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38篇文章
< 1 2 7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河口海岸沉积层理特征与形成机制 被引量:2
1
作者 周曾 刘瑶 +3 位作者 吴一鸣 徐凡 范代读 张长宽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7-182,共16页
河口海岸地处海陆交界带,其沉积层理特征与形成机制是沉积动力学、动力地貌学和地层学等学科方向的研究热点,对评价海岸工程环境效应、重建沉积古环境等具有重要参考价值。通过梳理河口海岸区域径流、潮汐、波浪等多种动力因子作用的研... 河口海岸地处海陆交界带,其沉积层理特征与形成机制是沉积动力学、动力地貌学和地层学等学科方向的研究热点,对评价海岸工程环境效应、重建沉积古环境等具有重要参考价值。通过梳理河口海岸区域径流、潮汐、波浪等多种动力因子作用的研究成果,归纳不同动力主导作用形成的沉积层理特征,剖析3种基本动力对沉积层理塑造的动力学机制,阐释洪水、风暴偶发动力因子以及生物扰动、海平面变化、围垦工程等其他影响因子对沉积层理形成和保存的作用机理。同时,总结了数值模拟手段在沉积层理形成和破坏机制解译方面的应用及取得的机理认知,提出在河口海岸沉积层理时空尺度认知、多因素耦合反演模型开发应用等方面有待进一步研究的科学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层理 河口海岸 动力地貌 形成机制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岸带范围与边界的划定研究进展
2
作者 刘正一 胡飞龙 +4 位作者 肖凯 陈雪初 叶属峰 孙林 秦松 《应用海洋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20,共6页
海岸带是陆地与海洋交互作用的过渡区域,不仅是全球最具经济活力的区域,也承载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长期以来,有关海岸带范围的划定存在多种观点,成为制约海岸带系统科学与工程体系建立的瓶颈问题。本文从地理学、地质学和社会... 海岸带是陆地与海洋交互作用的过渡区域,不仅是全球最具经济活力的区域,也承载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长期以来,有关海岸带范围的划定存在多种观点,成为制约海岸带系统科学与工程体系建立的瓶颈问题。本文从地理学、地质学和社会经济辐射范围等角度综述了海岸带边界的定义,提出了从海岸带功能视角确定边界的思路,并以海岸带生态屏障功能为依据,对海岸带边界划定方法进行了初步分析和讨论。鉴于生态屏障功能是我国开展海岸带生态保护修复的着眼点和着力点,本文提出在生态屏障这一功能导向下,海岸带的范围和边界的划分依据:陆域以各类保护区、滨海防护林的范围作为海岸带向陆侧的边界标准,并结合人类活动、海岛等区域对海岸带向陆一侧进行界定;海域以藻潮等海洋生态灾害暴发区域,以及红树林、海藻场、海草床、牡蛎礁、珊瑚礁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的边界作为依据,同时充分考虑候鸟迁徙在河口、海岛等海岸带区域特殊的路径需求,综合划定海岸带向海侧的边界。以此供大家商榷,为我国海岸带范围的科学划定提供有益的思路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岸带 功能 划分标准 生态屏障 陆海统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来西亚东部典型泥炭地河流和河口溶解态锰的地球化学特征与影响因素
3
作者 刘然 饶恩铭 +2 位作者 江山 吴莹 任景玲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6-97,共12页
本文利用催化动力学分光光度法测定了2016年8月(旱季)马来西亚东部泥炭地河流拉让(Rajang)河及河口溶解态锰(DMn)的浓度和2017年3月(雨季)Rajang、马鲁丹(Maludam)、实文然(Simunjan)、实巫友(Sebuyau)、Samunsam和土马丹(Sematan)河及... 本文利用催化动力学分光光度法测定了2016年8月(旱季)马来西亚东部泥炭地河流拉让(Rajang)河及河口溶解态锰(DMn)的浓度和2017年3月(雨季)Rajang、马鲁丹(Maludam)、实文然(Simunjan)、实巫友(Sebuyau)、Samunsam和土马丹(Sematan)河及河口DMn的浓度。Rajang河流域旱、雨季DMn浓度分别为(300.3±305.3) nmol·L^(-1)、(424.3±290.3) nmol·L^(-1),无显著性差异(t-检验,P>0.05)。