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作物化学催熟技术现状与玉米化学催熟展望 被引量:4
1
作者 董朋飞 王群 +2 位作者 苌建峰 赵亚丽 李潮海 《中国农机化学报》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88-93,共6页
玉米籽粒田间机械直收是我国玉米生产发展的方向,黄淮海区玉米收获时籽粒含水率偏高,并导致破碎率偏高是当前该区夏玉米田间机械粒收存在的主要问题。生产上为提高作物的机械收获质量和生产效益,常常使用化学催熟技术促进作物提前成熟,... 玉米籽粒田间机械直收是我国玉米生产发展的方向,黄淮海区玉米收获时籽粒含水率偏高,并导致破碎率偏高是当前该区夏玉米田间机械粒收存在的主要问题。生产上为提高作物的机械收获质量和生产效益,常常使用化学催熟技术促进作物提前成熟,降低植株或籽粒含水率,以适应机械收获的需要。介绍几种常用的化学催熟剂及化学催熟对作物产量、品质和机械收获的影响,并对化学催熟在夏玉米上的应用进行初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催熟 玉米 产量与品质 机收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淮南部玉米产量对气候生态条件的响应 被引量:32
2
作者 安盼盼 明博 +4 位作者 董朋飞 张秒 黄大召 赵亚丽 李潮海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42-453,共12页
针对近年来黄淮南部气候条件和耕作制度变化,2015—2016年在河南农业大学科教园区以该区主推品种郑单958为材料,采用分期播种方法,研究玉米产量对气候生态条件的响应,探讨气候因子与玉米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由于年际间、播期间气候因... 针对近年来黄淮南部气候条件和耕作制度变化,2015—2016年在河南农业大学科教园区以该区主推品种郑单958为材料,采用分期播种方法,研究玉米产量对气候生态条件的响应,探讨气候因子与玉米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由于年际间、播期间气候因子的差异,玉米产量差异显著,大体表现为春播产量高于夏播,且夏播产量随播种时间的推迟而显著降低。随着播期的推迟,玉米苗期日均温逐渐升高,粒期日均温逐渐降低,有效积温减少,生育期缩短。试验设定密度下,百粒重对产量的贡献大于穗粒数,而影响百粒重和穗粒数的主要气候因子是全生育期有效积温和粒期有效积温。影响玉米产量的主要气候因子是苗期气温日较差(r=0.696*)和日均温(r=-0.638*)、粒期有效积温(r=0.822**)和日均温(r=0.723**)、生育期有效积温(r=0.843**)。因此,生产上,春播玉米播期由传统的4月15日左右推迟至5月1日左右,可减少花期阴雨和高温热害影响,表现出较好的丰产稳产性。夏播玉米在麦收后抢时早播,不仅可争取更多积温,还可使玉米苗期处于较低日均温、粒期处于较高日均温的有利温度条件下,同时为推迟收获期和机械粒收创造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播期 产量 气候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肥水平对限制灌溉下冬小麦旗叶光合性能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3
3
作者 王志强 李会 +2 位作者 徐心志 辛泽毓 林同保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806-812,共7页
为了解氮素营养供应与小麦节水效果的关系,以周麦22为材料,采取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氮肥水平对限制灌条件下冬小麦旗叶光合性能及产量的影响。结果发现,与正常灌水相比,限制灌溉降低了小麦旗叶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 为了解氮素营养供应与小麦节水效果的关系,以周麦22为材料,采取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氮肥水平对限制灌条件下冬小麦旗叶光合性能及产量的影响。结果发现,与正常灌水相比,限制灌溉降低了小麦旗叶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提高了小麦旗叶胞间CO2浓度;限制灌溉条件下,与不施氮肥相比,增施氮肥能明显改善小麦旗叶光合性能。从产量来看,充分灌水有利于小麦产量提高,而限制灌溉条件下,灌水时期提前或增施氮肥能不同程度提高小麦产量。以上结果说明,增施一定量的氮肥能明显改善限制灌溉条件下冬小麦花后旗叶光合性能,提高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氮肥 限制灌溉 光合性能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淮麦区小麦种质资源矮秆基因分布及其与农艺性状的关系 被引量:16
