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洛阳地区鸡肉中单增李斯特菌毒力基因的分布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贾艳艳 何雷 +4 位作者 郁川 李静 程相朝 张春杰 李银聚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35-138,共4页
为分析鸡肉中单增李斯特菌毒力基因的分布特征,从洛阳地区市售鸡肉中分离18株单增李斯特菌,血清凝集试验确定其血清型,然后采用PCR方法对inl A、inl B、virR、dlt A、dlt B、dlt C、dlt D及mpr F等8个毒力基因进行检测。结果显示,18株... 为分析鸡肉中单增李斯特菌毒力基因的分布特征,从洛阳地区市售鸡肉中分离18株单增李斯特菌,血清凝集试验确定其血清型,然后采用PCR方法对inl A、inl B、virR、dlt A、dlt B、dlt C、dlt D及mpr F等8个毒力基因进行检测。结果显示,18株分离株血清型均为1/2型,且有9株具有全部毒力基因,其中inl B、dlt A、dlt B基因全部呈阳性,inl A、virR、dlt C、dlt D、mpr F存在缺失现象,其检测率分别为88.9%(16/18)、94.4%(17/18)、83.3%(15/18)、88.9%(16/18)、83.3%(15/18)。毒力基因缺失与血清型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不同血清型缺失基因呈多样性。表明这8个毒力基因在市售鸡肉的单增李斯特菌中普遍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增李斯特菌 毒力基因 鸡肉 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胞外捕获器:固有免疫细胞第三种防御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2
作者 廖成水 Boireau Pascal +1 位作者 刘明远 程相朝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768-1774,共7页
胞外捕获器(extracellular traps,ETs)的释放是近来新发现的一种由DNA和颗粒蛋白组成的固有免疫防御机制。作为继吞噬作用、自噬之后的第三种杀伤机制,大量的研究已经证实ETs在体内外可捕获和杀伤绝大多数的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 胞外捕获器(extracellular traps,ETs)的释放是近来新发现的一种由DNA和颗粒蛋白组成的固有免疫防御机制。作为继吞噬作用、自噬之后的第三种杀伤机制,大量的研究已经证实ETs在体内外可捕获和杀伤绝大多数的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作者对ETs的概念、形成的分子机制以及ETs在宿主防御中的作用进行了简要的介绍,这将对固有免疫细胞防御策略的新认识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有免疫细胞 胞外捕获器 外捕作用 杀菌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氧诱导因子-1α在旋毛虫感染过程中的动态变化
3
作者 廖成水 王臣 +8 位作者 王晓利 王安琪 余祖华 郁川 汪洋 李世杰 陈贯超 程相朝 刘明远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664-666,共3页
为了解旋毛虫感染过程中血清和膈肌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的动态变化,本研究将旋毛虫ISS534株经口服感染90只大鼠,并于感染后不同时间各取6只大鼠收集血清和膈肌,采用荧光定量PCR和ELISA方法检测各时间点膈肌HIF-1α mRNA水平和血清... 为了解旋毛虫感染过程中血清和膈肌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的动态变化,本研究将旋毛虫ISS534株经口服感染90只大鼠,并于感染后不同时间各取6只大鼠收集血清和膈肌,采用荧光定量PCR和ELISA方法检测各时间点膈肌HIF-1α mRNA水平和血清HIF-1α水平。结果显示,旋毛虫发育成成虫至产生新生幼虫期间血清和膈肌HIF-1α含量无明显变化,产生新生幼虫后血清和膈肌HIF-1α水平逐渐升高,而且分别在6d和7 d时HIF-1α含量与感染前相比差异显著(p<0.05),随后呈逐渐上升趋势。血清HIF-1α含量直至9 d达到峰值并保持平稳状态,从14 d开始逐渐下降;而膈肌HIF-1α含量于9 d达到峰值后开始逐渐下降至肌幼虫形成,感染30 d血清和膈肌HIF-1α水平下降至感染前状态。结果表明,HIF-1α水平在旋毛虫感染过程中呈倒V型走势,HIF-1α可能是参与调控旋毛虫感染的重要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毛虫 低氧诱导因子-1Α 血清 膈肌 动态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副猪嗜血杆菌国内流行血清型对小鼠外周血淋巴细胞·细胞因子及免疫球蛋白水平的影响
4
作者 陈贯超 廖成水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6年第16期164-166,共3页
[目的]比较副猪嗜血杆菌国内流行血清型菌株感染后小鼠外周血淋巴细胞、血清细胞因子及免疫球蛋白水平的变化情况。[方法]将72只小鼠分为4组,分别腹腔注射副猪嗜血杆菌血清型4、5和12菌株,检测3 d、7 d和15 d各组外周血T、B淋巴细胞及... [目的]比较副猪嗜血杆菌国内流行血清型菌株感染后小鼠外周血淋巴细胞、血清细胞因子及免疫球蛋白水平的变化情况。[方法]将72只小鼠分为4组,分别腹腔注射副猪嗜血杆菌血清型4、5和12菌株,检测3 d、7 d和15 d各组外周血T、B淋巴细胞及血清细胞因子和Ig水平。[结果]副猪嗜血杆菌感染小鼠3 d,T、B淋巴细胞数量明显高于对照组,而随着感染时间的延长而逐渐下降。Ig G、IFN-γ和IL-10水平随感染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高,而Ig A、Ig M和Ig E水平逐渐降低。感染3 d,Th1/Th2比值稍有下降,而Th1/Th2比值随着感染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升高,明显高于对照组。不同血清型感染在各时间点之间T、B淋巴细胞、Ig A、Ig M、Ig E、IFN-γ、IL-10和Th1/Th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血清型4和5感染组小鼠血清Ig G均明显高于血清型12组。[结论]除Ig G以外,副猪嗜血杆菌国内流行血清型4、5和12菌株感染小鼠后外周血淋巴细胞、血清细胞因子及Ig水平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猪嗜血杆菌 血清型 淋巴细胞 细胞因子 免疫球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