雨季Rajang河DMn浓度与Maludam、Simunjan、Sebuyau、Samunsam和Sematan河之间无显著性差异,说明马来西亚东部砂拉越(Sarawak)州泥炭地河流DMn空间差异不显著。河口DMn在旱、雨季表现出不同的混合行为,旱季Rajang河口DMn表现为非保守混合行为,在盐度0~20区间存在明显的外源输入,而雨季则表现为保守混合行为。Talang岛周围海域DMn浓度为(51.3±3.9) nmol·L^(-1),高于海南岛和越南东部邻近海域DMn浓度。水团的物理混合、悬浮颗粒物的吸附解吸是影响马来西亚Ssrawak州六条泥炭地河流及河口DMn的主要因素。由于马来西亚泥炭地有机物浓度较高,泥炭地河流中的DMn浓度高于其他气候带河流。Rajang河输送至南海的DMn通量为3.3×10^(6) kg·a^(-1),泥炭地河流对南海DMn浓度具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来西亚 泥炭地 溶解态锰 分布 影响因素 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海岸带国家蓝碳资源价值与类型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冯翠翠 龚语嫣 +4 位作者 叶观琼 曾江宁 唐剑武 方秦华 杜建国 《应用海洋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1,共11页
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已成为应对气候变化重要的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本研究梳理了全球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的分布、碳封存量和封存价值,并根据经济、科技、蓝碳封存量三个指标对各海岸带国家和地区进行分类。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分布最广... 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已成为应对气候变化重要的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本研究梳理了全球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的分布、碳封存量和封存价值,并根据经济、科技、蓝碳封存量三个指标对各海岸带国家和地区进行分类。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分布最广的国家是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墨西哥和美国,而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马来西亚和巴西碳埋藏量最高。全球每年蓝碳埋藏价值在碳交易和碳税价格下分别为3.47×109美元和2.35×109美元。中国拥有丰富的海岸带蓝碳资源,生态系统面积排名第10,年封存量排名第21;然而蓝碳自然资源的赋存禀赋与现有碳价格体系下的价值匹配性较差,基于碳交易价格的中国海岸带蓝碳埋藏价值全球排名第27,基于碳税价格仅排名第39。碳价格低迷将会导致在国际蓝碳交易中处于劣势,中国后续应不断完善碳排放交易市场。中国具有在蓝碳研究以及修复投入与实践方面的优势,以及贝藻养殖、海洋牧场等特色蓝碳资源,可结合不同类型的蓝碳国家经济科技条件与自然条件制定多元合作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环境科学 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 碳达峰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 国际合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南海岸带人工秋茄(Kandelia obovata)红树林与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盐沼土壤碳汇对比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吴雪 赵鑫 +2 位作者 辜伟芳 朱科桦 葛振鸣 《热带海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2-181,共10页
