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碱渣改良膨胀土室内试验研究 被引量:90
1
作者 孙树林 郑青海 +3 位作者 唐俊 张淦钰 周立国 尚文涛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608-1612,共5页
通过室内试验,探讨利用碱渣作为添加剂对膨胀土改良的可行性和改良效果和碱渣改性土的基本物理力学性质和膨胀性。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掺渣率的增加,碱渣改性土的黏性成分的含量降低,粗颗粒含量增加,导致相对密度、液限、塑性指数、自由... 通过室内试验,探讨利用碱渣作为添加剂对膨胀土改良的可行性和改良效果和碱渣改性土的基本物理力学性质和膨胀性。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掺渣率的增加,碱渣改性土的黏性成分的含量降低,粗颗粒含量增加,导致相对密度、液限、塑性指数、自由膨胀率、有荷膨胀量均呈明显减小趋势,这说明碱渣对膨胀土膨胀性的改良有显著效果;碱渣改性土可击实含水率范围较之膨胀土宽,这给碱渣改性土的施工带来很大方便;经过7 d养护后的土样无侧限抗压强度和抗剪强度都显著增加,并在掺渣率为30%时存在一个峰值点。抗剪强度增强主要体现在黏聚力显著增加,而内摩擦角变化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膨胀土 碱渣 改良 固体废弃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鄂尔多斯西北土壤水流动示踪实验及自流井群补给源讨论 被引量:12
2
作者 陈建生 杨光亮 +3 位作者 王婷 何文政 何海清 陈茜茜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65-374,共10页
降水模拟实验证明,鄂尔多斯北部沙土层单次降水入渗最大深度小于1 m,降水在土壤中受到蒸发后排泄到大气中。实验证实,只有当土壤含水率达到最大田间持水率,吸附在土颗粒表面的薄膜水才能克服电磁引力转化为重力水,在重力的作用下继续下... 降水模拟实验证明,鄂尔多斯北部沙土层单次降水入渗最大深度小于1 m,降水在土壤中受到蒸发后排泄到大气中。实验证实,只有当土壤含水率达到最大田间持水率,吸附在土颗粒表面的薄膜水才能克服电磁引力转化为重力水,在重力的作用下继续下渗。鄂尔多斯北部的年降水量小而蒸发量大,降水入渗土壤不能形成累积效应,无法形成连续下渗的重力水流。同位素示踪分析表明,土壤水主要来源于地下潜水,结合土壤含水率与TDS分析证实,地下水是通过薄膜水与蒸发-凝结方式补给到土壤水中,薄膜水从高温区向低温区流动,对于等温的薄膜水而言,薄膜水从厚层向薄层流动。同位素分析表明,都思兔河流域的河水、泉水、井水、湖泊、土壤水接受相同的外源水补给。鄂尔多斯盆地降水比地表水与地下水明显富集重同位素,不符合补给区降水同位素特征。鄂尔多斯盆地地下水分水岭与基底断裂带重合,据此推断,外源水以深循环方式通过基底断裂带补给鄂尔多斯盆地,在干旱地区形成自流井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模拟实验 降水入渗 土壤水 薄膜水 同位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自流盆地地下水来源争议问题讨论 被引量:21
3
作者 陈建生 王婷 +1 位作者 陈茜茜 刘晓艳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900-908,共9页
本文讨论了鄂尔多斯自流盆地地下水来源存在争议的两种学术观点,指出了前人关于鄂尔多斯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模型所存在的问题:①在四水转化过程中缺少了最重要的研究内容——土壤水的运动,通过概念模型得到的地下水循环模型不能解... 本文讨论了鄂尔多斯自流盆地地下水来源存在争议的两种学术观点,指出了前人关于鄂尔多斯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模型所存在的问题:①在四水转化过程中缺少了最重要的研究内容——土壤水的运动,通过概念模型得到的地下水循环模型不能解释地下水分水岭与基底断裂带重合的事实。②部分学者在进行地球化学反向模拟的的研究中,没有对白云石、方解石中的同位素进行对比分析,碳同位素不支持模拟分析结果。③采用14C测定地下水年龄中受到深部CO2的干扰,在中国北方地区不适合采用14C测定地下水的年龄。笔者等通过黄土剖面土壤水中的氘—氧同位素与Cl-分布特征,指出鄂尔多斯盆地的降水非但不能补给到地下水中,而且土壤水的主要来源是地下水。鄂尔多斯自流盆地的主要补给源是外源水,深大断裂带是导水的主要通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 地下水 化学模拟 白云石 土壤水 14C定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掺高炉水渣膨胀土的室内改良试验研究 被引量:17
4
作者 孙树林 唐俊 +3 位作者 郑青海 张淦钰 周立国 尚文涛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940-1944,共5页
通过掺入10%~20%不同量的高炉水渣来改性膨胀土,对素土及其掺高炉水渣改性土的基本物理力学性质、胀缩特性进行试验对比研究,确定改性效果。试验结果表明,高炉水渣可以大幅降低膨胀土的自由膨胀率、液限和塑性指数,同时改善膨胀土的颗... 通过掺入10%~20%不同量的高炉水渣来改性膨胀土,对素土及其掺高炉水渣改性土的基本物理力学性质、胀缩特性进行试验对比研究,确定改性效果。试验结果表明,高炉水渣可以大幅降低膨胀土的自由膨胀率、液限和塑性指数,同时改善膨胀土的颗粒级配、强度特性。改性后的膨胀土黏粒减少,粉粒增多,干密度随含水率变化较小,水稳性提高。这说明了高炉水渣对膨胀土具有很好的改性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炉水渣 膨胀土 物理性质 胀缩特性 力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热力学的混凝土塑性和粘塑性本构模型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冷飞 林皋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86-392,共7页
