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砂质海岸地下水营养盐迁移转化过程与入海排泄 被引量:2
1
作者 王学静 郭祎钒 +3 位作者 于胜超 汪迁迁 李海龙 郑春苗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22,共11页
正确认识营养物质在地下咸淡水过渡带的行为,准确量化营养物质通过地下水的入海输入量,对近岸海域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广东北津湾砂质海滩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海滩地下水分层取样与测试分析,揭示海滩地下水营养盐分布... 正确认识营养物质在地下咸淡水过渡带的行为,准确量化营养物质通过地下水的入海输入量,对近岸海域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广东北津湾砂质海滩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海滩地下水分层取样与测试分析,揭示海滩地下水营养盐分布特征与迁移转化规律,评估海底地下水排泄(submarine groundwater discharge,SGD)及其携带营养盐入海通量,阐释潜在环境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与地表水相比,海滩地下水具有较高的营养盐含量,地下水中硝酸盐+亚硝酸盐(NO_(x)^(-))、磷酸盐(PO_(4)^(3-))和硅(Si)浓度由陆向海、从浅层到深层逐渐降低,经过咸淡水过渡带后NO_(x)^(-)和PO_(4)^(3-)发生了非保守移除;NO_(x)^(-)主要通过反硝化作用进行脱氮,从陆向海其浓度衰减了95.81%;而PO_(4)^(3-)主要是被铁的氧化物/氢氧化物终产物吸附去除;海滩中部地下水中产生了氨氮(NH_(4)~+)热区,NH_(4)~+发生了非保守增加,主要是有机物分解释放。(2)整个海湾SGD值为1.49×10^(6)m^(3)/d,与当地河流入海量相当;SGD携带输入的溶解无机氮、PO_(4)^(3-)和Si分别为983.0,37.00,4023 kg/d,是海洋营养盐的重要来源之一。(3)海滩地下水具有较高的氮磷比(平均值139.6)和硅磷比(平均值274.1),远高于Redfiled比及海水的氮磷比(21.03)和硅磷比(33.12),影响海湾营养盐组成与结构。砂质海滩广泛分布,研究结果可为该类型海域生态环境的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质海滩 咸淡水过渡带 营养盐 海底地下水排泄 北津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感潮河段枯水期盐度模型构建与咸潮上溯影响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黄雅丽 盛晟 +7 位作者 胡朝阳 刘阳 葛建忠 姚佳玲 付开雄 林斌 刘炳义 陈华 《水资源保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0-159,204,共11页
基于有限体积方法,结合实测咸水数据及气候模式数据,构建了感潮河段枯水期水动力-盐度模型,并以受咸潮影响严重的闽江水口水库坝下至河口的感潮河段为例,探究了枯水期气候态条件下咸潮上溯特征及规律。结果表明:在枯水期,闽江感潮河段... 基于有限体积方法,结合实测咸水数据及气候模式数据,构建了感潮河段枯水期水动力-盐度模型,并以受咸潮影响严重的闽江水口水库坝下至河口的感潮河段为例,探究了枯水期气候态条件下咸潮上溯特征及规律。结果表明:在枯水期,闽江感潮河段平均流量最小,气候态风场正值东北风向,综合作用下最易发生咸潮上溯;枯水期气候态大潮期间,河口水体混合强烈,闽江南港较北港上溯更强烈,上溯最严重时已危及城门水厂;枯水期气候态小潮期间,咸潮上溯程度整体强于大潮,南港的咸潮上溯界远于北港,落憩时水体分层明显,其余时刻水体混合强烈,上溯严重时马尾、炎山、城门水厂均于取用水高峰时段遭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潮河段 枯水期 咸潮上溯 用水安全 水动力-盐度模型 气候态 闽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本福岛核泄漏典型人工放射性核素在北太平洋柔鱼渔场的分布 被引量:10
