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5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质生产力下江苏省水利工程精细化管理人才队伍评价及提升对策
1
作者 沈菊琴 尚泽龙 +1 位作者 孙付华 严若菁 《水利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6-74,共9页
为了提升水利工程人才队伍管理水平,基于新质生产力视角,从引进、培养、使用、评价4个方面构建了水利工程精细化管理人才队伍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某水利工程管理处为案例,运用改进物元可拓模型对其精细化管理人才队伍现状进行了评价分析... 为了提升水利工程人才队伍管理水平,基于新质生产力视角,从引进、培养、使用、评价4个方面构建了水利工程精细化管理人才队伍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某水利工程管理处为案例,运用改进物元可拓模型对其精细化管理人才队伍现状进行了评价分析。评价结果表明:某水利工程管理处精细化管理人才队伍综合评价结果是“良”,引进、培养以及评价3个方面均展现出了较好的成效,人才使用评价结果为“中”,人才使用制度亟待健全。基于案例评价结果提出了优化人才结构、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完善创新激励机制、健全多维评价机制等提升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水利工程 人才队伍 精细化管理 改进物元可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补水的补偿激励机制研究——以宁波市清水环通工程为例
2
作者 张改兰 季树勋 +3 位作者 杨俊男 吴华广 张豫川 代小平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2-80,共9页
【目的】生态补水是补充河湖水量、改善河湖水质的重要措施。构建促进节水和水质保护的生态补水补偿激励机制,对促进生态补水高效、长效运行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区分生态补水补偿激励机制和流域生态补偿机制,从水源区、过水区和受水... 【目的】生态补水是补充河湖水量、改善河湖水质的重要措施。构建促进节水和水质保护的生态补水补偿激励机制,对促进生态补水高效、长效运行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区分生态补水补偿激励机制和流域生态补偿机制,从水源区、过水区和受水区3方面分析了生态补水补偿中的补偿主体、补偿客体;提出了生态补水补偿和流域生态补偿的耦合模式,以及独立的生态补水补偿模式。综合水质和水量构建了生态补水补偿标准和补偿条件计算方法,建立了生态补水补偿的条件,并以宁波市清水环通工程为例进行了分析。【结果】生态补水补偿的实施条件受到生态补水、过水区和受水区的水质关系以及水质改善收益的影响。过水区和受水区根据过水区对生态补水的污染程度分摊补水工程运行成本。在引入水质补偿机制后,宁波市清水环通工程受水区的生态补水价格下降了32%~49%。【结论】生态补水补偿激励机制适用于无流域生态补偿的区域。生态补水可降低受水区的生态补水价格,促进过水区保护生态补水水质,减少生态补水浪费,保障生态补水的长效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补水 补水价格 水质补偿 水量节约 宁波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阜阳市农业温室气体清单核算与评价
3
作者 张阿克 姚鑫鑫 +1 位作者 王继光 徐俊增 《安徽农业科学》 2025年第6期56-59,62,共5页
利用2016—2022年阜阳市统计年鉴数据,采用排放因子法对阜阳市稻田甲烷排放、农用地氧化亚氮排放、动物肠道发酵甲烷排放以及动物粪便管理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进行核算,采用误差传递法对结果进行不确定性分析,揭示主要排放源排放规律。... 利用2016—2022年阜阳市统计年鉴数据,采用排放因子法对阜阳市稻田甲烷排放、农用地氧化亚氮排放、动物肠道发酵甲烷排放以及动物粪便管理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进行核算,采用误差传递法对结果进行不确定性分析,揭示主要排放源排放规律。结果表明,2016—2022年阜阳市农业温室气体排放量从342.32万t(CO_(2))e减少至298.35万t(CO_(2))e,减幅12.8%,但2018—2022年总体呈增加趋势,2022年排放量比2018年增加了13.6%,稻田、农用地、动物肠道发酵和动物粪便管理系统温室气体排放量分别占农业温室气体排放量的20%、30%、23%、27%,表明农用地氧化亚氮是阜阳市农业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畜牧业温室气体排放呈增长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温室 甲烷排放 氧化亚氮排放 稻田 农用地 动物 阜阳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湖流域水环境治理工程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研究
