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05篇文章
< 1 2 22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河海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
1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37-137,共1页
河海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可追溯到1922年河海工程专门学校设立的"结构部"和"路工学部"。1924年,东南大学工科与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合并成立河海工科大学,我国著名土木桥梁专家茅以升先生任校长,为本学院的学科发展打... 河海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可追溯到1922年河海工程专门学校设立的"结构部"和"路工学部"。1924年,东南大学工科与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合并成立河海工科大学,我国著名土木桥梁专家茅以升先生任校长,为本学院的学科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学院拥有岩土工程国家重点学科,土木工程学科为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培育点、江苏省一级重点学科及江苏省优势学科建设工程学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学院 重点学科 大学工科 茅以升 土木工程学科 岩土工程 结构工程 建设工程 桥梁专家 防灾减灾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形势下基于专业思政、育教融合的河海大学土木类一流课程群构建与实践 被引量:16
2
作者 沈扬 邓珏 刘云 《高等建筑教育》 2021年第3期86-93,共8页
国家近年来以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为抓手,强力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人才培养的深度融合。以河海大学土木类一流课程群建设为例,阐述了在“识变、应变、求变”要求的课程建设新形势下,服务于立德树人总目标的新时代土木类专业课... 国家近年来以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为抓手,强力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人才培养的深度融合。以河海大学土木类一流课程群建设为例,阐述了在“识变、应变、求变”要求的课程建设新形势下,服务于立德树人总目标的新时代土木类专业课程群建设的实施路径,介绍了专业体系视域下课程群思政建设新思路,基于历史共性和时代特性,构建专业思政二十条指标和专业—课程思政矩阵体系,再以此为抓手,从课程群、课程、课堂三个环节层层推进,解决“为谁学”的问题。此外,协同推进专业认证、新工科建设与课程思政,进一步解决“如何学、学什么”的问题。三环相扣,育教融合,取得了突出成效,在全国高校产生显著辐射,得到了教育部领导的高度肯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专业层面课程思政 土木类一流课程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海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3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F0002-F0002,共1页
河海大学的土木工程学科由岩土工程、结构工程、防灾减灾与防护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市政工程五个:级学科组成,为江苏省…级重点学科,其中岩土工程二级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具有一级博士学位授权,设有博士后流动站。河海大学士木... 河海大学的土木工程学科由岩土工程、结构工程、防灾减灾与防护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市政工程五个:级学科组成,为江苏省…级重点学科,其中岩土工程二级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具有一级博士学位授权,设有博士后流动站。河海大学士木工程专业为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江苏省品牌专业,2009年通过阑家建设主管部门第三轮土木工程专业评估,有效期八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海大学 工程学院 国家重点学科 土木工程专业 土木工程学科 博士后流动站 岩土工程 结构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金课”建设的河海大学土力学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实践与思考 被引量:34
