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杀性巴氏杆菌的摄铁机制研究进展
1
作者 沈香香 关丽君 +3 位作者 张俊峰 薛云 司丽芳 赵战勤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4852-4862,共11页
多杀性巴氏杆菌可广泛感染多种动物,引起出血性败血症或传染性肺炎。铁是多杀性巴氏杆菌感染宿主过程中生长、定植和增殖必不可少的营养物质,竞争宿主铁离子是该病原体感染致病的关键环节。近年来,多杀性巴氏杆菌的摄铁系统及其发生与... 多杀性巴氏杆菌可广泛感染多种动物,引起出血性败血症或传染性肺炎。铁是多杀性巴氏杆菌感染宿主过程中生长、定植和增殖必不可少的营养物质,竞争宿主铁离子是该病原体感染致病的关键环节。近年来,多杀性巴氏杆菌的摄铁系统及其发生与调控机制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本文系统阐述了多杀性巴氏杆菌的转铁蛋白受体摄铁机制、血红素受体摄铁机制、铁载体摄铁机制及其摄铁系统的表达与调控机制,以期为多杀性巴氏杆菌摄铁系统的分子致病机理研究提供系统的理论知识,为多杀性巴氏杆菌分子靶标药物及亚单位疫苗的研发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杀性巴氏杆菌 摄铁机制 铁载体 ExbB-ExbD-TonB FU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副猪格拉瑟菌的荚膜分型方法及原理研究进展
2
作者 朱亚新 关丽君 +2 位作者 张俊峰 薛云 赵战勤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5412-5422,共11页
副猪格拉瑟菌(GPS)是猪的重要病原菌之一,自1910年被确认为猪格拉瑟病的病原以来,血清型鉴定是GPS研究领域长期以来的“卡脖子”环节。1992年,基于GPS热稳定抗原的凝胶免疫扩散试验(GID)分型方法首次将GPS分为1-15型,但有约25%的菌株不... 副猪格拉瑟菌(GPS)是猪的重要病原菌之一,自1910年被确认为猪格拉瑟病的病原以来,血清型鉴定是GPS研究领域长期以来的“卡脖子”环节。1992年,基于GPS热稳定抗原的凝胶免疫扩散试验(GID)分型方法首次将GPS分为1-15型,但有约25%的菌株不可分型,当时对于其分型抗原的成分也不明确。2003年,基于GPS的“盐水提取物”抗原建立了GPS的间接血凝试验(IHA)分型方法,其敏感性和分型率均高于GID,但仍有约15%的菌株不可分型。IHA和GID方法的分型结果基本一致,因此能够确定两者的分型抗原是基于相同的GPS表面多糖成分,但仍不能确定是荚膜多糖,或是LPS,甚或是其他多糖物质。2013年,1-15型GPS荚膜多糖的合成基因簇得到成功解析,证实其血清型抗原形成的本质是荚膜多糖。2015年,Howell等基于GPS荚膜的特异性靶基因设计引物,建立了GPS的PCR分型方法(H-PCR),但不能对血清5型和12型进行鉴别;2017年,Jia等基于GPS荚膜的特异性靶基因也建立了一套PCR分型方法(J-PCR),能对血清5型和12型进行了鉴别。两种PCR分型方法配合使用可对几乎所有GPS菌株分型,并从分子生物学基础上验证了其与GID和IHA方法的一致性,最终确认三种分型方法的抗原基础均为GPS荚膜。PCR分型方法具有操作简单、速度快、成本低等优点,成功解决了GID和IHA血清分型方法中的诸多问题,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系统回顾了GPS GID、IHA和PCR分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历史,及其相同抗原基础的发现历程,以期为GPS三种分型方法的免疫学物质基础及原理提供系统的理论知识,为副猪格拉瑟菌病防控技术的研发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猪格拉瑟菌 荚膜 血清型 凝胶免疫扩散试验(GID) 间接血凝试验(IHA) 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杀性巴氏杆菌的分型及其灭活疫苗研究进展 被引量:19
