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风险管理提高神经内科监护病房安全质量 被引量:48
1
作者 邱文莉 宋润珞 +1 位作者 王萧逸 杜敢琴 《护理学杂志》 CSCD 2014年第23期20-22,共3页
目的探讨护理风险管理对神经内科监护病房护理服务质量的影响。方法分析神经内科重症监护病房存在的护理不安全因素,针对性地制定防范措施,包括建立护理风险管理小组,及时发现现存和潜在的护理风险,不断完善风险管理制度,加强高危环节... 目的探讨护理风险管理对神经内科监护病房护理服务质量的影响。方法分析神经内科重症监护病房存在的护理不安全因素,针对性地制定防范措施,包括建立护理风险管理小组,及时发现现存和潜在的护理风险,不断完善风险管理制度,加强高危环节的监控等。结果实施风险管理后,2011、2012、2013年护理不良事件分别为26例、15例和12例,患者对护理工作综合满意度由2011年的88.72%上升到2013年的98.67%,不同年度护理不良事件和住院患者护理综合满意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风险管理在神经内科监护病房的应用能确保护理安全,提高护理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险管理 神经内科监护病房 护理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心脏非神经外科手术围手术期缺血性卒中的影响因素分析
2
作者 柏亚真 郑童童 +3 位作者 范孟楠 尚益如 杜敢琴 富奇志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117-1122,共6页
目的 探讨非心脏非神经外科手术围手术期缺血性卒中的发病率、危险因素及其与术前脑血管事件风险评估的相关性,以指导围手术期风险管理。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5年1月-2022年1月在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非心脏非神经外科手术、发生... 目的 探讨非心脏非神经外科手术围手术期缺血性卒中的发病率、危险因素及其与术前脑血管事件风险评估的相关性,以指导围手术期风险管理。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5年1月-2022年1月在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非心脏非神经外科手术、发生围手术期缺血性卒中、年龄≥18岁的40例患者作为卒中组;按照性别、年龄、手术日期、手术医师匹配,病例比1:4,选取160例未发生围手术期缺血性卒中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收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术前脑血管事件风险评估情况(包括单独或联合应用头颅CT/MRI、经颅多普勒超声、颈动脉超声、神经科会诊)进行统计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围手术期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结果 围手术期缺血性卒中的发生率为0.04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OR=7.858,95%CI 2.175~28.388,P=0.002)、高脂血症(OR=4.457,95%CI 1.320~15.049,P=0.016)、肾功能不全(OR=8.277,95%CI 1.480~46.282,P=0.016)、术中低血压(OR=3.862,95%CI 1.211~12.317,P=0.022)是非心脏非神经外科手术围手术期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前脑血管事件风险评估(OR=0.130,95%CI 0.031~0.542,P=0.005)是非心脏非神经外科手术围手术期缺血性卒中的保护因素。结论 围手术期缺血性卒中的发生率较低,但预后较差;其危险因素有高血压、高脂血症、肾功能不全和术中低血压,术前脑血管事件风险评估有利于降低其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心脏非神经外科手术 围手术期 缺血性卒中 危险因素 风险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RSs基因变异致腓骨肌萎缩症遗传学与临床特征分析
3
作者 李一青 李桂河 +3 位作者 曹春艳 高缘 陈万金 何瑾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622-628,共7页
目的 总结ARSs基因变异致腓骨肌萎缩症(CMT)的临床表现和遗传学特征。方法与结果 选择1997年1月至2024年2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临床注册登记队列中临床拟诊腓骨肌萎缩症的12个家系共12例先证者。临床症状,10例四肢近端肌力正常,... 目的 总结ARSs基因变异致腓骨肌萎缩症(CMT)的临床表现和遗传学特征。方法与结果 选择1997年1月至2024年2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临床注册登记队列中临床拟诊腓骨肌萎缩症的12个家系共12例先证者。临床症状,10例四肢近端肌力正常,远端受累严重;肌萎缩多出现于踝关节及腕关节以下;2例主观肢体麻木感,1例对称性浅感觉减退;仅1例腱反射正常。电生理学特点,11例正中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平均为36.67 m/s,正中神经复合肌肉动作电位平均为5.42 mV。ARSs基因变异分析,包括GARS1、YARS1、AARS1和SARS1共4种ARSs基因变异,8个GARS1基因突变位点(c.1235G>A、c.598G>C、c.362G>A、c.1415A>G、c.637C>T、c.374A>G、c.722G>T、c.1000A>T)中c.598G>C、c.722G>T国内外尚未见诸报道;肌电图提示5例先证者为中间型(ICMT型),3例为轴索型(CMT2型)。2个YARS1基因突变位点c.1333A>G、c.787T>C中c.787T>C国内外尚未见诸报道;2例先证者分别为脱髓鞘型(CMT1型)和ICMT型;AARS1基因c.896C>T突变1例,为CMT2型;SARS1基因c.1187C>T突变1例,为ICMT型。结论 ARSs基因变异致腓骨肌萎缩症主要引起伴或不伴感觉受累的遗传性运动神经病,主要临床分型为CMT2型及ICMT型,不同ARSs基因变异致腓骨肌萎缩症患者存在不同临床表现,应进行基因检测以明确诊断。本研究扩大了腓骨肌萎缩症的遗传谱,为疾病诊断和遗传咨询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科-马里-图斯病 氨酰基tRNA合成酶类 基因 突变 表型 系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单项运动干预对糖耐量减低女大学生体成分指标和血糖控制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刘涛 刘影 +3 位作者 梁春光 袁红霞 陈士芳 张会君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5期1738-1742,共5页
