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温冲击对山楂叶螨的影响 被引量:13
1
作者 李定旭 张晓宁 +1 位作者 杨玉玲 朱华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6期4437-4444,共8页
为探索高温冲击对山楂叶螨的影响,在室内采用叶碟饲养的方法,将山楂叶螨不同螨态暴露于33-42℃高温下1-6h,然后在温度(25±1)℃、相对湿度(60±7)%、光周期16h∶8h(L∶D)下测定其寿命、产卵量和孵化率。结果表明,高温冲击对山... 为探索高温冲击对山楂叶螨的影响,在室内采用叶碟饲养的方法,将山楂叶螨不同螨态暴露于33-42℃高温下1-6h,然后在温度(25±1)℃、相对湿度(60±7)%、光周期16h∶8h(L∶D)下测定其寿命、产卵量和孵化率。结果表明,高温冲击对山楂叶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其产卵量和孵化率的影响,而对成螨的寿命无明显影响;影响的程度取决于高温的强度、持续时间以及处理的螨态。卵经历33-42℃的高温处理1-6h,其孵化率无明显变化,但在随后的发育过程中,幼若螨的发育历期在39℃和42℃6h处理中显著延长,发育至成螨后其产卵量分别增加34.50%和37.41%;幼螨经历39℃和42℃的高温处理6h后发育至成螨时产卵量比对照高出27.02%和35.83%;静止期第二若螨经历39℃和42℃的高温处理,其发育成的雌雄螨的交配和受精能力无明显影响;初羽化雌成螨经历39℃和42℃的高温处理6h后,产卵量不受影响,但卵的孵化率降低了7.01%-11.3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楂叶螨 高温冲击 寿命 生殖力 孵化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梨小食心虫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研究 被引量:17
2
作者 李文亮 李定旭 +2 位作者 董钧锋 冯宇倩 李艳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80-82,共3页
为给梨小食心虫的预测预报及有效防治提供必要的依据,对梨小食心虫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进行了研究。在17~29℃、相对湿度(70±7)%和光周期15h∶9h(光照∶黑暗)的条件下,测定了梨小食心虫各虫态的发育历期,计算了梨小食心虫卵... 为给梨小食心虫的预测预报及有效防治提供必要的依据,对梨小食心虫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进行了研究。在17~29℃、相对湿度(70±7)%和光周期15h∶9h(光照∶黑暗)的条件下,测定了梨小食心虫各虫态的发育历期,计算了梨小食心虫卵、幼虫、蛹和全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结果表明,各虫态的发育历期随着温度的升高而缩短,各虫态的发育速率与温度之间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梨小食心虫卵、幼虫、蛹及全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分别是10.39℃和59.84℃.d、9.95℃和200.43℃.d、10.97℃和140.82℃.d、9.80℃和448.08℃.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梨小食心虫 发育起点温度 有效积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桃小食心虫在不同温度下的实验种群生命表 被引量:29
3
作者 李定旭 王红伟 +3 位作者 王佳阳 康照奎 董钧锋 沈佐锐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773-779,共7页
为探索温度对桃小食心虫Carposina sasakii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在室内17,20,23,26,29和32(±1)℃,80%±7%RH和15L∶9D条件下,测定了桃小食心虫各发育阶段的历期、存活率和/或产卵量,组建了桃小食心虫的实验种群生命表。结果表... 为探索温度对桃小食心虫Carposina sasakii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在室内17,20,23,26,29和32(±1)℃,80%±7%RH和15L∶9D条件下,测定了桃小食心虫各发育阶段的历期、存活率和/或产卵量,组建了桃小食心虫的实验种群生命表。结果表明,桃小食心虫各虫态的发育历期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初孵幼虫的蛀果率随温度升高而提高,幼虫脱果率与温度之间呈抛物线关系:y=-0.5638x2+27.882x-269.18(R2=0.9801,P<0.01);结茧率和羽化率在17~29℃间无明显变化,但在32℃时则明显降低;雌蛾的产卵量和寿命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23℃时雌蛾交配率最高。