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型新闻行动:以整合传播推进重大主题报道——《江苏新时空》重大主题报道的成功实践 被引量:21
1
作者 潘知常 邓天颖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9-51,共3页
重大主题报道对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引导社会舆论、推动各项事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江苏卫视的省级新闻联播节目《江苏新时空》的“大型新闻行动”,以资源整合作为“整合传播”的特定内容,以“做活动”作为“整合传播”的特定方式,... 重大主题报道对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引导社会舆论、推动各项事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江苏卫视的省级新闻联播节目《江苏新时空》的“大型新闻行动”,以资源整合作为“整合传播”的特定内容,以“做活动”作为“整合传播”的特定方式,对重大主题报道进行了颇为引人瞩目的创新,堪称推进重大主题报道的创新之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大主题报道 大型新闻行动 整合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生新闻:中国电视节目的“本土化”追求 被引量:12
2
作者 谭云明 易前良 《当代传播》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32-34,共3页
民生新闻的最大意义在于,开始了中国电视节目“本土化”的成功实践。民生新闻立足国情,顺应主流,与现行的新闻政策实行成功对接;其本地化追求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为构建城市认同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而准确把握民间的文化精神状态,回归民... 民生新闻的最大意义在于,开始了中国电视节目“本土化”的成功实践。民生新闻立足国情,顺应主流,与现行的新闻政策实行成功对接;其本地化追求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为构建城市认同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而准确把握民间的文化精神状态,回归民间,锐意创新,使它得到了民众的普遍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生新闻 电视节目 本土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共利益与社会问责:检视美国广电改革运动 被引量:2
3
作者 易前良 周露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48-52,共5页
按照"国家—社会—市场"的认知框架,美国广电改革运动是公民社会针对广电媒体进行的"社会问责",它与政府规制、媒体自律一起构成多元制衡的问责机制。无论政府、媒体还是公民社会,都不是公共利益的唯一监护者,公共... 按照"国家—社会—市场"的认知框架,美国广电改革运动是公民社会针对广电媒体进行的"社会问责",它与政府规制、媒体自律一起构成多元制衡的问责机制。无论政府、媒体还是公民社会,都不是公共利益的唯一监护者,公共利益只有在它们彼此制衡中才能得到维护。媒介问责不能过度依赖政府规制,应该让公民和社会积极参与其间,使之为媒介体制的创新带来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利益 社会问责 美国广电改革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视谈话节目中人际传播的语境优化 被引量:1
4
作者 于红 宋文月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2期84-87,93,共4页
作为一种演播室环境中的人际传播形态,电视谈话节目的人际传播语境存在着非自然性。为了减少镜头前人际传播的非自然因素、优化传播语境,首先要在传播角色上进行准确定位,明确参与者之间的角色关联;其次要对传播内容进行针对性选择和有... 作为一种演播室环境中的人际传播形态,电视谈话节目的人际传播语境存在着非自然性。为了减少镜头前人际传播的非自然因素、优化传播语境,首先要在传播角色上进行准确定位,明确参与者之间的角色关联;其次要对传播内容进行针对性选择和有效控制;最后要注意传播手段运用的适应性和得体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视谈话节目 人际传播 语境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少儿电视新闻有声话语的主题结构对受众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沈晓静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82-86,共5页
面向少儿的电视新闻表达形式需对应受众的认知能力,新闻话语的主题结构对新闻理解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就当前少儿新闻常用的悬念式、编年体式、螺丝杆式和倒金字塔式主题结构来看,对受众认知能力要求依次增高。
关键词 新闻 话语结构 少儿受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参与式网络传播与个体赋权:基于不同社会经济地位网民的考察 被引量:14
6
作者 邓倩 《新闻与传播评论》 CSSCI 2018年第3期26-36,共11页
