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河南民俗文化的当代影视传播 被引量:3
1
作者 王卫波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87-90,共4页
传播可以说是民俗的重要特征、运动方式和存在方式。缺少了传播,民俗的生命力也会随之减弱。在媒介化社会中,民俗的传播、传承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不能否认的是,电影电视等现代大众传媒以其强大的传播速度、不可抵挡的力度以及先进的... 传播可以说是民俗的重要特征、运动方式和存在方式。缺少了传播,民俗的生命力也会随之减弱。在媒介化社会中,民俗的传播、传承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不能否认的是,电影电视等现代大众传媒以其强大的传播速度、不可抵挡的力度以及先进的传播技术,日益成为民俗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影视媒介,民俗文化传播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民俗的跨地域、跨民族和跨文化传播也已成为事实。本文从传播学的角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视传播 跨文化传播 媒介化 影视媒介 影视传媒 传承方式 大众传媒 媒介环境 民俗事象 民俗文化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现状与对策分析——以河南省为例 被引量:2
2
作者 闫梅红 《中国成人教育》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58-160,共3页
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是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根本出路。分析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现状及出现的问题,提出在法律法规、机制创新、经费保障等方面的对策建议,进一步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实效,加快河南省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
关键词 河南省 农村劳动力 职业技能培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题材影视剧中的民俗表现 被引量:1
3
作者 王卫波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6期91-94,共4页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荧屏及荧幕上涌现出大量反映河南地区民众的文化生活、风俗习惯、精神面貌的作品,如建国之初热映的《李双双》(1962),《朝阳沟》(1965)等影片均享誉全国,所塑造的李双双、银环、拴宝等人物形象更是家喻户晓,深...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荧屏及荧幕上涌现出大量反映河南地区民众的文化生活、风俗习惯、精神面貌的作品,如建国之初热映的《李双双》(1962),《朝阳沟》(1965)等影片均享誉全国,所塑造的李双双、银环、拴宝等人物形象更是家喻户晓,深深影响了几代人;进入改革开放时期,河南题材的影视作品更是与时俱进,佳作辈出,如1987年根据河南作家李凖的长篇力作改编的同名系列电视剧《黄河东流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南人 黄河东流去 李双双 初热 李凖 人物形象 水上婚礼 民俗事象 精神面貌 制度民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文科大学生科学素质教育状况的调查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李小丽 《中国成人教育》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8期128-130,共3页
通过对河南省文科大学生科学素质教育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发现他们的科学素质教育状况不容乐观,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科学知识缺乏、科学精神不足、科学实践能力不强等现象。分析其原因,有文科大学生自身的因素、也有社会和学校方面的因素。
关键词 文科大学生 科学素质 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塑词与物的关系——论李洱的新现实主义写作
5
作者 张则天 《当代作家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3-200,共8页
李洱认为:“小说家就是在处理词与物的关系。”①这种观点颇为独特。因为从“人的文学”“人民文艺”及“文学的主体性”这三个与现代文学转型密切相关的话题中可见:中国现代小说的重心一直是处理“人的问题”。李洱却主张小说家注重语... 李洱认为:“小说家就是在处理词与物的关系。”①这种观点颇为独特。因为从“人的文学”“人民文艺”及“文学的主体性”这三个与现代文学转型密切相关的话题中可见:中国现代小说的重心一直是处理“人的问题”。李洱却主张小说家注重语言与物质世界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小说 人的文学 文学转型 李洱 新现实主义 文学的主体性 词与物 小说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相似性”的发现与“主体性”的建构--本雅明的“思想图像”论对中国书画的观照