生命表分析表明,种群趋势指数在17~29℃间均大于1,26℃时内禀增长率最高;世代存活率与温度的关系可用S=-0.073x3+4.626x2-92.019x+596.57(R2=0.9832)表示;内禀增长率与温度之间的关系可用rm=-0.0008x2+0.0409x-0.4438(R2=0.9851)描述。据此得出,23~26℃是最适宜桃小食心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温度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桃小食心虫 实验种群 温度 生命表 发育历期 存活率 生殖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延迟交配对山楂叶螨繁殖的影响 被引量:7
4
作者 李定旭 田娟 +2 位作者 郭艳兰 张晓宁 杨玉玲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312-1318,共7页
为了探索雌螨延迟交配对整个种群的负面效应,采用叶碟饲养法,在室内条件下研究了延迟交配对山楂叶螨Tetranychus viennensis Zacher繁殖及种群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雌螨延迟交配主要影响寿命、产卵量,进而影响种群增长率;随着雌螨交配... 为了探索雌螨延迟交配对整个种群的负面效应,采用叶碟饲养法,在室内条件下研究了延迟交配对山楂叶螨Tetranychus viennensis Zacher繁殖及种群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雌螨延迟交配主要影响寿命、产卵量,进而影响种群增长率;随着雌螨交配时间的延迟,影响的程度逐渐加剧。交配延迟达到或超过7d,雌螨的寿命比对照延长20.17%,产卵量比对照下降26.74%,但对后代的孵化率、存活率无明显影响。对生命表参数的分析结果表明,雌螨交配延迟达到或超过7d,会导致净生殖率显著下降、平均世代周期历期显著延长,而内禀增长率则在交配延迟3d时显著降低。未经交配的雌螨只能营孤雌生殖,寿命延长了31.14%,产卵量减少了30.08%。营孤雌生殖的雌螨可以通过与其后代回交而实现两性生殖。结果提示延迟交配会导致山楂叶螨的繁殖力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楂叶螨 延迟交配 繁殖 产卵量 孵化率 寿命 生命表参数 孤雌生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甲戊灵和2,4-滴丁酯对5种作物种子萌发的影响 被引量:11
5
作者 车志平 田月娥 +2 位作者 周骥 刘圣明 陈根强 《贵州农业科学》 CAS 2017年第2期31-35,共5页
为5种作物安全施用芽前除草剂提供参考,采用室内发芽试验研究不同浓度二甲戊灵乳油和2,4-滴丁酯乳油对小麦、玉米、大豆、绿豆和花生5种作物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浓度33%二甲戊灵乳油和72%2,4-滴丁酯乳油对5种作物种子的发芽... 为5种作物安全施用芽前除草剂提供参考,采用室内发芽试验研究不同浓度二甲戊灵乳油和2,4-滴丁酯乳油对小麦、玉米、大豆、绿豆和花生5种作物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浓度33%二甲戊灵乳油和72%2,4-滴丁酯乳油对5种作物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及发芽指数均存在不同程度影响。当5种作物在大田施用浓度分别为330.0mg/L的33%二甲戊灵和72.0mg/L的72%2,4-滴丁酯时,可保证其种子正常发芽、幼苗安全生长,且对5种作物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有促进作用,超过此浓度则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甲戊灵 2 4-滴丁酯 作物种子 萌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吡虫啉与三唑酮对小麦种子萌发的影响 被引量:7
6
作者 车志平 田月娥 +2 位作者 周骥 刘圣明 陈根强 《贵州农业科学》 CAS 2017年第5期20-23,共4页
