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
陈代云
|
《语文学刊》
|
2016 |
0 |
|
2
|
作为电影意象的重庆:虚构空间与现实空间的碰撞 |
王立红
温雅
|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3
|
《诗经》里的中华民族文化记忆 |
方光柱
|
《文学艺术周刊》
|
2024 |
0 |
|
4
|
微信“晒客”行为及其自我认知研究 |
靖鸣
方芳
袁志红
|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16
|
|
5
|
论刘三姐山歌文化中的重(zhòng)生意识 |
蓝利萍
|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
2014 |
2
|
|
6
|
论《西游记》的微观空间 |
刘雨过
|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1
|
|
7
|
传统民族节庆新闻报道中少数民族形象建构特征探析——以《广西日报》“三月三”报道为例 |
温雅
|
《新闻论坛》
|
2017 |
3
|
|
8
|
明末清初拟话本小说引证的《西江月》词的特点 |
黄艳
|
《中国韵文学刊》
北大核心
|
2017 |
2
|
|
9
|
刘三姐歌谣中的生态美学意蕴 |
蓝利萍
|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
2015 |
0 |
|
10
|
论劳伦斯小说《袋鼠》对生态文明社会的探索与反思——从“美是整生”的生态美学理论视角 |
席战强
|
《钦州学院学报》
|
2014 |
0 |
|
11
|
千古词帝钩沉 |
张辟辟
|
《榆林学院学报》
|
2014 |
0 |
|
12
|
民族性与现代性并置:万玛才旦电影的空间想象 |
胡游
|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
2021 |
2
|
|
13
|
佛教与明代神魔小说的宏观空间构建 |
刘雨过
|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21 |
1
|
|
14
|
汉语反义方位复合词的隐喻不对称研究 |
张玉苹
|
《语文学刊》
|
2017 |
0 |
|
15
|
孔子文艺美学观与其政治和生活美学观之比较 |
万志全
|
《宜春学院学报》
|
2021 |
1
|
|
16
|
唐宋“仕女画”对当代少数民族题材中国画创作的启发 |
于晓平
|
《艺术评鉴》
|
2021 |
2
|
|
17
|
东南亚学习者汉语“给”使用偏误的区域性考察 |
张玉苹
|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20 |
0 |
|
18
|
三音节女性称谓词“女汉子”构成与使用分析 |
靳开宇
|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3 |
0 |
|
19
|
新世纪广西少数民族电影的诗意性 |
姚志林
|
《剧影月报》
|
2021 |
0 |
|
20
|
论广西形象宣传片的符号传播与话语系统生成——以《相约广西》为例 |
银晓明
|
《传媒论坛》
|
2018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