目的探讨长期单项运动干预对糖耐量减低(IGT)女大学生体成分指标和血糖、胰岛素、糖化血红蛋白(Hb A1c)水平的影响,为IGT女大学生这一糖尿病高危人群有目的地运动控制提供参考。方法 2011年9月—2013年12月结合内科护理学内分泌系统疾... 目的探讨长期单项运动干预对糖耐量减低(IGT)女大学生体成分指标和血糖、胰岛素、糖化血红蛋白(Hb A1c)水平的影响,为IGT女大学生这一糖尿病高危人群有目的地运动控制提供参考。方法 2011年9月—2013年12月结合内科护理学内分泌系统疾病患者护理实验课,便利调查、筛检出辽宁医学院护理学院2009—2012级护理学专业在校女大学生IGT患者29例,采用简单随机化法分为对照组15例和试验组14例,试验组给予为期24周的中等强度平地跑步或快速步行单项运动干预,分别于干预前和干预12、24周后测量身高、体质量、BMI、腰围、餐后2 h血糖(2 h PG)、胰岛素、Hb A1c水平。结果对照组与试验组不同时间点体质量、BMI、腰围、2 h PG、胰岛素和Hb A1c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长期单项运动干预与时间存在交互作用(P<0.0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时间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2周后,试验组BMI、腰围、2 h PG、胰岛素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24周后,试验组体质量、BMI、腰围、2 h PG、胰岛素、Hb A1c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长期运动干预可改善IGT女大学生的体成分指标,降低75 g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2 h PG、胰岛素、Hb A1c水平至参考范围,逆转IGT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耐量减低 血糖 胰岛素 血红蛋白 A 糖基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甲氧基雌二醇对脊髓损伤大鼠运动功能及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张鸿日 郭孝龙 +2 位作者 彭静华 张茂营 徐如祥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761-764,共4页
目的:探讨2-甲氧基雌二醇(2ME2)对脊髓损伤(SCI)大鼠运动功能及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将成年雄性SD大鼠72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24)、脊髓损伤组(n=24)、2ME2治疗组(n=24)。采用改良的Allen法制作脊髓损伤模型,造模成功后1、3、7、14、2... 目的:探讨2-甲氧基雌二醇(2ME2)对脊髓损伤(SCI)大鼠运动功能及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将成年雄性SD大鼠72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24)、脊髓损伤组(n=24)、2ME2治疗组(n=24)。采用改良的Allen法制作脊髓损伤模型,造模成功后1、3、7、14、21、28d应用BBB运动评分系统对各组大鼠运动功能进行评估,造模成功后连续7天对2ME2治疗组大鼠腹腔注射2ME2(24mg/kg),第7天应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各组大鼠caspase-3表达,应用TUNEL染色进行凋亡细胞计数。结果:脊髓损伤组及2ME2治疗组损伤后随时间延长BBB评分升高,其中2ME2治疗组损伤后第14、21、28天BBB评分显著高于脊髓损伤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与假手术组(4.583±2.234)比较,脊髓损伤组(33.417±4.274)及2ME2治疗组(22.250±4.048)免疫荧光染色caspase-3蛋白表达阳性细胞数显著增加,2ME2治疗组caspase-3蛋白表达阳性细胞数较脊髓损伤组显著减少,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与假手术组(12.25±2.67)相比,脊髓损伤组(49.17±4.75)及2ME2治疗组(38.67±4.44)凋亡细胞数显著增多,2ME2治疗组凋亡细胞数较脊髓损伤组显著减低,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2ME2改善脊髓损伤大鼠模型脊髓损后的运动功能,具有神经保护作用;2ME2降低脊髓损伤大鼠模型脊髓损后caspase-3蛋白表达,抑制神经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甲氧基雌二醇 脊髓损伤 凋亡 运动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氟西汀联合奥扎格雷钠对急性缺血性卒中后抑郁患者抑郁状态及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王书峰 李丹 +1 位作者 张亚恒 白树风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9年第7期145-148,共4页