4
作者 沈菊琴 武钰荣 +2 位作者 李淑琴 孙付华 刘国正 《水利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13,64,共8页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及其障碍因子诊断对固守耕地红线、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以太湖流域为例,从建设过程和建设结果两方面构建水环境治理工程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体系,选择信息熵改进TOPSIS模型研究太湖治理工程土地节约集...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及其障碍因子诊断对固守耕地红线、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以太湖流域为例,从建设过程和建设结果两方面构建水环境治理工程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体系,选择信息熵改进TOPSIS模型研究太湖治理工程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现状及变化趋势,并通过障碍度模型进行障碍因子诊断。研究结果表明:太湖治理工程土地节约集约综合利用水平整体随着时间的推移呈平稳上升趋势,太湖治理工程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排序依次为新孟河工程(0.564 4)、新沟河工程(0.480 5)、走马塘工程(0.431 6),均处于适度利用等级(Ⅲ级),存在较大提升空间;影响太湖治理工程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障碍因子存在差异,障碍度变化各不相同,但总体呈现障碍因子集中、重要障碍因子具有较为明显共性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流域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障碍因子 水环境治理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沟槽结构优化的轴流泵水力性能提升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牟童 徐辉 +3 位作者 费照丹 冯建刚 丁哲 王东升 《农业机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21-331,355,共12页
轴流泵在小流量工况下运行时,由于进流速度较低且存在壁面回流,会导致水力性能劣化,产生严重的机组振动,威胁泵站的安全稳定运行。沟槽流动控制技术是一种有效改善轴流泵水力性能的方法,其结构参数对水力性能的影响关系目前尚不明确。... 轴流泵在小流量工况下运行时,由于进流速度较低且存在壁面回流,会导致水力性能劣化,产生严重的机组振动,威胁泵站的安全稳定运行。沟槽流动控制技术是一种有效改善轴流泵水力性能的方法,其结构参数对水力性能的影响关系目前尚不明确。运用数值模拟方法,通过改变重要几何参数对沟槽结构进行了改型设计,研究轴流泵沟槽结构参数单因素及多因素变量对轴流泵深度失速工况下的水力性能影响,并运用响应曲面法对沟槽结构参数进行了优化设计。研究结果表明,沟槽尾部距离、沟槽深度和沟槽宽度3个参数中,沟槽尾部距离对轴流泵水力性能和内部流场的影响最明显,轴流泵沟槽关键几何参数最优参数组合为:沟槽深度h为0.022倍叶轮直径;槽宽W为0.088倍叶轮直径;沟槽尾部距离L2为0.106倍叶轮直径。研究结果可为沟槽流动控制技术在轴流泵装置设计和运行提供有效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轴流泵 水力性能 沟槽流动控制 优化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调蓄池水力自清系统放空冲洗特性 被引量:1
6
作者 张睿 何琪 +4 位作者 徐旭 冯建刚 徐辉 张欣 施烨锋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7-53,77,共8页