6
作者 李云 《海峡人文学刊》 2024年第2期105-114,159,共11页
本雅明借助处在思想与图像之间的“思想图像”,觉察出书法在文人画中是作为中间性质元素的文人笔迹。中国文人画和书法成为本雅明思考中国道家思想的重要中介。本雅明在中国道家思想的生命观中进一步印证了自身的自然生命观念。本雅明... 本雅明借助处在思想与图像之间的“思想图像”,觉察出书法在文人画中是作为中间性质元素的文人笔迹。中国文人画和书法成为本雅明思考中国道家思想的重要中介。本雅明在中国道家思想的生命观中进一步印证了自身的自然生命观念。本雅明的“思想图像”与中国文人画、书籍誊写术之间的碰撞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一是中国文人画模仿自然多样化的特性,让本雅明找到了新的救赎空间,即突破法西斯“同一性”社会压抑的空间。二是在探讨文人画的摹本的基础上,本雅明认为中国的书籍誊写作为手工复制是传承中国文化的重要手段,具有不可磨灭的价值。三是在恢复西方工业文明被压制的主体性意识的尝试过程中,本雅明似乎在中国文人画和书籍誊写的笔迹中找到了一种跨越中西文化的宇宙生命的“相似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雅明 “思想图像” 文人画 誊写 主体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农村职业教育改革创新 被引量:7
7
作者 李小琼 《继续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38-40,共3页
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经历不同的发展阶段,成为我国农村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不断深化,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所呈现出的管理体制问题、经费问题、培训需求问题及师资问题等越来越突出,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经历不同的发展阶段,成为我国农村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不断深化,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所呈现出的管理体制问题、经费问题、培训需求问题及师资问题等越来越突出,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是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课题。针对这些问题,必须完善和改革农村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加大农村职业教育投入力度,实施面向市场的农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农村职业教育教师培养与任职制度,不断推进农村职业教育改革路径的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职业教育 可持续发展 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愁与乡愁——21世纪初文学空间的变奏镜像 被引量:2
8
作者 苏喜庆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78-81,共4页
进入21世纪以来,城市化进程加速了城乡文化空间的疏离,两种重要的空间文化心理在社会中发酵,带来了乡愁与城愁的共生。城乡二元发展的不均等构成了城乡社会的断层、生活消费方式的断裂、乃至价值认同分离,这也一度导致了城市文学与乡土... 进入21世纪以来,城市化进程加速了城乡文化空间的疏离,两种重要的空间文化心理在社会中发酵,带来了乡愁与城愁的共生。城乡二元发展的不均等构成了城乡社会的断层、生活消费方式的断裂、乃至价值认同分离,这也一度导致了城市文学与乡土文学完全不同的、甚至难以对话的生存样态,但在新世纪初,文学作为社会转型时期的反映,呈现出了与社会同构的发展趋向。描写城乡空间变奏,成为中国新世纪初文学题材的一个重要接续与转向,这也构成了中国转型期遭遇社会阵痛的一种艺术互文。文学在城乡空间坐标中徘徊,描绘时代发展中的空间愁绪记忆与精神震荡,再现社会转型期空间转换诱发的被压抑心理意识,构成了当代文学城乡主题变奏的一种深层探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愁 乡愁 21世纪文学 文学空间 镜像变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明与蒙蛮的较量——《盲山》的悲剧性启示 被引量:2
9
作者 李智伟 任群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2期30-30,39,共2页
影片《盲山》通过对雪梅的悲剧性经历描写,展示了现代社会中文明与蒙蛮的较量过程中文明的悲剧的诞生过程。我们由此可以得到如下启示:只有真正做到"一个都不能少"式的普及教育,在全国范围内扫除教育盲区,进而消除法律意识的... 影片《盲山》通过对雪梅的悲剧性经历描写,展示了现代社会中文明与蒙蛮的较量过程中文明的悲剧的诞生过程。我们由此可以得到如下启示:只有真正做到"一个都不能少"式的普及教育,在全国范围内扫除教育盲区,进而消除法律意识的盲区和人性的盲区,坚决遏制和消除社会不良因素,我们的社会才能更加和谐、美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悲剧 文明 蒙蛮 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穿越文学的美学思考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智伟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66-69,共4页
