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堆肥替代化肥对冬小麦产量、农学及环境效益的影响
1
作者 徐晓峰 田燕娇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0-87,M0006,M0007,共10页
为明确有机肥替代化肥比例对冬小麦产量和效率的影响,大田试验以不施肥为对照(CK),共设置常规施氮即全用化肥(0%OM)、有机肥氮替代20%(质量分数)化肥氮(20%OM)、有机肥氮替代50%化肥氮(50%OM)、有机肥氮替代70%化肥氮(70%OM)共4个堆肥... 为明确有机肥替代化肥比例对冬小麦产量和效率的影响,大田试验以不施肥为对照(CK),共设置常规施氮即全用化肥(0%OM)、有机肥氮替代20%(质量分数)化肥氮(20%OM)、有机肥氮替代50%化肥氮(50%OM)、有机肥氮替代70%化肥氮(70%OM)共4个堆肥替代化肥处理,监测了2021—2024年共3个年度冬小麦的群体动态、花前干物质输出特点、产量及产量构成,并计算了氮肥利用效率、碳减排量及环境和农学综合效益。结果表明:连续3年不施肥和施用全量化肥产量均表现为逐年下降。20%OM处理在第1年的产量低于0%OM处理,但后2年与0%OM处理相比,20%OM处理下小麦产量增加了34%~44%,穗数增加了7%~16%、穗粒数增幅了8%~39%,产量均达到最高。50%OM、70%OM处理在第1年的产量均高于20%OM处理,但后2年的产量均低于20%OM处理,但差异不显著。各堆肥替代率下冬前和拔节期苗数无显著差异,但堆肥替代部分化肥处理的穗数略高于化肥处理。与0%OM处理相比,20%、50%和70%替代率下可分别减少碳排放量82.82 kg/hm^(2)、165.64 kg/hm^(2)和248.46 kg/hm^(2)。综合小麦籽粒产量最高带来的效益,与0%OM处理相比,20%、50%和70%替代率下的综合效益分别为4 157.02元/hm^(2)、3 644.24元/hm^(2)和3 651.32元/hm^(2),而单纯不施化肥因产量损失将导致损失1 022.40元/hm^(2)。堆肥对化肥替代率的选择对冬小麦产量和效益有显著的影响。采用20%的替代率综合效益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堆肥 碳减排 替代率 冬小麦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授粉方式对油用型牡丹结实性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王晓晖 刘红凡 +5 位作者 冀含乐 潘永 马会萍 王二强 薛娴 韩鲲 《特产研究》 2024年第3期64-71,共8页
为提高油用牡丹产量,探索油用牡丹理想授粉方式,选择结实性良好、生长势强且自然花期相遇的常见油用型牡丹品种,开展自交、人工授粉、自然授粉等不同方式的授粉试验,调查其坐果率、结实率、种子千粒重等结实情况和蓇葖果单角大小、质量... 为提高油用牡丹产量,探索油用牡丹理想授粉方式,选择结实性良好、生长势强且自然花期相遇的常见油用型牡丹品种,开展自交、人工授粉、自然授粉等不同方式的授粉试验,调查其坐果率、结实率、种子千粒重等结实情况和蓇葖果单角大小、质量等果荚干物质性状。结果表明,油用型牡丹存在一定自花结实性,自交处理Ⅰ没有结实,处理Ⅱ3个品种结实,处理Ⅲ全部结实,其中‘凤丹白’结实最好,为每个果角0.54粒;将参试的牡丹品种进行4×4人工定向安全双列杂交,所有组合全部结实,平均坐果率高达92%,单果角结实率达到3.87粒,结实率最高的组合为‘凤丹白×景泰蓝’,单果角结实率达到6.96粒;田间自然授粉均有结实,‘凤丹白'结实率最高,3.19粒/个;‘景泰蓝’和‘凤丹白’杂交的种子千粒重较高,达到436.89 g;蓇葖果果荚大小和质量与杂交母本关系较密切,以‘景泰蓝’为母本时表现突出;通过不同授粉方式所对应的坐果率、结实率和复果荚重等指标综合分析,从高到低依次为:人工授粉>自然授粉>自交,母本是影响杂交成功率和果荚性状的重要因素;油用牡丹生产中可通过品种合理搭配间植、相互授粉,如‘景泰蓝’和‘凤丹白’,获得更高种子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用牡丹 自交 人工授粉 自然授粉 结实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还田和施磷量对豫西旱地小麦土壤酶活性和产量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4
3
作者 王鹏博 张冬霞 +2 位作者 乔唱唱 黄明 王贺正 《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34-547,共14页
