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0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时空间行为协调度的郑州市基础教育资源服务绩效
1
作者 李欣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257-1264,共8页
本文基于时空间行为协调度的城市基础教育资源服务绩效分析方法,对郑州市教育资源需求、供给和供需关联强度进行了定量化分析,发现:①居民居住聚集行为受到城市规划和产业布局等因素影响,在空间上并不均衡;②主管部门持续投入和重点学... 本文基于时空间行为协调度的城市基础教育资源服务绩效分析方法,对郑州市教育资源需求、供给和供需关联强度进行了定量化分析,发现:①居民居住聚集行为受到城市规划和产业布局等因素影响,在空间上并不均衡;②主管部门持续投入和重点学校外迁,为外围城区提供了更加充沛的教育资源;③持续优化的道路结构和学校选址提升了区域的可达性和空间吸引力;④郑东新区、高新区和经开区的教育协调度提升明显,但仍有部分区域未能满足快速增长的需求。建议主管部门通过政策导向推进校际资源均衡配置,通过统计分析协调供需匹配关系,通过新技术手段和制度创新探索科学分配规则。本文较为准确地呈现了教育资源空间协调状态,可以为居民进行空间选择和管理部门优化资源配置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空间行为 时间地理学 教育资源 服务绩效 郑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支柱型区域概念下河南省县域经济增长俱乐部趋同研究
2
作者 宋鑫淼 马超群 《农业与技术》 2024年第21期156-160,共5页
采用马尔科夫链、人口加权马尔科夫链、经济加权马尔科夫链和基于支柱型区域概念的空间马尔科夫链等方法,分析河南省县域经济增长的趋同俱乐部空间分布及演变趋势,得出:河南省县域存在低水平、中低水平、中等水平、中高水平及高水平5个... 采用马尔科夫链、人口加权马尔科夫链、经济加权马尔科夫链和基于支柱型区域概念的空间马尔科夫链等方法,分析河南省县域经济增长的趋同俱乐部空间分布及演变趋势,得出:河南省县域存在低水平、中低水平、中等水平、中高水平及高水平5个趋同俱乐部。其中,低水平和高水平趋同俱乐部最为稳定;低水平县域分布在豫东和豫南地区,发展依赖劳动力,高水平县域集中分布在中北部地区,发展依靠经济优势;以支柱型县域为邻时,各水平县域经济发展均表现出积极态势。最后提出:加强区域适配政策支持、助力趋同县域发展转型、支持支柱型区域高质量发展等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柱型区域 空间马尔科夫链 俱乐部趋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米”字形高铁网构建对可达性及城市空间格局影响 被引量:38
3
作者 孟德友 魏凌 +1 位作者 樊新生 高超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850-858,共9页
从可达性的视角采用平均旅行时间、经济潜力、日常可达性等指标对河南"米"字形高速铁路网构建对各地市省内和省际可达性及城市空间格局的影响进行分析发现,(1)"米"字形高速铁路网有助于各地市省内和省际可达性水平... 从可达性的视角采用平均旅行时间、经济潜力、日常可达性等指标对河南"米"字形高速铁路网构建对各地市省内和省际可达性及城市空间格局的影响进行分析发现,(1)"米"字形高速铁路网有助于各地市省内和省际可达性水平提升,郑州的极化与集聚效应进一步增强,边界城市的交通边缘化状况明显改善,"米"字形城镇发展轴带正在形成;(2)各地市省内和省际经济潜力大幅度提升,位置居中的高铁沿线城市省内区位优势显著,边界高铁沿线城市在省际联系中的门户区位优势显现;(3)以郑州中心的0.5 h核心圈、1 h紧密圈正在形成,"同城效应"显现,各地市省际2 h交流圈大幅度拓展,以郑州为中心的1.5 h省际合作圈即将形成。高铁网的构建将成为河南城市空间格局演变的重要推动因素和空间结构优化的基础支撑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 城市空间格局 可达性 河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区域经济差异的时空演变及影响机制研究 被引量:29
4
作者 张伟丽 邓晴晴 冯文博 《经济经纬》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9-24,共6页