4
作者 沈扬 吴佳伟 芮笑曦 《高等建筑教育》 2020年第1期24-30,共7页
土力学课程是土木工程类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具有专业性强,知识点繁多、琐碎,概念抽象,应用灵活等特点,但课程诸多假设性条件与理想化理论,学生往往难以理解并应用。以河海大学土力学在线开放课程为例,分析在“两性一度”即高阶性、创... 土力学课程是土木工程类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具有专业性强,知识点繁多、琐碎,概念抽象,应用灵活等特点,但课程诸多假设性条件与理想化理论,学生往往难以理解并应用。以河海大学土力学在线开放课程为例,分析在“两性一度”即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金课”标准下,在线开放课程金课建设的意义与难点,阐述金课建设的具体措施:改革课程体系、采用案例教学方法、融入思政教育理念,并结合翻转课堂等形式,优化教学内容,提高课程的生动性,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从学习效果的统计结果来看,这些措施是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力学课程 在线课程 金课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力学课程优质课堂教学实现路径探析——以国家精品课程河海大学土力学课程为例 被引量:4
5
作者 袁俊平 丁国权 《高等建筑教育》 2011年第4期99-102,共4页
课堂教学从有效教学走向优质教学是提高教学水平、建设精品课程的必然。文章结合河海大学土力学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经验,以土力学课程为例,分别讨论了优质师资、优质知识和优质学习与优质课堂教学的关系,提出了实现优质课堂教学的对策。
关键词 土力学 课堂教学 优质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荷环境岩土工程合作研究中心在河海大学成立 被引量:1
6
作者 张霆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51-251,共1页
关键词 环境岩土工程 河海大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一届全国防灾减灾工程学术会议在南京河海大学召开
7
作者 孔纲强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682-1682,共1页
第一届全国防灾减灾工程学术会议于2011年10月22—23日在南京河海大学隆重召开。本次会议是由中国灾害防御协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程与材料科学部、江苏省地震局、《防灾减灾工程学报》编辑部联合主办,河海大学与南京工业大学... 第一届全国防灾减灾工程学术会议于2011年10月22—23日在南京河海大学隆重召开。本次会议是由中国灾害防御协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程与材料科学部、江苏省地震局、《防灾减灾工程学报》编辑部联合主办,河海大学与南京工业大学联合承办的一次高水平的学术会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灾减灾工程 南京工业大学 河海大学 学术会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工程与材料科学部 灾害防御 地震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大学校园“流动空间”界面设计手法初探——以南京河海大学江宁校区建筑为例
8
作者 叶建功 《建筑与文化》 2020年第2期167-168,共2页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现代大学校园的学术氛围严谨理性而自由开放,为建构与其相适应的校园外部空间空间环境,文章以南京河海大学江宁校区为例,从外部空间界面的构成和组合两方面对现代大学校园"流动空间"的设计理念进行分析说明...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现代大学校园的学术氛围严谨理性而自由开放,为建构与其相适应的校园外部空间空间环境,文章以南京河海大学江宁校区为例,从外部空间界面的构成和组合两方面对现代大学校园"流动空间"的设计理念进行分析说明,以期为今天的建筑创作思路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空间 界面构成 界面组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灵动的水——以河海大学校园景观为例探索润泽 被引量:2
