感潮河网水动力调控智能决策方法,利用长短期记忆网络和时间融合变压器精准捕捉水位和流量变化的长期依赖和非平稳动态特征,识别河网多重因素干扰,建立水位—流量非线性响应关系,实现精准预测;基于闸内外水位差,以目标断面净过水量最大为优化目标,建立基于遗传算法的闸门群水力调控优化模型,实现搜索目标最优下的闸门群联调方案。应用于上海蕴南片河网的水动力调控,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动态响应水文潮汐边界的变化,智能调控水闸群重构河网水动力格局,在设定的2种工况下12 h净过水率分别提升12.8%和5.4%,往复流流量分别降低74.2%和55.3%,显著改善了目标河段的水流往复,增强定向流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潮河网 水动力 水闸群联合调度 智能决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入河雨水管道水动力特性试验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郑子萱 郑飞飞 +3 位作者 唐洪武 张汇明 汪怡然 袁赛瑜 《水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2-142,共11页
管道下游高水位顶托是影响雨水管网排涝的关键因素,对城市内涝防控至关重要,但其水动力过程作用机理尚不清晰。通过上游水池-试验管道-下游渠道物理试验,研究下游河道状态对城市入河雨水管道排水能力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对于较大坡度... 管道下游高水位顶托是影响雨水管网排涝的关键因素,对城市内涝防控至关重要,但其水动力过程作用机理尚不清晰。通过上游水池-试验管道-下游渠道物理试验,研究下游河道状态对城市入河雨水管道排水能力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对于较大坡度管道,尽管在顶托初始阶段流速下降,但顶托作用能对非满流管道产生抽吸效应,增加管道过流面积并促进排水(增幅可达18.7%);过度顶托将显著抑制排水(降幅可达20.3%);下游河道流动可以改善受顶托管道的排水能力,降雨过程排水总量和峰值流量随河道流速增加而增大,最大分别提升4.6%和8.5%。研究结果加强了下游河道高水位顶托对管道排水过程作用机理的认识,为城市河网调控及相关排水工程设计提供了科学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入河雨水管道 城市内涝 顶托作用 水动力过程 管道排水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原圩区复合下垫面水文水动力耦合模型 被引量:6
5
作者 李彬权 陈丞 +2 位作者 肖洋 余煌浩 许栋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05-816,共12页
平原圩区地势低洼,下垫面类型多样,产汇流过程较为复杂,水文过程模拟和预报十分困难。为解决平原圩区洪水预报难题,建立考虑水田、旱地、林地、城市区与水域等多种下垫面类型的产汇流模型,利用MIKE 11 HD水动力模型模拟河道汇流过程,提... 平原圩区地势低洼,下垫面类型多样,产汇流过程较为复杂,水文过程模拟和预报十分困难。为解决平原圩区洪水预报难题,建立考虑水田、旱地、林地、城市区与水域等多种下垫面类型的产汇流模型,利用MIKE 11 HD水动力模型模拟河道汇流过程,提出面向平原圩区复合下垫面条件的水文水动力耦合模型;并采用BP神经网络进行河道水位预报误差校正,以提高模型精度。选择广州市南沙蕉门河排涝片为研究区,检验耦合模型的水位预报精度,并以2023年“9·7深圳特大暴雨”为移置场景输入,模拟不同排涝措施对河道水位的影响。结果表明: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研究区场次洪水的河道水位过程,率定期和验证期的平均Nash效率系数分别为0.86和0.91,10场洪水中有8场的最高水位模拟误差小于0.05 m;采用BP神经网络校正后所有场次洪水的Nash效率系数均大于0.9,满足洪水预报的精度要求。研究区面临“9·7深圳特大暴雨”场景时存在内涝风险,需提升圩内蓄洪排涝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水预报 误差校正 MIKE 11 HD模型 平原圩区 BP神经网络 防洪排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折板倾角对深隧入流对称型折板式竖井水力特性影响研究
6
