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85篇文章
< 1 2 6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河南科技大学“植物生理学综合性实验”课程开设探讨 被引量:1
1
作者 胥华伟 王征宏 +3 位作者 吕淑芳 赵杏利 郭丽丽 黄华 《南方农业》 2021年第10期72-75,共4页
为了克服传统本科生实验教学中学生对实验过程理解不全面、动手和思考分析能力提升不足的缺陷,河南科技大学特开展为期一周的植物生理学综合性实验课程。实验教学采用启发式教学,通过设置一系列涵盖植物生长、物质代谢和抗性生理等内容... 为了克服传统本科生实验教学中学生对实验过程理解不全面、动手和思考分析能力提升不足的缺陷,河南科技大学特开展为期一周的植物生理学综合性实验课程。实验教学采用启发式教学,通过设置一系列涵盖植物生长、物质代谢和抗性生理等内容的实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尽可能让学生独立完成实验过程。实施结果表明,植物生理学综合性实验课程既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生理学 综合性实验 启发式教学 实验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堆肥替代化肥对冬小麦产量、农学及环境效益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徐晓峰 田燕娇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0-87,M0006,M0007,共10页
为明确有机肥替代化肥比例对冬小麦产量和效率的影响,大田试验以不施肥为对照(CK),共设置常规施氮即全用化肥(0%OM)、有机肥氮替代20%(质量分数)化肥氮(20%OM)、有机肥氮替代50%化肥氮(50%OM)、有机肥氮替代70%化肥氮(70%OM)共4个堆肥... 为明确有机肥替代化肥比例对冬小麦产量和效率的影响,大田试验以不施肥为对照(CK),共设置常规施氮即全用化肥(0%OM)、有机肥氮替代20%(质量分数)化肥氮(20%OM)、有机肥氮替代50%化肥氮(50%OM)、有机肥氮替代70%化肥氮(70%OM)共4个堆肥替代化肥处理,监测了2021—2024年共3个年度冬小麦的群体动态、花前干物质输出特点、产量及产量构成,并计算了氮肥利用效率、碳减排量及环境和农学综合效益。结果表明:连续3年不施肥和施用全量化肥产量均表现为逐年下降。20%OM处理在第1年的产量低于0%OM处理,但后2年与0%OM处理相比,20%OM处理下小麦产量增加了34%~44%,穗数增加了7%~16%、穗粒数增幅了8%~39%,产量均达到最高。50%OM、70%OM处理在第1年的产量均高于20%OM处理,但后2年的产量均低于20%OM处理,但差异不显著。各堆肥替代率下冬前和拔节期苗数无显著差异,但堆肥替代部分化肥处理的穗数略高于化肥处理。与0%OM处理相比,20%、50%和70%替代率下可分别减少碳排放量82.82 kg/hm^(2)、165.64 kg/hm^(2)和248.46 kg/hm^(2)。综合小麦籽粒产量最高带来的效益,与0%OM处理相比,20%、50%和70%替代率下的综合效益分别为4 157.02元/hm^(2)、3 644.24元/hm^(2)和3 651.32元/hm^(2),而单纯不施化肥因产量损失将导致损失1 022.40元/hm^(2)。堆肥对化肥替代率的选择对冬小麦产量和效益有显著的影响。采用20%的替代率综合效益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堆肥 碳减排 替代率 冬小麦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7—2022年河南省审定小麦品种产量性状与抗病性变异分析
3
作者 张程昱 吴漫 +2 位作者 吕良松 王玉龙 王黎明 《天津农业科学》 2025年第5期16-21,共6页
为给河南省高产优质绿色小麦新品种的选育及其育种目标的制定提供理论参考,以该省2017—2022年审定的431个小麦品种为材料,对其产量性状和抗病性等重要性状变异进行分析。结果显示,2017—2022年河南省431个审定小麦品种中,84%为半冬性类... 为给河南省高产优质绿色小麦新品种的选育及其育种目标的制定提供理论参考,以该省2017—2022年审定的431个小麦品种为材料,对其产量性状和抗病性等重要性状变异进行分析。结果显示,2017—2022年河南省431个审定小麦品种中,84%为半冬性类型,株高年均下降0.03~78.27 cm,平均产量7 702.68 kg·hm^(-2),年均增长6.45 kg·hm^(-2),穗数(578.06万穗·hm^(-2))、穗粒数(35.16粒·穗^(-1))和千粒质量(45.11 g)三大要素中,穗粒数波动上升,穗数与千粒质量小幅下降。通径分析结果显示,穗数对产量贡献最大(1.829),其次是穗粒数(0.641)和千粒质量(0.525)。尽管穗粒数与产量呈负相关(R=-0.721),但其直接正向效应占主导,表明增产仍依赖穗数提升,三要素协同增效不足。抗病性方面:条锈病高抗、中抗及以上品种分别占2.78%和33.87%,92.6%高抗材料源自周麦系列,高感率逐年降低;赤霉病高感品种占比高达92.57%,中抗以上仅3个(0.69%);白粉病和叶锈病中抗率分别为15.3%和7.4%。多抗性育种进展滞后,仅11个品种(2.55%)兼抗3种病害。研究表明,河南省需在维持条锈病抗性优势的基础上,重点突破赤霉病抗源限制,强化多抗性与产量协同优化,推动抗性育种策略升级。综上,本研究结果明晰了河南省审定品种的产量与抗性等特点,为后续优良品种的推广提供了参考,对河南省小麦品种种质筛选与育种目标制定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南省 小麦品种 产量性状 抗病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传统酸面团中酵母菌的筛选鉴定及其发酵性能的研究
4
作者 李斌 杜帆帆 +3 位作者 袁嘉璐 黄维鹏 杨孝祖 李越 《中国酿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9-143,共5页
