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过渡金属低维纳米材料在电催化领域中的研究进展
1
作者 吕贝贝 李亚如 +5 位作者 任永鹏 王长记 潘昆明 赵帅凯 王利萌 夏梁彬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5-41,共17页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趋严重和能源危机的不断攀升,利用电催化技术开发可持续的绿色新能源迫在眉睫。过渡金属低维纳米材料具有高活性表面、高效的电子转移速率和丰富的表面空位,能够有效提升电催化反应的效率和稳定性。本文基于材料维数,...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趋严重和能源危机的不断攀升,利用电催化技术开发可持续的绿色新能源迫在眉睫。过渡金属低维纳米材料具有高活性表面、高效的电子转移速率和丰富的表面空位,能够有效提升电催化反应的效率和稳定性。本文基于材料维数,将过渡金属低维纳米材料分类,并分别阐明其优势,重点综述零维、一维、二维纳米材料在电催化领域中的研究成果,揭示低维纳米结构与电催化活性、稳定性之间的关系,明确了低维纳米化是提高电催化性能的有效方法。最后,指出过渡金属低维纳米催化剂应根据需求合理设计并优化其结构。未来低维纳米催化剂的发展方向应是基础研究与计算研究相结合,用理论来引导设计,搭配机器学习预先选择合适的结构模型以及朝着改进现有材料结合更多更高效的复合材料进一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维 纳米材料 过渡金属 电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铝钢双金属液固复合铸造研究现状 被引量:1
2
作者 王涛 陈冲 +3 位作者 张国赏 魏世忠 毛丰 熊美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7期212-219,共8页
随着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凸显,节能减排成为全世界追逐的目标,汽车工业中用轻质铝合金代替传统的钢或铸铁的趋势越来越明显。铝钢双金属兼具铝合金和钢或铸铁的性能优势,是极具潜力的缸体、活塞等发动机零部件材料。双金属复... 随着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凸显,节能减排成为全世界追逐的目标,汽车工业中用轻质铝合金代替传统的钢或铸铁的趋势越来越明显。铝钢双金属兼具铝合金和钢或铸铁的性能优势,是极具潜力的缸体、活塞等发动机零部件材料。双金属复合铸造因具有工艺简单、结构受限小等优点而被广泛关注。铝钢液固双金属复合铸造的主要挑战包括基体表面易氧化、Al对Fe润湿性差和界面处形成硬脆金属间化合物,导致双金属结合性能不理想。近年来,研究人员在提高铝钢液固复合铸造双金属界面结合强度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本文对常用的铝钢液固复合铸造工艺及其质量影响因素进行了概括,并总结了近年来铝钢液固复合铸造双金属界面相组成和演变过程的研究现状,最后对铝钢液固复合铸造在提高界面结合强度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在此基础上,本文对铝钢双金属液固复合铸造未来研究和发展方向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钢双金属 液固复合铸造 金属间化合物 界面相组成 结合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光熔覆高熵合金涂层的研究进展
3
作者 韩娟 龙雨 +7 位作者 徐流杰 赖伟基 龙绍檑 邓澄 周圣丰 于振涛 李卫 易艳良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199-214,共16页
近年来,高熵合金凭借其耐磨损、耐腐蚀、强韧性、高温抗氧化性和生物相容性等优异性能引起了人们广泛关注。激光熔覆是一种涉及多学科的现代表面强化技术,具有能量密度高、快速加热和冷却、稀释率低、热影响区小、成分偏析少、冶金结合... 近年来,高熵合金凭借其耐磨损、耐腐蚀、强韧性、高温抗氧化性和生物相容性等优异性能引起了人们广泛关注。激光熔覆是一种涉及多学科的现代表面强化技术,具有能量密度高、快速加热和冷却、稀释率低、热影响区小、成分偏析少、冶金结合性好等特点。本文综述了激光熔覆高熵合金涂层的最新研究进展。首先,概述了高熵合金的设计理念以及激光熔覆高熵合金涂层的优点。然后,介绍了激光熔覆高熵合金涂层的相结构和性能特征,以及合金元素对其影响规律,讨论了激光工艺参数和辅助激光熔覆技术对激光熔覆高熵合金涂层组织结构和性能的影响。最后,总结与展望了激光熔覆高熵合金涂层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熔覆 高熵合金 涂层 相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Cu梯度复合材料的制备、组织与性能 被引量:1