3
作者 赵战勤 乔鹏芸 +2 位作者 刘倩玉 薛云 丁轲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600-604,共5页
巴氏杆菌病(Pasteurellosis)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Pas—teurellamultocida,Pm)引起的多种畜禽、野生动物及人类的一类传染病的总称。动物急性病例以败血症和炎性出血为主要特征。Pm由路易斯-巴斯德于1880年首次从禽霍乱病例中分离... 巴氏杆菌病(Pasteurellosis)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Pas—teurellamultocida,Pm)引起的多种畜禽、野生动物及人类的一类传染病的总称。动物急性病例以败血症和炎性出血为主要特征。Pm由路易斯-巴斯德于1880年首次从禽霍乱病例中分离获得并以其名字命名。该菌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在同种或不同种动物问可以相互传染,也可以感染人,大多因动物咬伤所致。蝉和蚤被认为是自然传递的媒介昆虫。过去曾按感染动物的名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杀性巴氏杆菌 灭活疫苗 野生动物 分型 感染动物 巴氏杆菌病 媒介昆虫 传染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猪源A型和D型多杀性巴氏杆菌强毒菌株的生物学特性比较研究 被引量:10
4
作者 赵战勤 刘倩玉 +4 位作者 席晓剑 王乐 邓雯 薛云 张春杰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366-370,共5页
为分析猪源A型和D型多杀性巴氏杆菌(PM)的生物学特性差异,本研究对5株A型和5株D型猪源PM强毒菌株的生化特征、生长特性、毒力特性、16SrRNA基因分子特征等生物学特性进行了比较研究。在TSB液体培养基中的生长曲线测定结果表明这些菌株... 为分析猪源A型和D型多杀性巴氏杆菌(PM)的生物学特性差异,本研究对5株A型和5株D型猪源PM强毒菌株的生化特征、生长特性、毒力特性、16SrRNA基因分子特征等生物学特性进行了比较研究。在TSB液体培养基中的生长曲线测定结果表明这些菌株均能够高密度发酵培养;21种生化试验的反应结果表明,10株PM的生化反应均不一致,即使同一血清型的不同菌株之间也具有较大差别。对小鼠毒力试验结果表明,A型PM菌株的毒力(LD_(50)为4 cfu^26 cfu)显著强于D型菌株(LD50为2.1×10~4 cfu^5.2×10~5 cfu)。16SrRNA基因的序列分析结果表明,16SrRNA基因非常保守,这10株PM之间的同源性均在99.8%以上;在1 505 bp序列中,仅存在第57 bp(T/C)、239 bp(T/C)和376 bp(G/C)处3个多态性位点,并且不具有型特异性。本研究为猪源PM灭活疫苗菌株的筛选等提供了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杀性巴氏杆菌 血清型 生物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羊源致病性柠檬酸杆菌4种佐剂灭活疫苗的免疫效果比较 被引量:5
5
作者 薛云 李静 +6 位作者 王臣 司丽芳 王玉琴 刘志军 李健 廖成水 赵战勤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726-731,共6页