为了获得传统酸面团专用优良酵母菌,采用传统培养分离方法从郑州、南阳、安阳、周口、商丘、三门峡6地采集的传统酸面团样品中分离纯化酵母菌,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其进行菌种鉴定,并对其发酵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分离纯化得到9株酵... 为了获得传统酸面团专用优良酵母菌,采用传统培养分离方法从郑州、南阳、安阳、周口、商丘、三门峡6地采集的传统酸面团样品中分离纯化酵母菌,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其进行菌种鉴定,并对其发酵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分离纯化得到9株酵母菌,经鉴定,1株为扣囊复膜酵母(Saccharomycopsis fibuligera),8株为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9株酵母菌的耐酸及耐乙醇能力不同,其中菌株Y2-1的耐受性较好,可耐受pH 1.5、乙醇体积分数为16%的环境。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添加不同酵母菌的酸面团的滴定酸度呈现上升趋势,pH值呈现下降趋势,面团体积逐渐增大,其中,酿酒酵母Y2-1发酵3 h时可以使面团的体积增加1.23倍。综上,酿酒酵母Y2-1的耐受性较好、发酵力最强,可作为优良菌株为后续直投式发酵剂的开发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面团 酵母菌 筛选 鉴定 耐受性 发酵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洛河洛阳段沉积物重金属空间分布及潜在生态风险
5
作者 刘德鸿 石兆勇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7-65,共9页
为明晰洛河洛阳段沉积物重金属分布、风险及来源,以洛河洛阳段为研究对象,采集入城区段、主城区段和出城区段13个点位的表层沉积物,分析重金属(Pb、Cd、Cr、Mo、Cu和Zn)的空间分特征,并利用地累积指数(I geo)法、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 为明晰洛河洛阳段沉积物重金属分布、风险及来源,以洛河洛阳段为研究对象,采集入城区段、主城区段和出城区段13个点位的表层沉积物,分析重金属(Pb、Cd、Cr、Mo、Cu和Zn)的空间分特征,并利用地累积指数(I geo)法、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法和主成分分析等方法评价重金属污染程度、潜在生态风险及来源解析,结果显示:洛河洛阳段沉积物重金属平均质量分数Pb(42.90 mg·kg^(-1))、Cd(2.41 mg·kg^(-1))、Cr(76.86 mg·kg^(-1))、Mo(9.31 mg·kg^(-1))、Cu(35.15 mg·kg^(-1))及Zn(145.60 mg·kg^(-1))分别为黄河流域河南段重金属元素土壤背景值的1.7、14.2、1.1、13.7、1.5和2.2倍.Pb、Cr和Cu质量分数均表现为入城区段显著高于出城区段,Cd、Mo和Zn表现为主城区段显著高于出城区段,这6种重金属质量分数在入城区段与主城区段间无显著差异.入城区段和主城区段多数点位的Cd为偏重污染程度及以上,Mo为中度污染或偏重污染程度,其余为轻度或低污染程度.源解析显示,Pb、Cd、Mo、Cu和Zn主要为人为源,Cr以自然源为主.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结果显示,入城区点位达到强生态危害水平(Ⅲ级)及以上,主城区段所有点位均达到很强生态危害水平(Ⅳ级),出城区段所有点位均达到强生态危害水平(Ⅲ级),其中,Cd对RI的贡献最大,占比64.10%,其次是Mo(32.67%).洛阳市应重点关注由钼产业可能引起的环境风险,并进一步降低Cd污染水平,方能降低洛河沉积物重金属的污染及潜在生态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洛河 洛阳段 沉积物 重金属 潜在生态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花苜蓿GLK基因家族鉴定及渗透胁迫下的表达分析
6
作者 马超 孙熙婧 +6 位作者 冯雅岚 周爽 琚吉浩 吴毅 王添宁 郭彬彬 张均 《草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4-190,共17页
GLK(Golden2-like或G2-like)属于GARP超家族,是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的重要转录因子,在调节植物叶绿体发育、叶绿素生物合成和非生物胁迫响应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GLK基因家族成员已在多个物种中被系统鉴定,但在四倍体紫花苜蓿全... GLK(Golden2-like或G2-like)属于GARP超家族,是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的重要转录因子,在调节植物叶绿体发育、叶绿素生物合成和非生物胁迫响应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GLK基因家族成员已在多个物种中被系统鉴定,但在四倍体紫花苜蓿全基因组水平上仍然知之甚少。利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在“新疆大叶”紫花苜蓿基因组中鉴定到100个GLK基因(MsGLKs),并对其理化性质、染色体定位、系统进化关系、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以及渗透胁迫和外源脱落酸(ABA)处理下的表达模式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100个MsGLK基因在32条染色体上不均匀分布,蛋白序列长度为201~860个氨基酸。根据系统发育分析结果,将MsGLK家族成员分为13个组。共线性分析表明,在紫花苜蓿基因组中共发现193个MsGLK基因重复事件,基因非同义替代数/同义替代数(Ka/Ks)分析显示,大部分重复基因对经历了纯化选择。MsGLK基因启动子的顺式作用元件广泛参与了植物生长发育、激素响应和胁迫反应。基因表达数据显示,12个基因的表达具有组织特异性,25个基因在所有组织中表达。RT-qPCR检测发现,MsGLK基因在干旱胁迫、盐胁迫和外源ABA处理下均有一定程度的响应。研究结果将为进一步探索MsGLK基因的功能和紫花苜蓿抗逆性遗传改良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花苜蓿 GLK基因 生物信息学 渗透胁迫 表达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豆C2H2型锌指蛋白转录因子家族鉴定及非生物胁迫下的表达分析
7
作者 张均 郭飞翔 +2 位作者 田文仲 李春霞 马超 《核农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875-1885,I0008-I0010,共14页