3
作者 唐峰华 王锦龙 +2 位作者 刘丹彤 何利军 杜金洲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2066-2071,共6页
为了解福岛核事故泄漏放射性核素对海洋环境的污染情况,于2011年8—11月在北太平洋公海渔场采集柔鱼样品,带回实验室利用超低本底HPGeγ谱仪进行分析。监测到福岛核事故释放并扩散至北太平洋公海海域的放射性核素有110Ag、134Cs和137Cs... 为了解福岛核事故泄漏放射性核素对海洋环境的污染情况,于2011年8—11月在北太平洋公海渔场采集柔鱼样品,带回实验室利用超低本底HPGeγ谱仪进行分析。监测到福岛核事故释放并扩散至北太平洋公海海域的放射性核素有110Ag、134Cs和137Cs,其中110Ag在3种核素中含量百分比最高,在90%以上,134Cs只占0~1.5%,137Cs也只为0.2~1.3%。在所有站位中,110Ag、137Cs、134Cs 3种核素均在同一站位(155.08°E、42.17°N)含量达最高,分别为101.31、32.63、32.63 Bq·kg-1。另外,对比了靠近日本西侧的日本海海域样品,检测到的110Ag核素含量为1.50 Bq·kg-1、137Cs核素含量为0.05 Bq·kg-1,但未检测出超出本底的134Cs,总体放射性核素含量比日本以东的公海海域明显要低,暗示这次日本核泄漏对西部海域海洋生物的影响比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岛核事故 人工放射性核素 柔鱼 北太平洋海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素^(137)Cs在北太平洋典型生物体内的分布与富集 被引量:6
4
作者 唐峰华 张胜茂 +2 位作者 吴祖立 王锦龙 杜金洲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684-1692,共9页
为了解日本福岛核泄漏对北太平洋公海渔场海洋生物的危害程度及影响状况,2011—2012年连续两年在北太平公海渔场采集典型生物样品,采用γ谱仪进行检测,发现所采样品均含有放射性核素^(137)Cs。同时运用分类和分组织器官等处理方法,进行... 为了解日本福岛核泄漏对北太平洋公海渔场海洋生物的危害程度及影响状况,2011—2012年连续两年在北太平公海渔场采集典型生物样品,采用γ谱仪进行检测,发现所采样品均含有放射性核素^(137)Cs。同时运用分类和分组织器官等处理方法,进行对照分析。结果显示,(1)2011年,^(137)Cs在鲨鱼(Mustelus griseus)体内的分布最高,高达1.16Bq·kg^(-1),最低是日本海的太平洋褶柔鱼(Todarodes pacificus),仅为0.05 Bq·kg^(-1)。2012年整体上所有海洋生物体内的^(137)Cs质量活度降低了1个数量级,^(137)Cs最高质量活度出现在蜞鳅(Coryphaena hippurus)体内,达0.04 Bq·kg^(-1),最低也是日本海的太平洋褶柔鱼,仅为0.001 Bq·kg^(-1)。(2)2011年中不同胴长组巴特柔鱼(Ommastrephes bartramii)的^(137)Cs质量活度最高的是250~300mm,达到了0.73 Bq·kg^(-1)。2012年中^(137)Cs质量活度最高的胴长组是200~250 mm,达0.034 Bq·kg^(-1)。(3)从两年巴特柔鱼的不同组织部位的质量活度分布情况来看,内脏聚集的核素^(137)Cs质量活度最高,其他3个部位(头部、躯干和鳍部)明显偏低。(4)通过两年的营养级分析,^(137)Cs核素质量活度初步呈倒金字塔分布。所测得的生物体中的核素质量活度水平均未超过中国食品放射性核素质量活度的限制水平与通用水平。初步了解了核泄漏对北太平洋公海主要渔场核辐射的影响,以期为海洋放射性深入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岛核事故 放射性核素 北太平洋公海 巴特柔鱼 营养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太平洋公海中心渔场海域放射性核素^(137)Cs的生态环境监测与风险评估 被引量:3
5
作者 唐峰华 张胜茂 +1 位作者 吴祖立 崔雪森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680-687,共8页