4
作者 冯晓伟 司岸恒 +1 位作者 冯波 李达人 《粉末冶金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83-289,共7页
采用不同配比的W粉和Cu粉为原料,经过混粉、放电等离子烧结后制备了三层的W–Cu梯度复合材料,研究了不同烧结温度下W–Cu梯度复合材料的微观组织、界面特征、物理性能、力学性能及抗热震性能。结果表明:900℃烧结制备W–Cu梯度复合材料... 采用不同配比的W粉和Cu粉为原料,经过混粉、放电等离子烧结后制备了三层的W–Cu梯度复合材料,研究了不同烧结温度下W–Cu梯度复合材料的微观组织、界面特征、物理性能、力学性能及抗热震性能。结果表明:900℃烧结制备W–Cu梯度复合材料相对密度高(95%)且保持了单层的原始设计成分;每个梯度层中W、Cu分布较均匀,W、Cu之间界面结合良好,未发生扩散。W–Cu梯度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呈梯度分布,W–40Cu层的显微硬度最高为HV 136。在压缩过程中,W–40Cu层首先发生断裂,最高压缩屈服强度为332 MPa。900℃烧结制备的W–Cu梯度复合材料的热导率为202 W·m^(-1)·K^(-1)。经抗热震实验后,梯度复合材料界面处无裂纹,具有良好的抗热震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梯度复合材料 放电等离子烧结 微观组织 界面特征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钼电极表面Y2O3-玻璃基涂层抗氧化性能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朱鹏飞 刘伟 +4 位作者 曹俊 王飞鸿 李继文 潘昆明 魏世忠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263-270,共8页
目的提高钼电极在玻璃炉窑烘窑过程中的抗氧化性能。方法在纯钼基体表面制备不同Y2O3含量的玻璃基抗氧化涂层。对涂层分别在800、1000、1200℃下进行抗氧化测试,利用扫描电镜(SEM)、能谱仪(EDS)、X射线衍射仪(XRD)对涂层在氧化前后的形... 目的提高钼电极在玻璃炉窑烘窑过程中的抗氧化性能。方法在纯钼基体表面制备不同Y2O3含量的玻璃基抗氧化涂层。对涂层分别在800、1000、1200℃下进行抗氧化测试,利用扫描电镜(SEM)、能谱仪(EDS)、X射线衍射仪(XRD)对涂层在氧化前后的形貌、成分和物相进行检测,利用热分析仪对涂层粉体进行差热分析(DTA)。结果随着Y2O3成分含量的增加,硅酸盐玻璃的软化点温度不断降低,晶化放热峰也越来越低。Y2O3含量为10%和20%的涂层表面结构完整,整体比较致密,在1200℃高温氧化条件下,在第1h内出现增重,之后随着加热时间的延长,增重趋于稳定。Y2O3含量为30%的涂层表面呈致密片状结构,部分出现脱落,样品在氧化过程中出现明显失重。结论Y2O3含量为10%的Y2O3-玻璃基涂层经过1200℃抗氧化实验后,表面完整,试样增重较少,性能优良。涂层截面分为过渡层、中间层和最外层。过渡层主要为MoO2和MoO3,中间层主要是BaMoO4,最外层主要是SiO2。涂层抗氧化机理为互熔反应型保护机理和惰性熔膜屏蔽型保护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钼电极 料浆法 Y2O3-玻璃基涂层 抗氧化性能 玻璃制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S_(2)-MoS_(2)复合催化剂的水热合成及电解水催化性能
6
作者 浮琳萍 鲁耀宗 +3 位作者 李明 张龙华 何玉 刘伟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5-44,54,共11页