基于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方法,对调蓄池水力自清系统放空冲洗过程开展了数值模拟研究,分析了闸门开启时长和储水室水位高度变化对放空冲洗水流流动特性及调蓄池底部沉积物冲洗效果的影响规律,并构建了冲刷率与储水高度的非线性回归拟合... 基于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方法,对调蓄池水力自清系统放空冲洗过程开展了数值模拟研究,分析了闸门开启时长和储水室水位高度变化对放空冲洗水流流动特性及调蓄池底部沉积物冲洗效果的影响规律,并构建了冲刷率与储水高度的非线性回归拟合公式。结果表明:放空冲洗的水流最大平均流速随闸门开启时长增加而减小、随储水高度增加而增大,放空冲洗水流的速度衰减主要发生在廊道前半段,放空冲洗后的廊道沉积物冲刷形态呈U形分布;放空冲洗的冲刷率随闸门开启时长增加而减小,在1.5 m储水高度下,当闸门开启时长由10 s增加至20 s时,冲刷率由46.27%减小为35.23%;放空冲洗的冲刷率随储水高度增加而增大,在闸门开启时长10s下,当储水高度由0.5m增加至2m时,冲刷率由4.83%增大到58.6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蓄池 水力自清系统 放空冲洗 冲刷率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分级恢复阈值的长江流域骤发干旱识别 被引量:1
7
作者 薛联青 张泽华 刘远洪 《水资源保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9-126,共8页
为探究恢复阈值设定对骤发干旱识别的影响以及骤发干旱时空特征,采用1979—2022年ERA5-Land土壤水分数据,设定第20、30和40百分位数的分级恢复阈值识别了长江流域骤发干旱事件。结果表明:长江流域骤发干旱频次以及强度较高区域均位于四... 为探究恢复阈值设定对骤发干旱识别的影响以及骤发干旱时空特征,采用1979—2022年ERA5-Land土壤水分数据,设定第20、30和40百分位数的分级恢复阈值识别了长江流域骤发干旱事件。结果表明:长江流域骤发干旱频次以及强度较高区域均位于四川盆地西部及长江流域东南部区域,骤发干旱频次较低区域的骤发干旱事件平均持续时间更长;1979—2022年长江流域骤发干旱特征指标均呈现上升趋势,2022年骤发干旱持续时间及强度达到最大值;长江流域骤发干旱频次对恢复阈值最敏感,骤发干旱平均持续时间受恢复阈值影响表现出上游向中下游逐渐增大的特征,骤发干旱平均强度受恢复阈值影响程度最低;随恢复阈值升高,骤发干旱事件频次、平均持续时间上升,平均强度降低;低恢复阈值适用于识别短历时骤发干旱,高恢复阈值适用于识别季节尺度的骤发干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骤发干旱 干旱识别 土壤水分百分位数 恢复阈值 长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窟野河流域次降雨事件下水沙变化特征及其输移过程
8
作者 杨晨 佘冬立 黄萱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2-60,共9页
[目的]深入分析黄土高原粗沙区流域次降雨事件尺度下水沙动态变化特征及其输移过程,为黄土高原粗沙区流域的水沙管理和调控提供重要科学依据。[方法]以黄土高原中游粗沙多沙区窟野河流域为对象,收集2006—2019年间的160场次降雨事件水... [目的]深入分析黄土高原粗沙区流域次降雨事件尺度下水沙动态变化特征及其输移过程,为黄土高原粗沙区流域的水沙管理和调控提供重要科学依据。[方法]以黄土高原中游粗沙多沙区窟野河流域为对象,收集2006—2019年间的160场次降雨事件水沙数据。通过运用方差分析、水沙关系曲线、滞后分析等方法,比较位于窟野河及其子流域次降雨事件下产流输沙特征,构建了各流域次降雨事件尺度下水沙关系曲线,分析了水沙滞后关系及滞后指数的空间差异,以揭示次降雨尺度下窟野河流域的水沙输移过程。[结果](1)4个流域径流相关参数无显著差异,但泥沙相关参数差异显著;(2)位于窟野河上游东部的新庙流域水沙相关性强,表征外界人为干扰的参数(a)最大,位于上游西部的王道恒塔流域泥沙浓度低,水沙相关性弱,表征河流本身输沙能力的参数(b)最大;(3)新庙、王道恒塔和温家川3个流域的主要滞后模式为逆时针型,泥沙来源于上游区域,且高含沙降雨事件的滞后系数(HI)平均值多为负;而神木流域的主要滞后模式为“8”字型,指示泥沙来源相对接近流域出口,且高含沙降雨事件的HI平均值多为正。[结论]窟野河嵌套流域次降雨事件尺度下水沙变化空间差异显著,泥沙输移过程复杂,不同子流域滞后模式揭示了泥沙来源和输移机制的空间异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降雨事件尺度 输移过程 水沙关系 滞后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山丘陵稻作区农田及末级沟道水质评价分析
9
作者 李涛 陈剑 +3 位作者 袁鹤龙 张状状 李江 缴锡云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0-137,共8页