建立了具有实用意义的基于热力学能量耗散函数的混凝土率无关和率相关塑性模型.基于热力学原理,构造了混凝土在主应力空间中的能量耗散函数,并根据此函数推导出了耗散应力空间和真实应力空间中的混凝土模型.推导过程中不需引入其他假定... 建立了具有实用意义的基于热力学能量耗散函数的混凝土率无关和率相关塑性模型.基于热力学原理,构造了混凝土在主应力空间中的能量耗散函数,并根据此函数推导出了耗散应力空间和真实应力空间中的混凝土模型.推导过程中不需引入其他假定,所得模型能自动满足热力学定理.拟合参数后,计算了多种受力状态下混凝土试件和构件的静动态响应.计算结果符合试验结果,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和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凝土 塑性 粘塑性 本构模型 热力学 能量耗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根管石地球化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2
6
作者 王超 葛璐 +1 位作者 陈建生 赵智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280-1292,共13页
根管石是高等植物的化石遗迹,是陆地生态系统的敏感指示剂.根管石及其相关特征不仅证实了古土壤的存在并反映出古代陆地渗流环境的演化,同时为研究古地理、古气候以及植物古生态提供了重要信息.近几十年来,国际上对黄土—古土壤序列、... 根管石是高等植物的化石遗迹,是陆地生态系统的敏感指示剂.根管石及其相关特征不仅证实了古土壤的存在并反映出古代陆地渗流环境的演化,同时为研究古地理、古气候以及植物古生态提供了重要信息.近几十年来,国际上对黄土—古土壤序列、海岸带和蒸发盐湖等环境中根管石的地球化学特征、成因和形成环境等已经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总结了根管石的地球化学研究进展,概括了不同环境中根管石的形态、矿物组成、碳氧同位素组成以及碳同位素定年等特征,论述了根管石的形成过程及其对环境的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管石 碳氧同位素 古环境 古植被 古气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纤维增强高性能水泥基复合材料抗氯离子侵蚀性能试验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刘荣浩 张勤 +1 位作者 张正 荀勇 《混凝土》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46-50,共5页
为研究纤维增强高性能水泥基复合材料的抗氯离子侵蚀性能,对碳酸钙晶须、耐碱玻璃纤维及粉煤灰单一和复合增强高性能水泥基材料分别进行电通量试验,分析不同纤维尺度、掺量及粉煤灰掺合料对氯离子在水泥基材料中的渗透性能影响。结果表... 为研究纤维增强高性能水泥基复合材料的抗氯离子侵蚀性能,对碳酸钙晶须、耐碱玻璃纤维及粉煤灰单一和复合增强高性能水泥基材料分别进行电通量试验,分析不同纤维尺度、掺量及粉煤灰掺合料对氯离子在水泥基材料中的渗透性能影响。结果表明,适量掺入碳酸钙晶须、耐碱玻璃纤维以及粉煤灰均有利于水泥基材料抗氯离子抗渗性能提高,且多纤维和掺合料复合增强时效果最优。纤维增强水泥基材料的抗氯离子渗透性能与其强度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氯离子侵蚀深度和抗压强度之间大致可采用下降的幂函数关系进行描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 增强 水泥基材料 氯离子渗透 电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型水闸三角闸门的优化设计 被引量:2
8
作者 董顾春 朱召泉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83-86,共4页
三角闸门以往的优化设计往往是将闸门简化成为平面体系,或者对其各个构件分别进行优化.前者忽略了三角闸门作为一个空间体系各构件之间的联系,而后者各个构件的最优并不能等同于整体结构的最优.按照三角闸门真实的三维情况,利用APDL语... 三角闸门以往的优化设计往往是将闸门简化成为平面体系,或者对其各个构件分别进行优化.前者忽略了三角闸门作为一个空间体系各构件之间的联系,而后者各个构件的最优并不能等同于整体结构的最优.按照三角闸门真实的三维情况,利用APDL语言对三角闸门有限元模型进行二次优化,融合了有限元法结构分析的准确性与优化方法求极值问题的高效性,成功地解决了三角闸门的三维优化问题,为三角闸门结构的优化设计提供了一种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角闸门 优化设计 APDL ANSY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岸坡条崩现象的细观颗粒流数值模拟 被引量:2
9
作者 周瑞丽 刘欣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18-120,123,共4页
条崩发生的外因是水流冲刷,内因是渗流。通过对长江河岸在特定河床物质组成和水流条件下的数值模拟,对长江中下游河岸段崩岸进行了分析。条崩颗粒流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当仅有水流冲刷作用时,岸坡坡脚产生一定破坏,但若要造成整体岸坡崩... 条崩发生的外因是水流冲刷,内因是渗流。通过对长江河岸在特定河床物质组成和水流条件下的数值模拟,对长江中下游河岸段崩岸进行了分析。条崩颗粒流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当仅有水流冲刷作用时,岸坡坡脚产生一定破坏,但若要造成整体岸坡崩塌还需要一定时间来改变岸坡的整体坡度;在退水期,产生入河渗流,逆渗流力的作用可能致使岸坡整体失稳;退水期、枯水期入河渗流相对于河流汛期时的大流量水流冲刷更易导致条崩发生;流速越大,岸坡破坏越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条崩 水流冲刷 渗流 颗粒流 河流岸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