滨海湿地修复是提升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碳汇功能的重要举措。浙江省持续开展了大规模的红树林引种造林工程,然而,人工种植红树林后湿地固碳能力及其影响因素尚不清晰。本研究以乐清湾人工种植红树林(秋茄Kandelia obovata)为对象,研究... 滨海湿地修复是提升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碳汇功能的重要举措。浙江省持续开展了大规模的红树林引种造林工程,然而,人工种植红树林后湿地固碳能力及其影响因素尚不清晰。本研究以乐清湾人工种植红树林(秋茄Kandelia obovata)为对象,研究了不同林龄土壤有机碳含量、单位面积碳储量及其垂直分布特征,并与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盐沼和淤泥质光滩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成林红树林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储量最高,且红树林和盐沼生境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储量均显著高于光滩。互花米草盐沼土壤有机碳含量高于幼林红树林,但由于互花米草盐沼土壤容重显著低于幼林红树林,因此,幼林红树林土壤有机碳储量略高于互花米草盐沼。不同生境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储量都呈现随土壤深度先升高后下降的分布特征,一般在20~50cm深度最高。采样区域和生境类型差异对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储量影响显著,并有显著的交互作用。孔隙水溶解氧、土壤总氮、土壤pH和孔隙水盐度与土壤有机碳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本研究结果可为评估浙江省红树林北移后的固碳潜力以及湿地功能提升提供科学依据与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海湿地 红树林 外来植物 土壤有机碳 碳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砂质海岸地下水营养盐迁移转化过程与入海排泄 被引量:2
6
作者 王学静 郭祎钒 +3 位作者 于胜超 汪迁迁 李海龙 郑春苗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22,共11页
正确认识营养物质在地下咸淡水过渡带的行为,准确量化营养物质通过地下水的入海输入量,对近岸海域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广东北津湾砂质海滩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海滩地下水分层取样与测试分析,揭示海滩地下水营养盐分布... 正确认识营养物质在地下咸淡水过渡带的行为,准确量化营养物质通过地下水的入海输入量,对近岸海域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广东北津湾砂质海滩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海滩地下水分层取样与测试分析,揭示海滩地下水营养盐分布特征与迁移转化规律,评估海底地下水排泄(submarine groundwater discharge,SGD)及其携带营养盐入海通量,阐释潜在环境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与地表水相比,海滩地下水具有较高的营养盐含量,地下水中硝酸盐+亚硝酸盐(NO_(x)^(-))、磷酸盐(PO_(4)^(3-))和硅(Si)浓度由陆向海、从浅层到深层逐渐降低,经过咸淡水过渡带后NO_(x)^(-)和PO_(4)^(3-)发生了非保守移除;NO_(x)^(-)主要通过反硝化作用进行脱氮,从陆向海其浓度衰减了95.81%;而PO_(4)^(3-)主要是被铁的氧化物/氢氧化物终产物吸附去除;海滩中部地下水中产生了氨氮(NH_(4)~+)热区,NH_(4)~+发生了非保守增加,主要是有机物分解释放。(2)整个海湾SGD值为1.49×10^(6)m^(3)/d,与当地河流入海量相当;SGD携带输入的溶解无机氮、PO_(4)^(3-)和Si分别为983.0,37.00,4023 kg/d,是海洋营养盐的重要来源之一。(3)海滩地下水具有较高的氮磷比(平均值139.6)和硅磷比(平均值274.1),远高于Redfiled比及海水的氮磷比(21.03)和硅磷比(33.12),影响海湾营养盐组成与结构。砂质海滩广泛分布,研究结果可为该类型海域生态环境的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质海滩 咸淡水过渡带 营养盐 海底地下水排泄 北津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部湾大风江河口沙嘴动态变化过程 被引量:1
7
作者 陈益 戴志军 +3 位作者 庞文鸿 梁喜幸 罗杰骏 熊媛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3-54,共12页