目前电解水制氢所用催化剂价格昂贵,且各类催化大多功能单一,不利于电解水的工程化应用。针对以上问题,结合二硫化钼材料和钴硫化物的催化反应特点,通过一步水热法合成具有双功能催化活性的非贵金属CoS_(2)-MoS_(2)复合催化剂。利用场... 目前电解水制氢所用催化剂价格昂贵,且各类催化大多功能单一,不利于电解水的工程化应用。针对以上问题,结合二硫化钼材料和钴硫化物的催化反应特点,通过一步水热法合成具有双功能催化活性的非贵金属CoS_(2)-MoS_(2)复合催化剂。利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X射线衍射(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以及电催化测试等手段对不同钴钼比的CoS_(2)-MoS_(2)样品进行表征和性能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当钴钼摩尔比为1∶3时,CoS_(2)-MoS_(2)样品呈现出微米花状形貌结构,并表现出最优的催化活性。在0.1 M KOH电解液中,析氧反应(OER)的过电位比纯CoS_(2)降低了约128 mV,而析氢反应(HER)的过电位比纯MoS_(2)降低了约131 mV。在1 M KOH电解液中,CoS_(2)-1-3分别连续进行OER和HER过程50 h后,其电流密度仍能保持在99.38%和84.13%,表明其具有良好的电催化稳定性。当复合催化剂同时作为阳极和阴极进行全水解时,仅需1.77 V即可达到10 mA·cm^(-2)的电流密度,且稳定运行50 h后电流密度保持率为89.0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硫化钼(MoS_(2)) 二硫化钴(CoS_(2)) 析氧反应 析氢反应 复合催化剂 双功能催化 电解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_(4)C-SiC复合陶瓷的制备及其物理力学性能研究
7
作者 陈威 郝文慧 +1 位作者 高东强 李秀青 《中国材料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407-412,共6页
为提升B_(4)C基陶瓷的力学性能,利用热压烧结工艺在不同压力(30,35,40 MPa)下制备了B_(4)C-20%SiC(质量分数)复合陶瓷试样,并对其物理力学性能进行了研究。利用阿基米德排水法、压痕法、三点弯曲法、单边切口梁法测定复合陶瓷的密度、... 为提升B_(4)C基陶瓷的力学性能,利用热压烧结工艺在不同压力(30,35,40 MPa)下制备了B_(4)C-20%SiC(质量分数)复合陶瓷试样,并对其物理力学性能进行了研究。利用阿基米德排水法、压痕法、三点弯曲法、单边切口梁法测定复合陶瓷的密度、气孔率、维氏硬度、弯曲强度以及断裂韧性,同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衍射仪分析并表征复合陶瓷的微观组织、物相组成、断口形貌等。研究结果表明,B_(4)C-SiC复合陶瓷主要由B_(4)C和SiC两相组成,其微观组织随着烧结压力的增大而变得更加致密;当烧结压力由30增至40 MPa时,B_(4)C-SiC复合陶瓷的密度由2.22增至2.64 g·cm^(-3),气孔率由1.47%降至1.02%,维氏硬度由17.0升至32.6 GPa,弯曲强度由312.7提升至447.6 MPa,断裂韧性由4.79增至7.21 MPa·m^(1/2)。当烧结压力达到40 MPa时,复合陶瓷断裂过程中,发生裂纹偏转,这种现象与致密的微观组织以及B_(4)C和SiC热膨胀系数不匹配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_(4)C SIC 烧结压力 裂纹偏转 组织致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rogress in the Application of Cellular Automata to the Evolution of Solidified Microstructure
8
作者 WEI Pengfei CHEN Yunbo +5 位作者 WEI Shizhong MAO Feng WANG Xiaodong CHEN Chong WANG Jinnan WANG Zidong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196-213,共18页
The performance of a material is directly affected by its microstructural development during the solidification phase. Discrete cellular automaton (CA) models are widelyused in materials science to simulate and predic... The performance of a material is directly affected by its microstructural development during the solidification phase. Discrete cellular automaton (CA) models are widelyused in materials science to simulate and predict microstructural growth. This review comprehensively explains