为了明确秸秆还田和施磷量对豫西旱地小麦土壤酶活性和产量形成的影响规律,2020年10月至2022年6月,以洛旱22为材料,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区为玉米秸秆还田:秸秆不还田(S0)、秸秆全量还田(S1),副区为施磷量:P0 (0 kg hm^(-2))、P1 (75.0 k... 为了明确秸秆还田和施磷量对豫西旱地小麦土壤酶活性和产量形成的影响规律,2020年10月至2022年6月,以洛旱22为材料,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区为玉米秸秆还田:秸秆不还田(S0)、秸秆全量还田(S1),副区为施磷量:P0 (0 kg hm^(-2))、P1 (75.0 kg hm^(-2))、P2 (112.5 kg hm^(-2))、P3 (150.0 kg hm^(-2))和P4 (187.5 kg hm^(-2)),测定了土壤酶活性以及小麦干物质转运特征、籽粒灌浆动态和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结果表明,0~20 cm与20~40 cm土层中土壤速效磷含量及土壤脲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以及小麦籽粒最大灌浆速率(V_(max))、最大灌浆速率出现时间(T_(max))、灌浆速率达到最大时的籽粒生长量(W_(max))、平均灌浆速率(V_(mean))、灌浆渐增期持续时间(T_(1))以及快增期持续时间(T_(2))在同一施磷水平下均表现为S1高于S0,在同一秸秆还田处理下均随施磷水平的提高呈先升后降趋势,总体表现为P3处理最高。同一施磷量下,花后干物质同化量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也均表现为S1高于S0,且在最高的P3处理分别显著提高38.67%和5.76%。秸秆还田和施磷量互作对土壤速效磷含量、土壤酶活性、小麦干物质转运特征、籽粒灌浆动态和产量的影响均达显著水平,且多在S1P3处理达到最大值。S1P3与S0P3相比,前后两年度土壤速效磷含量及土壤脲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分别显著提高5.32%、5.04%、10.30%、2.92%和7.37%、3.88%、11.64%、3.31%。秸秆还田和增施磷肥均能提高小麦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且除千粒重外同一秸秆还田下均随施磷量的提高呈先升后降趋势。S1P3与S0P3相比,小麦穗数和产量在2020—2021年度分别提高4.74%和3.78%,在2021—2022年度分别提高9.06%和4.51%,且2021—2022年度的穗粒数也提高5.25%。综上,秸秆还田配施150 kg hm^(-2)磷肥(S1P3)是豫西旱地及其类似生态区小麦适宜种植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施磷量 土壤酶活性 小麦 产量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施磷量对小麦-玉米种植体系土壤磷吸附-解吸特征的影响
4
作者 何依龙 周文利 常会庆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1-96,104,共7页
以河南省洛阳市长期定位试验为依托,对冬小麦-夏玉米种植体系中低施磷量处理(P1:45 kg P2O5/hm^(2))和高施磷量(P5:270 kg P_(2)O_(5)/hm^(2))处理土壤磷吸附-解吸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高磷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速效磷质量比,达到了1... 以河南省洛阳市长期定位试验为依托,对冬小麦-夏玉米种植体系中低施磷量处理(P1:45 kg P2O5/hm^(2))和高施磷量(P5:270 kg P_(2)O_(5)/hm^(2))处理土壤磷吸附-解吸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高磷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速效磷质量比,达到了19.41 mg/kg,较低磷处理提高了189%。高磷处理土壤磷最大吸附量(Q)较低磷处理下降了17.62%,磷吸附饱和度(DPS)升至5.61%,虽然未超过25%的淋失临界值,但较低磷处理增加了253%。高磷处理土壤易解吸磷(RDP)含量较低磷处理也增加了157%,表明长期高施磷可能加剧磷素迁移风险。高磷处理与低磷处理间磷吸附亲和力常数(K)与最大缓冲容量(MBC)未显著变化,说明土壤磷吸附强度与缓冲能力相对稳定。需结合区域年降水量优化施磷策略,以平衡农业生产效益与生态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磷肥 吸附 解吸 环境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下连香树潜在适生区的时空动态
5
作者 位伟强 郭琪 段祥光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8-96,M0007,M0008,共11页
连香树(Cercidiphyllum japonicum)作为第三纪孑遗植物,具有重要的生态与科研价值,但其天然更新困难,濒危现状亟待保护。本研究基于MaxEnt模型,结合75条连香树分布点记录及19个生物气候变量,预测未来连香树的潜在分布格局,并分析气候变... 连香树(Cercidiphyllum japonicum)作为第三纪孑遗植物,具有重要的生态与科研价值,但其天然更新困难,濒危现状亟待保护。本研究基于MaxEnt模型,结合75条连香树分布点记录及19个生物气候变量,预测未来连香树的潜在分布格局,并分析气候变化对其生境的影响。结果表明:MaxEnt模型预测精度优异(AUC=0.986),最暖季降水(Bio18)、季节性温度(Bio4)和季节性降水(Bio15)是影响分布的主导因子。当前连香树适生区集中于中国中南部(22.0°~34.3°N,98.3°~121.6°E),总面积约3.12×10~6 km2,高适生区占比33.65%。未来气候情景下(RCP2.6与RCP8.5),适生区面积持续缩减(最高减少10.58%),分布中心向东南迁移,高适生区面积显著萎缩。本研究为连香树的生境保护与气候变化适应性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建议优先加强东南沿海潜在新增适生区的保护,并优化现有保护地管理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潜在分布 MaxEnt模型 保护策略 连香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用牡丹‘凤丹’不同生育期矿质元素的动态变化 被引量:5