目的探讨氟西汀联合奥扎格雷钠对急性缺血性卒中后抑郁患者抑郁状态及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0月本院收治的72例急性缺血性卒中后抑郁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入选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6例... 目的探讨氟西汀联合奥扎格雷钠对急性缺血性卒中后抑郁患者抑郁状态及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0月本院收治的72例急性缺血性卒中后抑郁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入选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6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和奥扎格雷钠,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用氟西汀治疗,两组患者疗程均为16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17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Barthel指数、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2周HAMD-17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8周和16周HAMD-17评分均显著低于本组治疗前和同期对照组(均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后16周HAMD-17评分显著低于本组治疗前(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8周和16周,观察组患者NIHSS评分均显著低于本组治疗前和同期对照组(均P<0.05),Barthel指数均显著高于本组治疗前和同期对照组(均P<0.05)。两组患者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氟西汀联合奥扎格雷钠能显著改善急性缺血性卒中后抑郁患者的抑郁状况,促进神经功能缺损修复,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临床疗效更显著,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后抑郁 氟西汀 奥扎格雷钠 神经功能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不同发病机制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61
7
作者 杜真真 张灿飞 +3 位作者 汤媛媛 马弯弯 贾小飞 黄丽娜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6年第4期394-397,共4页
目的探讨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4种发病机制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改良Org 10 172急性脑卒中治疗试验分型筛选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176例,进一步确定其发病机制,记录患者的危险因素。分析各发病机制危险因素分布差异。结果176例... 目的探讨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4种发病机制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改良Org 10 172急性脑卒中治疗试验分型筛选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176例,进一步确定其发病机制,记录患者的危险因素。分析各发病机制危险因素分布差异。结果176例患者中,载体动脉阻塞穿支动脉76例(43.2%)、动脉-动脉栓塞15例(8.5%)、低灌注/栓子清除下降47例(26.7%)和混合机制38例(21.6%),男性分别为(67.1%、53.3%、42.6%和47.4%)、高血压(59.2%、73.3%、74.5%和84.2%)、TIA或脑卒中史(35.5%、46.7%、66.0%和36.8%)、高脂血症(9.2%、40.0%、31.9%和15.8%)和入院时NIHSS评分(5.5分、10分、6分和12分)有显著差异(P<0.05)。载体动脉阻塞穿支动脉以轻度狭窄多见(P=0.000),低灌注/栓子清除下降以重度狭窄多见(P=0.004),混合机制以血管闭塞多见(P=0.001)。结论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不同发病机制危险因素不尽相同,血管狭窄程度存在差异,在临床防治工作中应加以考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脑梗死 高血压 高脂血症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血管反应性与尤瑞克林治疗急性脑梗死预后的相关性:随机单盲对照研究 被引量:21
8
作者 翟明明 黄丽娜 +1 位作者 闫俊强 邵艳敏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2期3910-3913,共4页
