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1
作者 陈代云 《语文学刊》 2016年第6期134-135,共2页
为了培养应用型人才,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改革必须围绕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学创作能力展开,无论是课程体系建设,还是考核评价方式,都应该以培养这两种能力为目标。只有从人文学科自身的特点出发,顺应高等教育改革的趋势,才能找到出路。
关键词 应用型人才 培养 中国现当代文学 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为电影意象的重庆:虚构空间与现实空间的碰撞
2
作者 王立红 温雅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07-111,共5页
重庆依托其独特的空间特征与地域文化成为中国电影中的重要意象,其特征首先体现为电影中的重庆在创作者主观意象与社会层次客观意象两方面得到了意象化的直接描绘;其次,在狭窄逼仄的空间构造、朦胧湿润的感知质感的影响空间为观众带来... 重庆依托其独特的空间特征与地域文化成为中国电影中的重要意象,其特征首先体现为电影中的重庆在创作者主观意象与社会层次客观意象两方面得到了意象化的直接描绘;其次,在狭窄逼仄的空间构造、朦胧湿润的感知质感的影响空间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视觉体验;最后,通过社会议题的融入、象征性空间构建、人物与空间的互动等方式,作为电影意象的重庆在提供娱乐和审美体验的同时也发挥重要的社会功能,引发观众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意象 重庆 电影空间 空间生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诗经》里的中华民族文化记忆
3
作者 方光柱 《文学艺术周刊》 2024年第12期9-11,共3页
文化记忆通过对一些重要历史事件的重现和阐释,从中提炼出约束集体成员的共同价值体系和行为准则,通过反复使用的文本,可以确立和巩固集体内每位个体成员的身份意识。扬·阿斯曼在《文化记忆》中指出,巩固群体身份认同的文化记忆包... 文化记忆通过对一些重要历史事件的重现和阐释,从中提炼出约束集体成员的共同价值体系和行为准则,通过反复使用的文本,可以确立和巩固集体内每位个体成员的身份意识。扬·阿斯曼在《文化记忆》中指出,巩固群体身份认同的文化记忆包含规范性和定型性两个方面,规范性文化记忆是价值和规范,教会人们如何判断是非,指明正确行事的道路;定型性文化记忆包含关于部落的神话、英雄的故事以及族谱等,实现对自我的定义和校验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记忆 定型性 身份意识 重要历史事件 判断是非 集体成员 规范性文化 个体成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信“晒客”行为及其自我认知研究 被引量:16
4
作者 靖鸣 方芳 袁志红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15-124,共10页
微信"晒客"是借助私密通信工具在朋友圈参与、分享、体验和互动的一种社会交往主体。他通过晒自己的日常生活来展现自我,一方面维护人际关系,另一方面建构个人记忆和身份认知。微信晒客群体主要是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19至35岁... 微信"晒客"是借助私密通信工具在朋友圈参与、分享、体验和互动的一种社会交往主体。他通过晒自己的日常生活来展现自我,一方面维护人际关系,另一方面建构个人记忆和身份认知。微信晒客群体主要是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19至35岁间企事业、机关单位的普通员工,所晒内容大多是与自己直接相关的日常生活、心灵鸡汤和娱乐信息,反映了年轻人对自我和社会的认知。晒客所呈现的内容与公共生活相关的不多,分享创造性的东西也不多;男性偏重宣泄,女性偏重展现;年龄越大越喜欢呈现非日志类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信 晒客 自我认知 移动社交媒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刘三姐山歌文化中的重(zhòng)生意识 被引量:2
5
作者 蓝利萍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14年第4期119-124,共6页
刘三姐山歌文化是刘三姐文化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刘三姐文化中的精华。刘三姐山歌文化内容丰富,蕴含深刻,充满了壮族人民对大自然的敬畏,对生命的珍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力的歌颂等重生意识。在生态美学视野下,研究刘三姐山歌文化... 刘三姐山歌文化是刘三姐文化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刘三姐文化中的精华。刘三姐山歌文化内容丰富,蕴含深刻,充满了壮族人民对大自然的敬畏,对生命的珍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力的歌颂等重生意识。在生态美学视野下,研究刘三姐山歌文化中的重生意识,对继承和发展刘三姐文化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三姐 山歌文化 重生意识 敬畏自然 珍视生命 热爱生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西游记》的微观空间 被引量:1