C2H2型锌指转录因子家族在植物非生物胁迫应答和生长发育等生命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为明确C2H2型锌指转录因子家族在绿豆生长发育中的功能,本研究利用绿豆(Vigna radiata L.)基因组数据和生物信息学技术鉴定了C2H2转录因子,对其... C2H2型锌指转录因子家族在植物非生物胁迫应答和生长发育等生命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为明确C2H2型锌指转录因子家族在绿豆生长发育中的功能,本研究利用绿豆(Vigna radiata L.)基因组数据和生物信息学技术鉴定了C2H2转录因子,对其理化性质、系统进化、染色体定位、共线性、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及基因结构做了预测分析,并通过绿豆转录组数据和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分析了其在不同组织与非生物胁迫下的表达模式。结果表明,共鉴定到60个C2H2转录因子成员,其中53个分布于9条染色体,7个成员染色体信息未知;Motif1和Motif3是绿豆C2H2转录因子家族所特有的保守基序,Motif3则是部分C2H2转录因子家族成员所特有的一段保守序列“QALGGH”;编码155~1 581个氨基酸,均为亲水性蛋白且均定位在细胞核中;系统进化将绿豆C2H2转录因子家族分为7个亚组(V1~V7)。共线性分析表明,片段复制事件均进行了纯化选择;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分析表明,绿豆C2H2基因启动子区含有大量与生长发育、逆境胁迫和激素相关的响应元件;基因表达分析表明,叶柄、叶片、下胚轴、籽粒种皮中表达量较高(FPKM值大于10)的基因分别占25.0%、26.7%、20.0%、26.7%;qRT-PCR分析发现,VrC2H2-22和VrC2H2-46对于温度胁迫具有特异性的调控作用,VrC2H2-51对干旱胁迫的响应程度较强。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对绿豆C2H2锌指转录因子家族的功能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豆 C2H2锌指蛋白转录因子 生物信息学 共线性分析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_(2)O_(2)引发提高盐胁迫下小麦种子活力的生理机制
8
作者 王征宏 王卓 +2 位作者 王非凡 柴江楠 王春平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56-61,共6页
为探究过氧化氢(H_(2)O_(2))引发提高盐胁迫下小麦种子活力的生理机制,以中麦578为材料,在150 mmol/L NaCl胁迫下,研究不同浓度H_(2)O_(2)(0、0.01%、0.05%、0.10%、1.00%)引发处理对小麦种子萌发及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宜浓度的... 为探究过氧化氢(H_(2)O_(2))引发提高盐胁迫下小麦种子活力的生理机制,以中麦578为材料,在150 mmol/L NaCl胁迫下,研究不同浓度H_(2)O_(2)(0、0.01%、0.05%、0.10%、1.00%)引发处理对小麦种子萌发及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宜浓度的H_(2)O_(2)引发,可促进盐胁迫下小麦种子萌发和根、芽的生长,且随H_(2)O_(2)引发处理浓度的增加,各萌发和生长指标均表现出先增后降的趋势,以0.10%H_(2)O_(2)引发处理的综合效果最佳。0.10%H_(2)O_(2)引发处理可显著提高盐胁迫下小麦种子萌发48 h的α-淀粉酶、β-淀粉酶、总淀粉酶的活性,增加可溶性蛋白质、可溶性糖含量的积累,降低种子的电导率、丙二醛(MDA)含量,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由此表明,适宜浓度的H_(2)O_(2)引发处理,可通过促进小麦种子贮藏物质的分解,提高渗透调节能力,激活抗氧化酶活性,缓解质膜的氧化损伤,从而增强盐胁迫下小麦种子的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种子引发 过氧化氢 种子活力 盐胁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SWEET和SUT家族基因鉴定与表达分析
9
作者 张均 张博 +7 位作者 胡碧博 刘京亮 张晓宇 李春阳 熊盛婷 郭彬彬 王秀存 马超 《浙江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825-1839,共15页
糖外排转运蛋白(sugars will eventually be exported transporter,SWEET)和蔗糖转运蛋白(sucrose transporter,SUT)是植物的2种糖转运蛋白。为分析TaSWEET和TaSUT基因在小麦基因组中的进化特征、功能及其对外源糖的响应,本研究对小麦Ta... 糖外排转运蛋白(sugars will eventually be exported transporter,SWEET)和蔗糖转运蛋白(sucrose transporter,SUT)是植物的2种糖转运蛋白。为分析TaSWEET和TaSUT基因在小麦基因组中的进化特征、功能及其对外源糖的响应,本研究对小麦TaSWEET和TaSUT家族成员进行了全基因组鉴定,并对其系统发育关系、基因结构、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和表达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小麦中包含101个TaSWEET基因和16个TaSUT基因,二者均分为4个亚家族。基因结构显示,TaSWEET和TaSUT家族成员的外显子和内含子数量存在差异,数量为4~18个。保守基序分析显示,TaSWEET家族和TaSUT家族成员中存在20个基序,各亚家族内的基序结构相似。染色体分布模式和同源性分析表明,TaSWEET家族和TaSUT家族成员在3个亚基因组上数量分布均匀,全基因组片段重复和串联重复促进了小麦TaSWEET扩增。亚细胞定位预测显示,多数TaSWEET家族成员和全部TaSUT家族成员定位于质膜上,TaSWEET家族成员含4~7个跨膜螺旋结构,TaSUT家族成员含8~12个跨膜螺旋结构。启动子元件分析表明,TaSWEET和TaSUT家族成员的启动子区富含大量生长发育类、激素响应类和非生物胁迫类顺式作用元件。小麦基因表达模式分析显示,大部分TaSWEET和TaSUT家族成员在小麦叶片中表达量较低,在叶、芽、根、穗和籽粒中分别有28、25、33、39、21个成员高表达。通过qRT-PCR检测发现,经外源糖处理后,TaSWEET和TaSUT家族基因在根中表达量全部下调,在叶中有3个基因在果糖处理下表达量上调,1个基因在3种外源糖处理表达量均上调。上述结果为深入研究TaSWEET和TaSUT基因在调控小麦生长发育与在外源糖处理下的响应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TaSWEET家族 TaSUT家族 糖转运蛋白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减氮及有机肥替代对旱地冬小麦干物质积累、转运、分配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6