目的探讨脑血管反应性与尤瑞克林治疗急性脑梗死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随机、单盲、对照试验,选择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2011年12月—2014年5月收治的194例右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急性脑梗死患者,利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结... 目的探讨脑血管反应性与尤瑞克林治疗急性脑梗死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随机、单盲、对照试验,选择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2011年12月—2014年5月收治的194例右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急性脑梗死患者,利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结合屏气试验检测梗死同侧大脑中动脉(MCA)的屏气指数(HBI),治疗组(89例)给予常规治疗+尤瑞克林治疗15 d,对照组(105例)给予常规治疗15 d。治疗前和治疗第16天,评估记录两组患者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改良残疾程度量表(mRS)评分,分析HBI与NIHSS评分及mRS评分降幅的相关性。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第16天对照组和治疗组NIHSS评分与mRS评分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16天时,对照组和治疗组NIHSS评分、mR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治疗第16天时,治疗组HBI与NIHSS评分降幅、mRS评分降幅均呈正相关(r=0.427、0.620,P<0.001)。治疗第16天时,对照组HBI与NIHSS评分降幅呈正相关(r=0.618,P<0.001);对照组HBI与mRS评分降幅无直线相关性(r=0.191,P>0.05)。结论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TCD评价下的脑血管反应性与尤瑞克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短期预后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脑血管循环 尤瑞克林 预后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丁基苯酞对慢性脑缺血老龄大鼠海马胆碱乙酰基转移酶mRNA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2
9
作者 沈瑞乐 王兴萍 +2 位作者 滕军放 卢宏 王凯娟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306-308,共3页
目的:研究丁基苯酞对老龄大鼠慢性脑缺血后大脑海马中胆碱乙酰基转移酶(Chat)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50只大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其中4组永久性结扎双侧颈总动脉(2VO)制作慢性脑缺血模型。对照组除不结扎2VO外,其他操作同前。预防用... 目的:研究丁基苯酞对老龄大鼠慢性脑缺血后大脑海马中胆碱乙酰基转移酶(Chat)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50只大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其中4组永久性结扎双侧颈总动脉(2VO)制作慢性脑缺血模型。对照组除不结扎2VO外,其他操作同前。预防用药组于术前1个月按80mg/kg给予丁基苯酞每d灌胃,高、低剂量药物组术后2个月分别按120mg/kg、60mg/kg给予丁基苯酞每d灌胃,丁基苯酞用花生油稀释至2mL。模型组和对照组术后每d给予花生油2mL。3个月后,应用RT-PCR技术检测大鼠大脑海马组织中Chat mRNA的表达。结果:对照组海马Chat mRNA的表达水平为(0.75±0.09),模型组为(0.31±0.11),高、低剂量药物组分别为(0.61±0.16)和(0.48±0.11),预防用药组为(0.44±0.16)。与对照组比较,其他4组Chat mRNA的表达水平均低(P均<0.05);高剂量药物组Chat mRNA的表达高于低剂量药物组和预防用药组(P均<0.05),但该3组均高于模型组(P均<0.05)。结论:慢性脑缺血后大鼠海马Chat基因表达水平下降,丁基苯酞可使海马Chat mRNA表达水平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脑缺血 大鼠 胆碱乙酰基转移酶 丁基苯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白质病变对认知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6
10
作者 闫文军 黄丽娜 +2 位作者 富奇志 连立飞 杜敢琴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12-515,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部位和不同程度脑白质病变(WML)对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WML患者75例和正常对照组30例。根据头颅MRIT2加权像及FLAIR像,将WML组患者分为脑室旁白质病变组和深部白质病变组,根据病变严重程度分为轻度、中度及重度组... 目的:探讨不同部位和不同程度脑白质病变(WML)对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WML患者75例和正常对照组30例。根据头颅MRIT2加权像及FLAIR像,将WML组患者分为脑室旁白质病变组和深部白质病变组,根据病变严重程度分为轻度、中度及重度组,应用蒙特利尔认知功能评估量表(MoCA)对入选对象进行认知功能评估。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WML组MoCA量表总分、视空间与执行功能、语言、延迟回忆和定向功能均降低(P均<0.01);中度、重度病例组注意力、计算功能、抽象功能得分较差(P<0.05),重度病例组命名功能得分下降(P<0.05)。室旁白质病变组MoCA量表总分、计算、语言、抽象、延迟回忆和定向功能较深部白质病变组得分较低,而视空间与执行功能、注意力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WML患者视空间与执行功能、语言、抽象功能、延迟回忆和定向力等多个认知领域受损;脑室旁和深部WML对认知功能的影响可能有所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白质病变 认知功能 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脉溶栓联合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在急性前循环大血管串联性闭塞卒中患者机械取栓治疗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分析 被引量:23