4
作者 周晓变 赵磊 +7 位作者 陈建辉 阳霞 王永彦 张香粉 闫雪芳 董中东 崔党群 陈锋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997-1007,共11页
为了进一步阐明多个矮秆基因的分布及其与小麦农艺性状的关系,运用分子标记对来自我国黄淮麦区的246份小麦种质资源中6个矮秆基因位点(Rht1、Rht2、Rht4、Rht8、Rht9及Rht12)分别进行了检测,同时连续3年调查参试材料株高、穗长、穗下节... 为了进一步阐明多个矮秆基因的分布及其与小麦农艺性状的关系,运用分子标记对来自我国黄淮麦区的246份小麦种质资源中6个矮秆基因位点(Rht1、Rht2、Rht4、Rht8、Rht9及Rht12)分别进行了检测,同时连续3年调查参试材料株高、穗长、穗下节长、小穗数、旗叶长、旗叶宽、穗粒数、粒长、粒宽和千粒重共10个农艺性状,分析了不同矮秆基因位点对小麦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6个矮秆基因在黄淮麦区小麦中均具有广泛分布,其中含有Rht1和Rht2基因的小麦品种分布最广。分析矮秆基因位点对小麦农艺性状的影响发现,在Rht1位点,Rht1-B1a和Rht1-B1b两种基因型间的株高没有显著差异;在Rht2位点,拥有Rht2-D1b类型的小麦品种所有年份间的株高和穗下节长较低,但千粒重较高,为相对优良的基因型。排除Rht1和Rht2基因效应后,Rht4、Rht8、Rht9和Rht12位点对黄淮麦区小麦品种不同农艺性状均具有重要影响,其中,Rht4基因位点主要对小麦株高和千粒重具有重要影响,且Rht4-B1b类型为相对优良的基因型;Rht8基因位点主要对小麦穗下节长、穗长和千粒重具有重要影响,且Rht8-D1b类型为相对优良的基因型;Rht9基因位点主要对小麦株高和千粒重具有重要影响,且Rht9-A1a类型为相对优良的基因型;Rht12基因位点主要对小麦千粒重和穗长具有重要影响,且Rht12-A1a类型为相对优良的基因型。进一步分析发现,6个位点中对株高影响最大的是Rht2基因,其次是Rht4基因;有4个位点(Rht1、Rht2、Rht8、Rht12)对千粒重有显著影响,其中Rht2基因的影响最大。分析除Rht1外其他5个位点优良基因型在不同时期小麦品种中的分布发现,从早期历史品种、近期历史品种到现代品种,不同位点优良基因型分布比例总体呈现上升趋势,表明优良矮秆基因型在黄淮麦区小麦品种选育中的利用逐渐增加,尤其是82.9%的现代小麦品种已含有Rht2-D1b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小麦 矮秆基因 分子标记 农艺性状 优良基因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源丙酸对干旱胁迫下小麦氮代谢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赵丹丹 杨贝贝 +4 位作者 龚璞 任永哲 辛泽毓 王志强 林同保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120-1128,共9页
为了解外源丙酸对小麦抗旱性的影响,以豫农211为试验材料,在大田条件下测定和分析了外源丙酸(拌种5mmol·L^(-1),喷施0.25mmol·L^(-1))对小麦氮代谢相关指标和产量的影响。结果发现,干旱胁迫下,小麦的生长发育受到明显抑制,干... 为了解外源丙酸对小麦抗旱性的影响,以豫农211为试验材料,在大田条件下测定和分析了外源丙酸(拌种5mmol·L^(-1),喷施0.25mmol·L^(-1))对小麦氮代谢相关指标和产量的影响。结果发现,干旱胁迫下,小麦的生长发育受到明显抑制,干物质积累量、可溶性蛋白含量、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硝酸还原酶(NR)活性均显著下降,脯氨酸含量升高,产量下降。外源丙酸处理可以使受干旱胁迫小麦的干物质积累量、可溶性蛋白含量、GS活性、NR活性和产量均显著增加,脯氨酸含量显著下降。说明适宜浓度的外源丙酸处理可减轻干旱对小麦生长发育的抑制作用,提高小麦的氮代谢和产量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丙酸 干旱胁迫 氮代谢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根蘖发育和产量对耕作和追氮方式以及施氮量的响应 被引量:20
6
作者 梅晶晶 周苏玫 +6 位作者 徐凤丹 黄源 申冠宇 陈旭 宋淼 杨习文 贺德先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069-1080,共12页