9
作者 朱光耀 易红 靳宇丹 《华中建筑》 2014年第7期99-104,共6页
古语云:无水不成园,无水不成居。水元素是中国传统的建筑与景观设计元素,被广泛运用于现代建筑和校园景观中,为空间环境增添了一份独特的活力与灵动,并逐渐成为校园景观设计的主角。该文通过对校园水文化、校园水体景观设计进行初步分析... 古语云:无水不成园,无水不成居。水元素是中国传统的建筑与景观设计元素,被广泛运用于现代建筑和校园景观中,为空间环境增添了一份独特的活力与灵动,并逐渐成为校园景观设计的主角。该文通过对校园水文化、校园水体景观设计进行初步分析,对建设生态节约型、趣味型、有文艺范儿的校园水体景观设计进行初步探索,结合相关校园文化建设及校园水体景观设计实例,并着重以河海大学校园水体景观为例做具体分析,得出在校园水文化基础上进行校园水体景观设计的相关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校园水体景观 校园文化 校园水文化 文艺范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工科”视角下土木类大学生学习共同体构建 被引量:4
10
作者 王璐 沈扬 +2 位作者 刘云 张洁 丁小庆 《高等建筑教育》 2020年第4期1-7,共7页
以互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等为新兴技术的新经济形态蓬勃发展,新型工科建设给工程教育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土木类专业作为传统专业,面临着专业知识跟不上社会发展和产业需求、跨学科跨专业融合不够等问题,亟需改造和升级。河海大学土... 以互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等为新兴技术的新经济形态蓬勃发展,新型工科建设给工程教育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土木类专业作为传统专业,面临着专业知识跟不上社会发展和产业需求、跨学科跨专业融合不够等问题,亟需改造和升级。河海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以学生为中心,以第二课堂为落脚点,实现教育教学横纵向深度融合,系统设计与构建线上虚拟空间、线下共享空间并行,实践情境体验空间付诸实际行动的"两并行一实践"的学生学习共同体,在要求土木类工程科技人才行业专精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跨界整合能力和多元发展能力,助力新工科从理念到行动的全新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工科 跨界整合 创新实践 学习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出入口大断面顶管工程穿越城市道路的沉降控制技术 被引量:2
11
作者 邢慧堂 刘浩 +3 位作者 王栋 李鹏飞 周华 张炎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77-180,185,共5页
[目的]为了确保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出入口顶管施工项目顺利实施,应对该工程穿越城市道路时地层的沉降影响及沉降控制措施进行研究。[方法]结合济南轨道交通R2线长途汽车站站出入口顶管工程,在阐述该工程地质条件及重难点的基础上,建立了... [目的]为了确保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出入口顶管施工项目顺利实施,应对该工程穿越城市道路时地层的沉降影响及沉降控制措施进行研究。[方法]结合济南轨道交通R2线长途汽车站站出入口顶管工程,在阐述该工程地质条件及重难点的基础上,建立了大断面顶管工程穿越地下管线密集的城市道路的三维数值计算模型,得到了距开挖面不同距离时的地面沉降曲线,以及不同埋深处土层的沉降曲线。对比了顶管中轴线上方地面监测点竖向位移模拟计算值与现场实测值随开挖距离的变化情况。提出相应的施工优化措施,并结合现场实测数据对优化效果进行分析验证。[结果及结论]顶管施工时,随着与顶管中轴线距离的增大,地面沉降量逐渐减小;随着深度的增加,土层深层位移逐渐增大,且沉降曲线逐渐由“矮胖型”变成“瘦高型”。现场受土舱压力波动较大、顶管与地层存在摩擦扰动等因素的影响,模拟计算得到的最大沉降量略小于现场实测的最大沉降量,二者间存在一定差异。通过采取控制掘进速度、合理压浆以减少摩阻力等措施后,后续施工沉降控制效果明显,地面最大沉降为18.18 mm,变形在施工允许范围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出入口 顶管隧道施工 下穿施工 FLAC 3D软件 沉降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智能体仿真的多模式交通组合出行建模及减碳治理分析