稻田与末级沟道是农田面源污染发生的重要源头,沟道水质状况是影响稻田面源污染的直接因素。研究选取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的典型低山丘陵稻作区农田,于2022-2023年水稻生育期开展田面水和沟道水定期采样,分析田沟水质动态变化规律,... 稻田与末级沟道是农田面源污染发生的重要源头,沟道水质状况是影响稻田面源污染的直接因素。研究选取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的典型低山丘陵稻作区农田,于2022-2023年水稻生育期开展田面水和沟道水定期采样,分析田沟水质动态变化规律,采用单因子评价法与综合水质标识指数法对田沟水质进行全面分析。结果显示,水稻生育期内田沟水中TP浓度与COD浓度呈现出相反的变化趋势;田面水TN与NH_(3)-N浓度呈现出两次升降的变化趋势,而沟道水中TN与NH_(3)-N浓度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分蘖期和拔节期水稻田沟水中的各项水质指标浓度均较高,此时污染风险较大。单因子水质评价结果显示,2022年和2023年田面水质超过Ⅳ类水质标准的比例为83.9%和88.0%,末级沟道水质评价超出Ⅳ类水质标准的比例为89.7%和76.9%。2022年和2023年田面水综合标识指数分别为3.4105~5.1415和4.7204~6.2424,沟道水综合标识指数为3.2105~4.7305和4.1104~5.7314,主要为Ⅲ至劣Ⅴ类水质。两种水质评价方法对比发现,单因子评价法可以明确不同生育期以及不同时间跨度的田沟水中主要的污染指标,综合水质标识指数法更适合对田沟水质进行细致的评价和划分。本研究对水稻格田及其末级沟道水质进行精确把控,研究结果可为合理制定稻田排水制度提供基础数据,为稻田面源污染精准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田 排水沟 水质 评价方法 单因子评价 综合水质标识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生源要素循环过程与抗生素抗性基因增殖传播的耦联机制研究进展
10
作者 许伊 付庭红 +4 位作者 杨士红 苏欣珂 张泽阳 尤国祥 侯俊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422-1438,共17页
作为一种新型生物污染物,抗生素抗性基因(ARGs)通过微生物的媒介作用在环境中的传播扩散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生源要素循环是维持微生物生理代谢活动的基本过程,在介导胞内ARGs的增殖传播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基于已有研究成果,通过系统... 作为一种新型生物污染物,抗生素抗性基因(ARGs)通过微生物的媒介作用在环境中的传播扩散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生源要素循环是维持微生物生理代谢活动的基本过程,在介导胞内ARGs的增殖传播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基于已有研究成果,通过系统综述微生物胞内碳、氮、磷、铁的代谢途径、中间产物、关键通路对微生物群落结构及ARGs增殖传播的调控作用,讨论了微生物生源要素循环过程与ARGs增殖传播的耦联机制,为揭示微生物代谢活动与ARGs传播的互作关系、深化ARGs环境行为的研究内涵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生素抗性基因 生源要素 生物化学循环 代谢途径 影响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浓度与温度变化对不同水分管理稻田CO_(2)净通量的影响
11
作者 黄涛 杜涛 +4 位作者 姚兆洋 朱莉莉 王广帅 刘玮璇 刘笑吟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6,14,共7页
为研究不同气候条件和水分管理对稻田CO_(2)净通量的影响,利用开顶式气室(OTC)进行田间试验。试验分别在控制灌溉(CI)和淹水灌溉(FI)条件下设置升高CO_(2)浓度200×10^(-6)(CCO和FCO)、升高CO_(2)浓度200×10^(-6)加升高温度2℃... 为研究不同气候条件和水分管理对稻田CO_(2)净通量的影响,利用开顶式气室(OTC)进行田间试验。试验分别在控制灌溉(CI)和淹水灌溉(FI)条件下设置升高CO_(2)浓度200×10^(-6)(CCO和FCO)、升高CO_(2)浓度200×10^(-6)加升高温度2℃(CCOT和FCOT)、背景大气环境(CCK和FCK)3种气候条件,共6种处理。结果表明:各处理的稻田CO_(2)净通量变化特征基本一致,均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在拔节孕穗期和乳熟期达到峰值。CCO处理稻田CO_(2)吸收速率较CCK处理增加10.40%~40.78%,CCOT处理增加了分蘖期、拔节孕穗期和乳熟期的稻田CO_(2)吸收速率,减少了抽穗开花期和黄熟期的稻田CO_(2)吸收。FCO处理稻田CO_(2)吸收速率较FCK处理增加1.19%~52.01%,FCOT处理较FCK处理增加8.63%~121.88%。CO处理在控制灌溉和淹水灌溉条件下均增大了稻田CO_(2)吸收速率,COT处理对稻田CO_(2)净通量的作用因水分管理模式和水稻生育期存在差异,淹水灌溉稻田CO_(2)的吸收能力显著提升。在每个典型日几乎都观测到CCO和CCOT处理稻田CO_(2)净吸收能力在日尺度上的增强,各时期的控制灌溉稻田和生长前期的淹水灌溉稻田在CO处理下具有最大的日平均CO_(2)净吸收速率,生长后期的淹水灌溉稻田在COT处理下CO_(2)吸收能力更强。研究表明,大气CO_(2)浓度和温度升高对稻田CO_(2)净通量的影响因生育时期存在差异,节水灌溉可能会减弱气候变化对稻田“碳汇”能力的正向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浓度升高 温度升高 控制灌溉 稻田 CO_(2)净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Vine Copula的城市洪涝多致灾因子遭遇风险分析