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马尔科夫链以及空间多层次回归等方法,分析河南省近二十年来区域经济差异的时空演变及其影响机制。主要结论有:(1)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对河南省的区域经济差异有着重要的影响。空间尺度越小,区域经济差异越大。... 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马尔科夫链以及空间多层次回归等方法,分析河南省近二十年来区域经济差异的时空演变及其影响机制。主要结论有:(1)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对河南省的区域经济差异有着重要的影响。空间尺度越小,区域经济差异越大。区级与市级的经济差异整体上呈现扩大的趋势,而县级经济差异趋于平缓变动。(2)从空间分布来看,大致呈现核心-外围的格局,富裕区域主要分布在河南省中部与西北部地区,特别集中在中部地区,而贫困区域主要分布在东部与南部,特别集中在东部区域。(3)投资水平、分权化、产业结构、资源禀赋等是造成河南区域经济差异扩大的原因,而市场活跃度、城乡分异、地形因素等则一定程度上缩小了这种差异。最后,提出缩小河南区域经济差异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经济差异 泰尔指数 空间多层次回归模型 马尔科夫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5-2010年河南省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分析 被引量:10
5
作者 张永民 程维明 +1 位作者 刘海江 曹彦荣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58-263,共6页
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是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关注的核心内容。根据2005年和2010年的2期土地利用空间数据,运用GIS技术和土地利用转换矩阵等方法,分析了2005—2010年河南省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从全省来看,土地利用结构的数量变化主要表现... 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是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关注的核心内容。根据2005年和2010年的2期土地利用空间数据,运用GIS技术和土地利用转换矩阵等方法,分析了2005—2010年河南省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从全省来看,土地利用结构的数量变化主要表现为:城乡工矿居民用地和未利用地增加(增幅分别为6.71%和16.97%),而耕地和水域减少(减幅分别为1.26%和0.98%)。空间变化主要表现为:耕地与林地、耕地与水域、耕地与城乡工矿居民用地之间的空间位置的变换,以及水域向未利用地的转变。从土地利用综合区来看,土地利用结构的数量变化主要表现为:各区城乡工矿居民用地增加(增幅为3.70%~16.71%),耕地减少(减幅为0.48%~2.15%)。此外,中原城市群区未利用地和林地的增加、水域的减少,豫北区林地和水域的减少,豫西南区水域的增加,以及黄淮四市区草地的增加也较显著。空间变化主要表现为:各区耕地和城乡工矿居民用地之间的空间位置的变换。此外,中原城市群区耕地和林地、耕地和水域之间的位置变换,豫北区林地和水域向耕地的转变,豫西南区耕地向水域的转变,以及黄淮四市区耕地和水域之间的位置变换、耕地向草地的转变也较显著。研究结果为河南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的实施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南省 土地利用综合区 土地利用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人口城镇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的空间异质性 被引量:11
6
作者 杨勇 杨忍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0-65,共6页
采用变异系数、空间自相关和地理加权回归(GWR)等方法,分析了欠发达农区河南省1991年、2000年和2010年县域城镇化的时空动态变化,并对影响因素的空间异质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河南省的城镇化初始呈低层次均衡,局部高值县区日趋集聚,... 采用变异系数、空间自相关和地理加权回归(GWR)等方法,分析了欠发达农区河南省1991年、2000年和2010年县域城镇化的时空动态变化,并对影响因素的空间异质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河南省的城镇化初始呈低层次均衡,局部高值县区日趋集聚,总体差异程度减弱,城镇化率显著提高的县区主要分布在京广线以西,县区城镇化呈全局弱正自相关。分别采取OLS和GWR模型对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区位条件和产业结构等方面的8个影响因子进行分析,OLS和GWR分析显示第一和第二产业产值比重对所有县区城镇化为负效应,人口密度对所有县区为正效应,而GWR分析结果为变参数,因子的系数有正有负,表明各因素的影响效应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化 空间异质性 地理加权回归 河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偏离-份额法的县域产业结构转变与竞争力分析——以河南省为例 被引量:7