沙嘴的快速变化过程直接关联河口地貌变迁,影响陆海交汇带水沙交换,因而沙嘴地貌的移动及驱动机制成为河口研究重点关注的内容之一。然而,受限于监测资料获取的困难,一直有较少工作涉及中—强潮河口沙嘴动力地貌演变。以北部湾大风江河... 沙嘴的快速变化过程直接关联河口地貌变迁,影响陆海交汇带水沙交换,因而沙嘴地貌的移动及驱动机制成为河口研究重点关注的内容之一。然而,受限于监测资料获取的困难,一直有较少工作涉及中—强潮河口沙嘴动力地貌演变。以北部湾大风江河口沙嘴为研究对象,基于1990—2021年卫星遥感影像、2022年11月实地采集的沙嘴表层沉积物以及区域水文资料,分析中—强潮环境的大风江河口沙嘴演变特征及变化过程。结果表明:(1)大风江河口沙嘴持续向西北延伸,其中沙嘴宽度与面积呈洪季变大、枯季变小的季相变化特征;(2)沙嘴沉积物主要来源为洪季的径流来沙,沙嘴海侧顶部沉积物平均粒径最粗,并向陆侧与中部、尾部逐渐变细。沉积物主要由海侧顶部向沙嘴中部及尾部方向输移,使沙嘴持续向西北延伸。(3)波浪是控制大风江沙嘴长期形态演变的主要因素,中—强潮环境下潮流作用是沉积物向岸输送、沙嘴持续向西北延伸的原因,径流量的洪枯季显著差异是沙嘴宽度与面积洪季变大、枯季变小的主控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 遥感影像 河口沙嘴 大风江河口 北部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0年以来长江口及邻近海岸盐沼湿地蓝碳时空格局
8
作者 赵文祯 林世伟 +5 位作者 张正龙 袁琳 杨华蕾 贾俊鹤 纪焕红 李秀珍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111-3124,共14页
全球变暖加剧背景下,滨海盐沼因其高效的固碳能力而备受关注。近年来我国滨海盐沼正面临物种入侵和围垦扰动的双重胁迫,碳汇功能面临严峻挑战。以长江口盐沼湿地为研究区,结合野外调查、室内分析和遥感反演,定量评估了盐沼湿地不同岸段... 全球变暖加剧背景下,滨海盐沼因其高效的固碳能力而备受关注。近年来我国滨海盐沼正面临物种入侵和围垦扰动的双重胁迫,碳汇功能面临严峻挑战。以长江口盐沼湿地为研究区,结合野外调查、室内分析和遥感反演,定量评估了盐沼湿地不同岸段、不同群落碳密度动态和蓝碳储量时空分异特征。结果表明:(1)1990—2022年,长江口盐沼面积先减少后增加,入侵互花米草逐渐取代芦苇成为优势种,到2022年其面积已占长江口盐沼总面积的53.33%。(2)互花米草长期入侵的岸段,其生物量和沉积物碳密度显著高于本土芦苇和海三棱藨草群落。(3)2022年,长江口盐沼湿地总碳储量为(2794.84±691.04)Gg C,其中,互花米草湿地贡献量超过一半(57%)。从碳储量区域差异来看,崇明岛、九段沙和南汇东滩是长江口蓝碳储量的热点岸段。(4)互花米草扩张已成为1990年来长江口蓝碳格局演变的关键因子,其碳储量从27.88×10^(4) t(2000年)增加至160×10^(4) t(2022年),而同期芦苇、海三棱藨草碳储量在33年间分别下降了32%和8%。研究结果深化了对长江口盐沼蓝碳时空格局演变规律的认识,可为评估河口区域湿地的碳汇潜力、制定外来入侵物种治理和修复策略提供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海盐沼 蓝碳 互花米草 沉积物 长江口 时空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圈围对海岸带湿地土壤有机碳及活性碳组分的影响
9
作者 刘君恬 邹维娜 +3 位作者 袁琳 王栋 王崚力 褚向乾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4213-4222,共10页
受海岸圈围的影响,海岸带湿地土壤理化环境发生剧烈改变,进而影响湿地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含量及其固碳功能。为了揭示海岸圈围及圈围历史对海岸带湿地土壤有机碳的影响,以上海崇明岛东部海岸带区域为典型研究... 受海岸圈围的影响,海岸带湿地土壤理化环境发生剧烈改变,进而影响湿地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含量及其固碳功能。为了揭示海岸圈围及圈围历史对海岸带湿地土壤有机碳的影响,以上海崇明岛东部海岸带区域为典型研究区,比较了海岸带区域受潮汐影响的滨海湿地及不同圈围历史内陆湿地土壤理化因子、SOC含量及溶解性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微生物生物量碳(Microbial Biomass Carbon,MBC)、易氧化有机碳(Easily Oxidized Organic Carbon,EOC)的含量变化,分析了海岸圈围及圈围历史对海岸带湿地SOC及其活性组分变化的影响规律,并提出基于陆海统筹的海岸带湿地保护与管理建议。