6
作者 徐桠楠 宋程威 +4 位作者 张利霞 郭丽丽 段祥光 刘曙光 侯小改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28-137,共10页
【目的】研究油用牡丹‘凤丹’Paeonia ostii‘Feng Dan’不同生育期矿质元素动态变化规律,为油用牡丹的科学施肥提供依据。【方法】以8年生油用牡丹‘凤丹’为材料,测定根、茎、叶以及不同生育期果荚和种子的矿质元素,分析矿质元素积... 【目的】研究油用牡丹‘凤丹’Paeonia ostii‘Feng Dan’不同生育期矿质元素动态变化规律,为油用牡丹的科学施肥提供依据。【方法】以8年生油用牡丹‘凤丹’为材料,测定根、茎、叶以及不同生育期果荚和种子的矿质元素,分析矿质元素积累分配特性以及矿质元素分配的相关性。【结果】生育期内油用牡丹‘凤丹’根、茎、叶中的磷持续下降,根和叶中的氮持续降低,钾和镁在不同器官内变化趋势不同。铁在不同器官内的质量分数均大于其他微量元素,除铜外,其他微量元素在根中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果荚和种子中的氮逐渐升高,果荚中钾和种子中磷呈先下降后升高再下降的趋势。矿质元素的变化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其中氮、磷、钾、铁、锰与其他元素间相关性较高;同种矿质元素在‘凤丹’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之间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相关性。【结论】在生育期内,油用牡丹‘凤丹’从展叶期到现蕾期之前对氮、磷元素需求量大,应在植株展叶前追施氮肥和磷肥;结实期对氮、磷、钾需求量大,建议在开花后追施氮磷钾肥;在植株现蕾期前(3月上旬)追施铁肥,在5–7月种子发育期追施硼、锌肥,满足‘凤丹’植株对这3种微量元素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学 油用牡丹 矿质元素 生育期 组织器官 分配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用牡丹根际解有机磷细菌的筛选及解磷功能研究 被引量:13
7
作者 沈佳佳 侯小改 +2 位作者 王二强 王菲 郭丽丽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57-165,共9页
油用牡丹作为市场上新兴的木本油料作物,土壤有效磷缺乏严重制约油用牡丹生长发育以及产量和品质的提升。分离筛选油用牡丹高效解磷细菌,充分发挥其根际微生物的作用,是实现油用牡丹高产优质目标、保障农业绿色发展的有效途径。以不同... 油用牡丹作为市场上新兴的木本油料作物,土壤有效磷缺乏严重制约油用牡丹生长发育以及产量和品质的提升。分离筛选油用牡丹高效解磷细菌,充分发挥其根际微生物的作用,是实现油用牡丹高产优质目标、保障农业绿色发展的有效途径。以不同生长年限油用牡丹‘凤丹’根际土壤为研究对象,选用以植酸钙为磷源的培养基,利用平板稀释法分离筛选具有解有机磷能力的细菌,并利用16S rDNA测序技术对菌株进行鉴定,结合溶磷圈法和钼锑抗比色法分析其解磷能力。从一、三、四年生油用牡丹根际土壤中共筛选出14株解有机磷菌株。其中隶属于芽孢杆菌属和假单胞菌属的各有5株,隶属于节杆菌属的有3株,还有1株隶属于新鞘氨醇杆菌属;14株解有机磷菌株溶磷指数和溶磷效率分别在1.6-9.0以及60%-800%之间,其中一年生油用牡丹根际筛选到的菌株FD1-15的溶磷指数和溶磷效率均最高;培养液中速效磷含量为2.88-5.30 mg/L,活化率在26.44%-62.13%之间,解磷能力和活化能力最强的是从三年生油用牡丹根际筛选获得的菌株FD3-13,隶属于芽孢杆菌属。这为提高油用牡丹的产油量和食用品质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同时也为微生物菌肥的研发和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用牡丹 解有机磷细菌 根际 解磷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斑牡丹籽产量及籽油品质综合评价 被引量:7
8
作者 石欣隆 刘伟 +3 位作者 张琳 刘改秀 刘普 侯小改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73-80,M0007,共9页