7
作者 樊新生 魏凌 豆明尚 《经济经纬》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7-12,共6页
本文采用偏离-份额法分析了河南省县域经济产业结构变动趋势。研究发现:1工业增长较快的县域产业结构偏离分量和竞争力分量相对较高,和全省产业变动趋势相同,表现出较强的产业结构竞争力;2县域产业结构及其竞争力变化大。在宏观经济快... 本文采用偏离-份额法分析了河南省县域经济产业结构变动趋势。研究发现:1工业增长较快的县域产业结构偏离分量和竞争力分量相对较高,和全省产业变动趋势相同,表现出较强的产业结构竞争力;2县域产业结构及其竞争力变化大。在宏观经济快速增长的背景下,传统农业县产业结构容易由第一产业为主向第二、第三产业为主转变,但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产业结构很难有质的突破,竞争力下降,而对于工业化较早的县域,产业结构未能持续升级,竞争力很难维持。而依靠旅游、特色农业和矿产资源开发的新兴县域产业结构表现出较强竞争力。3探索出河南产业结构竞争力空间"热点"和"冷点"。少数产业结构竞争力上升县域和下降县域分别在豫西地区、豫西北地区集中连片分布,而多数县域产业结构竞争力不变并集中分布在豫东平原地区,呈现出空间相关性。县域产业结构多样化增加,在全省工业化加快趋势下,工业发展较快的县域产业结构更容易表现出较强的竞争力,同样,农业发展形成的产业特色也可以增强产业竞争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离-份额分析法 产业结构 竞争力 县域 河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工艺产业规模演变及空间演化机理——以河南省禹州神垕镇钧瓷产业为例 被引量:4
8
作者 于正松 李小建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1-46,共6页
传统工艺产业规模演变与空间演化机制探析是保护和传承的重要前提。以河南省禹州神垕镇钧瓷产业自唐代以来的发展历程为对象,引入路径依赖与蝴蝶效应理论,构建解释传统工艺产业规模演变的分析框架。研究结果表明:偶发事件所引致的蝴蝶... 传统工艺产业规模演变与空间演化机制探析是保护和传承的重要前提。以河南省禹州神垕镇钧瓷产业自唐代以来的发展历程为对象,引入路径依赖与蝴蝶效应理论,构建解释传统工艺产业规模演变的分析框架。研究结果表明:偶发事件所引致的蝴蝶效应比技术进步对其规模演进影响更大,进而形成的路径依赖多是非效率选择的,空间演变的主要动力是政策安排和技术进步。正式制度安排对其技术进步与集群形成有重要推动作用,但应注意其影响的两面性,减少对"地方性"特征的冲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钧瓷产业 规模 空间 演变 禹州神垕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农业蜜蜂授粉服务的经济价值评估 被引量:1
9
作者 席桂萍 赵芝俊 张永民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402-405,共4页
根据农业与社会经济方面的统计调查数据,运用改进的蜜蜂授粉依存度生物经济学方法,评估蜜蜂授粉服务对河南省18个地区17种作物生产的经济价值。结果表明:2009-2011年,河南省蜜蜂对农业授粉服务的年均经济价值为478.75亿元,占全省... 根据农业与社会经济方面的统计调查数据,运用改进的蜜蜂授粉依存度生物经济学方法,评估蜜蜂授粉服务对河南省18个地区17种作物生产的经济价值。结果表明:2009-2011年,河南省蜜蜂对农业授粉服务的年均经济价值为478.75亿元,占全省年均农业总产值的15.05%。河南省18个地区蜜蜂对作物授粉的经济价值占作物总价值的比率(即脆弱性比率)变化范围为17.29%~56.52%,平均34.01%。因农业发展状况与种植结构不同,河南省18个地区间蜜蜂授粉服务的经济价值差异显著。由此可见,作为大多数作物生产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蜜蜂授粉服务对农业生产具有巨大的贡献,在野生蜜蜂等授粉者的生存状况日趋恶化的情况下,加强野生蜜蜂的生物保育和推进蜜蜂授粉服务产业的发展,已成为今后进一步促进农业生产的重要举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蜜蜂授粉 经济价值评估 河南省 授粉服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县域粮食安全格局及空间变异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杨勇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78-82,共5页