作者 陈珺 梁培德 +1 位作者 曾睿 陆迎香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95-200,共6页
在全球气候变暖,城镇化率升高的背景下,极端暴雨对现有的城市排水系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为应对城市内涝,深层隧道排水系统被越来越多的应用于大型城市中,而入流竖井是该排水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为分析折板倾角对深隧入流对称型折板式... 在全球气候变暖,城镇化率升高的背景下,极端暴雨对现有的城市排水系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为应对城市内涝,深层隧道排水系统被越来越多的应用于大型城市中,而入流竖井是该排水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为分析折板倾角对深隧入流对称型折板式竖井水力特性的影响,基于Realizable k-ε模型和VOF方法建立了三维紊流数学模型,分别对折板倾角为0°、8°、10°和12°的竖井进行数值模拟,得到无量纲流量(Q^(*))为0.056~0.168时,竖井的水流流态、流速分布、压强分布和竖井消能率。结果表明,随着折板倾角的增大,水流流态呈现撞壁受限流-临界流-自由跌流的转变,折板间壅水高度减小,气体占比上升,泄流量增加;水流在折板间摆动幅度减小,掺混程度减弱,导致折板前缘水流流速增加。竖井壁面压强主要由静水压强和动水压强组成,静水压强是主要影响因素,随着倾角增加,压强随之减小。折板倾角对竖井消能率的影响随流量发生变化,大流量泄流工况下竖井的消能率要低于小流量工况。小流量泄流时,水流直接跌落在折板上,消能率随折板倾角的增大而减小;大流量泄流时,水流直冲对侧井壁,消能效果降低,故折板倾角增加,消能率先增大后减小。研究成果可为深隧工程中的竖井折板倾角的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称型折板式竖井 折板倾角 数值模拟 水力特性 消能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市感潮河网水质劣化机理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魏祥龙 陆卫安 +6 位作者 唐洪武 王玲玲 羊丹 陈红 袁赛瑜 黄茗 吕升奇 《水资源保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19-328,共10页
以典型平原河网上海市蕰南片区为例,综合运用实测数据分析、数值模拟以及现场采样测定等技术手段,开展感潮河网水质劣化机理研究。结果表明:蕰南片区河网水质时空异质性显著,非汛期水质明显优于汛期,东部和南部河道水质显著优于西部和北... 以典型平原河网上海市蕰南片区为例,综合运用实测数据分析、数值模拟以及现场采样测定等技术手段,开展感潮河网水质劣化机理研究。结果表明:蕰南片区河网水质时空异质性显著,非汛期水质明显优于汛期,东部和南部河道水质显著优于西部和北部;降雨致使该片区河网中NH_(3)-N、TP、COD及浊度等指标严重超标,其中降雨引发的污水直排污染负荷增加是汛期水质劣化的主要成因;污水直排还造成该片区河网底泥污染严重,汛期以防洪为目标的工程调度形成了低水位-高流速的水动力格局,底泥冲刷、污染物再悬浮与持续释放,进一步加剧了汛期水质劣化;非汛期弱动力河道因换水率低、自净能力弱,叠加底泥污染物持续释放,导致水质劣化与稳定性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潮河网 水污染 水动力重构 一维河网模型 上海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暴雨雨型对城市排水管网和地表洪涝过程的联合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高长松 肖洋 +4 位作者 许栋 李彬权 周瑛 徐辉荣 唐洪武 《水资源保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0-70,共11页