10
作者 张军 胡川 +6 位作者 周起晖 任开明 董誓言 刘傲寒 吴金芝 黄明 李友军 《作物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07-220,共14页
探究减氮及有机肥替代对旱地冬小麦产量形成和经济效益的影响,为实施化肥减量和有机肥替代提供理论和技术依据。2021-2023年度,基于2019年开始设置在黄土高原和黄淮海平原交汇处典型旱地冬小麦产区(河南洛宁和河南孟津)的定位试验,研究... 探究减氮及有机肥替代对旱地冬小麦产量形成和经济效益的影响,为实施化肥减量和有机肥替代提供理论和技术依据。2021-2023年度,基于2019年开始设置在黄土高原和黄淮海平原交汇处典型旱地冬小麦产区(河南洛宁和河南孟津)的定位试验,研究了冬小麦干物质积累转运分配特性、氮肥干物质生产效率、产量及其构成要素和经济效益。试验设置不施氮肥(NN)、农户施氮(FN)、基于FN减氮20%(RN)和RN基础上20%氮肥用有机肥替代(OSN)4个处理。结果表明:(1)与FN相比,RN处理降低了小麦拔节期、开花期和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量、花前干物质转运量以及成熟期茎鞘、穂轴+颖壳和籽粒的干物质分配量,但对籽粒产量无显著影响。(2)与FN和RN相比, OSN处理提高了各生育阶段的氮肥干物质生产效率,从而增加了拔节期、开花期、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量,而且提高了花前干物质转运量、花后干物质积累量、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对籽粒的贡献率,进而使成熟期地上部各器官的干物质分配量均得到显著提高,最终使籽粒产量分别显著增加15.03%和17.12%,经济效益增加3.84%和4.23%。(3)小麦产量与花前干物质转运量、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和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对籽粒的贡献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花前干物质转运量对籽粒的贡献率呈极显著负相关。综上,在雨养条件下,小麦季施氮量为172kghm^(–2) (夏休闲-冬小麦)和192kg hm^(–2) (夏玉米-冬小麦)的基础上,OSN处理提高了氮肥干物质生产效率,增加各生育时期的干物质积累量,其花前干物质转运量和花后干物质积累量的协同增加使其获得了最高产量,实现增产增收,适宜在产量水平为5000kghm^(–2)的雨养旱地冬小麦高产栽培中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地冬小麦 减氮 有机肥替代 干物质积累转运 产量 经济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作甘薯对烤烟根际土壤养分、酶活性及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被引量:3
11
作者 张书豪 王玉洁 +11 位作者 何冰 宋正熊 张治国 王悦华 温烜琳 崔钰杰 姬米源 焦念元 高佳凯 王艳芳 和梦颖 刘领 《中国土壤与肥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3-64,共12页
为探究间作甘薯对烤烟根际土壤特性的影响,以烤烟(LY1306)和甘薯(普薯32)为试验材料,通过模拟田间种植方式的盆栽受控试验,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了种植方式(M:烤烟单作;I:烤烟甘薯间作)和施氮水平(N1:不施用氮肥;N2:正常施用氮肥,N 0... 为探究间作甘薯对烤烟根际土壤特性的影响,以烤烟(LY1306)和甘薯(普薯32)为试验材料,通过模拟田间种植方式的盆栽受控试验,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了种植方式(M:烤烟单作;I:烤烟甘薯间作)和施氮水平(N1:不施用氮肥;N2:正常施用氮肥,N 0.80 g/盆)对烤烟根际土壤细菌和真菌多样性、群落组成及群落结构的影响,并结合烤烟根际土壤速效养分含量和氮代谢酶活性分析了不同处理下烤烟根际土壤细菌和真菌的多样性指标、优势菌门与土壤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与烤烟单作相比,间作甘薯能提高烤烟根际土壤速效养分含量、氮代谢酶活性及细菌和真菌群落的丰富度与多样性,且以N2I处理最高。(2)在微生物群落组成方面,各处理下烤烟根际土壤细菌优势菌门为厚壁菌门(Firmicutes)、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ota)、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绿弯菌门(Chloroflexi);真菌优势菌门为子囊菌门(Ascomycota)。无论施用氮肥与否,烤烟甘薯间作较烤烟单作均能提高烤烟根际土壤绿弯菌门、酸杆菌门(Acidobacteriota)的平均相对丰度,降低厚壁菌门、变形菌门、拟杆菌门(Bacteroidota)、子囊菌门和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的平均相对丰度。(3)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和蛋白酶、脲酶活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烤烟根际土壤细菌和真菌的Alpha多样性及优势菌门组成。LEfSe分析表明,N2I处理下的主要优势细菌为放线菌门、酸杆菌门、Streptomycetaceae科,主要优势真菌为Microascales目、Mortierellaceae科。(4)PCoA分析表明,间作甘薯和施用氮肥对烤烟根际土壤细菌和真菌的群落结构均有一定影响,但氮肥施用较种植模式对烤烟根际土壤细菌与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更显著,且N2I处理下的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结构与其他处理存在显著差异。总之,间作甘薯能够提高烤烟根际土壤肥力及微生物多样性和丰富度,改善烤烟根际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组成和群落结构,进而有利于改良烤烟根际土壤微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烤烟 甘薯 间作 土壤养分 土壤酶 微生物群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还田和施磷量对豫西旱地小麦土壤酶活性和产量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6