为合理开发北太平洋公海渔业资源并了解日本福岛核泄漏对公海渔业的影响,利用2011—2013年连续3年在北太平洋公海中心渔场采集的海洋生物样品,经济品种以巴特柔鱼(Ommastrephes bartramii)为主,采用γ谱仪进行检测放射性核素137Cs,开展... 为合理开发北太平洋公海渔业资源并了解日本福岛核泄漏对公海渔业的影响,利用2011—2013年连续3年在北太平洋公海中心渔场采集的海洋生物样品,经济品种以巴特柔鱼(Ommastrephes bartramii)为主,采用γ谱仪进行检测放射性核素137Cs,开展核素在渔场中海洋生物体内的分布富集分析及其风险评估。研究结果显示:2011—2012年采集海洋生物品种较多,所有样本都检测出了超出本底值的137Cs核素比活度。2011年所测核素137Cs比活度范围为0.05~6.21 Bq·kg-1,2012年比活度范围为0.02~0.46Bq·kg-1;而2013年采集的样品较少仅有2类,比活度范围为0~0.37 Bq·kg-1。将各个营养级生物的137Cs核素质量活度进行均值化,3年期间大型鱼类的平均值为0.49 Bq·kg-1,巴特柔鱼的平均值为0.18 Bq·kg-1,小型鱼类平均值为0.10 Bq·kg-1,随营养级上升核素质量活度整体呈倒金字塔分布。研究表明,中心渔场调查期间所测核素质量活度水平均未超过中国食品中放射性核素质量活度的限制浓度与通用水平的标准限。目前对放射性元素137Cs的风险评估显示核素含量处于相对安全限度范围内,但需保持可续性的生态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太平洋公海 中心渔场 核素 生态环境监测 风险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体悬沙浓度连续测量技术研究综述 被引量:2
6
作者 李为华 李九发 张文祥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20-30,共11页
水体悬沙浓度是水利、环境、河口海岸与海洋相关研究领域最为基础的数据需求之一。随着传感器技术的发展,悬沙浓度连续测量技术在悬沙浓度测量领域表现出高时空分辨率、长期数据采集的成本和风险均较低的突出优点。本文综述了光学、声... 水体悬沙浓度是水利、环境、河口海岸与海洋相关研究领域最为基础的数据需求之一。随着传感器技术的发展,悬沙浓度连续测量技术在悬沙浓度测量领域表现出高时空分辨率、长期数据采集的成本和风险均较低的突出优点。本文综述了光学、声学、音叉谐振、压差和放射性射线衰减等原理用于悬沙浓度连续测量技术的相关研究进展,探讨了各技术方法的优、缺点,并提出了今后的研发重点和发展方向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1)光后向散射原理是低成本、小型化和高时频测量悬沙浓度的最优技术路线,需着力于开展量程扩增和粒径敏感度削弱研究;2)低不确定度悬沙浓度垂向剖面观测的实现依赖于超声后向散射原理技术路线的发展;3)音叉谐振原理技术路线尤为契合高含沙水流和浮泥工况下的超高量程应用场景;4)多技术路线传感器融合以及使用人工智能算法模型替代正向反演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沙浓度 连续测量技术 光学测量 声学测量 音叉谐振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南支新浏河沙的演变过程 被引量:4
7
作者 茅志昌 郭建强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33-38,共6页
根据长江口南支下段新浏河沙、新浏河沙包、宝山南、北水道的形成发育过程分析,落潮流北偏,河道放宽率较大、沉积物抗冲性差以及丰富的物质来源是形成浏河口外主槽内浅滩沙洲的主要原因。在落潮流控制下,新浏河沙、新浏河沙包以125°... 根据长江口南支下段新浏河沙、新浏河沙包、宝山南、北水道的形成发育过程分析,落潮流北偏,河道放宽率较大、沉积物抗冲性差以及丰富的物质来源是形成浏河口外主槽内浅滩沙洲的主要原因。在落潮流控制下,新浏河沙、新浏河沙包以125°方向朝下游移动。自2004年以来,新浏河沙包北冲南淤趋势加剧,增加了南、北港分流口河段的不稳定性,为确保宝山南、北水道10m以上水深,对新浏河沙包实施动态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新浏河沙 河床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空无人机平台应用于海滩地形监测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陈奇 张阳 +4 位作者 唐雯雯 朱永兰 何方婷 宗羿冰 贾建军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55-68,共14页