the developments and applications of CA in solidification structure simulation, including the theoretical underpinnings, computational procedures, software development, and recent advances. Summarizes the potential and limitations of cellular automata in understanding microstructure evolution during solidification, explores the evolution of microstructures during solidification, and adds to our existing knowledge of cellular automaton theory. Finally, the research trend in simulating the evolution of the solidification microstructure using cellular automaton theory is explor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llular automata dendritic growth SIMULATION microstructure evolution SOLIDIFIC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压缩感知的波束选择算法研究
9
作者 肖利强 刘一凡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54-59,M0005,共7页
针对大规模毫米波多输入多输出(MIMO)数字波束成形射频链多、成本高且功耗大等难题,研究了低硬件复杂度和功耗的混合波束成形算法,基于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3GPP)的TR 38.901 V16.1.0构建了毫米波无线信道仿真模型,以系统“和速率”最大... 针对大规模毫米波多输入多输出(MIMO)数字波束成形射频链多、成本高且功耗大等难题,研究了低硬件复杂度和功耗的混合波束成形算法,基于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3GPP)的TR 38.901 V16.1.0构建了毫米波无线信道仿真模型,以系统“和速率”最大化和总发射功率最小化为优化目标,获得了基于压缩感知的波束选择算法。仿真结果表明:本文所研究基于压缩感知波束选择算法的混合波束成形系统“和速率”随着用户数K近似对数增长。系统“和速率”会受到多用户干扰的限制,在信噪比为10 dB且用户数K较大时,波束选择算法比全数字多用户波束成形算法的系统总发射功率高约2 dB,但波束选择方案有着较低的系统复杂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毫米波通信 大规模MIMO 波束成形 波束选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l_(2)O_(3)掺杂钼合金的显微组织及电化学腐蚀行为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焦照临 徐流杰 +2 位作者 徐照宁 周玉成 杨璐 《稀有金属与硬质合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59-65,69,共8页
研究了在3.5%NaCl溶液中,Al_(2)O_(3)掺杂对钼合金电化学腐蚀性能的影响,并分析了合金的腐蚀机理。结果表明:Mo-Al_(2)O_(3)合金的耐腐蚀性能显著优于纯钼,随着Al_(2)O_(3)含量的增加,Mo-Al_(2)O_(3)合金的耐腐蚀性能先提升后下降。在... 研究了在3.5%NaCl溶液中,Al_(2)O_(3)掺杂对钼合金电化学腐蚀性能的影响,并分析了合金的腐蚀机理。结果表明:Mo-Al_(2)O_(3)合金的耐腐蚀性能显著优于纯钼,随着Al_(2)O_(3)含量的增加,Mo-Al_(2)O_(3)合金的耐腐蚀性能先提升后下降。在腐蚀过程中,Cl^(-)优先吸附于钼合金氧化膜的缺陷位置形成点蚀,随着电位的增大,点蚀沿晶界扩大成为腐蚀沟槽。Al_(2)O_(3)可细化钼晶粒,从而促进钼合金形成致密的氧化物薄膜,不易发生点蚀,从而提升钼合金的耐腐蚀性能;但当钼合金中Al_(2)O_(3)的体积分数达到1.6%时,Al_(2)O_(3)颗粒由于团聚长大,破坏了钼合金氧化膜的完整性,使其对合金基体的保护作用减弱,导致钼合金耐腐蚀性能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钼合金 Al_(2)O_(3)掺杂 电化学腐蚀 腐蚀机理 氧化膜 显微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熵合金涂层对铝/钢液固复合双金属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马晶博 王涛 +5 位作者 陈冲 熊美 肖利强 魏世忠 毛丰 张程 《材料导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5期155-162,共8页