12
作者 单肖年 李琪 +2 位作者 张小丽 陈小鸿 叶建红 《交通与运输》 2024年第6期75-81,共7页
传统交通规划模型以单一交通方式为对象,无法评估现阶段多模式组合出行的系统运行效益。基于BEAM(Behavior,Energy,Autonomy and Mobility)智能体仿真模型,探究居民多模式交通组合出行的动态演化及减碳治理策略的综合效益。结果表明:BEA... 传统交通规划模型以单一交通方式为对象,无法评估现阶段多模式组合出行的系统运行效益。基于BEAM(Behavior,Energy,Autonomy and Mobility)智能体仿真模型,探究居民多模式交通组合出行的动态演化及减碳治理策略的综合效益。结果表明:BEAM模型能够较好地反映居民多模式交通组合出行特征,如慢行-公交多模式交通占比约25.1%,与实际出行方式分担率基本一致。同时,探究多模式交通组合出行次数及出行距离随时间的演化过程,分析多模式交通通勤出行特征。此外,计算模式转移的减碳效益:每降低1%小汽车使用比例,交通碳排放总量可降低7%,人均日碳排放量减少约0.14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交通 多模式交通 智能体仿真 组合出行 减碳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因上覆交通荷载引起的既有地下管廊结构变形响应
13
作者 马鹏飞 李东彪 陈新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1-67,共17页
为探究受地表交通荷载微扰动营运综合管廊土建结构位移变形的数量级及其发展变化和规律,以宿迁城市某路网工程软土地下管廊子项目为依托,通过正分析工具Abaqus建立路面(含变化的地面车辆负荷)-地层-管廊-管周物体(如注浆体、回填土、管... 为探究受地表交通荷载微扰动营运综合管廊土建结构位移变形的数量级及其发展变化和规律,以宿迁城市某路网工程软土地下管廊子项目为依托,通过正分析工具Abaqus建立路面(含变化的地面车辆负荷)-地层-管廊-管周物体(如注浆体、回填土、管廊底部垫层)精细化二维有限元模型,针对不同车辆速度v、横向作用位置x和排布对称性τ等条件下的人工机动车车辆激振力对管廊结构本体的变形规律影响作计算模拟与讨论.研究结果表明:当车辆荷载对称分布在道路左、右线(τ为2)时,位于道路中央绿化隔离带正下方的管廊主体结构可产生几毫米的竖直振荡,而出现的结构水平动位移峰值则仅以数十微米计,二者远不属于一个量级;当车辆单线运行(τ为1),即仅在管廊的一侧上方施加车行动载时,管廊沿横向上表现出非一致性沉降变形,造成管廊结构整体向车辆侧发生偏转,且随车载施加区域距管廊结构顶板梁跨中截面距离x的增加,管廊两侧差异位移量变化特征为先增后减小,另外,车载能够引发结构体约1 mm的水平位移;一般地,实际道路无论是单向通车或是双向通车,增加车速v会使管廊结构浅表典型测点或其附近区域的最大垂直位移增大;各特征变量对廊体结构变形性态的影响程度排序为v<x<τ.本文工作在仿真模拟中生产了大量综合管廊变形历史经验数据,可为后期进行深度学习模型训练提供数据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管廊结构 动态位移响应 数值仿真模拟 地面交通荷载 微扰动 标准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型钢-钢纤维混凝土局部组合梁受力性能 被引量:1
14
作者 伍凯 杨毅恒 +3 位作者 诸睿哲 张雁杰 梁庆庆 王世龙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3-163,共11页
为解决型钢混凝土结构的施工困难,充分发挥各部分材料的性能优势,将钢筋笼离散化为随机分布的钢纤维,并将钢纤维混凝土集中应用于受压区,形成型钢-钢纤维混凝土局部组合梁。对18根不同钢纤维体积率(ρ_(sf))、剪跨比(λ)、型钢受压翼缘... 为解决型钢混凝土结构的施工困难,充分发挥各部分材料的性能优势,将钢筋笼离散化为随机分布的钢纤维,并将钢纤维混凝土集中应用于受压区,形成型钢-钢纤维混凝土局部组合梁。对18根不同钢纤维体积率(ρ_(sf))、剪跨比(λ)、型钢受压翼缘上下部混凝土保护层厚度(C_(ss)、C_(sv))和型钢规格(I_(s))的组合梁试件进行四点弯试验。分析试验参数对破坏模式、荷载-挠度曲线以及破坏对称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大ρ_(sf)对小剪跨比试件(λ为1.5或1.7)的界面黏结性能具有积极改善作用,试件破坏模式由界面破坏转为弯扭破坏;混凝土保护层厚度须随I_(s)同步增大,确保混凝土保护层对型钢提供足够的“握裹效应”,避免或削弱弯扭变形的不利影响。通过高斯分布拟合,得到试件整体性能开始出现严重退化时的挠度退化系数,进而对构件整体性能开始出现严重退化时的挠度进行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合结构 型钢混凝土 钢纤维混凝土 破坏模式 荷载-挠度曲线 能量耗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场地效应的多点地震动作用下边坡永久位移分析