11
作者 白永杰 张帅 +4 位作者 李顺 尚贤金 资文杰 段佩养 戚纪胜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449-455,共7页
目的探讨静脉溶栓联合急诊颈内动脉颅外段支架置入术在急性前循环大血管串联性闭塞机械取栓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4年1月至2018年9月来自5家高级卒中中心行机械取栓治疗的急性前循环串联性闭塞卒中患者124例,包括... 目的探讨静脉溶栓联合急诊颈内动脉颅外段支架置入术在急性前循环大血管串联性闭塞机械取栓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4年1月至2018年9月来自5家高级卒中中心行机械取栓治疗的急性前循环串联性闭塞卒中患者124例,包括东部战区总医院49例,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8例,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20例,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4例,扬州大学附属医院13例。按照静脉溶栓和(或)急诊颈内动脉颅外段支架置入治疗方法分为4组:A组为无静脉溶栓且未行支架置入术,B组为无静脉溶栓行支架置入术,C组为静脉溶栓未行支架置入术,D组为静脉溶栓且行支架置入术。记录患者基线资料、临床资料,并进行组间比较。基线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卒中危险因素、良好侧支循环比例、术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术前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ASPECT)评分等;临床资料包括颅内段闭塞血管、颅外段狭窄程度、颅外段狭窄病因、手术处理方式、股动脉穿刺至再通时间、住院期间用药等。评价4组患者安全性和临床预后,包括血管再通情况、症状性颅内出血和预后。改良脑梗死溶栓(mTICI)分级2b^3级为血管成功再通,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0~2分为预后良好和mRS评分0~1分为预后极好。结果(1) 4组间年龄、入院血糖水平、症状开始至股动脉穿刺时间、性别、高血压病、糖尿病、心房颤动史、吸烟史、良好侧支循环、NIHSS评分和ASPECT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 05)。(2) 4组间急性前循环大血管串联性闭塞卒中患者的颅内段闭塞部位、颅外段狭窄程度、颅外段狭窄病因、术中优先处理远端或近端以及股动脉穿刺至血管再通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 05)。(3) 124例行机械取栓治疗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串联性闭塞卒中患者中,闭塞血管成功再通(mTICI分级2b^3级)率75. 8%(94例),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为15. 3%(19例),90 d预后良好和预后极好率分别为48. 4%(60例)和29. 0%(36例),病死率为22. 6%(28例)。A、B、C组血管再通率分别为67. 4%(31/46)、75. 8%(25/33)、75. 0%(21/28),D组患者均获得血管再通(17/17),分别与D组进行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 831,P=0. 009;χ2=4. 906,P=0. 027;χ2=7. 410,P=0. 006)。A、B、C组预后极好率分别为21. 7%(10/46)、18. 2%(6/33)、35. 7%(10/28),D组患者预后极好占比为10/17,分别与D组进行两两比较,A、B组与D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7. 878,P=0. 005;χ2=8. 517,P=0. 004),C组与D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 288,P=0. 130)。4组间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预后良好比例及病死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 05)。结论在急性前循环大血管串联性闭塞患者的机械取栓治疗中,应用静脉溶栓联合急诊颈内动脉颅外段支架置入术安全和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动脉闭塞性疾病 溶栓 机械取栓 血管成形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流行性乙型脑炎弥散加权成像表现及T2廓清效应特点 被引量:4
12
作者 宋海乔 强军 +3 位作者 高万勤 黄丽娜 马国瑞 鲁果果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771-1775,共5页
目的探讨早期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的弥散加权成像(DWI)表现及T2廓清效应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51例乙脑患者,观察其好发部位及DWI、表观弥散系数(ADC)图、T2WI及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等信号特点。结果乙脑好发部位主要为丘脑(41/... 目的探讨早期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的弥散加权成像(DWI)表现及T2廓清效应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51例乙脑患者,观察其好发部位及DWI、表观弥散系数(ADC)图、T2WI及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等信号特点。结果乙脑好发部位主要为丘脑(41/51,80.39%)、脑干(黑质和脑桥)(28/51,54.90%)及海马(16/51,31.37%)。14例DWI呈高信号、ADC图呈低信号;7例DWI呈稍高信号,16例DWI呈等信号,ADC图、T2WI、FLAIR均呈稍高或高信号;4例DWI、ADC图、T2WI、FLAIR均呈高信号;10例DWI呈高、稍高或等信号共存,ADC图呈高、低信号共存,T2WI和FLAIR呈等或稍高、高信号共存。乙脑急性期细胞毒性水肿、血管源性水肿及2种类型共存病例发病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771,P=0.413)。结论早期乙脑DWI表现不同,廓清效应可使病灶表现为假性正常,综合ADC图及常规序列可避免漏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散磁共振成像 表观弥散系数 流行性乙型脑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全型多功能治疗盘的制作与应用 被引量:4