12
作者 薛联青 潘桐 刘远洪 《水资源保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7-87,共11页
基于C-Vine Copula构建了无锡市主城区历时分别为1、3、7 d的降水量、水位及上游流量3种致灾因子的高维联合分布模型,采用相关性系数和尾部依赖系数验证变量组合间复杂的非线性结构和依赖性,计算不同遭遇情景下变量组合的联合遭遇风险... 基于C-Vine Copula构建了无锡市主城区历时分别为1、3、7 d的降水量、水位及上游流量3种致灾因子的高维联合分布模型,采用相关性系数和尾部依赖系数验证变量组合间复杂的非线性结构和依赖性,计算不同遭遇情景下变量组合的联合遭遇风险率和联合遭遇重现期,探讨了多致灾因子遭遇对城市洪涝灾害的协同影响和动态反馈。结果表明:无锡市主城区7 d三变量组合相关性最高,尤其在高极值风险上表现较强的依赖性,其上尾依赖系数高达0.6718;三变量组合的联合遭遇风险率最大,双变量组合次之,单变量最小,当降水量、水位、流量重现期均为10 a时,7 d三变量组合的联合遭遇风险率为21.26%,双变量组合的联合遭遇风险率分别为18.39%、18.37%、13.27%;对于三变量组合的联合重现期缩减率,1 d三变量组合主要受上游流量的影响,最大联合重现期缩减率为29.2%,3、7 d三变量组合主要受降水量的影响,最大联合重现期缩减率分别为29.4%、32.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洪涝 致灾因子 C-Vine Copula 尾部依赖性 联合遭遇风险率 联合遭遇重现期 无锡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的Budyko框架流域时变特征参数估计
13
作者 薛联青 陈雨欣 +1 位作者 刘远洪 杨明杰 《水资源保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18,41,共10页
为分析黄河中游Budyko框架流域特征参数的时空变化,并捕捉不同因素对流域特征参数的影响,基于黄河中游8个子流域的径流、气象和人类活动数据,分区构建多元线性回归(MLR)、梯度提升(GB)和随机森林(RF)模型,对傅抱璞方程中的流域特征参数... 为分析黄河中游Budyko框架流域特征参数的时空变化,并捕捉不同因素对流域特征参数的影响,基于黄河中游8个子流域的径流、气象和人类活动数据,分区构建多元线性回归(MLR)、梯度提升(GB)和随机森林(RF)模型,对傅抱璞方程中的流域特征参数ω进行模拟。通过交叉验证选择表现最优的模型,识别对ω影响显著的主要控制因素,并进一步将最优模型纳入水热耦合平衡方程,构建时变Budyko框架,量化气候变化和下垫面变化对径流的贡献率。结果表明:3种模型中,RF模型在模拟ω时优于MLR和GB模型;1980—2019年各子流域ω值均呈增大趋势,ω主要受不透水面面积、人口和地区生产总值等人类活动因素的控制,在气候因素中潜在蒸散发是重要的控制因素;下垫面变化是黄河中游大多数子流域径流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然而气候变化对沁河子流域的影响略强于下垫面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udyko框架 流域特征参数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梯度提升模型 随机森林模型 黄河中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碱土干缩裂隙动态演化特征与盐分非均匀分布规律分析
14
作者 翟亚明 胡舒璇 +4 位作者 冯根祥 王策 黄明逸 赵涛 王浩轩 《农业机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52-559,共8页