研究结果显示:(1)海岸圈围后,土壤电导率(Electrical Conductivity,EC)、总氮(Total Nitrogen,TN)含量、黏粒等理化因子均降低,随着圈围年限的增加,EC逐渐降低,而TN含量和黏粒则先下降再上升;(2)海岸圈围后,湿地SOC、DOC含量降低,且随圈围年限增加呈先下降再上升的趋势,MBC和EOC随圈围年限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趋势,SOC、DOC、MBC和EOC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3)海岸带内陆湿地土壤的MBC/SOC、DOC/SOC和EOC/SOC均显著高于滨海湿地,且随圈围年限的增加均呈先上升再下降的趋势。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圈围对海岸带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的影响,为陆海统筹下的海岸带湿地碳汇功能提升和保护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服务我国的“双碳”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岸带 湿地 圈围 土壤有机碳 活性碳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外东海赤潮暴发期间^(210)Po-^(210)Bi-^(210)Pb的生物地球化学行为研究
10
作者 周文清 钟强强 +3 位作者 周曰华 王求贵 王浩 杜娟 《海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5-35,共11页
^(210)Bi-^(210)Pb核素对被认为是一种新型的可以示踪海洋颗粒物动力学过程的良好示踪剂。由于^(210)Bi半衰期较短以及分析难度较大等限制因素的存在,人们对海洋中^(210)Bi的生物地球化学行为如何以及是否存在^(210)Bi-^(210)Pb活度不... ^(210)Bi-^(210)Pb核素对被认为是一种新型的可以示踪海洋颗粒物动力学过程的良好示踪剂。由于^(210)Bi半衰期较短以及分析难度较大等限制因素的存在,人们对海洋中^(210)Bi的生物地球化学行为如何以及是否存在^(210)Bi-^(210)Pb活度不平衡现象这两个问题缺乏足够认知。本文于2017年5月5日至15日搭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春季航次对长江口外东海赤潮暴发期间水体中溶解态和颗粒态(溶解态+颗粒态=总态)^(210)Po、^(210)Bi和^(210)Pb活度浓度及核素活度比进行了现场观测。结果显示,总态^(210)Po/^(210)Pb活度比在0.20到2.08之间变化,平均值为0.82±0.58(n=15);总态^(210)Bi/^(210)Pb活度比在0.32到3.72之间变化,平均值为1.38±0.79(n=15),表明水体中普遍存在^(210)Po-^(210)Pb和^(210)Bi-^(210)Pb活度不平衡现象;而深层水体中存在明显的^(210)Po和^(210)Bi相对于^(210)Pb过剩的现象,表明^(210)Po和^(210)Bi伴随颗粒物在中-深层水体中发生再溶出现象。通过计算3种核素的分配系数和分馏因子,本文发现颗粒物在同时清除^(210)Po、^(210)Bi和^(210)Pb的过程中,倾向于优先清除^(210)Po和^(210)Bi;与^(210)Po类似,^(210)Bi表现出比^(210)Pb更强的海洋颗粒物亲和活性特征,浮游植物暴发(生物量的增加)能促进^(210)Bi与^(210)Pb之间的分馏行为,支持了^(210)Bi-^(210)Pb可用于示踪海洋颗粒物过程的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海 ^(210)Bi-^(210)Pb活度不平衡 赤潮暴发 分馏因子 生物地球化学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景观生态学发展历程与未来研究重点 被引量:181
11
作者 陈利顶 李秀珍 +2 位作者 傅伯杰 肖笃宁 赵文武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3129-3141,共13页