6
作者 刘雨过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9-53,共5页
《西游记》中的微观空间是与宏观和中观相对而言的空间存在,长期被忽略的微观空间是小说的重要艺术特质。小说创造了大量形态各异的微观空间,微观空间在文本中表现为细微形态的物体、变化缩小的人物及其存在的细微物质性空间与社会关系... 《西游记》中的微观空间是与宏观和中观相对而言的空间存在,长期被忽略的微观空间是小说的重要艺术特质。小说创造了大量形态各异的微观空间,微观空间在文本中表现为细微形态的物体、变化缩小的人物及其存在的细微物质性空间与社会关系,它是幻想艺术展开的独特场所,孙悟空是串连微观、中观、宏观空间的矛盾关系统一体。微观空间的叙事视角随着情节变化而在宏观、中观世界之间灵活转换,其中微观视角促进了幻想艺术的拓展与深化,使小说的情节更为新奇有趣,创造出让人感觉既熟悉又陌生的环境与场景,同时融合童心特点与游戏精神,充分展现了超现实微观空间的艺术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游记》 微观 空间 孙悟空 童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民族节庆新闻报道中少数民族形象建构特征探析——以《广西日报》“三月三”报道为例 被引量:3
7
作者 温雅 《新闻论坛》 2017年第1期90-93,共4页
本文以《广西日报》2007年至2016年"三月三"期间少数民族新闻报道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内容分析法,从报道的基本特征和内容特征两大方面进行统计分析,对地方党报在少数民族传统节庆新闻报道中就少数民族形象建构方面呈现的较为... 本文以《广西日报》2007年至2016年"三月三"期间少数民族新闻报道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内容分析法,从报道的基本特征和内容特征两大方面进行统计分析,对地方党报在少数民族传统节庆新闻报道中就少数民族形象建构方面呈现的较为稳定且逐渐多样化的少数民族角色等特征进行了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民族节庆 少数民族形象 “三月三” 《广西日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末清初拟话本小说引证的《西江月》词的特点 被引量:2
8
作者 黄艳 《中国韵文学刊》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81-85,共5页
引证诗词是拟话本小说的主要特征之一。经过数据统计与研究分析可以发现,《西江月》词在明末清初大多数拟话本小说引证的词作中占据最高比例,引证的《西江月》词主要担负发表议论和刻画人物的功用,词作多用正体填制。透过引证的《西江... 引证诗词是拟话本小说的主要特征之一。经过数据统计与研究分析可以发现,《西江月》词在明末清初大多数拟话本小说引证的词作中占据最高比例,引证的《西江月》词主要担负发表议论和刻画人物的功用,词作多用正体填制。透过引证的《西江月》词的三大特点,能够小范围地探究明末清初拟话本小说在创作上的继承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末清初 拟话本小说 《西江月》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刘三姐歌谣中的生态美学意蕴
9
作者 蓝利萍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15年第6期114-120,共7页
生态美学是现代美学发展的一个新的重要领域,它为文学的解读提供一种崭新的路径。刘三姐歌谣既散发着无穷无尽的生态美学魅力,又展现了人类能走向更加美好的生存境遇,其丰富深厚的生态美学意蕴主要体现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之美、... 生态美学是现代美学发展的一个新的重要领域,它为文学的解读提供一种崭新的路径。刘三姐歌谣既散发着无穷无尽的生态美学魅力,又展现了人类能走向更加美好的生存境遇,其丰富深厚的生态美学意蕴主要体现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之美、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统一之美、人内心的和谐灵慧之美以及刘三姐歌谣对人的生存之终极目标和最高价值的关怀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三姐歌谣 生态美学 意蕴 和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劳伦斯小说《袋鼠》对生态文明社会的探索与反思——从“美是整生”的生态美学理论视角
10
作者 席战强 《钦州学院学报》 2014年第1期51-55,85,共6页
从"美是整生"的生态美学理论视角对劳伦斯的小说《袋鼠》进行探析。《袋鼠》记录了其旅居澳大利亚时期的心路历程,小说对澳大利亚美丽而原始的自然生态、动荡纷争的社会生态和漠然、从众与迷惘的精神生态的真实书写,体现了劳... 从"美是整生"的生态美学理论视角对劳伦斯的小说《袋鼠》进行探析。《袋鼠》记录了其旅居澳大利亚时期的心路历程,小说对澳大利亚美丽而原始的自然生态、动荡纷争的社会生态和漠然、从众与迷惘的精神生态的真实书写,体现了劳伦斯对生态文明社会的探索与反思;揭示了一个生态文明的社会应该是自然生态美丽、社会生态和谐、精神生态平衡从而达到整生之美的"生态大和"的社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伦斯 《袋鼠》 生态文明 探索 反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千古词帝钩沉