立足赋权理论视角,通过针对不同社会经济地位网民个体的问卷调查,呈现了不同社会经济地位网民的个体赋权现状,阐述并检验了参与式网络传播行为对个体赋权的影响。研究表明:网民个体自我、人际和社会参与三层次的赋权程度呈逐层弱化分布... 立足赋权理论视角,通过针对不同社会经济地位网民个体的问卷调查,呈现了不同社会经济地位网民的个体赋权现状,阐述并检验了参与式网络传播行为对个体赋权的影响。研究表明:网民个体自我、人际和社会参与三层次的赋权程度呈逐层弱化分布,不同社会经济地位网民个体自我层次的赋权程度有显著差异。互联网使用强度和网络内容生产意愿对网民自我、人际和社会参与三层次个体赋权均产生显著正向影响。不同的互联网使用需求偏好、信息处理方式和网络内容生产偏好对网民个体三层次赋权程度的影响有所差异。参与式网络传播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网民个体的赋权状态,且社会个体赋权依然受制于社会结构性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联网使用 网络内容生产 个体赋权 社会经济地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闻与民俗:地面频道新闻节目的本土化——以《法治现场》为例
7
作者 邓江 易前良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50-152,共3页
《法治现场》对日常纠纷"主持公道"的节目形式,具有独特的民俗文化意味,完全是一种民族的叙事方式。但如果不能自觉地避免祥林嫂式的尴尬情境,就违背了栏目的初衷。辨析得失,可借此探究一条电视新闻本土化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民生新闻 节目本土化 民俗 情境互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型中国“共意性运动”中的媒介动员 被引量:15
8
作者 易前良 程婕 《当代传播》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4-17,共4页
共意性运动的媒介动员是建制性媒体和替代性媒体互激互渗的结果。前者主要通过"合理化"扮演理性动员的角色,后者则通过"建构认同"进行情感动员。共意性运动在社会转型期纷繁复杂的冲突性事件中所占比重差可忽略,而... 共意性运动的媒介动员是建制性媒体和替代性媒体互激互渗的结果。前者主要通过"合理化"扮演理性动员的角色,后者则通过"建构认同"进行情感动员。共意性运动在社会转型期纷繁复杂的冲突性事件中所占比重差可忽略,而且媒介动员具有高度的情境依赖性。但探讨共意性运动中的媒介动员具有"昭示"意义,因为作为"媒介"与"国家"、"民众"之间进行良性互动的对话机制,其展示了转型中国在"国家-社会"重构进程中积极的面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型中国 共意性运动 媒介动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当代中国电视剧意识形态“世俗化”的选择——以电视连续剧《红粉》为例 被引量:8
9
作者 周安华 易前良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58-60,共3页
中国电视剧意识形态“世俗化”的要义在于,创作者要在主流意识形态和大众日常生活之间建构一种“相关性”,使之成为大众喜闻乐见、感同身受的影像体验。《亮剑》、《任长霞》等主旋律电视剧为意识形态世俗化开辟了路径:人物形象塑造的... 中国电视剧意识形态“世俗化”的要义在于,创作者要在主流意识形态和大众日常生活之间建构一种“相关性”,使之成为大众喜闻乐见、感同身受的影像体验。《亮剑》、《任长霞》等主旋律电视剧为意识形态世俗化开辟了路径:人物形象塑造的平民化,意识形态叙事的当下化。而《红粉》则从题材的把握入手,围绕“改造”这一意识形态母题,沿两条线索展开叙事,渲染出一个关于“爱”的动人故事。显然,在意识形态“世俗化”的路径选择上,《红粉》为以后的电视剧创作又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范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电视剧 意识形态 “世俗化” 《红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雷蒙·威廉斯的电视本体论——“电视研究”的理论奠基 被引量:10
10
作者 易前良 金昌庆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CSSCI 2009年第4期158-164,共7页
雷蒙·威廉斯通过"流动藏私"、"日常生活"和"流程"等三个关键性概念,对"电视"的发展历史、社会功能、文本特征进行了系统阐释——他认为,电视发展的决定因素不是"科技",而是&qu... 雷蒙·威廉斯通过"流动藏私"、"日常生活"和"流程"等三个关键性概念,对"电视"的发展历史、社会功能、文本特征进行了系统阐释——他认为,电视发展的决定因素不是"科技",而是"人的意愿";不单是"权力阶层的意愿",还体现出"个人意愿";"看电视"是一种文化实践,大众积极参与其中,可望创造出共享的民主文化;电视文本的基本特征是"流程",而不是"节目"。威廉斯第一次把"电视"当作重要的文化形式,就一些本质性问题做了系统研究,为"电视研究"的学术发展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视研究 雷蒙·威廉斯 电视本体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怨恨”与网络话语暴力的心理机制——以汶川大地震期间的王石“捐款门”为例 被引量:4
11
作者 邓天颖 王玲玲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25-29,共5页
网络话语暴力事件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网络传播问题,它的形成有着复杂的社会心理机制,这一心理机制即"怨恨"。本文尝试结合汶川大地震期间的王石"捐款门"事件说明"怨恨"心理在网络话语暴力事件中的作用机制。
关键词 怨恨 网络话语暴力 王石“捐款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方“电视文化”研究的三种范式 被引量:6
12
作者 易前良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53-155,共3页
关键词 西方文化研究 电视文化 科学领域 学科领域 哲学史家 自然科学 社会科学 电视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返归山野自然 彰显乡村意义——评韩少功的《山南水北》 被引量:5
13
作者 陈家洋 《当代文坛》 CSSCI 2007年第4期108-110,共3页