穿越文学的创作在经过了一个由自发到自觉的过程后,在20世纪末本世纪初获得了蓬勃发展。穿越文学以其独特的审美特征契合了当代青少年及白领的阅读期待,那些成功的作家则由此而名利双收。穿越文学的流行有着一定的积极的社会、文化意义... 穿越文学的创作在经过了一个由自发到自觉的过程后,在20世纪末本世纪初获得了蓬勃发展。穿越文学以其独特的审美特征契合了当代青少年及白领的阅读期待,那些成功的作家则由此而名利双收。穿越文学的流行有着一定的积极的社会、文化意义,但却也存在着诸多不足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越文学 美学 陌生化 心理补偿 大众娱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陌路重生:中国青春题材电影脉象纵览 被引量:5
11
作者 苏喜庆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6-20,共5页
中国青春题材电影一味地把玩偶然悲剧带来的伤感情调,然而过度的迎合与毫无悬念的期待直接构成了对于作品审美意蕴的解构。在中国当下青春题材叙事逻辑中,祸事情结已经形成了固化的悲情模式,这就造就了中国青春题材电影的过度类型化特... 中国青春题材电影一味地把玩偶然悲剧带来的伤感情调,然而过度的迎合与毫无悬念的期待直接构成了对于作品审美意蕴的解构。在中国当下青春题材叙事逻辑中,祸事情结已经形成了固化的悲情模式,这就造就了中国青春题材电影的过度类型化特征。从正青春的迷茫到后青春的追忆与坚守,中国青春电影中还存在很多难以弥合的裂隙,以及已经脱离现实的症结。本文试图通过以祸事情结为突破口,把脉青春电影的走向,探寻未来中国青春电影的出路和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春题材 祸事情结 艺术症结 叙事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业教育吸引力缺失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冯丽 《中国成人教育》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4期111-113,共3页
职业教育吸引力的缺失已经成为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低,毕业生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低,教育质量不高,生源选拔方式不科学等因素,是造成职业教育吸引力缺失的主要原因,本文试图从这几个方面分析提升... 职业教育吸引力的缺失已经成为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低,毕业生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低,教育质量不高,生源选拔方式不科学等因素,是造成职业教育吸引力缺失的主要原因,本文试图从这几个方面分析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业教育 吸引力 缺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消费时代对萧红的欲望化解读 被引量:2
13
作者 高芳艳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72-75,共4页
电影《萧红》和《黄金时代》的接连上映,使"萧红热"再次掀起高潮,对这样一个有着文学创作天赋但过早离世的女作家,学术界、影视界不断有人进行研读,但研读萧红未必尊重、理解萧红,萧红在被研读的过程中又被肆意消费。过度消... 电影《萧红》和《黄金时代》的接连上映,使"萧红热"再次掀起高潮,对这样一个有着文学创作天赋但过早离世的女作家,学术界、影视界不断有人进行研读,但研读萧红未必尊重、理解萧红,萧红在被研读的过程中又被肆意消费。过度消费萧红的背后是学术界对萧红的过度追捧、大众阅读指向的媚俗、消费欲望对研读者艺术良知的"绑架"以及民众对时下流行的"民国热"的迎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费时代 萧红 消费 《萧红》 《黄金时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代笔记文献整理出版的特点及建议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卫波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CSSCI 2020年第1期88-91,97,共5页
文章在回顾20世纪以来中国古代笔记文献整理出版状况的基础上,总结了古代笔记文献整理出版的特点,发现了笔记文献整理出版存在的问题,并为了更好地推进笔记文献整理出版工作,提出了具体措施及建议。
关键词 笔记文献 整理出版 中国古代笔记文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影《城南旧事》诗意下的悲剧 被引量:2
15
作者 王凤玲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3期90-91,共2页