消费级无人机的普及使得海滩监测有新的选择,但不同无人机平台的监测精度与适用情景各异,有必要进行适用性评价。本研究利用两种无人机平台(精灵4 RTK、经纬M300 RTK)与两种地形监测技术(SFM摄影测量、激光雷达)在象山县大沙海滩进行海... 消费级无人机的普及使得海滩监测有新的选择,但不同无人机平台的监测精度与适用情景各异,有必要进行适用性评价。本研究利用两种无人机平台(精灵4 RTK、经纬M300 RTK)与两种地形监测技术(SFM摄影测量、激光雷达)在象山县大沙海滩进行海滩地形监测,计算低空无人机监测海滩地形的平面误差与高程误差,分析不同无人机平台准同步监测结果之间的差异及其原因;利用无人机监测结果分析大沙海滩的地形特征,讨论海滩地形冬季前后变化。分析结果显示,无人机平台能胜任高精度的海滩地形变化监测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滩监测 SFM摄影测量 激光雷达 精度对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宝钢码头溢油事故油膜漂移扩散数值模拟 被引量:2
9
作者 顾靖华 朱建荣 金智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59-170,共12页
溢油事故发生后,油膜的漂移扩散会对周围水域和环境敏感目标造成污染。研究溢油事故后油膜漂移扩散,可为溢油事故的处理提供理论指导。本文应用河口海岸三维水动力模式ECOM-si(semi-implicit estuarine,costal and ocean model),耦合溢... 溢油事故发生后,油膜的漂移扩散会对周围水域和环境敏感目标造成污染。研究溢油事故后油膜漂移扩散,可为溢油事故的处理提供理论指导。本文应用河口海岸三维水动力模式ECOM-si(semi-implicit estuarine,costal and ocean model),耦合溢油漂移扩散模块,模拟和分析长江口宝钢码头发生溢油事故后油膜的漂移扩散,以及对环境敏感保护目标的影响。基于长江口崇明东滩气象站实测风速风向资料,给出影响溢油漂移的主导风和不利风向。在冬季多年平均1月径流量11700m^(3)·s^(-1)、主导风、3个不利风和潮汐作用下,数值模拟并详细给出了宝钢码头溢油事故发生后油膜的平面分布、油膜到达和离开4个水库取水口和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以及其他环境敏感保护区的时间、持续影响时间和最大油膜厚度。长江口宝钢码头溢油事故发生后,油膜随涨落潮流作上下游来回振荡,径流使油膜向海输运,风使油膜朝风向方向漂移。在主导风北风5.6m^(3)·s^(-1)风速下,油膜沿长江口南岸向下游漂移扩散,小部分进入北槽南侧。在不利风向东南风4.0m^(3)·s^(-1)风速下,油膜西北方向漂移,聚集于南支北岸,受径流作用沿南支和北港的中北侧向下游输运。在不利风向西北风4.8m^(3)·s^(-1)风速下,西北风减轻了溢油事故点上游和北港、崇明东滩外侧敏感目标的影响,加重了南港和南槽的环境敏感保护目标的影响。在不利风向西南风3.2m^(3)·s^(-1)风速下,大部分油膜在北港中北侧向下游漂移扩散,小部分油膜聚集在北槽的中北侧。西南风减轻了溢油事故点上游和下游南港、南槽环境敏感目标受到的影响,加重了对北港和崇明东滩外侧敏感目标的影响。不同风向作用下油膜的分布和对环境敏感保护目标影响显著不同,风在油膜漂移扩散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膜 漂移扩散 主导风 不利风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湛江外罗海域水沙环境及岸滩演变 被引量:2
10
作者 左书华 张娜 +1 位作者 黄玉新 许婷 《海洋地质前沿》 2016年第7期44-50,共7页