关键词 韩少功 乡村 彰显 《马桥词典》 《暗示》 文学文本 作品 散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形形色色的颜色词 被引量:1
14
作者 朱晓兰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59-59,72,共2页
想买一款黑色的手机?那请问是要宝石黑、钢琴黑还是典雅黑?想买一款红色的笔记本?那请问是要烈焰红、浪漫红还是经典红?想买一款银色的数码相机?那请问是要月牙银、薄雾银还是金属银?想买一个移动硬盘,颜色不限?那好,这里有华... 想买一款黑色的手机?那请问是要宝石黑、钢琴黑还是典雅黑?想买一款红色的笔记本?那请问是要烈焰红、浪漫红还是经典红?想买一款银色的数码相机?那请问是要月牙银、薄雾银还是金属银?想买一个移动硬盘,颜色不限?那好,这里有华丽粉、碧空蓝、青柠绿、极地白、琥珀金、都市灰,请您随便挑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颜色词 形色 数码相机 移动硬盘 银色 笔记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论电影《巴别塔》的人文关怀 被引量:1
15
作者 朱晓兰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48-48,共1页
《巴别塔》是好莱坞于2006年推出的一部获得多种奖项的电影。影片以一杆猎枪为线索交叉地讲述了多个故事,展示了人类生存处境中由各种隔阂所带来的悲哀和不幸,以及在隔阂之后人类实现沟通和交流的希望。
关键词 巴别塔 隔阂 沟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时代”的语义探析
16
作者 朱晓兰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38-39,共2页
近来在各种报刊上,“后××时代”形式的词语使用频率很高。比如,北京奥运会之后,我们开始迎来“后奥运时代”。2008年全球发生金融危机,大家都在探讨如何在“后危机时代”寻找经济的出路。2009年是中国的3G元年,2010年则... 近来在各种报刊上,“后××时代”形式的词语使用频率很高。比如,北京奥运会之后,我们开始迎来“后奥运时代”。2008年全球发生金融危机,大家都在探讨如何在“后危机时代”寻找经济的出路。2009年是中国的3G元年,2010年则代表”后3G时代”来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义 3G时代 北京奥运会 后奥运时代 2008年 后危机时代 2009年 2010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络麻豆
17
作者 朱晓兰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33-33,共1页
现在,如果你常去网上逛卖衣服或首饰的网店,你一定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店主不再只是简单地把商品的照片挂在网上,而是让一些时尚可爱的年轻女孩男孩穿着这些服饰,然后拍成比较精致或者富有生活气息的照片展示给潜在的顾客。正是这... 现在,如果你常去网上逛卖衣服或首饰的网店,你一定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店主不再只是简单地把商品的照片挂在网上,而是让一些时尚可爱的年轻女孩男孩穿着这些服饰,然后拍成比较精致或者富有生活气息的照片展示给潜在的顾客。正是这些向顾客生动感性展示服装或首饰的模特,成为如今相当流行的“网络麻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 生活气息 首饰 照片 顾客 女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纪录片中的搬演:虚构还是真实 被引量:4
18
作者 邓天颖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44-148,共5页
本文通过对纪录片中"真实"与"虚构"分析研究,在对典型案例分析的基础上,探讨"搬演"这一后现代主义的叙事法则在纪录片中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 纪录片 搬演 虚构 真实 后现代主义 叙事法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世界跨族裔导演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崔军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CSSCI 2009年第4期165-170,共6页
本文在吸收法侬和加布里尔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帝国主义时代中第三世界跨族裔导演电影创作的发展理论",以期对这些处于文化交杂情境中的跨族裔导演及其电影创作做一个理论的回顾和展望。
关键词 跨族裔 “身份” 艺术电影 跨国资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真相”时代终将延续下去——论数字空间里的社会分化与群体聚合 被引量:6
20
作者 陈文育 任丽雪 《中国青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4-19,共6页
数字空间里,情感驱动了分化和群体聚合,情感本身就是最终的归因,同时个人信仰汇成暂时性舆论群体,又能促使这些群体分化。理性虽被绕过,客观事实虽被无视,但也未必全然是坏事。因为精英主义下的专业权威、阶层分裂下的权力威信未必比个... 数字空间里,情感驱动了分化和群体聚合,情感本身就是最终的归因,同时个人信仰汇成暂时性舆论群体,又能促使这些群体分化。理性虽被绕过,客观事实虽被无视,但也未必全然是坏事。因为精英主义下的专业权威、阶层分裂下的权力威信未必比个人信仰更加可靠,群体在不断变动中的分化与聚合可能比稳固的状态更有朝气,更能推动言论的自由。当技术推动时代进入一种与先前不一样的生存时空和社会结构中时,到底应不应该因为事实重要性的减弱而质疑新现象的产生,到底应不应该因为个人信仰和情感因素的取而代之就斥责这种现象为"病症",有待商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真相 数字空间:社会分化 群体聚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