以‘凤丹’为对照,研究了20个紫斑牡丹品种的单株籽产量、籽基础营养成分、籽含油率和籽油脂肪酸成分,并采用隶属函数法对其资源品质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灰蝶’的单株籽产量(114.86 g)显著高于‘凤丹’(103.49 g)(P<0.05)... 以‘凤丹’为对照,研究了20个紫斑牡丹品种的单株籽产量、籽基础营养成分、籽含油率和籽油脂肪酸成分,并采用隶属函数法对其资源品质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灰蝶’的单株籽产量(114.86 g)显著高于‘凤丹’(103.49 g)(P<0.05)。‘蓝冠玉带’的籽含油率(32.11%)高于‘凤丹’(31.92%),但两者差异不显著(P>0.05)。‘古城相会’和‘油朱砂’的籽油α-亚麻酸质量分数分别为43.68%和42.87%,显著高于‘凤丹’(41.03%)。‘灰蝶’的累积隶属函数值仅次于‘凤丹’,排名第2,在参试紫斑牡丹品种中综合表现较好,可作为宜于油用的牡丹种质资源,且其单株籽产量隶属函数值排名第1,可作为高产油用牡丹品种选育的重要亲本资源。另外,‘蓝冠玉带’适宜用于高油质量分数油用牡丹品种选育的种质资源,‘古城相会’、‘油朱砂’和‘红宝石’可作为高品质油用牡丹品种选育的种质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斑牡丹 ‘凤丹’ 单株籽产量 籽含油率 Α-亚麻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牡丹花粉生活力测定方法及其贮藏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9
作者 李婷 乔琦 +2 位作者 李剑峰 郭幸飞 侯小改 《贵州农业科学》 CAS 2020年第9期123-126,共4页
牡丹是极具应用前景的新型油料作物,但因其结实率低而导致产量普遍较低,通过杂交育种可提高结实率且加快育种改良速率,但牡丹花期短而集中致使其杂交育种面临花期不遇,花粉的活力及贮藏研究可有效解决该问题。为同类研究及牡丹杂交育种... 牡丹是极具应用前景的新型油料作物,但因其结实率低而导致产量普遍较低,通过杂交育种可提高结实率且加快育种改良速率,但牡丹花期短而集中致使其杂交育种面临花期不遇,花粉的活力及贮藏研究可有效解决该问题。为同类研究及牡丹杂交育种提供参考,从牡丹花粉的采集、花粉活力测定、花粉培养条件和花粉贮藏等方面归纳,分析影响牡丹花粉萌发和贮藏寿命的因素,并提出下一步牡丹花粉贮藏研究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丹 花粉采集 离体萌发 培养基 温度 含水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凤丹牡丹胚培养体系建立及初代畸形苗甲基化变异分析 被引量:5
10
作者 廉小芳 李昱莹 +3 位作者 张婉青 郭丽丽 张有福 侯小改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10-119,共10页
为提高凤丹牡丹组培技术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效率,以当年采收油用牡丹凤丹成熟种胚为外植体进行离体培养,设置不同光照及温度培养条件、不同大小成熟种胚、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配比、不同质量浓度外源添加物等处理,完善凤丹牡丹胚培养体系... 为提高凤丹牡丹组培技术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效率,以当年采收油用牡丹凤丹成熟种胚为外植体进行离体培养,设置不同光照及温度培养条件、不同大小成熟种胚、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配比、不同质量浓度外源添加物等处理,完善凤丹牡丹胚培养体系;运用甲基化敏感多态性技术(MSAP)对培养过程中出现的畸形组培苗进行甲基化水平及模式变异的分析。结果表明,试验范围内最优培养条件为接种后进行7 d暗培养随即转入光照培养,适宜培养温度为(25±1)℃;适宜外植体为≥3 mm的成熟种胚;最优植物生长调节剂配比为0.8 mg/L NAA+1.0 mg/L 6-BA,其基础培养基为改良MS(Ca^2+加倍)培养基;与不添加外源物质相比,凤丹牡丹胚乳的添加对成苗率具有极显著抑制作用,添加75 mL/L椰汁处理组培养效果较好,成苗率为85.66%,添加1.0 g/L活性炭处理组成苗率最高,为90.46%。相较于正常组培苗,畸形苗总扩增位点数增多21.20%,总甲基化位点数减少12.97%;正常组培苗总甲基化率为85.38%,畸形苗总甲基化率为74.30%;畸形苗甲基化多态型变异占主导(82.37%),其中去甲基化变异类型占比最多,为46.45%。综上,建立凤丹牡丹胚培养体系适宜培养方案如下:改良MS(Ca^2+加倍)+0.8 mg/L NAA+1.0 mg/L 6-BA+1.0 g/L活性炭(或75 mL/L椰汁),培养条件为(25±1)℃下7 d暗培养后光照培养。相较于正常组培苗,凤丹牡丹胚培养畸形苗总甲基化率较低,以多态型去甲基化变异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凤丹牡丹 成熟种胚 外源添加物 胚培养体系 胚培养畸形苗 甲基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凤丹’牡丹PoFD基因克隆及表达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琳 魏祯祯 +4 位作者 宋程威 郭丽丽 郭琪 侯小改 王华芳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04-111,共8页