依据不同时期地形资料,对广东湛江外罗海域海床的岸滩冲淤变化进行了分析,并结合水文泥沙资料探讨了冲淤变化原因和发展趋势,结果显示:1多年来整个研究海域地形有冲有淤,总体上冲刷范围大于淤积范围;2从2个时期(40年长期和6年短期)该海... 依据不同时期地形资料,对广东湛江外罗海域海床的岸滩冲淤变化进行了分析,并结合水文泥沙资料探讨了冲淤变化原因和发展趋势,结果显示:1多年来整个研究海域地形有冲有淤,总体上冲刷范围大于淤积范围;2从2个时期(40年长期和6年短期)该海域冲刷来看,在自然状态下,经过长期的冲刷和恢复作用,研究海域最大冲刷深度应该在5.0m左右;3强风和台风引起的波浪对海岸和海底侵蚀、堆积影响很大,是地形塑造的主要因素,正常天气下的风浪流起到一个地形恢复的作用,但往往难以恢复到原来的状态,造成一定的冲刷和堆积;4在现有动力泥沙环境没有大的变化的情况下,这种中长期尺度的最大冲刷趋势仍将延续该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东湛江 外罗海域 岸滩演变 冲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季东海东北部营养盐的分布变化特征
11
作者 刘雅丽 高磊 +2 位作者 陈炜清 王腾 李道季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733-744,共12页
分别于2010年7月和2011年7月,在沿长江冲淡水扩散方向的东海东北部海域进行了典型站点CTD参数的测定和营养盐样品的采集,旨在了解长江不同径流量条件下该区域对长江冲淡水的响应过程及其中营养盐的分布变化特点。结果显示:在长江径流量... 分别于2010年7月和2011年7月,在沿长江冲淡水扩散方向的东海东北部海域进行了典型站点CTD参数的测定和营养盐样品的采集,旨在了解长江不同径流量条件下该区域对长江冲淡水的响应过程及其中营养盐的分布变化特点。结果显示:在长江径流量较大的2010年7月,长江冲淡水(盐度<31)在研究区域表层自西向东的扩散范围明显大于径流量较小的2011年7月。而含有高浓度NO_3-N(如>15μmol/L)海水扩散范围在两个航次的变化却相反。由于海水层化以及表层浮游植物的吸收,各站表层NO_3-N、SiO_3-Si、PO_4-P等浓度一般较低,温盐跃层和次表层叶绿素最大值层以下其浓度升高并逐渐趋于稳定。2010年7月NH_4-N在研究区域各站贯穿整个深度的浓度明显大于2011年7月。与长江冲淡水和长江口相比,东海东北部水体表层SiO_3-Si/NO_3-N和PO_4-P/NO_3-N等营养盐摩尔比值明显降低。黑潮次表层水和黑潮中层水等水团含有较高的营养盐浓度(NO_3-N,SiO_3-Si及PO_4-P),与长江冲淡水相比,可能构成了东海东北部另一个重要的营养盐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养盐 生物地球化学过程 长江冲淡水 黑潮 次表层叶绿素最大值层 东海东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虱鮣Phtheirichthys lineatus(Menzies)——中国鱼类区系新记录
12
作者 张衡 倪勇 +2 位作者 全为民 马春艳 陈森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07-112,共6页
2015年4月8日在南海南沙群岛乐斯暗沙附近海域(11°20°N、114°30°E)采集到1 ind鮣科鱼类标本,经鉴定为虱鮣Phtheirichthys lineatus(Menzies,1791),隶属鲈形目(Perciformes),鲈亚目(Percoidei),鮣科(Echeneidae),虱... 2015年4月8日在南海南沙群岛乐斯暗沙附近海域(11°20°N、114°30°E)采集到1 ind鮣科鱼类标本,经鉴定为虱鮣Phtheirichthys lineatus(Menzies,1791),隶属鲈形目(Perciformes),鲈亚目(Percoidei),鮣科(Echeneidae),虱鮣属(Phtheirichthys)。是南海鱼类新纪录的属和种,也是中国鱼类新纪录的属和种。虱鮣属全世界仅有1种,其主要特征如下:体很长,体长为体高的13倍。胸鳍尖,腹鳍胸位,起点在胸鳍基的后下方。臀鳍基长,臀鳍条30。尾鳍截形,上下叶边缘灰白色。尾柄延长,肛前提倡较肛后体长为短。吸盘小,具11对软骨板,体长为吸盘长约5.8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类新记录 虱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季寒潮期间黄、渤海水位低频波动研究 被引量:7
13