粮食主产区河南省经济欠发达,粮食总产位居前列,以耕地压力指数对粮食安全进行定量分析和计算,采用重心量算模型和空间变差函数对河南省粮食安全的空间格局和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时段内,耕地压力指数小于1的县区主要... 粮食主产区河南省经济欠发达,粮食总产位居前列,以耕地压力指数对粮食安全进行定量分析和计算,采用重心量算模型和空间变差函数对河南省粮食安全的空间格局和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时段内,耕地压力指数小于1的县区主要位于河南省东部,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最高值位于西北地区,最高值与最低值的差距逐步扩大,重心从东南平原区向西北山地区转移,迁移轨迹符合耕地变化情况。耕地压力指数的空间特征结构性上表现出一定的随机性,粮食安全总体格局表现出一定的稳定性,而各向异性表现明显,其中以南北的差距最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安全 重心 变差函数 粮食主产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S和GIS的河南省耕地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被引量:3
11
作者 张永民 程维明 郑玉杰 《浙江农业科学》 2017年第5期873-877,共5页
根据2000和2013年2期土地利用空间数据及社会经济统计数据,运用GIS技术和回归模型等方法,分析2000—2013年河南省的耕地变化及驱动力。结果表明,2000—2013年河南省耕地减少了3 796.88 km^2,降幅为3.53%,除洛阳、鹤壁和济源的耕地面积... 根据2000和2013年2期土地利用空间数据及社会经济统计数据,运用GIS技术和回归模型等方法,分析2000—2013年河南省的耕地变化及驱动力。结果表明,2000—2013年河南省耕地减少了3 796.88 km^2,降幅为3.53%,除洛阳、鹤壁和济源的耕地面积稍有增加外,其他省辖市的耕地不同程度地减少。耕地向城乡工矿居民用地的大量净转出是导致耕地减少的根本原因。此外,耕地向林地和水域的净转出也造成了耕地的减少,而草地和未利用地向耕地的净转入则起到了补充耕地的作用。耕地向城乡工矿居民用地大量净转出主要是受非农人口迅速增长、非农经济快速发展以及土地政策不完善等驱动的。因此,完善土地政策与制度,明晰农民的耕地权利,细化规范耕地征收征用法定权限和程序,同时积极推进人地挂钩政策的实施是保护耕地的当务之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 驱动力 回归分析 河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eoSOS的乡村工业化地区土地利用变化模拟分析——以河南省长垣县为例 被引量:11
12
作者 史焱文 李小建 许家伟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40-146,共7页
运用ENVI 4. 8,ArcGIS 10. 0和GeoSOS软件对长垣县1995—2004,2004—2014年两个时段内土地利用变化过程进行模拟分析,结果显示:(1)两个时段内土地利用变化均呈现区域性差异,且变化剧烈的区域主要集中在长垣县东南部和东北部区域;(2)城... 运用ENVI 4. 8,ArcGIS 10. 0和GeoSOS软件对长垣县1995—2004,2004—2014年两个时段内土地利用变化过程进行模拟分析,结果显示:(1)两个时段内土地利用变化均呈现区域性差异,且变化剧烈的区域主要集中在长垣县东南部和东北部区域;(2)城乡用地规模在两个时段内表现出不同的扩张趋势,其中2004—2014年间空间扩张趋势更显著。基于2004—2014年城乡用地转化速率进行的预测显示,长垣县未来10年土地利用变化主要向东南、东北两个方向扩张,其中乡村工业发展基础、乡镇规划、交通可达性和地理区位对未来城乡用地空间发展具有一定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工业化 土地利用变化 模拟 GeoSOS 长垣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地冰芯气候及环境记录指标研究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2
13
作者 刘科 侯书贵 +8 位作者 庞洪喜 史贵涛 耿雷 胡焕婷 宋靖 张王滨 邹翔 安春雷 于金海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30-545,共16页
冰芯记录了自然和人类活动等各种因子的变化,是研究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变化的良好载体。极地冰芯可以将高分辨率古气候记录的时间尺度延长至过去几十万年,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近年来,极地冰芯在气候及环境记录上取得了一系列新的研究进... 冰芯记录了自然和人类活动等各种因子的变化,是研究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变化的良好载体。极地冰芯可以将高分辨率古气候记录的时间尺度延长至过去几十万年,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近年来,极地冰芯在气候及环境记录上取得了一系列新的研究进展,但尚缺乏系统的总结。本文对极地冰芯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梳理,从冰芯物理特性、冰芯氢氧同位素、可溶及不可溶物质理化特征、冰芯气体等方面进行了概述,重点关注了最新分析方法在极地冰芯中的应用。