为筛选羊源弗氏柠檬酸杆菌灭活菌体疫苗的合适佐剂,本研究以灭活羊源弗氏柠檬酸杆菌LK-1株为抗原分别制备其矿物油疫苗、铝胶疫苗、GEL疫苗和ISA201疫苗。将4种不同佐剂疫苗分别背部皮下免疫小鼠(0.2 mL/只)和颈部肌肉免疫羊(2 mL/只)... 为筛选羊源弗氏柠檬酸杆菌灭活菌体疫苗的合适佐剂,本研究以灭活羊源弗氏柠檬酸杆菌LK-1株为抗原分别制备其矿物油疫苗、铝胶疫苗、GEL疫苗和ISA201疫苗。将4种不同佐剂疫苗分别背部皮下免疫小鼠(0.2 mL/只)和颈部肌肉免疫羊(2 mL/只)进行疫苗安全性试验。用4种不同佐剂疫苗分别背部皮下免疫小鼠(0.2 mL/只)两次后使用3 LD50的LK-1株进行腹腔攻击;颈部肌肉免疫羊(2 mL/只)两次后使用2个致死剂量的LK-1株进行耳静脉攻击,比较4种不同佐剂疫苗对小鼠和羊的保护率并对小鼠和羊免疫血清进行微量凝集抗体检测。疫苗安全性试验结果显示,矿物油疫苗导致接种动物出现严重的精神沉郁、食欲减退、以及接种部位发生肿胀坏死和疫苗残留等不良反应;其它3种佐剂疫苗不良反应较轻微。动物免疫试验结果显示,4种佐剂疫苗对小鼠的攻毒保护率分别为85%、50%、80%、100%,对羊的保护率分别为100%、75%、0、100%。4种佐剂疫苗综合比较,ISA201疫苗使接种动物产生最轻微的副反应,而且能产生较高的抗体水平和最强的保护力。本研究为进一步开发羊柠檬酸杆菌病的灭活疫苗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柠檬酸杆菌 疫苗 佐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副猪嗜血杆菌主要免疫原性抗原的克隆表达及其反应原性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5
6
作者 戚百川 杨金钱 +7 位作者 丁文文 马艳杰 李健 陈坤鹏 薛云 司丽芳 刘志军 赵战勤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880-884,889,共6页
为制备和筛选副猪嗜血杆菌(HPS)具有免疫保护效力的抗原因子重组蛋白,本研究根据GenBank中已登录HPS基因序列,设计引物,分别克隆其OapA、Hps0675(包括全片段和2个子片段)、Hsp60、OmpP2、HbpB、GAPDH、Hps06257和D15抗原因子的10个基因... 为制备和筛选副猪嗜血杆菌(HPS)具有免疫保护效力的抗原因子重组蛋白,本研究根据GenBank中已登录HPS基因序列,设计引物,分别克隆其OapA、Hps0675(包括全片段和2个子片段)、Hsp60、OmpP2、HbpB、GAPDH、Hps06257和D15抗原因子的10个基因片段,分别将其克隆入pET28a质粒构建重组表达质粒并转化大肠杆菌BL21经IPTG诱导表达。SDS-PAGE检测结果显示,除OapA外,其他9个重组蛋白均正确表达,其表达量占菌体总蛋白的10.20%~31.90%。除rGAPDH以可溶性和包涵体两种形式表达外,其他8个重组蛋白均以包涵体形式存在。Western blot鉴定结果显示,rHbpB、rD15、rHps06257反应原性最强,rGAPDH、rHsp60、rOmpP2反应原性中等,r Hps0675-1、r Hps0675-2、rHps0675反应原性最弱。以His标签蛋白纯化试剂盒纯化后,9个重组蛋白的纯度在90.72%~98.72%,浓度在1.082 mg/mL~7.936 mg/mL。本研究实现了HPS 9个重要抗原因子的克隆表达和纯化,首次在相同条件下对其反应原性进行了对比分析,为其亚单位疫苗候选保护性抗原蛋白的筛选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猪嗜血杆菌 免疫原性蛋白 表达 纯化 Western blo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传统猪丹毒疫苗及流行株灭活疫苗的免疫保护效力评估 被引量:3
7
作者 詹鹏飞 裴世璇 +5 位作者 宋吉健 韩忆侬 关丽君 薛云 司丽芳 赵战勤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716-721,共6页