景观生态学从其诞生到现在,已经历了70余年。中国景观生态学的发展从其引入,到发展、壮大、逐渐成熟,也经历了30余年。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中国景观生态学在跟踪国际前沿研究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开展了大量研究,在许多研究领域取得了... 景观生态学从其诞生到现在,已经历了70余年。中国景观生态学的发展从其引入,到发展、壮大、逐渐成熟,也经历了30余年。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中国景观生态学在跟踪国际前沿研究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开展了大量研究,在许多研究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简述了国际景观生态学会成立与发展过程,通过系统综述中国景观生态学文献,重点分析了中国景观生态学的发展历程;根据中国景观生态学研究特点,将中国景观生态学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摸索与酝酿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前)、吸收与消化阶段(1980—1988年)、实践与迅速发展阶段(1989—2000)、发展与思索阶段(2001—2010)、思考与创新阶段(2011—?)。在此基础上,重点从土地利用格局与生态过程及尺度效应、城市生态用地与景观安全格局构建、景观生态规划与自然保护区网络优化、森林景观动态模拟与生态系统管理、绿洲景观演变与生态水文过程、景观破碎化与遗传多样性保护、多水塘系统与湿地景观格局设计、稻-鸭/鱼农田景观与生态系统健康、梯田文化景观与多功能维持、源汇景观格局分析与水土流失危险评价等方面系统分析了中国景观生态学研究的特点。最后从学科发展与理论研究、重点研究地区和应用实践三个方面分析了中国景观生态学未来发展的重点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景观生态学 发展历史 特点 未来发展方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口悬沙粒径对遥感反射率影响的理论分析与实验观测 被引量:10
12
作者 沈芳 周云轩 +1 位作者 李九发 刘小丽 《红外与毫米波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68-172,共5页
为了尽可能减少野外测量的不确定性可能带来的影响,研究设计了一个基于实验水桶稳定观测平台及可控制条件下的光谱辐射测量实验.采用典型高浊度河口—长江口和黄河口的泥沙颗粒物作为研究对象,理论分析了悬浮物粒径与后向散射系数、遥... 为了尽可能减少野外测量的不确定性可能带来的影响,研究设计了一个基于实验水桶稳定观测平台及可控制条件下的光谱辐射测量实验.采用典型高浊度河口—长江口和黄河口的泥沙颗粒物作为研究对象,理论分析了悬浮物粒径与后向散射系数、遥感反射率的定量关系,实验观测了悬浮颗粒物粒径对遥感反射率的响应变化.实验结果可为河口二类水遥感建模及粒径在遥感模型中的参数化表达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反射率 河口海岸 悬浮泥沙 颗粒粒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河口区淤涨型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研究--以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 被引量:10
13
作者 李行 周云轩 +1 位作者 况润元 田波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06-112,共7页
为了对动态场景下自然保护区的功能区划进行研究,集成多年的遥感、海图及野外调查数据,构建生境地理空间数据库,在遥感和GIS技术的支持下,建立了大河口区淤涨型自然保护区的功能区划框架,并给出了区划方法的一个基于离散数学的表述。在... 为了对动态场景下自然保护区的功能区划进行研究,集成多年的遥感、海图及野外调查数据,构建生境地理空间数据库,在遥感和GIS技术的支持下,建立了大河口区淤涨型自然保护区的功能区划框架,并给出了区划方法的一个基于离散数学的表述。在此基础上,利用eCogn ition面向对象的遥感影像处理技术和空间模糊评价模型,研究了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功能区划。结果表明:①核心区、缓冲区1、缓冲区2和过渡区4个功能区分别占东滩保护区总面积的18.0%、13.2%、18.4%、50.4%。在空间布局和生态学意义上,都比原有功能区划更为合理;②遥感及其派生数据的介入,在宏观尺度和长时间尺度上拓展了人们对保护区生态环境的理解,不仅降低了传统数据采集工作的强度,也增强了区划结果的时效性和科学性;③现代GIS技术与传统数学方法的融合可以更好地服务于保护区规划。区划结果可以为动态场景下的保护区规划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河口 淤涨型 自然保护区 功能区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黄河三角洲河口段海岸线演变特征 被引量:13