作者 李晓红 董礼先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67-473,共7页
利用POM(Princeton Ocean Model)海洋数值模式建立渤、黄、东海冬季三维环流动力学区域模型。模型在海-气边界使用包括风应力、气压和热通量的大气驱动,海洋边界使用西太平洋模式提供的环流和潮位驱动,综合模拟潮波运动、温度、盐度、... 利用POM(Princeton Ocean Model)海洋数值模式建立渤、黄、东海冬季三维环流动力学区域模型。模型在海-气边界使用包括风应力、气压和热通量的大气驱动,海洋边界使用西太平洋模式提供的环流和潮位驱动,综合模拟潮波运动、温度、盐度、环流变化和水位低频波动。模拟了2001年1月寒潮过境时黄、渤海水位低频波动及流场变化,分析了其对大风过程、气压、降温的响应,发现冬季强劲的北风和西北风都可以通过抽吸振荡在渤、黄海诱发水位的低频波动,东北风则由于地形影响不能诱发渤、黄海的低频波动。气压和降温只是在波动幅度上有一定的影响。波动发源于渤海和北黄海,最大波幅可以达到0.6m。波动进入南黄海后有沿黄海深槽西侧传播的倾向,波动幅度在传播过程中逐渐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 冬季寒潮 风应力 低频波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九章环礁中牛轭礁和西门礁新生沙洲沉积特征与动态 被引量:3
14
作者 许眸莹 高抒 +1 位作者 葛晨东 黄梅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44-53,共10页
南沙群岛的珊瑚礁以环礁形式存在,拥有各具特色的地貌形态。九章环礁中的牛觇礁和西门礁是两座发育有新生沙洲的环礁,代表灰沙岛形成前一个重要的过渡性地貌演化阶段。这两处新生沙洲表层沉积物样品的粒度分析表明:沉积物主要组分为珊... 南沙群岛的珊瑚礁以环礁形式存在,拥有各具特色的地貌形态。九章环礁中的牛觇礁和西门礁是两座发育有新生沙洲的环礁,代表灰沙岛形成前一个重要的过渡性地貌演化阶段。这两处新生沙洲表层沉积物样品的粒度分析表明:沉积物主要组分为珊瑚碎屑,长轴中值粒径在14~45mm之间,属于砾石级别;样品分选系数在4.5~31之间,分选性很差;球度值为0.52-0.68,球度差。粒度特征值中,中值粒径具有随着到水边线距离的增大而升高的趋势,而分选性和球度与距水边线距离关系不大。整体上中值粒径与分选系数呈正相关关系,而与球度呈负相关关系。历史文献记载和卫星图像表明,牛辄礁和西门礁上的新生沙洲都是近年来才形成的,与风暴过程及冬季风有关。牛辘礁上沙洲向北迁移,同时其长轴向东南方向延伸;西门礁上沙洲整体向东南方向迁移,并形成回弯形沙嘴形态。新生沙洲的出现与珊瑚碎屑物质供给变化或风暴浪作用变化的关系还需进一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沙洲 粒度 珊瑚碎屑 风暴浪作用 九章环礁 南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潮滩环境沉积物吸附多环芳烃的粒径因素影响 被引量:1
15
作者 杨达 高抒 +2 位作者 李家彪 邹欣庆 盛辉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4-61,共8页
为了研究粒径因素对于潮间带沉积物吸附多环芳烃(PAHs)的影响,基于索氏提取法、比值法、统计分析法和室内等温吸附实验以及0~31、32~64μm和大于64μm这三种不同粒径的沉积物对于16种多环芳烃各自吸附参数的反演计算,研究盐城潮滩沉积物... 为了研究粒径因素对于潮间带沉积物吸附多环芳烃(PAHs)的影响,基于索氏提取法、比值法、统计分析法和室内等温吸附实验以及0~31、32~64μm和大于64μm这三种不同粒径的沉积物对于16种多环芳烃各自吸附参数的反演计算,研究盐城潮滩沉积物PAHs赋存状态以及沉积物粒径对PAHs的吸附能力。结果表明,研究地点的潮滩沉积物中PAHs含量为49.67~141.90 ng·g^(−1),平均为74.92 ng·g^(−1)。沉积物中的PAHs主要以3环、4环和5环为主,其主要来源为高温燃烧源。在沉积物有机质含量极低时,粒径对PAHs的吸附起主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 多环芳烃(PAHs) 吸附能力 粒径 盐城潮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典型河流沉积物石英释光性质初探及其物源指示意义