Flowering Locus D(FD)基因属于bZIP转录因子家族,与FT基因相互作用,在促进植物开花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以‘凤丹’牡丹为材料,基于‘凤丹’三代全长转录组测序结果,采用RT-qPCR技术克隆PoFD基因,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和表达模式分... Flowering Locus D(FD)基因属于bZIP转录因子家族,与FT基因相互作用,在促进植物开花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以‘凤丹’牡丹为材料,基于‘凤丹’三代全长转录组测序结果,采用RT-qPCR技术克隆PoFD基因,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和表达模式分析。结果表明,克隆到的PoFD基因含有一个2 712 bp完整的ORF框,编码903个氨基酸。PoFD蛋白分子式为CHNOS,理论等电点(pI)为4.88,为亲水蛋白,无跨膜结构,二级结构中无规则卷曲和α-螺旋所占比例较高,β-转角仅占少部分。荧光定量分析发现,PoFD基因在叶片中表达量最高,推测PoFD基因可能主要作用于叶片调控牡丹花期。牡丹不同花发育时期,PoFD基因在半开期的表达量较高,推测PoFD基因在‘凤丹’开花的中期发挥功能。不同浓度油菜素内酯(brassinosteroids,BR)激素喷施处理下,‘凤丹’牡丹花期具有不同程度的延迟,并且PoFD基因的表达均有所下降,表明PoFD基因可能响应BR调控牡丹花期。本研究为进一步研究PoFD基因在牡丹花期调控中的作用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凤丹’牡丹 花期调控 PoFD 基因克隆 生物信息学分析 表达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牡丹品种花粉的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李新伟 李婷 +4 位作者 张镇梁 张彤 张峥 乔琦 侯小改 《浙江林业科技》 2023年第4期57-62,共6页
以早花、中花、晚花16个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栽培品种的花粉为材料,采用蒽酮比色法和凯氏定氮法分别测定其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并比较不同温度下花粉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变化。结... 以早花、中花、晚花16个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栽培品种的花粉为材料,采用蒽酮比色法和凯氏定氮法分别测定其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并比较不同温度下花粉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变化。结果表明,不同花期的牡丹品种花粉中的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以中花品种花粉中的可溶性蛋白含量较高,晚花品种花粉中的可溶性糖含量较高,其中,中花品种‘肉芙蓉’花粉中的可溶性蛋白含量最高,达1.35 mg·g^(-1),晚花品种‘五大洲’花粉中的可溶性糖含量最高,达74.19mg·g^(-1);不同温度贮藏24h后,各牡丹品种花粉的抗氧化酶活性不同,大部分品种花粉的SOD和POD活性随着温度的降低逐渐增加,而CAT活性的变化趋势则复杂多变。由于大部分品种的SOD和POD酶活性在4℃时较高,因此推荐4℃为牡丹花丝茶的常规保存温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丹 花粉 可溶性糖 可溶性蛋白 抗氧化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瓣榆叶梅全叶绿体基因组遗传特征分析 被引量:3
13
作者 段春燕 王晓凌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77-585,共9页
【目的】对重瓣榆叶梅Prunus triloba‘Multiplex’全叶绿体基因组序列进行测序,探究其系统发育位置并分析其叶绿体基因组成特点。【方法】以重瓣榆叶梅叶片为材料,采用2×CTAB法提取叶绿体DNA,利用Illumina NovaSeq平台进行叶绿体... 【目的】对重瓣榆叶梅Prunus triloba‘Multiplex’全叶绿体基因组序列进行测序,探究其系统发育位置并分析其叶绿体基因组成特点。【方法】以重瓣榆叶梅叶片为材料,采用2×CTAB法提取叶绿体DNA,利用Illumina NovaSeq平台进行叶绿体基因组的测序,组装、注释并分析其叶绿体基因组遗传特征。联合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数据库数据,基于全叶绿体基因组序列构建了重瓣榆叶梅系统进化关系。【结果】重瓣榆叶梅叶绿体基因组全长为157827 bp,NCBI登录号MT937181,其结构为经典的四分体结构,由1个大单拷贝区域(LSC),1个小单拷贝区域(SSC)及反向重复区域(IRa/IRb)构成,其序列长度分别为86032、19023、26386 bp。