14
作者 杨伟 陈沈良 +1 位作者 陈小英 张旸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4-15,19,共3页
运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黄河三角洲河口段1976—2008年海岸线变迁及岸滩淤蚀面积的变化,通过对不同时相遥感影像数据的解译,提取一般高潮线,在GIS支持下进行了分析计算,获得了海岸线时空变化数据。结果表明:黄河三角... 运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黄河三角洲河口段1976—2008年海岸线变迁及岸滩淤蚀面积的变化,通过对不同时相遥感影像数据的解译,提取一般高潮线,在GIS支持下进行了分析计算,获得了海岸线时空变化数据。结果表明:黄河三角洲河口段1976—1987年造陆面积最大,平均每年增加21.65 km2,清8出汊后1996—2008年造陆面积为负值,陆地面积共减少22.36 k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地理信息系统 冲淤 海岸线 黄河三角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口海岸GIS时空过程可视化表达 被引量:3
15
作者 张敏 周云轩 +2 位作者 田波 沈芳 葛建忠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584-591,共8页
河口海岸带中一些随时间变化的三维海洋现象(如涡漩、锋面、水团等)的时空建模与可视化表达是海洋地理信息系统(MGIS)发展的一大难题。基于流体建模与可视化AVIZO Green技术,针对海洋连续场中的三维海洋现象,提出了基于特征的时空三域... 河口海岸带中一些随时间变化的三维海洋现象(如涡漩、锋面、水团等)的时空建模与可视化表达是海洋地理信息系统(MGIS)发展的一大难题。基于流体建模与可视化AVIZO Green技术,针对海洋连续场中的三维海洋现象,提出了基于特征的时空三域动态识别技术,设计并实现了面向主题应用的时空四维GIS可视化框架,能够有效表达三维海洋现象。以长江口海岸带涡漩、冲淡水、羽状锋和盐跃层为例进行三维动态可视模拟,直观再现了object-like型和field-like型海洋现象的时空演绎过程,为海洋现象仿真研究,尤其是多维、动态、边界模糊的复杂海洋现象的有效表达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GIS 海洋现象 三维可视化 AVIZO Green 四维GIS 河口海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口海岸环境沉积速率研究方法 被引量:36
16
作者 王永红 沈焕庭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15-120,共6页
沉积速率是河口海岸沉积环境的重要参数。对于河口海岸地质历史时期沉积速率的研究 ,大多采用 1 4C年龄值计算 ;现代河口海岸沉积速率的研究方法较多 ,常见的有河流输沙法、海图对比法、GIS法、放射性同位素测年法等。1 4C法结合考古、... 沉积速率是河口海岸沉积环境的重要参数。对于河口海岸地质历史时期沉积速率的研究 ,大多采用 1 4C年龄值计算 ;现代河口海岸沉积速率的研究方法较多 ,常见的有河流输沙法、海图对比法、GIS法、放射性同位素测年法等。1 4C法结合考古、孢粉等方法 ,能比较真实地反映河口海岸地质历史时期的沉积速率。对于现代河口海岸沉积 ,由于 GIS和 DEM方法的发展和计算机功能的支持 ,使海图对比的方法克服了手工带来的误差 ,目前仍然是一种可以使用的方法。放射性同位素 2 1 0 Pb、1 37Cs、2 39,2 4 0 Pu法使沉积速率的计算趋于定量化。在一定时间区域范围内 ,多种同位素测年同时运用 ,相互印证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速率 研究方法 河口海岸 沉积环境 ^14C测年方法 碳同位素 孢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口海岸环境变异和资源可持续利用 被引量:38
17
作者 陈吉余 陈沈良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7,共7页