盐碱土表层常伴随复杂的干缩裂隙网络结构,探究盐碱土干缩裂隙特征及其动态演化过程中的土壤盐分分布规律,对于科学制定盐碱土盐分淋洗制度具有重要意义。采用室内土格开展盐碱土干缩裂隙动态演化特征及盐分淋溶试验,设置3种初始土壤含... 盐碱土表层常伴随复杂的干缩裂隙网络结构,探究盐碱土干缩裂隙特征及其动态演化过程中的土壤盐分分布规律,对于科学制定盐碱土盐分淋洗制度具有重要意义。采用室内土格开展盐碱土干缩裂隙动态演化特征及盐分淋溶试验,设置3种初始土壤含盐量2 g/kg(S1)、5 g/kg(S2)和8 g/kg(S3),利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和形态学算法获取土壤裂隙几何形态参数和连通性指数,分析不同初始含盐量土壤在脱湿-吸湿过程中的干缩裂隙演化特征,并同步监测裂隙演化下的土壤盐分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土壤干缩开裂(脱湿)过程中,土壤初始含盐量越大,土壤裂隙面积率、平均宽度、长度密度、连通性指数均相应增大,且裂隙面积率、平均宽度在单个干湿循环内形成“∞”环形状。同时,土壤盐分逐渐向裂隙附近区域迁移,最终形成裂隙网格边缘含盐量高、网格内部低的非均匀分布规律。土壤干缩开裂过程中,S1、S2、S3处理土壤内部含盐量变异系数随着土壤含水率降低而逐渐升高,且在裂隙发育稳定后(土壤含水率为5%左右)分别达到0.235、0.247和0.251;在土壤盐分淋洗(吸湿)过程中,S3处理土壤裂隙面积率较S2和S1处理提高8.565、4.208个百分点,其土壤脱盐率相应增加20.4%、67.3%。总体上,土壤初始含盐量越高,土壤淋洗脱盐率越大,S3、S2、S1处理最终土壤脱盐率分别为54.2%、45.0%和32.4%(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碱土 土壤裂隙 盐分分布 淋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微咸水灌溉模式下盐碱土脱盐效率及水稻生长效应 被引量:2
15
作者 李博 王洪德 +4 位作者 丁继辉 施超 潘永春 彭大育 佘冬立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87-193,共7页
研究旨在深入探讨不同微咸水灌溉模式对盐碱土壤盐分分布、水稻的生理生态特性以及产量的影响。根据微咸水利用情况,设置四种灌溉模式处理:淡水灌溉(对照组)、退水重灌、淡水-微咸水浅湿交替灌溉和淡水-微咸水交替灌溉,通过盆栽水稻试验... 研究旨在深入探讨不同微咸水灌溉模式对盐碱土壤盐分分布、水稻的生理生态特性以及产量的影响。根据微咸水利用情况,设置四种灌溉模式处理:淡水灌溉(对照组)、退水重灌、淡水-微咸水浅湿交替灌溉和淡水-微咸水交替灌溉,通过盆栽水稻试验,分析不同微咸水灌溉模式下水稻生长影响以及土壤盐分动态变化。结果表明:①淡水-微咸水浅湿交替灌溉和淡水-微咸水交替灌溉能够降低水稻叶片的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F_(v)/F_(m))、实际量子产量(Ф_(PSⅡ))、光化学淬灭(q_(p)),同时这两种处理也能降低水稻叶片净光合速率(P_(n))、蒸腾速率(Trmmol)和气孔导度(Cond),而降低水稻光合速率是非气孔因素造成的。②淡水-微咸水浅湿交替灌溉和淡水-微咸水交替灌溉相比于淡水灌溉均显著增加土壤上层盐分,退水重灌主要能够降低0~30 cm土壤盐分。所有灌溉模式均对土壤盐分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淋洗,0~50 cm土壤层的脱盐率均超过40%,其中退水重灌处理的脱盐效果最为显著,达到了58.3%。③不同微咸水灌溉模式抑制水稻生长,不同处理下产量大小依次为:退水重灌>淡水灌溉>淡水-微咸水浅湿交替灌溉>淡水-微咸水交替灌溉,水稻生育期期间,淡水-微咸水浅湿交替灌溉用水量最少,且作物水分利用效率最大。在盐碱土背景下实施淡水-微咸水浅湿交替灌溉策略,不仅能够有效提升水稻产量,还能显著提高作物的水分利用效率。这对于淡水资源有限的盐碱地区,提供了一种切实可行且可持续的农业灌溉解决方案,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微咸水 灌溉模式 盐分动态 生理生态特性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东德水库水温结构时空演化特性及下泄水温时滞效应 被引量:1
16
作者 刘志成 张迪 +5 位作者 林俊强 夏继红 朱博然 彭期冬 任玉峰 靳甜甜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5-157,共13页
【目的】明晰高坝大库水温结构时空演化特性和滞温效应,可为叠梁门调度提供科学依据,是缓解低温水下泄,保护下游河段鱼类生存繁衍的基础性工作。【方法】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基于2020—2022年实测水文数据、水温数据、气象边界数据以及... 【目的】明晰高坝大库水温结构时空演化特性和滞温效应,可为叠梁门调度提供科学依据,是缓解低温水下泄,保护下游河段鱼类生存繁衍的基础性工作。【方法】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基于2020—2022年实测水文数据、水温数据、气象边界数据以及平水年设计运行资料,构建乌东德库区三维水温数值模拟模型,分析了水库运行后库区水温结构的时空演化特性和下泄水温的时滞效应。【结果】结果显示:(1)春夏季,乌东德水库垂向水温存在明显分层现象,温差可达11~12℃,汛期过后随着水体热交换程度的增加,垂向水温逐渐混匀,秋冬季节未发现明显的水温分层现象;(2)水库出流水温明显存在春夏季低温水,冬季高温水下泄问题,2020—2022年监测数据显示,5月下泄水温比坝址天然水温平均降低2.68℃,12月下泄水温平均升高4.78℃;稳定运行期模拟结果显示,3—6月,下泄月均水温比坝址天然水温降低0.91~4.09℃,12月—次年2月,下泄月均水温升高1.34~4.34℃;(3)蓄水后,各年份相比建坝前水温达到14℃、18℃的时间皆有不同程度的推迟,河段鱼类适宜产卵水温出现时间向后推迟30~50 d,推迟时间排序为:长鳍吻鮈>中华金沙鳅、四大家鱼、鲤、鲫>犁头鳅。