【目的】黄淮平原小麦生产中大量施用氮肥,探讨不同耕作和施肥方式对小麦根蘖发育的影响,以期实现减氮不减产并提高氮肥利用率的目标。【方法】2016—2018年连续两个种植年度,以半冬性中熟小麦品种矮抗58为材料,采用裂裂区设计试验方法... 【目的】黄淮平原小麦生产中大量施用氮肥,探讨不同耕作和施肥方式对小麦根蘖发育的影响,以期实现减氮不减产并提高氮肥利用率的目标。【方法】2016—2018年连续两个种植年度,以半冬性中熟小麦品种矮抗58为材料,采用裂裂区设计试验方法,主区为施氮量(240、180 kg/hm^2),副区为耕作方式(旋耕、深耕),副副区为追肥方式(撒施、隔行开沟追肥、隔二行开沟追肥),研究了小麦根系生长和生理活性、主茎和分蘖发育动态与成穗、籽粒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结果】小麦不同生育时期单株次生根数、根系活力、单位面积茎蘖数、叶面积指数(LAI)均随施氮量降低而降低。与旋耕相比,深耕条件下小麦生育中、后期单株次生根数和单位面积茎蘖数增多、根系活力提高、LAI增大。生育后期,隔行开沟追肥的单株次生根数、根系活力、单位面积茎蘖数和LAI最高,撒施次之,隔二行开沟追肥最低。减量施氮较常规施氮籽粒产量降低了2.41%,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吸收效率和氮肥内在利用率分别增加了29.67%、25.69%和2.29%。与旋耕相比,深耕条件下籽粒产量增加了5.60%,氮肥偏生产力和氮肥吸收效率分别提高了4.48%和8.47%。不同追肥方式中,隔行开沟追肥的籽粒产量最高,氮肥偏生产力和氮肥吸收效率显著提高,较撒施分别提高了3.62%、3.98%和7.38%,较隔二行开沟追肥分别提高了5.93%、6.34%和12.93%。【结论】深耕可提高生育中、后期小麦单株次生根数、根系活力和单位面积茎蘖数。常规施氮(纯氮240 kg/hm^2)结合深耕(深度25~30 cm)、隔行开沟追肥,可获得最高小麦产量;减施25%氮肥(180 kg/hm^2)会导致籽粒产量降低,但结合深耕并采用隔行开沟施肥方式,可显著提高氮肥利用率,部分降低减氮所造成的产量损失,是获得高产高效的最佳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减氮施肥 施氮方式 根蘖发育 籽粒产量 氮肥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氯化胆碱对小麦幼苗耐低温能力的生理调控效应 被引量:8
7
作者 荆恩恩 高翔 +6 位作者 李宗震 张丽婷 余幸 任永哲 王志强 辛泽毓 林同保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748-755,共8页
为了解外源氯化胆碱(CC)对小麦幼苗耐低温能力的生理调控作用,选用小麦品种开麦21(低温敏感型)和周麦27(耐低温型)为试验材料,利用人工模拟低温条件,研究了叶面喷施CC对盆栽小麦幼苗形态指标和部分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施CC显著... 为了解外源氯化胆碱(CC)对小麦幼苗耐低温能力的生理调控作用,选用小麦品种开麦21(低温敏感型)和周麦27(耐低温型)为试验材料,利用人工模拟低温条件,研究了叶面喷施CC对盆栽小麦幼苗形态指标和部分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施CC显著缓解低温造成小麦幼苗萎蔫的程度,显著降低叶片相对电导率和超氧阴离子(O_2~)产生速率及丙二醛(MDA)含量,显著增强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并增加了脯氨酸(Pro)含量。与开麦21相比,在低温处理下周麦27叶片的O_2~产生速率相对较慢,膜损伤程度相对较轻,同时Pro含量和CAT活性增幅相对较高。综上所述,外源喷施CC能够显著缓解低温对小麦幼苗造成的损伤,从而增强小麦的抗低温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胁迫 氯化胆碱 氧化伤害 抗氧化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分胁迫对小麦幼苗中活性氧与细胞死亡的影响 被引量:8
8
作者 朱美琛 马兴立 +7 位作者 余幸 张丽婷 高翔 时明坤 任永哲 王志强 林同保 辛泽毓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776-782,共7页
【目的】研究水分胁迫迫对抗旱与干旱敏感型小麦幼苗叶片活性氧与细胞死亡的影响。【方法】本实验选用2个耐旱性差异显著的小麦品种为材料,分析水分胁迫对小麦幼苗中脯氨酸含量、活性氧水平和细胞死亡程度等指标的影响。【结果】水分胁... 【目的】研究水分胁迫迫对抗旱与干旱敏感型小麦幼苗叶片活性氧与细胞死亡的影响。【方法】本实验选用2个耐旱性差异显著的小麦品种为材料,分析水分胁迫对小麦幼苗中脯氨酸含量、活性氧水平和细胞死亡程度等指标的影响。【结果】水分胁迫对旱选10号的叶片含水量、叶片渗透势和生物量影响相对较小,其下降幅度均低于郑引1号;叶片中脯氨酸(Pro)含量和根系活力的上升幅度则显著高于郑引1号;而叶片中丙二醛(MDA)含量和相对电导率上升幅度显著低于郑引1号。水分胁迫下,旱选10号叶片与根尖部位的H_2O_2含量、O^-_2水平及细胞死亡率也显著低于郑引1号。【结论】说明在水分胁迫下,旱选10号可以通过减缓体内活性氧积累,增加脯氨酸含量与根系活力和降低细胞死亡程度,从而增强了其对胁迫的耐受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分胁迫 活性氧 细胞死亡 脯氨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