针对气候变化背景下城市暴雨雨型发生变化影响洪涝致灾过程的问题,在广州南沙金洲涌独立排水区构建了基于SWMM和LISFLOOD-FP的单向耦合内涝模型,探讨了雨峰系数分别为0.431(标准雨型)、0.2(雨型Ⅰ)、0.5(雨型Ⅱ)和0.8(雨型Ⅲ)的暴雨内... 针对气候变化背景下城市暴雨雨型发生变化影响洪涝致灾过程的问题,在广州南沙金洲涌独立排水区构建了基于SWMM和LISFLOOD-FP的单向耦合内涝模型,探讨了雨峰系数分别为0.431(标准雨型)、0.2(雨型Ⅰ)、0.5(雨型Ⅱ)和0.8(雨型Ⅲ)的暴雨内涝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在标准雨型设计暴雨条件下,降雨重现期从2 a提高至100 a时,溢流节点最大流量提高约55%,溢流总量增幅达207%,淹没面积占比从24.2%增加至40.8%;随着降雨重现期的增大,重度淹没区面积显著增加,随着雨峰系数的增大,峰现时间延迟,达到最大淹没面积的滞后时间也越短,淹没面积峰值时刻提前于地表积水总量峰值时刻,且雨峰系数越小提前时间越长;不同雨型设计暴雨条件下,淹没面积与雨峰系数呈正相关关系,淹没面积增长率与降雨重现期呈负相关关系;对称型雨型导致的溢流总量最大,各降雨重现期下雨型Ⅱ的溢流总量较标准雨型平均高出3.765%,最大可高出7.728%;随着降雨重现期从2 a提高至100 a,管网达到超载开始溢流时刻提前15~40 min,超载和溢流时间均延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内涝 暴雨雨型 雨峰系数 SWMM LISFLOOD-FP 广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洪泽湖出入流格局变化下汛期起调水位抬升影响研究
9
作者 陈震宇 王玲玲 +2 位作者 徐津 朱大伟 唐洪武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5-21,29,共8页
为研究洪泽湖在新的出入流格局下,汛期起调水位抬升对洪泽湖湖区水位及运行调度的影响,构建二维水动力模型分析了起调水位抬升和环湖工程组合条件下湖区蒋坝水位的变化特征,并根据洪泽湖滞洪区调度规则给出了不同来水与环湖工程组合条... 为研究洪泽湖在新的出入流格局下,汛期起调水位抬升对洪泽湖湖区水位及运行调度的影响,构建二维水动力模型分析了起调水位抬升和环湖工程组合条件下湖区蒋坝水位的变化特征,并根据洪泽湖滞洪区调度规则给出了不同来水与环湖工程组合条件下汛期起调水位的建议值。结果表明:现状起调水位(12.5 m)下,入海水道二期工程可显著降低蒋坝峰值水位;冯铁营引河工程在入海水道工程协同作用下对蒋坝水位几乎没有影响;对于2007年量级洪水,起调水位小于或等于14.0 m不会增大湖周滞洪区洪水风险,洪泽湖汛期起调水位可上调1.0~1.5 m;百年一遇洪水下起调水位小于或等于14.0 m将不改变蒋坝峰值水位,但起调水位抬升会使滞洪区提前破圩,在不增大滞洪区洪水风险前提下起调水位可上调0.5~1.0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入海水道二期工程 冯铁营引河工程 汛期起调水位 洪泽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岸滩植被明渠水流结构研究
10
作者 陆丹蓉 张汇明 +1 位作者 柳梦阳 凌宇翔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6,共6页
水生植被是天然河道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通常生长在近岸区域,对岸坡稳定及河道行洪能力有重要影响。植被在生长过程中,随植被高度变化或水位变动,淹没度(水深与植被高度的比值,H/hv)会发生改变,进而影响水流特性。通过构建沿河岸分布淹... 水生植被是天然河道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通常生长在近岸区域,对岸坡稳定及河道行洪能力有重要影响。植被在生长过程中,随植被高度变化或水位变动,淹没度(水深与植被高度的比值,H/hv)会发生改变,进而影响水流特性。通过构建沿河岸分布淹没植被群的明渠三维数值模型,采用大涡模拟(Large Eddy Simulation,LES)方法,研究了4种淹没度(4.0、3.0、2.0、1.5)下植被群周围的平均流场和湍流结构。结果表明:当明渠单侧分布淹没植被时,断面上最大流速偏离渠道中心,出现在非植被区一侧,且随淹没度减小,逐渐向自由水面靠近。淹没植被群引起垂向混合层产生,加剧水流紊动,高紊动能区域分布在植被与非植被区交界面以及植被群顶端界面附近。随淹没度减小,水平剪切层涡的尺寸明显增加,淹没度为1.5时,水平剪切层涡可以延伸至非植被区内部,同时断面二次流的强度也随淹没度减小而增强,整个流场内的紊动更加剧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涡模拟 淹没度 流速分布 二次流 相干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土壤含水量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11