GC和AT的总占比分别为36.80%和63.20%。重瓣榆叶梅的完整叶绿体基因组序列注释到132个基因,包括tRNA基因、编码蛋白基因、rRNA基因,分别为37、87、8个。重瓣榆叶梅叶绿体基因组共编码26678个密码子和236个符合条件的SSR位点。SSR位点中A/T碱基占优势,碱基偏好性十分明显。【结论】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重瓣榆叶梅和榆叶梅P.triloba聚合成一分支结构,与同属植物长柄扁桃P.pedunculata亲缘关系较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瓣榆叶梅 全叶绿体基因组 密码子偏好性 重复序列 系统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2个芍药品种种籽功能性成分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浩 魏硕 +4 位作者 何莹龙 马慧丽 李昱莹 郭丽丽 侯小改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5期195-200,共6页
以22个芍药品种为试验材料,探究其出仁率、出油率以及种籽中籽油、籽粕和种皮中的功能性成分和含量。结果表明,通过超临界流体萃取仪提取芍药籽油,测得参试品种出油率为15.96%~26.62%,平均为22.12%;经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分析表明,参试... 以22个芍药品种为试验材料,探究其出仁率、出油率以及种籽中籽油、籽粕和种皮中的功能性成分和含量。结果表明,通过超临界流体萃取仪提取芍药籽油,测得参试品种出油率为15.96%~26.62%,平均为22.12%;经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分析表明,参试芍药籽油中的脂肪酸主要为油酸、亚麻酸、亚油酸、硬脂酸、棕榈酸等,籽油中的总不饱和脂肪酸超过85%,营养价值和保健功能较高,具有开发利用的潜力;芍药籽油榨取后副产物籽粕中总黄酮、芍药苷和粗蛋白的含量分别为7.78 mg/g、24.85 mg/g和16.92%,种皮中总黄酮和白藜芦醇的含量分别为107.30和3.11 mg/g。综上所述,籽粕和种皮既可作为功能性营养保健品的原料开发利用,也可作为新型高营养饲料使用,表明芍药具有较高的综合利用潜力,能够为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芍药 籽油 籽粕 种皮 功能性成分 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添加不同辅料对猪粪堆肥重金属钝化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1
15
作者 常会庆 阳沅橦 +1 位作者 宋盼盼 黄琳琳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32-241,共10页
以规模化猪场脱水猪粪为堆肥主料,采用自制好氧堆肥装置,探讨添加3%过磷酸钙、3%腐殖质和5%膨润土等辅料对堆肥过程中重金属形态变化与钝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堆肥前猪粪原料中重金属含量依次为Zn>Cu>Cr>Pb>Cd,其中Pb、Z... 以规模化猪场脱水猪粪为堆肥主料,采用自制好氧堆肥装置,探讨添加3%过磷酸钙、3%腐殖质和5%膨润土等辅料对堆肥过程中重金属形态变化与钝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堆肥前猪粪原料中重金属含量依次为Zn>Cu>Cr>Pb>Cd,其中Pb、Zn的有效态含量较高,分别占总量的15.48%~40.30%、19.17%~34.58%。堆肥结束后,各处理有机质含量在50%~60%范围内,总P含量在0.64%~0.98%之间,pH稳定在6.80~7.40之间,EC值均低于4 mS/cm,满足腐熟堆肥的标准;各处理的重金属含量较堆肥前增加了7.91%~157.90%,表现出明显的“浓缩效应”,其中CK处理的Zn总量超标23.10%。添加不同辅料整体上促使各重金属向有效性较低的方向转化,但对各重金属的钝化表现并不一致。其中,3%腐殖质对Cu、Zn的钝化率分别为52.11%、32.11%;复合配料(3%过磷酸钙+3%腐殖质+5%膨润土)对Cr、Cd、Pb的钝化率分别为46.43%、47.05%、51.76%。堆肥主要参数与各有效态重金属的关系表明,堆肥主要理化参数与各重金属有效性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堆肥结束后,各处理堆肥产物的内梅罗污染指数表现为低,等级处于安全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钝化 猪粪 腐殖质 膨润土 过磷酸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酸钙对砷污染石灰性褐土-玉米系统砷有效性的影响
16
作者 常会庆 周芮 +2 位作者 宋盼盼 高启亮 焦常锋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9-85,92,M0007,共9页