最后对极地冰芯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今后深入开展极地冰芯气候及环境记录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 北极 格陵兰 冰芯 气候及环境记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欠发达农区多维贫困动态及其影响因素——基于河南省农村固定观察点数据的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罗庆 杨慧敏 +1 位作者 李小建 高更和 《经济经纬》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24-31,共8页
过去10多年里,以农村收入衡量的贫困得到明显改善。然而,农村贫困具有多维性和动态性。文章基于A-F多维贫困指数及其分解指数,利用2004—2014年河南省农村固定观察点数据,对多维贫困的水平、强度和构成的变化进行研究,并对其影响因素进... 过去10多年里,以农村收入衡量的贫困得到明显改善。然而,农村贫困具有多维性和动态性。文章基于A-F多维贫困指数及其分解指数,利用2004—2014年河南省农村固定观察点数据,对多维贫困的水平、强度和构成的变化进行研究,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4—2014年,河南农村多维贫困状况得到大幅改善,但多维贫困缓解程度和削减模式因时间和地理环境的不同而存在显著差异;多维贫困发生率明显高于收入贫困发生率,随着绝对收入贫困的逐渐消除,多维贫困将成为未来精准扶贫战略的重点和难点;除住房外,其他多维贫困指标的贫困发生率均呈明显下降趋势,其中,教育、燃料和卫生设施3个指标对总体多维贫困贡献最大;多维贫困状况不仅与户主特征、家庭社会资本和人均收入有关,还与家庭所处的地理环境和村庄经济发展水平有一定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维贫困 收入贫困 动态演变 欠发达农区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县域学校体系规模、可达性演化特征及其分异 被引量:12
15
作者 刘凯 刘荣增 +1 位作者 陈亭亭 聂格格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698-1709,共12页
县域义务教育学校体系规模的合理布局、适龄儿童入学可达性对义务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采用基尼系数、齐夫指数等方法对泌阳县2004—2016年县域小学学校体系规模空间演化特征、就学可达性变化及其空间分异进行了实证研究。... 县域义务教育学校体系规模的合理布局、适龄儿童入学可达性对义务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采用基尼系数、齐夫指数等方法对泌阳县2004—2016年县域小学学校体系规模空间演化特征、就学可达性变化及其空间分异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县域小学规模两极分化严重,学生和教师的城乡不平衡指数大大增加,首位学校以及位序靠前的学校垄断性增强,学校规模从均衡发展演化为非均衡状态;2016年入学距离在2 km范围内的自然村相比2004年略有降低,距最近完全小学在2 km范围内的自然村出现大幅降低,完全小学大幅减少,服务范围增大,覆盖度出现显著降低;2016年各乡镇学生、教师基尼系数显著增加,全县范围空间分异规律基本一致;相比2004年,2016年地形高度、距乡镇政府所在地距离对自然村入学距离影响显著增强,特别是对最近完全小学入学距离的影响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县域义务教育 教育非均衡性 入学可达性 最近完全小学 河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中部农区农民工多阶流动及影响因素研究——以河南省6个村为例 被引量:14
16
作者 曾文凤 高更和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59-466,共8页
基于田野调查深度访谈数据,采用统计分析和逐次二元Logistic方法,对农民工空间流动随时间变化的规律进行研究,提出并验证农民工多阶流动假说。研究认为,农民工对务工地的选择是一个趋于优化的动态过程,随着流动次数的增加,务工地逐渐趋... 基于田野调查深度访谈数据,采用统计分析和逐次二元Logistic方法,对农民工空间流动随时间变化的规律进行研究,提出并验证农民工多阶流动假说。研究认为,农民工对务工地的选择是一个趋于优化的动态过程,随着流动次数的增加,务工地逐渐趋于稳定,区位务工时间延长,村落附近的城镇渐成主要务工地选项,流动动因中的主观动因强化,被动动因弱化,逐次流动模型中务工年限、务工地域类型、务工者年龄、家庭人口规模、家庭耕地面积、村地形、村务工人数比例、村区位等主要因子的显著性程度和方向也发生相应变化。经过多次流动,务工地愈加符合务工者预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阶流动 农民工 时间过程 务工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回流农民工预期购房区位选择及影响因素--以河南省45村为例 被引量:6