为评估我国传统猪丹毒灭活疫苗(C43-5株,2型)及其衍生的猪丹毒活疫苗(GC42株和G4T10株)对当前流行株HG-1、Er-2、Er-3和Er-4(1a型)的免疫保护效力,本研究将2种猪丹毒活疫苗(GC42株和G4T10株)分别经皮下注射免疫小鼠,14 d后采用ELISA方... 为评估我国传统猪丹毒灭活疫苗(C43-5株,2型)及其衍生的猪丹毒活疫苗(GC42株和G4T10株)对当前流行株HG-1、Er-2、Er-3和Er-4(1a型)的免疫保护效力,本研究将2种猪丹毒活疫苗(GC42株和G4T10株)分别经皮下注射免疫小鼠,14 d后采用ELISA方法检测小鼠血清中的抗体水平,免疫后15 d,以10 LD50/只分别经腹腔注射攻击传统疫苗检验株C43-6、C43-8,当前流行株HG-1、Er-2、Er-3和Er-4菌液并观察、记录各组小鼠的临床症状和死亡情况,共观察14 d。死亡小鼠立即剖检,采集心、肺、肝等组织进行细菌的分离与鉴定。结果显示,2种活疫苗均能刺激小鼠产生较高的抗体水平,且极显著高于PBS对照组(P<0.01),但两种活疫苗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攻毒结果显示,分别对应GC42株和G4T10株的6个攻毒组小鼠均无任何临床症状,且均获得100%的保护率;对照组小鼠攻毒后24 h出现相应发病症状,5 d内全部死亡;死亡小鼠各组织器官主要出现败血症的剖检病变;从死亡小鼠的心血、肺、肝等脏器均能分离到猪丹毒丝菌。将我国传统猪丹毒灭活疫苗株C43-5及其检验株C43-6和C43-8,以及当前流行株HG-1、Er-2、Er-3和Er-4分别制备灭活疫苗免疫小鼠2次(间隔21 d),于首免后20 d和35 d分别采用ELISA方法检测抗体水平;小鼠首免后35 d,按上述方法攻毒,并检测相应指标。结果显示,上述7种灭活疫苗免疫小鼠20 d后,均诱导小鼠产生了极显著高于对照组的Ig G抗体水平(P<0.01),但7种灭活疫苗之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首免后35 d与首免后20 d相比,7种灭活疫苗免疫组小鼠的Ig G抗体水平虽有所升高,但均无显著差异(P>0.05)。攻毒结果显示,C43-5、C43-6、C43-8和HG-1株灭活疫苗免疫组小鼠均获得80%(4/5)及以上的保护率,Er-2、Er-3和Er-4株的灭活疫苗仅能对小鼠提供20%~60%(1/5~3/5)的保护率,6个菌株攻击的对照组小鼠均于攻毒后24 h开始发病,5 d内全部死亡。本研究首次将我国3种传统猪丹毒疫苗对当前流行菌株的免疫保护效力进行综合评估,结果表明我国传统猪丹毒活疫苗(GC42株和G4T10株)和灭活疫苗(C43-5株)针对当前流行的猪丹毒丝菌仍具有良好的免疫保护效力。为我国当前猪丹毒疫苗的防控应用提供了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丹毒丝菌 传统疫苗 小鼠 保护效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副猪嗜血杆菌5个重组蛋白的小鼠免疫保护效力比较 被引量:4
8
作者 丁略烜 戚百川 +5 位作者 史琳琪 杨金钱 詹鹏飞 关丽君 薛云 赵战勤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074-1079,共6页
为筛选副猪嗜血杆菌(GPS)亚单位疫苗的优势保护性抗原,本研究利用大肠杆菌BL21系统表达了GPS重要抗原r Hps06257、r D15和r Hps0675,及Hps0675 N端和C端的重组蛋白r Hps0675-N和r Hps0675-C,并通过SDS-PAGE检测各重组蛋白的表达情况。利... 为筛选副猪嗜血杆菌(GPS)亚单位疫苗的优势保护性抗原,本研究利用大肠杆菌BL21系统表达了GPS重要抗原r Hps06257、r D15和r Hps0675,及Hps0675 N端和C端的重组蛋白r Hps0675-N和r Hps0675-C,并通过SDS-PAGE检测各重组蛋白的表达情况。利用His标签蛋白纯化试剂盒纯化5个重组蛋白后,分别与Montanide^(TM)ISA 201 VG佐剂混合制成亚单位疫苗,对小鼠进行2次免疫,并分别在小鼠首免前、一免后21 d和二免后14 d(即首免后35 d)经尾根静脉采血分离血清,利用间接ELISA方法检测各组小鼠的抗体水平。