本工作利用超音速火焰喷涂技术在45钢表面热喷涂FeCoCrNiAl高熵合金涂层,并采用液固复合的方法制备了铝/钢双金属复合试样,研究了高熵合金涂层对铝/钢双金属界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利用相图计算软件Thermo-Calc计算了Al-Fe-Si体系在600... 本工作利用超音速火焰喷涂技术在45钢表面热喷涂FeCoCrNiAl高熵合金涂层,并采用液固复合的方法制备了铝/钢双金属复合试样,研究了高熵合金涂层对铝/钢双金属界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利用相图计算软件Thermo-Calc计算了Al-Fe-Si体系在600℃和750℃下的等温截面,并采用SEM-EDS、EBSD、EPMA、纳米压痕仪和万能力学试验机对铝/钢双金属界面的微观组织和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未喷涂高熵合金涂层和喷涂高熵合金涂层的铝/钢双金属之间均实现了冶金结合,在双金属界面处均未观察到裂纹等缺陷,过渡层平均厚度分别为24.5μm和25.7μm。界面过渡层均由Al_(5)Fe_(2)、τ1-(Al,Si)5Fe_(3)、Al 13 Fe 4、τ5-Al_(7)Fe_(2)Si和τ6-Al_(9)Fe_(2)Si 2组成,笔者以此绘制了铝/钢之间的扩散路径。喷涂高熵合金涂层的铝/钢双金属经液固复合后界面处未发现高熵合金层;Co、Cr、Ni元素以固溶的形式存在于双金属基体和过渡层中,并未改变Al_(5)Fe_(2)相在[001]方向上的择优取向。铝/钢双金属界面过渡层的纳米硬度较两侧基体高,过渡层中Al_(5)Fe_(2)相的平均硬度最高;Co、Cr、Ni固溶到过渡层中,对过渡层硬度的影响不大。铝/钢双金属界面剪切强度为8.3 MPa,钢表面喷涂高熵合金后,铝/钢双金属界面剪切强度为12.2 MPa,剪切强度提高了47%。铝/钢双金属剪切断裂均为脆性断裂,断口组织主要为Al_(5)Fe_(2);热喷涂高熵合金后,试样断口具有更多的撕裂棱,高熵合金涂层各元素在Al_(5)Fe_(2)中的固溶一定程度上提高了Al_(5)Fe_(2)的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钢双金属 高熵合金涂层 相图计算 界面 纳米硬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氏体沉淀硬化不锈钢0Cr15Ni5Cu3Nb热变形行为与热加工图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石如星 禹兴胜 +3 位作者 何文武 元亚莎 毛丰 武川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7-15,M0002,M0003,共11页
采用Gleeble-1500D热模拟试验,研究了马氏体沉淀硬化不锈钢0Cr15Ni5Cu3Nb(15-5PH)在850~1250℃、0.001~1 s^(-1)条件下的热变形行为和微观组织演化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材料变形过程存在加工硬化、动态软化和流变稳态的特征。利用Arrhen... 采用Gleeble-1500D热模拟试验,研究了马氏体沉淀硬化不锈钢0Cr15Ni5Cu3Nb(15-5PH)在850~1250℃、0.001~1 s^(-1)条件下的热变形行为和微观组织演化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材料变形过程存在加工硬化、动态软化和流变稳态的特征。利用Arrhenius型双曲正弦方程,建立了15-5PH热变形本构模型ε·=4.336×1018[sinh(0.011×σ)]^(5.817) exp(-519543/RT)。该模型预测值与试验值平均相对误差7.1%,能较好地描述15-5PH热变形行为。15-5PH在高应变速率条件下可能发生流变失稳现象。热变形过程,15-5PH可发生动态再结晶现象,动态再结晶晶粒尺寸和体积分数随着温度的升高或应变速率的降低而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氏体不锈钢 热变形 本构模型 热加工图 动态再结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变强化奥氏体锰钢的处理工艺及耐磨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马宏 魏世忠 游龙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4期125-128,共4页