探明吡虫啉及三唑酮作为小麦种衣剂的合适用量,为小麦安全生产提供参考。以70、11、06156、周麦18和11穗136小麦品种(系)为材料,采用室内培养皿发芽试验研究不同浓度5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和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对小麦种子萌发的影响。结... 探明吡虫啉及三唑酮作为小麦种衣剂的合适用量,为小麦安全生产提供参考。以70、11、06156、周麦18和11穗136小麦品种(系)为材料,采用室内培养皿发芽试验研究不同浓度5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和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对小麦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浓度5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和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对5个小麦品种(系)的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均存在不同程度影响。当5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和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的浓度分别为125.0mg/L和75.0mg/L时,5个小麦品种(系)的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均达最高,并对其种子萌发有明显促进作用,还可有效隔离病虫害,保证种子正常安全发芽,超过此浓度则小麦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吡虫啉 三唑酮 室内培养 小麦 种子萌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芽前除草剂与地膜共作对玉米和花生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4
7
作者 车志平 田月娥 +4 位作者 周骥 刘圣明 陈根强 范帅 李彭拜 《种子》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87-90,共4页
首先,在设置浓度下,采用纸床法筛选得6种芽前除草剂分别对玉米和花生种子萌发的最适浓度;其次,在纸床法测定的最适发芽浓度下进一步采用盆栽法分别研究了6种芽前除草剂对玉米和花生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720g/L异丙甲草胺和50%丁草... 首先,在设置浓度下,采用纸床法筛选得6种芽前除草剂分别对玉米和花生种子萌发的最适浓度;其次,在纸床法测定的最适发芽浓度下进一步采用盆栽法分别研究了6种芽前除草剂对玉米和花生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720g/L异丙甲草胺和50%丁草胺对玉米苗期生长无不良影响,且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苗期生长,适合芽前除草剂与地膜共作种植玉米;720g/L异丙甲草胺、50%丁草胺和240g/L乙氧氟草醚3种芽前除草剂均适合与地膜共作种植花生。该研究结果可为今后安全种植玉米和花生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实际指导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纸床法 盆栽法 玉米 花生 芽前除草剂 地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波处理对8种瓜类种子萌发的影响 被引量:2
8
作者 田月娥 车志平 +2 位作者 刘圣明 胡梅 陈根强 《贵州农业科学》 CAS 2018年第7期126-130,共5页
为微波处理瓜类种子在生产上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以8种瓜类种子为试验材料,通过不同处理方法和处理时间研究微波处理对其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预处理方法Ⅰ处理种子较预处理方法Ⅱ效果显著;采用预处理方法Ⅰ,... 为微波处理瓜类种子在生产上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以8种瓜类种子为试验材料,通过不同处理方法和处理时间研究微波处理对其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预处理方法Ⅰ处理种子较预处理方法Ⅱ效果显著;采用预处理方法Ⅰ,微波处理时间以4~16s效果较好,与对照相比,该处理条件下8种瓜类种子的发芽率提高16.7~26.7百分点,发芽势提高13.4~30百分点,发芽指数提高25.30%~43.37%。在实际生产中,采用预处理方法Ⅰ微波处理4~16s,可有效提高瓜类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处理 瓜类种子 纸床法 种子萌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生菌素产生菌的紫外诱变育种 被引量:2
9
作者 周梅先 田云龙 朱昌雄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80-82,共3页