17
作者 郭雅琪 高更和 +1 位作者 王玉婵 张明思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600-1608,共9页
基于河南省45村1072份田野调查数据,采用描述统计分析和多水平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探讨回流农民工的预期购房区位和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中心地层级对回流农民工预期购房区位选择具有重要影响,但影响强度与回流者年龄相关,新生代... 基于河南省45村1072份田野调查数据,采用描述统计分析和多水平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探讨回流农民工的预期购房区位和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中心地层级对回流农民工预期购房区位选择具有重要影响,但影响强度与回流者年龄相关,新生代回流者偏向于较高层级中心地,而第一代回流者则青睐于低层级中心地。整体上,户籍所在地县城为回流农民工预期购房区位的首选区位,其次为地级市主城区和村庄,集镇和省城较少。个体特征、资金积累、成婚是影响预期购房区位选择的核心因素,村庄地理环境对预期购房区位选择具有重要影响。回流农民工具有较高的县城和城市购房居住预期,未来将是新型城镇化,尤其是就地城镇化的重要力量,应当稳定和降低城镇房价,以实现回流农民工真正的城镇融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工 回流 预期购房区位 就地城镇化 河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端降雨条件下淹水对农田土壤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的影响 被引量:5
18
作者 胡婵娟 鄢创 +3 位作者 郭雷 郝民杰 毛齐正 杨生智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322-1330,共9页
随着气候变化的日益加剧,极端降雨事件的发生更为频繁,但目前针对极端暴雨对土壤有机碳(SOC)及其不同组分的影响还需更深入地研究。本研究以河南省“7.20”极端降雨事件为契机,选择暴雨事件发生后未淹水(CK)、淹水不超过1个月(Y1)及淹... 随着气候变化的日益加剧,极端降雨事件的发生更为频繁,但目前针对极端暴雨对土壤有机碳(SOC)及其不同组分的影响还需更深入地研究。本研究以河南省“7.20”极端降雨事件为契机,选择暴雨事件发生后未淹水(CK)、淹水不超过1个月(Y1)及淹水超过2个月(Y2)3种不同淹水时长的农田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极端暴雨事件对0~100 cm土层深度内SOC、可溶性有机碳(DOC)的影响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发现:1)极端暴雨事件发生后,农田SOC与DOC随淹水时长的变化呈现不同的变化规律,SOC表现为淹水农田整体高于未淹水农田,且40 cm以下土层增加比例高于40 cm以上土层。0~100 cm土层内SOC含量CK为3.41~14.25 g∙kg^(-1),Y1为5.45~18.11 g∙kg^(-1),Y2为4.68~15.15 g∙kg^(-1),随着淹水时长的增加,SOC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0~100 cm土层内DOC含量CK为414.19~580.39 mg∙kg^(-1),Y1为327.99~874.19 mg∙kg^(-1),Y2为242.34~301.93 mg∙kg^(-1);随着淹水时长的增加,DOC在0~40 cm土层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40 cm以下土层则表现为逐渐降低的趋势,其中40~60 cm和80~100 cm土层DOC含量CK显著高于Y2。2)极端暴雨事件后,不同淹水时长下农田SOC和DOC垂直剖面上的分布规律存在差异: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SOC均呈降低趋势;DOC在CK处理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其中10~20 cm土层DOC含量最高,Y1的DOC整体表现为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Y2的DOC在0~100 cm土层内变化趋势不明显。3)土壤水分能够显著影响SOC及DOC/SOC,但与DOC之间未见显著回归关系,土壤总碳、总磷、总氮等养分含量对SOC、DOC及DOC/SOC存在显著的影响,pH和电导率变化与SOC和DOC的分布未见显著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 土壤可溶性有机碳 淹水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创新效率与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及时空耦合分析--以中原城市群30个地级市为例 被引量:8