15
作者 宋健 潘驭航 +3 位作者 陆朱汐 姬建 张飞 高玉峰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5-75,共11页
地震动引起的边坡土层非线性动力响应可能导致坡体不同位置的地震动加速度时程不一致,从而对整个滑动体的极限平衡状态及之后的地震累积永久位移产生影响。为了研究场地效应对边坡地震永久位移的影响,基于极限平衡条分法,通过对不同土... 地震动引起的边坡土层非线性动力响应可能导致坡体不同位置的地震动加速度时程不一致,从而对整个滑动体的极限平衡状态及之后的地震累积永久位移产生影响。为了研究场地效应对边坡地震永久位移的影响,基于极限平衡条分法,通过对不同土条赋予不同的水平和竖向地震动时程,推导出一种考虑场地效应的圆弧和任意形状滑面的多点地震作用下边坡永久位移分析方法。通过与有限差分软件FLAC的数值模拟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该方法能够合理考虑地震动的场地效应。通过研究不同分布形式的多点地震动及竖向地震动对边坡永久位移的影响,结果表明:场地效应引起的水平地震动放大以及多点地震动不同分布模式会导致整个滑体平均地震惯性力作用位置发生改变,从而影响地震作用下滑动体沿滑面的永久变形量,竖向地震动对边坡地震位移影响较小。将方法应用于Lexington土石坝震后变形案例分析,计算得到的坝坡地震永久位移与实际震后观测值相吻合,证明了考虑场地效应的重要性及本文方法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边坡稳定性 场地效应 永久位移 极限平衡条分法 多点地震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省普通国省道公路交通安全风险评估分析
16
作者 龚慈 王曌亚 《现代交通技术》 2024年第4期51-56,共6页
以江苏省徐州市、太仓市和常州市的普通国省道公路为研究对象,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从公路的几何条件、交通设施、路面状况和交通环境4个角度分析交通安全现状。根据交通安全现状,结合江苏省普通国省道公路的特征,提出清晰合理、实践难... 以江苏省徐州市、太仓市和常州市的普通国省道公路为研究对象,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从公路的几何条件、交通设施、路面状况和交通环境4个角度分析交通安全现状。根据交通安全现状,结合江苏省普通国省道公路的特征,提出清晰合理、实践难度较低的评估指标,以形成新的公路交通安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并利用风险评估原理构建交通安全风险评估模型。通过分析50个公路评估点段的模型结果,验证模型的有效性,并将公路交通安全风险等级划分为5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省道公路 交通安全 风险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移动最小二乘法的阶跃型滑坡预警曲面模型
17
作者 王伟 丁聪 +2 位作者 刘世藩 姜宇航 陈超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5-102,120,共9页
基于移动最小二乘法搭建阶跃型滑坡预警曲面模型,以三峡库区王家坡滑坡监测数据为例构建预警模型并验证了该模型用于滑坡阶跃预警的可行性。该模型通过移动最小二乘法拟合滑坡累计位移-监测期次曲线,利用拟合曲线导数信息确定滑坡阶跃... 基于移动最小二乘法搭建阶跃型滑坡预警曲面模型,以三峡库区王家坡滑坡监测数据为例构建预警模型并验证了该模型用于滑坡阶跃预警的可行性。该模型通过移动最小二乘法拟合滑坡累计位移-监测期次曲线,利用拟合曲线导数信息确定滑坡阶跃变形区间,以区间二阶导数最大值点作为“类破坏点”获得当期降雨、前期降雨、位移速率阈值;根据“类破坏点”监测信息,利用移动最小二乘法建立滑坡阶跃变形发生的阈值曲面,以位移速率作为分级标准建立4级预警阈值曲面模型进行预警分析。王家坡滑坡验证结果表明,模型预警等级与滑坡实际位移情况相符,模型具有良好的预警效果,能实现高效准确的滑坡阶跃变形预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雨型滑坡 阶跃变形 预警模型 移动最小二乘法 王家坡滑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粗粒土力学特性大型平面应变试验研究
18
作者 姜景山 左永振 +3 位作者 程展林 黄鑫 张超 王志华 《长江科学院院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9-135,143,共8页