林海音的自传体小说《城南旧事》以“回溯性”的叙述手法追忆童年往事,描绘了20世纪20年代老北京的市井图。电影《城南旧事》忠实于原著散文诗般的特点,继承原作中的儿童视角来叙述故事,用孩子的童瞳来观察和透视成人世界难以体察的... 林海音的自传体小说《城南旧事》以“回溯性”的叙述手法追忆童年往事,描绘了20世纪20年代老北京的市井图。电影《城南旧事》忠实于原著散文诗般的特点,继承原作中的儿童视角来叙述故事,用孩子的童瞳来观察和透视成人世界难以体察的生存状态。影片通过深邃、富有诗意的意境来表现人生的艰难曲折、命运的多灾多难和深深的离愁别恨,更揭示出当时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南旧事》 诗意 悲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现状分析及引导对策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王占魁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2期147-149,共3页
文章从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变化特点分析入手,探讨了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形成的主要原因,并在此基础上从政府、家庭、高校、自身四个方面对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引导提出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大学生 就业价值取向 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画电影《小王子》走俏的多维文化透视 被引量:1
17
作者 褚慧敏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4期95-97,共3页
《小王子》是改编自法国作家安东尼·德·圣-埃克苏佩里的同名经典童话、由曾经执导过《功夫熊猫》的美国著名导演马克·奥斯本带领好莱坞团队精心打造的一部3D动画奇幻电影。该影片于2015年10月在中国大陆上映,短短三天票... 《小王子》是改编自法国作家安东尼·德·圣-埃克苏佩里的同名经典童话、由曾经执导过《功夫熊猫》的美国著名导演马克·奥斯本带领好莱坞团队精心打造的一部3D动画奇幻电影。该影片于2015年10月在中国大陆上映,短短三天票房就破千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王子》 动画电影 文化透视 《功夫熊猫》 法国作家 3D动画 中国大陆 安东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身份·身世·正名——刘震云笔下的“中国故事与中国声音” 被引量:1
18
作者 苏喜庆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03-106,111,共5页
刘震云对于底层人物的生存观照,往往诉诸于对人物身份的变形与变异,然后通过现实语境的转换和对照,揭示出社会场域的大视野。从世纪初的农民工刘跃进(《我叫刘跃进》)到新近书写的信访专业户李雪莲(《我不是潘金莲》),从"我叫"... 刘震云对于底层人物的生存观照,往往诉诸于对人物身份的变形与变异,然后通过现实语境的转换和对照,揭示出社会场域的大视野。从世纪初的农民工刘跃进(《我叫刘跃进》)到新近书写的信访专业户李雪莲(《我不是潘金莲》),从"我叫"到"我不是",清晰勾勒出作家对于社会底层人生的探索路径,并通过人物身份跨界、越位的行为考查表达着作家对现实生活的关切,完成了对当代中国故事与中国声音的多维度展示。从而,让底层人物身份在动荡沉浮的命运中得以再生产、再确认,勾起了沉潜在底层生命中的浓郁乡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层人物 身份正名 中国故事 科层揭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豫剧的科诨语言艺术 被引量:1
19
作者 牛慧芳 《上海戏剧》 2015年第3期50-53,共4页
“科诨”指穿插于中国戏曲中的各种喜剧性成分,“科”指演员的动作,“诨”指演员的语言。 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指出:“其记动作者,日科;记言语者,目宾、日白”。明代的王骥德在其《曲律·论科诨第三十五》中说:“插科... “科诨”指穿插于中国戏曲中的各种喜剧性成分,“科”指演员的动作,“诨”指演员的语言。 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指出:“其记动作者,日科;记言语者,目宾、日白”。明代的王骥德在其《曲律·论科诨第三十五》中说:“插科打诨,须作得极巧,又下得恰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艺术 科诨 豫剧 传统 中国戏曲 宋元戏曲 喜剧性 王国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典资源再开掘与大众审美趣味的交融——评新神话系列电视剧《春光灿烂猪八戒》三部曲 被引量:1
20
作者 李智伟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9期52-52,75,共2页
《春光灿烂猪八戒》系列颠覆了经典名著《西游记》贯有的认知模式和叙事传统,把传统意义上受人嘲弄、不被重视,但却又是最能代表普通人性的猪八戒这一角色置于叙事主角的地位。既保留了猪八戒形象中固有的一面:贪吃贪睡、好色多情却又... 《春光灿烂猪八戒》系列颠覆了经典名著《西游记》贯有的认知模式和叙事传统,把传统意义上受人嘲弄、不被重视,但却又是最能代表普通人性的猪八戒这一角色置于叙事主角的地位。既保留了猪八戒形象中固有的一面:贪吃贪睡、好色多情却又聪明善良,同时又作了能够符合当下大众欣赏口味的艺术改造和深度开掘。集经典性、趣味性和平民性于一体,融神话、爱情、喜剧等诸多元素于一炉,刷新了国产电视剧创作的新领域,也有效利用了中华民族艺术瑰丽宝库的宝贵资源。在电视剧娱乐观众的常规理念中,提升了通俗艺术的审美格调,深化了剧作的主题思想,使其在当前电视剧创作中独树一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典资源 大众审美趣味 新神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