以中生菌素产生菌C5为出发菌株,经过紫外诱变处理,获得突变株UV-69,其摇瓶发酵效价比出发菌株提高30.2%。传代试验表明,该突变株的高产性能遗传特性较稳定。在15t发酵罐上连续5批验证,平均发酵效价比原生产水平提高47.8%。
关键词 中生菌素 淡紫灰链霉菌海南变种 紫外诱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呋喃丹颗粒剂对蔬菜生长与残留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周骥 车志平 +1 位作者 田月娥 陈根强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7年第6期144-146,共3页
[目的]明确3%呋喃丹颗粒剂对蔬菜生长与残留的影响,为合理使用呋喃丹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盆栽法分别测定土壤中添加不同浓度的呋喃丹对生菜和小白菜的发芽与生长的影响。[结果]浓度低于2.00 mg/kg时,呋喃丹能明显促进生菜和小白菜种子... [目的]明确3%呋喃丹颗粒剂对蔬菜生长与残留的影响,为合理使用呋喃丹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盆栽法分别测定土壤中添加不同浓度的呋喃丹对生菜和小白菜的发芽与生长的影响。[结果]浓度低于2.00 mg/kg时,呋喃丹能明显促进生菜和小白菜种子的萌发和生长,表现为发芽率提高,植株生长健壮,产量高;浓度高于10.00 mg/kg时,抑制生菜和小白菜种子的萌发和生长,表现为发芽率降低,植株生长异常,出现严重药害,产量降低。进一步残留试验表明,生菜和小白菜中呋喃丹的残留量会随着土壤中添加浓度的升高而增加,与土壤添加呋喃丹浓度呈显著正相关。[结论]应全面禁止呋喃丹在蔬菜基地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菜 小白菜 呋喃丹 萌发与生长 残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方6个不同地区甜菜夜蛾发生为害研究初报 被引量:3
11
作者 王少丽 朱国仁 +2 位作者 张友军 董钧锋 张树发 《长江蔬菜》 2010年第18期76-78,共3页
2009年在北方6个地区采用性信息素诱捕法研究了蔬菜田甜菜夜蛾的种群变化动态,同时调查其幼虫为害情况。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地区甜菜夜蛾的发生期长短、高峰日及高峰日蛾量等参数均存在明显差异,其中,河南洛阳地区于9月7日达到蛾量高峰,... 2009年在北方6个地区采用性信息素诱捕法研究了蔬菜田甜菜夜蛾的种群变化动态,同时调查其幼虫为害情况。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地区甜菜夜蛾的发生期长短、高峰日及高峰日蛾量等参数均存在明显差异,其中,河南洛阳地区于9月7日达到蛾量高峰,单个诱捕器内蛾量最高达到230.3头,高于天津宝坻(152.3头)、北京昌平(42.7头)和河北张家口(10.67头),内蒙古呼和浩特和黑龙江哈尔滨地区未诱集到该成虫。田间幼虫的系统监测结果表明,河南洛阳在高峰期百株虫量(414头)远高于天津宝坻、北京昌平和河北张家口(41.2头、21头和2头)3个地区,表明在所调查的地区内,从南到北随着纬度增加,甜菜夜蛾成、幼虫的发生数量和为害程度逐渐降低。最后,初步分析了甜菜夜蛾在不同地区发生为害差异的主要影响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方地区 甜菜夜蛾 发生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铃夜蛾属2近缘种幼虫食性的遗传基础研究
12
作者 董钧锋 周梅先 郭予光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1376-1377,共2页
通过对铃夜蛾属2近缘种棉铃虫(HelicoverpaarmigeraHübner)和烟青虫(H.assultaGuenée)的正反杂交获得了F1代,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亲代和F1代5龄幼虫食性遗传基础的研究。结果表明:与亲代相比,正交、反交的F1代幼虫对辣椒的取食... 通过对铃夜蛾属2近缘种棉铃虫(HelicoverpaarmigeraHübner)和烟青虫(H.assultaGuenée)的正反杂交获得了F1代,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亲代和F1代5龄幼虫食性遗传基础的研究。结果表明:与亲代相比,正交、反交的F1代幼虫对辣椒的取食选择性差异显著,但均与其母体的取食选择趋势一致。这说明幼虫的取食选择性主要为母体遗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铃虫 烟青虫 种间杂交 取食选择性 母体遗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显著抑菌活性原药1-萘酚和恶霉灵的乳油制备
13