河口海岸是地球四大圈层交汇、能流和物流的重要聚散地带。中国入海河流众多 ,河流挟带泥沙每年达2 0亿 t,占全世界入海泥沙的 10 %。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人类对淡水资源的开发以及跨流域调水都能影响流域来水来沙 ,地下水超采也可以... 河口海岸是地球四大圈层交汇、能流和物流的重要聚散地带。中国入海河流众多 ,河流挟带泥沙每年达2 0亿 t,占全世界入海泥沙的 10 %。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人类对淡水资源的开发以及跨流域调水都能影响流域来水来沙 ,地下水超采也可以使河口海岸沉降 ,这些都影响着河口海岸的环境。该区域经济发达、人口集中、开发程度高 ,导致严重的环境变异、资源破坏 ,对区域持续发展造成重大影响 ,特别是我国流域高强度开发对河口和邻近海域有直接和深远的影响。因此 ,开展河口海岸环境变异的研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口海岸 人类活动 环境变异 资源利用 可持续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估修正法对河口海岸海洋模式稳定性的提高 被引量:7
18
作者 朱建荣 杨陇慧 朱首贤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5-22,共8页
河口海岸海洋模式时间差分为欧拉前差格式 ,在涡动粘滞系数较小的情况下 ,模式存在着弱不稳定性。为提高模式的稳定性 ,采用预估修正法对模式中科氏力项作半隐式处理。首先在理论上证明了模式稳定性的提高 ,随后设计一个高分辨率网格 ,... 河口海岸海洋模式时间差分为欧拉前差格式 ,在涡动粘滞系数较小的情况下 ,模式存在着弱不稳定性。为提高模式的稳定性 ,采用预估修正法对模式中科氏力项作半隐式处理。首先在理论上证明了模式稳定性的提高 ,随后设计一个高分辨率网格 ,考虑实际岸线和水深、边界通量、密度梯度力和风应力 ,把模式应用于冬季渤、黄、东海环流的数值模拟 ,数值试验也证明了模式稳定性的提高。改进后的河口海岸海洋模式较成功地模拟出了冬季渤、黄、东海环流 (黑潮、台湾暖流、对马暖流、黄海暖流和沿岸流 )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口海岸海洋模式 预估修正法 模式稳定性 渤海 黄海 东海 环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口海岸侵蚀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19
作者 沈焕庭 胡刚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8,共8页
从岸滩侵蚀的过程和机理、侵蚀模式-模型、侵蚀管理和保护对策等三个方面介绍了国内外近10多年来河口海岸侵蚀研究的进展,并以典型事例分析了我国日益严峻的河口海岸侵蚀状况.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深入开展我国河口海岸侵蚀研究的四点建议:... 从岸滩侵蚀的过程和机理、侵蚀模式-模型、侵蚀管理和保护对策等三个方面介绍了国内外近10多年来河口海岸侵蚀研究的进展,并以典型事例分析了我国日益严峻的河口海岸侵蚀状况.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深入开展我国河口海岸侵蚀研究的四点建议:加强对人为因素引起的侵蚀的研究;把岸与滩和岸与槽的侵蚀结合起来研究;高度重视三个大三角洲岸滩侵蚀研究;加强现场观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口海岸 岸滩侵蚀 三角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口海岸测流仪器比测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刘红 何青 +1 位作者 虞志英 王元叶 《海洋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60-65,共6页
通过对直读式海流计、ENDECO海流计和ADP测流结果的对比分析表明,ENDECO所测流速比直读式海流计偏小约4.2%,流向偏小2.4%;ADP测得的流速比直读式海流计偏大6.1%,流向偏大3.6%,但ADP测量数据更稳定;由三种仪器测得的涨落潮平均流速相对... 通过对直读式海流计、ENDECO海流计和ADP测流结果的对比分析表明,ENDECO所测流速比直读式海流计偏小约4.2%,流向偏小2.4%;ADP测得的流速比直读式海流计偏大6.1%,流向偏大3.6%,但ADP测量数据更稳定;由三种仪器测得的涨落潮平均流速相对偏差均在10%左右。三种仪器的观测数据可比性强,同时使用时完全能够相互对比分析。流速小于30 cm/s时,由于仪器的摩擦阻力作用,直读式海流计精度变低;流速大于30 cm/s时,三种仪器测得的结果相差较小。与直读式海流计和ADP相比,ENDECO海流计对流向变化较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口海岸 直读式海流计 ENDECO AD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