16
作者 刘健辉 姜锋 +3 位作者 陈杰 孙千里 陈静 陈中原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88-96,共9页
石英是地球表面分布最广的矿物之一,抗风化能力较强且性质稳定,是母岩信号的最佳载体。前人研究结果表明石英的释光(包括光释光OSL和热释光TL)灵敏度和母岩以及沉积过程存在一定关系,已初步被应用于沙漠沉积物的判源研究中。河流与海域... 石英是地球表面分布最广的矿物之一,抗风化能力较强且性质稳定,是母岩信号的最佳载体。前人研究结果表明石英的释光(包括光释光OSL和热释光TL)灵敏度和母岩以及沉积过程存在一定关系,已初步被应用于沙漠沉积物的判源研究中。河流与海域沉积物相关研究在国内研究较少,文章拟尝试对中国东部沿海三条重要河流(黄河、长江和浊水溪)沉积物中的石英释光性质进行分析,探讨其应用于物源判别的可能性。通过7个粒级(<4μm、4~16μm、16~32μm、32~45μm、45~63μm、63~90μm、90~125μm)的石英释光灵敏度的对比分析发现,同一河流下游河口沉积物中不同粒级的石英释光灵敏度差异明显,<4μm和>45μm粒级的石英110℃TL峰和OSL灵敏度较小,4~45μm粒级较强;黄河、长江和浊水溪同粒级沉积物中石英110℃TL峰和OSL灵敏度均有明显差异,尤其是63μm以下粒级,均表现为长江最大,黄河次之,浊水溪最小。母岩差异和流域搬运—沉积过程是影响河流沉积物石英释光灵敏度的主要因素。沉积物在长江流域内的滞留时间长,石英在流域内的辐照—晒退循环次数增多从而使其释光灵敏度增大,同时流域内广泛分布的富含微量元素的火成岩产出的石英晶体晶格缺陷较多,这两者导致其石英释光灵敏度较大。黄河河口沉积物中石英释光灵敏度继承了其源区黄土高原的特征。浊水溪是山溪性短途河流,水面坡降大,沉积物可迅速被从源区搬运至河口区,石英接受辐照—晒退循环次数少,且其源区母岩多以变质岩为主,这可能是其石英释光灵敏度偏小的原因。石英释光灵敏度随粒级的变化,推测与石英自身发光性质以及河流中沉积物搬运方式的不同有关。泥沙入海后,石英释光灵敏度虽然存在随海域搬运—沉积过程增大的可能性,但据上述研究来看,其增加幅度可能远小于长江、黄河和浊水溪河流间石英释光灵敏度的差值,因此可尝试利用细粒级(4~45μm)石英释光灵敏度为指标进行黄、东海陆架物源追踪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英 物源 黄河 长江 浊水溪 释光灵敏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季波浪与人工岛联合作用下日月湾海滩冲淤演变特征 被引量:5
17
作者 张达恒 时连强 +1 位作者 龚照辉 郭俊丽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71-81,共11页
人工岛作为一种新兴的海岸工程,它的建设所引起的岸滩冲淤和防护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以海南万宁市日月湾人工岛为例,通过4期实测海滩剖面数据和多时相遥感影像,分析了冬季波浪与人工岛联合作用对日月湾海滩冲淤变化的影响,并... 人工岛作为一种新兴的海岸工程,它的建设所引起的岸滩冲淤和防护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以海南万宁市日月湾人工岛为例,通过4期实测海滩剖面数据和多时相遥感影像,分析了冬季波浪与人工岛联合作用对日月湾海滩冲淤变化的影响,并结合海区波况,探究了海滩冲淤变化机理。研究表明,日月湾海区冬半年的平均有效波高与波浪周期明显强于夏半年,且波浪强度整体上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但在人工岛建设前后变化幅度较小;人工岛建设对海滩地貌变化有强烈影响,海滩呈现出岛后淤积而两侧侵蚀的显著特征,岛影区海滩不断淤积,岸线向海淤进达200m,甚至可能与人工岛相连形成连岛沙坝,人工岛后两侧海滩侵蚀,岸线向陆一侧蚀退最大距离达50m;海滩在冬季波浪和人工岛共同影响下,岸滩自北向南依次表现为稳定、侵蚀、淤积、相对稳定、略有侵蚀或淤积、侵蚀、淤积的冲淤变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淤演变 人工岛 日月湾海滩 波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