12
作者 王鹏博 张冬霞 +2 位作者 乔唱唱 黄明 王贺正 《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34-547,共14页
为了明确秸秆还田和施磷量对豫西旱地小麦土壤酶活性和产量形成的影响规律,2020年10月至2022年6月,以洛旱22为材料,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区为玉米秸秆还田:秸秆不还田(S0)、秸秆全量还田(S1),副区为施磷量:P0 (0 kg hm^(-2))、P1 (75.0 k... 为了明确秸秆还田和施磷量对豫西旱地小麦土壤酶活性和产量形成的影响规律,2020年10月至2022年6月,以洛旱22为材料,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区为玉米秸秆还田:秸秆不还田(S0)、秸秆全量还田(S1),副区为施磷量:P0 (0 kg hm^(-2))、P1 (75.0 kg hm^(-2))、P2 (112.5 kg hm^(-2))、P3 (150.0 kg hm^(-2))和P4 (187.5 kg hm^(-2)),测定了土壤酶活性以及小麦干物质转运特征、籽粒灌浆动态和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结果表明,0~20 cm与20~40 cm土层中土壤速效磷含量及土壤脲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以及小麦籽粒最大灌浆速率(V_(max))、最大灌浆速率出现时间(T_(max))、灌浆速率达到最大时的籽粒生长量(W_(max))、平均灌浆速率(V_(mean))、灌浆渐增期持续时间(T_(1))以及快增期持续时间(T_(2))在同一施磷水平下均表现为S1高于S0,在同一秸秆还田处理下均随施磷水平的提高呈先升后降趋势,总体表现为P3处理最高。同一施磷量下,花后干物质同化量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也均表现为S1高于S0,且在最高的P3处理分别显著提高38.67%和5.76%。秸秆还田和施磷量互作对土壤速效磷含量、土壤酶活性、小麦干物质转运特征、籽粒灌浆动态和产量的影响均达显著水平,且多在S1P3处理达到最大值。S1P3与S0P3相比,前后两年度土壤速效磷含量及土壤脲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分别显著提高5.32%、5.04%、10.30%、2.92%和7.37%、3.88%、11.64%、3.31%。秸秆还田和增施磷肥均能提高小麦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且除千粒重外同一秸秆还田下均随施磷量的提高呈先升后降趋势。S1P3与S0P3相比,小麦穗数和产量在2020—2021年度分别提高4.74%和3.78%,在2021—2022年度分别提高9.06%和4.51%,且2021—2022年度的穗粒数也提高5.25%。综上,秸秆还田配施150 kg hm^(-2)磷肥(S1P3)是豫西旱地及其类似生态区小麦适宜种植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施磷量 土壤酶活性 小麦 产量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穗粒数QTL分析及其对千粒重多效性评价 被引量:2
13
作者 雍瑞 胡文静 +6 位作者 吴迪 汪尊杰 李东升 赵蝶 尤俊超 肖永贵 王春平 《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12-323,共12页
小麦穗粒数是典型的数量性状,与小麦产量密切相关。为进一步挖掘小麦穗粒数的数量性状位点(quantitative trait loci, QTL),本研究以扬麦4号/偃展1号衍生的151个重组自交系(recombinant inbred line, RIL)(F10)为材料,利用小麦55K单核... 小麦穗粒数是典型的数量性状,与小麦产量密切相关。为进一步挖掘小麦穗粒数的数量性状位点(quantitative trait loci, QTL),本研究以扬麦4号/偃展1号衍生的151个重组自交系(recombinant inbred line, RIL)(F10)为材料,利用小麦55K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nucleotide polymorphism, SNP)基因芯片构建高密度遗传图谱,结合3年4个环境的表型数据对穗粒数性状进行QTL定位分析。在染色体4A、5A和5B上共检测到3个与穗粒数相关的QTL。其中,QGns.yaas-4A和QGns.yaas-5B在2个环境中均能被检测到,增加穗粒数的效应都来源于扬麦4号,表型贡献率分别为11.50%~13.27%和5.59%~10.99%,物理区间分别为703.41~710.25 Mb和77.62~365.60 Mb;QGns.yaas-5A在4个环境中被检测到,增加穗粒数的效应来源于偃展1号,表型贡献率为8.99%~11.13%,物理区间为495.34~512.39Mb。分析定位结果发现,QGns.yaas-5A增加穗粒数的等位变异(YZ1等位变异)和QGns.yaas-5B上的增加穗粒数的等位变异(YM4等位变异)可显著增加千粒重,分别增效3.50%(P<0.05)和4.45%(P<0.01)。开发了QGns.yaas-4A、QGns.yaas-5A和QGns.yaas-5B的KASP (Kompetitive Allele-Specific PCR)标记,在自然群体中验证表明,聚合3个增加穗粒数等位变异的位点具有显著的加性效应,可增加13.75%的穗粒数。该研究结果为小麦穗粒数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穗粒数 千粒重 QTL作图 KASP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麦季耕作方式和玉米季氮肥用量对旱地麦-玉两熟区玉米产量和氮素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彭彦珉 赵凯男 +9 位作者 李爽 张军 王荣荣 肖慧淑 姜沛沛 王贺正 付国占 吴金芝 黄明 李友军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3-76,共14页