对奥氏体锰钢进行变质处理,开展了固溶、时效等热处理试验和动载冲击磨损试验,研究了变质和热处理等因素对组织和耐磨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奥氏体锰钢具有应变强化效应,通过变质处理,使铸态组织和晶粒明显细化,组织状态得以改善。奥氏体... 对奥氏体锰钢进行变质处理,开展了固溶、时效等热处理试验和动载冲击磨损试验,研究了变质和热处理等因素对组织和耐磨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奥氏体锰钢具有应变强化效应,通过变质处理,使铸态组织和晶粒明显细化,组织状态得以改善。奥氏体锰钢经1080℃固溶+250℃时效处理后,可获得较优的显微组织和耐磨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氏体锰钢 应变强化 组织 耐磨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l_(2)O_(3)掺杂钼丝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14
作者 李元月 刘萌萌 +2 位作者 周玉成 徐流杰 王宾 《稀有金属与硬质合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42-51,共10页
为了提高钼丝的性能,以四钼酸铵、硝酸、硝酸铝、尿素为原料,采用水热法制备MoO_(3)-Al_(2)O_(3)前驱体,再经低温煅烧、两段氢气还原获得Mo-Al_(2)O_(3)复合粉体,随后采用压制和高温烧结获得约φ20mm的Mo-Al_(2)O_(3)钼棒,最后经开坯、... 为了提高钼丝的性能,以四钼酸铵、硝酸、硝酸铝、尿素为原料,采用水热法制备MoO_(3)-Al_(2)O_(3)前驱体,再经低温煅烧、两段氢气还原获得Mo-Al_(2)O_(3)复合粉体,随后采用压制和高温烧结获得约φ20mm的Mo-Al_(2)O_(3)钼棒,最后经开坯、旋锻、拉拔、退火、冷拉制得φ0.18mm的Mo-Al_(2)O_(3)钼丝。研究了不同Al_(2)O_(3)掺杂量对钼粉及钼丝组织和性能的影响,分析了钼丝的强化机理。结果表明,添加Al_(2)O_(3)颗粒可以细化Mo晶粒和提高钼丝性能,且Al_(2)O_(3)颗粒添加量越大,Mo-Al_(2)O_(3)晶粒细化程度越大,钼丝力学性能越优异。Al_(2)O_(3)掺杂钼丝的强化机理为弥散强化、细晶强化、加工硬化和织构强化,它们共同赋予了Al_(2)O_(3)颗粒增强钼丝超高的强度。实验范围内,Mo-0.25%Al_(2)O_(3)的抗拉强度和延伸率最高,分别达到2243MPa和3.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热法 钼丝 Al_(2)O_(3)掺杂 强化机理 晶粒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回火温度对3Cr3Mo3VNb钢力学性能和断口形貌的影响 被引量:3
15
作者 李飞 张程 +3 位作者 张国赏 王晓东 张玉琦 胡金梦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1-46,共6页
通过控制回火温度,获得了不同力学性能的3Cr3Mo3VNb钢。试验结果表明,在300~680℃回火温度区间内,试验钢的硬度整体呈下降趋势,在500℃回火后出现二次硬化现象,试验钢加速软化发生在600℃以上高温回火;其冲击韧性在300~680℃回火温度区... 通过控制回火温度,获得了不同力学性能的3Cr3Mo3VNb钢。试验结果表明,在300~680℃回火温度区间内,试验钢的硬度整体呈下降趋势,在500℃回火后出现二次硬化现象,试验钢加速软化发生在600℃以上高温回火;其冲击韧性在300~680℃回火温度区间逐渐增强,650℃以上回火后,冲击韧性快速提升。经过不同温度回火后,3Cr3Mo3VNb钢得到不同的室温组织,其显微组织由回火马氏体转化为回火屈氏体和回火索氏体。碳化物的形态由颗粒状转化成长条状,最后为块状。试验钢的断裂方式为准解理断裂和韧性断裂,准解理断裂发生在300~650℃温度区间,韧性断裂发生在680℃高温回火。试验钢的冲击韧性受显微组织和碳化物的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火温度 力学性能 断口形貌 二次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i镀层对Cu/Al钎焊接头界面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影响