【结论】结果表明:乌东德水库水温分层及其引发的低温水下泄问题对下游河段鱼类繁殖产生了不同程度的不利影响,需要科学采取应对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东德水库 库区水温结构 下泄水温 滞温效应 鱼类繁殖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风沙土区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储水与结构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吴勇 任胜男 +4 位作者 文雪 高睿璐 毕利东 温艳茹 尧水红 《中国土壤与肥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4-34,共11页
为揭示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水分和土壤结构特性的影响,选取东北典型风沙土区(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区)撂荒草地、禁牧草地、人工林地和开垦农田4块样地为研究对象,通过监测和采集不同层次土壤,分析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储... 为揭示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水分和土壤结构特性的影响,选取东北典型风沙土区(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区)撂荒草地、禁牧草地、人工林地和开垦农田4块样地为研究对象,通过监测和采集不同层次土壤,分析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储水量及其季节变化、土壤机械组成、土壤团聚体组成及其稳定性等差异,研究结果表明:(1)就0~80 cm土层的土壤储水量而言,撂荒草地(157.23~218.40 mm)显著大于禁牧草地、人工林地和开垦农田(42.28~148.55 mm);但其土壤储水季节性变化,禁牧草地(48.71%)>开垦农田(34.31%)和撂荒草地(32.87%)>人工林地(9.37%);(2)无论是0~20 cm还是20~40 cm土层,开垦农田砂粒含量均显著大于撂荒草地、禁牧草地和人工林地,而其粉粒含量则都显著小于这3种土地利用方式;但0~20 cm土层土壤团聚体稳定性表现为撂荒草地(0.85 mm)显著低于禁牧草地、人工林地和开垦农田(0.99~1.01 mm),而20~40 cm土层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依次为人工林地(0.97 mm)≥撂荒草地(0.95 mm)和开垦农田(0.92 mm)≥禁牧草地(0.87 mm);(3)通过冗余分析发现,表层0~20 cm土壤结构稳定性,除受4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其团聚体组成差异的影响外,土壤全磷、粉粒含量和总孔隙度也在一定程度上有所贡献,但亚表层20~40 cm土壤结构稳定性则主要源于>2和0.053~0.25 mm团聚体。综上所述,撂荒显著增加风沙土区土壤剖面储水能力,但人工林土壤储水季节性变化小;垦耕加剧风沙土的粗骨化进程,相较于其他3种土地利用方式,开垦农田砂粒含量显著增加,而粉粒含量减少;但4种土地利用方式对表层和亚表层土壤结构稳定性的影响不一,表层土壤结构稳定性的差异除受其团聚体组成的影响外,还有部分是由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带来的理化性状差异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方式 土壤储水 土壤结构 团聚体稳定性 风沙土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WEAP-MODFLOW耦合模型的毛乌素沙地水资源优化配置 被引量:1
18
作者 唐古藞山 敖畅 +4 位作者 曾文治 鹿海员 郑和祥 陈皓锐 田小强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8-76,共9页