土石坝填料一般处于平面应变状态,目前填料力学特性研究基本采用大型三轴试验。由于三轴应力状态下中主应力等于小主应力,平面应变状态下大坝填料的力学性能会被低估。为充分认识填料潜能,科学设计和合理评估土石坝,有必要对填料开展平... 土石坝填料一般处于平面应变状态,目前填料力学特性研究基本采用大型三轴试验。由于三轴应力状态下中主应力等于小主应力,平面应变状态下大坝填料的力学性能会被低估。为充分认识填料潜能,科学设计和合理评估土石坝,有必要对填料开展平面应变试验研究。应用大型真三轴仪对填料进行了大型平面应变试验,共开展了4种不同初始干密度的粗粒土平面应变各向等压固结排水剪切试验。结果表明:应力-应变关系主要为应变硬化型,应力曲线呈爬升型,体变表现为剪缩。某一小主应力下,大小主应力之差的最大值随初始干密度的增大呈线性增大;初始干密度一定时,大小主应力之差的最大值与小主应力呈线性关系增大。初始剪切阶段,小主应力一定时,偏应力与球应力之比曲线斜率随初始干密度的增大而增大,随剪切变形的发展,不同初始干密度的应力比曲线逐渐趋于接近。偏应力随球应力的增大单调增加则对应应变硬化型,若偏应力随球应力的增大先增加后减小则对应应变软化型。相同小主应力时,初始弹性模量随初始干密度的增大而增大,近似呈线性关系;某一初始干密度下,初始弹性模量随小主应力的增大基本呈线性关系增大。中主应力系数随大主应力方向应变的增大而增大,曲线形态呈三折线形,初始剪切阶段增长较为缓慢,随剪切变形的增大增长相对加快并呈线性关系增大,如曲线末端下弯为应变硬化型,曲线末端上翘为应变软化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粗粒土 大型平面应变试验 力学特性 主应力 偏应力 球应力 大型真三轴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综合管廊始发井能源支护桩热力响应现场试验
19
作者 任连伟 王书彪 +2 位作者 孔纲强 杨权威 邓岳保 《岩土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73-581,612,共10页
将能源桩技术应用到支护桩形成能源支护桩,不仅可以解决能源桩技术的结构安全问题,还能使资源回收再利用。依托焦作市新河商务区高压线路归并改造综合管廊基坑支护工程,开展基坑开挖前后能源支护桩的热响应试验,并在基坑开挖稳定后进行... 将能源桩技术应用到支护桩形成能源支护桩,不仅可以解决能源桩技术的结构安全问题,还能使资源回收再利用。依托焦作市新河商务区高压线路归并改造综合管廊基坑支护工程,开展基坑开挖前后能源支护桩的热响应试验,并在基坑开挖稳定后进行不同间歇比下能源支护桩的热力响应现场试验,实测进水口、出水口、桩身温度以及应变变化数据,初步探讨了能源支护桩的换热性能、热致应力及桩身弯矩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此试验条件下,基坑的开挖使能源支护桩的换热量得到提升,而桩身附加温度应力减小。不同间歇比下能源支护桩的换热量随着间歇比减小而得到提升,桩身附加温度应力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而逐渐增大,且沿埋深逐渐减小。基坑开挖引起桩身弯矩在-8.0m处最大为128.98kN·m,且越往两端弯矩越小,随着桩身温度逐渐上升,桩身弯矩先减小后上升;不同间歇比下能源支护桩桩身弯矩随着间歇比的增大而逐渐增大,间歇比为2.0时桩身-4.0m处产生的弯矩最大为7.12kN·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源支护桩 基坑开挖 间歇比 换热性能 热力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随机场的地铁致地表振动概率密度演化分析
20
作者 郑中元 杜牧青 刘新源 《兰州理工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6-122,共7页
地基土作为地铁运行振动波传播的重要媒介,土壤性质的空间变异性对振动响应有重要影响.以往的车致环境振动研究中,地基土常选用为确定性参数,本文将随机场理论引入到土壤性质变化的动力分析中,对地基土横截面进行参数随机性赋值,基于概... 地基土作为地铁运行振动波传播的重要媒介,土壤性质的空间变异性对振动响应有重要影响.以往的车致环境振动研究中,地基土常选用为确定性参数,本文将随机场理论引入到土壤性质变化的动力分析中,对地基土横截面进行参数随机性赋值,基于概率密度演化理论对盾构隧道内地铁列车引起的环境振动开展研究,获得了地表振动响应的上下限和概率密度分布信息.结果表明:土体随机特性对地表振动位移和加速度的标准差影响显著,距离轨道中心线距离越近,土体随机场的干扰越小,振动位移和加速度的概率密度分布越集中;土体随机场使得地表振动响应呈现出正态分布特性;地表振动响应的最大值出现在地铁列车经行的中间时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概率密度演化理论 随机场 地基土 盾构隧道 地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2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