19
作者 史焱文 陈强 +1 位作者 陈婉钰 樊新生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6-120,共5页
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文章以中原城市群30个地级市为例,探究城市群内部城市创新效率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时空耦合演变规律。选取2007年、2014年、2021年3个时间节点,运用前沿距离法、三阶段DEA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等方法进行综合分析,研... 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文章以中原城市群30个地级市为例,探究城市群内部城市创新效率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时空耦合演变规律。选取2007年、2014年、2021年3个时间节点,运用前沿距离法、三阶段DEA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等方法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城市创新效率整体呈上升趋势且城市间差距在缩小,时空分布上表现为从片状布局向带状集聚的演变特征;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存在各城市多层次分化与省际边界差异的特点,在时空分布上呈现从“中心-外围”的空间分异向带状、片状集聚的演变特征;城市创新效率和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度逐渐提升,区域协调空间范围不断扩大,呈现空间均衡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效率 高质量发展 三阶段DEA 耦合协调度 中原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气温–相对湿度–人口驱动型制冷度日数时空演变、影响因素及模拟 被引量:1
20
作者 李元征 王怡君 +3 位作者 赵国松 贺添 王昉琳 孙永胜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406-1416,共11页
制冷度日数(Cooling degree days,CDDs)可指示空间制冷能耗与室外热环境,但在全球栅格尺度上同时考虑气温、相对湿度与人口的CDDs分析鲜见报道。据此,本文利用气象、人口、遥感等数据,曼−肯德尔法、相对重要性分析、机器学习等方法在全... 制冷度日数(Cooling degree days,CDDs)可指示空间制冷能耗与室外热环境,但在全球栅格尺度上同时考虑气温、相对湿度与人口的CDDs分析鲜见报道。据此,本文利用气象、人口、遥感等数据,曼−肯德尔法、相对重要性分析、机器学习等方法在全球0.25°栅格尺度上开展气温−相对湿度−人口驱动型CDDs时空变化、影响因素与模拟研究。结果表明,①全球基于湿球温度计算的CDDs(CDDs_(wb),CDDs based on wet bulb temperature)在30°N~30°S间除北非与西亚外的不少地区均高于567(℃·d),极高值[1469~2677(℃·d)]主要分布在亚马孙平原、东南亚中南半岛南侧及其以南地区。基于湿球温度与人口计算的CDDs(CDDs based on wet bulb temperature and population,CDDs_(wb_pop))大多低于17×10^(6)(℃·d·人),高值[277×10^(6)~2144×10^(6)(℃·d·人)]主要在恒河平原与印度南端、尼日利亚沿海、越南南北平原与爪哇岛。②1970—2018年CDDs_(wb)与2000—2018年CDDs_(wb_pop)在中高纬度呈现极高年际间变异,全球未来变化趋势多与过去保持强一致性。CDDs_(wb)显著增加(P<0.05)地区主要分布在北非与西亚、澳大利亚、里海东部、印尼西部的一些地区,显著降低区域主要分布在拉美、撒哈拉以南非洲、中国胡焕庸线以南及中南半岛的一些地区。CDDs_(wb_pop)在一些地区显著增加,速率基本小于8×10^(6)(℃·d·人)/a,集中发布在北非、西亚与里海东部的一些地区。③纬度与高程均分别与CDDs_(wb)及其变异系数呈现显著负向与正向偏相关关系(P<0.05);在不同大洲内,年降水量、夏季反照率、增强型植被指数与PM_(2.5)对CDDs_(wb)影响不同,夜间灯光影响不大。CDDs_(wb)实际值与模拟值间R2大多高于0.935,平均绝对误差百分比多小于6.77%,均方根误差在15.63~184.51(℃·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冷度日数 相对湿度 人口加权 PM_(2.5) 广义回归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