毛乌素沙地是我国现存的最具代表性的沙地治理典型示范区,优化水资源开发利用格局,同时满足日益增长的生活水平和维护生态治理成果的要求,对于全面迈进高质量发展道路具有重大意义。以内蒙古鄂尔多斯毛乌素沙地地区为研究对象,开展基于W... 毛乌素沙地是我国现存的最具代表性的沙地治理典型示范区,优化水资源开发利用格局,同时满足日益增长的生活水平和维护生态治理成果的要求,对于全面迈进高质量发展道路具有重大意义。以内蒙古鄂尔多斯毛乌素沙地地区为研究对象,开展基于WEAP-MODFLOW耦合模型的毛乌素沙地水资源优化配置以及配置后承载力评价,结果表明:当前政策供水能力下,规划期内研究区无法满足水资源供需平衡等要求,且综合预案较预测承载力提升作用较小,而充分挖潜供水能力后的预案则有较大提升;最优配置预案为T14,其承载力达到3.80,接近“优质承载”等级,该预案配置为:至2030年,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先进值0.8,实现工业需水量不超过12065万m³,每年适度增加3%的生态需水量,同时充分挖潜研究区地下水与疏干水的利用潜力,使地下水、疏干水可供水量达到43279、24744万m³且地表水可供水量保持3138万m³不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优化配置 WEAP MODFLOW 毛乌素沙地 水资源承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咸淡水轮灌对土壤水盐和番茄生长品质的影响
19
作者 何平如 李金刚 +3 位作者 陈菁 陈丹 代小平 褚琳琳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833-842,共10页
为探究咸淡水轮灌对干旱农业区番茄生长发育、土壤养分和盐分离子特性的影响,结合番茄关键生育期设置“淡淡淡淡”(T1)、“咸咸淡淡”(T2)、“淡咸咸淡”(T3)、“淡淡咸咸”(T4)、“淡咸淡咸”(T5)、“咸淡咸淡”(T6)这6种灌溉方式开展... 为探究咸淡水轮灌对干旱农业区番茄生长发育、土壤养分和盐分离子特性的影响,结合番茄关键生育期设置“淡淡淡淡”(T1)、“咸咸淡淡”(T2)、“淡咸咸淡”(T3)、“淡淡咸咸”(T4)、“淡咸淡咸”(T5)、“咸淡咸淡”(T6)这6种灌溉方式开展2 a野外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番茄生育期内咸淡水轮灌方式相对传统淡水灌溉节约淡水30.0%~66.7%;“淡淡咸咸”轮灌方式更有利于减少番茄主根层土壤氮素流失;土壤盐分阳离子和阴离子质量浓度随咸水灌溉量的增加而增加;在土壤基质势控制下限为-25 kPa时,番茄生育期内咸淡水轮灌导致膜内、膜外表层40 cm土壤及膜内(40,100]cm土壤均积盐,膜内表层40 cm土壤盐分质量分数相对传统淡水灌溉提高7.8%~67.2%;相比传统淡水灌溉,咸淡水轮灌显著降低番茄单果质量,产量下降1.9%~18.3%,番茄红素和总糖质量分数分别提高6.2%~18.5%和4.8%~15.2%;“淡淡咸咸”轮灌方式的番茄产量、番茄红素质量分数和总糖质量分数最高.因此,建议在内蒙古河套灌区,膜下滴灌番茄的最佳咸淡水轮灌方式为“苗期—开花期采用黄河水灌溉”“坐果期—果实膨大期采用浅层地下水灌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灌 番茄 咸淡水 膜下滴灌 盐分离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叶顶间隙条件下斜式轴流泵空化流动与能量性能研究
20
作者 费照丹 徐辉 +3 位作者 牟童 冯建刚 郑源 陈曜辉 《农业机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93-302,334,共11页
叶顶间隙不可避免地存在于轴流泵的叶轮室内,其所诱导产生的叶顶间隙泄漏涡及其空化流动极易造成扬程效率等关键性能参数的降低,并伴随振动、噪声等不良现象的增强,严重影响轴流泵的安全稳定高效运行,甚至造成水泵装置的损坏。为了研究... 叶顶间隙不可避免地存在于轴流泵的叶轮室内,其所诱导产生的叶顶间隙泄漏涡及其空化流动极易造成扬程效率等关键性能参数的降低,并伴随振动、噪声等不良现象的增强,严重影响轴流泵的安全稳定高效运行,甚至造成水泵装置的损坏。为了研究叶顶间隙对水泵装置空化流动特性的影响,基于计算流体力学采用SST-CC模型结合ZGB空化模型对某倾斜安装的轴流泵(斜式轴流泵)开展数值研究,叶顶间隙尺寸选取小(δ/R=0.0010)、中(δ/R=0.0033)、大(δ/R=0.0067)以及无叶顶间隙4个方案,分析空化与水泵能量性能的相互作用关系。结果表明:叶顶间隙可降低斜式轴流泵的能量性能,所产生的能量损失与叶顶间隙尺寸呈正相关。空化流态方面,小叶顶间隙方案与无叶顶间隙方案相差较小,空化形态主要呈现为叶面空化;但是在中、大叶顶间隙方案中可见明显的片状空化,其与叶面空化相融合,最终形成楔形空化区。通过叶轮吸力面的流态和边界涡量流分布得知,空化导致叶轮吸力面产生水流汇聚,随后流向叶顶区域并导致流动分离;流动分离与叶轮尾流相互作用,并最终形成叶道涡。这种现象随着叶顶间隙尺寸的产生与增加呈现出更明显、更高程度的趋势。此外,针对叶顶间隙区域的三维流态分析表明,空化区域与叶顶间隙泄漏流区域高度重合,即片状空化为叶顶间隙泄漏流挟带空化气泡所形成。通过熵产理论分析表明,空化工况下斜式轴流泵能量性能下降的主要因素为叶道涡和叶顶间隙泄漏涡,两种涡的强度、影响范围及其造成的能量损失随着叶顶间隙尺寸的增加而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式轴流泵 空化 能量性能 流动特性 计算流体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