【目的】在旱地麦-玉两熟区,关于麦季耕作方式与玉米季氮肥用量如何共同影响玉米产量及氮素利用效率的综合性研究相对较少。我们运用熵权法和TOPSIS法建立了综合评价模型,评价各处理方案间的差异,为麦-玉两熟区玉米高产高效生产提供理... 【目的】在旱地麦-玉两熟区,关于麦季耕作方式与玉米季氮肥用量如何共同影响玉米产量及氮素利用效率的综合性研究相对较少。我们运用熵权法和TOPSIS法建立了综合评价模型,评价各处理方案间的差异,为麦-玉两熟区玉米高产高效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20—2022年,在典型旱地麦-玉两熟区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区小浪底镇开展二因素裂区田间定位试验,以麦季旋耕(RT)、翻耕(PT)和深松(SS)3种耕作方式为主区,以玉米季基施氮0 kg/hm^(2)(N0)、150 kg/hm^(2)(N150)、210 kg/hm^(2)(N210)和270 kg/hm^(2)(N270)4个氮肥用量为副区,研究不同处理对玉米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成熟期地上部干物质和氮素积累量以及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并使用熵权法和TOPSIS法建模选优。【结果】麦季耕作方式和玉米季氮肥用量及二者互作对玉米产量、产量构成要素、干物质积累量、氮素积累量和氮素利用效率均有显著影响。与RT和PT处理相比,SS处理玉米平均产量分别提高10.4%和7.8%,干物质积累量分别提高12.4%和6.7%,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农学效率、氮肥贡献率分别提高14.4%和10.3%、77.5%和50.9%、52.7%和34.5%。相同耕作方式下,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玉米产量、干物质积累量、氮素积累量、氮肥农学效率和氮肥贡献率均表现为先增加后稳定,而氮肥吸收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逐渐降低。与N270处理相比,N210处理玉米产量、干物质积累量、氮素积累量、氮素内在效率和氮肥贡献率在3年中均无显著差异,但氮肥吸收效率、氮肥偏生产力和氮肥农学效率分别显著提高29.2%、30.1%和33.0%。从互作效应看,3年中SSN210处理的产量、干物质积累量和氮素积累量虽与SSN270无显著差异,但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平均增幅分别为10.1%~70.4%、7.0%~59.2%和6.1%~65.3%;氮肥农学效率除2021年低于SSN150处理外,其余年份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14.8%~237.9%;3年平均氮肥内在效率和氮肥贡献率也均高于其他处理。运用TOPSIS法进行综合评价后发现,在同一施氮量下3年中综合评价值均表现为SS>PT>RT,在同一耕作方式下均以N210处理显著高于其他氮肥用量处理,互作条件下均以SSN210处理最高。【结论】麦季深松配合玉米季施氮210 kg/hm^(2),是实现旱地麦-玉两熟区玉米高产高效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玉米 麦前深松 氮肥用量 产量 氮素利用效率 TOPSIS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谷子SHMT基因家族全基因组鉴定与表达分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郭冰 秦家范 +4 位作者 李娜 宋梦瑶 王黎明 李君霞 马小倩 《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86-597,共12页
丝氨酸羟甲基转移酶(SHMT)在作物中广泛存在,参与作物碳代谢、光呼吸等途径,在作物生长发育及抗逆胁迫中发挥重要作用,但是目前关于谷子SHMT基因的研究较少。本研究在全基因组水平鉴定了谷子SHMT基因家族成员,系统分析了SiSHMTs的基因... 丝氨酸羟甲基转移酶(SHMT)在作物中广泛存在,参与作物碳代谢、光呼吸等途径,在作物生长发育及抗逆胁迫中发挥重要作用,但是目前关于谷子SHMT基因的研究较少。本研究在全基因组水平鉴定了谷子SHMT基因家族成员,系统分析了SiSHMTs的基因结构、进化关系、染色体定位、物种间共线性、顺式作用元件、表达模式、优势单倍型等。结果表明,谷子中共有5个SiSHMTs,分子量在51.70~64.37 kD之间,空间结构相近,进化关系将其分为3组,每组成员散落在各条染色体上。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分析发现,在启动子中包含多个光反应响应元件、厌氧响应元件、激素响应元件等作用元件。物种间共线性分析结果表明,SiSHMT3和SiSHMT4与单子叶作物水稻、小麦、高粱、玉米存在共线性,SiSHMT3与水稻、小麦、玉米存在多个共线对。SiSHMT成员在谷子不同发育时期、不同组织中表达量不同,SiSHMT4表达量较高,在穗发育过程持续高表达,并受到干旱、盐和ABA的显著诱导。SiSHMT4单倍型分析显示,Hap1为优势单倍型,在穗长、穗宽、穗重各表型中都显著优于其他单倍型。研究结果为挖掘谷子抗旱、耐盐新功能基因提供基因源,为今后选择培育高产抗逆谷子新品种奠定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子 SHMTs 基因家族 生长发育 非生物胁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许昌烟区小麦/烤烟套作对植烟土壤微生物群落及养分的影响 被引量:1
16
作者 葛梦龙 何冰 +8 位作者 白峰 黄培元 和梦颖 李建华 李雨阳 申洪涛 高佳凯 王艳芳 刘领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6-79,共14页