为明确碳酸钙(CaCO_(3))对石灰性褐土中砷有效性的影响,采用盆栽试验,通过设置质量比为0 mg·kg^(-1)、50 mg·kg^(-1)、100 mg·kg^(-1)和200 mg·kg^(-1)的外源砷污染,研究5%(质量分数)CaCO_(3)对石灰性褐土主要理化... 为明确碳酸钙(CaCO_(3))对石灰性褐土中砷有效性的影响,采用盆栽试验,通过设置质量比为0 mg·kg^(-1)、50 mg·kg^(-1)、100 mg·kg^(-1)和200 mg·kg^(-1)的外源砷污染,研究5%(质量分数)CaCO_(3)对石灰性褐土主要理化参数、砷形态特性及玉米对砷的吸收等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外源砷质量比下,CaCO_(3)添加均使土壤pH值显著上升2.14%~3.09%,土壤有机质质量比降低9%~19%。随着外源砷质量比的增加,土壤pH值逐步上升,有机质质量比先降低后增高;添加CaCO_(3)后,土壤交换态砷(Ae-As)占比和钙结合态砷(Ca-As)占比显著增加,Ca-As占比最大。玉米各部位砷质量比随外源砷质量比增加呈上升趋势,且表现为根>叶>茎>籽粒,CaCO_(3)的添加增加了玉米根、叶、茎、籽粒中砷质量比,其中,根部砷质量比增加15.0%~28.9%,籽粒砷质量比增加3.35%~6.98%,且各处理籽粒中砷质量比均小于0.5 mg·kg^(-1)。添加5%CaCO_(3)会对石灰性褐土中的砷起活化作用,但种植玉米仍然可以进行安全生产,因此,可推荐玉米在砷污染石灰性褐土土壤上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灰性褐土 砷污染 碳酸钙 玉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损伤玉米种子的高光谱无损检测 被引量:3
17
作者 张伏 禹煌 +6 位作者 熊瑛 张方圆 王新月 吕庆丰 武一戈 张亚坤 付三玲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65-1170,共6页
玉米是世界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使用不符合国家标准的劣质种子将严重影响玉米作物产量,如何快速准确高效鉴别劣质玉米种子亟待解决。采用高光谱图像系统获取900粒“豫安三号”玉米种子的900~1700 nm光谱曲线,其中训练集和测试集比例为3∶2... 玉米是世界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使用不符合国家标准的劣质种子将严重影响玉米作物产量,如何快速准确高效鉴别劣质玉米种子亟待解决。采用高光谱图像系统获取900粒“豫安三号”玉米种子的900~1700 nm光谱曲线,其中训练集和测试集比例为3∶2,分别为540粒和360粒。利用电鼓风式烘干箱对种子损伤处理,获得不同损伤程度的玉米种子样本,采集光谱后完成发芽试验,以此判别种子活力。为提高信噪比,截取963.27~1698.75 nm范围内的玉米种子光谱波段作为有效波段;采用标准正态变换(SNV)、多元散射校正(MSC)两种预处理方式对原始光谱数据预处理,并采用连续投影算法(SPA)、竞争性自适应重加权算法(CARS)两种特征波段提取算法对预处理后的光谱数据提取特征波段,波长反射率作为输入矩阵X,预设样本类别作为输出矩阵Y;最后采用支持向量机(SVM)模型建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MSC-CARS-SVM模型为最佳模型,模型识别成功率为98.33%,其Kappa系数为0.985。在此基础上,采用遗传算法(GA)对SVM中惩罚系数c和核函数参数g寻优,模型准确率提升至100%,可实现对热损伤劣质玉米种子的鉴别。该研究为劣质玉米种子及其他作物种子快速鉴别提供了新思路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光谱成像技术 玉米种子 热损伤 支持向量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负载柚皮素的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共价修饰的玉米醇溶蛋白-透明质酸复合纳米颗粒的构建与表征
18
作者 李文洁 赵渊 +6 位作者 付连霏 贾慧铭 关颖 王迪 陈辰 樊金玲 张彬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7期139-147,共9页
柚皮素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和治疗作用,但同时也具有水溶性差、生物利用率低等缺点。因此,建立简单、高效的递送方式对于柚皮素的广泛应用至关重要。该研究通过反溶剂沉淀法制备了负载柚皮素的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 柚皮素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和治疗作用,但同时也具有水溶性差、生物利用率低等缺点。因此,建立简单、高效的递送方式对于柚皮素的广泛应用至关重要。该研究通过反溶剂沉淀法制备了负载柚皮素的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 gallate,EGCG)共价修饰的玉米醇溶蛋白-透明质酸(hyaluronic acid,HA)复合纳米颗粒。与没食子酸和单宁酸共价修饰相比,EGCG修饰后玉米醇溶蛋白具有低游离氨基含量和高多酚当量,修饰效果良好。