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大型新闻行动:以整合传播推进重大主题报道——《江苏新时空》重大主题报道的成功实践 |
潘知常
邓天颖
|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21
|
|
2
|
民生新闻:中国电视节目的“本土化”追求 |
谭云明
易前良
|
《当代传播》
北大核心
|
2006 |
12
|
|
3
|
公共利益与社会问责:检视美国广电改革运动 |
易前良
周露
|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2
|
|
4
|
电视谈话节目中人际传播的语境优化 |
于红
宋文月
|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1 |
1
|
|
5
|
少儿电视新闻有声话语的主题结构对受众的影响 |
沈晓静
|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1
|
|
6
|
参与式网络传播与个体赋权:基于不同社会经济地位网民的考察 |
邓倩
|
《新闻与传播评论》
CSSCI
|
2018 |
14
|
|
7
|
新闻与民俗:地面频道新闻节目的本土化——以《法治现场》为例 |
邓江
易前良
|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0 |
|
8
|
转型中国“共意性运动”中的媒介动员 |
易前良
程婕
|
《当代传播》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15
|
|
9
|
论当代中国电视剧意识形态“世俗化”的选择——以电视连续剧《红粉》为例 |
周安华
易前良
|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8
|
|
10
|
雷蒙·威廉斯的电视本体论——“电视研究”的理论奠基 |
易前良
金昌庆
|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CSSCI
|
2009 |
10
|
|
11
|
“怨恨”与网络话语暴力的心理机制——以汶川大地震期间的王石“捐款门”为例 |
邓天颖
王玲玲
|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4
|
|
12
|
西方“电视文化”研究的三种范式 |
易前良
|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6
|
|
13
|
返归山野自然 彰显乡村意义——评韩少功的《山南水北》 |
陈家洋
|
《当代文坛》
CSSCI
|
2007 |
5
|
|
14
|
形形色色的颜色词 |
朱晓兰
|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
2009 |
1
|
|
15
|
浅论电影《巴别塔》的人文关怀 |
朱晓兰
|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
2008 |
1
|
|
16
|
“后××时代”的语义探析 |
朱晓兰
|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
2011 |
0 |
|
17
|
网络麻豆 |
朱晓兰
|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
2010 |
0 |
|
18
|
纪录片中的搬演:虚构还是真实 |
邓天颖
|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4
|
|
19
|
当代世界跨族裔导演研究 |
崔军
|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CSSCI
|
2009 |
1
|
|
20
|
“后真相”时代终将延续下去——论数字空间里的社会分化与群体聚合 |
陈文育
任丽雪
|
《中国青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