为探究小麦/烤烟(麦烟)套作种植模式对许昌烟区植烟土壤质量的影响,通过田间多点取样法采集土壤样品,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了烤烟单作种植模式(CK)和麦烟套作种植模式(I)下植烟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及群落组成差异,并结合土壤理化性质及... 为探究小麦/烤烟(麦烟)套作种植模式对许昌烟区植烟土壤质量的影响,通过田间多点取样法采集土壤样品,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了烤烟单作种植模式(CK)和麦烟套作种植模式(I)下植烟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及群落组成差异,并结合土壤理化性质及酶活性进一步分析了土壤环境因子与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及群落组成的关系。结果表明,麦烟套作种植模式较烤烟单作种植模式显著提高了土壤细菌群落的Chao1指数,显著减低了Simpson指数;显著提高了土壤真菌ACE指数和Chao1指数。NMDS分析(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显示,烤烟2种种植模式群落结构存在一定的差异。麦烟套作种植模式较烤烟单作种植模式在细菌门水平上显著增加了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和黏球菌门(Myxococcota)的相对丰度,显著降低了厚壁菌门(Firmicutes)的相对丰度;在真菌门水平上显著增加了被孢霉门(Mortierellomycota)的相对丰度,显著降低了子囊菌门(Ascomycota)和壶菌门(Chytridiomycota)的相对丰度。LEfSe分析结果表明,麦烟套作种植模式(11个细菌类群和35个真菌类群)较烤烟单作种植模式(16个细菌类群和17个真菌类群)增加了差异指示真菌类群数量,减少了差异指示细菌类群数量。与烤烟单作种植模式相比,麦烟套作种植模式显著增加了土壤全钾、碱解氮含量和蔗糖酶活性,显著降低了土壤pH值和速效钾含量。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全氮、全钾、碱解氮、速效钾含量及脲酶和蔗糖酶活性是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主要因子。冗余分析结果表明,碱解氮、速效钾含量和蔗糖酶活性是影响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综上所述,采用麦烟套作种植模式能够改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提高土壤养分含量和酶活性,有利于土壤肥力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烤烟 种植模式 土壤细菌 土壤真菌 土壤养分 许昌烟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芍药切花内参基因筛选及乙烯生物合成关键基因表达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戴睿 段帅帅 +5 位作者 肖士奎 卫志鹏 吕淑芳 史国安 吴疆 范丙友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6-115,共10页
【目的】筛选芍药切花开放至衰老过程中和盛开期不同组织中稳定表达的最适内参基因,深入解析ACS和ACO基因在乙烯介导的芍药切花开放至衰老过程中的功能。【方法】(1)以芍药‘桃花飞雪’为材料,基于qRT-PCR技术分析13个候选内参基因在芍... 【目的】筛选芍药切花开放至衰老过程中和盛开期不同组织中稳定表达的最适内参基因,深入解析ACS和ACO基因在乙烯介导的芍药切花开放至衰老过程中的功能。【方法】(1)以芍药‘桃花飞雪’为材料,基于qRT-PCR技术分析13个候选内参基因在芍药切花开放至衰老不同时期及盛开期不同组织中表达水平的变化,应用geNorm、NormFinder、BestKeeper等软件和ΔCt法对其表达稳定性进行了评价;通过在线RefFinder网站分析获得候选内参基因表达稳定性的综合排名。(2)利用筛选出的双内参基因,对乙烯生物合成关键基因ACS和ACO在芍药切花开放至衰老不同时期及盛开期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进行定量分析。【结果】(1)在芍药切花开放至衰老的不同时期,geNorm分析表明GAPDH和RAN3表达稳定性最好;NormFinder分析显示RAN3表达最稳定;BestKeeper分析表明18S rRNA表达稳定性最好;RefFinder综合分析表明RAN3和GAPDH为最适内参基因。(2)在盛开期芍药切花花器官不同组织中,geNorm分析表明ARF和PP2A表达稳定性最好;NormFinder分析显示UBQ表达最稳定;BestKeeper分析表明GAPDH表达稳定性最好;RefFinder综合分析表明UBQ和ARF为最适内参基因。(3)在芍药切花开放至衰老过程中,ACS基因表达量显著低于ACO基因表达量,是调控乙烯合成的开关;ACO主要在切花开放前期(瓶插0~12 h)发挥作用;ACS表达量在绽口期和衰败期(瓶插6 h和144 h)均发挥重要作用,并在盛开期对乙烯合成起到限制作用;(4)在芍药切花盛开期不同组织中,ACS基因表达量显著低于ACO,ACS和ACO基因的表达存在组织差异性,且均在茎和花萼中表达较高。【结论】本研究筛选出芍药切花开放至衰老不同时期(RAN3和GAPDH)以及盛开期不同组织中(UBQ和ARF)qPCR定量表达分析的双内参基因组合;乙烯生物合成关键基因ACO主要在芍药切花开放过程发挥作用,ACS基因在芍药切花开放和衰老过程均发挥重要的作用。研究结果将为切花寿命的改良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芍药 内参基因 表达稳定性 开花 衰老 乙烯生物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施磷量对小麦-玉米种植体系土壤磷吸附-解吸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何依龙 周文利 常会庆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1-96,104,共7页