EGCG共价修饰的玉米醇溶蛋白和HA通过静电作用、氢键和疏水相互作用形成复合纳米颗粒,其粒径在180~240 nm,且当两者质量比为10∶1时,粒径最小(183.62 nm)。由于EGCG的共价修饰,复合纳米颗粒对柚皮素的包埋率和负载能力均明显提高,且在柚皮素与EGCG共价修饰的玉米醇溶蛋白质量比为1∶10或以下时,包埋率>99%。结构表征显示,绝大部分柚皮素被包埋在复合纳米颗粒内部,且与EGCG和玉米醇溶蛋白之间存在氢键和疏水相互作用。抗氧化性测定表明,负载柚皮素的复合纳米颗粒的抗氧化能力显著高于游离柚皮素。因此,采用EGCG修饰的玉米醇溶蛋白-HA体系负载柚皮素对柚皮素的抗氧化能力具有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柚皮素 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 纳米颗粒 玉米醇溶蛋白 包埋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豫西丘陵坡地弃耕农田植被演替对土壤碳、氮库的影响 被引量:12
19
作者 赵威 李亚鸽 +2 位作者 亓琳 李琳 王馨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9期7016-7025,共10页
在豫西丘陵坡地弃耕农田中,设置一个时间梯度为1,3,8,15,25 a的弃耕演替系列,调查其群落数量特征、物种组成、植被与土壤的碳、氮储量,分析群落的自然次生演替过程,并探讨土壤碳库与氮库对植物群落演替的响应机制。结果表明,弃耕农田群... 在豫西丘陵坡地弃耕农田中,设置一个时间梯度为1,3,8,15,25 a的弃耕演替系列,调查其群落数量特征、物种组成、植被与土壤的碳、氮储量,分析群落的自然次生演替过程,并探讨土壤碳库与氮库对植物群落演替的响应机制。结果表明,弃耕农田群落演替缓慢,阶段性不明显,大致可划分为一、二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灌木两个阶段。定植物种的多样性变化与附近的原生植被有关。在25 a的演替进程中,草本植物始终占据优势,旱生植物数量约是中生植物的4倍,C3植物数量逐渐增多;群落α多样性指数呈先增大后减小趋势,Margalef丰富度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与Shannon-Wiener综合多样性指数最大值分别为1.53、0.95、2.18,表明弃耕农田的自然演替促使群落结构更加复杂并趋向稳定。群落植物的碳、氮储量随着生物量的增加而增加,在25 a时分别达到313.14 g/m^2和11.69 g/m^2。土壤碳储量与氮储量的变化相反,在演替后期(25 a)土壤碳储量增加到960.98 g/m^2,而氮储量则降低至27.08 g/m^2,表明豫西弃耕农田土壤具有"固碳放氮"的生态现象。RDA分析表明,群落盖度、密度和生物量是影响土壤碳、氮储量的主要因子。从群落的生态功能变化分析,按照弃耕演替时间推进,土壤碳储量逐渐增大,有利于生态系统碳固定;而土壤氮库的缩减则不利于群落的稳定,建议增加群落中豆科植物的丰富度,从而促进土壤氮素固定,缓解氮素流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弃耕农田 次生演替 生物多样性 生物量 碳、氮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肥减量对冬小麦生长、产量构成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8
20
作者 徐晓峰 石兆勇 +2 位作者 常会庆 郭大勇 吕元丰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81-87,共7页
以无氮肥(N0)和农户习惯施肥量(N1)为对照,设置氮肥基肥减量33.33%(N2)和氮肥基肥减量50.00%(N3)两种处理办法,在豫北地区通过田间试验,分析了氮肥基肥减量对冬小麦产量、产量构成、氮肥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N1处... 以无氮肥(N0)和农户习惯施肥量(N1)为对照,设置氮肥基肥减量33.33%(N2)和氮肥基肥减量50.00%(N3)两种处理办法,在豫北地区通过田间试验,分析了氮肥基肥减量对冬小麦产量、产量构成、氮肥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N1处理相比,两种基肥减量处理使拔节期茎蘖数分别降低了7.25%~8.28%和9.42%~15.92%,但对收获期地上部生物量均无显著影响。在产量构成三要素中,基肥减量主要影响每公顷穗数。N2处理的每公顷穗数比N1处理的每公顷穗数高8.02%~11.61%,N3处理的每公顷穗数低于N1处理的每公顷穗数。N2处理的产量比N1处理的产量提高了1.92%~4.49%。基肥减量处理显著提高了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偏生产力与拔节期茎蘖数呈负相关。基肥减量处理提高了冬小麦生产的经济效益,N2处理和N3处理分别增收540.13~614.71元·hm^-2和176.26~847.48元·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量施肥 冬小麦 产量 氮肥利用效率 经济效益 氮肥施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