11
作者 张辟辟 《榆林学院学报》 2014年第3期127-132,共6页
李煜之所以能在文学史上享有"词帝"的美誉,是与他所生长的环境培养出深厚的文学功底、独特的生活经历和率真的性情息息相关的。就词学审美来说,主要是因为他善于调动各种表现手法来抒发内心的真情实感。可以说率真的性情和高... 李煜之所以能在文学史上享有"词帝"的美誉,是与他所生长的环境培养出深厚的文学功底、独特的生活经历和率真的性情息息相关的。就词学审美来说,主要是因为他善于调动各种表现手法来抒发内心的真情实感。可以说率真的性情和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法是成就李煜千古词帝的最根本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词帝 环境 经历 率真 手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性与现代性并置:万玛才旦电影的空间想象 被引量:2
12
作者 胡游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0期99-105,共7页
藏族电影的叙事可以概括为国族化、景观化等叙述模式,万玛才旦导演出现后打破了这一叙事传统,拍摄真正属于藏族人自己的电影。万玛才旦电影的空间叙事研究早有论文,但对于论者提出的民族性与现代性二元对立命题不能赞同。万玛才旦的电... 藏族电影的叙事可以概括为国族化、景观化等叙述模式,万玛才旦导演出现后打破了这一叙事传统,拍摄真正属于藏族人自己的电影。万玛才旦电影的空间叙事研究早有论文,但对于论者提出的民族性与现代性二元对立命题不能赞同。万玛才旦的电影通过“异托邦”的寺庙、街道和牧区相同的出现次数以及“金巴”受到民族文化与现代文明互相影响营造的心理空间,窥见其电影呈现的是传统与现代的并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万玛才旦电影 空间叙事 叙事空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佛教与明代神魔小说的宏观空间构建 被引量:1
13
作者 刘雨过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74-80,共7页
佛教与明代神魔小说的宏观空间构建有密切关联,以神魔小说中天界、幽冥、凡间三大空间为代表,基本上都吸收和改造了佛教三界、地狱和四大部洲的空间观念。佛教这些纷繁复杂的空间观念在神魔小说中并未原样照搬,而是与中国本土文化相融合... 佛教与明代神魔小说的宏观空间构建有密切关联,以神魔小说中天界、幽冥、凡间三大空间为代表,基本上都吸收和改造了佛教三界、地狱和四大部洲的空间观念。佛教这些纷繁复杂的空间观念在神魔小说中并未原样照搬,而是与中国本土文化相融合,形成了有利于小说情节叙述的较为简单明了的空间观念。佛教深邃的空间理论给神魔小说的空间构建提供了极大的理论支撑与艺术启发,其宏大的空间格局让神魔小说具有更高的思想旨趣,使得人物形象具有更为极致化的法术技能和思想个性,让神魔小说的情节线索更加复杂生动。佛教宏观空间观念让神魔小说建立了一个虚实结合、循环运转的"天界—凡间—幽冥"空间体系,使得人物形象拥有多重身份,空间内事物之间产生了新的空间关系,生发出摇曳多姿而又极具特色的空间艺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魔小说 佛教 宏观空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语反义方位复合词的隐喻不对称研究
14
作者 张玉苹 《语文学刊》 2017年第2期46-50,共5页
汉语反义方位复合词"上下"、"前后"、"左右"都可以从空间域投射到时间域、数量域,表"约指",但隐喻存在诸多不对称现象。"上下"、"前后"、"左右"是一组反义方位... 汉语反义方位复合词"上下"、"前后"、"左右"都可以从空间域投射到时间域、数量域,表"约指",但隐喻存在诸多不对称现象。"上下"、"前后"、"左右"是一组反义方位复合词,其隐喻的产生和隐喻的不对称都和反义方位复合词的结构特点有关。其构词成分——单纯方位词"上、下"、"前、后"、"左、右"的方位概念差异更能解释反义方位复合词"上下"、"前后"、"左右"在空间域的语义差异以及在时间域和数量域的隐喻不对称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义方位复合词 “上下”、“前后”、“左右” 方位概念 隐喻不对称 约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孔子文艺美学观与其政治和生活美学观之比较 被引量:1
15
作者 万志全 《宜春学院学报》 2021年第1期1-7,共7页
在文艺美学观上,孔子倡导诗乐舞等文学艺术应肩负起移风易俗之重要使命,其风格可谓雅正中透着严肃(彰显阳刚之气);而其政治美学观则倡导仁德礼治,其风格可谓雅正中透着温情(刚中带柔);其生活美学观倡导在日常生活中循礼修德,其风格可谓... 在文艺美学观上,孔子倡导诗乐舞等文学艺术应肩负起移风易俗之重要使命,其风格可谓雅正中透着严肃(彰显阳刚之气);而其政治美学观则倡导仁德礼治,其风格可谓雅正中透着温情(刚中带柔);其生活美学观倡导在日常生活中循礼修德,其风格可谓雅正中透着鲜活(刚柔并济)。在共有风格上,三者皆显“雅正”(阳刚);在风格差异上,其文艺美学观更为严肃(阳刚),其政治美学观和生活美学观则更为活泼(阴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文艺美学观与政治美学观、生活美学观 风格比较 雅正 严肃 活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宋“仕女画”对当代少数民族题材中国画创作的启发 被引量:2
16
作者 于晓平 《艺术评鉴》 2021年第11期25-27,35,共4页