作者 柴奕帆 李纪宇 +4 位作者 王靖凯 邓雪斌 王佳芃 冉启华 叶盛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86-195,共10页
退耕还林对黄河流域水循环,尤其是土壤含水量及其时空变化具有显著影响。现有研究多聚焦于政策实施后的土壤水分整体分布,而对水分在不同土层深度的分布及其与多要素耦合作用的系统分析较少。基于再分析数据结合线性回归方法,探讨了退... 退耕还林对黄河流域水循环,尤其是土壤含水量及其时空变化具有显著影响。现有研究多聚焦于政策实施后的土壤水分整体分布,而对水分在不同土层深度的分布及其与多要素耦合作用的系统分析较少。基于再分析数据结合线性回归方法,探讨了退耕还林政策实施前后黄河流域0~289 cm不同深度土层土壤含水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分析了潜在蒸散发、降水及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降水是1999年前土壤含水量变化的主导因素,1999年后,NDVI对土壤含水量变化的影响逐渐增强,且在深层土壤中表现更为显著;植被恢复改善了土壤的理化性质,促进了水分下渗与保持,因此尽管1999年后降水量减少,部分区域的深层土壤含水量仍呈上升趋势;退耕还林显著增强了土壤含水量的稳定性,降低了其年际波动。上述结果为黄河流域生态管理提供了重要的政策参考,尤其是在差异化植被恢复策略制定和干旱区水资源调控方面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 土壤含水量 潜在蒸散发 降水 归一化植被指数 生态管理 时空分布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交汇区水流结构对水温分布特征的影响机理 被引量:2
12
作者 肖洋 姚晨欣 +4 位作者 张涛涛 许晨 夏阳 刘佳明 顾姌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1,共11页
为分析交汇区复杂的水温分布规律及其受水流结构影响的机理,采用Fluent数值模拟软件,通过改变汇流角和汇流比,模拟了不同条件下交汇区的时均流场、紊动特性和水温分布,分析了各工况下交汇区水平面及断面水温分布特征(水温非均匀性指数)... 为分析交汇区复杂的水温分布规律及其受水流结构影响的机理,采用Fluent数值模拟软件,通过改变汇流角和汇流比,模拟了不同条件下交汇区的时均流场、紊动特性和水温分布,分析了各工况下交汇区水平面及断面水温分布特征(水温非均匀性指数)和水流结构特征参量(紊动能和涡量)间的关系,探究了不同水流结构对水温分布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水流剪切影响热掺混层的位置,二次环流影响热掺混层的形态;汇流角或汇流比越大,断面非均匀指数越小,水温掺混越快,热掺混层随剪切层位置的改变越靠近外岸壁(交汇口对侧壁面),热掺混层弯曲程度随二次环流强度增大而增大;紊动能及涡量与断面非均匀指数之间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交汇区 水温分布特征 水流结构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渭河交汇处水流结构与河道演变实测结果分析 被引量:3
13
作者 林昊 张汇明 +4 位作者 张同强 徐磊 王平 万安 凌宇翔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8-72,共5页
黄河-渭河交汇处是黄河流域典型的大型河道交汇处之一,亦是中下游水动力和泥沙输移的重要控制节点。为进一步认识该处大宽深比、高含沙、复杂地形条件下的三维水流结构及河道演变规律,运用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ADCP)对该交汇处15个横... 黄河-渭河交汇处是黄河流域典型的大型河道交汇处之一,亦是中下游水动力和泥沙输移的重要控制节点。为进一步认识该处大宽深比、高含沙、复杂地形条件下的三维水流结构及河道演变规律,运用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ADCP)对该交汇处15个横断面的流场进行现场测量,采用动能校正系数(α)和动量校正系数(β)分析水动力调整过程。通过遥感影像数据提取河道平面形态,分析交汇处及上下游的河道演变规律。结果表明,黄河-渭河交汇处可观测到明显的停滞区、最大流速区、流速恢复区等水动力特征区;拐角处未发现明显分离区,主要是因为该处河道过渡平顺。黄河与渭河交汇初期,由于流速差异大和河道缩窄导致流速不均匀性较强,α、β分别约为1.5、1.2,随着河道向下游展宽,流速不均匀性迅速减小。交汇处断面内存在较强的二次流,其流速可达主流流速的1/8,并向下游衰减。遥感研究表明交汇处所属黄河河段不稳定,且存在顶点的岸线淤长和对岸的岸线后退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渭河 河流交汇 ADCP 水流结构 二次流 河道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向泵站前池水沙两相流流态及其对开机组合的响应机制 被引量:3