以河南省洛阳市长期定位试验为依托,对冬小麦-夏玉米种植体系中低施磷量处理(P1:45 kg P2O5/hm^(2))和高施磷量(P5:270 kg P_(2)O_(5)/hm^(2))处理土壤磷吸附-解吸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高磷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速效磷质量比,达到了1... 以河南省洛阳市长期定位试验为依托,对冬小麦-夏玉米种植体系中低施磷量处理(P1:45 kg P2O5/hm^(2))和高施磷量(P5:270 kg P_(2)O_(5)/hm^(2))处理土壤磷吸附-解吸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高磷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速效磷质量比,达到了19.41 mg/kg,较低磷处理提高了189%。高磷处理土壤磷最大吸附量(Q)较低磷处理下降了17.62%,磷吸附饱和度(DPS)升至5.61%,虽然未超过25%的淋失临界值,但较低磷处理增加了253%。高磷处理土壤易解吸磷(RDP)含量较低磷处理也增加了157%,表明长期高施磷可能加剧磷素迁移风险。高磷处理与低磷处理间磷吸附亲和力常数(K)与最大缓冲容量(MBC)未显著变化,说明土壤磷吸附强度与缓冲能力相对稳定。需结合区域年降水量优化施磷策略,以平衡农业生产效益与生态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磷肥 吸附 解吸 环境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洛阳市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物质量和价值量评估 被引量:1
19
作者 严正阳 李志超 +2 位作者 王顺兴 刘领 王艳芳 《西北林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0-197,共8页
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发挥着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本研究基于2018年洛阳市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GB/T 38582—2020),对洛阳市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行评... 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发挥着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本研究基于2018年洛阳市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GB/T 38582—2020),对洛阳市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行评估。结果表明,洛阳市森林生态系统保育土壤量为3.21×10^(7)t/a,林木养分固持量为8.52×10^(4)t/a,涵养水源量为6.64×10^(8)m^(3)/a;固碳量为2.03×10^(6)t/a,释氧量为2.37×10^(6)t/a;提供负离子量为1.07×10^(26)个/a,吸收污染气体量为8.49×10^(4)t/a,滞尘量为9.50×10^(6)t/a。2018年洛阳市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为284.76亿元/a,各项服务功能价值量按大小排序为:涵养水源>生物多样性保护>固碳释氧>保育土壤>净化大气环境>林木养分固持>森林游憩。洛阳市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物质量和价值量空间分布均大体呈现西南部>中部>东北部的格局,西南部的嵩县、栾川县和洛宁县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量占洛阳市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量的68.73%,东北部的洛阳市区、伊川县、孟津区和偃师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量占全市总价值量的6.35%。不同林分类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量大小表现为:乔木林>灌木林>经济林>竹林,乔木林价值量为240.78亿元/a,占总价值量的87.98%。乔木林不同优势树种服务功能的价值量大小排序为:栎类>刺槐>杨树>其他硬阔类>油松>柏木>泡桐>针阔混交林>其他软阔类>阔叶混交林>落叶松>其他针叶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生态系统 服务功能 物质量 价值量 洛阳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许昌烟区上六片烟叶原料质量的稳定性评价 被引量:2
20
作者 范宇鑫 何冰 +8 位作者 白峰 葛梦龙 王红霞 和梦颖 李建华 申洪涛 王艳芳 刘领 邱建华 《江西农业学报》 2025年第1期51-59,共9页
对2020-2022年许昌烟区16个收购站点上六片烟叶原料的化学成分指标和感官评吸质量进行了取样分析,评价统计了各收购站点及年际间上六片烟叶质量的稳定性,以及上六片烟叶感官评吸质量与常规化学成分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许昌烟区上六... 对2020-2022年许昌烟区16个收购站点上六片烟叶原料的化学成分指标和感官评吸质量进行了取样分析,评价统计了各收购站点及年际间上六片烟叶质量的稳定性,以及上六片烟叶感官评吸质量与常规化学成分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许昌烟区上六片烟叶内在化学成分存在较高的空间异质性,总植物碱和总氮含量较高的站点主要分布在禹州南部和襄县南部,还原糖和总糖含量较高的站点分布在襄县东部,钾含量和氯含量较高的站点分布在襄县西部和中部。(2)化学成分指标在年际间变异均较大的站点为库庄、张庄、范坡;化学成分指标的总变异系数表现为钾氯比>氯>糖碱比>钾>还原糖>总糖>总植物碱>氮碱比>总氮。(3)上六片烟叶感官评吸总分表现较好的站点主要为汾陈、姜庄、张庄、王洛,且襄县收购站点的烟叶感官评吸质量总体优于禹州;感官质量总分与还原糖、钾氯比呈显著正相关,与钾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氯含量呈显著负相关;烤后烟叶的还原糖含量、钾含量、钾氯比和氯含量是影响上六片烟叶感官评吸质量的主要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许昌烟区 上六片烟叶 化学成分 变异系数 感官评吸质量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