13
作者 张玲玲 赵杰刚 +1 位作者 王萧逸 周晓燕 《护理学杂志》 CSCD 2013年第12期58-58,共1页
用不锈钢制作安全型多功能治疗盘,由1块"L"形隔板和5块短板将其分成1个主槽和6个辅槽,使治疗盘内物品摆放有序,无菌、清洁、污染物品相对分开,使用更加方便、安全。
关键词 安全型多功能治疗盘 针刺伤 护士 满意度 革新推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护生对临床带教老师素质及带教工作满意度的调查 被引量:20
14
作者 陈士芳 任丽芳 王晓辉 《护理学杂志》 2011年第11期64-66,共3页
目的了解实习护生对临床护理带教老师素质及带教工作的评价。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6所三级甲等教学医院的1 097名实习护生进行调查。结果实习护生除了对临床带教老师的仪容、仪表及专业技能素质满意率大于50%外,对其他项目(职... 目的了解实习护生对临床护理带教老师素质及带教工作的评价。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6所三级甲等教学医院的1 097名实习护生进行调查。结果实习护生除了对临床带教老师的仪容、仪表及专业技能素质满意率大于50%外,对其他项目(职业道德、敬业精神、人文素质等)的满意率均不足50%;护生对带教工作3个项目的满意率均不足40%。6所医院的实习护生对带教老师综合素质及带教工作整体满意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临床带教老师的综合素质偏低,带教工作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临床带教老师要不断更新观念,在不断充实、提高自己业务水平的同时,加强人文素质修养,增强带教意识和带教能力,以便更好地为临床教学工作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带教 教师素质 带教工作 满意度 护生 师生关系 专业技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颅超声溶栓治疗缺血性卒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5
作者 郎鸿志 黄寿吾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5年第7期327-330,共4页
关键词 超声溶栓治疗 缺血性卒中 经颅 脑血栓性疾病 多学科研究 临床医师 进展综述 实验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化干预对脑卒中并存糖耐量异常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 被引量:5
16
作者 宋润珞 王朝娟 +2 位作者 符玲萍 王丽军 李杨 《护理学杂志》 2012年第13期29-30,共2页
目的探讨强化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并存糖耐量异常患者依从性的影响。方法将210例脑卒中并存糖耐量异常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5例。两组住院期间均接受相同的健康教育,但观察组接受护理人员的监督,确保干预措施的强化和落实。测评... 目的探讨强化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并存糖耐量异常患者依从性的影响。方法将210例脑卒中并存糖耐量异常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5例。两组住院期间均接受相同的健康教育,但观察组接受护理人员的监督,确保干预措施的强化和落实。测评两组出院时依从性情况及出院后6个月的血糖。结果观察组患者出院时治疗依从性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1),出院后6个月血糖控制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强化干预可提高脑卒中并存糖耐量异常患者治疗依从性,有利于血糖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糖耐量异常 依从性 强化干预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蛛网膜下隙出血患者29例住院期间再出血的护理体会
17
作者 梁英 刘文丽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4年第9期54-55,共2页
目的 总结对蛛网膜下隙出血再出血的临床护理体会。方法 对 2 9例蛛网膜下隙出血再出血患者进行年龄、发病诱因、临床表现、临床护理进行分析。结果 患者的再出血与用力的大小、情绪激动、烦躁、血压不稳定等均有密切关系。结论 做... 目的 总结对蛛网膜下隙出血再出血的临床护理体会。方法 对 2 9例蛛网膜下隙出血再出血患者进行年龄、发病诱因、临床表现、临床护理进行分析。结果 患者的再出血与用力的大小、情绪激动、烦躁、血压不稳定等均有密切关系。结论 做好患者的临床护理、详细观察病情 ,做好精神及生活护理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出血 患者 蛛网膜下隙出血 临床护理 住院期间 护理体会 血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空间末端牵引上肢康复机器人轨迹规划研究 被引量:9
18