14
作者 王海东 许栋 +2 位作者 冉启华 袁赛瑜 唐洪武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9期52-61,共10页
泵站前池中存在复杂的水沙两相流结构,开机组合方式对水流流态与悬移质泥沙运动规律的影响尚不明确。针对该问题,该研究采用Mixture多相流理论和Realizable k-ε紊流模型,模拟不同开机组合条件下的泵站前池水沙运动,分析前池内各个漩涡... 泵站前池中存在复杂的水沙两相流结构,开机组合方式对水流流态与悬移质泥沙运动规律的影响尚不明确。针对该问题,该研究采用Mixture多相流理论和Realizable k-ε紊流模型,模拟不同开机组合条件下的泵站前池水沙运动,分析前池内各个漩涡流区域特征及其形成机理,预测泥沙淤积范围,同时利用多普勒流速剖面仪(acoustic doppler current profilers)等仪器对前池内流速与泥沙淤积进行测量,验证数值模拟结果。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典型正向前池泵站5组不同开机组合下的两相流流态,结果表明:前池内漩涡区域致使悬移质泥沙向正向前池边壁区域运移,漩涡流速下沉加速悬移质泥沙沉降;已经形成的泥沙淤积体对泵口流态影响存在明显空间异质性,中间区域水泵受影响程度低于两侧水泵,开机组合工况优化大幅减小了水流偏流角度(比原工况减少了3.35°),提高了前池流速均匀度(提高了了5.84个百分点),降低了前池内泥沙含量(减少了58.60%)。研究成果可为抑制漩涡区域与泥沙淤积对正向泵站前池的危害和泵站优化运行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泵站 两相流 正向前池 开机组合 流速均匀度 偏流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泵站过流能力校核系统开发及应用 被引量:1
15
作者 陈红 何汶远 刘云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66-170,共5页
泵站长期运行阻力加大、出流能力减弱,影响城市排涝。基于Python编程语言和数字图像技术,开发了一套泵站过流能力校核评估系统,运用摄像机实时采集轴流泵电压表、电流表数据,同步采用超声波多普勒剖面仪、雷达水位计实时测量泵站出口流... 泵站长期运行阻力加大、出流能力减弱,影响城市排涝。基于Python编程语言和数字图像技术,开发了一套泵站过流能力校核评估系统,运用摄像机实时采集轴流泵电压表、电流表数据,同步采用超声波多普勒剖面仪、雷达水位计实时测量泵站出口流量和扬程。针对复杂流态、环境噪声干扰下流量数据偏差大的问题,建立了移动中值滤波法,并利用贝塞尔插值进行数据填充,有效提升了流量数据的准确性。实践应用于泵站出流能力校核,测得该泵站相同功率和相同扬程条件下出流能力均较理论值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轴流泵 过流能力 ADCP 图像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河航道岸线守护软体排变形监测系统框架设计 被引量:1
16
作者 魏祥龙 刘菁 +3 位作者 左利钦 陆永军 黄茗 袁赛瑜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85-189,共5页
构建软体排变形监测系统是实现内河航道智能化的重要举措。针对软体排变形监测系统的复杂性,从硬件与软件系统构成入手,提出了软体排变形监测系统框架包括变形监测、数据可视化及变形分析三部分,利用分布式光纤、渗压计及柔性位移计进... 构建软体排变形监测系统是实现内河航道智能化的重要举措。针对软体排变形监测系统的复杂性,从硬件与软件系统构成入手,提出了软体排变形监测系统框架包括变形监测、数据可视化及变形分析三部分,利用分布式光纤、渗压计及柔性位移计进行多源监测,并构建了基于多源监测数据的变形交叉验证与识别方法,将处理后的监测数据载入基于LabVIEW和Matlab混合编程的变形分析系统,实现了多源监测的展示、分析与变形识别。研究结果可为内河航道整治建筑物服役状态的监测、预警及系统开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道整治 软体排 变形监测 智能航道 LabVIEW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三角洲典型联围地区防洪潮工程方案优化与影响分析