16
作者 张学智 黄玲玲 +5 位作者 李云鹏 于卓立 曹新娜 宋路阳 安鹏涛 魏世忠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3-29,M0003,M0004,共9页
为探究Ni-P镀层对Cu/Al异种金属钎焊界面反应的影响,采用化学镀方法对T2紫铜进行化学镀镍处理,使用BAl88Si药芯钎料通过感应钎焊方法钎焊Cu/Al接头。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电子背散射衍射技术对接头进行微观组织观察与物相分析,并对接头... 为探究Ni-P镀层对Cu/Al异种金属钎焊界面反应的影响,采用化学镀方法对T2紫铜进行化学镀镍处理,使用BAl88Si药芯钎料通过感应钎焊方法钎焊Cu/Al接头。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电子背散射衍射技术对接头进行微观组织观察与物相分析,并对接头进行力学性能测试,分析镀层对Cu/Al接头微观组织结构及力学性能的影响,探讨钎焊过程中不同钎焊接头的界面形成机理。结果表明:无镀层接头在界面处形成了Cu_(9)Al_(4)和CuAl_(2)两层金属间化合物,有镀层接头界面处形成了Al_(2)Ni和Al_(3)Ni金属间化合物。无镀层接头的抗拉强度可达56.4 MPa,优于有镀层接头。接头均发生脆性断裂,断裂位置从无镀层接头的CuAl2和α-Al固溶体的界面处转变为有镀层接头的Al3Ni金属间化合物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Al异种金属 NI-P镀层 金属间化合物 微观组织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压缩变形及退火对纯铜组织及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3
17
作者 张倩 李秀青 +3 位作者 魏世忠 王琪 娄文鹏 徐流杰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7-12,M0002,M0003,共8页
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和显微硬度计等手段,研究了压缩变形与退火工艺对纯铜组织和性能的影响,获得了不同变形程度纯铜在不同退火条件下的组织演变和性能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晶粒粗大的工业纯铜经室温压缩变形+退火可获得晶粒细小的组... 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和显微硬度计等手段,研究了压缩变形与退火工艺对纯铜组织和性能的影响,获得了不同变形程度纯铜在不同退火条件下的组织演变和性能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晶粒粗大的工业纯铜经室温压缩变形+退火可获得晶粒细小的组织。对于冷变形程度为40%的纯铜,最佳退火工艺为450℃×15 min;对于冷变形程度为80%的纯铜,最佳退火工艺为350℃×15 min,继续升高退火温度和延长保温时间都会使再结晶晶粒不断长大。与冷变形程度40%的纯铜试样相比,冷变形程度80%的纯铜试样退火后晶粒更细小。在本试验条件下,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和保温时间的延长,试样硬度总体呈下降趋势。纯铜的平均晶粒尺寸可以由铸态的150μm细化到12.15μ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纯铜 室温压缩 热处理 组织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稀土元素Eu和冷却速率对Al-7Si合金中共晶硅的影响 被引量:4
18
作者 欧黎明 毛丰 +3 位作者 乔永枫 高梦锞 吴修德 魏世忠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03-107,共5页