“仕女画”是中国绘画史中的瑰宝,具有独特的魅力和极高的艺术价值,对当代人物画创作的影响深远,也对当代少数民族题材中国画的创作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学习、传承经典,承古通今,观照现实,立足民族区域特色,继承中国画艺术的... “仕女画”是中国绘画史中的瑰宝,具有独特的魅力和极高的艺术价值,对当代人物画创作的影响深远,也对当代少数民族题材中国画的创作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学习、传承经典,承古通今,观照现实,立足民族区域特色,继承中国画艺术的精髓,创作出具有民族文化内涵和特色,符合当代审美的优秀少数民族题材中国画作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仕女画 民族题材 中国画 创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南亚学习者汉语“给”使用偏误的区域性考察
17
作者 张玉苹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6期114-117,共4页
本文基于区域共性,考察了东南亚泰国、越南、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四个国家的学习者在使用汉语"给"时的词语习得偏误和句式习得偏误,指出东南亚学习者"给"使用的两个区域性偏误:一是"让"误用为"给&q... 本文基于区域共性,考察了东南亚泰国、越南、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四个国家的学习者在使用汉语"给"时的词语习得偏误和句式习得偏误,指出东南亚学习者"给"使用的两个区域性偏误:一是"让"误用为"给";二是"给O1VO2"误用为其他三种"给"字句。并从语义虚化的差异、语言类型差异和教学研究不足等方面分析了区域性特点形成的原因,以指导"给"的汉语教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南亚学习者 “给” 偏误 区域共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音节女性称谓词“女汉子”构成与使用分析
18
作者 靳开宇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2期53-57,共5页
伴随社会分工逐步细化与女性参与政治、经济、科技等社会领域活动的机会日益增多,当代女性称谓词基于社会发展和人们观念更新也出现了新的变化趋势。文章以“女汉子”为例,首先,借鉴认知语言学概念整合理论阐释说明该称谓词词义的认知... 伴随社会分工逐步细化与女性参与政治、经济、科技等社会领域活动的机会日益增多,当代女性称谓词基于社会发展和人们观念更新也出现了新的变化趋势。文章以“女汉子”为例,首先,借鉴认知语言学概念整合理论阐释说明该称谓词词义的认知形成过程;其次,通过复合词韵律模式对比分析,指出该称谓词具有结构松散性的韵律形式特征;最后,立足说话者交际意图实现的功能视角,结合语料用例,对“女汉子”在言语使用过程中具有的语用凸显义和语用修辞义作出解释说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称谓词 女汉子 概念整合 心理空间 语用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世纪广西少数民族电影的诗意性
19
作者 姚志林 《剧影月报》 2021年第5期7-9,共3页
新世纪以来的广西少数民族电影呈现出了抒情化与意象化的诗意内涵。这里既有对中国传统诗意美学的继承,又有着对于"西式"电影诗意表征致敬与发展。这些电影以抒情化的表征展现了对于民间表达的热忱,在空间叙事上的意象化又让... 新世纪以来的广西少数民族电影呈现出了抒情化与意象化的诗意内涵。这里既有对中国传统诗意美学的继承,又有着对于"西式"电影诗意表征致敬与发展。这些电影以抒情化的表征展现了对于民间表达的热忱,在空间叙事上的意象化又让电影获得更为广博的艺术空间,二者的相互作用构筑了新世纪广西少数民族电影艺术表现的新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西少数民族电影 抒情化 意象化 诗意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广西形象宣传片的符号传播与话语系统生成——以《相约广西》为例
20
作者 银晓明 《传媒论坛》 2018年第13期17-18,20,共3页
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支点,以及"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参与者,国家实施"一带一路"大战略为广西区域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更大的机遇。在新形势下,广西形象宣传片也显现出了更为丰富的影像画面与... 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支点,以及"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参与者,国家实施"一带一路"大战略为广西区域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更大的机遇。在新形势下,广西形象宣传片也显现出了更为丰富的影像画面与内涵。本文通过分析广西近年来新推出的形象片,以《相约广西》为例,探索广西形象宣传片创作中的符号传播与话语系统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象宣传 符号传播 话语生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