17
作者 高慧琴 李彬权 +1 位作者 靳高阳 朱三华 《水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16,共8页
珠江三角洲联围地区经济高度发达,但受极端天气、海平面上升及泄洪格局变化综合影响,防洪潮形势严峻。以广州市南沙区为典型联围研究对象,剖析上游西江、北江泄洪格局演变及外海潮位变化对防洪潮的影响,分别提出防洪能力提升的工程方案... 珠江三角洲联围地区经济高度发达,但受极端天气、海平面上升及泄洪格局变化综合影响,防洪潮形势严峻。以广州市南沙区为典型联围研究对象,剖析上游西江、北江泄洪格局演变及外海潮位变化对防洪潮的影响,分别提出防洪能力提升的工程方案和防潮能力提升的工程方案,构建河网一维非恒定流数学模型进行方案分析论证。结果表明:(1)1990年后北江三水站分流比显著增加(均值由15.5%升至21.8%),叠加河道下切与洪水归槽效应,加剧南沙区外江防洪压力;外海潮位以3.6 mm/a速率持续上升,南沙区附近测站200年一遇设计潮位抬升0.58~0.66 m,导致现有堤防防潮能力被动降低。(2)提出思贤滘分流比调控防洪工程方案,将50年一遇以上洪水条件下的三水站分流比调控至22.6%,有利于缓解南沙区外江防洪压力。(3)提出南沙区纯堤防防潮工程方案和联围筑闸防潮工程方案,对比分析后推荐联围筑闸方案,对珠江三角洲主要水道节点防洪水位、分流比影响不大。研究成果可为珠江三角洲典型联围地区防洪潮工程优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化环境 防洪潮工程体系优化 联围筑闸 河网一维非恒定流模型 珠江三角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PI-RRV指数中国气象干旱及其风险时空演变特征研究 被引量:6
18
作者 杨肖丽 罗定 +4 位作者 叶周兵 谢灵枫 任立良 江善虎 袁山水 《水资源保护》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4-51,共8页
为全面揭示变化环境下我国多维气象干旱特征,耦合气象干旱指数(SPI)和可靠性-回弹性-脆弱性(RRV)指数,提出了一种基于SPI-RRV指数的干旱风险评价方法,定量评价了中国气象干旱及其风险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SPI-RRV指数具有特征稳定... 为全面揭示变化环境下我国多维气象干旱特征,耦合气象干旱指数(SPI)和可靠性-回弹性-脆弱性(RRV)指数,提出了一种基于SPI-RRV指数的干旱风险评价方法,定量评价了中国气象干旱及其风险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SPI-RRV指数具有特征稳定和时空可比性强的特点,能够较为准确地评估气象干旱风险时空演变特征;南方平均干旱栅格比、干旱月占比和频次大于北方,湿润区和半湿润区干旱历时短、烈度大,半干旱区和干旱区干旱历时长、烈度相对较小;干旱高风险区转移具有显著年代际变化规律,空间上从西北向西南地区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干旱 标准化降水指数 可靠性-回弹性-脆弱性指数 干旱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典型流域基流变化规律及贡献率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纪元 于坤霞 +7 位作者 李占斌 李鹏 刘永刚 莫淑红 赵宾华 杨建宏 贾路 李雪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2-91,101,共11页