作者 周骥 车志平 +2 位作者 田月娥 刘圣明 陈根强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7年第5期151-153,共3页
[目的]探讨基于1-萘酚和恶霉灵的乳油最佳配方。[方法]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初步测定1-萘酚和恶霉灵对小麦赤霉病菌、油菜菌核病菌和牡丹黑斑病菌的室内抑菌活性;基于1-萘酚和恶霉灵显著抑菌活性,制备乳油制剂;通过对溶剂、乳化剂进行筛... [目的]探讨基于1-萘酚和恶霉灵的乳油最佳配方。[方法]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初步测定1-萘酚和恶霉灵对小麦赤霉病菌、油菜菌核病菌和牡丹黑斑病菌的室内抑菌活性;基于1-萘酚和恶霉灵显著抑菌活性,制备乳油制剂;通过对溶剂、乳化剂进行筛选组合优化,测定相应配方的性能。[结果]1-萘酚和恶霉灵对3种植物病原真菌均表现出显著的抑制活性。确定序号5、11、12、16、17和20的配方不论从乳油外观还是乳化分散性和稳定性方面均完全符合乳油的要求。[结论]1-萘酚和恶霉灵乳油制剂可进一步研究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萘酚 恶霉灵 抑菌活性 乳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种生防芽孢杆菌对5种烟田常用化合物的敏感性 被引量:1
14
作者 汪汉成 刘圣明 +4 位作者 王进 黄艳飞 王茂胜 陆宁 李文红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25-229,共5页
芽孢杆菌是植物病害生物防治中重要的生防细菌。采用浊度测定法研究了生防细菌——枯草芽孢杆菌、解淀粉芽孢杆菌及多粘芽孢杆菌对烤烟专用复合肥[m(N)∶m(P2O5)∶m(K2O)=10∶10∶25]、生石灰、甲霜灵、代森锰锌及硫酸链霉素5种烟草生... 芽孢杆菌是植物病害生物防治中重要的生防细菌。采用浊度测定法研究了生防细菌——枯草芽孢杆菌、解淀粉芽孢杆菌及多粘芽孢杆菌对烤烟专用复合肥[m(N)∶m(P2O5)∶m(K2O)=10∶10∶25]、生石灰、甲霜灵、代森锰锌及硫酸链霉素5种烟草生产上常用化学品的敏感性。结果表明:甲霜灵对3种芽孢杆菌的生长无影响,而烤烟专用复合肥和生石灰对3种生防细菌均有一定的促生长作用;而代森锰锌和硫酸链霉素能显著抑制枯草芽孢杆菌、解淀粉芽孢杆菌和多粘芽孢杆菌的生长,其EC50值分别为14.15、11.88、11.30μg/mL和5.20、5.69和2.64μg/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枯草芽孢杆菌 解淀粉芽孢杆菌 多粘芽孢杆菌 敏感性 甲霜灵 代森锰锌 硫酸链霉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果园农药合理使用技术探讨 被引量:4
15
作者 曹梦佳 《中国果树》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55-57,共3页
探讨了农药在果树生产中的合理使用技术,提出全面开展果园病虫害综合防治的必要性,建议大力推广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生物农药,并严格按照农药标签所推荐的使用剂量、防治对象、施药次数、农药安全间隔期科学用药,以减少农药残... 探讨了农药在果树生产中的合理使用技术,提出全面开展果园病虫害综合防治的必要性,建议大力推广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生物农药,并严格按照农药标签所推荐的使用剂量、防治对象、施药次数、农药安全间隔期科学用药,以减少农药残留,确保果品质量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果园 农药 合理使用 综合防治 生物农药 农药残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氯虫苯甲酰胺对甜菜夜蛾敏感基线的测定和幼虫体重的影响 被引量:4
16
作者 张琴 王少丽 +1 位作者 杨愿愿 董钧锋 《长江蔬菜》 2010年第18期87-89,共3页
田间采集的甜菜夜蛾室内饲养20代后,以饲料混毒法测定了氯虫苯甲酰胺对其3龄幼虫的毒力。结果表明,药剂处理48h和72h后,LC50值分别为0.7475mg/L和0.2182mg/L。药后48h,在最低浓度(0.0043mg/L)处理下,甜菜夜蛾幼虫体重略高于对照,但未差... 田间采集的甜菜夜蛾室内饲养20代后,以饲料混毒法测定了氯虫苯甲酰胺对其3龄幼虫的毒力。结果表明,药剂处理48h和72h后,LC50值分别为0.7475mg/L和0.2182mg/L。药后48h,在最低浓度(0.0043mg/L)处理下,甜菜夜蛾幼虫体重略高于对照,但未差异显著水平,随着处理浓度的提高,幼虫体重显著降低。本研究为氯虫苯甲酰胺对甜菜夜蛾的毒力提供了可参考的敏感基线,同时表明其对甜菜夜蛾具有较高的杀虫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虫苯甲酰胺 甜菜夜蛾 敏感基线 幼虫体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