二免后14 d分别利用5倍半数致死剂量(LD_(50))的5型GPS H5L3株和12型GPS H12L3株菌液对小鼠进行腹腔攻毒,攻毒后14 d内观察并记录各组小鼠的临床症状、发病及死亡情况,统计各组小鼠的免疫攻毒保护率。SDS-PAGE检测结果显示,5个重组蛋白均以包涵体形式表达,其表达量占菌体总蛋白的27.46%~42.37%。ELISA检测结果显示,各蛋白疫苗免疫组小鼠的Ig G抗体水平随免疫次数的增加而升高,与PBS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极显著(P<0.01)。攻毒试验结果显示,分别利用5 LD_(50)GPS 5型H5L3株菌液和12型H12L3株菌液攻毒后,PBS和BL21菌体蛋白对照组小鼠攻毒后24 h内开始发病,3 d内全部死亡;发病小鼠主要症状为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废绝,被毛紊乱,对外界刺激无明显反应等;对死亡小鼠剖检可见其各组织器官的多发性浆膜炎和败血症性病理学变化。各蛋白疫苗免疫组小鼠中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发病和死亡情况,其中利用5 LD_(50)H5L3株攻毒后,r Hps06257、r D15、r Hps0675、r Hps0675-N和r Hps0675-C对免疫组小鼠的保护率分别为80%、0、0、40%和80%;利用5 LD_(50)H12L3株攻毒后,上述各组蛋白疫苗对小鼠的保护率分别为80%、20%、20%、10%和60%。本研究首次证实重组蛋白r Hps06257和r Hps0675-C能够诱导小鼠产生较强的免疫保护效力,具有作为亚单位疫苗靶抗原的潜力,为GPS亚单位疫苗候选保护性抗原的筛选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猪嗜血杆菌 抗原 小鼠 保护效力 亚单位疫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斑丹毒丝菌SpaA的分段克隆及表达
9
作者 马艳杰 戚百川 +5 位作者 裴世璇 薛云 司丽芳 王臣 刘志军 赵战勤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6-21,共6页
为筛选表达量高且免疫原性强的红斑丹毒丝菌表面保护性抗原A(SpaA)的抗原片段,本研究根据该菌SpaA的结构和功能区将其设计为6个子片段和1个全长片段,采用PCR技术从红斑丹毒丝菌HG-1菌株中扩增出SpaA的7个抗原基因片段,利用原核表达系统... 为筛选表达量高且免疫原性强的红斑丹毒丝菌表面保护性抗原A(SpaA)的抗原片段,本研究根据该菌SpaA的结构和功能区将其设计为6个子片段和1个全长片段,采用PCR技术从红斑丹毒丝菌HG-1菌株中扩增出SpaA的7个抗原基因片段,利用原核表达系统克隆并表达后采用SDS-PAGE和western blot检测表达及纯化情况。结果显示,获得7个重组蛋白,分别命名为rSpaA1~rSpaA7,其表达量占菌体总蛋白的17.44%~25.38%,其中rSpaA1、rSpaA2、r SpaA5以包涵体形式表达,r SpaA3以可溶性蛋白形式表达,而rSpaA4、rSpaA6、rSpaA7两种表达形式同时存在。纯化后,rSpaA1~rSpaA7的纯度介于84.22%~93.72%,浓度为0.89 mg/mL~3.25 mg/mL。Western blot结果显示,7个重组蛋白均显示出良好的反应原性,其中rSpaA1、rSpaA3、rSpaA4的反应原性更强。本研究实现了对红斑丹毒丝菌SpaA的分段及其全长的表达和纯化,为SpaA保护性抗原片段的筛选及猪丹毒亚单位疫苗的研发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斑丹毒丝菌 SpaA蛋白 表达 纯化 western blo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