针对稀土元素Eu对共晶硅有良好的变质效果,本工作研究了不同Eu含量(0.04%、0.1%、0.16%、0.22%,质量分数,下同)、冷却速率、变质温度、保温时间以及重熔次数对Al-7Si中共晶硅的变质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冷却速率的提高有利于Eu元素对... 针对稀土元素Eu对共晶硅有良好的变质效果,本工作研究了不同Eu含量(0.04%、0.1%、0.16%、0.22%,质量分数,下同)、冷却速率、变质温度、保温时间以及重熔次数对Al-7Si中共晶硅的变质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冷却速率的提高有利于Eu元素对光晶硅的变质,冷却速率越高,共晶硅由针片状完全转变为纤维状所需加入的Eu越少;变质温度和保温时间会影响Eu元素对共晶硅的变质效果,最佳的变质温度为750℃,最佳的保温时间为15 min;重熔次数的增多,将致使变质失效,在不影响稀土Eu变质效果的情况下,重熔次数应不超过三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硅合金 冷却速率 稀土元素 共晶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温溶液法制备TiO2/γ-AlO(OH)纳米复合粉体及其光催化性能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飞鸿 潘昆明 +3 位作者 朱鹏飞 徐流杰 赵阳 朱宏喜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959-967,共9页
以硝酸铝为铝源,钛酸四丁酯为钛源,柠檬酸三铵为起泡剂,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作表面活性剂,采用低温溶液法制备TiO2/γ-AlO(OH)复合纳米粉体光催化剂;采用HRTEM、FESEM、EDS、XRD、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UV-Vis DRS)和N2吸附-脱附(BET)等... 以硝酸铝为铝源,钛酸四丁酯为钛源,柠檬酸三铵为起泡剂,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作表面活性剂,采用低温溶液法制备TiO2/γ-AlO(OH)复合纳米粉体光催化剂;采用HRTEM、FESEM、EDS、XRD、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UV-Vis DRS)和N2吸附-脱附(BET)等手段对复合材料进行表征;研究了γ-AlO(OH)掺杂量、PVP表面活性剂等对TiO2/γ-AlO(OH)复合纳米粉体的形貌及光催化活性的影响规律;探究了吸附作用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载体材料γ-AlO(OH)纳米微球的介孔结构限制了TiO2纳米晶的团聚和长大,适当添加PVP表面活性剂可以减少复合粉体团聚,并调控其微观形貌;当γ-AlO(OH)掺杂质量分数为10%、PVP添加量为0.1 mmol时,制备的TiO2/γ-AlO(OH)复合粉体的BET比表面积为334.27 m2/g,催化性能最佳,光照30 min,对罗丹明B的降解效率为94.26%,远大于纯锐钛矿结构TiO2和市售P25催化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溶液法 TiO2/γ-AlO(OH)复合粉体 纳米材料 介孔结构 光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离子辐照对纯钨组织结构及表面硬度的影响 被引量:1
20
作者 罗春阳 崔博 +4 位作者 徐流杰 申华海 宗乐 周晓松 魏世忠 《稀有金属与硬质合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9-45,共7页
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及纳米压痕仪研究了700℃下碳离子辐照对钨的表面形貌、组织结构和表面硬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碳离子辐照会导致样品表面出现辐照蚀坑,且随着辐照剂量的增加,辐照蚀坑尺寸变大。碳离子辐照在样品内部... 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及纳米压痕仪研究了700℃下碳离子辐照对钨的表面形貌、组织结构和表面硬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碳离子辐照会导致样品表面出现辐照蚀坑,且随着辐照剂量的增加,辐照蚀坑尺寸变大。碳离子辐照在样品内部产生了大量位错环,且随辐照剂量增加,位错环数密度和尺寸均增大。碳离子辐照使钨表面发生严重的辐照硬化效应,样品表面硬度随辐照剂量增加明显增大。当辐照剂量达到8.0dpa时,钨表面平均硬度达到15.85GPa。辐照产生的位错环是辐照硬化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离子辐照 表面形貌 组织结构 位错环 辐照硬化 硬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