[目的]为探究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基流变化的影响。[方法]选择黄土高原地区的4个典型流域无定河、窟野河、延河和秃尾河作为研究对象。基于1965-2017年无定河、窟野河和延河及1983-2017年秃尾河逐日流量和多站点气象资料,分析9种基流... [目的]为探究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基流变化的影响。[方法]选择黄土高原地区的4个典型流域无定河、窟野河、延河和秃尾河作为研究对象。基于1965-2017年无定河、窟野河和延河及1983-2017年秃尾河逐日流量和多站点气象资料,分析9种基流分割方法的适用性和基流变化特征。基于Budyko理论,采用弹性系数法,量化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基流变化的贡献率。[结果]数字滤波法F4分割结果在稳定性、离散程度和误差方面表现较好,在黄土高原地区典型流域中最为适用。4个流域年基流深、年径流深和年基流指数的变化趋势有较高的一致性,无定河、窟野河、延河和秃尾河流域多年平均基流指数BFI分别为0.64,0.42,0.28和0.49,年基流深和年径流深均呈显著减小趋势(p<0.01),而年基流指数均为增加趋势。降水、潜在蒸散发和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地区典型流域基流变化贡献率范围分别是-56.72%~33.92%,-0.81%~55.16%和10.92%~104.37%。[结论]人类活动是影响黄土高原地区基流演变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为黄土高原地区水资源综合管理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流变化 气候变化 人类活动 Budyko理论 贡献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岭山区潜在蒸散发时空变化及典型流域径流归因分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贾路 于坤霞 +5 位作者 李占斌 李鹏 徐国策 赵宾华 高蓓 杨志 《农业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4期59-71,共13页
山区流域作为水源涵养地,由于地形、植被和气候因子间的复杂相互作用,与平原流域相比,其对气候变化更为敏感,在水资源稳定性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面临着更严峻的挑战。为掌握山区流域水文变化规律,该研究以秦岭山区及其内部6个典型流域... 山区流域作为水源涵养地,由于地形、植被和气候因子间的复杂相互作用,与平原流域相比,其对气候变化更为敏感,在水资源稳定性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面临着更严峻的挑战。为掌握山区流域水文变化规律,该研究以秦岭山区及其内部6个典型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1965—2019年79个气象站日气象数据和6个典型流域控制水文站逐年径流数据以及年太阳黑子数、大气环流指数、Nino3.4指数,采用Penman-Monteith公式、改进的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微分法、交叉小波变换和时变Budyko框架分析了秦岭山区年潜在蒸散发(potential evapotranspiration,PET)的时空变化特征,计算了年PET对不同气候因子的敏感性,探讨了年PET变化的可能原因,最后量化了PET等不同因素对径流在不同时期变化的贡献率。结果表明:1)在1965—2019年间,秦岭山区的多年平均PET和气候因子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分布差异和变化趋势。多年平均PET和日照时数呈现东北高、西南低的空间分布格局,最大和最小相对湿度则在空间上表现出相反的趋势变化特征。此外,在年尺度上,气温普遍上升,而日照时数和风速在大面积范围内有所下降。2)年PET在草原植被区对多个气候因子的敏感性最高。地形因子、太阳黑子活动、大气环流和海温变化等因素对年PET的影响时段和范围存在差异。98.73%气象站点的年PET与北极涛动指数呈现负相关,呈现显著负相关的比例高达20.25%(P<0.05)。这证明了北极涛动通过影响区域性的气候模式,间接影响了该地区的蒸散发过程。特别是在北极涛动的负位相时,常常伴随冷空气南下,导致该区域温度下降,蒸散发减少。随着海拔和坡度的增加,PET表现出极显著的减少趋势(P<0.001)。3)在6个典型流域中,流域径流变化主要受降水和下垫面条件的驱动,尤其是植被变化对径流的影响逐渐增强。研究成果将支撑山区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服务黄河与长江流域的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散发 时空变化 径流 Budyko 秦岭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