作者 夏鹏鹏 韩建海 +3 位作者 李辽远 李向攀 郭冰菁 杜敢琴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414-1419,共6页
目的:为了解决现有康复机器人结构复杂、柔顺性和安全性不足、作业治疗中三维空间训练欠缺等问题,提出三维空间末端牵引式上肢康复训练机器人。方法:通过对上肢康复机器人的结构、运动学理论和人体上肢运动范围分析,建立人机交互的安全... 目的:为了解决现有康复机器人结构复杂、柔顺性和安全性不足、作业治疗中三维空间训练欠缺等问题,提出三维空间末端牵引式上肢康复训练机器人。方法:通过对上肢康复机器人的结构、运动学理论和人体上肢运动范围分析,建立人机交互的安全空间;结合康复医学中的作业疗法,进行康复动作设计及末端轨迹规划,运用Matlab对机器人末端运动轨迹进行仿真分析,并通过实验验证设计的合理性及可行性。结果:通过仿真分析和实验结果可以看出机器人末端轨迹及各关节速度和加速度曲线平滑,无跳动现象。结论:三维空间末端牵引式上肢康复机器人可以实现二维和三维空间的康复训练,用气压比例伺服控制实现末端直线位移,增加了康复训练的柔顺性和安全性,更好满足康复医学中作业疗法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空间 上肢康复机器人 运动学 安全空间 轨迹规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对颈动脉狭窄患者认知功能影响的meta分析 被引量:8
19
作者 赵宛玉 杜敢琴 +1 位作者 段佩养 陈胜江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29-135,共7页
目的评价颈动脉支架植入术(CAS)对颈动脉狭窄患者认知功能的干预作用。方法计算机检索Medline、EMbase、Pubmed、CNKI、万方和维普等数据库,选取建库至2018年12月30日收录的CAS对颈动脉狭窄患者认知功能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和队列... 目的评价颈动脉支架植入术(CAS)对颈动脉狭窄患者认知功能的干预作用。方法计算机检索Medline、EMbase、Pubmed、CNKI、万方和维普等数据库,选取建库至2018年12月30日收录的CAS对颈动脉狭窄患者认知功能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和队列研究文献,CAS组为试验组,药物治疗组为对照组。对比两组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MMSE)量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CA)量表、数字广度(DS)测试和Barthel指数(BI)量表评分评估结果。2名研究员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评价文献质量后,采用RevMan 5.3软件作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篇RCT、16篇队列研究文献,1756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CAS组与药物治疗组相比,术后1个月MMSE量表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D=1.01,95%CI=-0.24~2.27,P=0.11),MOCA量表评分显著升高(MD=1.88,95%CI=0.83~2.92,P=0.0004);术后3个月MMSE评分、MOCA评分均显著升高(MD=2.06,95%CI=0.62~3.50,P=0.005;MD=2.42,95%CI:0.9~3.95,P=0.002);术后6个月MMSE评分、MOCA评分均显著升高(MD=2.79,95%CI=1.47~4.11,P<0.0001;MD=3.18,95%CI=1.73~4.63,P<0.0001),DS测试评分、BI量表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MD=-1.37,95%CI=-0.1~2.83,P=0.07;MD=-2.53,95%CI=-7.62~2.56,P=0.33);术后1年,MOC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D=0.37,95%CI=-4.58~5.33,P=0.88)。结论CAS可改善颈动脉狭窄患者术后3、6个月认知功能,对远期认知功能影响尚需大规模、多中心、高质量RCT研究进一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 颈动脉支架植入术 认知功能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青年脑卒中患者电子健康素养交互模型干预方案的构建及应用 被引量:4
20
作者 余静丽 康勉利 +4 位作者 罗屹惟 张晓敏 杨艳莉 王萧逸 杨惠敏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4期1-4,14,共5页
目的 提高中青年脑卒中患者电子健康素养,改善相关结局。方法 将58例中青年脑卒中患者按照住院病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29例。在常规治疗护理的基础上对照组采用常规健康素养干预,试验组构建并应用电子健康素养交互模型干预方案,包括... 目的 提高中青年脑卒中患者电子健康素养,改善相关结局。方法 将58例中青年脑卒中患者按照住院病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29例。在常规治疗护理的基础上对照组采用常规健康素养干预,试验组构建并应用电子健康素养交互模型干预方案,包括功能性、沟通性、批判性和转化性电子健康素养。结果 两组电子健康素养、Barthel指数、自我管理行为、汉密尔顿焦虑抑郁评分的时间效应、干预效应、交互效应显著,试验组干预后、干预后1个月、3个月的各项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电子健康素养交互模型干预方案有利于提高中青年脑卒中患者的电子健康素养水平,改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缓解焦虑抑郁情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中青年 电子健康素养 电子健康素养交互模型 BARTHEL指数 自我管理能力 焦虑 抑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